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客家人的冬至吃鴨子嗎

客家人的冬至吃鴨子嗎

客家人的冬至吃鴨子嗎

客家人的冬至吃鴨子,在冬至選擇老鴨湯來滋陰潤燥,平抑體內的熱氣。客家是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這一稱謂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給客制度及唐宋時期的客戶制度。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稱為客家人。客家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由於戰亂等原因,他們逐步往江南,再往閩、粵、贛邊遷移,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廣東各地冬至的習俗都在吃什麼

“冬至大過年”是廣東人從小聽到大的諺語,對於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除了舉家團聚吃湯圓,廣東各地都有獨特的冬至習俗來慶祝冬至到來。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廣東各地冬至的習俗都在吃什麼,希望有所幫助!

1、廣州:

煲湯圓殺雞鴨。“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州人從小聽到大的諺語。廣州人過冬至,通常會煲湯圓、殺雞殺鴨,跟家人一起圍坐著吃頓豐盛大餐。

2、佛山:

蒸“鬆糕”。鬆糕有高升大發的好意頭,所以蒸鬆糕也是不能少的。

3、順德:

圍爐。打邊爐實際為打甂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餚。在順德,一家人圍坐打邊爐過冬至,寄託著團團圓圓、暖暖和和過好這個冬的期許,盼一家人**健康,共迎春節!

4、中山:

食“水欖”。中山的“湯圓”並不圓,像橄欖狀,故稱“水欖”。餡料通常是蓮蓉或綠豆沙,再加入一些菊花肉。

5、陽江:

“鹹湯圓”。陽江人過冬至,會做當地的特色傳統美食—鹹湯圓,寓意“一家團圓、美滿幸福”。陽江人把湯圓稱為“圓子”,和普通湯圓不一樣,餡不是包在湯圓裡面,而是把湯圓切成粉粒,湯圓餡放湯裡煮開,聞到香味後,再放湯圓一起煮。

6、梅州:

“酒煮羊肉”。客家人稱冬至為“過冬”,按照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好好地吃一頓”。冬至前後,梅州客家人都喜歡吃羊肉煮酒,認為在冬至時節食用對身體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時令美食。此外,這一天釀造娘酒也是梅州地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當天一大早,許多村民都在家中忙著釀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

7、東莞:

做“冬團”。冬團是道滘群眾在冬至時節(俗稱“做冬”)必吃的一樣傳統食品,由糯米皮和餡兩部分組成。冬團的餡通常以眉豆為主要原料,還會加入花生等材料,分甜鹹兩種口味。做好的冬團需要用油刷一遍,然後用蕉葉墊好放在蒸籠裡蒸熟。

8、惠州:

艾角。艾角,是廣東一帶的漢族傳統小吃,屬於粵菜系。製作艾角的主要原料是艾和糯米粉。製作“艾”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先取本地野生艾草,用開水煮後用竹筲箕背擦磨成絨狀,製成食用艾。之後混合米粉做成粉皮,以鹹、甜各料做餡包成角狀。惠州過冬食用的艾角多采用鹹料,傳統用料多為蘿蔔絲、豬油渣、蝦頭、五香粉等,蒸熟即可食用。

9、汕尾:

冬節鴿。冬節鴿又稱冬節蛤、冬節粿,是流行於廣東汕尾一帶的漢族小吃,一般到冬至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做,因其形狀與蛤蜊的肉相似,故取名為”冬節蛤“,又由於方言的”蛤“和”鴿“同音,而後部分不清楚的以為是”鴿“,所以又叫冬節鴿;是廣東海**特色小吃**,至今已經成為汕尾日常食品。

10、潮汕:

冬節圓。潮汕地區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潮汕人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

11、湛江:

煮姜飯。湛江吳川吃煮姜飯。姜飯是畲族的風味小吃,部分畲族群眾於春耕時有吃薑飯習慣。姜飯製作方法是先將鍋燒紅放入少許食油,然後倒入搗碎的薑末,炒片刻,加入水、鹽以及大米(糯米、梗米均可)燜熟。姜飯具有味辣、香的特點,有消除疲勞作用。

12、河源:

吃蘿蔔粄。俗話說“冬至大過年”,對於客家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大節日,每家每戶過冬至都做足了準備,其中,蘿蔔粄是最具客家風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對河源人而言,對於蘿蔔粄的回憶,就會想起每逢冬至節日與奶奶和媽媽圍在灶頭捏蘿蔔粄的情景,蘿蔔粄的製作手藝,多是女性在傳承賢惠的客家女人,大多都會製作蘿蔔粄,她們都是從自己的'母親那裡學會捏蘿蔔粄。

13、江門:

臘味糯米飯+鹹湯圓。江門人冬至的習俗,有吃糯米飯、湯圓的傳統。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都暖笠笠(廣東音,nuanlala)。湯圓,則象徵著團圓,就像北方人喜歡吃的餃子,都是一個圓圓滿滿的象徵。

14、雲浮:

湯圓+糯米飯。湯圓和糯米飯也是雲浮冬至最常吃的美食,寓意溫暖、團圓,從年頭到年尾都“暖粒粒”。

15、珠海:

鹹湯圓。冬至所食湯圓要是鹹的,叫“鹹湯圓”,以沙葛、豬肉、蝦米做餡,配雞湯,味道“冇得彈”。

16、深圳:

湯圓。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自然也帶來了全國各地的冬至飲食習慣,但吃湯圓相對還是比較普遍的冬至飲食習俗。

17、清遠:

水圓餈。清遠好像很少吃湯圓,他們吃的是水圓餈。水圓餈是沒有餡的糯米糰用雞湯、鵝湯來煮,香甜軟糯,在牙齒間蠕動,味道鮮美。

18、茂名:

菜包籺。菜包籺餡料和煮籺是相同的,不過包成球形的包子狀,然後用乾淨燙熟的大片生菜葉包住,再放進籺籃蒸熟,無須用湯煮。蒸熟後有韌性的籺身包在柔軟的菜葉裡,入口另有一番風味。做籺吃籺是茂名人過節至最古老、最傳統,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茂名各個地方的籺都有自己的特色。比較普遍的是:煮湯籺、芥菜包、薯包籺、木薯煎籺、艾籺等等。

19、韶關:

**釀酒+餈粑。從冬至開始,韶關人也開始了**釀酒的工作。他們把豬肉醃製,用糯米蒸酒,為過年做好準備。餈粑是韶關的特色小吃,由糯米、芝麻、白糖所制,味道香甜可口。看了以上廣東各地冬至的美食後,你打算冬至吃什麼啊?你最喜歡的冬至美食有哪些?

廣東各地冬至的習俗都在吃什麼擴充套件閱讀

廣東各地冬至的習俗都在吃什麼(擴充套件1)

——廣東人冬至吃什麼

廣東人冬至吃什麼

冬至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民間養生有“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的說法,冬至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廣東人冬至吃什麼,歡迎大家分享。

廣東人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說的就是冬至這一天已有“年”的氣氛,但是冬至更是數九的開始,在這個節氣裡,養生則更受到關注。《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即是節氣執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也就是說,冬至前後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時期。

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參,氣候變化影響人的'生理活動。春夏為陽,氣候溫熱;秋冬為陰,氣候寒冷。人也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而發生生理上的變化。冬季的3 個月份,是陽氣收藏的時期。天氣非常寒冷,應重視保護身體的陽氣,不要使陽氣過度耗散。如果冬天過度消耗陽氣,體內陽氣儲存不足,則次年春天容易發生四肢無力,頭暈欲厥之類的現象,對養生不利。因此,這個時候應該從起居飲食上多加註意。

首先,冬至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民間養生有“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的說法,冬至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因此,在起居上,市民應早睡晚起,等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因為冬季天氣寒冷,晨練過早容易使人體受寒冷空氣刺激,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時間**度大的鍛鍊者,可將晨練安排在7點到9點這個時間段;早晨時間緊張的上班族,則可在六七點時進行適度鍛鍊。

此外,冬季高血壓患者如果晨練太早,氣溫太低會使血管驟然收縮,導致血壓迅速升高,可能引起心絞痛發作,因此高血壓患者晨練最好在上午八九點之後開始,晨練之前應先遵醫囑服用降壓藥。而外出的市民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消耗,同時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冬至前後睡好“子午覺”在養生學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後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

那麼廣東人冬至吃什麼呢?

燒臘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的習俗。為此,各家超市精心設定了紅紅火火的臘味坊,裡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臘腸、臘鴨、火腿、鹹肉、燻肉等,不僅有散裝的,還有袋裝的,讓市民各取所需。

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廣東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廣州人還有個習俗,就是在冬至當天的中午,要做湯圓,一家人一齊吃了,以示團圓。

中醫認為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值得提醒的是,糯米不易消化,對於患有胃腸道功效和消化功能不好的朋友不宜多吃湯圓。

吃下4包餡的湯圓或30直徑1分小湯圓,熱量約280,相當於1飯,換算體重60斤的人,得慢跑半小時或走路1.5才能消耗熱量。所以,打算或正在減肥的人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鴨湯

廣東冬至的美食還有鴨湯。冬至是最宜養生,最宜食補的時候,如果說在冬至前適宜吃當歸生薑羊肉湯以對抗陰氣,那麼,在冬至後則可選擇老鴨湯來滋陰潤燥,*抑體內的熱氣。

鴨子的藥性偏涼,它的“氣”是較為*和的,對於體質偏弱的陰虛者來說,吃鴨湯正可以起到養陰的功效。同時,鴨肉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很高,食療功效明顯。除了陰虛者外,*時易患咳嗽、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孩子,常覺勞累的中青年人,面板乾燥的女性朋友都可以選擇常喝鴨湯,在品嚐美味的同時,還能養陰潤燥。

廣東各地冬至的習俗都在吃什麼(擴充套件2)

——各地冬至都吃什麼美食

各地冬至都吃什麼美食

冬至節氣是***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越來越多的人關心冬至飲食。美食專家指出,關於冬至的飲食,各地都有差異。南方冬至一般吃湯圓,北方則吃餃子,而根據地域的差異,又各有不同。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各地冬至都吃什麼美食,希望有所幫助!

1、冬至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2、潮汕人冬至吃冬節丸

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囉囉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

3、客家人冬至節氣吃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罈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汙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覆沖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乾。

4、四川冬至吃羊肉湯

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專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痠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後。

5、杭州人冬至吃年糕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6、南方人冬至節氣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如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長沙姐妹湯圓潔白晶瑩,香甜可口;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更多關於湯圓的做法,可查詢菜譜大全。

7、廣東人冬至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些**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8、**人冬至吃餛飩

餛飩,過去老**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息戰亂,能過上太*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9、河南人冬至吃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10、廈門人冬至吃薑母鴨

廈門人冬至吃薑母鴨。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11、湖南冬至吃赤豆糯米飯

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於產婦滋補產後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於增加乳汁,哺乳嬰兒。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12、滕州冬至吃羊肉湯

眾所周知,羊肉滋補、驅寒、暖胃。喝羊肉湯這一習俗,自漢代沿襲下來,至今在山東滕州地區盛行。漢高祖時,有一年的冬至節奇冷,天寒地凍,天子尚難以忍受,何況*民百姓?為討好**,樊噲煮了一鍋羊肉湯,熱氣騰騰,味道鮮美,奉與**。羊肉湯下肚,暖心又暖胃,吃得**大汗淋漓,歡暢無比。**感念百姓冷暖,便將羊肉湯賞與*民。從此,冬至節人們都要吃上一鍋羊肉湯,驅除體內的寒氣,為身體補充營養。

13、江南冬至吃糯米飯

江南盛產糯米,舊時過節,人們少不了吃上一頓花樣翻新的糯米飯。因此,冬至時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糯米紅豆飯,便是江南人的習俗。據說,吃紅豆可以趨避鬼,防病。

14、**冬至吃糯糕

在冬至節,**地區的人們講究吃糯糕,是為祭祖。糯糕是將糯米粉捏成十二生肖的動物形狀,蒸熟而成。祭祀時,長幼有序,虔誠無比,以示對老祖宗的敬重。**地區的人們藉著這個冬至祭祀節,大擺宴席,聯絡同宗同族的親人,增進彼此情感,不忘本、不疏遠親人,真切地展示了**地區的人們重情重義的一面。

15、江西冬至吃麻餈

麻餈是江西的特產,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多作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且軟韌、微冰,食後耐飢。

廣東各地冬至的習俗都在吃什麼(擴充套件3)

——江西各地冬至吃什麼美食

江西各地冬至吃什麼美食

冬至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冬季節氣,全國各地在這時候都有豐富的習俗,當然也有不少應節的傳統食物。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江西各地冬至吃什麼美食,希望有所幫助!

熱豆腐

為了驅除寒冷,南昌人在冬至這天要吃上一碗熱豆腐。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冬天到了,喝一碗熱豆腐不但能暖身子,還預示著來年紅紅火火、熱熱乎乎。老南昌人常說,“冬至**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節以後開始殺豬**、黴豆腐、用糯米蒸酒等,為過年做好物資上的準備。

麻餈果

冬至,對於上饒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打麻餈果。打麻餈看起來容易,其實流程很複雜,**的糯米經水浸泡一整個晚上,待脹足後淘盡瀝乾,放入木桶裡蒸熟,出鍋後將熱騰騰的糯米飯倒進石臼,掄起搗杵一下一下用力搗,旁邊還要有一位師傅專門負責添熱水揉麻餈。搗好的.麻餈團端上桌,一顆顆捏好揉圓後裹上香氣四溢的芝麻糖裝入碗。

糯米飯

宜春的冬至風俗是這一天要吃糯米飯,香噴噴的糯米飯上桌啦!據宜春人介紹,吃糯米飯,有吃甜的,裡面加了紅薯,軟軟糯糯的,鹹的就加豌豆和**,超好吃。

酒釀湯圓

贛南客家繼承漢風慎終追遠,冬至祠堂舉行隆重祭祖尋根儀式,家家掃墓掛紙。贛南人冬至要吃酒釀湯圓,俗稱"冬至不挪圓,老公小鬼不賺錢"。酒釀湯園清香爽口,略帶酒味卻不濃烈。

糯米耙

在九江,每年都有冬至打糯米粑習俗。不顧清晨嚴寒霜凍,親自動手打糯米粑,然後大家圍坐在桌上,你一筷,我一筷,品嚐香甜軟糯的糯米粑。冬至吃糯米粑能健脾和胃,補中益氣,強身健體。

南瓜糊

景德鎮人冬至要吃上一碗熱熱的南瓜糊。將老南瓜**,切塊放鍋裡煮至爛熟,再加以麵粉攪拌成糊狀,煮沸後即可吃。從醫學和營養學角度講,南瓜糊香甜可口,暖胃熱身,價格又便宜,是很適宜的食物。

土雞湯

在新餘民間流傳著冬至日為小孩進補養生的說法,冬至日要給小孩燉土雞湯,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令進補在我國曆史悠久。土雞本身具有鮮香怡人,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等優點,土雞湯味清醇鮮香,又易於吸收消化,非常有利於緩解一定的壓力,滋補身體。

薰**

萍鄉薰**堪稱一絕,易經上就有"日希於陽而煬於火,曰**"的記載。每年冬至,農戶人家殺了過年豬,就要熏製**、臘味。萍鄉**特點:色香俱佳、手工熏製、儲存時間長等。除熏製臘豬肉外,還可熏製雞、鴨、鵝、牛肉、狗肉、豬內臟等其他肉製品。

釀腸

撫州人每年的冬至到,天氣轉寒時,開始製作各種當地美食小吃如撫州釀腸、黴豆腐等。冬至日當天,一般家庭會購買比較好的食材,一家人坐在一起,立上一盆火鍋,其樂融融。

廣東各地冬至的習俗都在吃什麼(擴充套件4)

——*各地春節習俗大搜集

*各地春節習俗大搜集

春節是我們每個*人最開心的節日,每個地方也有不同的習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各地春節習俗大搜集,希望大家喜歡!

潮汕地區的過年習俗

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農曆十二月***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春節

農曆正月七年級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八年級、九年級日鄉村圩鎮多**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時天各一方,或者*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裡一放,它就在油鍋裡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 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裡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七年級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物件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裡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裡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回孃家

正月八年級、九年級,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七年級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潮汕地區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 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七年級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髮,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髮同辦喪事聯絡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藥。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藥不斷。七年級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不可鋪張浪費。

西江水上人家春節風俗

在粵西北的西江肇慶段小三峽水面上,至今還生活著一些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這些漁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們大多在船上做飯,大多依然燒木柴。漁民們還喜歡在江岸邊空地上種上番薯、油菜、蔥、蒜苗等,補貼生活。

過春節了,漁民們在住處貼**吉祥祝福的紅幅,他們喜歡在船頭貼上****,在船艙上貼萬事順意和老少**,還有獨特的金錢剪紙圖案的紅錢,此外還要在船頭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祿)、芹菜(勤勞)、大蔥(聰明)、生菜(生財)、桔子(吉祥)、蘋果(**)和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湛江的春節

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春節是民間最隆重、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但湛江的春節也有本地的特色。農村春節,一般從準備到結束約一個月時間,農曆十二月中旬開始作準備,內容包括整修房子、購置傢俱、添換新衣裳、採辦各類年貨等。年貨有蔗糖、糯米、年畫、對聯、糖果、餅乾、炮竹之類,一年所掙之錢大部分用於春節。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熱鬧的場面是宰豬、捉塘魚、趕年晚圩,男女老少齊出動。傍晚家家戶戶貼年紅,既有新年畫,也有傳統的門神,對*多與福財之類有關,軍烈屬則在大門貼上由民政部門發的發揚**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對聯,廚房、豬、雞欄則貼足食、六畜興旺等橫批。團圓飯後則是分壓歲錢。12時正,家家戶戶鞭炮齊鳴,送舊迎新。

大年七年級,農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殺生、忌倒水、忌掃地,部分農村尚習慣吃齋。年八年級開始走親串友,你來我去。此期間大部分村莊和鄉鎮均有舞獅、遊神、飄色*、做大戲、武術表演、球賽等,各種民間活動應有盡有,一直延續半個多月。

廣東各地冬至的習俗都在吃什麼(擴充套件5)

——重慶人冬至吃什麼

重慶人冬至吃什麼

冬至是***節氣的其中一個節氣,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蒐集了關於“重慶人冬至吃什麼”的詳細解答,歡迎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冬至第一湯方:羊肉湯】

天氣陰鬱,宜養肉湯,下猛料。羊肉湯有小太陽的作用。體內有一輪小太陽,溫煦四肢,明潤氣色,這就是古人說的“正氣存焉”。羊肉湯可以溫肝血肝陽。但是也要注意:有面板病、過敏哮喘及某些腫瘤的人不宜吃羊肉哦。

【冬至水餃】

“冬至到,吃水餃”,不吃會掉耳朵噠。雖然餃子是北方食物,但是現在已經佔領全國的餐桌了,在重慶也必須吃。北方是蘸醬,我們重慶吃紅湯水餃呀。同學們,闌園的餃子在蘸辣椒的,筱園和鬆園有紅湯餃子哦。

【南方湯圓】

“冬至到,湯圓圓”,南方人最喜歡吃湯圓,尤其是在冬至。因為在南方,一直延續著“冬至大過年”的*俗,冬至比春節還要重要的日子。所以呀全家要在一起吃個“過冬”飯,象徵團圓的湯圓肯定是少不了的啊。

【辣椒火鍋】我們重慶人喜歡長痔瘡,同時也好辣,重慶陰冷潮溼,冷的是骨子,北方乾燥,冷的是面板。辣椒有驅寒增溫效果,所以在重慶冬天尤其是冬至必須吃頓又紅又辣的火鍋!

【重慶冬至習俗】

重慶人冬至主要是羊肉等湯鍋。“冬至到羊肉俏”,“冬至吃羊肉,暖和一冬天”,重慶每年羊肉館生意更為火爆,不論湯鍋、燒烤,羊肉、生意爆好,食客排起長隊,羊肉比*時多賣出上倍。

冬至,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在我國,冬至意味著一年之中寒冬的真正來臨,古有“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所以冬至這天也是傳統數九天的開始。

重慶人主要是狗肉、羊肉等湯鍋類,“冬至到羊肉俏”,“冬至吃羊肉,暖和一冬天”,雖然重慶有吃狗肉的習慣,但每年羊肉館生意更為火爆,不論湯鍋、燒烤,羊肉、狗肉館生意爆好,食客排起長隊,羊肉比*時多賣出上倍,羊肉瘋了似地賣,只要是湯鍋生意火爆。

中醫學認為“天人相應”,冬至到小寒、大寒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此期間應注意養生“冬藏”。所謂“冬藏”,就是指人到了冬季最寒冷的時候,應該養精蓄銳、休養生息。冬令進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養生方法,民諺素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今年冬令補,明年可**”之說。

冬季吃蘿蔔賽過小人蔘,蘿蔔中含有蛋白質、糖、維生素A、維生素C、尼克酸,以及元素鈣、磷、鐵等。蘿蔔內含有的糖化酵素和芥子油成分,對人體消化功能大有裨益。還有黑芝麻、山藥、果仁等也是進補的不錯選擇。切忌每週最多進補一兩次,否則容易引起營養過剩和上火。

冬至節氣還應該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菸、不過度勞累,情緒穩定,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忌急躁和精神抑鬱。

在重慶,“冬至吃羊肉,滋補好兆頭”流傳已久。在重慶主城,“冬至羊肉宴”的招牌貼滿了大街小巷。乳白色的濃湯、鮮嫩的羊肉,再加上一小勺蔥花,禁不住色香味俱全的.羊肉湯鍋的**,熱鬧的“冬至羊肉狂歡會”已提前上演。

【冬至上火怎麼辦?】

上面推薦的羊肉湯是溫補的,有些人虛不受補,吃了會上火。這種情況就要暫停溫補了。

愛上火的人一般有些陰虛,這種體質如果貧血,先記著不要補,要先滋陰。滋陰有個最簡單的方法喝大米粥油,醫書上說,大米煮出來的米油,滋陰之功勝熟的。

如果你感覺身體有上火的症狀同時,還伴隨有身體無力和虛弱感,基本就是“虛火”的表現,“虛火”就是欠缺的意思,建議不再用降火藥,這樣會越來越虛。這個時候就可以煮一碗溫熱的大米粥油喝。既潤澤五臟,又養胃氣。另外,甘蔗、蓮藕、白蘿蔔也都是很好的消火食物

同時也要高訴女生冬至尤其要注意,女屬陰,為涼性,在冬至要注意保暖、早睡、養血,不然很容易出現月經不調、痛經等不適症狀。

廣東各地冬至的習俗都在吃什麼(擴充套件6)

——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是*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歡迎大家分享。

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

冬至,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農曆中一個重要節氣,大家應該都知道冬至要吃餃子。那麼你知道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嗎?還不知道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的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冬至吃餃子的介紹。

據說,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據考證,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北方各地都有“冬至餛飩(餃子)夏至面”的診語。需要提示的是有些地方。餛飩和水餃是同一種東西,如河南確山、中牟的水餃也叫餛飩。太康的餛飩俗稱“扁食”等。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據說是因為餛飩像雞卵,陰陽胚胎,包孕渾涵,似遠古天地混沌未開之象,並取其諧音,將吃餛飩引申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之意。另外,民間認為冬至吃餛飩或水餃。可以保護一冬耳朵不被凍。河北灤縣人則認為冬至吃完餛飩後可以使人更聰明。但是在江蘇蘇州。人們在冬至日要吃麵。有俗語說:“夏至餛飩冬至面,***安直到年。”

冬至吃餃子寓意

冬至要吃餃子與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最為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裡寓意著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最後還有最近興起的酸菜餡,據說有算財之意。而芹菜餡則為勤財之意,勤即經常,頻繁的源源不斷,謂之勤財。

通過小編的介紹,大家知道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了吧。冬至要吃餃子與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

冬至節氣習俗

冬至(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南方人在在**客居旅遊的,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燕俗則不重冬祭。老**人向無此舉。

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溼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緻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寡和豐歉情況。

生活習俗

冬至團

亦稱“冬至丸”。漢族冬至節食品。流行於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陽曆12月2日前後(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蘿蔔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冬至團”,並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

蘇州人過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選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鍊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製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糰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糰子,六月***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餈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蔔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闆透露,冬至裡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隻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寧夏:冬至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幹後放姜、蔥、蒜、辣椒麵翻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醃(**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麵、精鹽、醬油;肉爛以後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蔔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讚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冬至一首兒歌。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嶽”(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嶽狀,故名)。紅柑的最頂層插上“三春”(即民間剪紙者用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一支,用紅紙條封腰的箸子一副(十雙)和生薑、板糖各一塊,一家人洗手面,家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開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顏,天真活潑。大家一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後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後會長得醜。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愛惜糧食。“搓丸”畢,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

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著,天未亮,就吵著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裡,和生薑、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後,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一家**。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為13粒,寓意全年月月**),等喜鵲來爭食時,噪聲譁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冬至早,一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潮汕冬至習俗

冬至,是***節氣之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冬至,不僅是***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米缸等處。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穀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後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裡的五穀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於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據王琳乾先生的《汕頭舊俗談》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於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於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紹興冬至習俗

冬至是紹興民間一年中的大節,諺稱“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們一直是把它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的。《嘉泰會稽志》稱其節“大略如正旦而差簡”,且諸多事情皆以冬至為起點。農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後106天為準,謂“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為頭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記季節變化。民間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過冬,冬至月底,賣牛買被”,“冬前不結冰,冬後凍煞人”及“晴冬至爛年邊,雨冬至晴過年”之諺,以冬至遲早、晴雨佔一冬寒暖與年邊乾溼。是日,民間必家家團聚宴飲,一如除夕吃年夜飯之俗。

紹興民間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廟裡去祭祖,謂“做冬至”。一般於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稱“送寒衣”。祭祀之後,親朋好友聚飲,俗稱“冬至酒”,既懷念亡者,又聯絡感情。紹興、新昌等縣的習俗,多於是日去墳頭加泥、除草、修基,以為此日動土大吉,否則可能會橫遭不測之禍。

冬至又稱“長至”,一年中,此日夜晚為時最長,故民間有“睏覺要困冬至夜”之說,謂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夢天天。

舊時,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紹興人愛在冬至日前後將一年中的吃飯米預先舂好,謂之“冬舂米”,一來因為過了冬至,再個把月時間就“著春”了,家事將興,人人須忙於備耕,無暇再去舂米;二來因為春氣一動,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時的堅實,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減少糧食的損耗。

紹興人家中釀酒,一般都愛在冬至前下缸,稱為“冬釀酒”,釀成後香氣撲鼻,特別誘人,加之此時的水還屬冬水,所釀之酒易於保藏,不會變質。此時還可以用特種技法釀成“酒窩酒”、“蜜殷勤”以饗老人,或作禮品饋贈親友。

冬至夜,紹興民間還有“生火熜”習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內,謂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來年家事興旺發達。

舊時越中,無論男子婦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餛飩吃吃;而在夏至,則挨家挨戶都要吃一頓麵條,謂之“冬至餛飩夏至面”。此俗流傳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卻各有說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餛飩形團而就節;夏至食麵,則用面(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雖然後者可用壽慶吃麵討長壽彩頭之俗進行印證,但畢竟無見於記載。晚清紹興學者範寅在《越諺·飲食》中說餛飩“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麵粉,冬至時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餛飩。

是日,紹興民間忌諱甚多,忌說不吉利之語,忌吵罵滋事,忌打碎盤碗;婦女不歸寧,出嫁婦女務必於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孃家過夜;不許打罵孩子,即使是最頑皮的學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責罰,先生只能舉著戒尺警告說:“帳,給你記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冬節不回家無祖”

*天氣網每年農曆十二月中旬,約當公曆12月22日(或前、後一天),是冬至節,又稱冬節。冬至為24個節氣之一,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冬至為“冬節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為遜色,但過節時同樣很隆重。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餈。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節丸”,實際上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食品粉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要“搓丸”。有紅、白兩色。“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讚歎不已,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泉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閤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但清**《惠安縣誌. 風俗志》對冬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冬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於是日前後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氣,有關的諺語也不少。如“吃冬節,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節過後,氣溫繼續下降,農活也很少,成了農閒季節,稱“上冬天”。而到了清明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生產上多忙於春耕春種,是農民最勞累階段,所以謂之“入苦坑”。但農閒不忘農忙,諺語又及時提醒農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過後106天就是清明,應該及早準備農耕之事。此外,還有“幹冬節,溼年兜”。“冬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冬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等等。

泉州部分山區的風俗是冬至掃墓

清明是眾所周知的掃墓時節,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區部分地方並不是清明掃墓的,而是在冬至。這一風俗究竟流傳了多久,這裡有什麼樣的謎團呢?

**冬至習俗

在我國**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拓展資料:

冬至是什麼?

冬至,是*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而且在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廣東各地冬至的習俗都在吃什麼(擴充套件7)

——立冬各地的習俗

立冬各地的習俗

立冬節氣來了,一轉眼我們已經從秋季進入了冬季。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立冬各地的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立冬吃餃子

老**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立冬的規矩是吃水餃,有“北吃餃子南吃鴨”之說,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所謂“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但這是玩笑的說法,只在民間流行,按規矩,立冬這天應吃“倭瓜”餡的餃子。

南京立冬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溼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執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後的健康,***此時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立冬吃羊肉

在寶島**,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中醫講究“熱則寒之”的食療方法。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涼性蔬菜一般有冬瓜、絲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針菇、蘑菇、蓮藕、茭白、筍、菜心等;而紅薯、土豆、香菇等是甘*性的蔬菜。

福建潮汕立冬吃甘蔗、炒香飯

在福建、潮汕,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立冬習俗傳承

1、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對於冬泳愛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礎,循序漸進,應該從天氣暖和時堅持每天下水,持續進行鍛鍊。另外,要選擇熟悉水岸情況的地點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邊的情況,就不要輕易下水,以免發生意外。另外,要結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顧。

其實,無論室內運動還是戶外運動,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因為,冬季裡場地、器械等密度加大,對人體的衝擊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時人體的肌肉、關節**活動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鍛鍊時更要做好充分準備活動,循序漸進。

2、補冬

立冬後,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節氣,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

據常州一些老人回憶,舊時就有補冬的風氣,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每到立冬,各大醫院的膏方門診就開始熱起來了。

3、吃餃子

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裡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4、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5、祭祖祭天

舊時,立冬這天,人們還要舉行祭祖祭天的活動。即便再忙的農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殺雞宰羊,準備時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祭祀蒼天,感謝上天恩賜的豐年,並祈求上天賜給來年風調雨順;而祭祀儀式後的酒食也可讓辛苦一年的農人,好好犒賞一下自己。

立冬*俗吃清脆綠餡餃子

食材:豬肉餡適量,芹菜適量,植物油半碗,生抽一勺,香油一勺,鹽適量,蔥花適量,麵粉500克。蝦皮一把,雞蛋一個。

1,新鮮芹菜需要洗乾淨,洗菜的時候最好是用刷子刷洗芹菜的梗子。洗好控出水分,直接切碎包餃子。這樣做的餃子餡清脆可口。這是我包芹菜餃子好吃的主要亮點!有用機器打碎的,味道不如用刀剁的菜口感好。

2,麵粉加水和成麵糰,面不要和得太軟了。揉好麵糰需要保溼,鬆弛半個小時或者以上的時間,這過程中需要揉幾次面。

3,餳發好的面胚已經很柔軟了。準備包餃子了。把面胚搓成長條狀,分成大小一致的面劑子,開始擀餃子皮。加入適量的餡料在餃子皮中。

4,豬肉餡加食譜中的所有的佐料拌均,最後加打散的雞蛋和香油調好餡料。

5,包餃子之前加入芹菜蝦皮和鹽拌餡料。這樣餡料出水比較少。也是需要注意的。

6,餳發好的面胚已經很柔軟了。準備包餃子了。擀的餃子麵皮上放入適量餡料,注意不要放在邊緣上,沾油餃子就不好捏合。

7,二手捏合握緊餃子皮邊緣擠一下,OK餃子就包好咯!

8,開水下鍋煮餃子,餃子下鍋以後要輕輕的攪動一下,餃子全部能夠轉動,蓋上鍋煮開鍋,五分鐘餃子就熟了。

立冬過後可以種什麼菜

西蘭花

西蘭花長勢強健,耐熱性和抗寒性都較強,同時,西蘭花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和胡蘿蔔素,營養成份位居同類蔬菜之首,被譽為“蔬菜皇冠”。西蘭花口味超群,脆嫩爽口,風味鮮美、清香,可熱炒、涼拌、做湯,是蔬菜中的**。

生菜

生菜喜冷涼環境,既不耐寒,又不耐熱,生長適宜溫度為15℃-20℃,生育期90-100天。種子較耐低溫,在4℃時即可發芽。發芽適溫18-22℃,高於30℃時幾乎不發芽。植株生長期間,喜歡冷涼氣候,以15-20℃生長最適宜,產量高,品質優;持續高於25℃,生長較差,葉質粗老,略有苦味。但耐寒也頗強,0℃甚至短期的零下低溫對生長也無大妨礙。生菜根系發達,葉面有臘質,耐旱力頗強,但在肥沃溼潤的土壤上栽培,產量高,品質好。

蒜喜冷涼,適宜溫度在-5-26℃。大蒜苗4-5葉期耐寒能力最強,時最適宜的越冬苗嶺。完成春花的大蒜在13小時以上的長日照及較高溫度條件下開始花芽和鱗芽的分化,在短日照而冷涼的環境下,只適合莖葉生長。大蒜的品種照鱗莖外皮的色澤可分為紫皮蒜與白皮蒜兩種。紫皮蒜的蒜瓣少而大,辛辣味濃,產量高,多分佈在華北、西北與東北等地,耐寒力弱,多在春季播種,成熟期晚;白皮蒜有大瓣和小瓣兩種,辛辣味較淡,比紫皮蒜耐寒,多秋季播種,成熟期略早。

小白菜

小白菜性喜冷涼,又較耐低溫和高溫,幾乎一年到頭都可種植、上市。但如果從適口性、安全性和營養性看,一、二、三月則是小白菜消費的最佳季節。冬季溫度較低,小白菜的碳水化合物轉為糖,油脂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磷脂含量增加,從而提高耐旱能力。對消費者來講,更富營養性,使用起來軟糯可口,清香鮮美,帶有甜味。

菠菜

菠菜屬耐寒蔬菜,種子在4℃時即可萌發,最適為15-20℃,營養生長適宜的溫度15-20℃,25℃以上生長不良,地上部能耐零下6-8℃的低溫。菠菜葉面積大,**柔嫩,對水分要求較高。水分充足,生長旺盛時肉厚,產量高,品質好。在高溫長日照及乾旱的條件下,營養生長受抑制,加速生殖生長,容易未熟抽苔。

蘿蔔

蘿蔔為半耐寒性蔬菜,種子在2℃-3℃便能發芽,適溫為20℃-25℃。幼苗期能耐25℃左右較高的的溫度,也能耐零下2℃-零下3℃的低溫。蘿蔔莖葉生長的溫度為5℃-25℃,適溫為15℃-20℃。肉質根生長的溫度為6℃-20℃,適溫為18℃-20℃,當溫度低於零下1℃-零下2℃時,肉質根會受凍。

廣東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冬至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都是冬至。在廣東地區,人們有著“冬至至,日漸長”的說法,因此冬至也被認為是迎接春天,新年的開始。

下面我列舉四種廣東傳統冬至食物:

1. 湯圓

湯圓是廣東人冬至的傳統食物之一。它是由糯米粉製成的圓形食品,中間填入甜餡或鹹餡。熱水煮熟後,可以在熱水中煮上一會兒,讓湯圓吸取更多的香甜水分。湯圓象徵團圓,也代表了人們迎接新年的希望和美好願望。


2. 冬瓜盅

冬瓜盅是一種廣東非常受歡迎的冬至食品。由貢糯米、冬瓜、花菇、筍乾等海味熬製而成。冬瓜盅口感鮮美,滋味清新,奶白色稠湯具有高度的鮮味和香味。


3. 魚生

魚生是廣東冬至的傳統食物之一。魚生是由沙丁魚剁成小粒,加上蔬菜和其他調味料製成。魚生象徵各家各戶的生意興隆,採用馬來西亞綠色魚、紅魚、蝦肉或蟹肉來製作。


4. 粥

冬至粥是廣東冬至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粥稠厚重而且具有獨特的口感,適合冬季食用。廣東人會選用黑豆、紅豆、粘米等用文火熬製而成的濃稠粥。此外,也會加入特定的中藥材、花生、蓮子等材料來調製成不同口味的粥。


舉個例子說明:

廣東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湯圓。湯圓是一種由糯米粉製成的球形食品,通常在熱水中煮熟後食用。在冬至這一天,人們會在湯圓中加入一些芝麻、紅棗、桂圓等食材,以增加其營養價值和口感。此外,人們也會在這一天吃一些糯米飯、臘腸、臘肉等食品,以表示對冬季的祈福和感恩。

在廣東,冬至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人們會通過吃一些傳統的食物來慶祝。這些食物不僅美味可口,而且寓意深刻,代表著人們對冬季的祈福和感恩。


總結:

冬至是一個象徵團圓、繁榮昌盛的重要節日。根據傳統,廣東人在這個節日裡會食用傳統的食物來慶祝這個日子。湯圓、冬瓜盅、魚生和粥是廣東冬至的傳統食品。通過食用這些美食,人們可以享受美味的同時,表達對未來的美好祝願和期盼。

冬至廣東吃什麼 冬至廣東具體吃什麼

1、冬至吃燒臘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為此,各家超市精心設定了紅紅火火的臘味坊,裡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臘肉、臘腸、臘鴨、火腿、鹹肉、燻肉等,不僅有散裝的,還有袋裝的,讓市民各取所需。

2、冬至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廣東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廣州人還有個習俗,就是在冬至當天的中午,要做湯圓,一家人一齊吃了,以示團圓。

中醫認為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值得提醒的是,糯米不易消化,對於患有胃腸道功效和消化功能不好的朋友不宜多吃湯圓。

3、冬至吃鴨湯

廣東冬至的美食還有鴨湯。冬至是最宜養生,最宜食補的時候,如果說在冬至前適宜吃當歸生薑羊肉湯以對抗陰氣,那麼,在冬至後則可選擇老鴨湯來滋陰潤燥,平抑體內的熱氣。

鴨子的藥性偏涼,它的“氣”是較為平和的,對於體質偏弱的陰虛者來說,吃鴨湯正可以起到養陰的功效。同時,鴨肉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很高,食療功效明顯。除了陰虛者外,平時易患咳嗽、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孩子,常覺勞累的中青年人,面板乾燥的女性朋友都可以選擇常喝鴨湯,在品嚐美味的同時,還能養陰潤燥。

4、冬至吃狗肉

冬至將近,狗羊遭殃。習俗中,每到冬至要食用狗肉、羊肉等。狗肉火鍋是很美味的,然而人們在冬至這天紛紛食用,並不完全是為饕餮美食。《本草綱目》“狗肉”條記載:狗肉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宜腎,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補五勞七傷……狗肉不但肉嫩味香,營養豐富,而且產熱量大,增溫禦寒能力較強。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那時候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冬至吃魚生

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諺雲:冬至魚生,夏至狗肉。”清末《時事畫報》載“粵謳”說:“大餐只有兩趟,冬至食過魚生,又到夏至,正有狗肉香。狗肉縱唔得食,撈啖汁亦心頭爽。”

書有記載:“粵人多有魚生之會。取魚之初出水者,去其皮鬣,洗其血腥,細劊為片。紅肌白理,輕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熱酒,和以椒鹽。入口冰融,號為甘旨。”可見魚生是如此形美味甘,可口誘人。

6、冬至吃餈粑

嶺南文獻中,多有提及冬至糕點的。如屈大均《廣東新語》說:“冬至為米餈曰冬丸。”乾隆《廣東通志》說:“冬至作冬餈。”陳澧《香山縣誌》說:“冬至炊籠糕,大者至米數鬥,其以糖炊者曰甜糕,否則曰白糕;豆殼灰和粉炊者曰鹻糕;黃葉汁和粉炊者曰黃葉仔糕;其炊糯米為飯作餅者曰白餈。”這幾則文獻共同提到的一種糕點是“餈”,有的地方也稱滋粑。

冬至吃什麼冬至吃什麼夏至吃什麼

冬至吃什麼,冬至是我們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中國人講究食療養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冬日進補,那麼冬至節吃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北方——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

一般蔬菜較多、肉類很少的餃子水分含量高,容易“散”,煮食則營養素損失大,口感也差些,可以考慮水煎、蒸等方法,而肉類較多的帶餡食品適合用來煮食。儘量少用油煎、炸等烹調方法,避免額外增加脂肪攝入。

客家人——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廈門——薑母鴨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薑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薑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

杭州——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銀川——“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廣東——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嶺南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等,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其中燒臘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

雲南——餈粑

在雲南,冬至有吃餈粑的習俗。到了這一天,一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地圍在火盆邊,有說有笑地烘烤著餈粑,遇上有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也是烤上一個餈粑。

浙江——蕎麥麵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麵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江南——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江南——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臺灣——九層糕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潮汕——甜丸

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

山東——羊肉湯

冬季多吃羊肉有利於身體內火旺盛,抗寒有效,是冬季飲食首選。在山東一些地方,冬至喝羊肉湯是當地的一種習俗。

老北京——餛飩

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在鍋內加水燒滾,水開後下做好的餛飩,用勺子輕輕攪拌幾下,防粘鍋。大火煮開可另加1次水,一小碗為最佳,防煮爛。

出鍋時撒入香菜。口味重的人,出鍋前也可以在湯裡再加少許醬油和鹽。記住,為保持餛飩餡的鮮味,在煮的時間上要掌握分寸,不可過長。

冬至為什麼要吃鴨肉 冬至要吃鴨肉的原因

1、冬至是需要吃老鴨湯的。鴨肉中的脂肪酸熔點低,易於消化。

2、所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其他肉類多,能有效抵抗腳氣病,神經炎和多種炎症,還能抗衰老。

3、鴨肉中所含的煙酸對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患者有保護作用。

冬至一般都要吃點什麼好東西?

明天就是冬至了,這一天開始“進九”,正式步入嚴寒,我們必須得吃點好的補補身體。而且冬至是天地之氣,陰陽之氣轉換的關鍵性節點,在這一天進補,會有平時三倍的效果。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這天,無論在哪裡,吃都是重中之重。不同地方的冬至食俗各有特色,跟著臺臺整理出的《全國冬至吃貨地圖》,雲品嚐這些獨特的冬至美食,順便看看你家鄉的上榜了沒!

粽子和月餅到底吃甜還是鹹,南北方人在吃這件事上總能達到極為“默契”的不統一。到了冬至,北愛餃子,南重湯圓,各不相同。

01 北方|餃子

北方人對餃子愛得過於深沉,畢竟他們一年四季,無論什麼節氣都得吃餃子,無餃子,不過節。

而且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可見冬至吃餃子這件事在他們心裡地位有多高,尤其是東北人,對餃子那叫一個愛得深啊!

真要說說冬至吃餃子的傳統,相傳還與我國醫學家張仲景有關,餃子就是他發明的,原名“嬌耳”,他曾用“驅寒嬌耳湯”救治了當時很多被飢寒凍壞了耳朵的貧苦百姓。後來,每逢冬至,大家模仿做著吃,也就有了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餡倒是沒多大講究,東北人愛吃酸菜餡的,山東人愛吃鮁魚餡、北京人喜歡茴香餡,還有人則最中意家常的韭菜雞蛋、香菇豬肉的,餃子麼,能難吃嗎!

冬至那天,一家人齊上陣,各司所職,做餡、和麵、擀皮、包餃子。那熱騰騰的餃子一端上桌,過節的氣氛才算真有了!

02 南方|湯圓

在北方人蘸醋吃餃子時,南方人的舌尖正感受著湯圓的甜蜜暴擊。

在潮汕,當地人把湯圓稱為“冬節丸”,但它沒有餡。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徵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滿。

冬節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熟後,先祭祖,再把全家老少叫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

湯圓到了台州,又變了一個名字:擂圓。黃豆炒熟磨成豆黃粉,加入紅糖、芝麻拌勻;糯米粉和水揉成粉團,摘成乒乓球大小,搓成圓球,輕輕壓扁入沸水煮熟,再在黃豆粉裡滾一圈,這樣的動作在臺州方言裡叫“擂”。

和擂圓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福州人的餈,不同的是滾的是白砂糖、熟黑芝麻粉、花生碎、熟黃豆粉的混合物,一個個結結實實的,好不可愛。

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應該是揚州人的冬至湯圓,一個足足有半個拳頭那麼大,內餡大多是鮮肉薺菜,胃口小的兩個就能吃飽。

一到冬天,羊湯絕對是進補的首選。奶白色的羊湯裡,飄著大塊的羊肉,看著就補!

01 山東滕州|羊湯

在冬至這一天,北方人除了家家戶戶吃餃子外,在山東滕州還有喝羊湯的習俗。冬至這天被他們稱為“小年”,為了迎接這一天,大家都會提前買好羊肉。

滕州羊肉湯好喝的原因,在於它用的羊好,水也好,甘甜清澈的山泉水煮出來的羊肉湯濃肉香,不羶不腥。

在滕州喝羊肉湯,羊湯是免費的,羊肉得另點。會吃的人先喝上一碗暖暖身,吃完羊肉後,再添一碗湯,倒一點點醋佐味,最後配上燒餅一起吃。

02 寧夏銀川|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人也要喝羊湯,但他們給了它一個特別的名字——“頭腦”,其實就是羊肉粉湯餃子。聽名字覺得瘮人,但聞到香味後,絕對忍不住食指大動。

羊肉粉湯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調料,湯滾後放進備好的粉塊與粉絲,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湯鮮香微辣,餃子肉餡豐厚,一碗下去渾身通透。

03 四川|羊肉湯

四川人的命也離不開羊肉湯。每逢冬至,四川就迎來是最難熬的溼冷,一入夜,大家就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呼哧呼哧喝湯。

簡陽羊肉湯最為有名,用的是簡陽特有的大耳山羊,鮮湯奶白濃稠,羊肉軟嫩可口。論斤賣的羊肉和羊雜全倒進鍋裡,一碗下肚,落胃舒服。羊肉吃完了,還能在湯底裡涮菜,暖呼呼來一頓火鍋,配上幹碟,美滋滋!

01 廣東|白切雞、酒煮羊肉、蘿蔔粄

“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東人從小聽到大的諺語。除了吃湯圓,廣東很多地區有自己獨特的冬至習俗。

比如廣州人要吃白切雞和燒鵝,一家人其樂融融聚個餐;佛山人要蒸鬆糕,它有高升大發的好寓意;中山人會食“水欖”,橄欖狀的湯圓,裡面的餡料是蓮蓉或者綠豆沙的;梅州人則偏愛“酒煮羊肉”。

而在廣東河源,客家人的習俗是一定要吃蘿蔔粄,它是最具客家風味的冬至美食。

蘿蔔粄是用糯米粉、蘿蔔絲、香菇、木耳、蝦米、瘦肉這些食材做成。蒸熟後,香氣誘人,蘿蔔絲很鮮甜,微微透著臘肉的香味,咬上一口,皮薄肉厚,滿口留香,回味無窮。

02 閩南|薑母鴨、搓丸、鬼糕

廈門有俗語說:“一年補透透,不如補冬”。對於閩南人來說,冬至不僅是他們舉家團圓,祭天祭祖的大日子,進補也是重中之重,薑母鴨便是首選。

雖然閩三地(廈漳泉)都吃薑母鴨,但唯獨廈門人必須要在冬至這天吃薑母鴨補身。用麻油煸香老薑和番鴨,加入高粱酒和料酒燜煮。老薑除溼暖身,鴨肉滋而不膩,煮到幹香四溢,一口鴨肉一片姜,吃完全身蒸騰著熱氣!

除了吃薑母鴨,“冬至”前夕,泉州人家家戶戶都要舂米“搓丸”。丸子顏色有紅有白,並要捏幾件小巧玲瓏的玩意兒,俗稱“捏雞母狗仔”。

龍巖人的冬至特色美食是冬至包,當地人也稱它為“鬼糕”,把艾草搗碎,和糯米糰混合在一起,綠色的皮就做好了。至於餡料,通常有冬筍、茭白(高筍)和鹹菜三種口味,配上香菇和五花肉調味炒熟,鼓鼓囊囊像一個小金字塔。

03 江蘇蘇州|冬釀酒、羊糕

冬至前後的蘇州,是微醺的,飄著桂花香味的,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隆重上市了。蘇州人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糯米釀製的冬釀酒,淡的酒色,回味中還帶著桂花幽香。

蘇州人永遠最守“不時不食”的規矩,所以排隊買零烤冬釀酒也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如果你來晚了沒買上,就只能等明年了。

有酒不可無肉。蘇州人喝冬釀酒,還會配上各式各樣的滷菜和羊糕。尤其是羊糕,也是冬至夜的主角,羊腿肉熬足時辰,拆碎鋪進盤中,澆上濃郁的羊湯,經過自然冷卻凝結,切片上桌,羊糕晶瑩剔透,緊實有嚼頭。

04 浙江杭州|年糕、醬貨

杭州人在冬至都喜歡吃年糕,老杭州的說法是:冬至三餐都要吃吃年糕,有“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好寓意。

早上吃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吃冬筍肉絲炒年糕,到晚上了就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一碗下肚,暖身暖胃。

除了吃年糕外,到了冬至前後,醬貨又上線了,杭州人忙活著醃晒臘肉、醬鴨、香腸,熱熱鬧鬧地迎接新年。

05 廣西玉林|粽子、鴨肉

廣西人在冬至這一天會吃粽子,廣西玉林人甚至把冬至這天叫做“玉粽節”。他們認為吃米粽有“糯米補氣”的說法,寄寓了勞動人民來年補益健體的美好願望。

玉林米粽完美地平衡了甜鹹黨,以精鹽、南乳、豉油、五香粉等為調料,再選以豬肉、海味、綠豆、荷包豆、栗子、花生等作餡,甜鹹混合。

過冬至節時,廣西人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鴨肉,他們認為,過了冬至後,體內的陽氣升騰,體熱到了該去除的時候。鴨肉性平,又能消水腫,滋補養胃的功效。南寧的檸檬鴨、桂林啤酒鴨、博白白切鴨,廣西人對鴨肉的喜愛深入骨髓。

而且鴨子也是南寧、百色、河池、來賓等地方的壯族人走親訪友的首選禮品。如果你去廣西農家,主人為了表達熱情,會主動殺鴨招待。

06 湖南|冬至肉、八寶糯米飯

每到冬至前後,湖南人就忙著製作臘魚臘肉,雞鴨魚用鹽醃四五天,懸掛在通風處,把肉陰乾,稱為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這樣處理過的肉,帶著一股淡淡的香味,可以貯留到隔年夏天都不會,肉質變得緊緻,吃起來香味濃郁,越嚼越香。

湖南長沙株洲等地,冬至的習俗則是吃八寶糯米飯或者糯米餈粑。選糯米、桂圓肉、紅棗、蓮子、杞子、核桃仁、松子、山藥和冰糖。將材料混合同糯米蒸熟,軟糯香甜,餡料豐富,吃一口甜甜蜜蜜。

07 安徽安慶|南瓜粑

在安徽安慶,有這樣一句俗語:冬至吃了南瓜粑,來年不用把眼醫。到了冬至那一天,街頭巷尾都飄著南瓜的香氣。

做法也很簡單 ,先將南瓜去皮去瓤後洗淨切塊,煮熟後搗爛成泥狀,再加入幹糯米粉和調味,用手把南瓜泥捏成粑粑狀,用火蒸熟或油煎,都別有一番風味。

廣東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冬至大過年”是廣東人從小聽到大的諺語,對於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每到冬至的時候廣東地區就會吃一些傳統的食物,下面就來看看有哪些,詳情請見下文。

1、雞鴨煲

“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州人從小聽到大的諺語。廣州人過冬至,通常會煲湯圓、殺雞殺鴨,跟家人一起圍坐著吃頓豐盛大餐。

2、圍爐

打邊爐實際為打_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餚。在順德,一家人圍坐打邊爐過冬至,寄託著團團圓圓、暖暖和和過好這個冬的期許,盼一家人平安健康,共迎春節!

3、水欖

中山的“湯圓”並不圓,像橄欖狀,故稱“水欖”。餡料通常是蓮蓉或綠豆沙,再加入一些菊花肉。

4、鹹湯圓

陽江人過冬至,會做當地的特色傳統美食—鹹湯圓,寓意“一家團圓、美滿幸福”。陽江人把湯圓稱為“圓子”,和普通湯圓不一樣,餡不是包在湯圓裡面,而是把湯圓切成粉粒,湯圓餡放湯裡煮開,聞到香味後,再放湯圓一起煮。

5、酒煮羊肉

客家人稱冬至為“過冬”,按照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好好地吃一頓”。冬至前後,梅州客家人都喜歡吃羊肉煮酒,認為在冬至時節食用對身體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時令美食。此外,這一天釀造娘酒也是梅州地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當天一大早,許多村民都在家中忙著釀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

6、冬團

冬團是道_群眾在冬至時節(俗稱“做冬”)必吃的一樣傳統食品,由糯米皮和餡兩部分組成。冬團的餡通常以眉豆為主要原料,還會加入花生等材料,分甜鹹兩種口味。做好的冬團需要用油刷一遍,然後用蕉葉墊好放在蒸籠裡蒸熟。

7、艾角

是廣東一帶的漢族傳統小吃,屬於粵菜系。製作艾角的主要原料是艾和糯米粉。製作“艾”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先取本地野生艾草,用開水煮後用竹筲箕背擦磨成絨狀,製成食用艾。之後混合米粉做成粉皮,以鹹、甜各料做餡包成角狀。惠州過冬食用的艾角多采用鹹料,傳統用料多為蘿蔔絲、豬油渣、蝦頭、五香粉等,蒸熟即可食用。

廣東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冬至過年”是廣東人從小就聽過的諺語。對於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年冬至,廣東都會吃一些傳統食物。讓我們來看看它們。詳情請看下文。

1、雞鴨煲

“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州人從小聽到的諺語。在廣州的冬至期間,人們通常煮湯圓,殺雞鴨,和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大餐。

2、圍爐

打邊爐其實就是打鍋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菜。在順德,一家人圍坐在灶臺爐旁過冬至,希望一家團圓,溫暖,過一個好冬天,希望全家平安健康,一起迎接春節!

3、水欖

鐘山的“湯圓”不圓,像個橄欖,所以叫“水藍”。餡料一般是蓮蓉或者綠豆沙,加一些菊花肉。

4、鹹湯圓

陽江人慶祝冬至,會做當地特產鹹湯圓,寓意“闔家團圓,幸福美滿”。陽江人把餃子叫做“紫苑”,它不同於普通的餃子。餃子不是包在餃子裡,而是切成粉,放在湯裡煮,聞到香味後一起煮。

5、酒煮羊肉

客家人稱冬至為“越冬”。按照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好好吃一頓”。冬至前後,梅州客家人喜歡吃羊肉、煮酒,認為冬至時節吃有利於身體健康。因此,用酒煮羊肉成了客家冬至的時令食品。此外,在這一天釀造娘酒也是梅州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種習俗流傳了幾千年,至今仍然盛行。冬天的清晨,很多村民都在家裡忙著釀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認為水在冬至時味道最醇。

6、冬團

冬丸是道_人冬至必吃的傳統食品(俗稱“制冬”)。它由糯米皮和餡料組成。冬餃的餡料通常以眉豆為主要原料,還會加入花生等材料,分為甜、鹹兩種口味。好的冬球需要刷上油,然後墊上芭蕉葉,放入蒸籠蒸熟。

7、艾角

是廣東漢族傳統小吃,屬於粵菜。製作艾角的主要原料是艾絨和糯米粉。製作“艾”是最重要的一環:先取當地野生艾,用開水焯一下,再用竹簸箕搓回搓成絨狀,製成食用艾。之後拌米粉做粉條,用鹹甜餡包成一角。惠州冬天吃的愛椒,多是鹽醃的。傳統食材有蘿蔔絲、豬油渣、蝦頭、五香粉等。蒸熟了就可以吃了。

冬至有哪些美食

1餛飩

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態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在鍋內加水燒滾,水開後下做好的餛飩,用勺子輕輕攪拌幾下,防粘鍋。大火煮開可另加1次水,一小碗為最佳,防煮爛。出鍋時撒入香菜。口味重的人,出鍋前也可以在湯裡再加少許醬油和鹽。記住,為保持餛飩餡的鮮味,在煮的時間上要掌握分寸,不可過長。

2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罈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汙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覆沖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乾。

3薑母鴨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薑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薑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4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5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嶺南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等,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其中燒臘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

粵式燒臘可細分為烤乳豬、叉燒、燒鵝、燒鴨、燒雞等。每一種類的製作工藝雖不盡同,口感統一略帶偏甜。翻查歷史書籍,作為美食的“燒臘”由來已久。早在南北朝時,賈思勰就在《齊民要述》裡記述了“灸豚法”。

6餈粑

在雲南,冬至有吃餈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餈粑,因此,在老家把餈粑叫“大餈”,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餈”。到了這一天,一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地圍在火盆邊,有說有笑地烘烤著餈粑,遇上有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也是烤上一個餈粑。

對於餈粑的吃法有很多,另一種就是用火炭烘烤著吃。烤餈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很有倔性的餈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首先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裡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地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餈粑在火氣下催得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像一個大包子時就大功告成了。

7蕎麥麵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麵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蕎麥麵適口性好,做法有很多種,如炸醬麵、熱湯麵、炒麵、刀削麵、剔尖、撥魚兒,還可以包餡、蒸饅頭、烙餅等,蕎麥麵看起來色澤不佳,但用它做成扒糕或麵條,佐以麻醬或羊肉湯,別具一番風味。

8湯圓

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的象徵。

9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於產婦滋補產後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於增加乳汁,哺乳嬰兒。糯米噴香,臘肉油而不膩,赤豆和花生都燜入味了,特別好吃。若是想吃得更為健康,可減少臘肉的比例,增加多一點豆類雜糧亦可。

10甜丸

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細節: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米缸等處。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

冬至習俗有哪些 冬至有什麼習俗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北方: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說一說你家鄉冬至的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節的蘊含最為豐富,節俗最為眾多。身為廣東人,今天我就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廣東冬至的節日習俗吧。


1、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廣東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廣東冬至吃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麵糰,裡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如今廣東不少地區製作湯圓時,一般都加上一些黃糖,即甜湯圓,而江門五邑地區會製作"鹹湯圓",這是用糯米粉揣成糯米糰,然後挪成一條條比手指頭大一點點,再用剪刀剪或用刀切成一個個小球,方方圓圓的,再配以新會甜水蘿蔔等滾湯後而製作出了"鹹湯圓"。

2、祭祖

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裡,祖先的靈魂對於家族的意義,與天地諸神對於國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並論,不可馬虎,不可怠慢。祭祀或者是在家廟,或者是在墳地,都是把好吃好喝的東西,儘可能地供奉給祖先。

冬至節來臨,廣東佛山民間普遍的習俗是“祭祖”、拜祭祖先,稱之為“冬祭”,這一天,家家例必殺雞,同時備燒肉、崧糕、柑、蘋果等取其“生生猛猛,紅皮赤壯,生髮高升,金銀滿屋,平平安安”的好意頭。除拜祭祖先外,民間還有吃冬至節飯的習俗,拜祭祖先後閤家吃冬至節飯。

3、殺雞

“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州人從小聽到大的諺語。廣州人過冬至,通常會殺雞殺鴨,跟家人一起圍坐著吃頓豐盛大餐,愛吃雞的廣州人,團圓餐桌上恐怕少不了一盤雞。個人認為燒脆皮雞是最好吃的一道菜,皮足夠脆,雞肉足夠嫩,汁醬入味。此外也有許多廣東人選擇在酒樓過節,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燈火通明。

4、酒煮羊肉

客家人稱冬至為“過冬”,按照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好好地吃一頓”。冬至前後,梅州人都喜歡吃羊肉煮酒,認為在冬至時節食用對身體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時令美食。此外,這一天釀造娘酒也是廣東梅州地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當天一大早,許多村民都在家中忙著釀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


以上就是我瞭解的關於廣東過冬至的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家鄉有哪些習俗呢?

標籤: 冬至 鴨子 客家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q4qw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