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禪茶一味的典故

禪茶一味的典故

禪茶一味的典故

禪茶一味的典故起源於唐代,當時一位名為陸羽的茶葉專家在他的著作《茶經》中提到了茶道與禪道的關係,認為要想了解茶,就要先了解禪。他認為茶道與禪道都要追求自然、達到心無所執的境界,因此將茶道與禪道聯絡在了一起。

後來,茶道和禪道逐漸融合,形成了以禪茶一味為代表的文化現象。禪茶一味強調在茶道中不僅要品味茶香,更要追求內心的平靜和自然的感覺,注重在飲茶過程中體驗生命的真諦。

禪茶一味成為了東方文化獨特的一部分,也成為了茶道文化和禪宗文化相結合的代表。今天,在茶道的世界中,禪茶一味仍然存在並傳承著古老的文化傳統。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茶禪一味”意思是說品茶就像參禪,是一個佛學的典故。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茶道傳入日本,茶禪一味成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時期茶聖千利休將“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結合茶禪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礎。

茶道始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茶道與禪宗,殊途同歸,而又相輔相成,故“茶禪一味”被視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擴充套件資料:

“茶禪一味”的相關傳說:

相傳,當年禪宗初祖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已歷九年仍未破壁。有一天,達摩祖師竟然沉沉睡去了。他醒來後,十分悔恨,割下自己的眼瞼扔在地上

沒想到,扔在地上的眼瞼竟然長成了一株茶樹。達摩祖師摘取茶葉之後,以熱水衝飲,從而消除了睡意,面壁十年後,終成正果,創立禪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禪一味

禪茶一味的淵源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禪茶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趙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從諗(公元778-897),因常住趙州(今屬河北省趙縣)觀音院(今柏林寺),又稱“趙州古佛”,由於其傳揚佛教不遺餘力,時謂“趙州門風”。他於禪學於茶學都有很高的造詣,《廣群芳譜·茶譜》引《指月錄》文曰:“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僧曰:‘新近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後,茶道傳入日本,禪茶一味成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時期茶聖千利休將“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結合禪茶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礎。

茶道始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茶道與禪宗,殊途同歸,而又相輔相成,故“茶禪一味”被視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禪茶一味

“禪茶一味”是宋代高僧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的。

早在晉代,就有僧人在寺院種植茶樹,飲茶之風逐漸在寺院興起。

民間百姓喝茶喝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文人逸士雅集飲的是:琴棋書畫詩酒茶。

一個濃濃的煙火氣,一個滿滿的高士氣,"禪茶一味"則是更深層次的飲茶方式,品茶悟道,玄深莫測。

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在內在精神上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茶中有禪意,禪以茶悟心。

《壇經》雲:"外離相為禪,內不亂即定。"  修禪就是讓心處於一種平靜的狀態。

“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具有很高的文化內涵,也有一套複雜的茶道儀式。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禪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淨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脫俗。

至於視“禪茶一味”為最高境界的日本茶道,講究更復雜的儀式程式,關於“禪茶一味”,還有更多更深的解讀。

我喜歡杭州永福寺監院明行法師的闡釋:“禪茶一味並不高深,在喝茶時,慢慢把心放進茶裡,就能體會到禪。”

“慢慢把心放進茶裡”,簡單明瞭!

《詩畫共讀》

《茶之書》

禪茶一味的由來

禪茶一味

「 吳越之地,古來佛法興盛。鑑真東渡,霞幕北飛,弘法律宗於東瀛, 傳道禪宗於高麗。湖州以吳興之土,太湖之濱,風水暢達,人傑輩出。風景文化,尤以妙西為盛,茶道創於斯,韓禪源於此,茶禪一味,自茲淵源。

昔樑武以東方妙喜佛國,建妙喜寺。妙西因寺而名,產絲茶,聚高士。唐人陸羽,自楚地適湖州,寄寓妙西苕溪,結廬隱居,得以識詩僧皎然,二人交以詩,會以茶,成緇素忘年之交。

烹茶之儀,陶騰歷練,妙西茶,清泉水,匯做浮雲青萍,漂泊無根,恰若萬物各遷流,聚散多無常,眾生以無常因,生煩惱果,人生甘苦,莫盅於一杯之內。

飲茶之悟,精神莊嚴,眼耳鼻,舌身意,體味六根六識,啜苦咽甘,渾似一杯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世事以辛苦味,得歡喜心,證悟之道,皆蘊於一飲之中。

由是皎然以飲成詩,得“茶道”二字,陸羽以悟求道,著《茶經》三卷。茶道、茶經,流傳天下,及於朝鮮、日本,凡烹茶行禮之處,皆以陸羽為“茶聖”。

南宋末年,石屋清珙禪師行至妙西,駐錫求法,品茶修禪。座下高麗弟子普愚太古,學成歸國,尊為國師,得開太古禪宗,衣缽相傳。

茶禪一味,傳承至今。妙西鄉民,熟知茶性。茶經烘焙,始出清香,方啜含苦,待咽則甘。由此得“我是一片茶葉”之悟,先辛苦,後甘甜。所謂茶即禪,禪即是茶,茶中有我,禪中無我,覺大千之浩瀚,知人慾之卑小,生悲憫,感慈懷,以“無我”境界,行無私奉獻。為彰此德化,樹碑以志之。」

百年丹紅-茶話專題-紀錄片|茶禪一味·霞幕北飛 http://t.cn/RprEdHm

“禪茶一味”出自於哪裡?

禪茶一味一般指禪茶,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製、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

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相關內容介紹:

禪茶一味:茶禪中的意境。

茶在中國的歷史記載,自神農嘗百草開始就廣為中國人知曉,佛教東傳後,修行的僧人更發現茶可提神,對於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便有僧人開始將茶道與佛道結合。

唐、宋以後飲茶的習慣在各個大、小寺廟裡風行,古載唐宋的寺院裡設有“茶堂”或“茶寮”,僧人們在此討論佛理、禪道及飲茶,並在茶堂外懸掛“茶鼓”,擊鼓以招僧眾飲茶論佛理。

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人的生活中。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

茶禪一味的下一句是什麼

茶禪一味是一個佛學概念,沒有下一句。

1、茶禪一味:

“茶”泛指茶文化,而“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一味”之說則是指茶文化與禪文化有共通之處。這個共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謂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禪,悟涅盤境界。

2、出處:

“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

擴充套件資料:

茶禪一味典故--吃茶去:

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在這個禪院(當時叫觀音院)主持40年,有著“吃茶去”、“庭前柏樹子”等幾樁有名的禪門公案。最有名的就是“吃茶去”公案。

1000多年以前,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是禪。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這時,引領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院就好奇地問:“禪師,怎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 趙州禪師稱呼了監院的名字,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對“吃茶去”這三個字歷來也是見仁見智的,這三字禪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也從而奠定了趙州柏林禪寺是“禪茶一味”的故鄉的基礎。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茶禪一味

百度百科--吃茶去

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茶禪一味”意思是禪門僧侶飲茶之習與文人以茶參禪的產物,是禪門釋家和文人客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審美情趣。

“茶禪一味”出自於“悟”。禪道在於悟,茶道亦在於悟。“悟”是茶禪一味的核心。正如南宋詩論家嚴羽《滄浪詩話》所說“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一樣。品茶講究心境,注重文化氛圍;參禪要求心態平和,心靈寧靜。

無論僧侶或文人,其茶禪之心與茶禪之境,皆以平和誠篤為共同的文化心態與審美特徵。品茶也好,參禪也好,都是一種修行方式,人生才是其千古不變的永恆主題。“茶禪一味”是圓悟克勤對茶文化與禪宗文化密切關係的一種概括,一種內在的規定性。或曰“茶禪”是並列關係,非也。茶禪一味從來不是並列片語,而是偏正片語,是以茶參禪,以禪修心之意。

“禪茶一味”的最早由來:

傳說達摩祖師因為面壁九年出關後眼皮無法張開,便把它們撕下來,丟在地上後長出一株矮樹,弟子們摘下樹上的樹葉泡水飲用,發現這水竟然神奇異常,可以令坐禪的人保持頭腦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徹地領悟佛的真諦,於是便有了“禪茶”一說,這是“禪茶一味”最早由來的傳說。

對於禪茶一味的確切由來,雖沒有更詳細的歷史文字記載,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密切的聯絡,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禪茶一味,就是通過茶去悟禪。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因此,從“禪茶一味”中可以領悟到更多禪、茶及為人做事之道。

茶經》由何時何人所著,共分幾章?"茶禪一味"的由來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

趙州禪師(778~897),法號從諗,曹州(今山東菏澤市)人,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享譽南北禪林並稱“南有雪峰,北有趙州”,“趙州眼光爍破天下”。趙州禪師住世120年,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諡號“真際禪師”。

趙州禪師的《吃茶去》公案:

當年,趙州從諗禪師在河北趙縣的觀音院開壇佈道,一時學人云集。

一天,一位禪僧遠道而來,參見趙州禪師。 禪師問他:“你來過這兒沒有?”-- 禪師待客,親切問候。

“沒來過。”-- 遠道而來,風塵僕僕,見到自己仰慕的禪師,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禪師親切招待,讓來人喝茶休息去。

之後,又來了一位禪僧。 禪師問:“你來過這兒沒有?” -- 禪師待客,親切問候。

“來過。” -- 一路趕來,見到自己仰慕的禪師,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禪師親切招待,讓來人喝茶休息去。

這時,在一邊看了半天的院主心生疑惑,不解地問道:“和尚,剛才你讓初來此地之人喝茶去,理所當然,但對常來這裡的人,也讓他喝茶去,這是為何?” -- 院長誤以為趙州禪師的話中有很深奧的意義,產生了錯誤的思想。

趙州禪師一聽此言,立即叫他:“院主!” -- 當頭一喝!要震醒院長的“迷夢”。

院主立即應聲。 -- 被趙州禪師從“夢中”喚醒,回到了眼前的現實當中。

趙州禪師說:“喝茶去吧。” -- 院主在一邊陪了好久,辛苦,還心生了妄念,不該,快喝茶休息去吧。

對於新到、曾到和院主三個人,趙州禪師一概奉上一杯茶,讓他們統統吃茶去。這三聲頗有回味的“吃茶去”道出了趙州以茶接人的一片禪心,這杯茶是趙州禪師的心印傳法受用,並毫不猶豫地拿出來與大家分享。這杯茶,禪林中人譽為“趙州茶”,千年以來開化了無數學人。

對於這段公案,柏林禪寺裡“禪茶一味”碑記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問吃茶,還是吃茶”的十六字加以概論。

禪在哪裡?佛又在哪裡?就在當下,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一切無不是道,無不真實,禪心如同一盞燈把生活照亮,賦予事物嶄新的意義,如同“吃茶去”。院主的疑問,是心念有執,趙州禪師以一杯茶把他救回來,在一問一答的瞬間將迷失的心喚醒。體現了趙州“本分事”接人的禪修魅力。

趙州柏林禪寺不僅是舉世聞名的“吃茶去”公案誕生地,也是當代高僧淨慧老和尚倡導的中國禪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以及中國禪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四大功能的誕生地。

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茶禪一味怎麼理解

“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   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祥、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芸芸眾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   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茶禪一味   中國人與以茶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藥有治病的作用,《神農本草經》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後茶漸為中國人的主要飲料,那麼,普通的一種茶,能升至茶文化,這裡是因為士大夫們參與茶事,賦予其一種文化理念,故而有種茶、製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逐漸產生了一系列規則、制度、習慣、風俗與書法、繪畫、美文、詩詞、琴棋,互為表裡,融和成為綜合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內伸層面,又謂--茶道。《周易.繫辭上》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茶道的內涵,不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學、哲學的理念,所謂茶道即人道。茶事極重「德行」,陸羽的《茶經》說:「茶性儉」、「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茶事中體現為:「對己,簡樸自律;對客,待之以禮」。   古代的文人墨客記錄了茶所演繹的一幕幕世相,而畫家則用畫筆,描繪了品茶之趣。   初唐有「丹青神化」的閻立本,曾畫《蕭翼賺蘭亭圖》,此本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蕭翼賺蘭亭圖》一畫是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而作。作品反映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命臺御史蕭翼往會稽(浙江紹興)向僧人辯才智取晉代書聖--王羲之所書《蘭亭集序》的故事。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畫面共五人,中為八十高齡僧人辯才,面目清瞿,手持佛塵,坐於禪榻藤椅,正與蕭翼侃侃自誇。蕭翼長鬚飄灑,袖手躬身坐於長方木凳上仔細聆聽,一侍僧立於其間。辯才和尚並不知蕭翼的真實身份,仍令人烹茶以禮。烹茶老者蹲坐,手持茶鐺置於風爐之上做撥爐烹茶狀,侍童手捧茶托、茶碗,欲將茶湯烹好敬獻主客。畫面右下角置一方桌,上置茶托、茶碗、茶碾、茶罐……,畫面描繪了儒士與僧人品茗清談的情景。   明代畫家顧炳所摹繪唐代閻立本所繪《鬥茶圖》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民間的飲茶習俗,畫中將諸人端壺、沖茶、觀茶、品茶。其中提桶站立鬥茶者極有個性,頭裹巾、上身半袒、束腰、著芒鞋,右手提桶,左手正作品茶狀。   以煮茶人畫常常會帶有一種獨特的雅緻情趣。   明代畫家王紱作有《茅齋煮茶圖》,其詩云:「小結茅齋四五椽,蕭蕭竹樹帶秋?。呼童掃取空階葉,好向山廚煮三泉」。題詩與畫面相配,給人一種清寂的氛圍,主人在山野林下,幽然自得,遠離了喧鬧,展現的淋漓盡致。清鄭板橋亦有「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掃竹徑,對芬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蔬林窄徑之間」之雅事也。   古代畫家的「茶味沖淡平和,心悟自省,茶性與禪性相近」之追求,多少也表達出一些不得志者的無奈。   在當代畫家中展現同樣的題材,而別然不同。青年畫家馬海方先生所創作《納涼圖》畫面中描繪一位老者,心寬體胖,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其無拘無束,獨賞鶯哥的鳥啼,一個紫砂壺,概括了老者吃穿不愁,退休後的美好生活,似神仙一般,馬海方先生的畫作簡括,以生動繪畫語言表現了富足的百姓生活中的一角。其作品圖簡意豐,令人回味。   自古茶與文學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關茶的文學數不勝舉。當代的趙樸初居士曾有一首著名的詩:「七碗受至味,一壼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七碗」的典故出自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見《全唐詩》卷388)。   「吃茶去」是禪門的一個著名公案。唐末趙州從諗禪師,用「吃茶去」接引後人的一種方便。禪師們認為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中,遠水搬柴皆妙道。吃茶是從平常生活中最小最起眼的事,當然也有妙道。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讓人們在極小的事物中體認自性。   所以趙樸老曾說「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就是如果你引經據典的流入的口頭禪,不如回觀心性,對照修持,自得自悟。其詩從茶詩升格至佛理,令人回味。   茶與「坐禪」修行有很大關係,茶可以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勞,且能提神醒腦,去魔祛邪,淡泊去欲,和膝互敬之功能。古人將茶概括為「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於是有了「茶禪一味」的哲學命題。 五龍峰茶業 真誠為您解答!

標籤: 禪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8lo5n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