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茶文化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茶文化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1. "中國茶文化" 作者:謝啟春,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2. "茶:一種文化與歷史" 作者:Ralph Humes,出版社:晶華出版社

3. "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作者:李鋒,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4. "中國茶文化史話" 作者:陳文武,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 "茶和人生" 作者:劉衛東,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6. "茶道之道" 作者:西山巨集太郎,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7. "中國茶文化歷史與鑑賞" 作者:高衛斌,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8. "中國傳統茶文化" 作者:陳越鋒,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9. "中國茶經典" 作者:曹鳳岐,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0. "茶道日記" 作者:森葉二,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有哪些參考文獻,關於茶文化的文獻

摘要中沒有出現圖、表、化學結構式和非公知的通用符號和術語,不得引用文中的圖、表、公式和參考文獻的編號。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老字號; 世界; 文化傳播; 資料統計; 雲南白藥; 消費熱點。 但是,中國茶文化真正普及是在唐朝,唐朝以前茶文化也有所發展,但並沒有形成完整的茶文化體系。

此時,茶已成為民生必需品,進入茶文獻盛世,茶書文章數量甚多,其中宋代出版的《宣和北苑貢茶錄》有各種各樣的茶團圖案,圖文並茂,增添了書籍的魅力。 人生中一定會有不公平的事情,既然怎麼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那最好把它融化了,喝一口茶,鑽進茶的肚子裡讓這些不公平的事情消失。 這在《紅樓夢》中也可以說是同樣的道理。 《紅樓夢》妙玉為寶玉煮茶是五年前,我住在玄墓蟠香寺,得了梅花雪水。

1、茶文化有哪些參考文獻

因此,人們渴望寧靜深邃、清新高雅,而茶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才能最終形成文化現象。 茶文獻中出現了更多的主題性文章,文章題材廣泛豐富,地域更加擴大,地方性茶文獻逐漸增多,論述更加細緻。 論文】西北少數民族茶飲的文化探析——基於與中原茶文化的明顯差異和深層關聯。 經過唐朝的發展,茶文化開始普及,不僅形成了體系,而且成為人人都能品嚐到的飲料。

中國茶文化著述在清代發展進入低潮,《茶史》、《岕茶彚鈔》、《陽羨名陶錄》等,專著甚少。 據上述兩篇文獻記載,唐代進貢茶已有明確規定,即茶已為朝廷所愛。 曹操說為什麼只有杜康才能解憂,盧仝那裡為什麼可以說是自賞,只是喝茶而已。

民族文化多樣性保護與文化旅遊資源適度開發———從文化生態建設角度探討[J]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 17 ) 161-163. [3]馬秋芳. 茶文化作為國人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不應被拋棄,也不應只靠膚淺的茶飲商品來了解。 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實踐中庸之道,過於拘泥於處世也望塵莫及。 中庸之道出現在茶文化中也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煮茶時的水火不容。

元代茶文獻的撰述發展不大,只有楊維禎《煮茶夢記》、暗都剌《喊山臺記》等少量文章。 盧仝的這種思想,也是唐朝文人的普遍思想,或以茶修心,或以飲茶之柔來防止心焦。 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已有茶的記載,西漢末年已有“武陽買茶”的初級茶貿易形式,但先秦至魏晉南北朝對飲茶的認識,主要在藥用、解渴、飲酒、佐餐、祭祀、養生等功能方面

關於茶文化的古籍文獻有哪些?《茶經》對茶文化的記載是否全面呢?

現階段內容非常全方位,專業知識量豐富多彩的的茶書籍是我國茶學專業大師,中國農業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中國茶葉研究所長陳宗懋小編的新中國第一部茶學專業作品《中國茶經》。儘管這一部書籍是陳宗懋小編,可是參加編寫的專家教授專家學者達50餘名,幫助協助適用的量,內容涵蓋面廣,是一部技術專業茶學專業鉅作。

《中國茶經》內容按類別分成一一茶史篇一一茶分篇一一茶系篇一一茶技篇一一喝茶篇一一茶道文化篇。繞彎子,引經據典,是一部難能可貴的茶學專業茶道文化專業書籍。針對想深耕細作茶學專業,喜愛茶道文化的人,這一部書難能可貴,不愧是摯愛珍寶。自然,圖書市場上也有許多茶學專業,茶道文化之類的書,更有目的性,應用性,如茶學專業高手林治小編的《中國茶藝》、《中國茶道》,很有可能更合適初入茶道文化的愛茶人員

紅茶之書》這也是近期剛上線的一本書,作者是磯淵猛,一位來源於日本的綠茶高手,與此同時也是麟麟飲品的產品諮詢顧問,以前著有40多本綠茶有關的書,足見其對綠茶的。寫的物品範疇十分普遍,從綠茶的趣史、衝調技巧、茶樹遊覽等領域下手,文字尤其樸實,沒有一絲矯情嬌情顯擺之意。

《無我茶會》是一代茶藝大師蔡榮章著作茶書,蔡是華人世界聞名遐邇的茶道文化科學研究權威專家,曾任中國臺北陸羽茶道核心創立經理,讀過許多相關茶道的書。這本書內容資料量非常大,從茶會所店加盟的方式、場所、聯誼會、煮茶等層面講解了怎樣辦一場精美的茶會所店加盟。

茶文化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翁輝東《潮州茶經》是研究潮汕工夫茶的重要經典之一;陸羽的《茶經》更是經典中的經典,還有宋微宗的《大觀茶論》等等;望採納

西方茶文化論文參考文獻

  西方茶 文化 有著幾百年的歷史,也湧現很多的關於西方茶文化的論文。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西方茶文化論文參考文獻,一起來看看。

  西方茶文化論文參考文獻篇1:中西茶文化比較分析

  參考文獻

  [1]朱亞夫.意義的七種型別和英語詞彙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005(9):28-30,35

  [2]馬曉俐.茶的魅力———英國茶文化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8.

  [3]王霓.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人民論壇,2011(A12):142-143.

  [4]柳菁.目的論指導下的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研究[J].語文學刊,2014(4):51-54.

  西方茶文化論文參考文獻篇2: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較

  參考文獻

  [1] 徐先玲,李相狀.中國茶飲文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2] 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徐永成.英倫的茶文化[M].上海:文化 教育 出版社,1990 (4).

  西方茶文化論文參考文獻篇3:茶文化中西方涵義芻議

  參考文獻

  [1]白靖宇.文化與翻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葛傳.陸谷孫等.新英漢詞典(增補本).上海譯文出版.

>>>下一頁更多精彩“西方茶文化論文參考文獻” 

除了陸羽的《茶經》外,史上還有哪些關於茶文化的文獻古籍呢?

除了陸羽的《茶經》外,史上還有《茶錄》等關於茶文化的文獻古籍。

茶是中華民族的國飲。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喝茶在中國古代非常普遍。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既包含了物質文化層面,也包含了深刻的精神文明層面,這與茶書對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密切相關。《茶經》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葉專著,被譽為“茶的百科全書”。這本書是一部劃時代的茶葉生產歷史、起源、現狀、生產技術、飲茶技巧的專著。

《茶錄》是蔡襄的代表作,靈感來源於陸羽的《茶經》,特別推薦北苑貢茶。《茶錄》中所記載的,更符合北宋時期中國茶產業的現狀。書中描述的不僅僅是對茶的評論和認識,還有對點茶的詳細描述。但對茶葉的製作卻少有描述。書的後半部分記載了各種茶具。《茶錄》是繼陸羽《茶經》之後一部頗有影響的茶葉專著。

一部《茶經》使茶聖陸羽的名聲從唐代流傳至今。除了傳說中發現茶的神農氏外,堪稱茶界的楷模人物。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誕生了很多以研究茶為終身目標的人。他們被現代人稱為茶科學家。陸可以說是世界茶學家,他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但是,除了茶經,還有一本書,你應該也知道,是《茶錄》。

《茶錄》是北宋蔡襄在祐年間(1049-1053)撰寫的一部茶學專著。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茶,第二部分是關於器具。說到蔡襄,作為宋四家的一員,他不僅是一位文學家、書法家,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茶葉專家。自福建道上任以來,他為福建當地的茶葉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福建省的茶葉生產情況也是受當時蔡襄的影響。

關於茶文化茶知識,入門的書籍有哪些

關於茶文化入門可以看《茶經》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

《茶經》是一部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的劃時代茶學專著。

《茶經》反映出當時茶葉的採摘、製作、鑑定、分級及烹煮、飲用等都積累了豐富經驗。表明唐代茶葉生產已比較發達,飲茶之風盛行。

擴充套件資料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

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茶經》

有關茶文化的好書有哪些

1.《茶經》

《茶經》是一部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的劃時代茶學專著。

2.《煎茶水記》

這是一本現存最早的專門論水評泉的著作。全文僅約900字,共列出全國宜茶用水20處。

3.《品茶要錄》

本書共10篇,一至九篇論製茶過程中應當避免採造過時、混入雜物、蒸不熟、蒸過熟、烤焦等情況。對今天辨別茶葉質量仍然有參考價值。第十篇討論各產茶之地的特點。

4.《大觀茶論》

《大觀茶論》為宋代皇帝趙佶所作,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部皇帝的茶專論。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

5.《茶具圖贊》

《茶具圖贊》是中國第一部茶具專著。該書繪製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圖一讚語,又以擬人手法給每一種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職責,妙趣橫生。

6.《續茶經》

《續茶經》是從唐代至清代之間對《茶經》作出最完整補充的茶書,內容是《茶經》的10倍。

學習中國茶文化的書籍有哪些,你知道嗎?

茶經(圖文版)

《茶經》(圖文版)把陸羽《茶經》進行了精譯,並配以精選的圖片,全書圖文並茂,《茶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書。《茶經》的問世,對把茶提升為學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開創了我國為茶著書立說的先河。原《茶經》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翔實。千百年來,後人不斷以陸羽《茶經》為範本,續寫一本本《茶經》新篇使我國傳統茶學不斷髮揚光大。

《大觀茶論》

《大觀茶論》是宋代皇帝趙佶關於茶的專論,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闢,論述深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製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也為我們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宋代茶書和茶人的世界,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也許就因為此,走向了盛極而衰的道路,文化學者日月洲註釋的《大觀茶論》為我們打開了宋人創造的那個複雜瑰麗的茶世界。

《中國茶經》

它與《茶經》相比,更具有時代特色,既重科學技術,又重歷史人文;把茶葉生產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記述,突破了傳統的寫作方法,較準確而全面地總結古代、近代和當代的茶情;是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數千年茶文化概貌的鉅著。

本書涉及茶學的各個方面其內容之豐富、論述之深入、觀點之鮮明,都是目前所僅見的,是一本具有權威性、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和可讀性的茶葉百科全書。

主要闡述了我國各個主要歷史時期茶葉生產技術和茶葉文化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介紹了中國六大茶類的形成和演變,尤其是對名優茶、特種茶的歷史背景和品質特點,作了詳盡的說明;通過對茶的屬性、品種、栽培、加工、貯運、飲茶,以及茶與人類健康關係的敘述,表明了中國對茶葉科學的認識和利用過程;並對各種茶的飲用方式,特別是具有濃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飲茶方法和禮儀,以及茶與文學藝術的關係作了剖析,進一步反映了我國豐富多彩的茶葉文化風貌。

中國茶典藏:220種標準茶樣品鑑與購買完全寶典

《中國茶典藏:220種標準茶樣品鑑與購買完全寶典》全面收錄220種標準茶樣,對每款茶葉不僅有產區資訊、歷史源流、採摘標準、製作工序、市場選購、辨別方法、沖泡技巧等的詳細介紹,還附有原色幹茶、茶湯、葉底等精美圖片,具有很高的實用及欣賞價值。每款茶湯都是經權威專家指導,按標準方式沖泡而成的。每款幹茶形態、葉底風格不僅可以參照比較,還可準確辨別茶葉的優劣、真偽。本書堪稱是眾多愛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備的茶書。

《茶道入門》

這本書談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課目

第一是“茶如何製成?”如果連茶是怎麼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來不就像瞎子摸象?

第二是“各種茶的認識”,市面上的茶葉有那麼多種類,它們的區別何在,如果沒有一些理論性的理解,難以進入欣賞的領域。

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沖泡與飲用。

學茶當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從喝茶中才能獲得茶的益處,才能體會到以茶為載體的思想、美學境界。非專業習茶的人要在短時間內掌握充分且正確的茶道入門知識是不容易的,筆者以從事二十五年茶道教學的經驗,多次整理這類課程,皆希望使初學者能以最短的時間與精力理解並應用這些知識。

茶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關於茶道的文獻記載有哪些?

中國有句俗話,“開門七件事,柴木柴米油鹽茶,”足見茶在中國古時候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儘管今日全世界許多位置都生產茶,也是有飲茶的傳統式,但最開始都來自於中國。中國是茶的家鄉,是世界上最早發覺油茶樹和種植油茶樹,應用茶的我國。茶隨著著悠久的中華文化踏過了艱難的歲月。開啟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發展趨勢卷書,幾乎從每一頁都可以聞到茶的芳香。

茶不僅僅是一種健康飲品,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茶道文化是中國中華傳統文化的關鍵構成部分,也是華夏文明江河中的一顆燦爛耀眼明珠。針對茶道文化的發源問題,每家說法不一。唐朝陸羽的《茶經》不但系統化歸納了種茶、炒茶和飲茶的工作經驗,並且將儒、釋、道三家觀念與中國古典風格審美的精粹融進茶事中,把茶事主題活動提升為一種充斥著中華文化特點的優雅文化藝術。對於“茶”的名稱的由來,也和神農氏相關。

茶道精神實質是中國茶文化的關鍵。茶道被稱作是中國道教的化身為茶道文化藝術始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到日本和中國朝鮮,清朝之後在中國沒落。目前,茶道文化藝術已在日本時興。茶道的象徵角色有唐代《茶經》的創作者茶聖陸羽與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歸隱時寫出《茶譜》《七碗茶詩》的唐代詩人盧仝。調查中國的飲茶歷史時間,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產生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來講,中國茶道依次造成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方式。

茶藝是茶道的基本,茶道的產生必定是在飲茶普及化,茶藝健全以後。[唐朝]之前雖然有飲茶,但不廣泛。[晉代]雖然有茶藝的雛型(見杜育《荈賦》),還還未健全。晉、宋以迄大唐盛世,是中國茶道的蘊釀期。中唐之後,中國人飲茶"殆成風俗習慣",產生"比屋之飲","始自中地,流於邊塞"。唐代肅宗、代宗階段,陸羽著《茶經》,打下了中國茶道的基本。又經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實踐活動、潤飾和健全,產生了"煎茶道";[宋朝]階段,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進而產生了"點茶道",[明朝]中後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意味著"泡茶道"的問世。

茶飲料的參考文獻?急求、、、

[1] 鄭紅髮. 名優綠茶加工方法[N]. 湖南省茶葉研究所(410125),2009.

[2] 汪鬆能,李永火,江茗. 名優綠茶生產與儲藏保鮮[J]. 桑蠶茶葉通訊(江西省婺源茶校),2000,02,28.

[3] 李全,樑貴秋,陸飛等. 對桑綠茶加工技術的探討[J]. 廣西蠶業,2009,46(4).

[4] 農豔芳. 生化技術在茶葉深加工中的應用[J]. 中國茶葉加工,1997,(2).

[5] 任俊銀. 高新技術在茶葉加工中的應用[J]. 中國學術電子雜誌,1999,(4).

[6] 權啟愛. 高新技術在茶葉深加工中的應用[J]. 茶葉機械雜誌,1998,(2).

[7] 許小芹,汪勝華. 潛山縣無公害名優綠茶加工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09,(11).

[8] 納新. 新型茶葉食品的加工[J]. 中國食品.

[9] 綠茶加工新技術及裝置的開發研究[J]. 茶研院科技處,2009,(1).

[10] 林秀雲,林劍素,王忠. 茶葉中微生物汙染初探[J]. 茶葉科學技術,1996,(1).

[11] 朱建一,肖巨集儒,鍾成義. 綠茶加工過程中有害微生物汙染試驗研究[M]. 南京: 農業裝備技術出版社,2010,36(1): 23-27.

[12] 張方舟,林正和. 烘青綠茶加工過程中微生物的汙染及其控制技術[M]. 福建: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84-187.

茶具設計參考文獻(細談茶文化的內涵與茶具設計)

眾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國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孕育著許多的文明。也發生過很多奇蹟般的故事。飲食的發展牽動著每一箇中國人的情懷,而這個領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現。茶發展到後期,也逐漸走向了世界,甚至成為了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千百年來,人們嘗試著從茶文化之中尋找更深層次的內涵。當然 茶文化的內涵與茶具設計 之間,也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茶具,顧名思義,就是飲茶時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種類的餐具一樣,茶具從出現到發展,再到不斷精化的過程,也是隨著茶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喝茶的過程並不僅僅是對於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對茶所蘊含精神的一種享受。

用器和品飲,這些都是人們在不斷吸收茶文化的一種過程。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對於 茶文化的理解越來越深入 , 茶具的發展就會隨之增強 。茶具的製作工藝越發精良時,人們也會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飲。並且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來,這其實是一個 不斷迴圈遞進的過程。 所以可見,我國的茶文化和茶具設計之間,是存在著諸多關聯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進 ,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互動狀態。

據記載,我國國內所儲存的有關茶文化的史書典籍相當多。尤其是在中國古代,茶文化的歷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們對於茶都持有一種推崇的態度,這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深藏在人們記憶裡的一種文化。茶的歷史發源地在中國,光是 中國的茶書典籍就有上百種 。當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誕生和發展 。就比如陸羽所編寫的號稱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記錄瞭如飲茶的原理,製作茶的工藝,甚至茶具的“四之器”。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與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一、歷代茶文化與茶具的關聯發展

01.唐茶與越窯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會發展速度較快,社會安定繁榮,到處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對於茶文化來說, 唐朝的大環境決定了茶文化最終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陸羽的《茶經》也是在唐朝時期撰寫的,它詳細地總結了當時社會人們的飲茶習慣。唐濤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稱為“煎茶法”,就是將茶葉放入一種被稱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飲用,這種方法可以說是最為通俗且流行的。

當然, 唐朝時期的煮茶器還有風爐,喝茶用的器具還有茶甌 ,甚至出現了可以用來儲存茶葉的茶盒。可以說,唐朝已經具備了茶具的雛形,這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是越窯青瓷了,這是一種青色的瓷器。茶葉在煮出來時,會呈現出紅色,將茶倒入青澀的瓷器裡,茶的顏色則會變為綠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對於綠色的茶極為推崇,所以當時,人們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窯青瓷的茶具。

02.宋茶與建窯黑盞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開始出現了一種名叫“點茶法”的泡茶方式,這樣一來,唐代的茶具也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宋代人在飲茶時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這種器具的使用與宋代所流行的“鬥茶”文化是脫不開關係的。 鬥茶最早起源於晚唐時期,到了宋代開始逐漸發展起來 ,那時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對於鬥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詩人范仲淹就曾寫過一首《鬥茶歌》:“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可見,鬥茶已經成為了一種大眾都喜聞樂見的活動了。

在鬥茶時,對於茶湯的顏色、均勻程度都有很大要求。為了能夠更好地觀察到這些細微的變化,一種名叫建窯黑盞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鬥茶人士的目光 。黑窯茶盞在很多方面,都展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價值。除了方便觀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於茶葉的傾倒;量度也中規中矩,而且胎體比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溫作用; 建窯黑盞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釉色十分美觀,雖然顏色單一,只有黑白兩色 。但是在燒製過程中,釉面上出現的紋路形態不一,各有其獨特之處,審美價值也極高。

03.明茶與紫砂壺

明代時期飲用的茶開始偏向於芽茶,芽茶煮泡過程中所出的茶湯是黃白色的,已經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於建窯黑盞這一類的器具,而是興起了用紫砂壺沖泡茶葉的方法。

紫砂壺的出現和明朝社會的發展是脫不開關係的 ,明朝多推崇較為簡潔的飲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後期,人們開始更加註重茶湯本身所呈現出來的韻味,品茶時主要側重於茶的味和香兩個方面。紫砂壺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也符合當時社會人們對於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漸開始風靡起來。明代馮可賓的《茶箋》中也有對紫砂壺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當然,紫砂壺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諸多優點:首先, 紫砂壺主要是用砂錘鍊出來的,含鐵量較高 ,且大部分屬於開口型的設計,具有極好的透氣性,可以更好地儲存茶的香氣;其次,它也具有很強的適應冷熱變換的能力,耐熱性較好;最後,紫砂壺的外在形象比較古樸典雅,能更好的與茶文化中所蘊含的柔靜思想相融合,展現出一種高雅的情趣。

04.清茶與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內涵基本上承襲了明代,但是各地開始形成了風格各異的飲茶方式,人們對於茶具的要求也逐漸苛刻起來。

浙江和江蘇等地,依舊流行著用紫砂壺泡茶的方式,在品飲茶的過程之中,既要觀察茶湯的成色,又要對茶的香味、茶葉沖泡之後的形狀進行一定的考量,從多個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這些地區飲茶時所用的茶杯也相對較小。

長江以北一帶, 則更喜歡用蓋碗茶具沖泡茶湯 ,使用的茶葉一般都以紅茶和花茶為主,為了能夠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氣,有時也會選擇用大瓷壺泡茶。蓋碗茶具還有一個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溫度,像是在北方這樣冬天比較寒冷的地區,最適合用蓋碗泡茶。

廣東和福建一帶,有飲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藝十分的繁瑣,講究頗多,製作功夫茶時所選用的茶葉一般是烏龍茶葉,色味濃郁。

二、茶具和茶文化具有相同的藝術價值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協調

在中國古代,飲茶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享受,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樣式形態 。作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要能夠帶給人一種視覺衝擊,也要體現 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設計方面,要有一種展現形態的美韻,以器物的形態去表達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蘊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結合 。除此之外,茶具還可以通過線條的張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還有色彩的明暗濃淡,來彰顯出不同種類的文化,可以是張揚個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轉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畫、蟲鳥百獸的裝飾,不同材料的配套設計,茶具在使用過程中就可以彰顯出茶文化所蘊含的審美情趣。

02.都體現出了道德精神和價值觀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種載體的概念出現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載感情 、 託物言志 的作用,中國古代的許多文人志士都會將自己對於茶文化的獨特見解運用各種有型語言刻畫在茶具上面,這也是茶具為什麼不是單一的商品,而是形態各異的原因之一。因為不同的形態就代表了不同的審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種銅製茶具和陶瓷茶具開始出現,逐漸代替了之間的金銀茶具,這主要是因為銅製茶具更加便於製作,而且價格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製的茶具還要能夠有效的儲存茶的香氣。但是唐宋時期人們的煮茶方式相對來說比較繁瑣,這種複雜的程式一直到明清時期,紫砂壺開始出現的時候才被徹底打破。在用紫砂壺煮泡茶的過程中則更加註重茶本身的韻味。用簡單質樸的方式表達了一種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飲環境的相互協調

在品茶的過程中,周圍的環境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與品飲環境的氣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起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說,在沖泡不同種類的茶葉時, 環境和茶具也要相應地做出調整 ,並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環境現出來的。

這樣的環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開始出現了居家茶具、茶館茶具、旅行茶具等多個種類,品飲環境的相互協調就顯得格外重要。

簡單來說,茶具的用器過程,就是茶的品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得到美的感受,也能從中領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發出了一種獨特的韻味。

參考文獻:

《茶史探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8lom9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