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佛的缽盂有什麼作用 缽盂怎麼用

佛的缽盂有什麼作用 缽盂怎麼用

1.佛的缽盂有什麼作用

1.亦作" 缽釪"。是傳統道教修行人士發明的一種裝水或食物的器具,設計很巧妙,肚大,口小,水等不容易灑出,道人們用缽盂喝水時必須念”淨水咒“,所以自古有句”道家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的說法。

缽盂怎麼用 佛的缽盂有什麼作用

2.僧人的食器,是一種碗與道教的缽盂完全不同,但是缽盂很實用,所以被佛教僧人借用。

是僧人的化緣用具,一般都是個人使用,有名的高僧使用漆做的缽,因為比較輕,所以漆缽代表了僧人的崇高身份,法門寺有出土。普通僧人使用木缽比較多。一般高僧圓寂之前,會把自己用的袈裟和缽傳給得到自己真傳的弟子,這個就是成語“衣缽相傳”的由來。

3.梵語 pa^tra,巴利語 patta。系缽多羅、缽和羅之略稱。又作缽盂。

乃僧尼所常持道具(比丘六物、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為食器。圓形、稍扁、底平、缽略小。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製,為如法之食器,應受人天供養所用之食器,又為應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譯作應器、應量器。律制規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缽。

2.佛的缽盂有什麼作用

1.亦作" 缽釪"。

是傳統道教修行人士發明的一種裝水或食物的器具,設計很巧妙,肚大,口小,水等不容易灑出,道人們用缽盂喝水時必須念”淨水咒“,所以自古有句”道家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的說法。 2.僧人的食器,是一種碗與道教的缽盂完全不同,但是缽盂很實用,所以被佛教僧人借用。

是僧人的化緣用具,一般都是個人使用,有名的高僧使用漆做的缽,因為比較輕,所以漆缽代表了僧人的崇高身份,法門寺有出土。普通僧人使用木缽比較多。

一般高僧圓寂之前,會把自己用的袈裟和缽傳給得到自己真傳的弟子,這個就是成語“衣缽相傳”的由來。 3.梵語 pa^tra,巴利語 patta。

系缽多羅、缽和羅之略稱。又作缽盂。

乃僧尼所常持道具(比丘六物、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為食器。圓形、稍扁、底平、缽略小。

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製,為如法之食器,應受人天供養所用之食器,又為應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譯作應器、應量器。律制規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缽。

3.法海手中總是拿著一個缽盂,到底是幹嘛用的

日常就是化緣吃飯用的,等到遇到妖怪的時候這個缽盂就成了法器能夠收妖,對於法海來說沒有這個缽盂他就演算法力再高也無法奈何妖怪分毫,畢竟妖怪也是有法力的況且還不低於法海,他想收妖必須藉助法器的幫助。

一、和尚手裡拿的缽盂多數時間都是用來吃飯的。對於和尚來說日常吃飯全靠化齋,這個場面看過《西遊記》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到了吃飯點兒孫悟空就會拿著缽盂去化緣給唐僧弄點兒齋飯回來,雖然法海沒用這個缽盂化過緣,但天下和尚都一樣,所以用唐僧推理法海來看,這個缽盂就是用來吃飯的。

和尚出門必備的東西有兩樣,一個是禪杖證明自己在寺廟裡的地位,另一個就是缽盂,這個東西雖然不能證明什麼但在關鍵時刻卻能用來吃飯,沒有這東西就算和尚餓了也沒招,吃飯的碗都沒有能怎麼辦?就算餓了也只能忍著。

二、在遇到為禍人間的妖怪是這個缽盂就變成了法器能夠收妖。在劇中法海雖然是個凡人,但他對於妖怪可以說是深惡痛絕,只要看到妖怪必定要出手給收了,在看到白素貞和小青的時候也是如此,所以別看這個缽盂能吃飯它還有另一個功能那就是收妖,只要法海把妖怪打倒在地然後舉起缽盂那麼妖怪就會被收到裡面去。

等妖怪進去後就會現出原形,只要法海對著缽盂唸經那麼妖怪的法力基本上就算是廢了,這也是為啥小青和白素貞看到法海舉起缽盂就趕緊跑的根源之一,這要是進去了想要出來可就難上加難了。

最後:我一直都好奇在法海用了這個缽盂收妖后還能不能同時用來吃飯,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多年!

4.紫金缽盂菩提子怎麼盤

盤紫金缽盂菩提子注意以下幾點:

1、表面比較光滑的菩提子,建議用細棉布或手套先盤幾天,磨磨珠子的生性。金剛之類的可以直接上手盤。

2、上手盤玩:每次盤玩前您一定把手洗乾淨

3、菩提子的保潔:建議用豬鬃刷保潔。可以用少量的油。夏天最好用您的汗水,既清潔)又保養了。

擴充套件資料:

菩提子挑選時的要點:

1、色差:挑選時不論是密度高還是密度低的珠子,整掛珠子色差要小,顏色基本要一致。要挑整掛珠子密度基本一樣的。避免珠子在盤玩過程中色差過大,影響整體掛珠的品相。

2、色澤:色澤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評審環節。菩提子串珠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來自於色澤效果,外表光澤油潤、紋理細膩且色彩和諧的串珠能夠給人更強的視覺美感。

3、紋理:花紋和紋理也是構成菩提子串珠美感的重要因素。如果說形狀大小是菩提子串珠美感的基礎因素,那麼花紋則是提升菩提子串珠藝術美感的高階指標。

4、密度:大小差不多,越壓手的菩提子說明其密度大,結果緻密堅硬。

5、尺寸:選擇尺寸大小一致的菩提子,串珠協調美觀。

6、菩提眼:觀察芽眼是否優雅端正、突出明顯,而不必刻意追求顆顆正中。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菩提子

5.缽與砵的區別,怎麼用

缽,一聲。

缽的意思: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製的器具:~子。飯~。茶~。乳~。

砵 一聲

東砵:地名,在廣東省陽江市江城區。

銅砵(Tóngbō):地名,在福建省。

麻地砵:地名,在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

砵仔糕:廣東傳統小吃糕點,源自廣東臺山,在清朝咸豐年間的台山縣誌已有記載。口感有點像新年吃的年糕,表面放滿紅豆,由於砵仔糕是放在一個小碗內製成的,看似一個石本的形狀,所以被稱為砵仔糕。

一、缽

缽是梵語“缽多羅”的省稱,又稱“應法器”、“應量器”、“缽盂”。缽為佛教用具,曾是僧尼常持道具,代表了清淨,象徵修道者的人格。

在佛教律制上,“缽”有“體、色、量”三事相應。其一,它的“體”質只准使用“瓦、鐵”塑鑄,不得使用“金、銀、銅、琉璃、摩尼、白蠟、木、石”等,故缽體質粗;其二,它的“色”彩四分律限為黑赤兩色,五分律限為黑、赤、灰色,不準薰染他色,故缽以灰黑色為主,令其不起染心;其三,它的容“量”四分律規定:“大者可受三鬥,小者可受半鬥,中者比量可知”——因為持“缽”者以應受他人的飲食,故應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所以又被稱為“應法器”,又因其體積大小的不同,若恰如持用者的食量,又被稱為“應量器”。

缽的形狀,呈矮盂形,腰部凸出、缽口、底向中心收宿,直徑比腰小,這一造型可“應量”不易溢位,又能保溫。

缽的由來:據佛本行集經略說,佛初成道,北天竺有二商主,奉佛麩酪蜜揣。世尊思維:往昔諸佛,悉皆受持缽器。我今當以何器受商主食?時四天王,疾以金缽奉上,佛不肯受,以出家人不合蓄此。彼四天王,更將銀缽、玻璃缽、琉璃缽、赤珠缽、瑪瑙缽、硨渠缽相繼奉上,悉皆不受。時以石缽奉上;佛又思維:若受一缽,餘王必怨。我今總受四缽,持作一缽;次第相疊,安左手上,右手按下,合成一缽,邊現四脣。而說偈言:“我昔功德諸果滿,以發哀憫清淨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淨牢固施我缽”。

二,砵 bō

(1)銅砵(Tóngbō)。地名,在福建

(2)同“缽”

標籤: 缽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yewo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