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饕餮是不是神獸

饕餮是不是神獸

饕餮是不是神獸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祕怪物,別名又叫狍鴞。傳說中的饕餮是極為貪食的惡獸,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玉雕作品中的饕餮,大多以饕餮紋的形式出現。饕餮紋的特點是:大眼、有鼻、雙角,以鼻樑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一般沒有下脣。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饕餮是什麼神獸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其名可比喻貪婪之徒,人們一般稱這種人為“老饕”。《左傳》中記載,縉雲氏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被比作饕餮。

人們常說的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認為描繪的是饕餮的獸面。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

古代十大神獸之一饕餮長什麼樣饕餮的傳說有哪些

饕餮是中國古代神獸之一,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饕餮怎麼讀?古代十大神獸之一饕餮長什麼樣?饕餮的傳說有哪些?下面中國小編將為大家一一介紹。

饕餮tāotiè,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的第五子,是一種存在於傳說、想象的神祕怪獸。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

今天,饕餮這個詞經常和美食聯絡在一起。人們喜歡用饕餮大餐或者饕餮盛宴來形容美食佳餚。然而,這並不是饕餮本來的意思。

饕餮本義是一種貪吃的怪獸,和龍風一樣,完全是出自人們的想象。就像為了誇張龍的騰空本領將它設計成多是一樣,為了誇張饕餮的貪吃功能,先民將他設計成只有一個大腑袋和一張大嘴的怪誕模樣。這種饕餮天生就是為了吃喝而來的,見到什麼吃什麼,終因暴飲暴食被撐死。

考諸典籍,饕餮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據《左傳·文公十八年》中記載,季孫行文曾派人給魯文公講了個故事,在形容某人貪吃好貨、搜刮聚斂的時候,將其比喻為饕餮。可知,饕餮其時既已經與飲食聯絡,而且還發生了推衍,可以進一步比喻為對於錢財的貪斂。而據《呂氏春秋》記載,饕餮在周初就已經是食人未咽,害及全身的惡獸了。但是,周初是否就是饕餮故事流行的開始還很難說,因為考古表明,饕餮紋作為紋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就有出現。

我國很早就產生了燦爛的農業文明。中國的先民很早就意識到,農業是一個靠天收種的產業,糧食的豐歉很大程度決定了大自然的恩賜。《逸周書·文傳》中指出,小人、大夫乃至國家都無兼年之食,所以立國、立家都必須做好糧食儲備,以備災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誰過度飲食、鋪張浪費,就會招致人神公憤。

國君中有丟失王位的,其罪狀一定列出暴飲暴食這一項,傳說夏桀就是這樣一個飲酒無有休時的暴君。為了滿足暴君的,他做的酒池可以行舟,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在民眾眼裡,正是由於他長期縱慾,才最終導致國家覆亡。不只夏桀,商糾的失位也可以歸罪於吃。《史記》記載商紂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保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由此可知,在落後低下的生產力下,人們出於求生本能,已經意識到糧食儲備對於保全自己,實現生命繁衍的重大意義。在他們看來,再沒什麼比貪吃貪喝更可惡的了。這種情況下,一種叫做饕餮的怪獸就出現了,先民用饕餮來勸誡人們多吃多喝會撐破肚皮乃至丟掉性命。正由於這饕餮本身為規勸人們節約飲食而用,故此先民設計出這種怪獸以後,立即將其歸於大惡和大丑,並置之於死地。

饕餮紋大量在飲食器具中出現,也是為了實現勸誡作用,乃至提升了這種勸誡之意,其目的無外乎是想通過這樣的飲食器具,讓就餐者甫一拿起飯碗,就立即想起節約飲食的美德。

不過,有一點大概會讓先民們始料不及。饕餮紋越來越唯美,慢慢開始在傢俱乃至工藝品中得到廣泛使用,如此一來,饕餮形象以及它原來的意義大概已經漸漸被國人遺忘了。或許正是由於這種遺忘,人們開始把這饕餮紋飾器具盛裝的美味佳餚看成為饕餮大餐或饕餮盛宴。貪吃的人們反倒找到了大吃大喝的理由。

傳說怪物

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六:紹聖初,先人官長安府,於西城漢高祖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三代寶器。隨著時代的變遷,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國寓意的饕餮紋逐漸被人們淡忘,後人對饕餮形象中貪吃的部分加以誇張,蘇東坡就曾寫過一篇《老饕賦》說: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為饕餮增添了可愛。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稱做饕餮族。

《山海經》中狍_指的就是饕餮。

鼎與饕餮

饕餮性好食,故立於鼎蓋。又說,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稱老饕;貪財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貪慾。

貪殘者《魏書·桓玄傳》:取妾之僭,殆同六體,乃使尚書僕射為媒人,長史為迎客,嬖媵饕餮,賀同長秋。

四凶之一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_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呂氏春秋·恃君[1]》:雁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參見四凶詞條,四凶者,以混沌、窮奇、_杌娛樂百分百20120430、饕餮比喻人而已。

史料記載:

《辭海》中記載:

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辭海》在解釋饕字時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饕鬄是一種神獸麼?

“饕鬄”是“饕餮”的別字,指的是同一個東西。

饕餮(tāo tiè):是傳說中的龍的第五子,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祕怪獸。

龍的九子分別是贔屓[bì xì]、螭吻[chī wěn] 、蒲牢[pú láo]、狴犴[bì àn]、饕餮[tāo tiè]、蚣蝮[bà xià]、睚眥[yá zì]、狻猊[suān ní]、椒圖[jiāo tú]。

不同的傳說,龍九子也不盡相同。也有人認為貔貅[pí xiū]、囚牛[qiú niú]等是龍子。

擴充套件資料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凶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祕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最後把自己都給吃掉了。它是貪慾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後人對饕餮形象中貪吃的部分加以誇張,蘇東坡就曾寫過一篇《老饕賦》說:“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為饕餮增添了可愛,喜好美食的朋友也被稱做“饕餮族”。

《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道:“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凶之一。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饕餮到底是什麼神獸?

《黃金羅盤》裡提到過

饕餮:龍九子之一。貪吃無度,只有頭和嘴,因為把自己吃了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祕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

獸面紋所指稱的神獸的真正名稱與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復現的年代之中,後人因其面相凶惡、神祕、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賜名為饕餮。饕餮原是《左傳》中用來形容貪財貪食之不仁不義者。近世學者已指出把獸面紋命名為吃人的饕餮純是牽強附會,有悖於商周的社會文化狀況。

因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惡名,此獸在中國文化與藝術演變中的蹤跡幾乎無從尋覓。西周中期,盛行了幾百年的動物紋飾突然退出了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但是,與饕餮紋同時出現在青銅器上的幾種動物紋樣,如龍、虎、鳳、龜等,在以後的文化演變中,都大量出現在官方與民間,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藝術表現源源不絕的主題。特別是龍,在青銅器時代,多數也都擁有與饕餮紋相同的凶惡面孔。若論神祕、威武和地位,龍在青銅時代遠遜於饕餮。然而,龍後來卻登上了中國文化與象徵的最高寶座,“饕餮”這一青銅時代的至尊,蹤影難尋了。

饕餮紋到底指稱什麼?歷來爭論紛紜,迄今尚無定論。有說是牛、羊、虎、鹿、山魈……。在這諸說中,饕餮為虎說聲音最響。許多從事原始文化與藝術研究的學者認為,饕餮紋是虎紋的誇張、變形。在古代,虎亦為很重要的通天神獸,巫師乘虎的造型在後世文物中多有出現。而在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在“龍鳳”崇拜之前,曾有過一個相當長的龍虎崇拜的階段,龍虎鬥圖案造型在東周至西漢時代大為盛行,其中尤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龍虎相鬥圖最為精美,氣勢不凡。古人認為虎為陽獸,“雲從龍,風從虎。”龍虎相鬥表示陰陽交合。在漢代,蒼龍、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東、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國歷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龍之下。然而,古籍中對虎的神通的描繪顯然難與饕餮在青銅器上的顯赫地位相比。

標籤: 饕餮 神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nxle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