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幾個小時一個時辰

幾個小時一個時辰

幾個小時一個時辰

一時辰等於兩小時。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有八刻,一刻有十五分鐘。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傳古代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十二時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將曆法上的12月名稱應用到天文方位上。人們便可以用太陽在天空所處的方位來確定時間。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幾個小時一個時辰

一個時辰等於幾個小時 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一天12個時辰分別是:子時(23-1點);

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

已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

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一個時辰是幾個小時? 兩個小時,古代一天一共有12個時辰。

如果樓主贊同我的回答,請選下方的“最佳答案”,謝謝。O(∩_∩)O~

一個時辰是多久?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丁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佔兩個鐘頭。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許書合

一個時辰是多長時間,半個時辰是多長時間 一個時辰是兩小時,半個時辰是一小時。

一個時辰是多長時間?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1.舊時計時的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宋 蘇軾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今來所創置鈐轄司前一閘,雖每遇潮上,閉得一兩時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閘者,自須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閉閘。”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晝短夜長,差了三個時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個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2.泛指時刻或時間。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沒一w時辰兒不掛念,沒一w夜兒不夢見。”《西遊記》第四九回:“這等幹,只是忒費事,擔擱了時辰了。”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二三章:“這就叫:不是不報,時辰不到。”

時辰 相等於現在的時間 配上的動物及原因

子 下午 11 時正至上午 1 時正

鼠 鼠在這時間最躍。

醜 上午 1 時正至上午 3 時正

牛 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

寅 上午 3 時正至上午 5 時正

虎 老虎在此時最猛。

卯 上午 5 時正至上午 7 時正

月亮又稱玉兔,在這段時間還在天上。

辰 上午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

龍 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巳 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

蛇 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午 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馬 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未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

羊 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申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

猴 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酉 下午 5 時正至下午 7 時正

雞 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戌 下午 7 時正至下午 9 時正

狗 狗開始守門口

亥 下午 9 時正至下午 11 時正豬 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過去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幾個小時? 兩個小時 十二天干地支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麻煩採納,謝謝!

一個時辰是幾小時?

一個時辰是2小時,十二地支代表的時間具體分別如下:

1、子時:(23時至01時)。

2、丑時:(01時至03時)。

3、寅時:(03時至05時)。

4、卯時:(05時至07時)。

5、辰時:(07時至09時)。

6、巳時:(09 時至11時)。

7、午時:(11時至13時)。

8、未時:(13時至15時)。

9、申時:(15時至17時)。

10、酉時:(17時至19時)。

11、戌時:(19時至21時)。

12、亥時:(21時至23時)。

擴充套件資料:

時間來歷

古代勞動人民最初描述時間主要參照顯而易見的天象、動物生物鐘和日常作息,比如雞鳴、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後來逐漸改用授時裝置讀數來描述;

後來也逐漸給這些授時裝置讀數配上了五行。比如,給甲乙兩字配上木(4:48-9:36)、給丙丁兩字配上火(9:36-14:24)、給戊己兩字配上給土(14:24-19:12)、給庚辛兩字配上金(19:12-24:00)、給壬癸兩個字配上水(0:00-4:48)。

一個時辰是幾個小時?

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在古代,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有八刻,一刻有十五分鐘。每一個時辰分別對應一個生肖屬相,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已時、午時、末時、申酉時、戌時、亥時。

在西周時,使用的是十二時辰制,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後來,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子時為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丑時為一至三點為,寅時為三至五點,依次遞推。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將曆法上的十二月名稱應用到天文方位上。東南西北分別為卯位、午位、酉位、子位。所以人們便用太陽在天空的方位來確定時間。且在鐘錶剛傳入中國時,時辰被稱為“大時”,鐘錶上的鐘點叫“小時”,後來,隨著鐘錶的普及,“大時”慢慢消失,“小時”卻流傳了下來。

一個時辰是幾個小時

一個時辰是2個小時,時辰是古代計時的單位。在古代人們會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4小時,每個時辰名字都用動物出沒的時間命名,宋代以後將十二時辰中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子初、子正、醜初、醜正。

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

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時辰是古代計時的單位,而我們現代以小時為計時的單位,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24個小時,每個時辰的名字用動物出沒的時間命名。

中國傳統的計時單位,將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一個時辰,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為子時,中午十點到一點為午時,宋代之後將十二時辰中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子初、子正、醜初、醜正。

古代將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每到一更會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點只佔用24分鐘。

標籤: 時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enyg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