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白居易詩歌的鑑賞

白居易詩歌的鑑賞

白居易詩歌的鑑賞

《南浦別》詩歌鑑賞南浦別 白居易南浦悽悽別,西風 秋。一看一斷腸,好去莫回頭。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他能真切透露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提示:(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

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蒙嚨,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白居易《白雲泉》古詩賞析

《白雲泉》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一首抒情之作,詩人採取象徵手法,寫景寓志,藉此詩來表達詩人在任蘇州刺史期間,渴望能早日擺脫世俗的一種坦蕩淡泊的情懷。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白雲泉》古詩賞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白雲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

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翻譯/譯文

天平山白雲泉邊是那樣清幽靜諡,天上的白雲隨風飄蕩,舒捲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從容自得。我問泉水,你既然在這裡如此閒適,何要奔衝山下去,給原本紛擾多事的人間推波助瀾?

註釋

①白雲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

②天平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

③無心:舒捲自如。

④閒:從容自得。

⑤何必:為何。

⑥奔:奔跑。

⑦波浪:水中浪花,這裡喻指令人困擾的事情。

賞析/鑑賞

“天平山上白雲泉”,起句即點出吳中的奇山麗水、風景形勝的精華所在。“此山在吳中最為崷崪高聳,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鬱鬱蔥蔥。山腰依崖建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雲泉也”,號稱“吳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瑩,“自白樂天題以絕句”,“名遂顯於世”。然而,這一名山勝水的優美景色在詩人眼簾中卻呈現為:“雲自無心水自閒”。白雲隨風飄蕩,舒捲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從容自得。詩人無意描繪天平山的巍峨高聳和吳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卻著意描寫“雲無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現白雲坦蕩淡泊的胸懷和泉水閒靜雅緻的神態。句中連用兩個“自”字,特別強調雲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樂,逍遙而愜意。這裡移情注景,景中寓情,“雲自無心水自閒”,恰好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寫照。結尾兩句流露出“既無可戀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緒,集中反映了詩人隨遇而安、出世歸隱的思想,表現了詩人後期人生觀的一個側面。

這首七絕猶如一幅線條明快簡潔地淡墨山水圖。詩人並不注重用濃墨重彩描繪天平山上地風光,而是著意摹畫白雲與泉水地神態,將它人格化,使它充滿生機、活力,點染著詩人自己閒逸地感情,給人一種饒有風趣地清新感。詩人採取象徵手法,寫景寓志,以雲水地逍遙自由比喻恬淡地胸懷與閒適地心情;用泉水激起地自然波浪象徵社會風浪,“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言淺旨遠,意在象外,寄託深厚,理趣盎然。

白居易作品風格

主題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情景。

閒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閒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閒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閒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知足保和的“閒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曆(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鍼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創作主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白居易古詩的賞析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以下是我收集的白居易古詩的賞析,歡迎檢視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

  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

  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註釋

  (1.)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

  (2.)艇:船。

  (3.)白蓮:白色的蓮花。

  (4.)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5.)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鬚根,夏季開白花。

   創作背景

  據《白居易詩集校注》,此詩作於大和九年(835年),時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一日遊於池邊,見山僧下棋、小娃撐船而作此組詩。

   賞析

  此詩寫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作者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採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裡,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採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划著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作者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大作者。他的長篇敘事詩,將所敘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著作者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絕》就是這樣一組描寫一種平凡生活的小詩。作者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註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佔,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後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麼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裡”(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迴圈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後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髮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歎,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鬚,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鬚,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甦,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麼!“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緻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麼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瀰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充套件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並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麼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麼富於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而這裡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餘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陰雨白居易詩歌鑑賞

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講解的是《陰雨》;

【作者】唐·白居易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 ,先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詩中需要注意的幾個詞,【此地】指的是忠州,【峽氣】是霧氣,【望闕】眷念朝廷,其中闕在這裡代指朝廷,【幽獨】意思是寂寞孤獨,這首詩寫於元和十四年,白居易詔授忠州刺史,他懷著憂喜摻雜的心情,沿長江經岳陽入峽,途中寫下不少有名的詩篇,這首《陰雨》就是其中之一,詩人通過對山嵐霧靄,灘頭江水、峽氣瀰漫的描述,抒發了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也寄託了詩人渴望早日回京報效朝廷;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詩,詩中前四句寫景,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寥寥數語便展現出此時此地的景象,山嵐霧靄特別濃重,江山遼闊,自己卻身處,如此偏僻遙遠的地方,灘頭江水帶來的秋意撲面而來,山谷中氣候溼潤,晴天也像陰天;

接下來後面四句則筆鋒一轉,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寫到自己望向帝京,表達了自己心中對故鄉的思念,最後兩句化用晉陶淵明,置無絃琴的故事,說自己只能依靠這北窗下的琴,來排解心中孤獨了,表達了自己不甘寂寞,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詩中所寫,雖是沿途所經歷的,美麗而又險峻的風光,卻恰如其分地透露了詩人,縈繞心頭的宦海波瀾,整首詩寫得情景交融,將澎湃於心間的萬千波濤,同三峽所見的逆風驚浪完全吻合,這也正是白居易山水詩的特有風采;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視訊的全部內容,我們下期再見。

《白居易詩選 直中書省》(白居易)全文翻譯鑑賞

白居易詩選 直中書省 白居易 系列:白居易詩選|白居易詩集 白居易詩選 直中書省

【原文】 絲綸閣1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2長。 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3。

【註釋】 1絲綸閣:指為皇帝撰擬詔書的閣樓。 2刻漏:古時滴水計時的器物。 3紫薇郎:唐代官名,即中書侍郎。

【譯文】 在絲綸閣中值班的時候,有了空閒寫文章。一片寂靜之中,鐘鼓樓刻漏的水滴聲分外清晰,更襯托出了時間的漫長。孤獨地坐在黃昏中的絲綸閣裡,誰與誰相伴呢?只有紫薇花和身為紫薇郎的我。

【賞析】 這首詩中所寫的絲綸閣、鐘鼓樓,既表現了宮廷的特色,也指出了詩人「獨坐」的原因是正在宮中值班。黃昏的皇宮是一個寂靜的世界,令人感到沉悶而百無聊賴,彷彿時間的流逝也變得緩慢。但是按照規矩,值班的不能四下走動,這更將詩人困在了一個相對侷促的環境裡。在詩中所描繪的這一天,詩人沒有什麼需要處理的公務,只有看看鮮花,聽聽刻漏聲,打發著這空虛無聊的時光,等待著「下班」時間的到來。在這首詩中,詩人隱約地表達出了對自己所從事的枯燥工作的失望,並通過對宮廷環境的描寫,影當時沉悶的氣氛,進而表達了對此的不滿。 「獨坐黃昏誰為伴,紫薇花對紫薇郎」的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通過這樣不乏幽默的語言,對自己寂寞的心情加以安慰,也嘲諷了宮廷生活的空虛無聊。一個「對」字,描繪出了詩人與花「相看兩不厭」的情景,將詩人獨自一人、無人相伴的情景烘托得更加生動,也將詩人閒坐無所事事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傳神,使詩句讀來更有情趣,充分地展現了詩人遣詞造句的功力。 全詩描寫詩人當值絲綸閣,因無事閒坐而覺得刻漏聲長,因寂寞無伴而端詳紫薇花,又因端詳紫薇花而感到更加寂寞,字句淺白、敘事清晰、說理明白,這正是白詩最大的特點。

標籤: 白居易 詩歌 鑑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lp82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