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拉圖爾油畫

拉圖爾油畫

拉圖爾油畫

拉圖爾(Pierre-Auguste Renoir)是法國印象派著名的畫家,他的作品以優美、明亮、充滿生氣和色彩豐富而著稱。拉圖爾的油畫作品尤其出色,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光影效果,創造出形象逼真、細膩感人的藝術效果。

拉圖爾的油畫作品中,以女性肖像和室內場景為主題的創作最為出色。他的女性肖像畫描繪了女性柔美、嬌媚、自信和迷人的氣質,通過豐富多彩的色彩對比,讓人們對女性的美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室內場景的創作中,拉圖爾也運用了色彩和光影的巧妙組合,刻畫出了活潑、溫馨、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他的作品讓觀眾感受到了生活中真正的歡樂、自由和美好。

總體來說,拉圖爾的油畫作品以色彩、光影和細節的處理尤為精湛,呈現出了藝術的魅力和生活的情趣。他是印象派的代表之一,對後來的藝術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拉圖爾 的作品

嬰兒

布面油畫

91*76cm 1645年作

現藏於法國雷恩美術館

拉圖爾 (法)(1593年-1652年)

17世紀,歐洲畫壇多元的局面已經基本開啟:在羅馬和佛蘭德斯盛行巴洛克的時候,義大利還出現了卡拉瓦喬畫派、波侖亞學院派;在西班牙盛行“波德戈奈”風(即專門描繪下層生活的風俗畫)的時候,還出現了以埃爾·格列柯為代表的神祕主義和以委拉士開茲為代表的注重揭示人本性特質的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在荷蘭,出現了哈爾斯、倫勃朗這樣傑出的肖像大師的時候,還出現了專業的風俗畫家、風景畫家、靜物畫家和動物畫家;可是這個時候的法國,卻只盛行古典主義美術。

17世紀的法國,由於君主是國家的最高權威,所以,不論是文學還是繪畫、雕刻不但要受到王權口味的侷限,還不得不以歌頌君王、服務於宮廷作為創作的首要任務。1648年,在王室的保護下創立了“法蘭西皇家繪畫雕刻學院”。“學院”只注重模仿而不注重創新,他們甚至把藝術形式分為三六九等,即把希臘、羅馬的形式視為第一等;拉斐爾及其學派的形式視為第二等;而普桑和威尼斯畫派的形式被排在第三等和第四等;佛蘭德斯和荷蘭畫派的形式則被視為最下等。無疑,這種偏見必然會扼殺和埋沒在其他形式上探索而有作為的藝術家。 拉圖爾是一位從不為君主,也不去迎合貴族口味的畫家。在他的創作中,沒有同時代“古典”畫家那種冷漠、理性而顧弄玄虛的“學究”氣,也沒有因表現宗教主題而遠離現實生活。他喜歡錶現燭光,那種樸實無華、集中凝練、簡潔概括的形式在當時人們概念的“古典繪畫”中極其少見。從這幅《嬰兒》我們可以看出 ,作品不但明晰、強烈、極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含蓄、溫和、莊重而神聖,他那既忠實於現實又不奴化於現實的獨特的燭光語言及其微妙的層次處理,不但使人感到親切和耐人尋味,而且過目難忘。就是這樣一位卓越的畫家竟然在法國被埋沒達兩個世紀之久。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gallery.com/gb/kucun/youhua/img/yer.jpg

問下這張油畫是誰的 超喜歡的 百度圖片 油畫花奔有他的許多畫

法國畫家亨利·方丹-拉圖爾 望採納

求教,哪位知道這幅宮廷人物油畫的名字及作者,越細越好。謝謝!

《蓬帕杜侯爵夫人像》

作者拉圖爾。這位侯爵夫人本是路易十五的,那一時代藝術家們的保護者。拉圖爾以水粉筆觸刻畫出了蓬帕杜侯爵夫人的性格,她的高雅與傲慢,細膩與成熟。

原圖

法國有一個早期的油畫家

喬治·德·拉·圖爾(1593年3月13日-1652年1月30日),法國巴洛克時代畫家,生於法國洛林,以繪畫燭光作為光源的晚景聞名,題材主要為宗教畫和風俗畫。

應該是他

維爾夫人

【名稱】索爾坎維爾夫人像   

【類別】油畫 、 名畫   

【年代】作於1749年   

【作者】佩羅諾   

【規格】100×80釐米   

【屬地】現藏巴黎盧浮宮   

【簡介】讓·巴普蒂斯特·佩羅諾(1715~1783)是法國又一位著名的色粉筆肖像畫家。他與同時代的莫里斯·康坦·德·拉圖爾兩人,成了當時色粉肖像的一對競爭對手,只是佩羅諾比康坦·拉圖爾晚生了11年,在色粉畫上不能算很走運。 佩羅諾的第一位老師是木刻家勞倫特·卡斯(1699~1771),爾後轉向畫家夏爾·約瑟夫·納圖瓦爾(1700~1777),但他很快放棄了木刻,轉而學習色粉筆畫。   

1741年,他在與莫里斯·康坦·德·拉圖爾的肖像畫競爭中失敗,這促使他更廣泛地去研究以往的肖像傑作。他不僅走遍了法國各美術館,還去義大利、荷蘭、英國、、 波蘭和德國。他的第一批色粉筆畫是《德斯弗裡奇·梅厄夫人像》(作於1744年,現歸巴黎私人收藏)和一幅《持書的小孩肖像》(現歸巴黎私人收藏)。1846年,他第一次送上五幅肖像給巴黎沙龍,其中三幅是色粉筆畫,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後於1751 年又完成了12幅色粉肖像和其他作品。一時間,他與色粉畫家莫里斯·康坦·德·拉圖爾的作品成了人們的談話中心。佩羅諾的色粉肖像純樸而真實,能精確地表達模特兒的面貌,但在性格描繪上略遜於康坦·拉圖爾。這一幅《索爾坎維爾夫人像》可以給我們提供這方面的認識。   

這不是一幅色粉畫,而是油畫肖像,索爾坎維爾夫人雖已步入中年,但其風姿仍不減當年。畫上展示了一個略顯消瘦的貴婦形象。她姿態端莊,臉上展露出和藹的笑容,穿著華麗,內心平靜。 畫家在這個形象的衣服上花了許多描繪功夫,筆觸細緻,只是色彩的表現力稍弱一些,肖像的風采不甚強烈。這幅畫展出後,仍受到學院方面的讚許,後來他又展出了《畫家烏德里》、《雕刻家亞當》,學院方面最終肯定了他的藝術成就,於1753 年接納了他為院士。 佩羅諾擅於處理光輝燦爛的色調,他的肖像畫一般畫得較亮,可惜他在色粉畫上未能有更多的建樹,晚年已不再作色粉畫。

這張油畫作者是誰啊我想要類似的作品出處 這張油畫作者是誰啊我想要類似的作品出處

經查前幾位的回答,沒有該作品,風格也不盡相同。

我感覺應該與荷蘭靜物畫家揚·達維茲·德·海姆(Jan Davidsz. de Heem)風格最為相近,見附圖《瓶花(vase of flowers),1645》。是否為近代仿畫待查。

揚·達維茲·德·海姆:1606出生於烏得勒支,1684.4去世。父親大衛·德·海姆也是當時一位有名的畫家。海姆受其家訓,使自己的繪畫天賦得到更進一步的培養。他早期的作品構圖比較簡單,色彩深而不豐富。這時,他對日常生活用品發生濃厚的描繪興趣。1626-1636年,海姆去萊登大學城的地方美術學院學藝,並開始專學靜物。描繪題材通常是書本、樂器以及某些具有象徵意義的物品。在荷蘭把這種帶象徵性的靜物畫叫做“瓦尼塔斯”,如頭顱、滴漏等物以象徵“人生的空虛”等。遷居到安特衛普後,海姆的靜物畫發生了一些變化。原先的樸實性質減弱了,增強了一些誇飾成分。他開始接受巴洛克畫風的影響,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表現色彩的華麗上。這時期他畫的靜物,如水果、金屬盤與酒杯等,極富質感,而且色彩富麗,往往偏愛在深沉背景前突現靜物。

世界名畫人物

世界名畫人物

  世界名畫人物,世代流傳、廣為人知的名貴畫作就是世界名畫,油畫是人來歷史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遺產,許多偉大的畫家畫的人物畫是全世界都歎為觀止的作品,下面是世界名畫人物。

  世界名畫人物1

   1、《手捧豌豆花的姑娘》1890年愛德華·約翰·波因特英國

  她的眼睛和臉頰有一種很夢幻的感覺,布歇常以宮廷中的貴族嬉戲、享樂作為繪畫題材。並賦予一定的神話故事背景。在他的畫筆下,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讓人迷戀不已。

   2、《採摘啤酒花》查爾斯·愛德華·佩魯吉尼

  佩魯吉尼的這幅繪畫作品,描述述的是一個年輕姑娘在葎草種植園內採摘啤酒花,畫中女子樸實、嫻靜、美麗大方,觀者從中得到對美好最簡單的詮釋。

   3、《蒙娜麗莎》

  有人說是達.芬奇的情人、還有人說是佛羅倫薩當地一位著名的名妓,當然還有更加腦洞大開的猜測,說這是達.芬奇的自畫像。但最終證明,這些說法都不靠譜,這副畫的原型為一名叫做麗沙.格拉迪尼的義大利貴婦。

  世界名畫人物2

   1、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每年到盧浮宮鑑賞《蒙娜麗莎》作品的人數,大約有600萬左右。1952年,德國發行首枚《蒙娜麗莎》郵票。

   2、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17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於1665年創作完成的一幅油畫。是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代表作之一。現收藏於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該畫描繪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黃、藍色頭巾的少女,氣質超凡出眾,寧靜中淡恬從容、欲言又止的神態栩栩如生,看似帶有一種既含蓄又惆悵的、似有似無的傷感表情,驚鴻一瞥的回眸使她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光彩奪目,平實的情感也由此具有了淨化人類心靈的魅力。

   3、披紗巾的少女

  《披紗巾的少女》是義大利的拉斐爾·桑蒂於16世紀創作的油彩肖像畫。據傳是拉斐爾為意中人畫的肖像。畫家運用了極為豐富的繪畫語言,充分發揮色彩表現力,他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極具審美的女性形象。

  女郎姿態優雅,眼睛明亮,面容姣好安詳而略含微笑,尤其是其華貴衣裙的百褶紋,畫家採用淺褐和銀灰的調子來表現,這與人物那豐滿細膩的肌膚的色彩相輝映。

   4、大宮女

  《大宮女》是法國畫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於1814年創作的一幅油畫,現收藏於巴黎盧浮宮。該畫作尊崇嚴謹的古典風格,以頭包土耳其頭巾、手拿孔雀羽扇的鄂圖曼帝國的宮女為主題。

  畫作描繪了具有強烈東方情調的'土耳其宮女的形象。畫面上,的宮女背對畫面側身倚躺在軟床上,正回眸望著畫外,表情沉靜、木然,具有古希臘雕塑般的美。最令人稱道的是她那略顯誇張拉長的背部,刻畫細膩,美豔絕倫。

   5、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夫人

  《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夫人》是1864年德國畫家弗朗茲溫特哈爾特創作的一幅油彩畫。這幅作品把貴婦人的高貴純潔,典雅氣質融為一體。溫特哈爾特在肖像畫藝術上有著獨特的表現魅力,他以鬆弛而流暢的筆法繪製了這幅氣質優雅的肖像畫。

  畫中19世紀晚期音樂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夫人Nadezhda Nikolaevna Rimskaya-Korsakova,身著華麗藍白條紋長裙,鬆散而秀美的長髮披在胸前,風姿瀟灑地坐在椅子上,顯露出這位夫人高貴的氣質和浪漫的性格。

   6、康達維斯小姐的畫像

  《康達維斯小姐的畫像》是法國畫家雷諾瓦最具印象主義風格的肖像畫之一,該圖是畫家於1880年為當時法國一個有名的銀行家8歲的女兒Irene畫的側身肖像畫。

  畫中的小艾琳有一頭金棕色而蓬鬆的頭髮,垂到胸前和腰際。她身著一套淡藍色洋裝,頭上扎著小蝴蝶結。她坐著,手安靜地放在大腿上,臉色有些蒼白,大眼睛憂鬱地看著前方,心事重重。

  整個畫面色彩明豔,畫法瀟灑。畫中的造型是由一系列細碎短促的筆觸完成的,畫面上沒有任何明晰的線條。在暗調背景的襯托下,這位金髮披肩的少女顯得格外青春亮麗。

   7、畫家和她的女兒

  《畫家和她的女兒》是法國路易十六時代女畫家伊麗莎白·路易絲·維瑞於1789年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這是她32歲時所作,十分瀟灑優雅。女畫家裝束樸素典雅,端莊秀麗,目光溫柔而深情。

  她俯身坐著,雙臂圍抱著女兒的臉。女兒天真可愛,把臉緊貼母親,摟著媽媽的脖子,顯得無限嫵媚。作品將母女之愛、親子之情畫得十分動人,也表現了畫家自己的溫婉多情。構圖採用了穩定勻稱的三角形,色彩雅緻和諧,線條優美洗練,背景不加任何陪襯,更突出了主題。

   8、泉

  《泉》,別名《春之仙女》,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於1830年至1856年所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該畫運用柔和並且富有變化曲色彩和柔美的曲線,表現出女性人體的古典之美。

  在深色的背景下,一個的少女正扛著一個水罐在洗澡。她柔嫩的腳下是質感很堅硬的青灰色岩石。

  少女的身體以米洛的維納斯的姿態反立,同樣以柔美的曲線變化展現在眼前,兩手扶持著左肩上的水罐,那清澈的流水正流過那玉雕一般的軀體二沒有表情的臉上,現出一種純潔、無邪的神態,尤其是那雙美麗的大眼,更充滿了童稚,如泉水般寧靜、清亮。

   9、騎馬的女子

  《騎馬的女子》是1832年畫家卡爾·巴甫洛維奇·布留洛夫沿用義大利傳統風格,以風俗畫樣式來描繪人物肖像,探求運用人物所處的環境來烘托畫中人物的性格與生活風尚。

  畫中人裝腔作勢地騎在烈馬背上,看上去是位弱不禁風的貴族小姐,身著拖曳的不適合騎馬的長裙,靜態的形象與奔跑急止的烈馬形成動靜的對比。構圖採用平衡佈勢。畫中主體肖像畫得極為細膩,衣裙頭飾表現極富質感,色彩配置華麗典雅。

   10、蓬帕杜侯爵夫人像

  《蓬帕杜侯爵夫人像》是17世紀法國畫家拉圖爾所創作的一幅油畫。蓬帕杜侯爵夫人本是路易十五的,是那一個時代藝術家們的保護者。

  拉圖爾以水粉筆觸刻畫出了蓬帕杜侯爵夫人的性格,她的高雅與傲慢,細膩與成熟。《蓬帕杜侯爵夫人像》中充分表現了這位顯赫一時的夫人形象,珠光寶氣,雍容華貴,高傲而又目空一切,又集聰明美麗於一身,活靈活現於畫布上,給人以強烈的印象。

  世界名畫人物3

   《她在花叢中》

  2010年,丹尼爾夫·捷哈茲 美國,身在福中不知福,人在花中不賞花。

  1867年,布格羅 法國

  這件作品非常著名,但是作品的名稱不知道怎麼翻譯。可能因為這個孩子太可愛了,所以各國的翻譯都保留了作者的難以表述的原法文名稱。

   《採摘啤酒花》

  查爾斯·愛德華·佩魯吉尼

  佩魯吉尼的這幅繪畫作品,描述述的是一個年輕姑娘在葎草種植園內採摘啤酒花,畫中女子樸實、嫻靜、美麗大方,觀者從中得到對美好最簡單的詮釋。

   《窗邊閱讀的女人》

  1930年 德爾菲恩·恩霍拉斯 法國

   《正在穿鞋的姑娘》

  1890年 赫伯特·詹姆斯·德拉波 英國

  十分優雅

   《冷冷的夏天》

  2012年,謝爾蓋·馬什尼科夫 俄羅

  雨中的情侶,美的不像畫!

  這張的光影效果讓我震驚了好久

  9日女王Jane Grey

  第一眼看到的是溫潤如玉的手指,被深深打動。心下疑惑,這樣一個美人兒怎麼就上了斷頭臺。做了9日的英格蘭女王,16歲(一說17歲)便被處死。一隻美麗的無辜羔羊。

   《手捧豌豆花的姑娘》

  1890年 愛德華·約翰·波因特 英國

  當代藝術家,謝爾蓋·馬什尼科夫,列賓美術學院是個好地方。

  胡戈·辛貝里*的《受傷天使》。(*Hugo Simberg,官方中文譯名不確定是不是這個。)象徵主義畫作。

  欣賞這幅畫的每個人,大概都可以在其中或多或少發現自己生活的影子。我想《受傷天使》被稱作芬蘭國畫的原因,或許就是因為它在描繪心靈的同時也能夠給人一種治癒的力量吧。

  據說小天使手中拿的花是芬蘭的國花鈴蘭。芬蘭樂隊Nightwish也根據這幅畫創作了一首名為《amaranth》(不凋花)的歌曲。生活可能會很沮喪,但不全為如此。困頓之時希望仍如花,永生不敗。

  這張也很美,她的眼睛和臉頰有一種很夢幻的感覺。orz我還是忘了名字和作者,都是相簿裡面放了好久的圖。

  布歇常以宮廷中的貴族嬉戲、享樂作為繪畫題材。並賦予一定的神話故事背景。在他的畫筆下,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迷戀不已。

馬奈和莫奈 誰是印象派之父

馬奈被人們稱為“印象派之父”,但他的繪畫風格卻一點兒也不“印象派”。光就畫風而言,馬奈甚至還受到了這群年輕人的影響,在後期才開始變得“印象派”。

馬奈在當時的巴黎可算是個畫壇風雲人物,他的作品不斷地挑戰著當時的傳統價值觀,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願意放棄他在官方沙龍的地位。不過這也不能怪他,畢竟官方沙龍是當時法國唯一的藝術平臺。

馬奈喜歡交朋友,在結識印象派的那群叛逆青年之後,馬奈很快就和他們混到了一塊兒,併成為了他們之中的領軍人物。

擴充套件資料

印象主義奠基人

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是法國印象主義畫派中的著名畫家,是亨利·凡汀·拉圖爾的《巴迪儂畫室》畫作中位於中間的那個人,他對歐洲繪畫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儘管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印象派畫家的聯合展覽,仍被認為是印象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很早就被後來的印象派畫家們視為大師。

這些畫家比馬奈年輕10歲左右。儘管馬奈得到了這個尊稱,儘管他與這些年輕畫家保持著友好關係並同他們一起外出寫生,他卻始終拒絕參加印象派組織的畫展。由於希望得到官方的承認,他從1859年開始定期將畫作送給沙龍評審委員會審查。

他參加沙龍的運氣時好時壞:有時他成功地被接受,如當他於1861年在沙龍上展出一幅名為《彈吉他的人》的畫作時(現存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時又被輕蔑地拒之門外,如當他於1866年向沙龍提交一幅名為《吹短笛的男孩》的畫作時。

1867年,馬奈舉行了一次個人作品展覽,以此同拒絕接納他作品的宮方沙龍進行對抗,他在自己的作品目錄序言中寫道:“馬奈先生根本無意於提出。

相反,是別人在向他提出,而這是他甩始料未及的;這些反對者都以傳統觀念來理解繪畫的形式、手法和觀點,他們從不承認其它的理解方法。他們在這方面表現了一種幼稚的偏見。除了他們的公式,一切都毫無價值。

他們不僅成了批評家,而且也成了反對派,並且還是積極的反對派……馬奈先生一向承認別人的才識,從不妄想消滅先前的繪畫或創造新的繪畫。他只不過是要做他自己,而不要做某一個別人……”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愛德華·馬奈

世界的起源是什麼畫?

世界的起源是一幅現實主義油畫,是法國著名現實主義繪畫大師古斯塔夫·庫爾貝於1866年創作,現收藏於法國的巴黎奧賽美術館。此作被認為是藝術史上最大膽的油畫,也是一件極具爭議性的作品。

古斯塔夫·庫爾貝1819年6月1日出生於法國汝拉省貝桑鬆附近的奧爾南,1877年12月31日在瑞士蒙特勒附近的拉圖爾德佩勒去世。據說他母親是在一棵橡樹下生下他的,當時她正再從弗拉熱前往奧爾南的孃家路上。把這個故事和《世界的本源》放在一起顯得格外有意思:也許庫爾貝命中註定要用一種強有力的新方式把自然、女人和藝術融為一體。然而這幅畫超出了自傳的範疇,最好是把它作為一篇宣言來看待,其中又蘊含著一則性快感的寓言。

你如何認識和評價印象派在美術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印象派繪畫(Impressionism)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湧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鉅作。其代表作品中,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草地上的午餐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卡米耶·畢沙羅、雷諾阿、 西斯萊、德加、莫里索、巴齊約以及保羅·塞尚等。他們繼承了法國現實主義(Realism)前輩畫家庫爾貝“讓藝術面向當代生活”的傳統,使自己的創作進一步擺脫了對歷史、神話、宗教等題材的依賴,擺脫了講述故事的傳統繪畫程式約束,藝術家們走出畫室,深入原野和鄉村、街頭,把對自然清新生動的感觀放到了首位,認真觀察沐浴在光線中的自然景色,尋求並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隨意實則準確地抓住物件的迅捷手法,把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記錄在畫布上,留下瞬間的永恆影象。這種取自於直接外光寫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種種生動印象以及其所呈現的種種風格,不能不說是印象派繪畫的創舉和對繪畫的。印象派美術運動的影響遍及各國,獲得了輝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們的作品仍然是人類最受歡迎的藝術珍寶。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義,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當時因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記者嘲諷而得名。1874年第一屆印象派畫展在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一所公寓裡舉辦,有31位印象派畫家參展。

1874年,有一群年輕的畫家在巴黎組織了一個他們自己的畫展,來向官方的沙龍挑戰。包括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內的畫家們不僅有各異的性格和天賦,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還具有不同的觀念和傾向,但是,他們誕生在同樣的時代,有著同樣的經歷,並且向同一的反對派鬥爭過。他們欣然接受一些雜誌的諷刺文章作家封給他們帶著嘲笑味道的稱號——“印象派”。 《吹短笛的男孩》,又稱吹笛少年,1866年 ,160x98cm ,布 油彩 ,巴黎 奧賽博物館 ,愛德華·馬奈 法國 《吹笛少年》畫中描繪的是近衛軍樂隊裡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畫家在探索形與色的統一時,注意到人物個性特徵的刻畫。在色彩上追求一種穩定的、幾乎沒有變化的亮面,然後突然轉入暗部,將人物置於淺灰色、近乎平塗的明亮背景中進行描繪,用比較概括的色塊將形體顯示出來。在這幅畫中沒有陰影,沒有視平線,沒有輪廓線,以最小限度的主體層次來作畫,否定了三度空間的深遠感。杜米埃說過馬奈的畫平得像撲克牌一樣。 自然主義作家左拉曾在這幅《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讚歎道:“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簡單的手段獲得比這更強烈的效果的了。”雖然現在看來,這幅畫給人帶來的震撼並未見得有多強烈。然而在馬奈那個時代,這幅畫的好處恰恰在於叛逆,不合當時的禮教。第一沒什麼內容,第二沒有什麼深意,就是個小男孩,什麼都不代表,什麼都不說明。而且馬奈畫的時候非常快,完全變革了以前的畫法!當時官方沙龍展的評委們都不願意收這幅作品,誰又想到100多年後,這幅畫市值8億人民幣。 權威評價:19世紀60年代,剛剛擺脫第一任老師庫圖爾的權威的馬奈,又遭到同時代人的不理解,他在沙龍中經歷了好幾次失敗。他在室內作的與實體同樣大小的人物繪畫給人一種奇怪的印象,遭到許多批評,例如這幅《吹短笛的男孩》吹短笛的男孩,被1866年的官方沙龍展的評判委員會拒絕。 這幅畫表現一個皇家衛隊的年輕輕騎兵正在吹短笛,這是一種聲音尖銳的木製小笛子,它用於引導士兵投入戰鬥,笛子的名稱成了畫的題目。由一兒童在畫家的畫室裡扮演的樂師佔據了畫的中心位置。他清楚地顯現在色調細微變化的灰底色上,畫底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空間,僅僅給人一種空氣在他的周圍流動的印象。畫家在他的肖像畫中常常使用的這種中性的不可觸知的背景,是受黃金時代的西班牙畫家,尤其是貝拉斯克斯和牟利羅的啟迪,馬奈不久前去馬德里旅行期間,對他們大加讚揚。由於想讓被畫物件看起來是孤立的,避免造成這是在或軍事訓練現場創作的印象,馬奈沒有加進任何軼事性背景成分。孩子、服裝及短笛構成畫的惟一主題。畫是在畫室的冷光線中完成的,這一點從投到地上的短影可以得到證實。 馬奈很早就參軍了,是一名水兵,他以憐憫的目光看著這個孩子兵,為因畫畫需要而穿上的這身行頭感到驕傲。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這身由紅、黑、白、金色裝飾的完美軍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屬套上。用白色布帶束住的樂管在男式緊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絨上和褲子的茜紅色呢上閃閃發亮,短上衣上飾有銅鈕釦。緊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帶形成一道亮光,與白色的鞋罩相映襯。只有孩子的臉和手有生氣,與有點僵硬、看不出細節的側影形成明顯的對照。馬奈的同時代人指責這缺少厚度,處理過於簡單,像是厄比納爾城印出來的天真的民眾像。背景與人物之間沒有配景,也沒有聯絡,這些也使人物顯得不真實。人物用大色點處理,很像撲克牌上的人頭像和日本的銅版畫。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今天普遍受到好評,這幅畫是馬奈對很少被印象派畫家畫的軍隊主題的一個無視傳統觀念的挑戰。

這幅畫的樸實無華證實了藝術家的現代性,他是一切陳規之敵,他通過其作品表達一種新的世界觀。“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簡單的手段獲得比這更強烈的效果的了。”自然主義作家左拉在《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讚歎道。 馬奈簡介: 馬奈Adouard Manet(1832-1883)是法國印象主義畫派中的著名畫家,是亨利·凡汀·拉圖爾的《巴迪儂畫室》畫作中位於中間的那個人,他對歐洲繪畫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儘管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印象派畫家的聯合展覽,仍被認為是印象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很早就被後來的印象派畫家們視為大師。這些畫家比馬奈年輕10歲左右。儘管馬奈得到了這個尊稱,儘管他與這些年輕畫家保持著友好關係並同他們一起外出寫生,他卻始終拒絕參加印象派組織的畫展。由於希望得到官方的承認,他從1859年開始定期將畫作送給沙龍評審委員會審查。他參加沙龍的運氣時好時壞:有時他成功地被接受,如當他於1861年在沙龍上展出一幅名為《彈吉他的人》的畫作時(現存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時又被輕蔑地拒之門外,如當他於1866年向沙龍提交一幅名為《吹短笛的男孩》的畫作時。 馬奈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人物畫方面,第一個將印象主義的光和色彩帶進了人物畫,開創了印象主義畫風。馬奈早年受過學院派的六年教育,後又研究許多歷代大師的作品,他的畫既有傳統繪畫堅實的造型,又有印象主義畫派明亮、鮮豔、充滿光感的色彩,可以說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畫)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幾乎沒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畫法,表現人物的實在,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莫奈的才氣和自負感。此畫明顯帶有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nism(1874-1886):不依據可靠的知識,以瞬間的印象做畫。畫家們是抓住一個具有特點的側面去做畫,所以他們必須疾飛畫筆把顏色直接塗在畫布上,他們只能多考慮畫的總體效果,較少的顧及枝節細部。印象主義的以粗放的筆法做畫,作品缺乏修飾,是一種外表草率的畫法。印象主義採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光色變化中表現物件的整體感和氣氛的創作方法,主張根據太陽光譜所呈現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印象主義的作品選擇的題材面比較廣泛,無論是在城市或是在鄉村,畫家都試圖捕捉到瞬息多變的大自然。

日出·印象在藝術觀點上,印象主義畫家反對當時佔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落入俗套、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繪畫(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羅、巴比鬆畫派和G.庫爾貝等人的寫實畫風的推動下,吸收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家繪畫的營養,同時受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一切色彩皆產生於光,於是他們依據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由於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主義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繪畫用點取代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與面,從而達到傳統繪畫所無法達到的對光的描繪。具體的說,當我們從近處觀察印象派繪畫作品時,我們看到的是許多不同的色彩凌亂的點,但是當我們從遠處觀察他們時,這些點就會像七色光一樣匯聚起來,給人光的感覺,達到異想不到的效果。

由於個人的興趣不同,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型別,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卡米耶·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由於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現,印象主義畫家主要把身邊的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題材,多描繪現實中的人物和自然風景。在構圖上多擷取客觀物象的某個片斷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

印象主義畫家先後舉辦了8次展覽,前兩次均受到當時界的猛烈抨擊,以後逐漸成為具有很大影響的美術流派,並擴大到其他藝術領域。印象主義繪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曾得到E.馬奈的支援與鼓舞。

作為一種美術思潮,印象主義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動了以後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對歐美、日本乃至中國的畫家產生過或大或小的影響。

標籤: 油畫 拉圖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kko4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