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遐齡指哪個年齡

遐齡指哪個年齡

遐齡,意思為老年人高壽的敬語,指高齡或者晚年。沒有特指多少歲,一般遐齡多指60歲以上。

年齡稱謂是古人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

比如: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遐齡指哪個年齡

拓展一下:

1、襁褓:本指嬰兒的布帶和布兜,後引申為嬰兒時期。《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2、孩提:襁褓中知發笑的孩童,兩三歲之間。《孟子盡心》:“孩提之童。”

3、始齔:才換牙,指七八歲。《愚公移山》:“始齔,跳往助之。”

4、垂髫: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指兒童或童年時期。《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5、總角、束髮:總角,未成丁者頭頂兩側束髮為髻。《林黛玉進賈府》:“這院門上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廝。”束髮,男孩成童,將頭髮束成一髻。《項脊軒志》:“餘自束髮讀書軒中。”

6、豆寇:本指一種多年生常綠草木,詩人常以之比喻少女,言其年少而美。杜牧《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寇梢頭二月初。”後常以“豆寇年華”稱十三四歲的少女。

7、及笄:古時女子十五歲把頭髮綰起,戴上簪子,以示成年。《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8、弱冠、加冠、結髮:古代男子二十歲行成人之禮,結髮戴冠。《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孔雀東南飛》:“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

9、而立:《論語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學有所成。後用“而立”指人三十歲。

10、不惑:《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指人到了四十歲,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後來用“不惑”指人四十歲。

11、半百、知命、知天命:指人五十歲。杜甫詩云:“相看過半百,不寄一行書”。《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12、花甲:指人六十歲。“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紀年,順次組合從“甲子”到“癸亥”為六十年。“花甲之年”也叫“耳順之年”。

13、古稀:指人七十歲。杜甫詩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14、耋耄:八九十歲稱“耋”,泛指老人。清朝劉大櫆《程太夫人壽序》:“八十、九十者所在多有,惟無德以堪之,則雖有耋耄期頤之壽,與朝菌不殊也。”

15、期頤: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也稱為人瑞,指百歲以上的老人。因此祝願夫婦“白頭偕老”,也可說“期頤偕老”。宋朝陸游《初夏幽居》詩之五:“餘生已過足,不必到期頤。”

標籤: 遐齡 年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kgp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