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碧螺春的歷史發展過程

碧螺春的歷史發展過程

碧螺春的歷史發展過程

碧螺春是中國的一種名茶,起源於江蘇省蘇州市太湖西南的東山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當時茶農在東山島上發現一種茶樹,它的茶葉色澤碧綠、形如螺旋、味道清香,於是被稱為“碧螺春”。

在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年),碧螺春開始流傳到外地,並贏得了國內外茶界的廣泛認可和好評,被譽為“東山第一茶”。

20世紀40年代,碧螺春的種植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使得其產量得以增加,同時也為其質量的保持打下了更好的基礎。在這個時期,碧螺春成為了蘇州和周邊地區最為著名的茶葉品種之一,並在全國的茶葉市場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碧螺春依然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不僅在國內市場上銷售良好,還逐漸走向國際市場。同時,其原產地東山島也成為了一個茶文化旅遊景點,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品嚐碧螺春、瞭解茶文化。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來自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關於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說,專氧船剛集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捲曲如螺,春季採製,又採自碧螺峰這些特點,因而命部國映名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歷史,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句呢他害新微已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落陽。”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來自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醫做,產於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佈,白毫隱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啊勝直意氧魯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人們讚道:“銅來自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果園之中,並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據來自《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名得如笑居綠棉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通末京司徑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沙寫驗供得模語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來自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空座夫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混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體判她多點葉大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將實施新的國家產品質量標準,新標準的實施,將統領碧螺春茶產業發展的核心,調整茶葉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消費及政府監管的各個領域。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曆史。那麼下面具體來看看碧螺春發展歷史有哪些吧。

碧螺春

1、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關於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說,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捲曲如螺,春季採製,又採自碧螺峰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歷史,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2、洞庭碧螺春產區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3、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於早春。

4、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佈,白毫隱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人們讚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果園之中,並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5、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6、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舳?福?渡醺氏悖?壯啤?派啡恕???搪莘逭哂燃眩???搪荽骸?薄H粢源宋?擔?蟣搪荽翰櫨κ加諉鞽??誶?∠陸?現?熬鴕衙??院樟恕?/p>

7、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8、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將實施新的國家產品質量標準,新標準的實施,將統領碧螺春茶產業發展的核心,調整茶葉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消費及政府監管的各個領域。

以上就是對於碧螺春發展歷史有哪些的相關內容。

碧螺春的歷史發展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關於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說,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捲曲如螺,春季採製,又採自碧螺峰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歷史,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於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佈,白毫隱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人們讚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果園之中,並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將實施新的國家產品質量標準,新標準的實施,將統領碧螺春茶產業發展的核心,調整茶葉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消費及監管的各個領域。

碧螺春是什麼茶

碧螺春是屬於綠茶,為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已有1000多年曆史。因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的洞庭山區,故又稱洞庭碧螺春。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高階的碧螺春,茶芽之細嫩0.5公斤幹茶需要茶芽6-7萬個。

碧螺春的歷史發展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

介紹一下碧螺春的歷史

碧螺春屬於綠茶類。主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洞庭東、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湯清、味醇,是我國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並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從此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

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採於早春而得名。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几株,每歲土人持筐採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採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7061.htm

碧螺春的簡介和神話傳說

分類: 煩惱

問題描述:

有關碧螺春的簡介和由來。

解析:

太湖中的洞庭西山、洞庭東山,是碧螺春茶的原產地和主產區,最早的產茶歷史,文獻記載見於唐代陸羽的《茶經》。碧螺春的前身是產於西山水月塢的水月茶,又稱小青茶。據《太平清話》載:“洞庭山小青塢出茶,唐宋入貢,下有水月寺,即貢茶院也。”現存於水月寺刻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的“水月禪寺中興記”碑,刻有多首名人題詠水月寺的詩,其中就有宋代文學家蘇舜欽題詩:“水月開山大業年,朝廷敕額至今存。萬株鬆覆青雲塢,千樹梨開白雲園。無礙泉香誇絕品,小青茶熟佔魁元。當時飯聖高陽女,永作伽藍門。” 至明末清初,水月茶俗稱為“嚇煞人香”。成書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陸延燦的《續茶經》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山而細,味甚甘香,俗呼嚇煞人香。”

據《太湖備考》等史志記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康熙帝南巡至浙江回京,途經蘇州,江蘇巡撫宋犖以洞庭“嚇煞人香”茶進獻,康熙飲後大加讚賞,因其茶“清湯碧綠,外形如螺,採製早春”,賜名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每年進貢,名揚天下。初,碧螺春綠茶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時西山縹緲山莊經銷的碧螺春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10年在南洋勸業會獲優等獎,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章。近年,有外地茶葉按碧螺春方法炒制,也名之以“四川碧螺春”、“貴州碧螺春”、“浙江碧螺春”等,外形雖與洞庭(山)碧螺春相似,但因土壤及氣候條件的差異,品質遠較洞庭(山)碧螺春差,一作對比即可區分。為保護消費者利益,2003年起實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只有產自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和東山鎮的碧螺春綠茶,才能稱為“洞庭(山)碧螺春”,零售產品包裝上均貼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標誌,並可通過網路驗證。

洞庭(山)碧螺春的品級與採製時間關係極大,可稱一日數品。採製於清明前,稱“明前”,為上品;採製於穀雨前,稱“雨前”,質量略遜於明前,但仍屬佳品。穀雨後氣溫高,茶葉生長快,葺毛少,體形粗大,只能稱為“炒青”。難得遇到溫暖的早春,採得春分之前的“分前”碧螺春,則尤為名貴,為數十年難得的珍品。195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帶去了東山西塢村和西山梅益村(包山塢)的“分前”碧螺春,與會者飲後,都讚不絕口;1971年周恩來與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簽訂“上海公報”時,送給基辛格的禮物,也是洞庭碧螺春。

洞庭(山)碧螺春採製的人工量極大,成本高,是真正的“功夫茶”。所用嫩芽是初展的一芽一葉(俗稱“一旗一”),長1~1.5釐米,寬不能超過1釐米,每斤成茶平均要5~6萬個頭,從採、揀、制、炒,約需6~8個人工。嫩芽葉背後有茸毛,新鮮時不明顯,製成後始顯露,品質越好茸毛越多,是為洞庭(山)碧螺春的一大特色。製作過程極繁,操作技術要求很高。從採摘到鮮葉揀剔,上鍋後的高溫殺青、熱揉成形、搓團顯毫、文火乾燥,前後經過6道基本工序,始成碧螺春。其間火候強弱的控制是關鍵性的,往往上品嫩芽,因火功、炒制技術上的缺陷,便成下乘碧螺春。製成後的洞庭(山)碧螺春香氣濃郁純正,外形具有“纖細多毫,捲曲呈螺,嫩香持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的特色。

飲洞庭(山)碧螺春,須杯中先注開水,後投茶葉,皆沉杯中不浮,然後茶葉徐徐展開,顯天然芽葉本色。若先將碧螺春入杯而後注水,則茶葉上的葺毛受衝擊而浮起,使茶水混而味亦遜。品嚐高階碧螺春頗有情趣。品茶時,採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先衝開水後放茶。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杯中葺毛翻飛,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清香、馥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階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溼貯藏。隨著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采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餘,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碧螺春不僅是名茶,亦可烹成“碧螺蝦仁”等名菜,色、香、味俱佳。

碧螺春的傳說

傳說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東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小夥子,名叫阿祥,打魚為生,兩人相愛著。但不久災難來臨,太湖中出現了一條惡龍,作惡多端,揚言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不答應,便興風作浪,讓人民不得安寧。阿祥得知此事後,便決心為民除害,他手持魚叉潛入湖底,與惡龍搏鬥,最後終將惡龍殺死,但阿祥也因流血過多而昏迷過去。碧螺姑娘將阿祥抬到家中,親自照料,但不見轉好。碧螺姑娘為了搶救阿祥便上山尋找草藥。在山頂見有一株小茶樹,雖是早春,已發新芽,她用嘴逐一含著每片新芽,以體溫促其生長,芽葉很快長大了,她採下幾片嫩葉泡水後給阿祥喝下,阿祥果然頓覺精神一振,病情逐漸好轉。於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樹上的芽葉全部採下,用薄紙包好緊貼胸前,使茶葉慢慢暖幹,然後搓揉,泡茶給阿祥喝。阿祥喝了這種茶水後,身體很快康復,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然而碧螺姑娘卻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因是姑娘的元氣全凝聚在茶葉上了,最後姑娘帶著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懷裡,再也沒有醒過來。阿祥悲痛欲絕,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從此山上的茶樹越長越旺,品質格外優良。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鄉親們便把這種名貴的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後來有 “從來佳茗似佳人”來形容女子也正是因為如此。

碧螺春在唐朝之後為什麼會成為名茶?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茶早已成為古老的東方國度——中國的代名詞。中國深厚的茶文化也正猶如這個古老的民族一樣歷久彌新。在陳宗懋先生主編的《中國茶經》中,將茶分成了: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而我們今天的主角碧螺春就是綠茶的一種,更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一、初見碧螺春——人生若只如初見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我國碧螺春的主要產地位於江蘇太湖旁的洞庭山,地處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宜人空氣溼潤。為碧螺春的生長提供必不可少的氣候因素。又由於當地的土壤呈微酸性極宜於茶樹的生長。

致使碧螺春茶身細長,仔細觀察茶葉上佈滿了茸毛,白毫隱翠。將碧螺春投入水中,茶葉當即就會沉到杯底。按功夫茶的方法沖泡之後,湯色清澈柔和、色澤明亮呈現出青,品之氣味清香、其味濃郁醇厚,細品還會有回甘,齒頰間餘香不絕。

二、再見碧螺春——與歷史的唯美邂逅

碧螺春茶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久負盛名,只不過那個時候碧螺春還沒有這個婉轉動聽的名字。碧螺春茶產自江蘇洞庭山,在當地關於碧螺春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碧螺春茶是一名叫碧螺的姑娘的元氣凝聚在嫩葉上形成的。而這個美麗且動人的傳說,是古代勞動者們對於茶葉的美好想象。

1、始於唐朝

宋史曾概括我國的飲茶之風:“始於唐,盛於宋”。然而碧螺春早在唐朝就已經成為了貢品,可見碧螺春茶的成名之早,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著很大的聯絡。歷史上唐朝被認為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當時經濟發展迅速,統治者重視茶業的發展,並且唐朝的統治者們大都崇尚佛教,而佛教又認為茶可以使人靜氣凝神,所以當時的統治者主張飲茶,這為碧螺春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條件。

其次在詩歌盛行的唐朝,文人墨客也早已用幽美的詩句表達對茶的讚美和飲茶時對於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也正是這一時期,洞庭山茶被寫入了《茶經》,被擁有茶聖美名的詩人陸羽所推崇。這足以說明洞庭山的茶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佔據了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而當時的洞庭山茶基本上就是現在的碧螺春。

2、繁於宋朝

宋朝被認為是中國飲茶的鼎盛時期,當時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有飲茶的習慣,只不過茶的品質有很大的不同罷了。宋朝當時瓦肆的大量興起,為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介質,烹煮茶的手法當時也出現了“鬥茶”和“分茶”,宋朝也成為了茶葉飲用最為活躍的一個時期。並且宋朝的茶業採取的是國營的方式,加強集權的同時也加速了茶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而碧螺春也乘著這一東風迅速發展,只不過當時的碧螺春還未有如此優雅的名字。

宋朝時期,在碧螺春的產地洞庭山下有一座名為“水月禪院”的寺院,當時的茶葉還大多以茶餅為主,從范成大所著的《吳郡志》中我們可以發現當時水月寺的茶宴已經很普遍,而他們所飲用的茶葉就是洞庭山的“水月茶”。

3、盛於明清

明朝時期不論是茶業的發展還是飲茶的習俗,都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體系,陳繼儒撰寫的《太平清話》中也再次強調了水月茶是貢茶。明代茶書上有“蘇州茶飲遍天下”之說,而當時的洞庭山雲霧茶,在唐宋入貢的基礎上仍然享有名茶的盛名。

直到清朝的康熙時期,碧螺春才正式擁有現在的這個名字。相傳康熙南巡,在遊歷太湖和洞庭山時品嚐了當時巡撫宋犖命人買來的“嚇煞人香”。康熙見茶葉條索纖細,彎曲的像一個海螺,沖泡後在水中上下翻飛,清香無比,便賜名“碧螺春”。

也正是這一時期,各種名茶都相繼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而被皇帝賜名,這足以見得碧螺春在當時的地位,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名茶。而這絕非一日可成的,名茶之所以稱得上名茶,是經過數百年的沉澱與積蓄才成就自身的清香淡雅、清新脫俗。而又有多少人在這小小的一盞茶中體會到了人生的奧妙呢!

碧螺春茶經歷了唐朝的鼎盛、宋朝的繁榮到最後明清的衰落,它猶如一位歷史的見證者,同樣也是歷史的參與者。時代在更迭,名字在變化,但是洞庭山茶始終默默的積蓄自己。名茶從來不是一日便可成就的,同樣真正的名茶也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一如碧螺春一樣,從無人知曉到家喻戶曉,這一路走來一走便是1000年,而它依舊是那個太湖旁洞庭山茶。當然碧螺春能成為名茶與統治者重視茶文化以及文人的推崇有著很大的聯絡,但是終究其自身的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碧螺春之所以能成為名茶,除了重要的歷史因素外,其自身的品質也是使碧螺春成為名茶的重要內因。由於碧螺春與桃、杏、李等果樹間作,所以碧螺春有著獨一無二的茶香果味,沖泡以後茶香撲鼻,味道清香濃郁。

再看它纖細的腰身和宛如翡翠般的隱翠,怎能不讓人為之動情。碧螺春一般在每年春分時節開始採摘,穀雨時節結束。試想在江南略有寒冷的陰雨中,碧螺春纖細的身軀羸弱的站在那裡,欣賞著江南煙雨的秀美,宛如《石頭記》中的黛玉一般,多愁善感並且陰柔唯美。再看她沖泡時的徐徐舒展,上下翻飛,不正像一位女子在翩翩起舞。這樣的顏值、這樣的柔美,怎能不讓人心生憐愛之情。

初飲碧螺春,我們可以感受到茶味的醇香與厚重之感,這是一種帶有衝擊感的茶香,立馬讓你感受到碧螺春茶的醇厚之味,細品之後還會有回甘。自古以來中國人飲茶很看重茶葉的回甘,回甘效應與茶也的質量有著很大的聯絡,回甘效果越明顯說明茶的質量越好。

在茶文化中也認為:人生如茶,會苦盡甘來。細細想來人生不就猶如飲茶一般嗎,總要經歷些苦澀的時光,不斷地增長人生的閱歷,最後方能苦盡甘來看到別樣的風景。而碧螺春就是因其出色的回甘效果和其濃郁的茶香讓人飲之不忘,成為公認的名茶。

人生如茶,希望每一位靜心品茶之人都能從小小的一盞茶中體會到人生的廣闊。

碧螺春產自哪裡?

碧螺春茶原產於蘇州東、西山,關於碧螺春卻有著許多美麗而動人的傳說。碧螺春主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洞庭東、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湯清、味醇。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發展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

關於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說,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捲曲如螺,春季採製,又採自碧螺峰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歷史,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於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佈,白毫隱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人們讚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果園之中,並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

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

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將實施新的國家產品質量標準,新標準的實施,將統領碧螺春茶產業發展的核心,調整茶葉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消費及監管的各個領域。

價值功能

碧螺春是綠茶代表產品之一,根據中國中醫學及現代藥理學對茶葉的保健功效研究認為:茶葉苦、甘,性涼,人心、肝、脾、肺、腎、五經。

茶苦能瀉下、祛燥溼、降火;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熱瀉火解表。茶葉含有大量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化合物。如:兒茶素、維生素C、A、咖啡鹼、黃烷醇、茶多酚等。

碧螺春功效 茶葉成分對人體的生理、藥理功效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八大保健作用:

1、興奮作用:茶葉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效率。

2、利尿作用: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鹼具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利用紅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作用: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進血液迴圈,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4、抑制動脈硬化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當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面板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碧螺春茶的資料

碧螺春雅名之由來

凡是品飲過碧螺春的人,都會十分讚賞它的嫩綠隱翠,葉底柔勻,清香幽雅,鮮爽生津的絕妙韻味。但鮮為人知的是其名之來歷,還有兩個逸聞趣事呢。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几株,每歲土人持筐採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採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據清代王彥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雲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里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為阿祥。阿祥為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一帶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裡有一天,太湖裡突然躍出一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為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應其所求,惡龍乃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為保衛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游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臥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裡,碧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裡,親自護理,為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為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為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後,精神頓爽。碧螺從阿祥那則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裡充滿了喜悅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裡採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裡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

阿祥萬沒想到,自己得救了,卻失去了美麗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絕,遂與眾鄉鄰將碧螺共葬於洞庭山上的茶樹之下,為告慰碧螺的芳魂,於是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為碧螺茶。後人每逢春時採自碧螺茶樹上的芽葉而製成的茶葉,其條索纖秀彎曲似螺,色澤嫩綠隱翠,清香幽雅,湯色清澈碧綠;洞庭太湖雖歷經滄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卻仍是獨具幽香妙韻永惠人間的。

產於江蘇省蘇州市洞庭東西山,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除兼具龍井茶之功用外,其提神健胃優於龍井,對上呼吸道傳染病及消化道疾病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採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為貢茶是毫無疑義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溼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碧螺春採製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採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釐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高階碧螺春約需採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幹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採,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殺青: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揉捻:鍋溫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位,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幹度達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乾: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幹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幹。鍋溫約30~40°C,足幹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碧螺春分7級,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未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榮以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嚐高階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採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先衝開水後放茶。或用70~80°C的開水沖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階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放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溼貯藏。隨著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采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餘,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暢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遠銷美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家。碧螺春茶區每到採茶季節,春意盎然,滿山蒼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7061.htm?ss=DB8EF305B61D4E28D9398294815921264C56A769

碧螺春|康熙賜名被迫營業的“嚇煞人香”

是不是被標題看得一愣?嚇煞人香其實曾是碧螺春的原名,可別因為這個俗氣至極的名字小瞧了它。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可是做了很多功課的,據說現在的更名“碧螺春”,可是由我們康熙皇帝賜名,同時碧螺春也是他本人最愛的一款茶。

老規矩,先上泡飲筆記:

其實關於碧螺春的神奇傳說也有很多,看得我也是不知所以然。嗯,這個嘛、還是那句話,喝茶最重要的還是開心就好啦~

當然以我們茶管家一貫靠譜的作風,還是給大家講點實實在在的知識點吧!

我國的茶葉實在太多了,隨著歷史的發展到沉澱,為了方便大家的區別和認知, 它們按工藝劃分為了六大類。

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黑茶、黃茶。碧螺春就是所屬於綠茶類。

綠茶是六大茶類中唯一的不發酵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茶類, 各個茶產區幾乎都有約70%綠茶,所以在六大茶類當中綠茶是NO.1!

綠茶產區分佈

來回顧一下所學的的知識點, 綠茶如果按加工工藝來說,分為“蒸青,炒青,晒青”三種。

碧螺春在加工工藝上屬於炒青綠茶,炒青綠茶是因乾燥方式採用炒幹而得名的。

碧螺春在採摘上也是較講究的,首先一定要採得早,這樣才能保證它的嫩度。所以我們常見的碧螺春體型都相對靈巧些。

不光只是採摘講究,碧螺春還有一項極為重要的加工工藝,就是搓團顯毫。 千萬不要小看這道工藝,最辛苦的搓團顯毫工藝是機器所不能代替的!

但其中的奧妙也是要全憑自己苦練,難與人說。

這樣一個過程要30~40分鐘左右,一斤鮮葉一般也只能做出二、三兩茶葉。

所以我一邊品飲一邊不禁感慨,若沒有對一款茶的製作工藝去詳細瞭解,永遠不知道這短短几分鐘的一杯茶,竟需要付出這麼多的辛勞。

當然茶人跟我們茶管家的初衷都是相同的,如果都能讓茶客們喝上一杯好茶,猶如標題嚇煞人香一般讓人驚喜,即使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做出好茶是一生的修為,未來,還長著呢。”

幹茶外形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幹看可能展現不出,如遇水會將碧螺春的優美身段彰顯的淋漓盡致。

沖泡一杯,經雙手揉搓的茶葉如雲舒展,呈現一旗一。

碧螺春是所有綠茶中下沉最快的,所以建議用玻璃杯上投法泡出一杯清香的碧螺春。

如果是使用蓋碗,就失去了觀賞的意義了。也難以領略湯色的碧綠清澈,葉底的鮮嫩明媚~

第一口,味道清雅鮮醇,雖然是綠茶,但茶湯不顯單薄,反而很是濃香。

第二口,茶香圍繞並充斥著口腔,舌底回甘、滿口生津。

第三口,花果嫩香早已隨著喉舌直抵心坎,如置身山林果木間,清新爽朗。鮮味悠悠揚揚,又如春雨無聲潤物。

謹記綠茶一定要放冰箱哦!

|想知道更多好玩的茶知識

|歡迎私信勾搭我

|我 茶界小可愛林寶釵是也

中國名茶洞庭碧螺為何能夠享譽全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並且種類繁多,茶文化作為其中的一種有著悠久的歷史。以茶為主要寄託的文化不僅延伸出了相當多的文人文化,並且還傳播到了世界很多地方,豐富發展了世界民族文化。在茶文化中,用什麼樣的茶烹製是最重要的一種,茶的種類不僅決定了烹茶的方法也決定了製茶人的文化品位,很多文人墨客尤其喜歡洞庭碧螺春,這也使得這種茶享譽全球,究其根本原因有三個。

起源非常悠久

洞庭碧螺春早在宋朝時期就有著非常響亮的名號了,蘇州洞庭湖因地理位置的原因非常適合盛產茶葉,碧螺春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彼時的茶聖陸羽就在《茶經》中記載有關碧螺春的資料,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洞庭湖茶葉記載。到了宋朝,此地出產的茶葉成為貢品,因其山下的寺廟名為水月寺,所以在此地出產的茶葉也被稱為水月茶,這是碧螺春的起源。

康熙皇帝賜名

到了清朝,碧螺春開始真正的聲名鵲起。康熙皇帝在南巡的時候到了蘇州,見到了蘇州巡撫呈上來的茶品,覺得此茶香氣撲鼻甚是喜歡,當問及此茶的名字的時候,巡撫回到此茶名為“香煞人”。康熙覺得這個名字非常不符合此茶的意境,看到洞庭湖春色縹緲,遠山如黛,便賜名:碧螺春。經此之後碧螺春就成為全國爭相獲得的東西。到了清末,碧螺春的地位逐漸超過了六安瓜片等茶葉,成為達官貴人爭相購買的商品。

本身稀有難以獲得

洞庭碧螺春的產地幾乎是全國獨一份的,不僅洞庭湖東西二山環繞,並且江南地理環境溼潤。這就使得碧螺春的產地較為封閉,不易發生變化與此同時想要獲得一樣的茶葉就更難了。所以,全國就只有這一處地區才可以產出碧螺春。這樣的情況就使得茶葉市場“有價無貨”,所以顯得格外珍貴,享譽全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香碧螺的歷史由來

香碧螺,是計劃經濟時期,雲南省為了增加農副產品的品種,特地去碧螺春產地學習碧螺春的加工技術,然後利用雲南本地的阿薩姆大葉種茶箐,使用碧螺春的工藝技術,開發出來的一種雲南綠茶。換句話說,香碧螺是用普洱茶的茶箐製作的綠茶。

最早香碧螺的生產,是由國家指定的雲南省二級國家企業--大渡崗茶廠開始的,後來因為這種摹仿碧螺春的加工工藝,對採摘時間、加工時間、茶箐等級要求得非常嚴格,而云南省的地理條件相對不利於這種生產方式,大渡崗茶廠就停止了加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很多茶農和其他茶廠根據自身條件開始自行生產。

香碧螺的外形比常見的碧螺春要粗壯很多,因為自身採用的是大葉種茶箐。色澤墨綠,香氣保持了一貫的碧螺春特點之外,還有獨特的雲南茶香氣,總體來說,是雲南綠茶中不錯的一個品種。功效沒有什麼特殊的,和普通的綠茶是基本一致的,但是由於茶箐自身的特點和優點,香碧螺比起普通的碧螺春,要耐泡很多。

茉莉花香碧螺,是使用茉莉花茶加工技術,使用茉莉花加工熏製的香碧螺。花茶其實就是綠茶的茶胚,再使用茉莉花熏製生產出來的。花茶和綠茶,如果從製作工藝上區分,並沒有明顯的界限。碧螺春、香碧螺都是綠茶,使用茉莉花加工之後,就是帶茉莉花香味的綠茶,叫花茶也可以。

標籤: 歷史 碧螺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v30y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