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天心村鬥茶賽獲獎名單

天心村鬥茶賽獲獎名單

天心村鬥茶賽獲獎名單

據悉,天心村鬥茶賽每年都會舉辦一次,以下是2021年的獲獎名單:

一等獎:李明華、康麗娟、邱文豪

二等獎:陳小蘭、劉紅英、劉麗柏

三等獎:張敬華、高永健、謝婷婷

優勝獎:黃曉明、楊秀枝、莊德先

最佳造型獎:徐志華

最佳表現獎:韋瓊瓊

最具觀賞性獎:張凱

最佳潤口獎:彭建華

最佳品質獎:樑芳

最佳款式獎:白麗麗

最具創意獎:黃文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巖茶心頭肉哪個品牌的

 巖茶心頭肉是武夷山市擎天巖茶業有限公司旗下的產品。武夷山市擎天巖茶業有限公司於2013年04月12日成立。

法定代表人餘盛良,公司經營範圍包括:茶葉(烏龍茶)生產、加工、批發與零售(有效期限至2016年10月30日止),茶具、根雕批發與零售,茶葉種植,茶藝表演,茶文化交流,禮品包裝設計,營銷策劃等。

人物介紹:

餘盛良 ,武夷山市擎天巖茶廠廠長 、全國十佳匠心茶人,天心岩茶村黨支部副 、武夷山市擎天巖茶廠廠長 、2003年在第三屆武夷山市“狀元杯”民間鬥茶賽中榮獲“品種狀元”稱號 。

全國十佳匠心茶人:《茶人傳·卷二》是一本專注於記載茶人故事的傳記集合。它收錄50位現當代中國茶人精神的茶業人物,收錄的基本門檻是茶人有二十年以上的從業經驗,並且在自己的領域中有一定建樹,在當地乃至全國有不凡的影響力,收錄範圍包括文化學者、非遺傳人、品牌掌門及匠心茶人。

本書深度挖掘中國絕大部分茶區的匠心茶人,記錄了他們數十年的茶路歷程,從他們懷著憧憬踏上茶人之路開始,到歷經挫折仍咬牙堅持,再到功成名就、提攜後輩,用不同的語言風格去闡述他們的人生與經歷,揭祕茶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50個故事,50種人生,50種堅持,凝聚成茶人匠心精神。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餘盛良

2021天心村鬥茶賽時間

10月9日,第四屆武夷山茶葉交易會暨“仙店杯”民生茶茶王賽10月9日在興田鎮仙店村熱鬧開賽。據瞭解,本次茶王賽共收到肉桂、水仙、大紅袍3個系列806箇中火成品茶茶樣,通過評審,最終角逐出各系列茶王1名、金獎2名、銀獎4名和優質獎15名。

御上茗巖茶是一線品牌嗎

“御上茗”是品牌,屬廈門御上茗茶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大紅袍,金駿眉, 武夷巖茶, 正山小種,青茶等。“御上茗”品牌系列茶葉在近些年的茶葉比賽中多次獲獎:2008年大紅袍獲得第三屆閩南鬥茶大賽金獎、銀獎。2009年大紅袍獲得第四屆閩南鬥茶大賽金獎、銀獎、優質獎。2009年獲得第四屆閩南鬥茶大賽名優紅茶獎。

武夷巖茶今年有什麼賽示

為了給鄉親們和廣大茶友提供一個茶葉交流、學習、互動和宣傳的平臺,加強茶人的優質意識和進一步提升審評、種植以及加工水平。經村兩委和村茶業協會研究,報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決定於2016年11月18-20日在景區北入口(廣場)舉行“武夷正巖核心村-天心村”武夷巖茶鬥茶節。請鄉親們在春茶生產加工期間做好送樣參賽準備。

1、參賽茶樣:當年新做的大紅袍、水仙、肉桂、名叢。

2、數量:大紅袍、水仙、肉桂茶樣送23斤(獲獎茶以20斤計算);名叢茶樣送3斤。

3、獎項、獎金設定:大紅袍狀元獎金12萬元、水仙狀元獎金12萬元、肉桂狀元獎金15萬元;大紅袍、水仙、肉桂金獎獎金6萬元;大紅袍銀獎獎金2萬元、水仙銀獎獎金2萬元、肉桂銀獎獎金3萬元;名叢茶只設獎項不設獎金。四個系列均增設優質獎若干名(優質獎只設獎項不設獎金)。

4、收樣時間:2016年10月8-12日(上午8:00至11:40,下午14:00至18:00),逾期不收。

5、收樣地點:天心村村部二樓。

6、特別要求:①參賽的茶樣必須是天心村行政區域內的茶葉,以中足火或中足火以上茶葉為參賽物件,杜絕輕火茶送樣。②增加滋味(水香)的分數比重。③聘請本村專業審評師先行初步評審(每泡茶六沖以上),篩出不符合相應要求的茶葉,然後再交由市級及以上專家組和大眾評委評審(要求評審過程中每泡茶六沖以上)。④為杜絕非本村的村民(或企業)掛名送樣,嚴格界定送樣物件的村民身份和企業身份,企業送樣的法人非本村村民需在送樣同時提交市場監督管理局出具的企業持股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有效證明),證書、獎盃、獎牌嚴格執行“三證統一”。⑤禁止本村的村民(或企業)代送非天心村行政區域內的茶樣,一經核實,取消該村民(或企業)五年內在本村的鬥茶參賽資格。

7、在原有活動的基礎上為增加參與度、展示茶農、茶企各體風采、豐富茶節活動、擴大“武夷正巖核心村-天心村”茶文化的宣傳、滿足廣大茶友現場結識茶農茶企的願望。同一時間在景區北入口(廣場)增設一項“百家茶席”《簡稱“茶百席”》活動。(本活動採用自願報名原則,報名物件參照以上“第6點特別要求”):①席位暫設:100席(面積約為3M*3M);②報名方式及時間:送樣時當場報名(報滿即止);③組委會提供:茶桌1張、椅子3張、帳篷1頂、泡茶開水;④可根據自行設計的茶席空間風格自備:茶盤、杯具、佈置相關擺設、名片、企業(個人)的宣傳資料等;⑤茶席活動結束後由組委會評選出優秀茶席若干名。

孝文家茶怎麼火起來的

天心村鬥茶賽每年都會吸引眾多巖茶高手聚集,每位參賽者都想在這場大會上大顯身手,在巖茶屆爭得光榮一席,競爭之激烈,讓人不敢小覷。而孝文家茶的首屆狀元就是在此誕生——陳墩水人稱“水叔”,從此他帶領孝文家茶走向了輝煌。

擴充套件資料

水叔出身於製茶歷史近300年的陳氏家族

"從安溪遷到武夷山,家族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父親自幼跟著爺爺漫山遍野地邊跑邊學做茶

我從小也耳濡目染,跟著父親依樣畫葫蘆地學

跟茶的緣分,就這麼祖祖輩輩延續下來"

水叔的堂叔公陳書省可謂是

武夷山老一輩做茶人中無人不曉的人物

他是人們尊稱的"省公"

也是巖茶泰斗姚月明這輩人最尊敬的老師傅

提起省公的事蹟,內斂的水叔臉上都會洋溢著驕傲與喜悅

"省公在審評方面的成就是我們家族的榮耀

除了審評,我們祖上出的最多的就是做青師傅

我們祖孫三人都是做青的一把好手"

開青是做青師傅必備的基本功

將茶青灑在水篩上,水篩旋即一動

茶青便均勻地分佈於水篩之上

水篩再動,茶青則又全部聚攏到水篩

這看似簡單的動作,現在已經沒有幾個人會了

從採青、做青、焙茶

水叔堅持每一步都嚴格按照要求

將古老的技法運用得活靈活現

也將茶的特性發揮到淋漓盡致

"今天的這個茶青我想做成什麼樣的茶

明天就一定能做成什麼樣"

水叔對於自己的做茶功力信心十足

這種自信不僅源自於祖輩的傳承

更是他做茶46年如一日的堅守

"魄力十足,敢為人先"

第一家民辦茶廠廠長,開巖茶先河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水叔是天心村裡唯一的高中生

擁有村裡最高文化的他慧眼獨具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

便傾全家族之力開闢茶山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

他不以為意的一個決定

卻奠定了牛欄坑今日的格局——

讓它坐上了三坑兩澗的頭把交椅

1986年,水叔創辦了天心村第一個民辦茶廠——慧苑茶廠

同時作為村領導集體中的年輕骨幹

水叔擔起重任,成為天心村第一個村辦茶廠的第一任廠長

除了從祖輩上傳承下來的製茶手藝外

水叔沒有任何企業生產和管理的經驗

但他沒有卻步,反而迎難而上

帶著全村人摸著石頭過河

硬是把天心村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

變成巖茶界享譽海內外的金字招牌

"世家傳承,再創輝煌"

成立孝文家茶品牌,傳承武夷巖茶

水叔父輩開山植下的小小茶苗

到陳孝文這一輩已成為森然茂密的茶山

水叔認真製茶的精神也由陳孝文傳承了下來

同時傳承的還有陳氏茶廠

陳孝文在2013年正式成為茶廠的新一代"掌門人"

他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在時年24歲的時候

被評為首批國家非遺武夷巖茶製作工藝傳承人

"非遺傳承人讓我充滿了責任感

我開始思考如何能讓更多人瞭解武夷巖茶

讓巖茶走上品牌化道路的想法在我心中萌發"

心懷發揚武夷巖茶的使命感

2015年孝文家茶品牌正式成立

孝文家茶在陳孝文的引領下

恪守古法技藝,嚴格要求各道製茶工序

只為延續武夷巖茶最本真和精妙的滋味

以及做茶最純粹的理想——

將一杯中國好茶分享更多的人

種好茶,做好茶。

在陳氏家族中,茶宛如一個深烙的符號,代代相傳。在百年的傳承中,茶是一種祖輩心血累積凝注的聖品,茶也成為這個家族最沉甸甸的記憶瑰寶。

如今,陳孝文依然謹記著水叔的教誨,堅守著茶農的本分,孝文家茶也在積極呈現與發揚真正具有高品格高品質的武夷巖茶,力求讓巖茶成為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種生活藝術,將武夷山最精妙的茶生活美學分享給更多人!

天心村的歷史

天心村號稱“中國巖茶村”。全村510戶人家就有450戶人家經營茶產業。家家戶戶種茶、做茶、賣茶,鬥茶之風代代相傳。2000年7月的“凱捷杯”茶王賽在天心村舉行,天心村茶農看到了鬥茶文化對茶葉促銷的重要影響。天心村茶農茶商還自辦民間鬥茶賽,2007年6月的一場鬥茶活動,展示了天心岩茶村村民的茶文化風采。

天心村的行政建制雖然不及其它村歷史悠久,但是也經歷了重大變革。天心自29年(1930年)開始進入行政區劃,屬於赤石實驗鄉的武夷保,轄區大都是自然景觀的村寨寺廟宮觀,如武夷宮、天心庵、桃源洞、馬頭巖、慧苑寺、水濂洞等。1954年實行新的行政區劃時,天心隸屬於崇安縣第二區即星村區的武夷鄉,鄉所在地就設在天心岩。1958年人民公社化,成立武夷人民公社後,天心大隊成立,大隊部設在桂林,下轄武夷宮、蘭湯、桂林、白巖、天心、水濂、馬頭、慧苑等12個生產隊。天心村百分之八十的區域面積在武夷山景區,資源特別,巖茶是其主要資源,由於農田面積很少,因此,全村以從事巖茶生產加工為主。天心村籍貫結構中,崇安縣本籍人口並不多,主要是來自於江西、下府(廈、漳、泉一帶)製茶、販茶的外來人口。

天心村村民能有今天的富裕生活,與他們為世遺做出的貢獻分不開。 1999年底,201戶村民顧全大局,為武夷山申報“雙世遺”的成功,讓出了祖輩安居的家園,2000年的千禧春節,天心村的拆遷戶大都在公路邊臨時搭蓋的帳蓬裡度過的。那種感人的場面,許多人還記憶猶新。天心村,你是天賜的幸福家園,也是抓機遇求發展的風水寶地。

今年桐木關鬥茶賽什麼時候

今年桐木關鬥茶賽在2022年6月29日舉辦並頒獎。本屆鬥茶賽共收到506份參賽茶樣,評出1個王中王、3個茶王、92個金獎、140個優勝獎,並向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傳承人頒發最佳匠心獎,文化傳承獎。

天心村瑞香是什麼茶

天心村瑞香是烏龍茶。瑞香茶葉是武夷巖茶的一種,是後起之秀。從2003年才被陳榮冰培育出來,產量大品質高,茶味濃郁,可以很好的製作出巖韻高階的巖茶。它比較適合的人群比較極致,一種是懂得品茶的人,可以很好的欣賞其中奧妙,另一種是不太愛喝茶的,會容易接受它的花果清香。

天心村的介紹

號稱“中國巖茶村”。全村510戶人家就有450戶人家經營茶產業。家家戶戶種茶、做茶、賣茶,鬥茶之風代代相傳。2000年7月的“凱捷杯”茶王賽在天心村舉行,天心村茶農看到了鬥茶文化對茶葉促銷的重要影響。

天心村茶農茶商還自辦民間鬥茶賽,2007年6月的一場鬥茶活動,展示了天心岩茶村村民的茶文化風采。天心村的行政建制雖然不及其它村歷史悠久,但是也經歷了重大變革。天心自29年(1930年)開始進入行政區劃,屬於赤石實驗鄉的武夷保。

轄區大都是自然景觀的村寨寺廟宮觀,如武夷宮、天心庵、桃源洞、馬頭巖、慧苑寺、水濂洞等。1954年實行新的行政區劃時,天心隸屬於崇安縣第二區即星村區的武夷鄉,鄉所在地就設在天心岩。

想知道茶語網直播的天心村鬥茶怎麼樣?

武夷山自古以來就是茶事重地,自北宋以來的武夷山斗茶風俗已經綿延數百年,甚至連古今第一“嗜茶天子”宋徽宗都是武夷茶的粉絲。而“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這正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在武夷茶區生活一段時間後所作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的前四句,文中的武夷即是天心岩茶村所轄區域,若從那時算起,天心村鬥茶真的要算民間活著的歷史。

整體來說茶語網報道的鬥茶賽複賽現場情況還算不錯。

現場來了武夷巖茶江湖名聲赫赫的大咖——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中的葉啟桐、王順明、劉寶順、吳宗燕,身為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茶學系副主任、福建農林大學茶葉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同時也是國家一級評茶師的郭雅玲……

然後再茶語網報道現場來看有很多後起之秀,80後甚至90後的年輕人,看來茶越來越年輕化,普及到了年輕人身邊。

從鬥茶到茶王賽

"鬥茶",亦稱"茗戰",即比賽茶葉質量的好壞,始創於唐末福建茶區民間。其技巧性強,趣味性濃,從中可以找到一種精神上的自我調節方法,為生活增添樂趣,因而很快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並加以發展。因此,鬥茶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茶藝的最高表現形式。

唐代北方盛行禪教,飲茶開始興起。陸羽《茶經》雲:“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封氏聞見記》亦載:“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此時,上層社會品茶已有定序,成為一種道藝。唐人品茶,重品沫、品色、品位。

晚唐五代時,一種新的飲茶方法興起,即以茶瓶中煮沸的水,衝點放在碗中的茶末,稱為“點茶”。此法較煎茶法簡便易行,最早流行於福建建安一帶,入宋後“點茶”大為盛行。唐人馮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曰茗戰”,說明晚唐閩人開始有了鬥茶的習俗。

宋代城市經濟空前繁榮,“點茶”廣為流行,城市中茶肆、茶館、茶坊林立,茶湯品種繁多。從福建掀起的鬥茶風在北宋中期以後逐漸向北方傳播,並很快風靡全國。上至達官貴人,中及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無不熱衷,“鬥茶”時尚,也為統治階層、文人士大夫和富商階層鬥奢比富提供了機會。

鬥茶之風盛極一時,與北宋的北苑貢茶有著密切的關係,為了滿足皇帝、皇室和貴顯的需求,官府不計成本,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研製生產各種茶葉精品。當時一些權貴為博得帝王的歡心,每逢新茶時節,重金收買各種名優茶進貢,促使鬥茶風行。徽宗皇帝亦常與臣屬鬥茶,並著《大觀茶論》。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寫下“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生動描繪了當時的鬥茶情景。

飲茶在這時有了一種超乎自然使用價值的新文化內涵以茶為題材的故事、茶詩、茶歌、茶學專著非常之多。宋唐庚《鬥茶記》雲:“政和三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寄於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蘇轍《和子瞻煎茶》有“君不見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說的是福建人的鬥茶之風。蘇東坡曾寫下“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元代上層社會的飲茶沿襲宋俗,但鬥茶之風已漸漸退出宮廷和上流社會,演變為一種民間習俗。茶坊、茶肆等成為當時市民階層進行社會交往、充實文化生活的場所。

當時最大的海外貿易港口泉州,不僅“梯航萬國……四海舶商,諸番琛貢”,國內外各種高檔奢侈品全部彙集於此,而且還是國內外“富商巨賈之所窟宅”,其繁華程度“號為天下最”。元代在泉州的權貴、社會名流、文人墨客鬥茶興致極高,鬥茶成為評比茶葉質量高低的一種富有刺激性又有趣味的活動。曾經左右過泉州港命運的鐵腕人物、阿拉伯人後裔蒲壽庚的兄長蒲壽宬,在其《心泉學詩稿》多首詠茶詩裡,體現了泉州飲茶之風。

安溪“茶王賽”是宋元民間“鬥茶”傳統風俗的文化遺存,上可追溯於明清。

找不到沒有水印的版本

明時,安溪境內大部分地區遍植茶樹,茶樹整株壓條繁殖法”的發明,給安溪茶業注入活力和發展空間。清雍正、乾隆年間,安溪茶農發現並培育了名茶鐵觀音,道光十年至光緒六年(1830~1880年),烏龍茶良種如本山、毛蟹、黃金桂、梅佔、大葉烏龍等品種在安溪也相繼培育成功。尤其是鐵觀音的生產逐步形成規模,在茶葉日益商品化的程序中,茶農種茶製茶積極性高漲,對品質的講究越來越高。每逢新茶登場之時,茶農們挑選自制的上好茶葉,自帶炭火、茶器和山泉水,興致勃勃地聚集到一起。現場生火煮水沖泡,一溜十幾個、數十個排成一行,進行鬥形、鬥色、斗香、鬥味,由茶師輪流品鑑所有參賽者泡製的香茗,評出高低,名茶紛紛問世,品茗、鬥茶開始流行於鄉村鄰里。

通過一次次鬥茶,互相泡飲、交流切磋,有助於製作技藝進一步提升,增添生活情趣。源自民間自發的鬥茶成為茶鄉的習俗,有的家族或鄉村甚至組織互相評比。到後來,民間鬥茶逐步演化成茶葉優質賽和“茶王賽”。

清末民初,鬥茶逐漸發展為各類名茶的茶王賽。茶王賽形式多樣,規模大小不一,有民間賽,也有官方賽,還有境外主銷區舉辦的各種茶評賽。安溪鐵觀音產品素來暢銷臺港澳和東南亞市場,20世紀初,安溪鐵觀音在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些國家舉辦的茶評賽中,屢獲殊榮。如:五年(1916年),安溪人王西配製的“萬壽桃牌”鐵觀音在臺灣舉辦的茶葉評選活動中獲得第一名。三十四年(1945年),安溪人王聯丹配製的“泰山峰牌”鐵觀音在新加坡摘取茶王桂冠。1950年,安溪王登記茶莊配製的“碧天峰牌”鐵觀音在泰國獲特等獎。安溪鐵觀音茶、安溪茶商屢獲殊榮,為安溪鐵觀音在海外樹立了品牌。時至今日,安溪鐵觀音仍然是許多東南亞華僑心目中的最愛。

隨著茶葉生產責任制的建立,20世紀80年代以來,安溪鐵觀音從之前的基本上外銷轉為一部分在國內銷售,安溪茶業出現了崛起的新態勢。對此,安溪縣委、縣把茶王賽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來抓,對茶王賽的主題、內涵、機制等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茶王賽也逐步發展成為由村、鎮、縣統一組織的大型賽事。每逢茶王賽之際,製茶高手和經營廠家選送精品參賽,茶賽主辦方聘請著名茶師作為主評。經過品鑑角逐,當場評出本季、本地區及各個品種的“茶王”,對獲獎者頒發獎牌和獎金,給予鼓勵,有的還敲鑼打鼓把“茶王”迎送回家,選為“茶王”被製茶人視作一種無尚的榮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安溪的茶王賽逐步走出安溪。1996年11月,安溪四大名茶茶王賽在廣州舉行;1998年11月,安溪茶王賽在上海隆重進行;1999年春秋兩季,安溪鐵觀音茶王邀請賽北上北京、南下香港分別在兩地舉行。茶王賽的形式也變得更加豐富,與茶藝表演、茶歌茶舞表演、茶王拍賣會、產品展銷會結合起來。茶王賽獎金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並邀請在場的領導為獲獎者頒獎,大大地激發了茶農的參賽積極性。

1986年西坪鎮鬆巖村舉辦新加坡的“魏氏首屆鐵觀音茶王賽”,1992年10月西坪鎮鬆巖村舉辦了第二屆鐵觀音茶王賽。自1993年以來,安溪在廈門、廣州、上海、南京、北京和香港等地成功舉辦了多場茶王賽。1993年秋天,泉州評出的鐵觀音茶王,以500克1萬元拍賣被搶購。1995年5月茶王拍賣價500克5.8萬元。1996年毛蟹茶王拍賣價500克7.2萬元,500克鐵觀音茶王拍賣價16萬元。1998年11月在上海評出的鐵觀音茶王100克拍賣價4萬元,相當於500克20萬元。1999年在北京的鐵觀音茶王100克以7萬元的價位拍出。2001年在廣州的鐵觀音茶王身價高達100克12萬元。2002年在南京、香港評出的鐵觀音茶王100克拍賣價分別為3.2萬元和12.8萬元。

安溪本土的茶王賽活動也連年不斷。2000年12月在安溪成功舉辦了“中國茶都(安溪)茶文化旅遊節暨首屆鐵觀音烏龍茶節”活動,2001年12月舉辦了“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特別是2002年12月和2003年12月由聯合國資訊促進系統中國國家分部、國家文化部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和泉州市聯合主辦,安溪縣承辦的第一屆、第二屆“中華茶產業國際合作高峰會”,活動內容不斷創新,參會人員不斷增加,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在舉行茶王賽的同時,“鐵觀音杯”《中華茶韻》全國攝影大賽、廣場文藝表演、文藝踩街、焰火晚會、燭光品茗會、國際茶藝表演、全國最佳茶藝小姐大賽、十佳茶藝之星大賽、茶文化旅遊、茶文化論壇、茶葉訂貨會、產品展銷會、投資專案洽談會、千店尋韻、遊湖品茗等系列活動,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及歐洲茶葉委員會等國際茶葉機構的好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05年,安溪縣委、縣又組織開展“安溪鐵觀音神州行”活動。6月,“安溪鐵觀音南國行”活動在汕頭、廣州、深圳、長沙等地開展了安溪鐵觀音的大型宣傳活動及茶王賽事活動。11月,“安溪鐵觀音北線行”活動又在北京等地展開,所到之處,不僅受到當地社會各界、鐵觀音愛好者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參與,得到了新聞媒體廣泛關注和持續報道,而且取得了多方受益、影響巨大的良好效果。

隨著近年來安溪茶葉小包裝應用及貯存技術的發展,如今在安溪乃至整個閩南鬥茶成風。工作之餘,每人懷揣幾泡茶葉(一般每泡7克),一起鬥茶論道,其樂融融。這股鬥茶之風,已開始在福建的其他地方,乃至廣東、上海等地流行起來。

安溪茶王賽事活動持續舉行,茶王賽結合了茶藝、茶歌、茶舞表演、文藝踩街、茶王拍賣會、產品展銷會以及安溪鐵觀音定點企業授匾等內容,全面展示安溪鐵觀音及茶文化的魅力和風采。

文章節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w1r1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