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春節元宵節習俗

春節元宵節習俗

春節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風俗:鬧花燈、踩高蹺、吃元宵、舞獅子、猜燈謎、游龍燈、迎紫姑、放煙花、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

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元宵節風俗:鬧花燈、踩高蹺、吃元宵、舞獅子、猜燈謎、游龍燈、迎紫姑、放煙花、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

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春節習俗:祭灶、掃塵、吃團年飯、守歲、貼對聯、放鞭炮等。

元宵節習俗:送孩兒燈、祭門、祭戶、吃湯圓、元宵。

春節習俗:

1、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

《釋名》:灶。

造也,創食物也。

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2、掃塵: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

民間稱做“掃塵日”。

元宵節習俗:

1、送孩兒燈: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

2、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

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春節元宵節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春節習俗:辦年貨、壓歲錢、祭灶、年夜飯、掃塵、貼春聯、放爆竹、祭祖、守歲、拜年等。元宵節風俗:鬧花燈、踩高蹺、吃元宵、舞獅子、猜燈謎、游龍燈、迎紫姑、放煙花、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1、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

2、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3、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4、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5、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春節和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春節傳統習俗:買年貨、貼春聯、剪窗花、掛年畫、年夜飯、壓歲錢、守歲、吃餃子、吃湯圓、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貼福字、逛廟會、扭秧歌、踩高蹺、舞獅子、換桃符。

元宵節傳統習俗:吃元宵、觀燈、猜燈謎、耍龍燈、舞獅子、送孩兒燈、偷菜節、迎紫姑、走百病、逐鼠、踩高蹺、中國情人節。

春節又稱過年,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春節習俗

參開資料來源:元宵

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古人把夜晚稱為“宵”,正月是農曆中的元月,正月裡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就是咱們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那麼你知道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嗎?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送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與丁諧音,因此迎花燈有求子添丁的意義,過年謠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的記載,可見迎花燈已成為元宵節的不可缺少的活動。

唐朝以後,花燈不但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成為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花燈的全盛期,宋代花燈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製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

二、吃湯圓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的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所興起的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板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軟糯,回味無窮。同時,湯圓象徵閤家團圓美滿,吃湯圓也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閤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

三、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四、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五、舞龍

“舞龍”又叫“耍龍燈”,也叫“龍燈舞”。“舞龍”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舞它是我國具有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龍並不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動物,它是遠古先民經過想象融入中國古代文化體系之中的神聖物種,代表了祥瑞和力量。因此,舞龍有著祈求新年風調雨順、趨吉避凶的美好寓意。

元宵節的習俗是什麼?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2、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5、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元宵節

春節和元宵節有哪些風俗?

春節和元宵節有: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5、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是春節後第一個重要節日。俗話說“正月裡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元宵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一個以燈為俗、借燈興舞的狂歡之節,故又稱“燈節”。那麼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元宵節吧!


1、吃元宵

吃元宵,是中國古老的一個傳統節日習俗,意喻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民間有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這便是現今元宵的雛形。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一種傳統。

2、猜燈謎

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裡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3、送花燈

元宵節期間,除了觀賞燈會,各地民間還盛行送花燈的習俗。人們通過送花燈來表達各種各樣的美好祝願,送花燈大有講究。宵節給新嫁女送燈的習俗在福建已逾千年。在福建方言中,燈與“丁”諧音,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是一樣的,為了“添丁”。

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育者,第一年孃家多於正月初十送一盞“觀音送子燈”,是謂送“丁”;第二年則送“孩兒坐盆燈”;第三年如女兒已生男孩,孃家可送各式的燈,謂“添丁仔”;如未生育,則送“橘子燈”。在福州方言中,橘與“急”諧音,意為催促生育。泉州等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蓮花燈,給嫁後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燈內點有蠟燭,花燈失火,通常視為喜事,叫作“出丁”。

可送的花燈種類還有很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綿羊燈、錢鼓燈,應有盡有。蓮花燈一般送給女孩,寓意接受花燈的女孩越長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對自己溫順體貼,女孩便送男孩一盞綿羊燈;希望孩子長大有武才,大人便給孩子送關刀燈,希望孩子有文才則送狀元騎馬燈等。

4、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5、祭祀神明、祖先

正元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在漢武帝時,正月十五上元節需祭祀“太一神”,《資治通鑑》中有記載:上元燃燈,或雲以漢祠太一自昏至晝故事。民間還認為上元節是天官賜福的日子,所以正月十五需要燃燈供奉天官祈盼福運。另外按照民俗,七年級、十五都是祭拜的日子,需要“焚香擺供”祭奠祖先,例如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焚香磕頭,祈福保佑,然後闔家團聚,共享天倫。


元宵節由來已久,在這個隆重的傳統佳節中,各地都會舉辦一些慶祝活動,有些民俗傳統雖沒有科學依據,但對於這些傳統文化,人們更多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節日的慶賀和美好祝願,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元宵節到了,願大家團團圓圓、幸福平安。

春節元宵節習俗

春節的習俗有祭灶、掃塵、吃團年飯、守歲、貼對聯、放鞭炮等。元宵節的習俗有送孩兒燈、祭門、祭戶、吃湯圓、鬧元宵等。

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

春節帶來的影響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內涵的節日,更是推動產業經濟和內需消費的重要內驅力。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春節消費也由傳統的置辦年貨發展為具有時代特色的賀歲作品、產品工藝、休閒娛樂等節日產品和服務。

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隨著新興消費觀念的不斷湧現,春節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過大年,更是一個拉動市場經濟動力的快門。人們開始從傳統的節日忙碌轉向新的慶賀潮流,春節經濟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儘管大家不可能等到新年才有新衣穿、才有美食享用,但置辦年貨、孝敬長輩、關愛晚輩,依然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節日傳統。

過年和元宵節的習俗

一、過年習俗

1、掃陽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2、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華民族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

3、貼年紅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都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

4、年夜飯

年夜飯,是年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全家聚餐。

二、元宵節習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

2、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3、猜燈謎

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一些習俗吧~~~


1、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獅子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稱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人壽年豐,從而還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人們消除災害,求吉納福的美好願望。


5、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6、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元宵節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元宵節迎紫姑  

歷來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節習俗由來簡介

元宵節主要就是從弘揚佛法的漢朝流傳下來的,每年到了正月十五的時候,都會有燃燈表佛的一個習俗。隨著後來佛教在中國不斷傳播之後,正月十五燃燈表佛的習俗也慢慢被流傳下來。後來到了元宵節的時候,賞花燈以及張燈的習俗,成為了民間很常見的一種習俗。


以上就是關於元宵節的一些習俗、由來的知識介紹了,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元宵節的習俗是什麼?

元宵節是農曆正月十五,是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亦稱元夕、元夜。它是舊年的徹底結束,和一切新生的開始。歡度元宵,給我們擁抱新年的勇氣。當然還有元宵節的三大習俗也是必不可少的~


1、吃湯圓

元宵節最主要的習俗自然是吃湯圓了,湯圓的完整記載最早見於宋代。當時稱湯圓為“浮圓子”。明朝永樂年之後叫做“元宵”。“圓”寓意著、滿足,吃湯圓便有了祈盼團圓之意。

湯圓的叫法也存在南北差異。北方人稱“元宵”,南方人稱“湯圓”。除了叫法不同,在製作方式、口味上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北方的“元宵”是用竹篩搖滾而成的圓形;南方的“湯圓”是用手搓揉成的圓形。

元宵大多以甜的口味為主,餡料切成小塊後,放在裝滿糯米粉的竹篩內滾成圓球,煮出來的湯頭比較濃濁。湯圓的做法像包餃子,必須把內餡塞入,餡料有素有葷,湯頭比較清爽。

湯圓和元宵的餡料千變萬化,在中國各地的吃法也不盡相同,著名的有蘇州五色湯圓,廣東四式湯圓和上海的酒釀湯圓、蟹粉湯圓,中國臺灣的豆沙湯圓、鹹湯圓等。除了煮,湯圓還可以炸、煎。煎出來的湯圓兩面金黃,外殼脆脆的,沒有煮出來的湯圓那麼膩。

2、放花燈

元宵賞燈的習俗始於東漢時代。相傳,東漢明帝十分提倡佛法,為弘揚佛法,便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後來流傳到民間,逐漸演變成民間盛大節日。每年元宵,全國許多地方都有大型的花燈集會,比較有名的西安城牆燈會、南京夫子廟燈會、濟南趵突泉燈會。

既然說到花燈,就不得不提和花燈形影不離的燈謎了。燈謎又稱打虎、文虎,也是元宵節傳統的娛樂活動。

猜謎的活動在中國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類似於猜謎的活動,稱之為“隱語”、“瘦辭”;秦漢時期出現了書面形式的謎語。宋朝時,燈謎正式出現,人們將寫有謎語的字條系在花燈上,供人猜測賞玩。燈謎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謎面、謎目和謎底,也稱燈謎三要素。

3、舞龍

“舞龍”又叫“耍龍燈”,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具有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

龍並不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動物,它是遠古先民經過想象融入中國古代文化體系之中的神聖物種,代表了祥瑞和力量。因此,舞龍有著祈求新年風調雨順、趨吉避凶的美好寓意。

形式完整的舞龍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至唐宋時期,舞龍已經非常普遍。“舞龍”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舞龍時,一人手持“龍珠”,其他人則控制龍身,一般一節龍身由一個人控制。不管龍身有多少節,每個人的動作必須要協調一致,才能真正地舞出龍的形意,舞出龍的飄逸的身形。龍的前進方向由控制龍頭的人決定,舞龍跟隨著龍珠擺動迴旋,意趣盎然。

小時候,這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了。舞龍隊的表演很受歡迎,隊伍往往被圍了一個水洩不通。以小孩子的身高,什麼都看不到。父親便把我抱起來,用手託著架到他脖子上。然後,我的視野瞬間開闊,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我想,也許我喜歡看舞龍表演,不僅僅是因為令人眼花繚亂的舞龍的表演,更重要的是,能被父親高高舉起,處在最高位置,極大地滿足了一個小孩子的虛榮心。


元宵,給了我們多許“圓”。圓是天清月“圓”,月光普照,披一身月之光華,就是披一世光明與。圓是金玉良“緣”,驀然回首,燈火闌珊人立處,便是人間最盛景。圓是功成夢“圓”,全力拼搏,盡情釋放熱愛與汗水,雲中錦書明朝至。願世間每一個“圓”都與你環環相扣。人事安康,世事。

標籤: 春節 元宵節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9lkq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