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古詩的簡介怎麼寫

古詩的簡介怎麼寫

1.古詩前面的簡介怎麼寫

《竹石》 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古詩的簡介怎麼寫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古詩今譯 咬住了青山就決不肯放鬆,根鬚已經深紮在岩石之中。

歷經千萬次磨鍊更加堅韌,任憑你東西南北來的狂風。 名句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佳。

既是讚美了巖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風神;後兩句進一步寫巖竹的品格,她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丰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

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一樣剛強勇敢。

2.古詩簡介

簡介 古體詩,又稱古風。

《詩經》中有十五國風,後人引申把詩歌也稱為“風”。樑、陳以後,“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

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佔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了一個專題名稱。

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一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限制的詩體。唐以後,由於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

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一種處於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 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 古體詩沒有固定的詩行,也不會有固定的體式。

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

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

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整齊的古體詩。另有一類雜言古詩,詩行裡的字數長短相雜,參差不齊。

3.古詩前面的簡介怎麼寫

《竹石》 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古詩今譯 咬住了青山就決不肯放鬆,根鬚已經深紮在岩石之中。

歷經千萬次磨鍊更加堅韌,任憑你東西南北來的狂風。 名句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佳。

既是讚美了巖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風神;後兩句進一步寫巖竹的品格,她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丰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

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一樣剛強勇敢。

4.古詩的介紹

宣城見杜鵑花 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 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 [編輯本段]作者生平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漢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綿陽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曆史上,被稱為詩仙。

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又稱為“詩仙”。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 江油)。

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

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 [編輯本段]譯文 曾經在蜀國見到過杜鵑鳥,在宣城又觀到了杜鵑花。

杜鵑叫一回,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編輯本段]賞析 夜郎,遇赦歸來後,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

不久又染了病,晚景悽慘。老來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於是,濃重的鄉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

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

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

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鬱積於心,今日一旦勾起,大為悽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怎能回到故鄉去呢?青年時代 ,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巨集偉抱負。

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誰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見蜀中父老呢?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

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慼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

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

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 ”“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迴,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山中留客】 唐 · 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雲深處亦沾衣。

[編輯本段]註釋: 1、山中:作“山行”。 2、山光:山的容光。

3、物態:景物的景色。 4、暉:陽光。

5、輕陰:微陰。 6、便擬歸:就打算回去。

7、雲:實際指霧氣、煙靄,從上句看,並非指真正的雲。 8、縱使:縱然,即使。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張旭,字伯高,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唐代大書法家。

以草書而聞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編輯本段]譯文 春光明媚,山嵐萬物都在各自呈現著自己的佳妙之處,是多麼的美好,所以請不要因為天色微陰便要打算迴歸。要知道,即便是晴明的天氣裡毫無雨意,走進雲霧深處,那水氣也依然會沾溼你身上之衣。

[編輯本段]賞析 這首詩題為《山中留客》,它的重點當然是留客。但是,因為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無疑是欣賞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寫到春山的美景,不過寫多了又會沖淡“留客”的主題。

詩人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他正面描寫山景只用了一句詩:“山光物態弄春暉”。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春山的整個面貌,從永珍更新的氣。

5.古詩簡介

古詩詞包括以下內容:

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宋代人的發明,又叫長短句。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後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數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參考資料:

6.古詩文的簡介(30字左右)

簡介

古體詩,又稱古風。《詩經》中有十五國風,後人引申把詩歌也稱為“風”。樑、陳以後,“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佔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了一個專題名稱。

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一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限制的詩體。唐以後,由於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一種處於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

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

古體詩沒有固定的詩行,也不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整齊的古體詩。另有一類雜言古詩,詩行裡的字數長短相雜,參差不齊。

7.我學會的一首古詩:內容簡介和活動成果怎麼寫

這學期,我們開展了“輕叩詩歌大門——與詩同行”的活動。在這一次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中,我們廣泛地閱讀了詩歌,不僅拓展了知識面,而且還深深地感受到祖國詩歌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詩中所蘊含的美麗與感情,瞭解詩歌的內涵,真是受益匪淺。

首先,我們小組的四名同學制定了活動計劃,進行了明確的人員分工,各自回家蒐集唐詩、宋詞、元曲與現代詩,並將蒐集來的資料聚集在一起,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閱讀與交流。在交流中,我們感受到了古詩與現代詩的不同之處:古詩的語言比較凝鍊、內涵豐富;現代詩的寫法則比較自由,更適合抒發詩人的情感;我們還了解到了詩歌的分類與詩歌的表現手法……總之,我們學到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這次活動,使我們在詩歌的海洋中暢遊的同時,也大開了眼界。

當然,我們也學會了許多閱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技巧。例如:我們在讀詩的時候,知道了去聯絡生活實際讀、不同的詩比較著讀、邊描繪畫面邊讀等,這些都是我們通過學習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這些經驗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詩歌,也可以讓我們走進詩的意境中去,感受詩人當時的情感。

在學習了寫詩歌的方法之後,我們還試著自己寫了幾首童趣盎然的小詩,感受了一回當“小詩人”的感覺。我們的詩中雖然還有著欠缺的地方,但字裡行間都洋溢著童趣,令我們自己讚歎不已。

雖然這次活動時間很短暫,但輕叩詩歌大門,在我們面前展出了一個美麗的詩歌的世界,從而讓我們挖掘到了詩歌海洋中的無數珍寶。讓我們徜徉在詩歌的百花園中,讓生活充滿詩意,讓詩歌陪伴我們成長! 通過這一次綜合性學習,我們不僅學到了很多詩歌,還學會了詩歌的分類,這樣更有助於我們學習詩歌,也收集了很多有關詩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自己寫詩歌,因為是個充滿了詩情畫意,充滿了自己的渴望,在詩歌裡,我們可以放飛自己的心靈,我們的思維可以跳躍,我們的想象力得到了豐富的伸展,我們可以在詩歌裡表達自己的渴望與情感。我們也還學會了如何理解詩歌,讀詩歌的方法:1.理解詞語的意思 2.聯絡生活實際 3.想象畫面 4.各種詩歌做對比。所以說,這一次綜合性學習對我們的知識增長有了很大的幫助,我們也有了放飛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寫詩歌為了很好地進行本次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老師特地帶領我們去圖書閱覽室借閱了有關詩歌的書回來,讓我們用心品讀。老師告訴我們:詩歌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甚至一個世界文學界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所以說:我們務必要認真讀詩歌,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多收集詩歌,還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

8.古詩,作者簡介和大意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詩解:

這首小令,前三句各寫了不同的三種事物。我們看到:西風瀟瑟的深秋季節,地下沒有紅花,樹上不見綠葉,也沒有芳草,有的只是乾枯的藤,蒼老的樹,和歸巢的晚鴉,以及一曲溪水,溪上有小橋,橋畔有人家。這景色,正彷彿前人曾經寫過的:“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隋煬帝)。從第三句看,與前兩句不同:既有“瘦馬”,自然有人騎在這疲憊無力的馬上(隱約寫出人)。這時候,“夕陽西下”,眯出時間。“斷腸人在天涯”——直至此刻,才明顯地寫到旅人,寫到旅人的心情。這是一幅悽清、蕭瑟、充滿離愁的畫面。開頭兩句寫景,對這幅蕭瑟悽清的秋景圖,作進一具皴染。第五句是結穴之筆,於是人物形象,特別是人的感情,躍然紙上,使形象鮮明起來。

—— 選自《中國文學史》——

標籤: 古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qg1p8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