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地震時是跑還是躲

地震時是跑還是躲

地震時是跑還是躲

地震時是跑還是躲:答案是躲。

防震減災安全知識如下: 1、地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地震時就近躲避,地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

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面或旁邊、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

防震減災安全知識如下: 1、地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地震時就近躲避,地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

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面或旁邊、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

地震時,應先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

避震時,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方或旁邊;容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

在室外應選擇開闊、安全的地方。

避震時應採取的姿勢是蹲下或坐下,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用雙手或衣物保護頭頸、眼睛和口鼻。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地震時,應該採取躲避的策略而不是跑動。

當地震發生時,跑動可能會增加受傷的風險,因為你可能會被掉落物品、倒塌的建築物或其他危險物品擊中。

以下是在地震發生時應該採取的躲避措施:

1. 躲在堅固的結構物下面:儘可能尋找堅固的傢俱、桌子、門框或牆壁等,躲在它們下面。

這些結構物能夠提供一定的保護,減少受傷的可能性。

2. 避免靠近窗戶、大型傢俱或易倒的物品:地震時,窗戶和易倒的物品可能會破碎或傾倒,造成傷害。

儘量遠離這些危險區域。

3. 遠離高樓大廈和危險建築:如果你在室外,儘量遠離高樓大廈、電線杆和其他可能倒塌的建築物。

4. 保護頭部:如果沒有結構物可以躲避,應該蹲下並保護頭部。

可以用雙手護住頭部,以減少被物體擊中的風險。

5. 注意安全出口:在地震發生後,儘量尋找安全的出口,並迅速離開建築物。

避免使用電梯,而是選擇樓梯下樓。

總之,在地震發生時,要保持冷靜,並儘量採取上述躲避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受傷的風險。

此外,瞭解地震應急預案,參與相關演習和培訓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時,應先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避震時,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方或旁邊;容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在室外應選擇開闊、安全的地方。避震時應採取的條豐革異是低工姿勢是蹲下或坐下,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用雙手或衣物保護食金似頻認田致倒頭頸、眼睛和口鼻。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型別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

發生地震來自後,能形成生命三角空間的地方是最佳的躲避地點,承重牆角,大冰箱旁邊,廚房,廁所,儲藏室等空間比較小的地方都是可以躲避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可能權激減視觀屬採形成生命三角,不至於完全坍塌。躲避時儘量靠近水源處。家裡最安全空間依次如下:廁所,廚房,承重牆的牆根下,鐵質,實木床下。

震的時候不要選擇陽臺,窗戶下面,建築物內側或者靠近外牆的地方躲避,因為從地震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樓房的最終都是外牆坍塌,主體儲存。此外,地震發生時不宜躲到櫃子或者箱子中,一旦躲進去,會喪失主動性,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於被救。

地震時該躲還是跑

地震時要就近躲避。

以下是發生地震的自救方法:1、地震時要就近躲避:很多人都不知道地震發生時究竟是跑好還是躲好,其實,許多專家指出,在發生地震的時候應該選擇就近躲避,等到地震後要馬上跑去安全的地方,這樣做是最好的自救方法。

2、躲到相對安全的地方:在發生地震時,如果是住平房,要趕快跑到外面的平地上,如果住高層,我們應該躲到那種房子倒了以後可以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比如桌子底下、床底下、沙發旁、牆角等,或者也可以跑去衛生間,這些地方相對來講是比較安全的,關鍵時刻可以救命,要注意不要跑去陽臺。

3、保護自己的關鍵部位:在找到相對安全的地方後要趕緊坐下或者蹲下,旁邊如果有較牢固的物體要趕緊抓住,要不然地震時有可能會摔傷,同時還要低下頭,用手部抱住頭和後脖子,當然,眼睛也得閉上,以免有髒東西進入。

4、如果在用火要趕緊關火:如果地震時正在使用煤氣爐或者是取暖爐的話,在剛開始感覺到晃動,還比較輕微時,就要趕緊跑去關火,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那就等到大的晃動停下來的時候馬上去關火。

5、在室外發生地震時:如果是在室外發生地震的話,一定要注意不要再跑到室內去,同時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應該找個較為開闊的地方,然後蹲下,也可以趴下,要注意不要跑去那些破舊的房子旁、廣告牌下、高壓線下或者是路燈下。

地震時是跑還是躲?

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

身體應採取的姿勢:

1.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

2.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

3.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4.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燈火,因為空氣中有易燃易爆氣體。

地震時是跑還是躲多數專家認為地震時就近躲避?

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 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內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高樓裡,跑出來更是不太可能的。

地震逃生自救方法:

1、躲到堅固傢俱的下面

大的晃動時間約為1分鐘左右。這是首先應顧及的是您自己與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並緊緊抓牢桌子腿。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2、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

地震發生後,慌慌張張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此外,水泥預製板牆、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

地震的時候是應該跑還是躲?

地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

另外,地震時避震方法的選擇還應根據房屋抗震效能和地震大小確定。如果是抗震效能差的老舊建築物,或者判斷是特大地震時,就適合採用外跑與就近躲避結合法避震。

如果是在平房或樓房的一、二層時,則可力爭跑出去避震。如來不及跑出去,或遇到房外有物品墜落時,可就近躲避。如果是在樓房的三層以上,應選擇就近躲避。如果是符合抗震設防標準的建築物,特別是高層建築,適宜採用就近躲避法。

自救知識

1、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

2、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

3、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4、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地震時是跑還是躲呢?

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震時若在屋門附近,室外又無危房、窄巷或障礙,可立即跑出室外。從屋內撤出後,一定要避開高大建築物、大煙囪、水塔、高壓電線、變壓器、橋樑、陡崖、危巖、滾石地帶。震時宜就近避躲,不能亂跑。

地震時是跑還是躲

地震時,應先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避震時,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方或旁邊;容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在室外應選擇開闊、安全的地方。避震時應採取的姿勢是蹲下或坐下,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用雙手或衣物保護頭頸、眼睛和口鼻。

地震時,應先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避震時,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方或旁邊;容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在室外應選擇開闊、安全的地方。避震時應採取的姿勢是蹲下或坐下,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用雙手或衣物保護頭頸、眼睛和口鼻。

地震來了到底跑還是不跑啊?

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可是不得了,除了東三省,幾乎大半個中國,連臺灣島、越南、泰國都有震感。俺年輕時遭遇過唐山大地震,然後又在日本經歷了幾次4-5級的小震,對地震還是有所體驗的。

看到電視裡播出的上海北京寫字樓裡的人們向外跑的鏡頭,要是在日本,這樣的小震人們根本就無動於衷。俺剛到日本時,某日凌晨從睡夢中驚醒,發現房子在晃動,因為有唐山大地震之經驗,知道是地震(5.5級),可俺沒聽到外面有任何動靜,看來日本人對地震是習以為常了,所以後來上班時發生小震,也和日本人一樣,表現出臨危不懼的氣概。

地震來了,到底跑還是不跑?當然,跑不跑是指你在建築物內而言,如果地震時你剛好在一幢大樓邊上,你要是不往空地上跑就是大腦進水了。

有句順口溜:“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俺這非地震專家給修改一下子:“小震不要跑,中震看著跑,大震跑不了”。

地震波有縱波和橫波,縱波先到,上下顛簸,橫波隨後而來,水平搖擺,如果處於震中,這兩個波幾乎同時達到地表,所以,震級較大(7-8級)時,人根本站不起來,如果房門是關上的,因建築結構受震變形,十有打不開,被縱波震鬆的建築物很快就會隨橫波的搖晃倒塌,也就是十幾秒鐘,你還沒反應過來呢,房子已經倒了,你跑得了嗎?但是,大震過後馬上還會有餘震,力度稍弱,但還會對處於半倒塌狀態的建築物產生進一步的破壞,所以首次地震平息後,如果被卡在建築物內出不來,要設法移動到較為安全的地帶,比如有管道支撐的地帶。

中震或曰強震(6-7級)可能有些房子還能維持不倒,大部分樓房可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是不會在十幾秒內立刻倒塌,如果你處於樓房的底層,而且自信可以在十幾秒內跑離到空曠地帶,不要猶豫趕緊逃生,如果你處於高層而且在平地跑百米還要呼哧帶喘,等您跑到樓下,已經來不及了,輕的會被從樓上掉下的東西砸傷,重的則是被倒下來樓板樓牆砸中而死。還想跑嗎?能躲就躲吧!廁所、床下、桌下,同時要儘量抓住管道、床腿、桌腿等能使你固定的物件,如果能臨危不懼,在身邊找到毛巾、衣物、枕頭、水,則最佳矣,毛巾可以用於防煙塵,衣物可以用於禦寒和包紮傷口,枕頭可以用於緩衝和保護頭部,水乃生存之必須!震完了,房子沒倒,萬幸,趕緊逃生!要儘可能拿一些救急用品,如衣物、水、食品、藥品、手電筒等。

小震(4-6級)除了會把傢俱物品移位外,對建築物不會有很大的損傷,除非你正在一個爛尾樓裡參觀,千萬不要亂跑,如果遇到驚慌失措的人群為了逃離而互相擁擠踩踏,反而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有人說了,地震突然發生了,誰也判斷不了到底是大震、中震還是小震,怎麼辦?您就按中震對待就行了:來得及跑就跑,來不及跑就躲唄。

唐山大地震,傳到北京也就相當於6級左右的小震,不過地震時的響動和滿天紅光也怪嚇人的。雖然震感強烈但多數樓房仍安然無恙,等俺們樓裡的人都跑出來,地震也完了,所以,跑不跑後果都一樣。那時因有餘震大家都不敢回樓裡住,數月後幾乎家家都在樓間空地上蓋起了抗震棚,最後全都是白費材料和功夫。實際上,餘震的震級是遞減的。再者,由於大震釋放了很大一部分岩層中聚集的能量,所以震源地附近幾百公里範圍內數年內應不再會有大震。所以,成都的市民只要確認自己的房子不是危房,就可以放心回家睡覺了。

而北京的一些市民因汶川大震引發通州小震而人心惶惶,這大可不必。頻繁發生小震,預示該地區進入地震活躍期,但幾乎沒有在頻繁發生小震後又發生了毀滅性的大震的歷史記載。有些地震專家認為有小震比沒有要好,因為小震也是釋放了少量的岩層能量,而一個地震帶長期沒有小震,下次發生大震的可能性就很高。這和人的情緒一樣,壓抑太久而不發洩,反而會有可能大爆發一次。

在頻繁發生地震的地區,都要採取一些預防措施,比如常備救急用品,對擺放的物件進行固定,將床放置於遠離建築物外牆一側,等等。不過,再有效的預防措施也不能完全抵禦大震,日本是個多地震國家,應該說人們防震常識比較普及,預防措施也不錯,可是1993年的阪神大震災還是死傷無數,所以真要是發生大震,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發生地震時我們應該如何逃生?

‍‍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山東省威海乳山市發生3.1級地震。據悉,在乳山地震之前,威海市文登區也發生了4.6級地震。那麼,面對比乳山地震更為嚴重的地震時,我們應該如何進行緊急救助呢?看看下面的地震急救常識。

一次大震發生後,到處是斷坦殘壁,危樓及倒房構成的瓦礫堆。在沒有外來人員援救之前,自救是一項與死神爭分奪秒的鬥爭。時間就是生命,從歷次大地震的經驗得知,地震發生後,一天內扒出的人,救活率可達80%,第二吞們有30-40%,時間越長,存活率越低。地震對人身的傷害,大部分是倒塌的房屋所造成的,一旦被埋壓後,要做到:

一、地震後的自救方法

1、被埋壓在廢墟下時,至關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發生崩潰,要有勇氣和毅力。強烈的求生和充滿信心的樂觀精神,是自救過程中創造奇蹟的強大動力。

2、被壓埋後,注意用溼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頭部,避免灰塵嗆悶發生窒息及意外事故,儘量活動手和腳,消除壓在身上的各種物體,用周圍可搬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擴大安全活動空間,保障有足夠的空氣。條件允許時,應儘量設法逃避險境,朝更安全寬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動。

3、被埋壓後,要注意觀察周圍環境,尋找通道,設法爬出去,無法爬出去時,不要大聲呼喊,當聽到外面有人時,再呼叫,或敲擊出聲,向外界傳資訊求救。

4、無力脫險時,儘量減少體力消耗,尋找食物和水,並計劃使用,樂觀等待時機,想辦法與外面援救人員取得聯絡。

二、地震後的群眾互救方法

地震後救人,時間就是生命。因此,救人應當先從最近處救起,不論是家人、鄰居、工作崗位上的同事,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是近處有人被埋壓,就要先救他們,這樣可以爭取時間,減少傷亡。震後救人的原則是:

1、在互救過程中,要有組織,講究方法,避免盲目圖快而增加不應有的傷亡。首先通過偵聽、呼叫、詢問及根據建築物結構特點,判斷被埋人員的位置,特別是頭部方位,在開挖施救中,最好用手一點點撥,不可用利器刨挖。

2、如傷勢嚴重,不能自行出來的,不得強拉硬拖,應設法暴露全身,查明傷情,施行包紮固定或急救。

3、在互救中,應利用鏟、鐵桿等輕便工具和毛巾、被單、襯衣、木板等方便器材。

4、挖掘時要分清哪些是支撐物,哪些是壓埋阻擋物,應保護支撐物,清除埋壓物,才能保護被壓埋者賴以生存的空間不遭覆壓。

5、清除壓埋物及鑽鑿、分割時,有條件的要潑水,以防傷員嗆悶而死。

6、對暫時無力救出的傷員,要使廢墟下面的空間保護通風,遞送食品,靜等時機再進行營救。

附:四種常用的快速止血方法

壓:當傷口流血時用手按住出血區。分兩種:一種是傷口直接壓迫,無論用乾淨紗布還是其他布類物品直接按在出血區,都能有效止血。另外一種是指壓止血法。用手指壓在出血動脈近心端附近的骨頭上,阻斷運血來源,以達到止血目的。後者需要培訓才能學會。

包:包紮所用的材料是紗布、繃帶、彈性繃帶或乾淨的棉布或用棉織品做成的襯墊。包紮的原則是先蓋後包,力度適中。先蓋後包,即先在傷口上蓋上敷料 (夠大、夠厚的棉織品襯墊),然後再用繃帶或三角巾包紮。這是因為常用的普通紗布容易摩擦傷口,給後續處理增加難度。力度適中指的是包紮後應止血有效,檢查遠端的動脈還在搏動;包紮過鬆,止血無效;包紮過緊,會造成遠端組織缺血缺氧壞死。

塞:用於腋窩、肩、口鼻或其他盲管傷和組織缺損處的填塞止血法,是用棉織品將出血的空腔或組織缺損處緊緊填塞,直至確實止住出血。填實後,傷口外側蓋上敷料後再加壓包紮,達到止血目的。此方法的危險在於用壓力將棉織品填塞結實可能造成區域性組織損傷,同時又將外面的髒東西帶入體內造成感染,尤其是厭氧菌感染常引發破傷風或氣性壞疽。所以,除非必要時,儘量不採用此法。

捆:1、止血帶不直接與面板接觸,利用棉織品做襯墊。2、上止血帶鬆緊要合適,以止血後遠端不再大量出血為準,越鬆越好。3、止血帶定時放鬆,每40分鐘—50分鐘鬆解一次,鬆解時要用手進行指壓止血2分鐘-3分鐘,然後再次紮緊止血帶。4、做好明顯標記,記錄上止血帶的時間,並告訴接替人員。上止血帶總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3小時。

止血帶止血法,通常用於手術時,用以控制肢體出血是有效的,但可能造成神經和肌肉的損傷,也會因肢體缺血引起全身性併發症,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要使用此法。

編後語:儘管人類已經十分強大,但在自然災害面前仍然顯得如此渺小。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應該多學一些急救常識,準備好響應的應急預案,避免造成較大損失。

‍‍

地震來了該往哪裡跑,到底是躲在桌子裡還是跑到空曠的地方去?

地震時要就近躲避,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對策。

一、學校人員

在學校中,地震時要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屋裡,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臺旁、教學樓內的學生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裡,決不可亂跑或跳樓。

二、街上行走

在街上行走地震發生時,高層建築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樓外側混凝土碎塊、以及廣告招牌,馬口鐵板、霓紅燈架等,可能掉下傷人,因此在街上走時,最好將身邊的皮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無物品時也可用手護在頭上,儘可能作好自我防禦的準備,要鎮靜,應該迅速離開電線杆和圍牆,跑向比較開闊的地區躲避。

三、車間工人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裝置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裝置。

四、行駛的車輛

1、司機應儘快減速,逐步剎閘。

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並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後腦部,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禦姿勢。

五、樓房內人員

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可躲避在堅實的傢俱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

六、商店

在商店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由於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後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

擴充套件資料

注意事項:

(1)、不要靠近水泥預製板牆

地震時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地震發生後,慌慌張張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此外,水泥預製板牆、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

(2)、不要滯留在床上

地震時千萬不要滯留在床上,千萬不能跳樓,不要到陽臺上去,不要到外牆邊或窗邊去,不要到樓梯去,不要去乘電梯,如果地震時在電梯裡,應儘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扶手。

(3)、可選承重牆牆角作為避震點

地震時,如果家住樓房,下面這些地方是較安全的避震地點,堅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堅固的傢俱邊,開間小、有支撐物的房間,如衛生間,內承重牆牆角,震前準備的避震空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地震自救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地震突襲時,人該如何應對?

地震時跑還是躲

先躲後跑,因為地震是先上下顛簸後左右搖晃,顛簸時房子容易倒塌,所以要躲,搖晃時,房子稍微穩定些,能跑則跑!

標籤: 地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6l39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