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鳳陽花鼓的由來

鳳陽花鼓的由來

鳳陽花鼓的由來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鳳陽花鼓起源於鳳陽府臨淮縣(今鳳陽縣東部)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漢族民間表演藝術。鳳陽花鼓,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突出,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代表曲目有《鳳陽歌》《鮮花調》《王三姐趕集》《秧歌調》等。鳳陽花鼓主要分佈於安徽省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2006年5月20日,鳳陽花鼓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編號Ⅴ-36。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安徽的《鳳陽花鼓》屬民歌的哪一類?它的創作背景是什麼?主要表達了什麼訴求?

《鳳陽花鼓》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

創作背景:歷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戶到鳳陽府。由於鳳陽府地區人口激增,災荒也不斷,導致這些遷徙的江南巨戶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嚴禁他們離開鳳陽府,所以他們想出了假扮賣藝、以打花鼓唱曲為生的方式離開鳳陽府。

又因明清兩代,由於鳳陽府(今皖北地區)一帶是“三年惡水三年旱、三年蝗蟲災不斷”的長年災區,每年秋後都有成群結隊的婦女外出賣唱求生。

同時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賣唱的職業藝人。明末流傳範圍繼續擴大,表演盛況空前。清末,鳳陽花鼓流傳更廣,有的甚至漂洋過海到東南亞一帶活動。

《鳳陽花鼓》表達了民間喜收、歡度節日和反映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種民間歌舞表演形式。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鳳陽花鼓的形式和內容也隨之起了很大變化。鳳陽花鼓成了鳳陽人自娛自樂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鄉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賓客,鳳陽人總要熱情表演一番,以表達歡樂的心情。一直以來,鳳陽縣的孩子們還在節慶時跳這一地方特色的舞蹈,保持著古城的特色。

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勢、演唱等揉進了現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時,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鳳陽花鼓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鳳陽民間花鼓藝術團體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民間藝術表演和比賽活動,參加多部影視片的拍攝,並在全國獲獎。鳳陽花鼓還走出國門,到日本表演,獲得讚譽。

鳳陽花鼓這種流浪賣藝的傳統民間歌舞表演,在新中國成立後,被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保留下來,併成為我國傳統民間喜收、歡度節日和反映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種民間歌舞表演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鳳陽花鼓

花鼓的歷史起源

作者:jay

連結:https://www.hu.com/a6f7012a85c4e0dc/e5b0566ec095b680/b6ec172e94df/efb65768c098b78b.p>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鳳陽花鼓起源於明朝初年,當年,洪武初年,朱元璋剛剛統一天下,不知該在哪裡定都,而且他本人有濃厚的思想情緒,當時擬定他的家鄉鳳陽為“中都”,鳳陽鼓樓就是那個時候修建中都留下來的,可是鳳陽自古貧窮,沒有基礎,所以朱元璋就想移民來帶動家鄉鳳陽的經濟發展,移民分為四種人:

1. 工匠,此乃第一批移民,因為首先要修建中都,其次要修建大量民居,所以這種技術移民是必不可少的

2.士兵,一般都是給朱元璋當兵的,有天令無法抗拒。前兩種移民大都很無奈,都是談不上怨恨.

3.江淮一帶的富人,在元朝末年,江浙一帶主要是由一個叫張士誠的人所佔據的,張士誠是私鹽販子出生,為人很講義氣,對當地很有威望,受人民擁戴。後來朱元璋每次攻打江浙地區都受不到當地人民擁護,很是氣惱,後來張士誠兵敗,朱元璋為了懲罰這些富戶,就把他們移民到鳳陽的偏遠地區(ps:當時朱元璋為了光大祖籍,把鳳陽設為二十四個縣,相當於一個省,而且設有巡撫),這些人非常怨恨朱元璋。而且朱元璋下令這些人不得回家,可是富多思念家鄉,所以想了一個方法,富人扮成乞丐,在冬天回到家鄉,大多是為了祭祖等行為,等到春天再回去鳳陽種地。(ps:當時出遠路要有路條-相當於介紹信,如果沒有,就會被當地的官府抓住,所以很多人出去討飯,但是不得不回來,所以那時一到冬天(農閒)就會有乞丐成群的奇異景象)

4.罪犯,為了彌補勞力的不足,所以讓罪犯到鳳陽來彌補勞力,但是這些都是社會不穩定因素。

這麼一大幫人到了鳳陽,可是鳳陽自古土地貧瘠,所以這麼多人到了鳳陽反而什麼幹不了,而且後來朱元璋決定建都應天(南京),中都反而停止了修建,於是很多人家道中落,淪為乞丐.

這是一種普遍的認為鳳陽乞丐形成的一種解釋,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說是朱元璋登基時,很多鳳陽老鄉前去祝賀,席間大家都很開心,朱元璋就說了:等你們回去的時候,什麼活也別幹了,你們以後就唱著過日子吧。”,很多人一聽,好日子啊,結果回家就把東西全揮霍完了(真是群實誠孩子),結果朱元璋愣是沒動靜,所以很多人家道中落,淪為了乞丐。不過他們倒也真是唱著過日子了,不過是拿著花鼓到處行乞了,這也是叫花子的形成。

————————————————

以上為鳳陽乞丐的形成原因,接著咱們就說那鳳陽花鼓了。

從本文章結尾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鳳陽花鼓的鼓條形似筷子,鼓形似碗狀,其實就是當年鳳陽乞丐們行乞的工具逐漸演變過來的,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鳳陽花鼓是清朝時才逐漸形成的,我們可以從歌詞裡看出來這一點“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麥田地,小戶人家賣兒郎,惟有我家沒得賣,肩背鑼鼓走街坊。”我們不難認為明朝人是不敢唱這些詞的。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鳳陽花鼓的鼓條形似筷子,鼓形似碗狀,其實就是當年鳳陽乞丐們行乞的工具逐漸演變過來的,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鳳陽花鼓是清朝時才逐漸形成的,我們可以從歌詞裡看出來這一點“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麥田地,小戶人家賣兒郎,惟有我家沒得賣,肩背鑼鼓走街坊。”我們不難認為明朝人是不敢唱這些詞的。

不過鳳陽花鼓確實是在明朝就有的,當時有個對於我們現在的鳳陽花鼓來說改了調換了詞的曲兒,叫秧歌行,詞是這樣的‘‘鳳陽婦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黃河,背面吹雪沙撲面,咚咚腰鼓自婆婆,南來北往如飛燕,如此艱辛實可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當時的乞丐們吃盡了苦,受盡了累,但是依然不敢罵人啊

花鼓戲的由來

      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它源自湘南民歌發展而成,從一旦一醜演唱發展到“三小”演唱。起源於元朝末年,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明朝中後期,鳳陽花鼓流傳到江浙一帶。滿清康熙年間,鳳陽花鼓被改了曲詞名,流傳到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

      清乾隆年間,二人演唱的鳳陽花鼓被改編為6到8人、甚至更多人表演的鳳陽花鼓歌舞。乾隆年間,鳳陽花鼓開始在宮廷中表演,清末,鳳陽花鼓流傳更廣。湖北、安徽、江西、河南、陝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

      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按其結構和音樂風格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四類,都有粗獷爽朗、地方色彩濃郁的特點。花鼓戲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比較著名的有《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後來還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裡灣》等不少現代戲。如《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

江南百景圖鳳陽花鼓是誰的珍寶

江南百景圖鳳陽花鼓是誰的珍寶:鳳陽花鼓是根植於鳳陽漢族民間的戲曲藝術瑰寶,有鳳陽“一絕”之美稱。

拓展資料:

鳳陽花鼓介紹:

1、鳳陽花鼓是一種很特殊的民間曲藝,它和鳳陽這個地方的特殊性有關,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是鳳陽人。在建立明王朝之後,為了更好地建設家鄉,朱元璋強制將江浙之地的大批士民遷徙到鳳陽耕種土地,並嚴禁他們回鄉。這樣的舉措短時間內固然能開發大量的耕田,然而時間一長,就產生了土地不足的問題。

2、再加上各種天災的影響,鳳陽的老百姓在冬春之際不得不外出乞討謀生。而為了吸引更多人施捨,乞討者就編出了一套套唱詞,並配合著花鼓的敲擊來進行演唱——這就是傳說中鳳陽花鼓的由來。它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男敲小鏜鑼,女打小花鼓,有時增加樂器伴奏。

3、“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可以說,鳳陽花鼓是一種用血淚凝成的曲藝。鳳陽花鼓作為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自明朝興起流傳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4、鳳陽花鼓安徽的民歌,在明清時代的時候就已經很流行,這首歌是屬於民間小調。歌詞裡面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安徽省鳳陽縣,當時居民處於明清初朝的時候,生活情況很艱苦,並且還暗諷朱元璋,並沒有更好去照顧自己家鄉的百姓,讓這些百姓在家鄉里面無法生存下去。

5、鳳陽花鼓的曲目,大概有近百種,其其中知名度高的就是《鳳陽歌》。鳳陽花鼓的曲詞逐漸增加了對新社會的歌頌,曲調也變得更為熱烈歡快。如今它已經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和重視。

標籤: 鳳陽花鼓 由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l2vy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