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的現狀和問題

茶文化的現狀和問題

茶文化的現狀和問題

茶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茶文化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1. 品質不穩定:現在的茶葉市場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品質卻不穩定,有些茶葉甚至摻雜了一些化學新增劑,導致茶味和營養價值大大降低。

2. 文化含義被淡化:茶文化不僅僅是一種飲品,還承載了深刻的文化含義,但是現在很多人只將茶看作是一種飲料,沒有真正理解和體驗茶文化的內涵。

3. 消費主導性:現在很多茶葉品牌和茶館都過分追求商業利益,重視消費而忽視了傳承和弘揚茶文化的使命,茶文化也因此失去了一些真實性。

4. 傳承缺失:茶文化需要不斷地傳承和創新,但是現在傳承茶文化的老師傅和茶藝師越來越少,導致茶文化在傳承上出現了一些缺失。

綜上,茶文化的現狀和問題需要我們關注和思考,通過傳承和創新,讓茶文化更好地發揚光大。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茶葉現狀及發展前景

中國茶葉在當前的現狀中,呈現出多元化和高品質發展的趨勢。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擁有豐富的茶葉資源和傳統的製茶工藝,各地茶葉種類繁多,代表性的有綠茶、紅茶、烏龍茶和普洱茶等。中國茶葉行業正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和現代化生產,提升茶葉品質和市場競爭力。茶葉出口方面,中國茶葉逐漸開啟國際市場,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茶葉產業與更多國家和地區展開合作。未來發展前景廣闊,中國茶葉可以通過品牌建設、科技創新和產業鏈整合等方式,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進一步開拓國內外市場。

中國的茶文化是如何發展到如今的狀況的?

中國的茶文化是如何發展到如今的狀況的?解下來由我給各位小夥伴來解說一下。其實,在我們中國關於茶的那個記錄也是比較深遠的,早在很久之前,我們中國人就以品茶,所以說經過了這麼多年,這麼長的一個時間的洗禮的話,其實在茶文化裡面確實有很多這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我們中國人自己種茶,自己養茶,自己做茶都有非常多的一個歷史了,包括在近代隋唐宋代明清以及現在各種各樣的一些茶的一些記錄都有,不過現在一些名茶,地區的一些文化,我覺得都是比較多的,甚至現在,關於茶也是具有很多的一些禮節,包括這些禮節,在我們自己家裡當有客人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沏上一杯好茶,因此,在這麼長時間的一個經歷中,我覺得在他都會發展出各種各樣的一些品種,其實,在我們中國,就有一些單叢茶以及薰豆茶,姜鹽茶,蓋碗茶以及洞庭茶,龍井茶,烏龍茶,綠茶,紅茶烏龍,白茶,黃茶,黑茶。所以說在茶文化裡面的話,確實有著很多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一個總和,因為我們中國是茶的一個故鄉,中國發現茶品利用茶,並且現在將茶袋到了全世界具有關的統計,其實,我們中國關於茶的一個歷史記載已經有,4700多年的一個歷史了,所以說,我們現在一些年輕人更應該去學習茶道里面的一些禮儀和文化,因為這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一些東西,可以是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重要的東西,更應該去學習這方面的一些文化。所以說尤其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更應該去學習這方面的學問,傳承了這麼長時間,更應該傳承下去。

麗水茶文化旅遊的現狀

雖然麗水茶文化旅遊發展迅速,但仍然處於初級階段,這主要表現為:產業規模較小,知名度不高,旅遊產品稀少

茶旅融合發展現狀

茶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

茶旅是茶文化與旅遊業高度結合的產物,本質是帶有茶文化元素的旅遊業,以旅遊為抓手,使茶產業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茶產業不再依賴茶葉生產銷售的收入,也不受茶葉採摘季的影響。

茶旅融合既為茶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基礎,也為旅遊業的品質化供給提供思路。

喜茶組織文化現狀

喜茶組織文化現狀前景廣闊,發展良好。喜茶組織將茶文化與各地的傳統建築文化、非遺文化等進行巧妙融合。喜茶組織以茶為媒,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茶文化,給茶文化賦予了鮮活的時代內涵。

特別急!!!有誰知道有關中國茶文化的旅遊開發現狀,和廣西茶文化旅遊開發現狀

談及中國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為它是中國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蘊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內容。

這裡首先要談一談佛茶文化與中國傳統茶道的重要區別。中國茶文化的主調可以說是以儒家茶道為主的。茶道中充滿著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對其他人際的熱情。飲茶,自己養浩然之氣,對人又博施眾濟,大家分享快樂。清醒、達觀、熱情、親和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的歡快格局。既承認苦,又爭取樂,比較的“中庸”,易於為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則沒有這種歡快的格調,它更為強調“苦寂”,強調“苦寂”中的“頓悟”。那麼既然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這兩種東西怎麼會如此緊密地連訣相伴,而調和成另一種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對於中國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光輝時期——唐王朝。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逐漸發展,但其發展總擺脫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於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發展,使僧居佛剎遍於全國各地。許多寺院不僅成為傳播佛學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經濟單位,許多高階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層人士不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錦衣的優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閒適,飲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變為藝術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寺院常建於名山名水之間,氣候常宜植茶,而僧人們是專門進行精神修養的,所以把茶與精神結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選之一。由於僧人清閒,有時間品茶,僧人也需要飲茶,加上唐王朝大力發展,弘揚佛教,僧人行遍天下,從而推動了飲茶之風在全國的流行。可以說這是佛家對中國茶文化的不朽功德。<BR>但是使佛理與茶理真正結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禪宗的貢獻。至今在中日等國還流行的“茶禪一味”的說法即是明證。禪宗,只是佛學諸派中的一派,但其對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功不可泯的。

禪宗主張以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說,心理清淨,無有煩惱,此心即佛。其次還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為它的出現,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的意境。

禪宗的有無觀,是十分有意思的。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的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禪宗在茶中熔進“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是修道的一種“創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於事,只有乾坐著等死罷了。但禪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覺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茶禪一味”,茶道精神與禪學是相通的。正是由於禪師們在追求靜悟方面的執著,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確立,將飲茶從技藝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從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茶道”二字。

浙江開展佛茶文化旅遊的優勢

浙江,古屬吳越,從古至今就是我國產茶勝地,其綠茶在中國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裡,風景如畫,不僅有產茶的自然條件,而且有品茶的自然藝術環境。在這裡,經常是集名茶、名山、名水為一地。中國茶文化向來主張契合自然,太湖流域、錢塘江畔,本身就是一個天然大“茶寮”。

而今浙江茶事頗為興盛,從陸羽、皎然飲茶集團,到湖州民間的“打茶會”;從杭州現代化的中國茶葉研究所到兼古通今的茶葉博物館;從西子湖畔的一座座茶室,到集茶肆、茶會,茶學研究為一體的”茶人之家”,無一不預示著我們發展佛茶文化旅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正如前面所言,佛茶文化畢竟與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有一定的區別的,發展佛茶文化旅遊亦是要使這個區別體現出來。那麼,浙江發展佛茶文化旅遊的憑藉在哪裡呢?詳細如下:

(1)“茶聖”陸羽與佛之緣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可以這樣說,陸羽的《茶經》一出,中國茶文化的基本輪廓方成定局,而浙江湖州,就是茶聖陸羽創作《茶經》的地方,是“中國茶文化的發祥地”。

中國茶文化與佛教有不解之緣,陸羽與佛門也有長久的緣分。陸羽自幼無父母撫養,為籠蓋寺名僧積公大師所收養,陸羽自幼得其教誨,深明佛理,積公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據說陸羽離開積公很久之後,積公還深念陸羽所煎茶味,其餘再好的茶博士煮的茶都覺得不好,足見陸羽在寺院期間已學會一手好茶藝。壯年之後又與僧人皎然在湖州結為好友,皎然出身於沒落世族,幼年出家,他不僅是中唐著名學者,也是著名詩僧,而就是這個皎然,參與創造了中國的茶道、茶藝。陸羽與之相識大約在上元初,常互訪或同遊,皎然的詩多處提及與陸羽的友誼,並描繪與其一同採茶、製茶、品茶的情景。所以,陸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許多佛家原理。例如,《茶經》首次把“精神”二字貫穿於茶事之中,把飲茶看作“精行儉德”、“清靜”、“自悟”的一種方法,很好體現了禪宗“圓通”思想的精髓。“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撒清塵”。是何其令人神往的禪茶意境呀!

(2)浙江佛茶名品——徑山茶、普陀名茶

浙江名茶,除龍井與虎跑泉水的絕配之外,佛茶中可大加弘揚的當屬徑山茶。據《餘杭縣誌》記載:<BR>徑山寺僧採穀雨茶者,以小缶貯送,欽師(按:指開山禪師法欽)曾手植茶樹數株,採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他產,今徑山茶是也。……,產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與裡山塢,出產者多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出自徑山四壁塢者色淡而味長,出自裡山塢者色清而味薄。

徑山茶產量甚少,但清冽解渴,飲後頗有回味,古時除供佛自用外,並作為皇室供茶和用作招待來山的高僧和顯貴之用。宋時,徑山茶就與天目茶齊名,並立“六品”,被譽為“龍井天目”,意為兼有龍井茶和天目茶之美。由於以優質茶待客,又逐漸形成為“茶宴”,佛門高僧與來訪者常圍坐炊具茶具,盤膝打坐,飲茶論經,議事敘景,有時還鑑評茶葉,稱做“鬥茶”。有時用開水沖泡粉末茶研製飲用,稱為“點茶法”。

“普陀佛茶”,始於唐代,當時,普陀山寺僧人便廣植茶樹,以期滿足自己與待客之需,逐漸形成了著名的“普陀佛茶”。明人李日華《柴桃軒綴記》:“普陀老僧貽餘小百巖茶一裹,葉有白聳,瀹之無色,徐飲覺涼透心腑。“可見亦為茶中極品。

佛茶文化旅遊的具體開發利用思路

(1) 體現佛茶文化特點,突出恢復佛家“茶儀”。

佛教戒律太嚴不適合中國人的胃口,但完全去律去戒也就不稱其為佛教了。禪宗主張圓通,但圓通過了分,到後來有的禪僧主張連坐禪也不必了,這對禪宗本身便構成了威脅。所以,到唐末禪宗自己開始整頓。和尚懷海採用大小乘戒律,別創“禪律”,因懷海居百仗山,故稱《百仗清規》,《百仗清規》包括了僧人一切行為規範,而茶是禪僧良友,對飲茶的規矩自然也規範了進去。從此佛家茶儀正式出現。

茶儀中比較有名的是浙江餘杭徑山茶宴。在宋代,徑山寺以佛與茶同時出名,號稱江南禪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並賦詩。徑山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親自“調茶”,以表對全體佛眾的敬意。然後由寺僧——奉獻給賓客,稱為“獻茶”。賓客接茶後,開啟茶碗觀茶色,聞茶香,再嘗味,開闢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別外,禪門把日常飲茶和待客方法也加以了規範。所有這些,都是可供我們挖掘、整理的物件。

(2) 開闢佛茶文化遊對日本市場的重大意義。

日本茶道,無論從茶藝器具、點茶過程、思想精神,都與中國茶文化有著深切的淵源。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茶道更似於中國的佛茶文化。當然,日本茶道中還凝聚著日本人民自己的創造,而正是由於日本茶道和中國佛茶文化的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對我們設計佛教茶道旅遊,吸引日本遊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學僧最澄。但最澄所處是唐朝中期,中國茶文化也是剛剛發展的新事物。所以最澄等還不可能更多瞭解它的本質。真正在日本全面宣傳中國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礎的是日本名僧榮西和尚。由於其兩度來華,在中國居住長達24年之久,所以他對中國的佛學理論和茶學道理,都是有一定見地的。這在他的自傳中都有所體現,如“登天台山見青龍於石板,拜羅漢於中峰,供茶湯而感現異花于于籃中”。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徵,龍出現於中國寺廟中,證明自印度傳來的佛教已完全中國化了,而所謂向羅漢供茶,感覺由茶朵從杯中顯現,據說只有在一定功態下才有這種感覺,從中可見榮西當時的功底。榮西歸國後所寫的《吃茶養生記》重點吸收了陸羽《茶經》中適於以茶保健和烹調器具、技藝方面的內容。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式與用具。

隨著交流的增進,南宋端平年間,日僧圓爾辨圓在徑山寺求法,回國時帶去了茶籽,播種於安倍川一帶,並播傳了徑山茶研製法,隨後日僧南浦詔明在徑山修學五年,歸國時由將“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回了日本崇福寺,這就是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認為日本“茶道”的故鄉在浙江,在徑山寺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浙江開發佛茶文化旅遊,對於中日文化交流,將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內容。

(3) 開展佛茶文化旅遊,要重視茶具開發恢復與茶屋的佈置。

我們現在的茶室,對於茶具的重視明顯不夠。茶具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而且在茶藝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至今日本茶道還保留著陸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洗器、調茶的過程中使人逐漸安靜下來,經歷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體現“省定”、“內斂”的特徵。而在洗器、點茶過程中,設計出每次茶會的主題和對話,主客對答,以便通過茶藝回憶典籍、銘文,把人們引入一個古老肅穆的氣氛中去……同時,日本的茶室佈置亦體現著這個民族的特點與精神。由於日本是個島國,大和民族隨時有著“危機感”,所以其在古茶道室的入口處,大多設計得很低,大約要伏身而行,從中體現出日本人的隱忍精神,而以樹幹為柱,以竹木、茅草為頂,也隨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苦難……從此之中,我們亦應注意,在開發佛茶文化時應認真總結、吸收各方優點,從而發掘、設計出一套獨具民族特色的東西。

總之,佛茶文化,是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中國人是最精神的,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以及整個飲茶過程中的美學藝境,是我們開發旅遊產品的一個寶貴財富。

雲南:發揮茶資源優勢 開展茶文化旅遊

茶葉產業是雲南的重要傳統優勢產業。推進茶葉產業的發展,對提高我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發揮茶資源優勢,加強茶文化研究,開展茶文化旅遊,促進我省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轉變觀念,發揮優勢,把握旅遊業發展新機遇<BR> 旅遊是人類文明的一種現象,現代旅遊既是經濟消費,更是文化消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即由觀光為主到集觀光與休閒娛樂為—體文化的含量越來越高。這一深刻的變化,對旅遊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旅遊應運而生。人們開始重視文化旅遊,研究文化旅遊。

雲南文化,在中華文化中有其顯著的個性特徵。多年來雲南旅遊業蓬勃發展,成為旅遊人省,究其原因除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外,與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關係極大。當前,文化旅遊的發展是雲南旅遊業發展的一個新機遇。

茶文化是中華優秀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令人回味無窮、悠長深厚的大眾文化。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茶文化顯現出燦爛奪目的光彩。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會友,以茶健身、以茶休閒,已逐漸成為民眾崇尚之風。茶中有道,道就是飲茶修身,品茶養性,達到人格上的完善,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諧是茶文化的靈魂,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茶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以茶產地尤其是名茶產地的山水景觀和人文景觀、茶文化的歷史遺痕和藝文韻跡、以茶樹和茶藝的地方特色、以茶製品的千姿百態為內容的旅遊,構成了茶文化旅遊。雲南是茶樹原產地,茶葉種植遍佈全省15個州(市),ll0個縣(市、區),面積300萬畝,600萬農業人口種茶,涉茶人數上千萬,可謂“衣食百萬戶,惠及千萬人”的產業。茶文化旅遊的開展,作為茶文化的一種活動,將使茶文化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產業,對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雲南茶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抓住重點,突出特色,形成茶文化旅遊的新內容

雲南是世界聞名的普洱茶產地,普洱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茶文化資源得天獨厚、豐富多彩。根據雲南茶文化資源的實際,發展茶文化旅遊應該抓住重點,突出特色。

遺產文化。茶在雲南分佈極廣,集中在滇西南,中心在瀾滄江中下游。滇西南茶區以昆明為中心,怒山、無量山、哀牢山三大山脈和怒江、瀾滄江、紅河三大水系由北向南呈扇形展開,這裡: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山高霧大,適宜茶樹生長。在這塊沃土上,生長著幾十萬畝的千年野生古茶樹、過渡型古茶樹和栽培型古茶樹、古茶園,還有幾百萬畝現代茶園,它們是大自然和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是茶樹的基因庫,是茶文化的“博物館”。

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特點是名山名水多名茶,諸如廬山雲霧茶、恆山石廩茶、武夷山大紅袍、西湖龍井茶、黃山毛峰茶等。滇西南也不乏名山大川,也出好茶,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千家寨哀牢山上的野生古茶樹群落,鳳慶縣小灣香竹箐的千年古茶樹,雙江縣勐庫大雪山千年古茶樹群落,瀾滄拉枯族自治縣邦崴、景邁山的千年古茶樹、萬畝古茶園,勐海南糯山的千年古茶樹、古茶園,普洱茶聖地古六大茶山“山山有茶樹,處處有茶農”的盛況。這些都是雲南茶文化的物質形態,既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也是天然的旅遊景點。在這些地方開展茶文化旅遊,遊山玩水與晶茶休閒結合,既提升了雲南山水的經濟價值,又給人予獨特的享受。

遺蹟文化。雲南茶文化底蘊深厚,茶文化遺蹟異常豐富,保護和開發這些茶文化遺蹟,可以讓茶文化旅遊充滿歷史文化的色彩。

一條從無量山脈的六大茶山起步,穿越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原野叢林,以傳播普洱茶文化為特徵的茶馬大通道,古老而又神祕。這條上千年的古代茶馬大通道,可作為人們探險求奇旅遊的內容。

這條古代茶馬大通道上分佈著燦若繁星的古村鎮,如易武,普洱、黑井、魯史、巍山、騰衝、田江、丙中洛、香格里拉等上百個古村鎮。這些古村鎮,有的已列入世界遺產,有的已列為歷史名城、名鎮,而有的至今還原生態地躺在古道深山。遺留在古城中的大量石碑、牌匾、寺廟等藝文韻跡是茶文化研究的源泉,可成為開展茶文化旅遊的重要內容。

飲茶文化。茶文化作為一種以物質為基礎的社會現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雲南茶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加之縱橫交錯的江河,山脈的阻隔和分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原生態的茶文化。就茶飲文化來說,各民族異彩紛呈:布朗族飲用煮青竹茶,彝族、苗族喜歡飲用鹽巴茶,哈尼族勞動、待客用火罐茶、土鍋茶,拉祜族勞動時喜歡飲大鍋茶、在家喜歡飲烤茶,佤族待客用鐵板燒茶,傣族待客用竹簡茶。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的地域還有不同的飲茶習俗。開發各民族飲茶文化,觀賞多姿多彩的民俗茶藝、民族服飾、茶歌茶舞,品嚐各具特色的茶點、茶萊,會給遊客無窮的樂趣,給旅遊以強勁的生機。

工藝文化。雲南茶山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傳統生產工藝,至今仍有重要的技術和文化價值。

雲南茶葉的生產加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1300多年。千百年來,儘管社會形態、經濟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傳統普洱茶的加工技術、生產工具,產品標準,甚至茶飲習俗,至今都還在延續。普洱茶這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製作工藝,千姿百態的產品,充滿傳奇色彩的茶飲,對遊人充滿力、吸引力。開發普洱茶的工藝文化旅遊,讓遊客到古茶山採茶、用傳統工藝製茶。在古茶序品茶、以各種民俗飲茶、會給予遊客新鮮,休閒的愉悅。

信仰文化。根據有關專家考證,我國以茶祭祀始於兩晉以後,這是一種信仰文化。在人類發展史上,相信人與動物、植物或其他物件有親緣關係的信仰觀和物崇拜,對茶信仰文化的出現產生過重要影響.人們對茶葉利益的追求導致對茶樹的崇拜,又發展為對茶王樹的崇拜,從而將崇拜推向新的高度和境界。茶崇拜、茶信仰文化是我省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深化認識,統籌規劃,積極發展茶文化旅遊

茶文化旅遊既是一種文化活動,又是一種經濟現象。開展茶文化旅遊,有利於弘揚中華文明,傳播先進文化,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可使山區人民脫貧,使農村經濟發展。茶文化旅遊是建設民族文化、發展綠色經濟的一個較好的結合點,是我省茶產業和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全域性性的工程。最近,省確定了加快茶葉發展的目標,提出把茶葉培育成繼“雲煙”、“雲花”之後的又—個重要品牌,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晶牌。有關部門應當圍繞這一目標,明確茶文化旅遊發展思路,作出規劃。

開展雲南茶文化旅遊,在內容上要突出特異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打好普洱茶這張稀有牌,把它作為雲南茶文化旅遊的大名片,圍繞普洱茶、滇紅茶和下關沱茶為主導的三大品牌來經營:“奇”就是宣傳普洱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古”就是讓遊人觀看古茶樹、古茶鎮、古茶道等古遺蹟,體味古茶文化的無窮餘韻:“怪”就是讓遊人參與到茶事中,做採茶人、當製茶工,享受雲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樂趣。

茶文化旅遊景觀的建設可以按“點、線,面”的佈局進行設計。“點”是以昆明為中心,沿昆曼和滇緬公路上的城市來佈局茶館文化景點。茶館(茶樓、茶坊等)文化在我國已有上千年曆史,茶館既是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又是經濟、貿易洽談的好去處,是具有特色的娛樂場所,也是茶文化旅遊的重要景觀。當前,昆明等城市茶館很多,但內容單一,缺乏文化含量,缺乏有影響力的社團開展大型的茶事活動。為此,應在昆明建設一個規模大、檔次高、功能全,輻射廣、帶動力強,集文化、商貿、旅遊為一體的“雲南茶文化大觀園”,其他城市也應佈局茶館文化景點,使我省的城市旅遊與茶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旅遊價值,使城市的形象增添文化色彩。“線”是以滇藏茶馬古道和瀾滄江為主線,開闢茶文化走廊,開展茶文化旅遊。“面”是設4個旅遊景區:即以古茶山、古茶鎮、傳統七子餅茶加工為內容的古六大茶山旅遊景區:以古茶山、茶科所、勐海茶廠為內容的旅遊景區;以滇紅茶、古茶樹、風慶茶廠為內容的旅遊景區:以古茶樹、現代萬畝茶園、普洱茶廠為內容的旅遊景區,在這些景區建設一批茶文化生態休閒景點。在茶文化旅遊景點的建設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的統一,文化旅遊和觀光旅遊的統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國茶文化的現狀?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

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國的影響。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這正是北京國際茶城的成立宗旨)

貴州茶文化的現狀

自古以來,我省就是一個產茶大省,出好茶出貢茶,曾經輝煌。

如今在中國茶葉的王國裡,我省茶葉所處的位置顯得十分弱小。在全國17個產茶省中,我省茶葉的栽種面積和產量處於全國倒數第5;一本《中國名茶圖譜》列了132種名茶,我省只有“東坡銀螺”、“東坡毛尖”榜上有名,列在末尾;厚達700多頁的《中國茶經》,有關貴州茶葉的篇幅只有寥寥兩三頁;貴州茶葉在全國市場上基本上見不著,而用貴州茶葉裝入外地名牌盒子的商品比比皆是,走俏市場。有人為此驚呼:貴州茶區要淪為“殖民地”了。

進入商品社會,我省曾經輝煌過的茶葉怎會如此黯然失色,蜷縮在被人冷漠的角落?

當筆者從另一個層面審視它時,竟產生了這個觀點:貴州茶葉經濟要上,首先要確立和發展貴州的茶文化。

正如黔西老鄉王志綱說“區域經濟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文化板塊的競爭”。

縱觀中國名茶,凡叫得響、走得遠的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品龍井茶,我們會聯想到風景如畫的西湖,會想到蘇東坡“從來佳茗似佳人”的詩句,想到胡公廟的18棵御茶樹,想到乾隆皇帝的龍井茶的故事……醇醇的茶水,厚厚的文化積澱,是品茶還是品歷史?反正得神得趣也是味了,這就是中國茶的魅力,也是中國茶源遠流長,不斷髮展的根本所在。

貴州的茶文化幾乎空白!

近幾年,筆者翻遍所有的茶經,茶典、茶書,竟找不著貴州文化人對貴州茶葉的著述,只是省或者縣的地方誌上不時看到“某某地方出好茶葉的貢茶,產量如何,銷到何處”之類的片言隻語。莫非貴州文化人不嗜茶,不嗜貴州茶嗎?非也!君不聞貴州人泡茶,是大把大把地把茶葉抓進黑乎乎的茶缸裡,飲著又苦又澀的濃茶,他們就是沒有寫茶的念頭。筆者在這裡絲毫沒有責怪的意思,只是想引伸出如下觀點:經邦濟出,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文化人要擔負起發展和繁榮地方文化的擔子。

平時翻閱古代茶書,總是對明清時期江淅的一些文化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們都是無官布衣,嗜茶愛茶、熟悉採製、精於品飲、又善文能詩。他們不考科舉而肩負地方文化,一部中國古代茶書,絕大部分都是他們對當地茶葉詠誦的作品,極大地推動了江浙茶葉經濟文化的發展。在當代貴州文化人中也不乏這樣優秀的人,如劉學洙、張克、唐莫堯等,正是他們篳路藍縷般的努力,才有今天全省都有人在動手寫本地旅遊文史資料的火熱局面,四十餘冊的貴州旅遊文史叢書能如期出版,鼓起了貴州旅遊業騰飛的巨翅。

貴州的茶文化建設,太需要有這種精神和勁頭的人了。

中國的茶產業有發展前景嗎?

一、 縱觀中國茶產業的現狀

綜觀中國茶產業與市場的全域性,從茶資源、茶營銷到茶品牌、茶文化等系列現狀來看。其運作與建設遠遠落後與國內外市場,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茶產業發展的障礙。面積第一、產量第二(現在是第一)、出口第三、創匯第四,品牌缺乏,這是目前中國茶業在世界茶行業界排行榜上的真實寫照。必須承認,我國是世界茶葉大國,但還不是茶葉強國。所以,未來打造和建設具中國特色的茶葉品牌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工程,是中國茶產業、茶企業走出去的方向和目標。如何讓中國茶產業擺脫傳統的粗放式生產經營模式成為當務之急。

二、目前中國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有名茶,無品牌。這是中國茶人心中一個永遠的痛。中國有2000個茶葉生產縣,名優茶眾多。但說的出的品牌茶卻屈指可數,就別提目前茶業界能叫得出的知名品牌抑或著名品牌了!

2.廠家多,品牌少。據統計資料顯示,中字頭下屬12家省級茶葉公司中,只有4家有註冊商標的。全國生產加工茶葉企業有6.7萬家,只有近千家茶葉有註冊商標的,能稱得上品牌的幾乎沒有。

3.資源多,整合少。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對資源利用,產品定性、核心價值、品牌文化、品牌戰略等都需提前進行規劃。資源過度分散最為直接影響應是造成企業有效資源、管理成本的浪費。由於中國茶葉資源分散、生產分散、出口一直以散裝為主,自然也就只能充當國外品牌茶葉的原料供應商。

4.行業混亂,競爭無序。目前整個中國茶行業內部的產品競爭由於全國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茶葉價格定位標準,故現已演變成較混亂的、激烈的“價格大戰”。部分商家甚至違背行業規則,惡意攻擊競爭對手,消費者難辨真偽,購買假冒偽劣產品比比皆是,給整個行業帶來負面影響!重要是傷害了消費者對中國名茶的信心。

5.品牌概念模糊,品牌意識淡薄。何謂品牌?何謂品牌營銷、品牌文化、品牌管理、品牌傳播、品牌危機及品牌維權等。中國大多數茶企業家均是一知半解,因此有待整個行業人員的文化素質、服務理念及品牌知識的整體提升和培育。

三、中國茶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1. 要尋找茶產業發展的藍海

從營銷角度來說,傳統茶是個紅海產業,現代茶是藍海產業,充滿無限的發展空間。茶葉發展基礎在傳統,而突破在現代。目前茶產業的發展態勢良好,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傳統茶的產業突破,核心問題在於市場運作,在於品牌建設。煙、酒、茶都是傳統的快速消費品。比較發展規模和認知度,就會發現,煙形成了國煙,酒形成了國酒,但是茶卻沒有形成國茶。雖然倡導茶為國飲,卻沒有形成讓國人都能普遍接受的、共同認知的茶葉品牌。像茅臺酒、中華煙,大家都知道。但是茶葉是同宗不同命,同樣作為快消品,茶葉消費的地域性特別強。茶葉為什麼目前沒有形成全國的知名品牌?這主要是因為和企業的投入,以及消費者的期待沒有形成合力,最後造成資源分散。如果想做強做大,應該把各級的資源統一到一個平臺上去,通過統一的運營渠道去做產品的市場精耕。

發展現代茶,必突破茶的衝飲方式,改變它的形態之後,給茶葉尋找新出路。一是關注相關學科的技術成果,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為茶葉服務。二是跳出茶葉研究茶葉,積極拓展茶葉的應用領域。把喝茶變為吃茶、玩茶、用茶等,將茶葉的功能性成分按抗氧化劑、抗輻射劑等進行開發,廣泛應用於日化、食品、保健品、紡織等領域。三是變“加工”茶葉為“製造”茶葉。按照“全價利用、跨界開發”的理念及目標消費群的特徵需求,進行茶產業優化突破技術研究與創新產品開發。

2、四個方面下功夫做精茶產業

浙江綠茶的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下一步浙江綠茶將在穩定面積,穩定產量,提高品質與效益的思路基礎上,以打造浙江綠茶品牌為主線,以現代園區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充分利用人才、技術、文化和品牌的優勢,加快浙江綠茶發展。省農業廳將實施新一輪企業規劃,培育龍井、名優綠茶、早茶、浙北茶四個特色產業帶,通過提升茶葉基地加工技術,加強現代園區建設,搭建推廣平臺,推進浙江綠茶產業化和現代化,促進我省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把茶葉這一富民產業做強做精,可以從四個方面下功夫:一、加強產業化要素優化組合。特別是龍頭企業的培育,組織化程度的提高,主導產品的定位,這些方面要一一明確目標;二、加強目標市場體系的構建,進一步提高茶葉的附加值。拓展多渠道銷售方式,通過目標市場專賣專營、直銷體系構建等方式提高產品效益;三、加強推廣宣傳,重點打造松陽茶國家地理標誌。通過地理標誌的使用和管理,使松陽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更高;四、要充分運作好中國茶商大會。中國茶商大會是最具影響力的茶葉節會,建設和打造好茶葉節會品牌。

3、茶品牌應有更多文化內涵

中國茶宣傳比較喜歡利用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看得多了就發現故事比較同質化。茶文化如果要追根溯源,我們能在歷史上找根源的只有《茶經》。陸羽為了寫《茶經》,跋山涉水走了很多省份。所以信陽毛尖等很多茶葉宣傳都是把陸羽搬出來,這就使得茶文化很深。但是,各個地方的茶文化沒有區別,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竹葉青第一個在中國茶市邁出了做高階奢侈品的步伐,“與己論道,巔峰已隨心”的精神境界,是5000年中國文化積澱才孕育出的文化,竹葉青把茶的極致、優雅帶給了世人。竹葉青茶葉從《道德經》裡找依據,在成都和北京建造了生活體驗館,把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運用到茶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上。“平常心,竹葉青”。許多人正是被這句看似平淡的話語打動,才認識了竹葉青,並將之作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恪守著。將品茶延伸為一種生活態度,重新詮釋茶文化的內涵,從清醇淡雅到平常心。成功的品牌文化,竹葉青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茶葉要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以增強產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文化是個大概念,有精神的層面,也有物質的層面。除了向歷史追根溯源外,它還可以往生活方式上去靠。比如松陽銀猴,“千年古縣,田園松陽”就是一個很好的點,因為松陽就是鬆古平原最大的盆地,周邊是高山,其實是桃花源。國中課本就有桃花源的描寫,我們就可以從“田園、桃花源”這些字眼去宣傳名優茶。通過意境描述,讓人喝到松陽銀猴,就能想到桃花源。

4. 未來主攻五方面

茶產業要在未來主攻五方面:一、做好品牌培育和企業培育,全面推行一縣一品,加快全市區域品牌的建設;二、要進一步提高茶產業科技水平,注重科技隊伍建設,注重對外合作,加快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新工藝的運用,推進產業現代化;三、要加強產業營銷體系建設,做好茶葉展示展銷和推介,爭取全國主要大中城市有我們麗水茶葉的門店,國外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四、進一步做好產業延伸,用工業的理念改造傳統茶產業,引導工商資本來投資茶產業,實現茶葉從粗放產品向高階產品延伸,從粗級加工向深加工延伸,茶產業從傳統的農業產業向文化、旅遊產業延伸;五、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茶廠的優化改造、產品的質量體系認證、行業的自律規範等,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確保茶葉的質量與安全。

中國茶葉發展的現狀

中國茶葉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分析

世界茶葉80%產在亞洲。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亞和印度尼西亞五大產茶國的茶葉產量佔世界茶葉總產量80%。中國茶葉產量從2000年的67.6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93.4萬噸,增長了38.1%。茶葉產值從2000年的90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55億元,增長了72.2%,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並且在2005年,我國茶葉產量超過印度,重新奪回第一大產茶國地位,實現了以吳覺農為代表的近代茶人為之奮鬥的目標。

一、推動茶產業發展的因素。

當前,我國茶葉產量、國內銷售、茶葉出口都處於歷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於地方資金支援,茶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新的資本進入,茶葉新技術在茶葉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以及茶葉新產品的開發等,這些都為我國茶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1、的支援。

近年來,各級對茶葉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投入,並且通過科技創新、結構調整、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等措施,促進了我國茶產業的發展。在西部開發、扶貧和退耕還林等和資金的扶持下,各主要產茶省都發展了相當數量的新茶園。茶農在茶葉良好經濟效益促進下,生產積極性不斷高漲,並且加大了對老茶園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產效益低的茶園。我國茶園面積由2000年的108.9萬公頃,增加到2005年的130萬公頃,增長了19.4%。近年來新發展的茶園基本上按照規範化要求進行建設的,生產能力高、茶園投入力度大,從而使得我國茶葉產量保持較快速度增長。

2、企業的多元化。

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茶葉企業發生結構性變化,大多數國有加工、流通茶葉企業實現了股份化、民營化轉制。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實行改制的“老字號”茶葉企業,改制後的股本為3000萬,國有(企業)參股20%,10%社會法人股,主要是兩家上游生產企業,其他70%職工股。改制後企業的機制變活了,企業有了自主權,有了資金積累,通過幾年來的運作,張一元的年銷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茶葉產業的發展,也吸引國內大的集團紛紛進入茶葉領域,雲南製藥企業盤龍雲海和雲南白藥集團已經開始涉足茶產業。白藥集團認為普洱茶的發展過程與雲南白藥的發展過程極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戶分散式生產,後來隨著工藝技術改進,規模化生產成為必然。雲南瀾滄江啤酒集團也把開發茶產品作為今後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與此同時,個體私營茶葉企業在經過多年的市場經驗積累,也開始得到快速發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北京更香茶葉有限公司發展到46家連鎖店。

3、新的資本注入。

競爭的加劇需要重新整合我國現有的茶葉資源,許多茶葉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引進資金,迅速擴張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北京老字號吳裕泰茶葉公司2005年組建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東發起設立,總資產達到1億元。改制前由於公司資金不足,無法快速向外擴張,新股東注資給公司擴張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資金一方面對原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開店速度。擁有國內最大茶葉基地的雲南龍生集團目前已經在資本市場上成功引進5500萬元的風險資金,企業引進風險投資後,正在積極準備爭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聞投資集團以1.3億元收購雲南西雙版納勐海茶廠,強大的資本注入讓茶廠得以快速發展;而在引資時,博聞投資集團的目的就很明確——要讓雲南勐海茶廠儘快上市,成為“國內茶葉第一股”。新組建的老字號企業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計劃也是上市。

4、產業的變化

茶葉加工由手工轉向機械化,大多數的名優綠茶加工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特別是小型名優茶加工裝置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提高名優茶加工的效率和茶葉產品的標準化水平,為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對加工工藝的改進,茶葉品質也在不斷提高,適應了市場對高品質茶葉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烏龍茶通過採用空調做青,在夏季也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烏龍茶。此外茶葉的清潔化生產也有了很好的開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茶葉質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各企業都加大了對廠房和裝置的改造,大型的精製企業大多數已經通過ISO9000系列、HACCP等質量認證。烏龍茶出口企業精製加工基本實現了全自動化封閉式生產,為茶葉質量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保障。從2005年開始,國家對茶葉企業實行QS認證,進一步促進了茶葉初精製企業廠房和裝置改造工作的開展。

5、市場的發展

茶葉消費熱點轉換很快,有機茶被消費者接受並迅速得到了認可,繼綠茶、烏龍茶之後,普洱茶在國內市場興起,有效帶動茶葉消費市場不斷升溫。2003年以來,普洱茶發展迅猛,雲南龍生集團過去是以生產綠茶為主企業,三年時間,普洱茶生產從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銷量佔到集團總銷量的1/3,並且其利潤率超越了其他品種。2006年計劃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我國茶葉市場變化需要,國內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茶業批發市場網路,為茶葉的生產和銷售構建十分有效的銷售通路。目前,大約有60%的茶葉是通過批發市場進行銷售的。我國茶葉批發市場已經具備了產品的收集、整理,價格的形成,以及產品的批發等功能,而且市場通過不斷投入和改造,為交易雙方提供包括資訊、倉儲、運輸在內的服務功能。

6、茶文化的宣傳。

茶葉市場的發展與茶文化推廣十分不開的。最近幾年,各地廣泛開展的各項茶文化活動,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傳茶知識,帶動茶葉消費的增加。以安溪縣鐵觀音發展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烏龍茶主要還是供應出口,國內消費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廣東兩個省。到2002年,安溪烏龍茶內外銷數量已平分秋色,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縣茶商和茶農的營銷網路,而且烏龍茶內銷價格也遠高於外銷茶的價格。現在,安溪鐵觀音內銷量和金額遠遠超過外銷數量。安溪鐵觀音發展一個十分重要原因就是重視茶文化的推廣,從1993年開始,安溪縣組織當地的茶商和茶農,把當地傳統的賽茶方式推向市場,先後在香港、澳門、廣東、上海、北京等地舉辦茶王賽,並且把當地烏龍茶的泡飲方式進行藝術提升,創造出一套完美的烏龍茶茶藝表演,讓大家更加全面瞭解烏龍茶和烏龍茶文化。烏龍茶開始為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所接受。安溪茶葉在成功地走出去後,又在2000年—2002年期間,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單位合作,在安溪縣舉辦了三次以茶文化為主體的大型宣傳活動,並且投資建成全國烏龍茶最大的交易市場—--安溪中國茶都,安溪從烏龍茶重點產茶縣開始向全國的烏龍茶資訊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與世界各主要產茶國比,我國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於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佔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為52萬公頃,相當於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佔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

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採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為546公斤、斯里蘭卡為402公斤、肯亞是為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並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農受僱於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並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印度、肯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臺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並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後,並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於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準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準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採用手工製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採用半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產品的標準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為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市場處於競爭無序的混亂狀態,市場分散,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對於某個地區來講,有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國市場而言,沒有一家企業可以佔據2%的市場分額。這種狀況,不能夠發揮規模化生產的效應,不利於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於品牌的樹立。今後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將面臨大的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業將被購併或者被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三、幾點建議

不斷變法和發展的中國茶葉市場給企業帶來眾多的機會,因此,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也是企業正確投資的關鍵。根據當前茶葉發展現狀,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把握市場熱點轉換。

從目前情況看,產量增加,市場熱點不斷,多茶類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市場主要特徵。2004年非典時期引發的綠茶消費熱,2005年鐵觀音消費熱,2006年普洱茶消費熱,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費熱點形成,很好帶動茶葉消費整體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熱的興起,對我國現階段茶葉市場將會產生較深遠的影響。首先,其他的茶葉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陳越值錢,這樣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飲用價值外,還具有收藏價值。二是與其他茶葉品種相比,普洱茶生產能夠形成規模生產。普洱茶只要是雲南大葉種晒青茶,都可以作為原料。發酵過程類似葡萄酒的生產,可以通過控制溫度和溼度來形成質量相對一致的品質;此外,其他茶葉品質最主要取決於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藝,將不同等級的茶葉拼配在一起可以調出不同風格的口感,廠家可以採用自己獨特的工藝形成獨有的品質,有利於品牌的樹立。

分析這幾年茶葉市場熱點,非典帶動綠茶的消費熱帶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但是,鐵觀音和普洱茶熱的形成,是對茶葉品質特徵準確把握和有效的宣傳,成功創造出新的市場發展空間,對行業更具有影響力。我國是多茶類的國家,每個茶類都有不同的品質特徵,個性化十分明顯,如何根據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通過對加工工藝和品飲方式的改進,形成市場賣點,促進需求的增加,使各個茶類都能夠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使我國多茶類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鐵觀音熱形成是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培育,普洱茶熱更具有創新的成份,綠茶熱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個熱點需要形成同樣需要依靠創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發展名優茶,兼顧大宗茶。

我國名優茶的產量從2000年14.4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25萬噸,增長了73.6%。名優茶的產值從55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10億元。名優茶產值佔總產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優茶的產值已經佔到茶葉總產值的71 %。名優茶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提高茶葉行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品質的要求已經提上日程,現在許多企業已經開發出有機茶,打造名優茶品牌將是茶企業必經之路。但是,目前名優茶已經遇到了成本不斷上升的問題,不少地區已經出現採茶工不足的問題。名優茶的發展日益受到。由於在產品質量上過分注重外形,不僅給採摘帶來困難,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藝的複雜程度,這也是名優茶不能完全實現機械化採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約名優茶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導茶葉消費由重外形向重內質轉變,是名優茶今後能否繼續得到快速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名優綠茶顯得更為迫切。這幾年,有機茶發展已經使部分消費者改變對茶葉品質的判別標準,從外型轉向內質,而且逐漸把安全、好喝作為判斷品質的標準。普洱茶市場興起,可以說是對傳統茶葉品質判斷標準的,並且創造了新的市場發展空間。隨著QS制度的全面實行,茶葉銷售逐漸要從散裝茶銷售轉向包裝茶的銷售,這將會為眾多品牌企業帶來機會,應該通過包裝和品飲方式的創新來促進飲茶方式的改變。

另外,企業過分重視名優茶生產和經營,不願意生產適合普通消費者的中低檔茶葉,這也是制約當前茶葉企業規模擴張的問題。其實,大宗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茶葉市場需要象“猴王”“京華”等質量穩定“老百姓”品牌的茶葉。今後,茶葉還面臨進入超市銷售的問題,這也急需發展中低檔品牌的包裝茶葉。

(三)打造茶葉品牌。

茶葉品牌有兩類,一類是產品品牌,以中茶、竹葉青、大益和龍生為代表;一類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吳裕泰、張一元位代表。從這幾年情況看,由於茶葉市場發育不成熟,通路品牌發展較為成功,適應了目前茶葉消費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天福連鎖經營在全國擴張很快,已經有600多家連鎖店,成為國內最具有影響力的企業之一。其他的大多數還是區域性品牌,但是,成長數度也十分驚人。北京市場上知名品牌吳裕泰已有122家店,張一元也有85家店。從市場發展看,茶葉銷售今後必須走複合通路,除了傳統營銷模式外,網路營銷等新型營銷模式也將被應用到茶葉銷售中來,這對企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一方面要通過擴大連鎖經營規模,來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對企業資源進行整合,延伸企業經營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具有個性化產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實力的茶葉企業除了要加強通路建設外,還要加大企業對茶葉資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產基地。我國產茶麵積分佈很廣,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優質資源有限,而且茶葉品質受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很大,特別是國家加大對原產地產品保護後,這些資源今後會成為稀缺資源,更具有價值。

(四)發展茶產品深加工

我國茶葉產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產,我國茶葉產量將遠遠超過目前的水平。因此,通過發展茶葉深加工,拓寬茶葉的應用領域,提高茶葉的消費量,也是我國茶葉能夠得到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發展茶產品深加工方面,我國可以借鑑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用烏龍茶、綠茶、花茶等為原料加工製成的茶飲料,銷量已超過可樂等碳酸飲料,成為日本最常見的飲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滿目,而應用茶葉提取物兒茶素等製作的抗菌、除臭產品更是多達數百種,茶葉有效成分還被廣泛應用於化妝品、洗滌劑、茶染服裝等。在我國,茶飲料、茶食品也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只是應用領域還有待於進一步擴大。

(五) 關注茶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有悠久的茶葉歷史,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各不相同,為我們提供了十分廣泛的茶文化宣傳資源。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茶葉行業同樣要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新的引擎,推動產業升級。以茶文化為題材的旅遊業、影視業、出版業、藝術品經營業、動漫業等同樣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產業。現在,以經營茶文化為主體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館和上海湖心亭為代表的依託地方特色茶文化為經營載體的茶館企業。以北京聖唐古驛為代表的茶館、茶博物館等設計裝修企業,以讀圖時代為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業,加上茶葉的包裝設計、茶具製作、廣告宣傳等,已經形成茶文化創意產業的雛形。應該說,我們的茶文化創意產業還剛開始,但是發展空間很大,我們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引導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

標籤: 茶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en4go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