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答案是茶文化。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答案是茶文化。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答案是茶文化。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亦是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茶道精神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根據茶道精神可從事茶文化活動,而茶道精神的內含則為和、靜、怡、真,通過茶道精神、內含、文化等,我們可以更好的從事茶葉活動,並可以更好的傳承與弘揚茶文化。

茶道精神是指在茶文化中強調禮儀、敬意、謙遜、協調、和諧、自省、自我提升等一系列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體現了對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的尊重和追求。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貫穿於整個茶文化的生產、製備、品飲、交流、藝術等各個方面。茶道精神對人們的品格、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產生著深刻影響,它強調的是從內心深處產生的尊重和自省,將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融合在一起,讓人們從中體會到和諧、平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意義。

茶道精神的核心是禮儀和敬意。在茶文化中,茶藝師會表現出非常注重細節和禮儀的態度,比如準備器具、端茶、沏茶等都會有獨特的步驟和流程。而與此同時,茶藝師還會傳達出敬意、謙遜和協調等共存的思想,讓人產生一種親和、溫馨和互相尊重的感覺。

茶文化不僅是一種味覺和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思想和文化上的追求。茶道精神作為茶文化的核心,不僅僅對傳統茶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也已經成為了當代人們追求和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亦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茶道精神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根據茶道精神可從事茶文化活動,而茶道精神的內含則為和、靜、怡、真,通過茶道精神、內含、文化等,可以更好的從事茶葉活動,並可以古社許帝音否向協更好的傳承與弘揚茶文化。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做找是些心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於茶人記憶、操作的茶德。現代茶葉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誌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茶道精神是什麼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通過泡茶、賞茶、喝茶,可以增進朋友之間的友誼,同時,也有利於我們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飲茶的過程可以起到靜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陶冶情操,消除私心雜念,這與東方哲學所倡導的靜非常相似,體現了儒、釋、道三家的反省修身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莊晚芳先生將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概括為誠、美、和、敬。他解釋說:廉潔與節儉,美與誠信,誠信與尊重他人。廉潔,崇尚廉潔,節儉與制度、名品、美味同在,中國人把道看作是一個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是宇宙的規律、人生的規律。

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說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在名可道,非常道的思想影響下,歷代茶人自使用茶道以來,都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只是到了近幾年,對茶道的不同解釋才變得熱鬧起來。

茶道的入門基本知識:

1、溫具

用沸水衝淋所有茶具,隨後即將茶壺、茶杯瀝乾,溫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溫度,使茶葉沖泡後溫度相對穩定,同時還起到清潔的作用。

2、置茶

置茶就是放茶葉,往泡茶的壺杯裡置入一定數量的茶葉,茶葉的數量隨不同茶葉而不同的,還有隨個人喜好而放。

3、沖泡

置茶後,將開水衝入壺中,通常以沖水八分滿為宜,沖泡時間一般為5分鐘左右,沖泡次數越多,浸泡時間越長。

4、倒茶爛前

沖泡好的茶應先倒進茶海里,然後再從茶海倒進客人的茶杯中。

茶文化的核心為

茶文化的核心為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茶道,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

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茶道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

茶文化的層次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的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之一,它使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得到承傳和再現。中華民族在茶的培育、製造和利用,茶文化的形成、傳播和發展上,為中國乃至世界寫下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茶文化是茶藝內容的綜合表現,是茶與中國社會各個階段、各個層面相結合,經過數千年發展演變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模式和規範,是多民族、多社會結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

從結構上來看,中華茶文化包括四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層次,物質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及其成果的總和。

茶文化的核心為

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茶道,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

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

中國茶文化發展

中國茶文化經歷了宋代的“宮廷化”、“文人化”,元代的“簡約化”,到明清時,茶文化已經十分繁榮。直到現在,茶對於中國人來說依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對於全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不論是英國茶文化、韓國茶文化,還是日本的茶道,都起源於中國。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程序,不僅是茶的從無到有,也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精神文化的發展,它蘊含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結晶,這才是中華茶文化最珍貴的地方。

關於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可用哪個字來概括?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是傳達人生理念的一種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通過泡茶、品茶和喝茶,我們可以增進朋友之間的友誼,同時,這對我們欣賞修德和學習禮儀非常有益。

喝茶的過程可以起到靜心冥想的作用,有助於陶冶情操,消除自私的雜念,這與東方哲學所提倡的“靜”非常相似,體現了儒、釋、道“內省修行”的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莊萬芳先生把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概括為“誠、美、和、敬”。他解釋說:“做人要誠實,修身,厚道,誠實,尊重他人。”便宜——崇尚誠實勤儉,以茶會友,以茶代酒。美容名品,品嚐美食,談友情。和諧——多關注茶道,真誠相處,搞好人際關係,重視和諧。尊重——尊重人們去愛和幫助他人。

在“誠、美、和、敬”中,“和”是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一個“和”字意味著天、地、人。意思是宇宙萬物統一和諧,從而產生並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

中國茶道不滿足於通過茶來修身養性的目的。通過探索嘗試,創造性地將茶葉與中藥等天然原料相結合,增強了茶葉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逐漸拓展了其發展空間。這是中國茶道最實用的一面,也是千百年來被人們所重視和喜愛的魅力。

中國茶道所體現的基本精神是“誠、美、和、敬”,其中“和”是核心。“和”字不僅包括“清”、“靜”、“誠”、“儉”、“敬”、“美”等含義,還涉及時間、地點、人等方面。

“和”也表現出一種和諧之美。美麗的花朵因綠葉的依偎而清新;藍天因為白雲的清潔而寧靜安詳;廣袤的大地因為萬物之吻而寧靜芬芳。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精神是什麼?

茶道精神和茶文化是兩個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又被譽為道家的化身,而道法自然。在這裡,自然是什麼,不說玄乎的,我覺得自然對人來說,就是生活。

所以,茶的精神就是生活,自然而然的生活。

一、修身性。茶道,分類不少,煎茶道,鬥茶道等。茶道飲茶,眾所周知,繁複而講究,從洗茶到品茗,各個步驟有它自己一套的程式,固定的動作。想把這個做好,都不容易。如果再要深刻理會到其中的原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就更難了。

所以茶道成為一門學問,有的大學裡還設為一個學科或者專業。這是因為它確實有東西。想要掌握它或者說享受它,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一種追求,也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影響他人的過程。所以,這也是修行。

二、實用性。茶說的太玄,也不合適。產自中國,終究還是為大眾老百姓所用。這也是跟“道”契合的,我們說佛家“入世”,道家“出世”。其實正相反,縱觀歷史幾千年,逢戰亂,民不聊生,佛家往往“閉門不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道家不同,講究濟世蒼生。太平盛世呢?佛家就香火旺盛了,而道家卻又隱居修行去了。茶為何成為道的化身,我覺得這也是原因之一。它低調又高調,清淨又豐富,孤寂又熱烈,它辯證而又統一。日常生活裡,它是屬於勞苦大眾百姓的也是高階上流的也是隱居高人的。每一類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能在它身上找到寄託。所以它是實用的。

修身和實用,這就是自然,這就是生活。所以,茶的精神,就是生活,一個修身和實用的自然生活。

茶文化三大核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靈魂。那麼茶文化的三大核心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茶德、茶藝。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充套件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的開始:《茶經》

  茶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我國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茶經》是我國茶道的開始。作者陸羽在書中所倡導的煮茶方法、品飲技藝是世界茶道、茶藝的最早典範,尤其可貴的是,他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深刻厚重。把理性思考引入茶事活動是《茶經》對中國茶學的重大貢獻,從此茶飲研究才成為一門學科,茶學才正式宣告成立。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這首《六羨茶歌》是《全唐詩》中僅存的一首“茶聖”陸羽的詩,這位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的茶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相傳陸羽自小因相貌奇醜、口吃而被遺棄,那麼,陸羽又是如何走上學茶、研茶的人生之路,併為茶文化、茶藝、茶道的傳播和弘揚奉獻一生,直至澤被後世被尊稱為“茶聖”的呢?

  唐開元年間,陸羽時年三歲,被遺棄野外,後被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西湖邊上拾得收養。陸羽當童僧的這段時間正值寺院飲茶風習方興未艾之時,而智積禪師又是位博學而又嗜茶的禪師,陸羽在他身邊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了煮茶的好手藝,在掌握火候、湯色、味香等方面,有其獨到之處。相傳,在陸羽離開龍蓋寺之後,智積禪師有許多年不願飲別人烹的茶。在佛門淨土成長,日聞梵音,讓陸羽自幼好學,習慣於閉門著書,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令他有機會經常接觸茶事——買茶、烤茶、碾茶、羅茶、烹茶和飲茶,學到了一些基礎的茶學知識與烹茶技藝,從而令他對茶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有茶緣無佛緣的陸羽一心向往儒學,因不願意皈依佛門,備受勞役折磨。十一歲時陸羽不堪困辱逃出寺院入了梨園。誰也未曾料到這個容貌難看、說話結結巴巴的小夥子卻詼諧善變,以扮演丑角而大受歡迎,並且還是天生的編劇好手,深得竟陵太守李齊物的賞識,被推薦到火門山鄒夫子處接受正規教育。在讀書之餘,陸羽常去採摘野生茶,為鄒夫子煮茗,一邊學習儒學,一邊繼續學習煮茶和茶藝。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年時期的陸羽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心志既不在佛,也不在儒,而在於茶。為了廣泛汲取茶學知識,天寶十一年***752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出遊,對各地名山、茶園、名泉進行了實地考察。安史之亂髮生後的第二年***756年***,陸羽為避亂渡過了長江,沿長江南岸東下,實地調查與研究了常州、湖州、越州等產茶區,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品水;並曾赴今南京市棲霞山區採製野生茶葉,進行焙制試驗。在各地考察期間,陸羽結識了對茶有濃厚興趣的著名詩僧皎然並與之結為忘年之交,後又逢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數次到訪。皇甫冉曾作《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採茶非採,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詩中充分反映了陸羽在研究茶學的實踐中,親赴深山茶區,攀懸崖登峭壁,為採製野生茶葉、獲取第一手資料,不辭辛勞、風餐露宿的生動情景。

  唐上元二年***761年***,陸羽在遊覽了湘、皖、蘇、浙等數十州郡後,到達盛產名茶的湖州,在風景秀麗的苕溪結廬隱居,閉門著述《茶經》,其間他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在歷經數年的研茶事、修茶禮、參茶道、品茶德、記茶史之後,終於寫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成為世界茶史上的里程碑。有了《茶經》,才有了茶學,才有茶的文化積澱和傳承,中國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發祥地。《茶經》問世之後,飲茶很快成為在階層都很盛行的一種社會風尚。在活字印刷術尚未發明的年代,《茶經》的手抄本和後來的石刻本廣為流傳,陸羽也聲名鵲起。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工於詩詞、善於書法,憑藉他的人品和豐富的茶學知識為人稱道,朝廷曾先後兩次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但陸羽無心於仕途,竟不就職。到了晚年,陸羽仍然四處出遊考察,曾由浙江經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饒,因此上饒遺有“陸羽井”,據說是陸羽的故居遺址。在陸羽辭世200多年後,宋代詩人梅堯臣有詩句:“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約事春茶。”

  《茶經》的問世,有力地推動了唐代飲茶之風的盛行,並一直惠及後代,陸羽也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精神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範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藥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範。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什麼是中國茶道精神?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藝、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

中國茶道精神,是和中國的民族精神、中國民族性格的養成、中國民族的文化特徵相一致的。中國茶道精神只是中國民族精神、中國文化精神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又是這一大背景下的一個分支。

茶道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唐代陸羽強調“精神儉德”的人文精神,注重烹瀹條件和方法,追求恬靜舒適的雅趣。佛教茶禮講究安寂,幽靜是品茶、修禪的共同文化情韻;宮廷茶道富麗多彩,色彩尤為鮮明;民間茶事由南到北普及與興盛,使茶道呈現多極化走向,極具深刻的內涵。

茶道是產生於特定時代的綜合性文化,帶有東方農業民族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情調,追求清雅,嚮往和諧;茶道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佛家的淡泊節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具體而言,中國茶道的精神特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為中和之道。“

中和”為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儒家認為“致中和”,則天地萬物均能各得其所,達到和諧境界。人們常常把這種相對和諧作為一種理想的境界。“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人的生理與心理、心理與倫理、內在與外在、個體與群體都達到高度和諧統一,是古人追求的理想。而個體與社會以及社會中各種關係的均衡、和諧、有序、穩定的發展,則是封建君主心目中理想的太平盛世。

二為自然之性。“

自然”一詞最早見於《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天地萬物,其二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就第一個意義說,它是人類生存的整個宇宙空間,它是天地日月、風雨雷電、春夏秋冬、花鳥魚蟲等諸種現象。就第二個意義說,它又使人們在大自然中獲得思想和藝術啟示,是人在自然境界裡的昇華。

自然是生命的體現,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在中國文化中,生是自然的最高品格——“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國文化的自然精神主要體現為“萬物含生”的生命精神。從這樣的原則出發,儒家不僅主張萬物含生,而且這種生命是融會貫通的,人與自然是相連的。道家的生命氣象是陰柔的、寧靜的,但這樣的生命不是寂滅,而是與大自然打成一片。自然是道家最高的旗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在中國影響頗大的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有佛性,物物皆有佛性,因此它的法界是自然的世界而不是物質的世界。在思想主張上,中國的儒釋道旨趣相異,但其基本傾向是肯定自然,肯定生生不息的生命流動。

三為清雅之美。

此處不用“靜”,因為“清”本身是和“靜”有聯絡的,而且“清”可指物質的環境,也可以指人格的清高。清高之人於清淨之境飲的清清茶湯,茶道之意也就呼之欲出了。“雅”可以雅俗並稱,可以有“高雅”“文雅”等多種意義。環境要雅、茶具要雅、茶客要雅、飲茶方式要雅,無雅則無茶藝、無茶文化,自然也就達不到茶道的境界。

四為明倫之禮。

禮儀作為一種人類形式化了的行動體系,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當原始人的生存尚處於各種壓力之下時,他們把萬事萬物的存在歸之於超自然存在。原始巫術儀式,怕是人類最早的禮儀行為。而後中國數千年的社會發展只,可以說就是一個禮制發展的歷史。禮制的產生與中華文明、國家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內在聯絡。歷代封建統治者以“禮義以為紀”維繫社會秩序的基本制度和規則,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乃是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規則。

茶文化有三大核心,分別是什麼?

茶文化三大核心:茶道、茶德、茶藝。

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擴充套件資料:

泡茶文化:

泡茶用水燒煮需嚴格掌握程度,以免水的過“嫩”或過“老”。沏泡茶葉泡茶水溫因茶類而有所區別。為保持綠茶的湯色、葉底的綠翠和儲存茶中的維生素C,

宜用略低溫度的開水沖泡,一般80-85攝氏度,而要使緊結的芽葉展開和顯露出濃強的香味,沖泡的開水溫度宜高些。綠茶、花茶、紅茶宜用90--95攝氏度的開水沖泡,烏龍茶是要用沸騰的開水沖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藝

茶道的精髓是什麼?

【基本介紹】

[tea ceremony;sado] 烹茶飲茶的藝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茶道歷史】

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唸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標籤: 茶道 茶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nxzkz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