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唐裝的由來

唐裝的由來

唐裝的由來

唐裝,是根據清代對襟馬褂為雛形,加入立領和西式立體裁剪所設計的現代服飾。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唐裝的來歷和特色

唐裝是由清代滿族的馬褂演變而來的,作為中國的傳統服裝,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相對於西裝外觀挺括、線條流暢,穿著舒適,並且配上領帶或領結更顯得瀟灑大方的特點。

唐裝的區域性自然垂展,不加任何雕飾,整件衣裳全憑穿著者的風骨和氣度撐著,而且穿著中裝非常舒適,印花面料、小立領、連袖、對襟、盤扣的樣式是唐裝的典型模式。一提起唐裝,許多人都會想到是唐朝的服裝,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

當然也有來自歷史的原因,自古以來唐朝都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各國為此稱中國人為唐人,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

特色服裝

把住在唐人街的唐人穿的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自此以後逐漸地,人們也把所有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稱之為“唐裝”,這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唐裝是中國人充滿文化的自信的審美復甦,可以看作中華文明覆興的一種徵兆,一段輝煌歷史的精練縮影,今人於中得見東方文化的悠悠神韻。

他們欲借自己的身體和內在民族語言講述了自身文化的魅力,男子身著唐裝,神彩飄逸,氣度非凡,一派儒雅俊朗,女士旗袍加身,雍容華貴,端莊典雅,嬌媚玲瓏,更顯現了溫婉含蓄的東方神韻。

唐裝的由來

其實“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唐裝並非華夏民族的傳統服飾,它的實際內涵和與其字面意思並不一致。它並非唐代的服裝,甚至要將它和唐代風格相聯絡也十分牽強。它生於近年來中國元素風行的時尚潮流,反映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嚮往和追求。融入了豐富中國民俗風情的這種服飾沒有合適的名字,人們根據唐朝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唐代給人華貴富麗的印象而選擇“唐裝”來稱呼它。換言之,“唐”字並不是基於與唐代服裝的直接關係所歸納出的,而是根據某種模糊的經驗而刻意選取的。

所謂的“唐裝”是什麼朝代的服飾

“唐裝”通常有兩種解釋,最自然合理的解釋是“唐朝的服裝”;另外一種比較牽強的解釋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後一種說法的由來,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於是就把這些華人街的“唐人”所著的中式服裝叫做“唐裝”。

根據APEC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餘鶯女士的意見,“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因此當初設計好服裝後,設計組一起討論給這套服裝起名的時候,決定把這種服裝命名為“唐裝”的過程便是深受這種“出口轉內銷”的對“唐裝”的解釋的影響。

現在流行的“唐裝”,即是這種清末的中式著裝風格的服裝,也即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這種服裝事實上是滿清馬褂的延續與改良,屬於滿服的範疇,與“唐朝的服裝”(漢服)在風格、款式上面並無絲毫相似之處。遺憾的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國人都把這種源於“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的滿裝馬褂誤認為是“唐朝的服裝”。

“唐裝”一詞本身的稱謂,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

把“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本來作為中國人傳統服裝在海外的慣稱、作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也算順理成章,但讓人遺憾的是,目前風行的“唐裝”一詞嚴重偏離了它的本意,極易引起普通民眾包括歷史知識欠缺的知識分子階層的誤解:以為此“唐裝”即“唐朝的服裝”。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並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自是不明瞭“唐裝”一詞的確切指代,而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並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雖然是清代以降的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也不排除其為流行規律的必然或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但此舉在催生漢服運動的同時,卻也給後來真正的唐裝(漢服)的復興帶來了不可估量的阻礙。

這種“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釦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顯然這種“唐裝”並不是唐代的服裝。

"襆頭紗帽"和圓領袍衫"是才市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飾。

"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 "撰頭"盛行的時代,"襆頭"的樣式也富於變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開元年間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襆頭"的形制經歷過幾次較大的變化。

唐代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時偶爾用之,其他則以"襆頭袍衫"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廣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

袍服的款式,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對域外的民族來說,則不太適宜。因北地寒冷,不便採用大袖,而採取緊裹雙臂的窄袖。隨著南北風俗習慣的相互滲透,這種緊身、窄袖的袍服樣式,也被漢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唐代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

2、胡服;

3、女著男裝。

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現在的“唐裝”只是源自清代的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它吸取了清代以降傳統服裝具文化韻味的款式和麵料,同時採用了西式服裝立體式剪裁,使源自清代的馬褂又重新登上了時尚舞臺。

這種“唐裝”業已經歷了很多改良。比如現在的中式服裝很少用連袖,因為連袖就等於服裝沒有肩部,也不能用墊後,那樣肩部就不夠美觀:傳統滿式服裝(旗袍、馬褂)是不收腰的,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現在的中式服裝都改成收腰的了:過去的裙子下襬非常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在把裙襬做大了,便於活動;還有像旗袍,傳統的開襟特別高,現代人儘管比過去開放得多,但穿起來還是有點彆扭,所以開襟就低多了。

如今,“唐裝”的面料已不再侷限於織錦緞面料,真皮“唐裝”已面市並開始在白領階層慢慢流行開來。真皮與“唐裝”的結合不僅保留了“唐裝”原有的雍容華貴、富態休閒的韻味,同時皮質面料和製作工藝使“唐裝”顯得挺括。中式的“唐裝”被賦予了一些西式特徵,使“唐裝”得以走出禮儀服裝、節日服裝的小空間,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都能穿,拓寬了“唐裝”的穿著場合。一些事業有成,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港澳臺人士、歸國人士,以及外籍人士是這類“唐裝”的主要消費者。

在中國經濟處於上升時期的當前,“唐裝”的興盛似乎可以看做中華文明覆興的一種徵兆。然而撇開它背後巨集大的象徵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一個頗模糊的概念,關於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而“唐裝”在文化領域則更是飽受置疑:中國人的衣服,為何要由外國習俗來命名,本非唐朝的服裝,卻因外國人稱之為唐裝,而中國人自己便人云亦云的也稱唐裝,豈不滑稽?

其實,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至離我們更近的明代袍服(兩者其實是同一事物),並非不太可能重回流行。“長袍大袖”只是現代的人們對“古裝”的模糊認識(從夏商周時期一直到明末的傳統中國人的穿著主體款式是“交領右衽,隱扣繫帶,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其中,“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僅為禮服特徵,而“交領右衽,隱扣繫帶”的特徵則為禮服、常服所共有),也就是說,真正的唐裝除了作為主體款式的禮服外,還有作為補充的“窄衣窄袖”的常服。這些服裝自唐以來就有“漢服”或“漢裝”的正式稱謂(意為“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或“漢族的民族服裝”),經歷將近四千年,一直自成體系,一脈相承,並深遠影響了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漢服中的深衣款式),朝鮮(韓國)的“韓服”(漢服中的襦裙款式)便是漢服在這些國家的正常延續。

真正唐裝的寬衣大袖的禮服更適合於祭祀、禮等莊重場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則更適合於勞動耕作及日常場合。隨著自網際網路發起,以都市青年白領階層為骨幹的“漢服復興”運動的興起,真正的唐裝(漢服)在現代人們的視野中也並非“遙不可及”,源於外國人眼中的“唐人”而定義的“唐裝”一詞,正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置疑。

標籤: 由來 唐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xmgvx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