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怎麼理解孔子的仁學思想

怎麼理解孔子的仁學思想

怎麼理解孔子的仁學思想

試述對孔子仁學思想的認識和理解?:

答: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孔子“仁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理解?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相信大家都對這位聖人都十分熟悉吧!那麼你對孔子仁的思想是怎樣理解的?下面是我整理了孔子仁學思想的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仁學思想的理解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匯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物件,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孔子基本資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軼事典故:實驗欹器】

  《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樣,勸說、勉勵的意思,坐同座。古時候的人沒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邊,所以,座位右邊是經常關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銘。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個特點:空虛時只能歪斜地放著,即“虛則欹”;當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擺放,就是“中則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滿,水太多了,它又會自動側翻倒,把水都倒了出來,這就是“滿則覆”。欹器是對它的俗稱,當人們利用它的特性賦予了文化內涵後,又送它一個雅號叫宥坐。

你如何評價孔子的“仁”思想?

(1)孔子提出“仁”,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調整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

具體來說,孔子強調的“仁”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係。

(2)評價:①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②仁即愛人,體現了一種人道主義的精神、和諧的人際關係;③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孔子的仁學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仁學思想是,仁為最高道德準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同時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擴充套件資料:

晚年孔子總結出了八不食原則,即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可以用現代語言進一步將其歸納為2個方面:色味方面,變色、變味者不可吃;製作方面,烹調不當、佐料不妥者不吃。

病從口入,在遙遠古代,孔子便如此講究吃東西,那麼,在當今社會,人們自然就更應該有足夠的理由,去特別留意和高度重視自己餐桌上的安全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孔子的養生觀

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主要內涵:“仁”。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思想的精華。

學說

孔子的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遵循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為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思想的基本精神。

標籤: 孔子 仁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lw38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