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

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

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

蠟燭燃燒有物理變化也有化學變化。物理變化指: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蠟燭的成分是石蠟。燃燒的時候石蠟固體熔化,再汽化,生成石蠟蒸汽,這裡都是物理變化。靠近火的部分沒燃燒也變成液體了,也是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簡單的說是:有新物質生成的反應,蠟燭與氧氣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產生一種新物質,符合化學反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蠟燭燃燒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

蠟燭燃燒時,燃燒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在氧氣瓶中燃燒現象為火焰明亮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瓶壁有水霧出現。當蠟燭點燃時,初始火焰越來越小,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焰心主要是蠟燭蒸汽,溫度最低,石蠟在火焰內燃燒不足,溫度高於焰心。

因為有一些碳顆粒,所以外層火焰與空氣充分接觸,火焰最明亮,燃燒充分,溫度最高。因此,當火柴桿迅速平放在火焰中時,大約1秒後將其取出,火柴梗接觸外焰部分首先變黑。

在吹滅蠟燭的瞬間,可以看到一股白煙,它可以被燃燒的火柴重新點燃,因此可以證明白煙是石蠟蒸氣凝結產生的一種小固體顆粒。

蠟燭,是一種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蠟製成,在古代,通常由動物油脂製造。可燃燒發出光亮。此外,蠟燭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在生日宴會、宗教節日、集體哀悼、紅白喜事等活動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學藝術作品中,蠟燭有犧牲、奉獻的象徵意義。

現代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蠟燭的主要原料是石蠟(C₂₅H₅₂),石蠟是從石油的含蠟餾分經冷榨或溶劑脫蠟而製得的,是幾種高階烷烴的混合物。

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約85%,含氫元素約14%。新增的輔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17H35COOH)主要用以提高軟度,具體新增要視生產什麼種類的蠟燭而定。

易熔化,密度小於水難溶於水。受熱熔化為液態,無色透明且輕微受熱易揮發,可聞石蠟特有氣味。遇冷時凝固為白色固體狀,有輕微的特殊氣味。

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

蠟炬成灰淚始幹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是化學性質。

1、蠟炬成灰淚始幹包括兩個過程,蠟燭受熱熔化變為蠟油,這一過程只是狀態發生了變屬化,沒有新的物質生成,屬於物理變化;

2、蠟油受熱變為蠟蒸氣,與氧氣發生反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的物質生成,屬於化學變化,所以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擴充套件資料:

物理變化為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例如:位置、體積、形狀、溫度、壓強的變化,以及氣態、液態、固態間相互轉化等。還有物質與電磁場的相互作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觀粒子(電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都是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為相互接觸的分子間發生原子或電子的轉換或轉移,生成新的分子並伴有能量的變化的過程,其實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生成。化學變化過程中總伴隨著物理變化。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通常有發光、放熱、也有吸熱現象等。按照原子碰撞理論,分子間發生化學變化是通過碰撞完成的,

蠟燭燃燒屬於什麼變化?

蠟燭燃燒屬於化學變化。

蠟燭的主要原料是石蠟,石蠟是從石油的含蠟餾分經冷榨或溶劑脫蠟而製得的,是幾種高階烷烴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約85%,含氫元素約14%。新增的輔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17H35COOH)主要用以提高軟度,具體新增要視生產什麼種類的蠟燭而定。

蠟燭燃燒時,正二十二烷和硬脂酸燃燒的產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C22H46+67O2→44CO2+46H2O和C17H35COOH+26O2→18CO2+18H2O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l2o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