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回火索氏體腐蝕後的顏色是什麼

回火索氏體腐蝕後的顏色是什麼

回火索氏體腐蝕後的顏色是什麼

回火索氏體腐蝕後的顏色是深黃色或棕色。回火索氏是馬氏體於高溫回火(500℃—600℃)時形成的,在光學金相顯微鏡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來,其為基體鐵素體內分佈著碳化物(包括滲碳體)球粒的複合組織。它也是馬氏體的一種回火組織,是鐵素體與粒狀碳化物的混合物。此時的鐵素體已基本無碳的過飽和度,碳化物也為穩定型碳化物。常溫下是一種平衡組織。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請教回火馬氏體與回火索氏體的區別?? 請金相及形成機理上說明!!!!

回火馬氏體:馬氏體分解得到極細的過渡型碳化物與過飽和(Wc較低)的α相的混合組織,它是由馬氏體在150°C-250℃的回火溫度形成的,這種組織極易腐蝕,光學顯微鏡下呈暗黑色針狀組織,保持淬火馬氏體位向,與下貝氏體相似,只有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極細小的碳化物點

回火索氏體:以鐵素體為基體,基體上分佈著均勻碳化物顆粒。由馬氏體在500℃-600℃高溫回火形成特徵是有等軸鐵素體或細粒狀碳化物形成的復相組織,馬氏體片的痕跡已消失,滲碳體的外形已較清晰,但在光鏡下也很難分辨,在電鏡下可以看到的滲碳體顆粒較大。

奧氏體、馬氏體、鐵素體、珠光體在光學顯微鏡下的顏色分別是什麼?

馬氏體未回火白的或灰的;回火後灰黑x0dx0a鐵素體白的x0dx0a奧氏體灰白的比鐵素體黑,比未回火馬氏體白x0dx0a珠光體(片狀)黑白相間,片間距小時(索氏體或屈氏體)500倍下分辨不清是黑的x0dx0a顏色可能因材料和腐蝕程度而異,過腐蝕白的也可能變成黑的

請教熱處理常識:怎樣區分淬火馬氏體和回火馬氏體?怎樣區分索氏體和回火索氏體?

先說索氏體和回火索氏體:這兩個比較好區分,本質是索氏體是由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而來,實質屬於片狀珠光體,一般稱之為細珠光體,我們說的屈氏體稱為極細珠光體;回火索氏體是由馬氏體高溫回火轉變而來,實質屬於粒狀珠光體,即為等軸鐵素體基體上彌散的細顆粒狀滲碳體。

然後是馬氏體和回火馬氏體,這兩個區別不大,要比較只能比較同一零件的這兩種組織差別。馬氏體經低溫回火後轉變為回火馬氏體,一般工具鋼或軸承鋼以及表面淬火鋼採用低溫回火,回火後硬度強度稍有下降,韌性有一定增加,組織更穩定,由於回火後有一定碳化物偏聚,回火馬氏體相對馬氏體更好腐蝕,所以同樣腐蝕下在金相上顯得顏色更深

回火索氏體和回火屈氏體

在光學顯微鏡下不能明顯的區分它們,但據有經驗的人說:回火屈氏體:由碳化物和α相組成,針狀形態已逐步消失,但仍隱約可見,碳化物仍很細小,在光鏡下不能分辨,僅觀察到暗黑的組織。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出碳化物顆粒已較明顯長大。

回火索氏體:其組織為鐵素體基體中均勻分佈著細顆粒狀滲碳體,滲碳體的外形已較清晰,馬氏體片的痕跡已消失,在電子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碳化物顆粒也較大。我的體會是回火索氏體在金相顯微鏡下觀察能看到細小點粒狀碳化物,而回火屈氏體看不到,顯微鏡下觀察呈一團黑色。

回火屈氏體比回火索氏體腐蝕速度快。

附圖為回火索氏體和回火屈氏體電鏡金相組織比較。

回火索氏體 金相組織中黑色是什麼

沒有圖片

不知黑色的形狀如何?如果是黑色的小顆粒

那是碳化物,如果是一團團的黑色組織,可能是屈氏體,要看實際的影象。

用20CrMnTi齒輪經滲碳淬火低溫回火後磨削加工發現表面有一層白色的馬氏體

如果確定是回火索氏體那就是磨削燒傷了,磨削熱產生的溫度高於了回火溫度,工件會被燒傷,最好確認一下磨削工藝是否合理。

白色的組織可能是馬氏體,也可能是粗大的碳化物或者殘奧,最好把金相圖片發來看看,看看有沒有碳勢過高或者晶粒粗大的問題,有工藝的的話最好。

45鋼調製之後的回火索氏體和淬火之後的馬氏體在金相顯微鏡下有什麼區別

45#馬氏體有針條狀的 有板條的。淬火馬氏體比較亮,不易腐蝕。 回火索氏體是淬火馬氏體在550正負60°左右回火出現的,原理是碳原子擴散與碳化物的析出,依然保持馬氏體位向。

【求助】金相組織中,殘餘奧氏體怎麼分辨?回火屈氏體和回火索氏體在金相上怎麼區分?

回火屈氏體:中溫回火組織,基本保留馬氏體組織形貌特徵的鐵素體和片狀滲碳體

在馬氏體與馬氏體之間夾的白色耐腐蝕的組織通常情況為殘餘奧氏體。

回火屈氏體:中溫回火組織,基本保留馬氏體組織形貌特徵的鐵素體和片狀滲碳體

然後對照標準金相圖譜yang_e(站內聯絡TA)好像利用金相顯微鏡很難區分索氏體和屈氏體jifan(站內聯絡TA)光學顯微鏡區分索氏體和屈氏體 不太容易 都是漆黑一團

兩者區別就在於片間距

打顯微硬度可以

淬火後得到馬氏體和託氏體再調質得到回火索氏體與淬火後得到馬氏體再調質得到回火索氏體,兩種組織有區別

淬火馬氏體的本質這裡就不必累述了。淬火託氏體是淬火時奧氏體分解成細片狀的碳化物和鐵素體的混合物而呈球團狀的黑色託氏體球,經回火後顏色略為變淡。在中溫回火後,淬火馬氏體轉變成為回火託氏體,此時的回火託氏體中的鐵素體基體保持著馬氏體的相位,呈現板條狀或者針狀。而根據淬火鋼在回火時的組織轉變的理論出發(你可以事先了解下這個理論,很多這裡不便累述,任何一本金屬熱處理書上都有):因為鋼淬火得到的馬氏體和殘餘奧氏體都是亞穩相,一旦加熱,原子擴算能力加強,會自發地向穩定相鐵素體和滲碳體轉變。由此看來,淬火得到的馬氏體和託氏體經過中溫回火後,只是淬火馬氏體轉變成為回火託氏體,而原來存在的淬火託氏體因為已經是穩定相就不發生變化仍然是淬火託氏體的形態。所以如果是中溫回火的話,淬火託氏體和回火託氏體還是有不小的差別的,組織形態和輪廓也都不一樣,可以區分開來。區分的辦法原理就是:因為淬火託氏體是直接從奧氏體轉變過來的,所以不存在馬氏體取向問題,而回火託氏體是從淬火馬氏體轉變過來的,所以回火託氏體中的鐵素體存在和淬火馬氏體取向一直的位相關係。根據這個可以區分開來兩種組織。介紹完了中溫回火後,然後我們再來研究一下高溫回火也就是調質處理了。還是根據淬火鋼在回火時的組織轉變的理論出發:回火溫度的進一步升高,使原來由馬氏體轉變而來的回火託氏體中的馬氏體位相的鐵素體基體發生再結晶,生成等軸狀鐵素體取代原來的具有馬氏體位相的鐵素體。至於組織中的淬火託氏體不管原來的組織形態如何在高溫下也是會發生再結晶的,也會形成等軸狀的鐵素體。所以我個人認為經過高溫回火後不管原來的組織是淬火馬氏體和淬火託氏體還是純粹的淬火馬氏體最後都會變為回火索氏體,而且組織上很難區分。在金相下觀察有可能顏色有稍微差別,但是這個也說明不了問題,因為同一種組織由於位相的不同也會存在顏色的差別。如果你找到因為淬火組織的不同最後得到的回火索氏體形態不一樣的證據也歡迎你告訴我。畢竟我也處在學習中。。。。。來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回火索氏體是什麼?

回火索氏體(temperedsorbite)是馬氏體於高溫回火(500℃—600℃)時形成的,在光學金相顯微鏡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來,其為基體鐵素體內分佈著碳化物(包括滲碳體)球粒的複合組織。回火索氏體的定義及組織特徵。回火索氏體(temperedsorbite)是馬氏體於高溫回火(500℃—600℃)時形成的,在光學金相顯微鏡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來,其為基體鐵素體內分佈著碳化物(包括滲碳體)球粒的複合組織。

它也是馬氏體的一種回火組織,是鐵素體與粒狀碳化物的混合物。此時的鐵素體已基本無碳的過飽和度,碳化物也為穩定型碳化物。常溫下是一種平衡組織。

效能:具有良好的韌性和塑性,同時具有較高的強度,因此具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效能。

標籤: 腐蝕 索氏體 回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envwx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