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功利主義道德觀名詞解釋

功利主義道德觀名詞解釋

功利主義道德觀名詞解釋

1.功利主義道德觀是指將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觀點。代表人物有邊沁、穆勒等。作為概念,功利主義一詞是穆勒提出來的。但作為倫理思想,卻淵源於 18 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的社會政治學說,甚至可追溯到 17 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倫理學說。19 世紀,英國的邊沁提出功利原則。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功利主義的名詞解釋_發展歷程_主要派別_應用

  功利主義的名詞解釋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義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主要哲學家有約翰·斯圖亞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等。

  功利主義的發展歷程

  早在功利主義正式成為哲學理論之前,就有功利主義思想雛型的出現。

  西元前5世紀的亞里斯提卜(Aristippus)、前4世紀的伊比鳩魯、中國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隨者的倫理學中都存在著如何促使最大快樂的思維,他們是古人中的功利主義先驅。近代英國哲學家與倫理學家如坎伯蘭 (Richard Cumberland)、法蘭西斯·哈奇森與休姆都有功利主義的傾向。據邊沁指出,他在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義大利法學家貝卡里亞 (Cesare Beccaria) 以及休謨(Hume)等的著作中都發現了功利原則。

  功利主義正式成為哲學系統是在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期,由英國哲學家兼經濟學家邊沁和密爾提出。其基本原則是:一種行為如有助於增進幸福,則為正確的;若導致產生和幸福相反的東西,則為錯誤的。幸福不僅涉及行為的當事人,也涉及受該行為影響的每一個人。

  19世紀末期的功利主義代表人物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認為功利主義來自對“常識”的道德系統的反省。他論證多數的常識道德被要求建立在功利主義基礎上。他也認為功利主義能解決常識學說的模糊和前後矛盾而產生的困難和困惑之處。在20世紀功利主義雖然經過摩爾 (G.E. Moore) 的批判,但英美哲學家與英國自然科學家兼倫理學家圖爾明(Stephen Edelston Toulmin)、牛津大學的諾埃爾·史密斯 (Patrick Nowell-Smith)、厄姆森 (J.O. Urmson)以及澳大利亞的斯馬特 (J. J. C. Smart)等人仍為功利主義辯護[2] 。

  功利主義的主要派別

  功利主義根據應用的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情境

  情境功利主義強調的是“在此時此刻這個情境下,該怎麼做才能促進全體快樂值。”而不是問若將此道德律推廣到每個人身上會對全體快樂值造成什麼影響。

  舉個例子,像說謊一般來說是不對的行為,但在某些情境下,情境功利主義者會認為說謊是對的,像善意的謊言、為保守而說謊等。

  對情境功利主義的定義可以參考下面一句話:

  “某個行為僅在全體快樂值不低於其他等同行為所產生的全體快樂值時為善,此為情境功利主義。”

  普遍

  普遍功利主義重視的是“若每個人都按照我現在遵守的道德律作出行為,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最明確的例子是“窮人可不可以奪取富人的財富?”按照情境功利主義,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可以促進最大快樂值,但普遍功利主義提醒我們,若每個人都這麼作,那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3]

  規則

  其學說認為,若每個人都永遠遵守同一套道德規範,就能產生最大快樂值。常見的應用可見於交通規則,不能像情境功利主義那樣,視哪種方法能取得最大快樂值而決定該往左開還是往右開,而是根據既定的規範[3] 。若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規則,那麼交通就能安全便利(最大快樂值)。 但需要注意這個規則制定時的合理性。也有批評學者認為實際是變化的,這種規則若不能緊跟變化會最終走向不合理。

  有人認為,普遍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本質上都屬於情境功利主義的一種。

  功利主義的應用

絕對主義道德觀和 功利主義道德觀 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例子嗎?

首先來說絕對主義道德觀:

絕對主義,absolutism,顧名思義,就是永不改變的,認為人們的善惡觀念和道德規範是永恆不變的超歷史的範疇,例如:古希臘柏拉圖把善作為一種永恆不變的真理,不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改變。而我國董仲舒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 ,也是倫理絕對主義的一種表現。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

但:社會是隨著時間變化的,看待的角度不同,也無對錯之分,哲學不是數學,沒有絕對的對錯,例如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考試同學作弊,我舉報,但我失去了所有朋友。到底是否應該舉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而功利主義道德觀為:

道德的標準是功利,個人利益是唯一現實的利益,社會利益只是一種抽象,它不過是個人利益的總和。

例子:像說謊一般來說是不對的行為,但在某些情境下,情境功利主義者會認為說謊是對的,像善意的謊言、為保守而說謊等。

而根據這種標準,會有一個世紀難題,也是最簡單的例子:電車問題,你是選擇撞死五個人,還是控制它,撞死一個無辜的人。功利主義,因為其本質就是實現利益最大化(幸福指數最大化),所以選擇的,一定是撞死那一個人。


區別:

但一定是對的麼? 在羅翔老師看來,如果可以這樣分的話,五個人分別少了胳膊、腿、肝、腎、手,那直接隨便抓一個人奉獻,來挽救這五個人的性命,犧牲一個人救五個人,你願意麼???(前提是,這些人沒有高低貴賤,而且一定能救活)(這裡沒有答案,不用顧慮你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和錯誤。)

因為:功利主義會選擇利益最大化,所以會犧牲一個人,救五個

而絕對主義,因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犧牲一個無辜的人,是錯的,所以不會這樣做。這就是兩者的區別。


我個人認為: 現實生活中,多一點功利主義(因為生活中多為結果論),個人生活中,多一點過程論(不屬於以上兩個,硬要說就說變化主義吧 哈哈)。分析的時候,多一點相對主義(考慮多種情況),判斷的時候,多一點絕對主義(下判斷只說最優解)。

如何理解“功利主義”的道德觀?

在倫理學和道德哲學中,功利主義認為最重要的是追求最大化的幸福或快樂。因此,只要行動能夠帶來最大的幸福或快樂,就是合理和道德的。在這個意義上,追求功利是合理的,因為行動本身並不是非道德的,而是看它所導致的後果。如果某個行動的後果是帶來最大限度的幸福或快樂,那麼這個行動就是符合道德準則的。

然而,個人的利益追求不應該忽視社會集體利益,人們需要在滿足自己利益的同時,考慮到他人的利益以及社會與環境的影響。如果某個行動有可能導致一部分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這個行動就是非道德的。

因此,功利主義的理論並不是一概而論的,它需要在具體情況下進行評估和衡量。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我們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以找到儘可能符合社會價值的結果。

在人類行為中,功利心是普遍存在的。對於個體來說,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收益是理性的,可以幫助個體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不過,當一個人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傷害他人或者違公共福利的時候,這是不道德的。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協調功利心和道德觀念,充分考慮個體的自由和利益,同時也需要最大限度地考慮人的公共利益。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規章和道德準則,引導人們的行為符合公共利益與社會價值的原則,同時提高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素養,以實現個體與社會的和諧、具有良好的道德和文明價值觀的和睦共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lw340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