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禪茶一味的由來

禪茶一味的由來

禪茶一味的由來

禪茶一味是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形式,由禪宗和茶道相結合而成。禪茶一味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禪宗的禪師青原行思將禪修與茶道結合,創造了茶禪合一的禪堂茶宴,這種活動有助於提高禪修的效果,使禪修者更加清醒與平靜。

在宋代,禪茶一味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一種社交活動,參加者包括文人、士族、商人等各個社會階層。他們在一起泡茶、品茗、賞景、詩詞歌賦、議論人生,這樣的活動使禪茶文化在中國傳承至今,並且在日本等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禪茶一味強調內心的淨化與靜心,注重自然、素樸、清新的生活方式,通過泡製茶與品嚐茶,促進禪修者的心靈提升與修行不斷深入。禪茶一味的內涵豐富多彩,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東方傳統藝術,對於人們的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的提升有著積極的影響。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禪茶一味

“禪茶一味”是宋代高僧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的。

早在晉代,就有僧人在寺院種植茶樹,飲茶之風逐漸在寺院興起。

民間百姓喝茶喝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文人逸士雅集飲的是:琴棋書畫詩酒茶。

一個濃濃的煙火氣,一個滿滿的高士氣,"禪茶一味"則是更深層次的飲茶方式,品茶悟道,玄深莫測。

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在內在精神上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茶中有禪意,禪以茶悟心。

《壇經》雲:"外離相為禪,內不亂即定。"  修禪就是讓心處於一種平靜的狀態。

“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具有很高的文化內涵,也有一套複雜的茶道儀式。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禪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淨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脫俗。

至於視“禪茶一味”為最高境界的日本茶道,講究更復雜的儀式程式,關於“禪茶一味”,還有更多更深的解讀。

我喜歡杭州永福寺監院明行法師的闡釋:“禪茶一味並不高深,在喝茶時,慢慢把心放進茶裡,就能體會到禪。”

“慢慢把心放進茶裡”,簡單明瞭!

《詩畫共讀》

《茶之書》

禪茶一味的淵源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禪茶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趙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從諗(公元778-897),因常住趙州(今屬河北省趙縣)觀音院(今柏林寺),又稱“趙州古佛”,由於其傳揚佛教不遺餘力,時謂“趙州門風”。他於禪學於茶學都有很高的造詣,《廣群芳譜·茶譜》引《指月錄》文曰:“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僧曰:‘新近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後,茶道傳入日本,禪茶一味成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時期茶聖千利休將“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結合禪茶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礎。

茶道始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茶道與禪宗,殊途同歸,而又相輔相成,故“茶禪一味”被視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禪茶一味的由來

禪茶一味

「 吳越之地,古來佛法興盛。鑑真東渡,霞幕北飛,弘法律宗於東瀛, 傳道禪宗於高麗。湖州以吳興之土,太湖之濱,風水暢達,人傑輩出。風景文化,尤以妙西為盛,茶道創於斯,韓禪源於此,茶禪一味,自茲淵源。

昔樑武以東方妙喜佛國,建妙喜寺。妙西因寺而名,產絲茶,聚高士。唐人陸羽,自楚地適湖州,寄寓妙西苕溪,結廬隱居,得以識詩僧皎然,二人交以詩,會以茶,成緇素忘年之交。

烹茶之儀,陶騰歷練,妙西茶,清泉水,匯做浮雲青萍,漂泊無根,恰若萬物各遷流,聚散多無常,眾生以無常因,生煩惱果,人生甘苦,莫盅於一杯之內。

飲茶之悟,精神莊嚴,眼耳鼻,舌身意,體味六根六識,啜苦咽甘,渾似一杯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世事以辛苦味,得歡喜心,證悟之道,皆蘊於一飲之中。

由是皎然以飲成詩,得“茶道”二字,陸羽以悟求道,著《茶經》三卷。茶道、茶經,流傳天下,及於朝鮮、日本,凡烹茶行禮之處,皆以陸羽為“茶聖”。

南宋末年,石屋清珙禪師行至妙西,駐錫求法,品茶修禪。座下高麗弟子普愚太古,學成歸國,尊為國師,得開太古禪宗,衣缽相傳。

茶禪一味,傳承至今。妙西鄉民,熟知茶性。茶經烘焙,始出清香,方啜含苦,待咽則甘。由此得“我是一片茶葉”之悟,先辛苦,後甘甜。所謂茶即禪,禪即是茶,茶中有我,禪中無我,覺大千之浩瀚,知人慾之卑小,生悲憫,感慈懷,以“無我”境界,行無私奉獻。為彰此德化,樹碑以志之。」

百年丹紅-茶話專題-紀錄片|茶禪一味·霞幕北飛 http://t.cn/RprEdHm

禪茶一味什麼意思

禪茶一味的意思是茶文化與禪文化有共通之處。

“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茶道始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茶道與禪宗,殊途同歸,而又相輔相成,故“茶禪一味”被視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茶道傳入日本,茶禪一味成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

茶文化介紹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六安的六安瓜片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禪茶一味”出自於哪裡?

禪茶一味一般指禪茶,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製、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

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相關內容介紹:

禪茶一味:茶禪中的意境。

茶在中國的歷史記載,自神農嘗百草開始就廣為中國人知曉,佛教東傳後,修行的僧人更發現茶可提神,對於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便有僧人開始將茶道與佛道結合。

唐、宋以後飲茶的習慣在各個大、小寺廟裡風行,古載唐宋的寺院裡設有“茶堂”或“茶寮”,僧人們在此討論佛理、禪道及飲茶,並在茶堂外懸掛“茶鼓”,擊鼓以招僧眾飲茶論佛理。

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人的生活中。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

禪茶一味

自古以來就有禪茶一味之說。唐宣宗大中三年,一位百歲又三十老僧見皇帝,唐宣宗問:“服何藥而致?”老僧回答:“僧少也賤,素不知藥,性唯嗜茶。凡履處唯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為厭。”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特例,說的是老僧藉助飲茶獲得長壽,而更重要的是自古以來僧茶都是結了緣的。

佛教僧侶修身修行,其思想是出世的,是用一種空和靜的禪理,反視內觀,拋開世俗煩惱,獲得心靈上的自由和覺悟。佛教徒修行要達到淨心、定心、悟心、慧心的境界,而品茶也亦然如此,在茶中品味出人生的淨心、定心、悟心、慧心,從而達到生命的安頓和心靈的平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凡山皆有寺,凡寺必有茶。對於僧人來講,茶是修行路上的知音,為萬世修行之法門。所以自唐以來,修得一句偈語:喫茶去。

普洱茶苦盡甘來,盡數轉化,以修行自身渡厄苦難輪迴正果,以慈善如水濟生報徳融和靜之禪機,以釆天地正氣之禪機理大德施眾生,以此品味出佛的智慧和慧理,使眾生明白飲普洱茶可從中體味寂靜苦寂的同時,獲得茶禪至理回甘方醒的佛教禪機,這對於喜歡茶的人來講,可以達到以禪茶道修身養性,藉以明心見心,以平常心看待天下物、天下事之機理。

而茶洱茶在眾多茶類中,更具有平常心的禪境,道明瞭普洱中正平心,茶性淨潔寬厚仁和,內涵深邃致遠,外放空靈澄碧,經歲月磨礪,越陳越香,直到飲之空洞無物,達到至空至靈至真之境界,更具有生命的本真和歷史意義。

陸龜蒙詩曰:“多情惟墨客,無語是禪家。”取冰島普洱茶,取天然礦泉水,懷自在平常心,走,喫茶去!

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茶禪一味”意思是禪門僧侶飲茶之習與文人以茶參禪的產物,是禪門釋家和文人客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審美情趣。

“茶禪一味”出自於“悟”。禪道在於悟,茶道亦在於悟。“悟”是茶禪一味的核心。正如南宋詩論家嚴羽《滄浪詩話》所說“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一樣。品茶講究心境,注重文化氛圍;參禪要求心態平和,心靈寧靜。

無論僧侶或文人,其茶禪之心與茶禪之境,皆以平和誠篤為共同的文化心態與審美特徵。品茶也好,參禪也好,都是一種修行方式,人生才是其千古不變的永恆主題。“茶禪一味”是圓悟克勤對茶文化與禪宗文化密切關係的一種概括,一種內在的規定性。或曰“茶禪”是並列關係,非也。茶禪一味從來不是並列片語,而是偏正片語,是以茶參禪,以禪修心之意。

“禪茶一味”的最早由來:

傳說達摩祖師因為面壁九年出關後眼皮無法張開,便把它們撕下來,丟在地上後長出一株矮樹,弟子們摘下樹上的樹葉泡水飲用,發現這水竟然神奇異常,可以令坐禪的人保持頭腦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徹地領悟佛的真諦,於是便有了“禪茶”一說,這是“禪茶一味”最早由來的傳說。

對於禪茶一味的確切由來,雖沒有更詳細的歷史文字記載,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密切的聯絡,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禪茶一味,就是通過茶去悟禪。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因此,從“禪茶一味”中可以領悟到更多禪、茶及為人做事之道。

禪茶一味

經常有經典陶坊的老朋友說,他學習過「經典泡茶法」,也很認同,他對禪學也略有了解,覺得「經典泡茶法」頗有禪茶的味道。 現在常見有許多茶店、會館懸掛 「禪茶一味」的書法匾額,他想了解 「經典陶坊」對於禪茶是怎麼理解的?老友相問,也是我半生之問。事茶三十載,以經驗分享,故有此文。

禪宗的由來

2500年前,佛佗在靈鷲山說法,佛佗拈花,弟子大迦葉心領神會,因而開始有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直了成佛的禪宗,迦葉也成為第一代禪宗祖師。時至中國南北朝,二十八代達摩祖師東渡中土,他為中國禪宗第一代,從大迦葉至唐代第五代弘忍大禪師,禪宗皆為一脈單傳,後弘忍傳第六代惠能大師及神秀禪師,開創了「南頓北漸」的禪風。從此,禪宗在中華大地大放異采。

茶與禪

中國是茶的故鄉,漢唐以來,飲茶為日常生活。茶可提神益身、增加能量,尤其備受儒釋道修行者青睞。其時僧人們多有種植、製作和品飲茶之習慣。而唐、宋時期,禪宗正是鼎盛之時,僧人及修行者們二六時中其語、默、動、靜、行、住、坐、臥皆是禪,所以,僧人們的茶事生活自然而然就是禪茶了。

茶聖的禪境

陸羽(733—804)。著《茶經》,共分十部。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他建立的茶學系統為後人學茶指明方向,為茶的發展和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其地位無人可及,而因此陸羽被國人尊為:茶聖,無庸置疑其茶道已入至高境界。

皎然禪師(720—803)。得道高僧,在茶事茶道上與陸羽相互成就,傳言他就是陸羽的引導老師,他對陸羽寫《茶經》有莫大助益。他是佛門茶事集大成者,中國茶道茶文化之父,中國禪茶的始祖。皎然大師留下大量茶詩茶歌,其中不乏經典之作,從中可見其茶道之臻境。

從諗禪師(778—897)。禪宗六祖惠能(638—713)祖師的傳人。他嗜茶成性,「吃茶去」的禪宗公案聞名於世,以河北省趙縣地為名的「趙州茶」成了禪茶的代表。他以茶行道,廣渡有緣眾生。「禪茶一味」也始於趙州大禪師,禪茶意謂茶是禪,禪亦茶,以茶修禪,以茶體道,以茶悟道,以茶行道,以茶入道,可以說「禪茶一味」是茶文化最高的體現。

盧仝(795—835)。唐代文學家、詩人。他著《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有兩腋習習清風生。盧仝的七碗茶是描述用生命和心靈來感悟茶,每一個當下都充滿神韻,每一個過程都是活生生的,處處可見自性本心,這是身心靈高度的統一,盧仝他並非禪僧,但他在茶事中的和諧,正是禪茶和茶道的體現。日本國崇尚茶道,盧仝著有《茶譜》《玉川子詩集》等,七碗茶的次第和精神正是茶道的核心,而因此日本將盧仝尊為茶道之神。

榮西(1142—1215)。榮西是日本禪師與茶師。他到中國習禪和茶,是臨濟宗在日本的「初祖」,也是日本茶道的「初祖」,臨濟宗至今一直是日本禪宗的主流。榮西禪師並將中國的茶種攜帶到日本種植,並開始踐行禪茶,「禪茶一味」也因他而得以在日本弘揚。

千利休(1522—1591)。日本禪師和茶師,被日本國尊稱為「茶聖」,他是「禪茶一味」的發揚者,所呈現出來的「和、敬、清、寂」正是禪的意境,茶道心法的核心,影響著日本茶道文化的發展至今;他的茶道美學更是受日本國人推崇,成了日本的茶文化主流。

大家的茶禪

禪,不可說,或謂之為心,或心之所用。儒家的中道,止、定、靜、安、慮、得;道家的「致虛極、守靜篤」,求達身心靈的和諧,也是禪的體現。所以,無論是儒、釋、道、天主、真主等等,只要以本心、自性或心靈來事茶,那就是禪茶了,「禪茶一味」是也!萬不可讓禪的文字和名相障礙了對茶禪茶道的理解。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數不盡的嗜茶之人,如白居易、梅堯臣、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范仲淹、蔡襄、宋徽宗、文徵明、許次紓、陳繼儒、鄭板橋、魯迅等等,史上有記載他們的嗜茶事蹟,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名家,相信以他們的修養,亦可謂禪茶了。

當今禪茶之士

我喝茶半世紀,事茶三十載, 所遇茶道高人無數。當代有禪風的茶人,首推種茶人無生老師。他是種茶世家,2014年,當他明白大道之後, 將自家一百多畝慣型農法茶園改為自然農法,目的就是保護大自然母親,喚起人們的覺醒;併發願培養有道有術的茶人,利益社會。這也是我能有幸助緣無生老師的原因。他有道有術、有遠景、有大願,所以他有大定,有如如不動之禪心,這就是「禪茶一味」。

臺灣老茶人詹勲華先生,也是易學老師,與我亦師亦友。他曾說:茶像柺杖,可探尋你的心靈。這是以茶觀心,茶與心的對話,心即茶,心茶相融,禪茶一味也!

心諦老法師說他一生離不開茶,茶可以幫助他入定,茶一入口立馬就能覺察到茶的活性和能量,也知道茶氣的走向,這境界與盧仝似,禪茶一味也!

 

臺中賴老先生是企業家、收藏家,一生嗜茶,修行數十年,平實平淡,溫文儒雅,與他相處,如沐春風。老先生知我是同好方家,請我喝流傳有序的150年臺灣野生老烏龍,茶入口通身溫暖,微汗冒出……老先生說,茶有生命,有能量,有靈性,要用感恩的心來品,讓生命與生命對話,覺受當下,活在當下,讓心靈昇華。老先生一席話,使我受益受教了,此為禪茶茶道也!

感恩心是茶道

當下一杯茶,你能如實來看這杯茶嗎?沒有陽光、空氣、大地和水,有這杯茶嗎?沒有空和空無的能量,茶樹能存活嗎?沒有茶人的種植、管理、採摘、製作、烘焙、包裝和儲存,有茶葉嗎?沒有匠人制作茶壺、茶杯、燒水壺等茶具,如何沖泡?能有當下的這一杯茶嗎?這杯茶來自地、水、火、風、空,與你我的生命同源,當茶湯進入我們的身體,又成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當知道這才是實相,能不生起感恩心?不感到幸福嗎?天下萬物皆有生命,茶能感知到你是否真誠;當你感恩心生起時,茶會歡喜地奉獻自己,讓生命全然綻放,茶湯自然更好喝;與此同時,自身亦會充滿愛和慈悲,心境更加寧靜和祥和,自然容易與茶湯對焦,心物相融,這是禪茶的境界。如此更能品嚐出、體驗出茶湯的美好。

禪是泡茶心法

2018年「經典陶坊」舉辦泡茶大賽。我們有自己的泡茶理念和方法,同時也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極簡、極至—經典泡茶法」(點選藍字可讀)。因為我們的品牌是「經典陶坊」,所以稱為經典泡茶法,極簡是核心,亦可稱極簡泡茶法,大道至簡,極簡就是禪。又因為泡茶法有靜心開發明覺的作用,亦可稱靜心泡茶法,更可以稱為道法自然泡茶法。經典泡茶法其實也是動中禪,其心法就是禪,禪就是心,以心御茶,心茶合一,這就是「禪茶一味」。

那為什麼禪是最高泡茶心法呢?現代的科學已經證實,空無中含有巨大的能量,當人的腦波頻率越小,能量就能吸收越多,這也是許多高僧只要入定很短時間是可以不睡覺的原因。所以我們經典泡茶法強調坐姿的重要,越放鬆,念頭越少,身心就越寧靜和穩定,就容易吸收到天地的能量,再經過心的作用,能量與茶相融,與茶合一,這時的茶湯最鮮美,更有能量,也充滿著神韻,這與許多藝術創作的所謂「靈感」的道理是一樣的。

是否心性穩定就可以泡好茶?茶事的一切都需要你用心來駕馭,所以心性穩定,禪心泡茶當然是最重要,但茶要泡好還需要有更多的層面,要理解茶,理解水,泡茶經驗也重要,更需要善於選擇茶器等等。許多禪師和老茶人一輩子喝茶,茶沒有泡好,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懂紫砂茶壺和燒水壺,不懂選擇茶器,我常開玩笑說,功夫好不如武器(茶器)好,事實就是這樣。

如何才能將茶泡好?我們在泡茶法有細述,此處不多講了。

禪茶的時代意義

一切茶事都可以是禪茶。學習如何用心靈、用真心來事茶,是禪茶的核心。經典泡茶法是用心靈來泡茶,開發心靈寶藏,心之妙用也!它能有效地將茶來泡好,通過泡茶和品茗讓你的心寧靜下來,穩定下來,靜能生智慧,如實來反觀自己,淨化心靈。所以泡茶桌是小小道場。以茶體道,以茶入道。這是禪茶的意義。

                                                                                            庚子年二月 寫於臺北

“禪茶一味”是什麼意思?請舉例詳細解釋和說明。

禪是一種境界。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茶與禪的相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與昇華。飲茶時注重平心靜氣品味,參禪則要靜心息慮體味。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擴充套件資料

茶的起源和茶源的佛教傳說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記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最早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飲茶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也有人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禪茶

標籤: 禪茶 由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5l0vv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