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王羲之書法,業字用草書怎麼寫啊千字文 王羲之遊字草體怎麼寫

王羲之書法,業字用草書怎麼寫啊千字文 王羲之遊字草體怎麼寫

1.王羲之書法,業字用草書怎麼寫啊千字文

王羲之學習草書的藍本,最可靠的是索靖的《七月廿六日帖》。此帖由王羲之的叔父所贈。

王羲之遊字草體怎麼寫 王羲之書法,業字用草書怎麼寫啊千字文

王羲之章草傳世作品甚少,較為可靠的是《豹奴帖》。他的章草,寫得非常精美,令人歎服。 王羲之在草書方面的建樹,並不是舊體的章草,而是新興的今草。後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損古法、裁成一體、變古制今的今草。 王羲之的今草書,是在揚棄張芝章草書的過程中生成的。與張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轉靈動,點畫放縱,筆勢流暢遒逸。雖然王羲之筆勢的連屬飛移多體現在一字之內,但其所呈現的,是神采上的貫通,而非形式上的連屬,即是唐太宗所謂的‘狀若斷而還連’。這樣,章草書體字字獨立的形態與今草書體流暢縱逸的筆勢,這看似不協調的兩端,在王羲之的今草書中得到了融匯貫通,別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書,在用筆和結構的變化上,都達到了極致。用筆以方折為主,斬釘截鐵,乾淨簡捷,從容不迫。‘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唐孫過庭《書譜》)。點畫的‘形’與‘勢’,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長或短,或方或圓,近乎絕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書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稱情疾書的尺牘。尺牘既是一種文體,又是一種形式,是魏晉以來文人書法的主要載體。北齊顏之推說:‘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雲:“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 (《顏氏家訓•雜藝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說:‘餘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蹟,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敘睽離,通訊問,施於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餘興,淋漓揮灑,或妍或醜,百態橫生,披卷發函,燦然在目,使驟見驚絕,徐而視之,其意態如無窮盡,使後世得之,以為奇觀,而想見其為人也!’ (《集古錄跋尾》)《十七帖》正是這樣一種堪稱法帖的尺牘。通篇不假修飾,結構在疾書的情狀下隨勢生髮,隨機變化。技法與才情,理性與感性,自然地融為一體。

2.王曦之行書成字的寫法

王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浮雲,矯如驚龍”。王羲之的書法精緻、美侖美奐,是極富有美的觀賞的。總之,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開創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特別是行書《蘭亭序》有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態殊異,圓轉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

王羲之是東晉偉大書法家,他一變漢魏樸質書風,開晉後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世莫不宗法。他行書字帖《蘭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蒐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摹制多本,賜給群臣。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以九五萬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雲:“廿餘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3.號草書王羲之怎麼寫圖片

[號]這個字

王羲之草書寫法範例。

如圖所書:

4.王羲之行書澡字怎麼寫

王羲之行書澡字,如下:

王羲之書法簡介:

王羲之擅長的字型非常多,其中又以行書、楷書、草書最引人注意。行書起源於楷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用筆簡潔,字型較放縱流動。行書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三國時著名書法家鍾繇、胡昭都善行書,在風格上卻是胡肥鍾瘦。在晉朝時,更是將二人的書法制定為標準體。王羲之初習行書是以鍾繇為範本,其早年所書的《姨母帖》中,尚能明顯看出師法鍾繇的痕跡。但經過摸索創造後,王羲之終於創出具有獨特風韻、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體,使行書藝術光照千古。王羲之的行書作品俊逸遒勁、神采飛揚、溫潤典雅、氣韻生動。著名的《蘭亭序》、《喪亂帖》、《快雪時晴帖》皆是其行書的代表作,此外還有《得示帖》、《孔侍中帖》等。楷書是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始於漢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繼而長盛不衰。王羲之的楷書習自王廙和衛夫人,與鍾繇的楷書一脈相承。鍾繇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至此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但他的楷書中,仍能看到狀似隸書中飛揚翻挑的筆勢。而王羲之的則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所書楷體瀟灑縱橫、何拘平正,楷書也由此進入今體階段。其楷書代表作有《樂毅論》、《黃庭經》等。草書形成於漢代,為了書寫便捷而從隸書逐漸演化而來。最開始為字字獨立,筆勢不連貫的章草,東漢時期,在書法家張芝的推動下,又形成了可字字相連,更為自由便略的今草。王羲之在草書方面也頗有建樹,他的今草“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豪芒”,狀若斷而還連,代表作有《十七帖》、《遠宦帖》、《初月帖》等。

王羲之的代表作,當推於永和九年,王羲之50歲時所寫的《蘭亭序》。這年的三月九年級為修祓禊日,時任會稽郡太守的王羲之與好友謝安、孫綽等四十餘人,齊聚會稽山陰之蘭亭,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眾人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自然清麗的景色中,引以為流殤曲水,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王羲之微醺之際,趁著酒興一氣呵成寫下了千古名篇《蘭亭序》。此帖共28行,324字,其中有21個“之”字,卻各有變化無一雷同。通篇字型遒媚勁健、飄若浮雲、矯如蛟龍;字態疏朗如清風明月,抒發了晚年時王羲之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據說王羲之酒醒後曾經連續重寫數篇,卻再也找不到當時心手相應、意隨筆轉的感覺,所寫皆不及原作。王羲之自己也感嘆說“: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而《蘭亭序》也被書法界奉為中華第一行書。唐太宗李世民千方百計得到此帖後,愛不釋手,將其作為陪葬品埋入昭陵,世間從此便無《蘭亭序》。

5.草體怎麼寫

草體,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 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體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草體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型。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草體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型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擅長今草,現代林散之、餘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線,而筆意活潑、秀媚。“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髮之”,故學張旭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yl2l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