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清明節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清明節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清明節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清明吃青糰子、艾粄、暖菇包、饊子、雞蛋、子推饃等。

1、青糰子: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

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將糰子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上即可。

2、艾粄: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

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

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

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

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

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

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

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

“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

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5、雞蛋: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

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

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6、子推饃: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

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

頂子四周貼面花。

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

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

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

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

“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清明節的飲食文化有哪些”主要包括:青團、饊子、雞蛋、艾粄、暖菇包、子推饃、薄餅、潤餅菜、烏稔飯、清明果、青團、饊子、雞蛋、艾粄、暖菇包、子推饃、薄餅、潤餅菜、烏稔飯、清明果,並且大部分使用者都認為青團更好。

青團 清明節的時候,青團是必吃的食物之一,這也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美食。

青團其實跟平時吃的糰子有一些類似,但是青團在製作的時候會加入艾草汁,蒸出來的糰子是呈現青色的,因此被稱作為青團。

古代清明節會吃青團,也叫做吃寒食。

因此到了現在,雖然大家不可能在清明節的時候吃冷的食物,但是青團還是會繼續吃的,也是為了保留

饊子也是一種清明時節吃的美食,我國北方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南方以米粉為主要原料,屬於油炸食品,香脆美味。

清明吃雞蛋,被稱為吃節蛋。

節蛋一般分兩種:一種是畫蛋,是將雞蛋、鴨蛋煮熟後,用茜草汁作為染料,在蛋殼上描繪花卉。

過數日將蛋殼剝去後,蛋白上便顯出藍色的花紋圖案,煞是好看。

另一種則是雕蛋,是將雞蛋、鴨蛋煮熟後,先用筆在蛋殼上繪上花紋圖案,然後用刀雕刻,將整隻蛋鏤空,再將蛋清、蛋黃依次取出。

其雕工之精細令人讚歎

艾粄:有一句俗語叫做“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節必備的傳統食物。

艾粄是用艾草煮水之後,把煮過的艾草瀝乾剁成草泥,越細膩越好,然後用艾草泥,糯米粉還有之前煮艾草的水一起調和揉捏成團,然後再在中間包上芝麻,花生之類的餡料,封口捏成方形或圓形等形狀,放入蒸鍋中蒸熟,這樣艾粄就做好了。

暖菇包是泰寧的特色美食,有“鼠曲小草包山珍”之說,以“鼠麴草”和米漿為原料,舂打成餈,加上香菇、黑木耳、燻肉、筍絲、豆腐乾等餡料製成包子。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

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

頂子四周貼面花。

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

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

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

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

“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

薄餅是廣東潮州,福建福州地區傳統的特色名點,薄餅也是清明節的節日食品,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後, 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

現在很多閩南地區的人都保留著這樣的風俗習慣。

薄餅皮薄而柔韌,吃起來非常軟綿醇香。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風俗。

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烏稔飯”顏色烏黑但卻米香撲鼻,別有一番風味。

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

“清明節的飲食文化有哪些”主要包括:青團、饊子、雞蛋、艾粄、暖菇包、子推饃、薄餅、潤餅菜、烏稔飯、清明果、青團、饊子、雞蛋、艾粄、暖菇包、子推饃、薄餅、潤餅菜、烏稔飯、清明果,並且大部分使用者都認為青團更好。

青團 清明節的時候,青團是必吃的食物之一,這也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美食。

青團其實跟平時吃的糰子有一些類似,但是青團在製作的時候會加入艾草汁,蒸出來的糰子是呈現青色的,因此被稱作為青團。

古代清明節會吃青團,也叫做吃寒食。

因此到了現在,雖然大家不可能在清明節的時候吃冷的食物,但是青團還是會繼續吃的,也是為了保留

饊子也是一種清明時節吃的美食,我國北方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南方以米粉為主要原料,屬於油炸食品,香脆美味。

清明吃雞蛋,被稱為吃節蛋。

節蛋一般分兩種:一種是畫蛋,是將雞蛋、鴨蛋煮熟後,用茜草汁作為染料,在蛋殼上描繪花卉。

過數日將蛋殼剝去後,蛋白上便顯出藍色的花紋圖案,煞是好看。

另一種則是雕蛋,是將雞蛋、鴨蛋煮熟後,先用筆在蛋殼上繪上花紋圖案,然後用刀雕刻,將整隻蛋鏤空,再將蛋清、蛋黃依次取出。

其雕工之精細令人讚歎

艾粄:有一句俗語叫做“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節必備的傳統食物。

艾粄是用艾草煮水之後,把煮過的艾草瀝乾剁成草泥,越細膩越好,然後用艾草泥,糯米粉還有之前煮艾草的水一起調和揉捏成團,然後再在中間包上芝麻,花生之類的餡料,封口捏成方形或圓形等形狀,放入蒸鍋中蒸熟,這樣艾粄就做好了。

暖菇包是泰寧的特色美食,有“鼠曲小草包山珍”之說,以“鼠麴草”和米漿為原料,舂打成餈,加上香菇、黑木耳、燻肉、筍絲、豆腐乾等餡料製成包子。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

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

頂子四周貼面花。

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

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

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

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

“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

薄餅是廣東潮州,福建福州地區傳統的特色名點,薄餅也是清明節的節日食品,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後, 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

現在很多閩南地區的人都保留著這樣的風俗習慣。

薄餅皮薄而柔韌,吃起來非常軟綿醇香。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風俗。

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烏稔飯”顏色烏黑但卻米香撲鼻,別有一番風味。

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

清明吃青糰子、艾粄、堅暖菇包、饊子織需基按、雞蛋、子推饃等。

1、青糰子: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取用這排拿器煙田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員善每天律食京道揉和。

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將糰子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上即可。

2、艾粄:首先是將採摘回臨具管照勢樂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

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

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壞留汽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

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暖菇某控包調今勞回包: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

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

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

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

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

“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

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市接情迅委謂為主料。

5、雞蛋: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經司需雞著酸,一整年都有好身體。

輪視縣向濟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

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6、子推饃: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來自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量。

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

頂子四周貼面花。

面花是麵塑的小頻一饃,形狀有喜祖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

圓形的“子推饃”是專夠盾受蘭集凱楊給男人們享用的。

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

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

“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清明節的飲食有哪些

清明節的飲食有哪些

  清明節的飲食有哪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除了祭祖、掃墓、出外踏青,清明節還是一個有趣的民俗節日,各地都會有不同的飲食習俗。現在分享清明節的飲食有哪些!

  清明節的飲食有哪些1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將艾草洗淨後放鍋中煮熟後撈起剁成泥,在同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拌成團。然後把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蒸制而成。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草在清明前夕正是採摘的好時節,這期間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時節。在泰寧,一種是新鮮的暖菇草做成的圓形暖菇包,另一種是用暖菇粉製作,形狀類似彎月,更像水餃。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都有清明節吃饊子的習俗。饊子是油炸的食品,北方的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麵味主料。

   雞蛋

  民間也有習俗認為,清明吃個雞蛋,一年身體都健康。這天除了吃雞蛋,還可以“畫蛋”或“雕蛋”。

   子推饃

  又稱老饃饃,是山西省清明節傳統美食。裡面包雞蛋或紅棗,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條形的“梭子饃”給已婚的婦女;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

  清明節的飲食有哪些2

   1、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實際是用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現在除了糖豆沙餡的青團,市面上還創新的出現了很多其他口味的青團,例如肉鬆餡和芒果餡的青糰子。

   2、饊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暖菇包,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

   4、艾粄(bǎn)

  客家人清明節要吃艾粄,因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

清明節有哪些飲食習俗

1、油炸撒子,油炸撒子最早起源於山西臨汾地區的洪洞縣。這片土地曾經歷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所以現在南北各地都有撒子的製作。“撒子”古為寒食節的“寒具”,是著名時令美食。

2、青團,江南地區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青團的飲食習俗。青團是用一種叫做漿麥草的植物用工具搗爛之後擠壓出汁液,把汁液與糯米粉揉捏成團,這樣青團那個青色的皮就做好了,中間包上紅豆沙製成的餡料,然後放在蒸籠中蒸熟,出鍋之後在表面塗抹上一層菜油,這樣青團就做好了。

3、子推蒸餅,子推蒸餅,俗稱蒸餅,是山西地方的傳統食品。相傳是人們為了紀念忠誠堅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這一天,不舉煙火,也不進熱食,所以這一天便被稱為寒食節了。子推蒸餅以精粉、豬板油、大蔥、香油、花椒粉、鹼為原料,經過和麵、發酵、上鹼、揉麵、擀麵、加料、揪劑、壓形、籠蒸等諸多工序製成。

4、大蔥和蛋餅,青島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大蔥和蛋餅的習俗,這樣意味著聰明伶俐,在以前青島的民眾還會捏面花,捏成白麵小雞,稱為“蒸小燕”,所以在清明節的這一天的早晨全家人都要一起吃白麵小雞和雞蛋。

清明節吃什麼風俗食物?

清明節吃什麼風俗食物?不知如何解決,為此小編給大家收集整理清明節吃什麼風俗食物?解決辦法,感興趣的快來看看吧。

清明節吃什麼風俗食物?

清明節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前往祖先墓地祭祀,緬懷逝去的親人和祖先。此外,清明節還有一些特殊的食俗,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清明節的食俗食物。

冷食

清明節期間,人們會吃冷食,這是因為清明節是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天氣轉暖,吃些清涼的食物有助於調養身體。冷食可以是涼拌菜,如涼拌黃瓜、涼拌豆腐等;也可以是冷盤,如冷雞、涼皮等。這些冷食不僅清涼開胃,而且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對身體有益處。

清明糕

清明糕是一種傳統的清明節食品。清明糕由糯米粉、芋頭、豆沙等原料製成,形狀有圓形、方形等多種,口感軟糯,香甜可口。清明糕寓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為了紀念歷史上的忠臣節度使節侍,傳說他因為忠於國家,最終被判處了死刑,在臨刑前他將清明糕分給了獄卒和其他囚犯,以此表達對生命的珍視和對國家的忠誠。清明糕因此也成為了清明節的特色食品之一。

春餅

春餅是一種薄餅,和煎餅有點相似。春餅在北方地區比較流行,製作方法是將麵粉攪拌成糊狀,倒在平底鍋中,攤成薄餅狀,再在上面放上蔥花、豆沙、芝麻等配料,翻煎成香脆的餅。春餅有著春風得意的美好寓意,也寓意著新春來臨,人們迎接新的生命和希望。

榨菜

在南方地區,榨菜也是清明節期間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榨菜是一種鹹菜,製作方法是將青菜加鹽醃製而成,口感酸辣,是配合清明節祭祀時食用的一種美食。傳統上,在清明節祭祖時,人們會將榨菜放在祭品上,以示對祖先的敬意和紀念。現代人則更多地將榨菜作為零食或調味品使用,但它仍然是清明節期間的特色食品之一。

青團

青團是一種傳統的清明節食品,也是南方地區的特色小吃之一。青團是用糯米粉、豆沙等原料製成的糯米糰子,外面包裹著青色的草葉或桂葉,呈現出清新的綠色。青團的製作工藝非常繁瑣,需要將草葉或桂葉先蒸熟後搗碎,然後再加入糯米粉等原料攪拌製成,最後再用青色草葉或桂葉包裹著糯米糰子,蒸熟後就可以食用了。青團是清明節期間的傳統食品,也是人們祭祀先人時的必備食品之一。

柳條包飯

柳條包飯是廣東地區傳統的清明節食品,製作方法是將糯米和配料包在嫩的柳條內,蒸熟後取出即可食用。柳條包飯是清明節期間祭祖時的特色美食之一,也是廣東地區鄉村民間傳統食品,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形式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

除了以上介紹的食俗食物之外,清明節還有一些地方性的特色美食,例如北京的清明花捲、山東的清明餅、江蘇的青團、福建的掃墓飯等等。這些美食都有著不同的傳統意義和文化背景,為人們在清明節期間的祭祀和緬懷活動增添了更多的意義和儀式感。

清明節有哪些傳統食俗?

1、青糰子

清明的頭號食物當屬“青糰子”。在南方一帶,一到清明時節,青糰子幾乎隨處可見,大街小巷都有,配合著美味的的或豆沙或芝麻的糰子餡兒,真是軟糯潤滑,香甜可口。

2、煮雞蛋

有一些地方的人,會在早上吃一個煮雞蛋,當地的民俗認為,清明吃一個雞蛋,對一整年身體都有好處。固清明吃雞蛋有祝福身體健康之意。

3、暖菇包

在泰寧一帶,清明時節正是採摘新鮮暖菇草的好時節,當地採摘後將其製作成或包子狀或餃子狀的暖菇包。新鮮爽口。

4、插柳/戴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

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文化內涵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中國社科院民俗學博士施愛東說。

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

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資訊,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迴圈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清明節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清明吃青糰子、艾粄、暖菇包、饊子、雞蛋、子推饃等。

1、青糰子: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糰子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上即可。

2、艾粄: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5、雞蛋: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6、子推饃: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清明節有哪些食俗

今天是2020年三月的最後一天。三月即將結束,而四月即將到來,四月初的清明節也即將到來。清明節不僅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而且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主要的風俗活動有掃墓祭祖和踏青遊玩。那麼,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的風俗食物主要有青團、饊子、雞蛋、子推饃、薄餅、子福、芥菜飯、蒿子粑粑、樸籽_、艾_、烏稔飯、暖菇包等。清明節的食物主要與糯米、艾草有關。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在我國南方地區,有在清明時節吃青團的食俗。青團是江南地區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蓮蓉餡料蒸來吃。

春秋戰國時期,寒食節禁火時食用的“寒具”即為饊子。饊子又稱食饊、寒具,是一種油炸食品,是用油水面搓條炸制而成。

而所謂的子推饃,又叫做老饃饃,是山西省清明節的傳統美食。子推饃一個重約一斤,用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工具,以及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精心捏製而成。

薄餅是潮州、海陸豐、福州、閩南地區的特色名點。薄餅是過去清明節的節日食品,人們會在清明節掃墓祭祖之後烙薄餅來做午餐。

清明節的風俗飲食和活動

清明節的風俗飲食和活動:吃青團;吃雞蛋、畫彩蛋;踏青;掃墓祭祖;插柳等。

1、吃青團

清明節吃青團這個習俗,最開始時只流行江南地區品嚐,而隨著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美食的傳播,慢慢的讓很多地方都有了吃青團的習俗。當然了,地區不同,對青團的稱呼也不盡一樣,有的叫“清明餜”,有的叫“艾粄”,或者是叫“艾團”。

2、吃雞蛋、畫彩蛋

這是來自於古代典故,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有明令規定,清明節禁火的習俗。

百姓們面對一時禁火,熟熱的食物沒得吃了,只能在清明節到來前準備能耐放的食物,而煮熟的雞蛋與及一些包子都是最好的乾糧。

清明節吃雞蛋,象徵著團圓美滿,多子多福,新一輩的後代孩子,也象徵著破殼而出,出人頭地的意思,更有俗話“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的美好寓意。

而現在有的地方對畫彩蛋的習俗也流傳下來,就是在雞蛋下鍋煮之前,畫上美麗的彩畫,塗滿好看的色彩,也稱為“五彩蛋”。

3、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意已濃,萬物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這時候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的傳統習俗。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4、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習俗的中心。有的地方將清明掃墓稱之為“掃山”、“拜清”或“拜山”、“掛親”等,出於對祖先的禮敬,又或“去惡字而呼為美”的修辭習慣。例如清明節掃墓,北方叫上墳,南方沿海一帶為了避開“墳”、“墓”二字,婉稱為“拜山”。

5、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有專家認為,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

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節的食俗飲食

清明節的食俗飲食一般為青團、艾粄、暖菇包、饊子、雞蛋、子推饃等。

一、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的原料是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將漿麥草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成糯米粉拌勻揉和。

二、艾粄

艾粄是清明節時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艾粄由鮮嫩艾草洗淨製成,別有一番風味。

三、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的原料是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四、饊子

在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

五、雞蛋

清明節的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得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六、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形狀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子推饃裡的餡料是雞蛋或紅棗。

清明節有哪些飲食風俗

我國傳統的 清明 節的起源,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據傳是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清明節 有哪些飲食風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錄

清明節有哪些飲食風俗

清明節起源

清明節相關傳說

清明節有哪些飲食風俗

說到清明節吃什麼,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飲食習俗,如江南吃青糰子、客家人吃艾粄、廈門吃薄餅……具體清明節吃什麼?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

清明節起源

寒食節成為節日與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有關。 傳說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成為晉國國君之前有過19年的生活。當時逃亡在外,處境非常艱難,跟隨他的介子推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湯讓他充飢。後來,他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隨從,惟獨忘了介子推。等到想起介子推的時候,他已經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接受封賞,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非常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活活燒死在一株柳樹下。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介子推為了照顧年邁的老母親放棄了俸祿的生活,寒食節也變成了一個祭奠親人的孝心 感恩節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成為節日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祭祖的習俗。

清明節是中國人“百善孝為先”傳統倫理最好的表現載體,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孝道 文化 。清明作為一個家庭祭祀和掃墓的重要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的節日,是中國人孝道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被許多人稱為中國的感恩節。

〈〈〈

清明節相關傳說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出走。在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就是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並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

第二年清明,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 情。並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麵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然後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晒,稱作“子推燕”。

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

〈〈〈

清明節有哪些飲食風俗相關 文章 :

★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和習俗

★ 清明節的飲食習俗習慣

★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

★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傳統食物

★ 清明節的常見習俗有哪些呢

★ 清明節有什麼飲食習俗

★ 清明節的飲食風俗習慣具體介紹

★ 清明節的飲食風俗

★ 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cb1587ad6f9e6358c6ab363586b8af79";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清明節的飲食文化有哪些?急!!!!!!

在傳統文化中,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共同融合而成的重大節日。在清明習俗中,祭奠和嬉遊的傳統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但寒食節所蘊含的“飲食文化”往往被人忽略。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每個地域都有各自不一樣的美食習俗。

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

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戶戶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我們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麴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

餡兒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有薰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但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饊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樸籽粿(guǒ)

製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穀物類,穀物類加上棗,符合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來一下肝氣過分的往外張揚。

子福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菠菠粿

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製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

烏稔(rěn)飯

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九年級,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風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粽子

最初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到現在,塘棲、長興、吳江一帶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風俗。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燦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8lqqx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