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謝絳為什麼要興修水利

謝絳為什麼要興修水利

謝絳為什麼要興修水利

謝絳興修水利是為了仁政惠民,改善當地水利條件。

謝絳任鄧州知州,他正視遠水不解近渴之現實,建成了六門堰,惠及廣大百姓。

謝絳為人穩重,深於涵養,而以文學知名,學記博深、長於制誥、論議透闢,尤為儒林所宗。

所至之處,大興學舍。

在河南時,修建國子學,親自執教,遠道來學者達數百人。

平時樂施好客,卒後家無餘資。

與歐陽修、梅聖俞、尹洙等亦在西京或其附近,相與登山臨水,著文賦詩。

他在高中進士以後,曾與歐陽修等人共事多年,與梅堯臣等相友善,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酬唱詩詞、遊覽名山。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謝絳興修水利是為了仁政惠民,改善當地水利條件。

謝絳任鄧州知州,他正視遠水不解近渴之現實,建成了六門堰,惠及廣大百姓。

謝絳為人穩重,深於涵養,而以文學知名,學記博深、長於制誥、論議透闢,尤為儒林所宗。

所至之處,大興學舍。

在河南時,修建國子學,親自執教,遠道來學者達數百人。

平時樂施好客,卒後家無餘資。

與歐陽修、梅聖俞、尹洙等亦在西京或其附近,相與登山臨水,著文賦詩。

他在高中進士以後,曾與歐陽修等人共事多年,與梅堯臣等相友善,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酬唱詩詞、遊覽名山。

傅青主文言文閱讀

1. 《傅青主善醫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傅青主善醫。其鄉人王堯客都門,忽頭痛,經多醫不效,就診於太醫院某,按脈畢,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歸家料理後事,遲無及矣。”

王急治任旋里。會傅入都,遇諸途,問王歸意,以疾告,曰:“太醫院某君,國手也,盍請治之?”某嘆曰:“僕之歸,從其命也。

”乃具告所言。傅駭曰:“果爾,奈何?試為汝診之。”

按脈良久,嘆曰:“彼真國手也,其言不謬。”王泫然泣曰:“誠如君言,真無生望矣。

然君久著和、緩①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謂曰:“汝疾無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則不任功,不愈亦不任過,試之何如?”王大喜,求方。 傅命歸家,遍覓健少所用舊氈笠十餘枚,煎濃湯,漉成膏,旦夕履之。

王歸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尋至都見傅,喜慰異常。

更謁某,某見王至,瞿然曰:“君猶無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嘆曰:“傅君神醫,吾不及也。

吾初診汝疾,乃腦髓虧耗,按古方,惟生人腦可治,顧萬不能致。 今傅君以健少舊氈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

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謂非為鄙人所誤耶!醫雖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為兒戲也,吾尚敢業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閉門謝客,絕口不談醫矣。傅善醫而不耐俗,病家多不能致。

然素喜看花,置病者於有花木之寺觀中,令與之善者誘致之。 傅既至,一聞病人 *** ,僧即言為羈旅貧人,無力延醫,傅即為治劑,輒應手愈。

某婦忽患腹痛,輾轉地上。其夫求之傅,乃令持敝瓦缶,置於婦榻前,搗千杵,服之,立止。

一老人痰湧喉間,氣不得出入,其傢俱棺待殮。傅診之,曰:“不死。”

令搗蒜汁灌之,吐痰數升而蘇。 凡患瀉者,遇傅無不瘳。

用藥不依方書,每以一二味取驗。有苦癆瘵者,教之胎息②,不三月而愈。

(選自《清稗類鈔·傅青主善醫》,有刪改)【注】①和、緩:春秋時期秦國兩位名醫的名字。②胎息:像嬰兒在母胎中一樣不用口鼻而用臍呼吸,是一種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法。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王急治任旋里 行李B.醫雖小道,攻之不精 研究C.病家多不能致 達到D.令與之善者誘致之 交好答案:C(致:招來、招請)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 就診於太醫院某 乃令持敝瓦缶,置於婦榻前 B。

乃具告所言 乃腦髓虧耗C。 試為汝診之 謂非為鄙人所誤耶D。

問王歸意,以疾告 是直以人命為兒戲也 答案:D(以:介詞,把;A於:介詞,到/在;B乃:副詞,於是、就/是、原來是;C為:介詞,替、給/被。)7.下列各句編為四組,都能表現傅青主善醫的一組是(3分)①果爾,奈何? ②王大喜,求方。

③傅診之,曰:“不死。”④彼真國手也,其言不謬。

⑤服之,立止。 ⑥每以一二味取驗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答案:B(①是傅青主對王堯病情的擔心;④是傅青主對太醫診斷的肯定。

)8.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王堯患頭痛病,被京城的太醫判為不治之症,一個月後必死。傅青主叫他試著用青年人戴過的氈笠熬成藥膏,早晚服食,竟然把病治好了。

B.太醫見到病癒的王堯,大為吃驚,深有感慨。 既佩服傅青主醫術高超,又自愧學藝不精,幾乎誤人性命,此後,這個太醫乾脆不再從醫了。

C.傅青主平素喜歡看花,因而他讓人想方設法先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傅青主來了之後,瞭解情況,給病人診治下藥,手到病除。D.傅青主善於醫治各種疑難雜症,因病施治,不拘一格,用藥不多,妙手回春,很有特色。

他還教病人運用“胎息”法調治癆症,效果很好。答案:C(“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不是傅青主的意思。)

2. 傅青主善書畫文言文全文翻譯

此文出自《清碑類鈔》傅青主徵君山因擅長書畫著稱,但是不輕易為人作畫.曾經有個朋友來求畫,傅青主說:“畫畫雖是微末的功夫,但是要用畫筆描摹造化,我每次作畫,都要先選擇時機,不是良辰的畫不會下筆.今天違逆了您的意思,不如約在中秋的晚上,如果天氣晴朗爽快,沒有風而且月色明亮,就裝備紙筆為您作畫.”到了那一天,天氣果然晴爽,朋友很高興,知道傅青主喜歡喝酒,就和他痛飲一番,從開飯一直喝到下午太陽偏西才罷了席.於是命令侍者研了濃墨,拼了兩張几案,鋪上一丈多長的玉版紙,又拿出鐵界尺壓在紙的四角,說等到月上東山,好秉燭作畫.過了一會,月亮出來了,他很高興,命令侍者取來一大缽研好的濃墨放在旁邊的几案上,讓周圍的人都退下,獨自提筆作畫.朋友站在遠處偷偷地窺視,紙件他手舞足蹈,做瘋狂狀.朋友便偷偷溜到他的背後,用力報住他的腰.傅青主大叫起來,嘆息說:“你敗了我的興啊,有什麼辦法!”於是把筆扔掉把紙揉爛不再畫了.朋友見他一頭一臉都是墨,汗如雨下,急忙拿水來替他洗乾淨,派人送他回去了.。

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題傅青主善書畫清

小題1:C小題2:C小題3:B小題4:(1)一日/傅偶過庵前/訝額署己款/筆意確是/注視之/沉思良久/忽憶前為甲書屏中有此三字/始悟為甲所賣/遂與絕交。

(2)(我)想寫下這首詩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長書寫。 (意思譯對、語言通順1分;“書”、“顧”譯對各1分。)

小題1:(丐:請求)小題2:略小題3:(“非遇良辰不下筆”不等於“每次創作都必須選擇晴爽月明的中秋良辰”)小題4:略參考譯文:傅青主憑書畫著稱,但不輕易為人創作書畫。 曾經有個朋友來求畫,傅青主說“畫畫雖是微不足道的技藝,但是要用畫筆描摹自然,我每次作畫,都要先選擇時機,不遇良辰不會動筆。

今天難以違背您的意思,就約定在中秋夜,如果天氣晴爽,沒有風而且月色明亮,就準備紙筆為您作畫。”到了那一天,天氣果然晴爽,朋友很高興,知道傅青主喜歡喝酒,就和他痛飲,從午後一直喝到太陽偏西才停止宴飲。

於是讓侍者研了濃墨,拼了兩張几案,鋪上一丈多長的玉版紙,又拿出鐵界尺壓在紙的四角,說等到月上東方,好拿著蠟燭作畫。過了一會,月亮出來了,他很高興,讓侍者取來一大缽研好的濃墨放在旁邊的几案上,讓周圍的人都退下,獨自提筆作畫。

朋友站在遠處窺視,只見他手舞足蹈,那樣子像發了狂似的。 朋友徑直快步地走到他背後,用力抱住他的腰。

傅青主狂叫起來,嘆息說:“你敗了我的清興啊,怎麼辦!”於是扔掉筆揉爛紙停止作畫。朋友見他滿頭是墨,汗如雨下,急忙拿水替他洗乾淨,派人送他回去。

京師打鐘庵落成,庵裡的和尚仰慕傅青主的名聲,請求他題寫庵上的匾額。 因為那和尚品行不好,傅青主不答應。

那個和尚深知甲某和傅青主關係很好,便用重金引誘甲某,讓他向傅青主轉求。甲某不敢冒然轉求,又考慮到無法回報和尚,後來想到一個辦法,於是買來好酒請傅青主宴飲,又預先作了一首五絕詩,把“打鐘庵”三個字嵌入詩中,趁著微醉,自己拿筆寫起這首詩,多次書寫,又多次親自撕毀丟棄。

傅青主斜視他笑了起來,甲某說:“家中有個屏風,想寫下這首詩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長書寫。”當時傅青主已醉,便說:“我替你書寫,怎麼樣?”甲某高興地說:“非常榮幸。”

傅青主馬上要來紙張,放手寫了起來。甲某請求說:“你既然賜予我書法,就再請你寫下自己的名字。

”傅青主笑著答應了。甲某挖下“打鐘庵”這三個字交給和尚,和尚把它貼刻在門額上。

有一天,傅青主偶然從庵前經過,驚訝地發現匾額上題寫著自己的名字,筆法的確是自己的,他注視著,沉思很久,忽然回憶起先前替甲某書寫的屏風詩有這三個字,才醒悟到被甲某出賣了,於是就與甲某斷絕交情。

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題

1.A(省,閱覽) 2.B(A、副詞,“才”/連詞,“卻”;B、連詞“而”,表修飾;C、副詞,“將”/連詞,“並且”,D、助詞,表肯定語氣/助詞,表句中停頓) 3.D(①寫傅山的聰穎;②寫繼鹹贈詩傅山;④寫他人對傅山的敬重。)

4.B(不是對自己被救的遺憾,是對冤情的憤懣。) 5. (1)明朝末年,國家開始,那些稱為大官有學問的人,大多迂腐不值得一提,傅山對這些人感到很氣憤。

(“明季”1分,“搢紳”1分,“不足道”1分,“憤”1分)(2)大學士馮溥首先來拜訪他,其他公卿也都來探望,傅山躺在床上,不安排(準備)迎接、送行的儀式。(“過”1分,“畢”1分,“具”1分)(3)他的兒子傅眉,比他先去世,因此他把兒子的詩也附在這本詩集後面。

(“子眉”1分,“卒” 1分,“焉”1分)。

5. 魏徵傳.八下語文文言文閱讀答案

2008年鎮江市【甲】鄒忌修八尺有餘,鄒忌修八尺有餘,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乙】太宗新即位,勵精(①)政道(②),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③)有經(④)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⑤)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選自《舊唐書· 魏徵傳》 )【註釋】①勵精:振奮精神,.致力於某種事業或工作.② 政道:施政的方略.③雅:素來 ④經:治理⑤勞:慰勞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 分)( l)孰視之( )( 2)皆以美於徐公( ) (3)王之蔽甚矣( )(4)思竭其用 (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 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譯文:15.對兩位君主納諫時的描寫,【甲】文是“王曰:‘善.’”【 乙】 文中與這句話相對應的是. ( 2 分)16.鄒忌和魏徵作為大臣,向齊威王和太宗進諫的方式有什麼不同?(3分)答:17.魏徵去世後,唐太宗為什麼會發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的感概?( 2 分)答:13.( 4 分)( 1 )同“熟”,仔細 (2 )認為 (3 )受矇蔽 (4 )完,盡(答對一個給l 分)14 .( 2 分)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 “美”“私”等關鍵詞的翻譯,錯一個扣l 分)15.(2分)(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答“欣然”亦可)16.(3 分)不設統一答案.示例:鄒忌向齊王進諫時,善於藉助生活中的小事,採用設喻、暗示等委婉講道理;而魏徵向唐太宗進諫時,盡其所能,知無不言,無所顧忌.(要點:①設喻、暗示或委婉,得2分.②盡其所能,知無不言,無所顧忌.或“敢於直諫”得1分.意思對即可)17. ( 2 分)不設統一答案.示例:唐太宗非常思念和感激魏徵,因為魏徵不僅有才能,而且很正直,敢於講真話,是忠臣、賢臣,所以儘管有時說些逆耳忠言,也能深得胸襟開闊的唐太宗的器重和厚愛.(要點:① 答“唐太宗對魏徵的思念和感徽之情”,得l 分;② 答“魏徵是敢於講真話的忠吞、賢臣” ,得l 分. 憊思對即可)戴震難師先生是年乃能言,蓋聰明蘊蓄者久矣.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授《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塾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言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即問:“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幾二千年矣.”“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師無以應,曰:“此非常兒也.”8.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漢B.師應之曰/不應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斷其喉,盡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春冬之時9.對下列句子的翻譯,有誤的一項是(3分)A.日數千言不肯休.譯文;每天閱讀並背誦幾千字還不願意停下來.B.問塾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譯文:(戴震)問私塾先生:“這些話憑什麼知道是孔子說的,又是曾子記述的?”C.曰:“幾二千年矣.”譯文:(私塾先生)說:“差不多兩千年了.”D.“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譯文:“然而朱文公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10.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戴震很遲才會說話,但他很聰明,跟隨老師讀書,讀過的文章都能背下來.B.戴震不僅勤奮,而且好問,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歡尋根究底問為什麼.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問題問住了,不但不生氣,反而讚揚他說:“你真是個不尋常的孩子.”D.戴震自幼讀書即不能不唯師,不唯書,思考,敢於質疑,很值得我們學習.11.對下面三部中國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A.羅貫中以天下是漢家的天下的立場在《三國演義》中塑造了劉備、孫權和曹操這三個主要人物形像.B.“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上梁山後對宋江說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話.C.“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這是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讚頌的理想人間.D.石猴、美猴王、弼馬溫、齊天大聖、孫行者,鬥戰神佛等都是《西遊記》中對孫悟空的稱謂.參及評分標準:8.D 9.D 10.C 11.D。

6. 【《三上》文言文閱讀訓練】

原文 錢思公①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時嘗③語④僚屬⑤,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⑥,上廁則閱小辭⑦.蓋未嘗頃刻釋卷也. 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⑧,聞於遠近,亦篤學⑨如此.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⑩爾.註釋 (1)錢思公:錢惟演,北宋“西昆體”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謝希深(謝絳)、宋公垂(宋綬)也以文學知名一時. (2)西洛:西京洛陽. (3)嘗:曾經. (4)語:告訴. (5)僚屬:官府的輔助官. (6)小說: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後來的各種雜記. (7)小辭:指短小的詩詞. (8)琅然:聲音清脆. (9)篤學:十分好學. (10)宋公垂:即宋綬,家富藏書,以讀書敏慧強記著名. (11)經史:經書和史書. (12)謝希深:即謝絳,歐陽修的朋友. (13)因:於是.譯文 錢思公雖然出身富貴之家,但是沒什麼嗜好.在西京洛陽曾經告訴僚屬,說這一生只喜歡讀書,坐著的時候就讀經史,躺在床上就讀各種雜記,上廁所的時候就讀短小的詩歌、小令.大概從來沒有半刻離開書的時候. 謝希深也說: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當去廁所都夾著書,誦讀的聲音清脆,遠近都能聽到,也是如此的好學.我於是告訴希深,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廁上.大概只有此等之處可以構思吧.感悟 作者介紹了錢惟演,宋綬兩人的讀書故事,又補充了自己“三上”的寫作經歷,目的是告訴我們:成功來自勤奮,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富陽5大名人事蹟

▲富陽曆史名人---一代名相李宗勉

南宋理宗朝時,有一位名聞遐邇的宰相.他的名字叫李宗勉·出生在本市常安古城村。

他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後代,父親原來也是做官的,因為觸犯了王法。

被刺配充軍流放。

當時李宗勉還是個孩子。

李宗勉的母親鄭氏.在家境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對李宗勉精心撫養,嚴格管教,還請了有名的老師.教他讀書。

由於李宗勉天資聰慧,讀書刻苦,學業大進。

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參加京城(杭州)的禮部會試,競得了第一名,又經殿試成進士。

李宗勉考中進士後,被放官江西運幹。

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經大理學家真德秀的推薦,被召任禮部架閣,又遷著作佐郎,編寫正史。

這樣李宗勉有機會評論國是,表示政見。

這時,在金的統治地區山東,發生了楊安兒、李全等領導的紅襖軍,投靠南宋,要求資助,對金、蒙作戰。

A李宗勉認為:山東之旅(指李全)"名日忠義"實則"狡詁"。

要朝廷警惕,後來。

李全領導的紅襖軍,果然投降蒙軍,發兵進攻揚州的南宋軍。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理宗執政,李宗勉進寶章閣。

尋召除尚書郎中兼左司,拜監察御史。

這時,蒙宋聯合滅金,金亡。

河南已被蒙古軍侵佔。

南宋朝廷中有一部分人,主張立即興兵,收復三京。

李宗勉卻認為:收復三京現在還不是時候,理由如他<諫出師汴洛疏>中所說的:"士卒未精銳,資糧未充衍?器械未犀利,城壁未繕修。

"並建議:"願愛日力以修內治,合人謀以嚴邊防。

師未可遽出,宜觀釁而動。

"可是,當時的理宗沒有聽取李宗勉的意見,在趙葵等人的鼓動下,出師汴洛,終因糧運不繼,導致潰退。

蒙古滅金以後,大舉南侵,這時的宋理宗一心想達成和議,以求苟安。

有的大臣將領也是貪生怕死,如皇帝派史嵩之任淮西制置使去前線督戰,他卻把督府設在遠離戰場的鄂州.放棄了戰略要地淮西,併力主和議。

李宗勉指出:"如果一位主將,整天以和字放在心上,勢必處處退卻,不敢向前,亦將遭來禍患。

"

李宗勉功進參知政事,拜左丞相、兼樞密使,掌握國家軍、政大權,但他雖居相位,仍清廉自恃,家若貧士,被譽為公清之相。

李宗勉死後,皇帝賜諡文清。

葬富陽城北的小隱山。

▲富陽的歷史名人---清節著稱的李祧

北宋南宋間,朝野傳頌著一位品學兼優,居官廉直,淡泊寡慾和清節之名的清官,他的名字叫李鞔(tao)。

靴,字彥淵,常安古城村人,南唐後主李煜的後代。

靴的祖父李勉,父親李厚仁都是進士出身,朝廷命官。

靴從小受過極好的家庭教育,天資穎慧,學習刻苦,知識淵博,尤長詩詞。

崇寧二年(公元110B年)登進士第,又中大觀三年(公元l109年)巨集詞科(又稱拔萃巨集詞科、博學巨集詞科,這是比進士更高一級的考試)。

曾寫過許多詩,有<題淨土院香巖閣>等詩傳世。

李鞔不僅有詩名。

而且以居官廉直和清節之名著稱。

宋代,為了加強中外交流,發展經濟,增加國家收入。

在廣州、泉州、杭州、明州、溫州、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等主要港口設立了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工作。

宣和初(公元lll9年)李靴登進士第、中巨集詞科、被遣提舉廣東市舶司,掌管外貿中的稅收工作,按當時的國家規定:稅收抽取貨物少者十五分之一,多者十分之四,是宋代的一大筆重要收入。

市舶司這個不可多得的"美差",為許多人所唾涎和羨慕。

但李鞔在市舶司的數年中,一直保持"居官廉直,珍貨一無所取"的優良作風,他的清廉行為,當時許多人都不理解,當李鞔奉召離任回京時。

當地盜賊也認為在李鞔身上有"油水可撈",就趁他回京途中打劫,當強行開啟箱籠一看,裡面除了一些書籍之外,別無其他珍貴之物,強盜們大失所望而走。

從此,李鞔廉潔之名,傳聞朝野。

李鞔除比部郎尋遷吏部,做審計工作,他辦事認真,不徇私情,廉潔奉公,又有文名,因此,在朝廷內威信很高。

當朝奸相秦檜,為了拉攏和利用他,就主動要自己的兒子取桃女為孌。

一般的若能與當朝宰相結親,是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好事。

可是,卻被李鞔謝絕了。

因為此事李鞔得罪了秦檜,被調離了吏部,改任將作監。

這是監督國家工程專案的官,官職雖然小,但仍然掌管一部分技術和物資,有貪心的人,照樣可以圖工作之便,撈到好處。

但李鞔還是那樣一絲不苟,公私分明。

奸相秦檜上次碰了壁。

仍不甘心,還想拉攏他,就換了一個花招,說要讓"自己的兒子,拜李鞔為師!"李鞔氣憤地說:"我是為天子做監工的,難道是為宰相教子的嗎?"。

弄得秦檜下不了臺。

但是,李鞔也知道,得罪了秦檜對自己不會有好處的,對自己的仕途也不再抱更大希望,為了避免麻煩,他就向朝廷提出要求,離京去外地工作,"持憲閩部易江東"。

他人已離開京城,但他廉直之節.廣被人們傳頌。

李鞔晚年,辭官回故里,仍然是兩袖清風,家如貧士,鄉人問他是怎麼回事?他告訴人們說,"做人一生,就是要傲到:絕貪、絕痴、絕嗔,這三絕。

今貪與痴已絕,獨嗔未盡去。

"因榜其小室日去嗔。

所著有<去嗔居士集>載人宋史。

七十七歲卒,葬於富陽壺源萬春山。

▲富陽曆史名人---謝家三代五進士

北宋時,富陽曾出過謝濤、謝絳、謝景初、謝景溫、謝景平祖孫三代五位進士,他們不僅為官清正,而且都是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

在當時文壇上有很高的聲譽。

謝濤,字濟之,以文章而知名,登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進士。

官侍御史、太子賓客等。

北宋初,四川農民起義失敗後,田廬荒廢,時有詔令"有能佔田而倍人租者,輿之。

"因而,大片肥沃之田,均被地方豪強所佔,大批流民無家可歸,無田可耕。

時任華陽令的謝濤,收了詔書,把田還給了原主人。

受到了農民的歡迎。

謝濤善文章,長詩詞,年輕時喜與人戲文論詩,時有江夏王才叔自負其文,對謝濤說:你能省一字我就佩服你了。

謝濤為他削了二十字,才叔雖不樂,但沒有辦法勝他。

謝絳,字希深,謝濤之子。

中進士後,官至知制誥、知鄧州等。

謝絳以文學著名,比父高於一籌。

文學家、史學家楊億見其文章出眾,薦他為祕閣校理,同修真宗國史。

仁宗天聖年間,黃河發生特大洪水,大片土地被淹,百萬人流離失所,次年天又太早,加之蓋天鋪地的蝗蟲,莊稼顆粒無收。

官為吏部南曹的謝絳,將《論事疏》呈給了仁宗皇帝,建議"罷不急之役,省無名之斂。

"後來,被仁宗愉快地採納了。

謝絳十分重視教育,到了哪裡,就大興學舍,常請諸郡立學,在河南修國子學,教諸生,自遠而至者數百人。

富陽城北的小隱山,在謝濤、謝絳手裡,就建有小隱書室。

通判河南、開封府時,謝絳與歐陽修、楊子聰、尹師魯、王幾道等一批名人,同遊中嶽嵩山。

他寫了一篇《遊嵩山寄梅殿丞》的長詩。

謝絳為改變唐末五代以來浮豔詩風的首創人之一。

謝絳四十六歲卒於鄧州,時家無餘資,有文集五十卷。

謝景初,宇師厚,謝絳之長子。

登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進士。

知越州餘姚縣、以屯田郎致仕。

知餘姚縣時,因姚北瀕海,經常遭到海潮沖決,田廬淹沒。

謝景初積極籌劃,集資築堤,以捍水患。

當時,又發生了地方豪強侵湖為田的事件,景初立即上報禁止;並且制定《湖經》,公佈於眾。

凡有佔湖、爭水的,就按《湖經》中的規定處理。

位於餘姚縣城東北六十里的上林湖,經過景初的治理,成了一個優美的風景區。

謝景初還曾向富陽的紙農商傳授了先進的醃、漂及製作技術,改進過的富陽書箋紙,質量有很大提高,被稱為"謝公箋",一直被宮廷採用。

謝景溫,字師直,謝絳之次子。

皇祜元年(公元1049年)進士。

歷官縣令、知開封府、刑部尚書等。

他積極支援王安石變法。

並博學洽聞,長於詩,有《遊雲門》山水長詩傳世。

與范仲淹、歐陽修關係密切。

年七十七卒於河陽。

謝景平,字師宰,謝絳之三子。

登皇桔五年(公元1053年)進士。

終祕書丞,好學善著書,所撰詩書傳說數十篇。

▲陽曆史名人---吳越擎天柱杜稜、杜建徽父子

唐末,群雄割據,天下大亂。

l瞄安錢謬練鄉勇捍衛鄉梓.造就了吳越國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其問杜稜、杜建徽父子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杜稜,字騰雲,新登人。

唐乾符年間黃巢起義波及兩浙,杭州練諸縣鄉兵自保,杜稜領武安營為東安都將,傾心事奉錢鏽。

潤州牙將劉浩劫持刺史周寶叛歸薛朗,杜稜奉命討賊,奪取常州,救回周寶,除官常州制置使。

唐昭宗大順二年(公元891年),兩浙制置使董昌叛立為王,錢鑼率八都之軍討之,董昌乞救於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楊命大將田頹、安仁義犯浙。

朝廷表錢謬為鎮海節度使、杜稜副之,全力抗擊。

杜稜便於戰略要衝東安(即今新登)依山築城御守,與淮南軍浴血奮戰,東安軍憑高制勝,斃敵盈千。

其時,東安周圍諸如紫溪、火堡、建寧、靜江等地因無險可守而紛投東安,賴以存活。

於是,杜稜聲名大振,進官行軍司馬,累遷潤州刺史。

杜稜生有三子,日建思、建孚、建微,均為吳越國股肱,尤以建徽功勳卓著。

杜建徽,字延光,少強勇,有志節。

嘗于山莊構築小茆齋為戲,署其棟為"軍州押衙"。

其父督責日:大丈夫何止為一軍事押衙耶?建徽諾諾連聲。

青年時期,隨東安軍從父征伐。

每戰,皆單衣入陣,所向披靡,軍中謂之"虎子"。

及杜稜官常州,東安軍歸建徽節制,嚴整無改父風。

杜稜父子盡忠於錢鎊。

昭宗光化年間,淮南降將徐綰復叛,錢鎊據內城死戰。

杜稜率常州兵,杜建徽率東安軍同時馳援,叛軍據守外城拒之,焚燒民居以挫援軍鋒芒。

建徽飛騎突進火窟,以火鉤拉開火木,拓出通道,大軍繼進,遂解杭城之圍。

睦州刺史陳晟(原餘杭都將,本市洞橋鎮陳村人)病故,其弟陳詢擁軍自立,暗通淮南楊行密以抗錢鎊。

建徽為詢姻姬 (連襟),馳書切責,勸諭迴心。

錢鑼不察,派人密伺建徽。

建徽坦然陳說:"陳氏負恩背義,徽既姻婭,理當見疑。

然累書敦諭,皇天后士苟或鑑照,則拔城獲書方明徽心。

"不久,有睦州吏來降,持建徽遺詢書,錢鎊覽畢,嘉嘆久之。

每朝會,必指建徽日:"此杜丞相,今日忝有一方,多其力也。

"即表建微為武安都將兼領涇源節度使。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為後梁,年號開平,錢鏽欲退保會稽,羅隱、杜建徽等竭力諫阻,擁立錢鑼為吳越國主,改元天寶,杜建徽進爵鄖國公領吳越國丞相。

此後,杜建徽全力輔助

錢鏹治理兩浙,拓新杭城,為錢氏四代霸圖創下基業。

杜氏父子在家鄉新登的傳說和遺蹟甚多。

新登鎮觀音弄有杜公祠(現為新登鎮小分部),三十年代尚有杜氏父子塑像,壁間留有前人贊詩,日:"押衙生小署山中,人陣群誇虎子雄。

曾與文章分秀氣,豈徒鄉里說元戎。

累書果爾邀天鑑,一劍居然拜父風。

退保會稽樑未討,豐碑誰表四王忠。

"這可作為杜建徽一生行狀的寫照。

另有杜公井,杜墓山,太師塢等莫不與杜氏父子有關。

▲富陽曆史名人——凌 準

安史之亂後,唐室衰微,朝 *** 敗,有識見的大臣欲挽狂瀾於既倒,乃有王俖、王叔文變法之舉。

但他們依靠的基礎卻是那個積病不起的順宗李誦,即位才八個月就被禪讓,以致改革迅速破產。

二王論死,參與變法的八個骨幹,全被貶逐到偏遠惡州為司馬。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八司馬事件”。

我們富陽的凌準是八司馬之一。

凌準,字宗一,新登鎮東山塢凌家畈人。

系三國時東吳大將淩統之後。

少有志節,讀書為文,著有《後漢春秋》二十萬佔,草撰了《六經解圍》及《人文集》等。

弱冠之年,思謀建功立業,乃上書宰相以自薦。

宰相召之屬對,“日試萬言”,遂擢為崇文館校書郎。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部譁變,擁立太尉朱’挑為帝,國號“大秦”(後改為“漢”),德宗李適 (ku6)倉惶出逃。

那寧軍奉命討賊,凌準全力輔佐節度使韓遊瑰謀畫方略,建有戰功。

叛平後,加官大理評事御史,賜緋魚袋,歷遷節度判官、殿中侍御史等職。

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浙東觀察使賈全傾慕凌準的才能,奏請他轉官浙東廉使判官。

凌準到任,“撫循疲人,按驗汙吏”,頗得百姓尊敬。

貞元二十年德宗病重,太子李誦視事,宰相王1丕及其侄太子太傅王叔文秉政,為整肅朝政,積極羅致人才,準備變法革新。

於是,凌準被飛檄徵召進京,擔任翰林院侍從學士,“備君顧問”。

次年正月,德宗駕崩,黨爭頓趨激烈,以宦官俱文珍為首的頑固派,欲阻李誦登位,“乃議祕三日後下遺詔”,意圖拖延時日,篡改遺詔。

凌準“獨抗危詞,指畫其十有六七不可”。

二王然其議,乃於次日發喪,在靈前擁立李誦即位,改元永貞。

於是,“六師萬姓安其分”,俱文珍等陰謀破產。

大局安定,二王的改革全面實施,凌準調人中樞為王叔文助手,進官尚書郎,旋遷尚書都外郎,仍以文章侍從,並由本官參度支。

為了使國庫收支平衡,減輕百姓負擔,凌準實施了一連串的改革:加強鹽鐵專管(鹽鐵使系王叔文兼任),嚴禁私採、私販;降低鹽價,廢除苛稅、雜獻;撤消擾民的“宮市”,懲辦貪官汙吏,“調發出納有條不紊,一時奸利衰止。”

二王的變法,沉重地打擊了宦官及大地主的勢力,使頑固派寢食不安,俱文珍便勾結了西川節度使韋皋突然舉事,迫使順宗李誦禪位於其子李純,殘酷地變法集團。

王叔文處斬,王1丕被流死於首途,柳宗元、凌準等八人貶往遠州僻壤。

這年九月,凌準出守和州(今安徽和州)刺史,甫抵任所,後命繼至,左遷連州(今廣東連縣)司馬。

在連州,凌準哀傷地度過了最後三年。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天,一代英才凌準,結束了他五十七年的人生歷程。

文言文三版

1. 文言文“三版”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三版”即“三板”。

“版”是通假字。三板:1、古代築牆、墳所用的板,每塊高二尺,三板為六尺。

《戰國策·趙策一》:“智伯從韓、魏以攻趙,圍晉陽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宋蘇軾《徐州謝獎諭表》:“百堵皆作,蓋僚吏之劬勞;三板不沉,本朝廷之威德。”

清吳偉業《清江閘》詩:“石高三板浸,鼓急萬夫爭。”2、亦作“三版”。

即舢板。近海或江河上用槳劃的小船。

唐錢起《江行無題》詩:“一灣斜照水,三版順風船。”宋陸游《舟中作》詩:“蘧蒢作帆三版船,漁燈夜泊閶門邊。”

清鬱永和《採硫日記》捲上:“二十三日乘三板登岸。”原注:“三板即腳板也。

海舟大,不能近岸,凡欲往來,則乘三板。至欲開行,又拽上大船載之。”

3、。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二折:“高如我三板兒的人物也出不得手,強如我十倍兒的聲名道著處有。”

2. 文言文“三版”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三版”即“三板”。“版”是通假字。

三板:

1、古代築牆、墳所用的板,每塊高二尺,三板為六尺。《戰國策·趙策一》:“智伯從韓、魏以攻趙,圍晉陽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宋蘇軾《徐州謝獎諭表》:“百堵皆作,蓋僚吏之劬勞;三板不沉,本朝廷之威德。”清吳偉業《清江閘》詩:“石高三板浸,鼓急萬夫爭。”

2、亦作“三版”。即舢板。近海或江河上用槳劃的小船。唐錢起《江行無題》詩:“一灣斜照水,三版順風船。”宋陸游《舟中作》詩:“蘧蒢作帆三版船,漁燈夜泊閶門邊。”清鬱永和《採硫日記》捲上:“二十三日乘三板登岸。”原注:“三板即腳板也。海舟大,不能近岸,凡欲往來,則乘三板。至欲開行,又拽上大船載之。”

3、。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二折:“高如我三板兒的人物也出不得手,強如我十倍兒的聲名道著處有。”

3. 國中3年的所有文言文(語文版的)

S版語文: 9A 20.秋 水 《莊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21.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22.扁鵲見蔡桓公 《韓非子》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 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 曰:“寡人無疾。”

扁鵲 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 膚,不治將益深。”

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 “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扁鵲 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

桓侯遂 死。 23.捕蛇者說 柳宗元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

言之,貎若甚戚者。 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餘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

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邪?” 餘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24.詩詞五首 使至塞上 王 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泊 秦 淮 杜 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 *** 花。

無 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 青鳥殷勤為探看。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水調歌頭 蘇 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

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第七單元 25.《論語》十則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二)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五)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子貢。

4. 語文人教版必修三必背古文,古詩詞內容

高中語文必修三必修四必備古詩文: 必修三的必備古詩文有:秋興八首(其一)——杜甫、詠懷古蹟(其三)——杜甫、登高——杜甫、琵琶行——白居易{去年我在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僅讓背第2段}、錦瑟——李商隱、馬嵬(其二)——李商隱{這首詩在《高中必備古詩文》裡有、但我的老師沒有讓我們背,還請再確認}、寡人之於國也——孟子、勸學——荀子、過秦論——賈誼{我們在學時儘讓記住最後一句、為最經典的一句}、師說——韓愈. 必修四的必備古詩文有:雨霖鈴——柳永、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定風波——蘇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醉花陰——李清照、聲聲慢——李清照. 蜀道難作者: 李白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躔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砰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詠懷古蹟(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琵琶行》(不背序)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蝦蟆(há má)陵]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李商隱詩兩首雖然沒讓背,但是出題會考啊,悲劇= =。

所以還是背吧,在說真的很有名)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馬嵬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寡人之於國也 (我們老師要求全篇背)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1).河內凶(2),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3).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4)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6).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7)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8).”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9).”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5. 三篇文言文+譯文

【原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遂去。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有志意,何足雲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

【譯文】

有一群鸚鵡飛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獸都(很喜歡),互敬互愛。鸚鵡想,即使快樂但不能長久,便離開。過了好幾個月以後,山中突然失火。鸚鵡遠遠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溼水,飛到山上,灑水去救火。天神見此,說道:“你雖然很有義氣和志氣,但又有什麼用(效果)呢!”鸚鵡答道:“我雖然知道不能夠把火救滅,但是我曾經住過這座山,與山上的禽獸友好相處,親如兄弟,(山中這樣著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聽了很感動,以示嘉獎,便把山火滅了。

【原文】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矣,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譯文】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了別人家裡,主人便請他吃飯。這人覺得主人的菜淡而無味,主人聽說後,便加了些鹽。加鹽之後,菜的味道變得鮮美,這人便想:“菜的味道鮮美,是由於加了鹽,加少許一點便這樣好吃,多放些豈不更好吃嗎?”這人真是愚蠢到了極點,便不要菜,只吃鹽。空口吃鹽吃得口味敗壞,結果反為鹽所害。

【原文】

王戎早慧,七歲嘗與諸小兒遊。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或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和幾個小孩子游玩,看見路邊的李子樹有好多果實,枝斷了,許多小孩爭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實。只有王戎不動。人們問他為什麼,回答說:“李樹長在路邊卻有許多果實,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實品嚐確實是這樣的。

這些都蠻簡單的

6. 文言文 三上 譯文

原文: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

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亦篤學如此。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教學設計>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譯文: 錢惟演(諡號思公)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卻沒有什麼嗜好。

在西京洛陽的時候,曾經對僚屬說: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著讀經書、史書,睡者則讀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種雜記,入廁的時候則讀小令。所以從未把書放下片刻。

謝絳(字希深)曾經說:“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古書之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對謝絳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

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好好構思啊。”。

7. 求3篇文言文

《海瑞清廉》

原文:都御史剛峰海公,卒於官舍。同鄉宦南京者,惟戶部蘇民懷一人。蘇檢點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鳳洲評之雲:“不怕死,不家錢,不立黨。”此九字斷盡海公生平,即千萬言諛之,能加於此評乎?

譯文: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鄉的人,只有在戶部做事的蘇民懷一人。蘇民懷檢查清點他做官的俸祿,竹箱子裡有八兩銀子,麻布兩丈,幾件舊衣服罷了。這樣的都御史又有幾個?王鳳洲評價他說:“不怕死,不愛錢,不結夥。”這九個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萬語讚揚他,能勝過這評論嗎?

《寇淮清廉》

原文:寇淮出入宰相三十年,不營私第。處士魏野贈詩曰:“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洎準南遷時,北使至內宴,宰執預焉。使者歷視諸相,語譯導者曰:“孰是‘無地起樓臺’相公?”坐無答者。

譯文:寇準先後兩次當宰相,長達三十年,不為自己建造豪華住宅。當時的處士魏野寫詩贈給他,讚揚道:“官居高位,卻沒有建造豪華住宅(不為自己謀私利)。”

自從寇準南遷後,遼國使臣到宋國宮廷赴宴,宰相一級的大官都參與宴會。使者看遍了在座的各位執政大臣,對翻譯說:“誰是‘無地起樓臺’(沒有地方造樓臺)的大臣呢?” 在座的沒有一個回答的。

《公儀休嗜魚》

原文:1、公儀休相魯而嗜魚,國人獻魚而不受。其弟諫曰:“嗜魚不受,何也?”公儀休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受魚而免於相,則不能自給魚,無魚而不免於相,長自給於魚。”

2、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獻魚,公儀子弗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魚,故弗受。夫受魚而免於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毋受魚而不免於相,則能長自給魚。”此明於為人為己者也。

3.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曰:“夫子嗜魚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免於相,則雖嗜魚,此必不能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不受魚,我能常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已之自為也。”

譯文:1、公儀休做魯國的宰相併且特別喜歡吃魚,一個楚國人買魚來獻給他,公儀先生卻不接受。他的弟弟勸他說:“您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麼?”他回答說:“正因為愛吃魚,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別人獻來的魚,就會被罷免相位,我就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

2、公儀休是做魯國宰相時。他很喜歡吃魚,當了魯國的國相後,全國各地的許多人都送魚給他,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弟子勸他說:“老師,您這樣喜愛吃魚,可別人送上門來,為什麼不要呢?”公儀休聽了,回答道:“正因為我喜愛吃魚,才不能隨便接受別人送來的魚。如果我因為這點小利小賄而被罷免了國相,這樣我就不能滿足這個嗜好了。如果我廉潔奉公,不接受別人的賄賂,就不會被免掉職位,也就能常常吃到魚了。”

3.公儀休做魯國宰相而且喜歡吃魚,全魯國的人(都)爭著買魚獻給他,公儀休(都)不接受,他的弟弟說:“您喜歡吃魚而不接受(別人送給您的)魚,是為什麼?。(公儀休)說:“就是因為喜歡吃魚,才不接受(人們送我的魚)。如果接受(別人送我的魚),必定有不敢責求別人的表現,有不敢責求人的表現,就將違法曲斷;違了法,就要(被)免去宰相(的職務);免去了宰相的職務,那(我)雖然喜歡(吃)魚,這些人必定不能送給我魚,(這時)我就不能自己供給魚了。如果不接受(別人送給我的)魚,而不被免去宰相的職務,即使不接受(別人送給我的)魚,我(也)能經常自己供給(自己)魚。這(就)是明白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明白別人替自己(打算),不如自己給自己(打算)。”

8. 3篇短小的文言文

1.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2.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鍥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歐陽修的最短文言文

1. 歐陽修的文言文故事答案

【原文】 先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交易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以如。

【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的水平,那樣高了。

2. 文言文 歐陽修的原文和翻譯

醉翁亭記 北宋 歐陽修

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

環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chán)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變化者,山間之朝(zhāo)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yǔ)僂(lǚ)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餚野蔌(sù),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gōng)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yì),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編輯本段]譯文

粟潤湘篆書《醉翁亭記》環繞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秀麗,遠遠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裡,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峰之間飛瀉而出的,是釀泉。山勢迴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座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的亭子高踞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誰?是山裡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的,太守同賓客來到這裡飲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酒上。

要說太陽出來,樹林裡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顯得得昏暗,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幻不定之時,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開放,散發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秋天天高氣爽,冬天水位低落,石頭顯露出來,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進山,傍晚回來,四季的景物不同,人們的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旅遊。來到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泉水釀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種各樣在面前擺著,這是太守舉行酒宴。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壺的射中了目標,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互動錯雜,或起或坐,這是賓客們盡情地歡樂。一個臉色蒼老,滿頭白髮,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在後面,樹林枝葉茂密成蔭,鳥雀到處鳴叫,這是遊人離去鳥雀就歡樂了,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的樂趣,遊人只知道跟著太守一同遊玩為快樂,卻不知道太守因他們的快樂而快樂。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後又能用文章來記述這件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3. 歐陽修得書 文言文翻譯原文

修昨日過潁,少留營視故居。雖不敢過分大為制度,而就簡酌,宜猶須一歲僅可辧集。便當躬自築室,然則居此不過為一歲計,而地僻事簡,庶少偷安。而衰病侵凌,亦絕無憀賴,持國請麾,不候成書。而出何速也。汝陽亦自佳郡,乍遠喧譁,必多清思。因風不惜惠問,以慰岑寂。餘乞愛重。不宣。修再拜。持國龍圖執事。 我昨天經過潁州,(乘便)稍做停留去探視修整從前的居所。雖然不敢過度的大加修繕,而只進行簡單修理,也還需要一年時間才剛能籌備好。(所以)就必須親自修築房舍,但是住在這裡不過只做一年的打算,並且地處偏僻,凡事因陋就簡,希望能借此暫得安逸。然而我身體衰弱,常遭病魔困擾,也根本無所依從,(先前)為國事著想而上奏請命,不等奏章完成,竟這麼快就離京了。(來到)汝陽本來也是好地方,突然遠離喧譁的都市(到這裡),一定有很多恬靜淡泊的思緒。藉助清風不吝惜美好的問候,來撫慰寂寞冷清的我。

最後兩句是客套話,就不譯了

4. 求助翻譯一句歐陽修的文言文

原文如下:

洛最多竹,樊圃棋錯。包籜榯筍之贏,歲尚十數萬緡,坐安侯利,寧肯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簡歷芟養,率須謹嚴。家必有小齋閒館在虧蔽間,賓欲賞,輒腰輿以入,不問闢疆,恬無怪讓也。以是名其俗,為好事。

翻譯如下:

洛陽最多竹子,竹園像棋盤一樣縱橫交錯。竹子成熟結筍之後,每年都能盈利十數萬,人們能夠坐享其利,^。同時它還能夠興修水利,製造風土工藝產品,……都需要非常的謹嚴。家家戶戶都有小齋閒館,掩映在竹叢之內,賓客若想觀賞,就要彎著腰一個接一個的進去。沒有人問這究竟佔了多大的地方,認為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後來這種做法被稱為風俗,被認為是一種好事。"

5. 古文翻譯 歐陽修的

歐陽修論證事情中肯直率,人們看他都想看自己的仇人一樣,只有皇上獎勵他敢說話,然後賜給他五品的官服。皇上看著他的侍臣說:“像歐陽修一樣的人,從哪裡可以得到??”做同修起居注後,進任知制誥。按照慣例,對這個官職必須先考試後才能任命,仁宗瞭解歐陽修,詔令特意授予他。

歐陽修以高風亮節嚴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汙衊,六十歲時,就接連上書請求告老退休,皇上則下詔書對他尊崇有加,不讓他退休。

熙寧四年,用太子少師的職位為官。熙寧五年,歐陽修去世,追封他為太子太師,給他諡號為文忠公。

歐陽修當初在滁州時,別號醉翁,晚年更改別號為六一居士。

啊,累死我了,一個字一個字打的

6. 歐陽修苦讀文言文答案

歐陽修苦讀》①原文

歐陽公②四歲而孤③,家貧無資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畫地,教以⑦書⑧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⑨閭里⑩士人家⑪借而讀之,或⑫因⑬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⑮。自幼所作詩賦文字⑯,下筆已如。

編輯本段譯文:

歐陽修四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家境貧窮,沒有錢供他上學。母親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用這個方法教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他就到鄉里的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進行抄寫。以至於白天黑夜廢寢忘食,只是致力於學習。他從小起所寫的詩歌文章,就像大人寫的一樣有文采。

7. 歐陽修三上文言文

這段文言文出自北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亦篤學如此。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翻譯:

錢惟演(諡號為思,故稱錢思公)雖然生長在富貴的家庭中,卻很少有別的愛好。在西京洛陽的時候,曾經對下屬說:(我)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著讀經書(即儒家經典著作如四書五經)、史書,躺著就讀各種雜記,如廁的時候則讀小辭。大概從未把書放下片刻。

謝絳(字希深,故稱謝希深)曾經說:“和宋公垂同住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讀書之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對謝絳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大概只有這樣才可以好好構思吧。”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誰知道鄧州一高啊!詳細介紹下。

花洲書院話春秋——傳承歷史文化的河南省鄧州市第一高中 河南省西南部的鄧州市,地處秦(嶺)淮(河)交界線上的南陽盆地。4000年前的夏王朝,仲康帝封其子於此而建鄧國,並於隋文帝3年始置為州。又因其處於“南控荊襄、北連宛洛、西通巴蜀、東際淮海”的交通要衝,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古代志書讚譽鄧州為“六山障列,七水環流,舟車會通,地稱陸海”。 在鄧州外古城牆的東南隅內側,是名聞遐邇的鄧州市第一高中所在地。 之所以說鄧州第一高中名聞遐邇,不僅僅是因為這所學校近年來為國家輸送了成千上萬的大學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鄧州第一高中校園內那群樓交錯、綠蔭掩映的景色深處,有一個遠近知名的古代學府——花洲書院。  花洲書院起源於唐,興盛於宋,延續至清。據鄧志記載,宋時,鄧州的書院至少有7所,花州書院便名列其中。古時候,書院的建立者總是將之建造在僻靜幽雅的名勝之地。除了建築的考究之外,還要在其周圍種植竹、桂、鬆、梅、蘭等高雅植物,並參差配置亭臺樓榭和小橋流水,構成“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書院園林,使其渾然自成一體,觀之別具一格,猶令文人墨客嚮往。據志載,在宋代鄧州的7座書院中,花洲書院並非獨佔鰲頭,其中的賈狀元書院、韓文公書院等皆因其建造主人身份的顯赫而曾各領。但它們緣何卻又在歷史的長河中過早地灰飛湮滅,唯獨花洲書院能延續至今呢?這要感謝北宋的著名家、文學家范仲淹。    北宋時期,鄧州統於京西南路,治穰,領五縣:穰、內鄉、順陽、淅川、南陽。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謝絳知鄧州,利用風調雨順的年景,積5縣之收成,在鄧州外城東南隅的窪地上修湖闢洲植花木,在城牆上建造覽秀亭。經過數年的經營,到1045年,已經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秀美園林了。范仲淹曾作詩讚曰:“南陽有絕勝,城下百花洲。謝公創危亭,屹在高城頭。盡覽洲中秀,歷歷銷人憂。”   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冬月,因推行“慶曆新政”被罷去參知政事的范仲淹,帶著滿腹的悲愴,鬱鬱寡歡地來到了鄧州就任知州。雖遭受重大挫折,范仲淹仍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地服務於新職。他不僅重農桑、興水利、清積案、懲貪官,很快使得政平訟理、萬民和樂,而且頗重視教育。  在取得了鄧州的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之後,一向就十分喜愛百花洲的范仲淹決定以更高的標準整修百花洲,重建覽秀亭。   1977年國家恢復大學聯考制度以來,在花洲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鄧州市第一高中,莘莘學子們秉承先賢們求學上進的意志,煥發了新時代青年刻苦向上的精神,先後有3萬多人從這裡考取了全國各地的高等院校。   2002年,鄧州市又投資1400萬元,啟動了重修花洲書院工程。近3年來,先後完成了春風閣、春風堂、先聖殿、萬卷閣、范文正公祠、覽秀亭、百花洲、古城遺址公園等工程。   如今,漫步在花洲書院,無論是朝霞初露的早晨,抑或是暮靄氤氳的傍晚,都可以看到鄧州市第一高中學生們鍛鍊身體、學習技能、增強本領的身影;都能夠聽到鄧州市第一高中學生們閱讀課文、背誦詩詞和外語的聲音。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參觀了花洲書院和鄧州市第一高中之後,曾欣喜地說:“在這個環境裡讀書,不成才才奇怪呢!”   鄧州市一高中位於鄧州市土城東南隅,北宋副宰相范仲淹貶任鄧州知州時曾於此建立花洲書院。宋仁宗慶曆六年(公元 1046年),范仲淹在花洲書院寫成了膾炙人口、中外傳誦的名篇《岳陽樓記》,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懷。1905年於花洲書院設立鄧州高等國小堂,1926年設立鄧縣縣立初級中學,1950年附設高中班,1952年高中班合併於南陽高中,1956年再次附設高中班,1958年過渡為高階中學,定名為鄧縣第一高階中學校。1998年更名為鄧州市第一高階中學校。 鄧州市一高中為南陽市重點高中,現有44個教學班,3700餘名學生。教職工191人,其中任課教師151人,中學高階教師32人,中學一級教師68人,特級教師2人,在職進修研究生7人。教師們在各級教育刊物上發表論文193篇,發表論著16部。 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強力推進素質教育,逐步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嚴謹治學,銳意進取,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教風,“刻苦、勤思、尊師、守紀”的學風,教育教學取得優異成績。大學聯考省專以上進線率穩定在85%以上。學生多人次在省級、國家級奧賽中獲獎,教師多人次獲省、國家級各類榮譽稱號和教學成果獎。 進入新世紀,教育事業發展迎來新的契機,學校領導班子提出要抓住國家發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機遇,制定了“十五”規劃,以“創示範高中,迎百年校慶”為動力和奮鬥目標,決心在今後五年中使辦學規模、基本建設、電化教學、師資水平和學校管理等方面更上一層樓,再創輝煌,力爭在2005年前成為省級示範性高中,2010年跨入國家示範性高中行列。!

花洲書院風景的作文

花洲書院

在世界上還沒有一所真正大學的時候,書院就在中國的一些角落裡,靜悄悄地擔當起傳播知識、弘揚道義、弘揚精神的重任來。這種深厚的文化情結,應該也算中國的一大特色吧。

自唐代以來,歷經一千多年的發展,至今已蔚然成風,全國書院林林總總七千多所。從某種意義上說,書院對民俗風情的培育、國民思維習慣、倫常觀念的形成和知識傳播,不亞於今天的任何一所大學。

在河南鄧州古城東南隅,就有這樣一書座院,因位臨百花洲,名曰:花洲書院。

“南陽有絕勝,城下百花洲,謝公創危亭,屹在高城頭。盡覽洲中秀,歷歷銷人憂。作詩刻金石,意垂千載秋。我來亭早壞,何以待英遊。”這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覽秀亭》對此地的讚美。

可惜,范仲淹被貶鄧州時,洲廢亭圯。東風無力百花殘啊!

百花凋謝,洲亭已毀。此刻,一位曾經春風得意、名滿天下的朝廷命官正憂心忡忡、傷痕累累地走來。

時間是慶曆五年(1045)十一月。

經過“慶曆新政”陣痛,年已五十七歲的范仲淹,以給事中、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到鄧州赴任。這一住就是四年,直到皇祜元年(1049)正月,赴任杭州。

在離廟堂之遠的鄧州,他政簡刑清,化行俗美,吏畏其威,民懷其德。

他不辭勞苦,整治百花洲,重修覽秀亭,並在城牆東南角建春風閣。深為學風不興而憂心的范仲淹,當看到百花洲一帶環境幽靜,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學場所後,遂在百忙中謀劃,創辦“花洲書院”,並且公餘到書院講學。

一時,鄧州文運大振。

這是他到鄧州工作後推出的最大“民心工程”。

這項工程的效益確實不小:范仲淹的兒子、官至觀文殿大學士的範純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書的張載,曾任鄧州知州的韓維,均“從師範仲淹學於花洲書院”。

當然,范仲淹一手打造的“花洲書院”還有點“文化沙龍”的味道。平時,春風堂裡以文會友,百花洲中與民同樂。在這裡,還與致仕宰相張士遜、新科狀元賈黯等詩酒雅會,同宰相晏殊、光化知軍李簡夫及名士王誅、張濤賦詩唱和。

按說,范仲淹應該知足了,完全可以把酒臨風寵辱皆忘,其喜氣洋洋者也。但,他卻“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起來,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沒有人知道,一個“流落江湖”者的真實想法。

然而,正是這種“無法理解”,卻常常會爆發出驚人的行動。

就是在這“進亦憂,退亦憂”之時,光照千古的《岳陽樓記》誕生了。

這篇千古絕唱,洋洋灑灑,看似和風細雨,實則暴風驟雨,把一座傲然挺立的樓和一座風雨飄搖的院,有聲有色地搭建起來,維繫起來,從此成為一條風景線上的兩處境界。

人以地靈,地以人傳。鄧州,為夏、商、周及秦漢之後的中州名郡,宋初為鄧州南陽郡,治穰(今鄧州市),領南陽、內鄉、順陽、淅川五縣。宰相張永德、趙普,蘇易簡、寇準、陳堯諮、劉筠、謝絳等朝廷要員都曾任鄧州知州。

當然,能使鄧州引以為榮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一代文豪范仲淹應摯友滕子京之邀,在這裡寫出了千古絕唱《岳陽樓記》而名動天下!

滕子京,名宗諒,北宋洛陽人。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一生志同道合,後滕子京用公使錢一事被人攻訐受審,範多次上表為其辯誣,終使其免去刑獄之災,先後貶知陝西風翔府(今寶雞)、河南虢州(今河南靈寶)、嶽州巴陵郡。滕知嶽州後,重修了江南名勝岳陽樓。樓成,極為壯觀,遂於慶曆六年(1046)六月十五日,致長信於范仲淹(嘉靖、乾隆、嘉慶《巴陵縣誌》之《滕子京與範經略求記書》有詳細記載),信中詳述了岳陽樓重修情況,並附《洞庭秋晚圖》一本,派人千里迢迢至鄧州,求摯友抽暇為其作記。

範公接信後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鄧州花洲書院的春風堂展紙走筆,一氣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全文計三百六十多字,字字珠璣,文情並茂,氣勢磅礴,千古傳詠,不但使岳陽樓增色添輝,名揚天下,也使後人不得不讚嘆滕子京求記的的遠見卓識。

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肺腑之言,成了中國達官學士的良知理想、責任擔當和崇高情懷。然而,這種擔當和理想的背後,卻常常充滿著傷痕累累的惆悵和疼痛。

圍著別人傷痛眉開眼笑的,是一群自私自利、陰陽怪氣的嘴臉!

一種憂國憂民的傷痛,與一副自私自利的醜陋,交接到一起,令人不禁一身冷汗!

翻開歷史一頁,我們除了為范仲淹的精神和勇氣叫好,也為一個家國的命運和前途擔憂。

不僅僅范仲淹在擔憂,不僅僅他周圍的文臣武將在擔憂,而是連大宋王朝的最高領導人宋仁宗也無不在擔憂……

可是,他們究竟在擔憂什麼呢?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種苦悶而虛弱的擔憂,還得從那場轟轟烈烈而來,死氣沉沉而去的“慶曆新政”說起。

“慶曆新政”是宋代仁宗慶曆年間進行的一場大改革。

當時的改革背景,《宋史》是這樣說的: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宋朝對夏戰爭慘敗,內部動盪已是山雨欲來之勢。仁宗遂罷去宰相呂夷簡,任命范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同為諫官,紛紛上疏言事。范仲淹與富弼等人綜合多年來的經驗,於九月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即《十事疏》)奏摺呈給宋仁宗,作為改革的基本方案。朝廷表示贊同,並頒發全國。

朝廷都贊同擁護,不是好事嗎?

對全國的老百姓來說,當然是好事。

要知道,奏摺中,范仲淹與富弼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都是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如,規定必須按時考核政績,以其政績好壞分別升降,更蔭補法,規定除長子外,其餘子孫須年滿十五歲、弟侄年滿二十歲才得恩蔭,而恩蔭出身必須經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等。

宋仁宗也覺得有“利國利民”的意味,便採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

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強烈阻撓。

五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

使人做夢都沒想到的是,表面上看起來斯斯文文的宋仁宗,卻突然大變臉,一反常態,責成他們在上有所更張,以“興致太平”。

於是,一年四個月後,慶曆新政失敗

隨即,范仲淹被貶到鄧州。

我們先不討論宋仁宗皇帝的覺悟和個人好惡問題,但從奏摺看,這場改革的內容,不外乎澄清吏治、富國強兵、厲行法治,這不是明擺著的,利國利民的好事嗎?

連這樣的好事不敢做,不能做,那你說作為這個國家的臣民,還能做什麼!

有人說,《十事疏》是一個強調澄清吏治的“反腐宣言”,對官吏和商人構成威脅,守舊派朝臣習於苟安,反對新政,慶曆新政肯定得以失敗收場,不然會得罪很多場面上的人。

也有人認為,新政失敗後,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更甚,甚至影響到後來王安石的熙寧變法,令熙寧變法缺少吏治的澄清。

不管怎麼說,我們先睜大眼睛看看,這場改革的“絆腳石”到底有哪些?

這場改革直接觸犯的是封建腐朽勢力,的是大官僚的特權,他們對此恨之入骨,隨著新政推行逐漸損害他們的利益,便集結在一起攻擊新政。他們誣衊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結交朋黨,他們並串通宦官不斷到宋仁宗面前散佈范仲淹私樹黨羽的讒言。

曾作過西北統帥的夏辣,就是個首當其衝、詭計多端的傢伙,宰相呂夷簡告病退休時,他滿心以為憑自己的資歷可以接替宰相職位,沒料想在石介、歐陽修的評擊下,非但沒有當上宰相,連樞密使的官職也丟了。他惱羞成怒,蓄意報復。

於是他讓家裡的一個使女天天臨摹石介的手跡,等到寫得到石介親筆字一模一樣了,便偽造出一封石介寫給富弼的密信,信裡說要廢掉仁宗。夏竦到處張揚,誣陷改革派陰謀另立皇帝。於是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雖然宋仁宗對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對革新的勢力這麼強大,他開始動搖了,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到慶曆五年初,慷慨激昂、想勵精圖治的宋仁宗終於完全退縮,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參知政事的職務,富弼、歐陽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繼被逐出朝廷。

堅持了一年零四個月的慶曆新政,就這樣虎頭蛇尾地流產了。

怎能不使人痛心疾首?!

現在看來,這場改革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因為要改革,就要犧牲士大夫階層的利益,犧牲了士大夫,就等於動搖了宋仁宗的統治基礎。所以,還是因循守舊,以穩定為大局。

這裡需要提一下北宋自太祖、太宗就制定的恩養士大夫的國策。

我們知道,北宋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局面,但統治者卻從五代歷史汲取了消極教訓,那就是武人跋扈於國家不利,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局面,北宋皇室的是抑制武將,其辦法一是重用文人,二是實行更戍法,人為的製造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局面以維護其統治。實行更戍法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國防,而廢除慶曆新政,則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改革。仁宗罷黜范仲淹的一個原因是范仲淹帶過兵,有軍事威信。更主要的是朋黨之議,仁宗也知道這是臣下在互相攻擊,但范仲淹確實有些功高震主,而且,同整個士大夫階層比起來,一個范仲淹再重要,也得忍痛割愛啊。

所以說,慶曆新政失敗是北宋決定的。扼殺改革的是,而非所謂保守派。

實際上,將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歸於保守派的破壞和改革派的失誤,似過於簡單了一些。在我看來,用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分歧來解釋改革的失敗,有違歷史真實,也缺乏事實根據。

我翻閱大量的宋代文史資料看到,當時的情況是,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韓琦等名臣為相,執掌朝綱,決定對吏治進行整頓。范仲淹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旗幟鮮明地提出整頓冗官,任用賢能。三冗三費是改革所要打擊的主要目標,而裁減冗官,精簡機構是改革的核心內容。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作的主要變動,就是要改變趙匡胤恩養士大夫的祖制,向參與的廣大士族階級開刀,打破他們的鐵飯碗,所以,改革將要觸動的不是少數人的利益,而是整個士-官僚層,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還有一個根本原因是,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攻擊范仲淹、韓琦為朋黨。封建社會的帝王是很忌諱大臣結為朋黨的,宋仁宗也不例外。反對派誣衊韓、範的“朋黨”之議,也為宋仁宗終止改革提供了藉口。

所以說,改革失敗的真實原因是皇帝不想改革了,而不是因為保守派的反對。因為如果皇帝要想改革,那是誰也阻撓不了的。

那麼,皇帝為什麼不顧反對並親自終止自己提倡的改革了?

很簡單,皇帝提倡改革與終止改革的理由一樣,為了自己的家天下。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慶曆新政的改革措施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宋仁宗也正是迫於他們的壓力廢止了新政。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既然宋仁宗當初任命范仲淹、富弼們來改革新政,為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富國強兵,但為何最終又實行不下去了呢?

我個人認為,在一個封建專政的社會中,如果以犧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來實現富國強兵,皇帝當然不能答應。而慶曆新政卻恰恰觸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項改革措施(如,“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稱職的,而當時北宋的官僚,已經是暮氣深沉的腐朽集團,真要實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丟官。這個大手術當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給北宋做的手術還不止這些,即使是稱職,也要削減其薪俸,要知道,北宋的俸祿是古代中國最高的。而且,還決定要減少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以解決官多為患的問題。也就是說,全天下的讀書人的利益,都讓改革觸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對者決不是少數保守派,而是整個士大夫階層——那可是北宋統治的階級基礎啊。

為了弄清這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回過頭來,再細細看看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的那些內容吧。

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時,升降不問勞逸如何,不看政績好壞,只以資歷為準。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循苟且,無所作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績,破格提拔有大功勞和明顯政績的,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資升遷的磨勘法,注重以實際的功、善、才、行,提拔,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稱職者和在任犯罪者。

抑僥倖,即僥倖作官和升官的途徑。當時,大官每年都要自薦其子弟充京官,一個學士以上的,經過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這樣一個接一個地進入朝廷,不僅增加了國家開支,而且這些紈絝子弟又不幹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結黨營私。為了國家的清明和減少財政開支考慮,應該大官的恩蔭特權,防止他們的子弟充任館閣要職。

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為了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首先應該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這樣,學生有真才實學,進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實了。

擇長官。針對當時分佈在州縣兩級官不稱職者十居的狀況,范仲淹建議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級監察和財政區劃)檢查地方政績,獎勵能員,罷免不才;選派地方官要通過認真地推薦和審查,以防止冗濫。

均公田。公田,即職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額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認為,供給不均,怎能要求盡職辦事呢?他建議朝廷均衡一下他們的職田收入;沒有發給職田的,按等級發給他們,使他們有足夠的收入養活自己。然後,便可以督責他們廉節為政;對那些違法的人,也可予以懲辦或撤職了。

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范仲淹建議朝廷降下詔令,要求各級和人民,講窮農田利害,興修水利,大興農利,並制定一套獎勵人民、考核的制度長期實行。

修武備,即整治軍備。范仲淹建議在京城附近地區召募強壯男丁,充作京畿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這些衛士,每年大約用三個季度的時光務農,一個季度的時光教練戰鬥,寓兵於農,實施這一制度,可以節省給養之費。

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其中,主管部門若有人拖延或違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從重處置。另外,還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應當施行的各種惠政是否施行。這樣,便處處都沒有阻隔皇恩的現象了。

重命令,即要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范仲淹認為,法度是要示信於民,如今卻頒行不久便隨即更改,為此朝廷必須討論哪些可以長久推行的條令,刪去繁雜冗贅的條款,裁定為皇帝制命和國家法令,頒佈下去。這樣,朝廷的命令便不至於經常變更了。

減徭役。范仲淹認為如今戶口已然減少,而民間對官府的供給,卻更加繁重。應將戶口少的縣裁減為鎮,將各州軍的使院和州院塥署,併為一院;職官廳差人乾的雜役,可派級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擔,將那些本不該承擔公役的人,全部放回農村。這樣,民間便不再為繁重的困擾而憂愁了。

《條陳十事》寫成後,立即呈送給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商量,表示贊同,便逐漸以詔令形式頒發全國。於是,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諸實施。

我對( )的尊敬 | 一篇作文 , 括號裡填“一個古人的名字”,各位大俠幫幫忙!小弟在這裡感激不盡!

我對范仲淹的尊敬

范仲淹二十歲時,曾遠遊陝西,結識名士王鎬,一起嘯傲於雩、杜之間,撫琴論《易》,極盡其歡,晚年仍滿懷深情地追念這位舊友。約略稍前,范仲淹還與王洙有布素之遊,奠定了終生不渝的友情。這種出行和交遊,開擴了青年范仲淹的視野。

大中祥符(1008~1016)年間,范仲淹在著名的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應天書院求學,數年的刻苦力學生涯使他“大通六經之旨”。青年范仲淹雖“出處窮困”,“布素寒姿”,但卻矢志不渝,勤奮學習,自覺磨練意志,確立了其卓犖不群的理想人格,“憂思深遠”的憂患意識和“憂國憂民”的遠大抱負。如果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是范仲淹的初衷,那末在南都學舍他已有了“慨然有志於天下”的人生信念。

大中祥符八年(1015)的進士及第,是范仲淹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是科江西人蕭貫貢試第一,但鄙薄南人的寇準,硬是說服真宗,讓蔡齊狀元及第,這和他堅持不讓王欽若拜相一樣,體現了他人才觀念上狹隘的地域觀念,范仲淹卻對這位名相的剛毅果敢,勇於決斷,推崇備至。

仲淹釋褐初仕廣德軍司理參軍,首先奉母侍養。他治獄廉平,清正自守,常與知軍大異其趣而挺然不從。剛正不阿,卓然而立的操守已始見於筮仕之初。天禧元年(1017),範擢文林郎、權集慶軍(亳州)節度推官,時知州為上官佖,通判楊日嚴,十分倚重這位才華橫溢的年青幕僚。次年,三十歲的范仲淹有燕趙之行,留下了豪情滿懷的《河朔吟》,抒發了他收復燕雲失地的壯志雄心。他還奉母命歸宗複姓,上表陳請時有一聯四六名句,化用范蠡、範睢故事,用事精切,顯示了他的文學才華和文字功力。

天禧五年(1021),仲淹調官監西溪鹽倉。這位僻居海隅的監當官,頗有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感,不避自薦之嫌上書時為執政的張知白,向他傾吐心聲:“卑棲曾未託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八百餘年後,民族英雄林則徐也直抒胸臆:“位卑未敢忘憂國”,實出同一機杼。范仲淹同年摯友滕宗諒,時官泰州從事,兩人志趣相投,時相過從,唱酬無已,他們在東海之濱結下情逾骨肉的金石之交。他和富弼,也在海陵結下終身不渝的忘年交,當時,富弼侍父而來讀書於此(弼父富言監泰州酒稅)。

天聖三年(1025),范仲淹創議重修捍海堰,與滕宗諒一起主持這項工程,因氣候條件惡劣,遭遇挫折。但仲淹不為所動向朝廷力陳,得到淮南漕使胡令儀、發運副使張綸的支援,在胡、張的主持下,於四年秋重新開工,歷時三年,這條橫跨通、泰、楚三州,長達一百五十里的捍海堰終於完成。雖然仲淹因守母喪離開了泰州,但當地人民仍將其命名為“范公堤”。三州均立有範公生祠,楊阜《畫像贊》雲:“我思範公,水遠堤長” 。“青衫下僚”的“名世高節”,是永遠留在當地人民心中的豐碑,范公堤在近千年的“捍患御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遺址迄今猶存。范仲淹寫有《堰記》,總結他第一次治水的實踐經驗,可惜這部水利名著早已散佚。

天聖五年(1027)正月,晏殊罷執政為南京留守,闢守喪居此的范仲淹掌應天府學教席。次年,還薦仲淹應學士院試,除祕閣校理,範的仕宦生涯實現了一次重要轉折。從此,他對小自己二歲的晏殊終身師事之,體現了其尊師重道的可貴品格。范仲淹在執掌府學的教學實踐中初步形成了其教育思想和人才觀。在南都守喪期間,范仲淹向宰相上萬言書,提出了他最初的改革新思維, 不僅成為慶曆新政的藍圖, 也啟示了王安石的熙豐變法。 蘇軾高度評價了這一“天下傳誦”的萬言書,稱“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首相王曾對這通萬言書極為讚賞,暗示晏殊薦範召試館職。在宋仁宗時期,人才的脫穎而出,時賢先達的薦拔賞識,大力提攜,也是重要原因。范仲淹對此深有體會,在他躋身名流後,比他的前輩做得更多、更好。在人才的破格選任方面,由於范仲淹不遺餘力的倡導和垂範,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仁、英、神、哲四朝如雲蒸霞蔚般燦若群星的可喜局面出現,這是趙宋王朝能在內憂外患中長治久安的百年大計。

天聖七年(1029),范仲淹力諫皇太后不可在殿廷接受仁宗行拜賀之禮,認為這樣有損“君體主威”;又建議劉太后還政於“春秋已盛”的仁宗皇帝,但春意正濃的皇太后切於權勢,疏入不報。仲淹遂自請補外,通判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

天聖九年三月,仲淹遷太常博士、徙陳州(治今河南淮陽)通判。知州楊日嚴乃亳州時頂頭上司,繼任知州胡則,也與仲淹結成忘年再世之交。人在宛丘的范仲淹仍時時關注著朝廷的態勢、人事變化動向。

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太后撒手人寰西歸,仁宗親政,朝政一新。原先上疏忤劉太后的相繼得到提拔重用。四月,范仲淹被召回,除右司諫。宋代的臺諫官許風聞言事,即可據傳聞上疏提出自己的意見,即使失實,也不加罪。這是歷代封建王朝望塵莫及的最大限度的言論自由和批評朝政權力。目的在於 “折奸臣之萌,而救內重之弊”。 蘇軾對這種“未嘗罪一言者,縱有薄責,旋即超升”的趙宋祖宗家法最為讚賞, 儘管他自己曾蒙受過“烏臺詩案”的牢獄之災。

仲淹直言極諫,恪盡言責。在太后稱制時,勸劉後盡母道;在仁宗親政後,則勸帝儘子道,調和二宮,煞費苦心。仲淹還受命安撫江淮災傷,所至措置得宜,如奏蠲舒、廬州等地折役茶、贍軍茶、江東丁口鹽錢,主張鹽法通商等,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當地人民的負擔。 是年歲末,在宰相呂夷簡的支援下,仁宗廢黜郭皇后。臺諫在孔道輔和范仲淹的率領下,群起力爭,被責問得張口結舌、理屈詞窮的呂夷簡玩弄陰謀手法,請臺諫次日上朝力陳;仁宗連夜下達詔旨,分貶臺諫領袖孔、範出知泰州、睦州,天明即押出國門。臺諫相繼上疏救援、力爭,皆不報。在皇權和相權的聯合壓制下,顯然,臺諫只能屈居下風。

景祐元年(1034),仲淹出守睦州。在春意綿綿,風景如畫的新安江畔,身心疲憊的范仲淹,憑弔嚴子陵釣臺,主持重修了嚴光祠堂,精神境界有了新的昇華。他倡導貪廉懦立的名教思想,“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成為激勵人們道德質量修養的千古名言。桐廬郡小政閒,公務之餘,范仲淹與幕僚一起登臨遊賞,交相唱酬,飽享暢遊山水之樂。就在仲淹陶醉在江城賞心悅目的詩情畫意之中時,同年八月,一道詔令將他調知鄉郡蘇州。

當時蘇州正發大水,宋代任官有避鄉貫、親嫌的規定,不知是否他主修“范公堤”的成功實踐促成了這次調動?范仲淹行裝未卸,就赴常熟、崑山實地考察災情,提出了疏浚五河,引太湖之水注入東海的治水方略,成為蘇州地區北宋迄今屢見成效的一種治水主導性思路。回到蘇州城內,又全力以赴賑濟救助嗷嗷待哺的十萬災民。仲淹記事以來第一次回故鄉,僅及憑弔吳縣天平山的祖塋,察看姑蘇城內的祖居,命名其宅西齋為歲寒堂,堂前之鬆為君子樹,樹旁之閣為松風閣,各賦詩一首,寓意深矣。

景祐二年(1035)三月,仲淹被擢為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躋身侍從,有了更能發揮其才華和更多幹預時政的機遇。八月,仲淹以判國子監召回後,言事益切。老謀深算、城府很深的呂夷簡奏請任命範權知開封府,想以煩忙的日常事務困擾之,再相機尋其治政失誤而罷黜之。但範精於吏治,治績無懈可擊,京都肅然。

范仲淹耿介正直,容不得呂夷簡擅權市恩。向仁宗上百官圖,指出進退的大權應由皇帝親自掌握。又上《帝王好尚》等四論,仲淹不過是從維護趙宋祖宗家法的立場出發,主張強化皇權,侵削相權而已。切中要害的疏論激怒了權勢欲極重的呂夷簡,他反訴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寵信呂相的仁宗詔令范仲淹落職出知饒州,這是范仲淹第三次因言事而遭貶黜。阿附權相的侍御史韓瀆還奏請以仲淹朋堂榜朝堂,戒百官越職言事。當時范仲淹以其剛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已在士林享有重望,館職餘靖、尹洙上疏論救,相繼被貶外;歐陽修致書右司諫高若訥,斥其迎合時相不論救仲淹為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被貶知夷陵。蔡襄憤而作“四賢一不肖”詩記其事,士論榮之,傳誦中外,洛陽紙貴。這場風波史稱“景祐黨爭”,上述諸人後來均成為宋代名臣,范仲淹士林領袖地位逐漸形成。仲淹被貶出京,依例交遊當祖餞都門,但迫於時相的淫威,前來送行的只有李紘和王質。

三出專城,屢遭貶黜的范仲淹,雖鬢白如絲猶素心未改,“許國忘家”乃其立朝準則、處世信條。仲淹每守一州,把興利除弊作為行政首要目標。在饒州,奏免鳥嘴茶充貢和奏免德興銀冶場的貢課,成為他新的德政。南宋初,狀元及第的王十朋在州治創思賢堂,州學建敬愛堂,立顏(真卿)範廟,以紀念這位前賢。

景祐四年(1037)十二月,因葉清臣疏請,詔移仲淹潤州(治今江蘇鎮江),次年到任。寶元二年(1039)三月,又徙知東南重鎮越州(治今浙江紹興)。在潤,仲淹嘗籌劃建州學,重建清風橋,後被改名“範公橋”;在越,則以德化治,後人建有賢牧亭以祠。他還留下了《清白堂記》,力邀李覯來越州州學執教,興學已成為他關注的焦點。

康定元年(1040),西夏戰事驟起,宋軍大敗於三川口,朝野震驚。仲淹臨危受命,先以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旋擢刑部員外郎、陝西都漕,又遷龍直學士、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膺寄方面。八月,再遷戶部郎中,自請代張存知延州(治今陝西延安)。在延州實行將兵法,採取積極防禦、尋機小規模出擊戰略,初步穩固鄜延防線。授狄青《左傳》,勉以折節讀書,遂成一代名將;又對志在投筆從戎的張載,勸以治《中庸》,張後成關學開山,理學巨擘。仲淹的慧眼識人,於此可見一斑。

慶曆元年(1041),韓琦對西夏採取攻策,仲淹不為所動,結果宋軍大敗於好水川。仲淹也因私與元昊通書,獨犯“人臣無外交”天條而被降官戶部員外郎,貶知耀州;韓琦則因敗軍之罪貶知秦州(治今甘肅天水)。十月,分陝西為秦鳳、涇原、鄜延、環慶四路,由韓琦、王沿、仲淹、龐籍分任四路帥臣。仲淹奏上攻守二議,初步形成其獨具卓見的加強西北防務、抗擊西夏的軍事思想。

慶曆二年(1042),範上疏再守之策,主張增築堡塞,行堅壁清野之計,在擴軍備戰的同時,實施招納懷撫之策。三月進築大順城,成為楔入雙方必爭地界的堡壘,進可攻,退可守。範有詩記其事,張載有《記》頌其功。仲淹又主張營水洛城,堅辭邠州觀察使之職,不願以文階易武階,這是當時儒臣的普遍心態。閏九月,由於主將葛懷敏“猾懦不知兵” ,輕率冒進,再敗於定川砦。仲淹及時從慶州出兵馳援,方穩住陣腳,迫使西夏退兵。十一月,詔命復置四路都部署,以範、韓、龐籍分領之,系銜並帶四路招討使。仲淹上表自請,願與韓琦共同駐蹕涇州,與延州龐籍成犄角之勢,又奏請文彥博知秦州、滕宗諒知慶州,併兼兩路帥臣。經過反覆探索,在範、韓主持下,宋陝西四路立體縱深攻防體系始構築完成,宋夏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宋夏和議,仍以延州為管道,正式啟動。范仲淹穩妥的積極防禦戰略初見成效。

慶曆三年(1043)四月,範、韓因西線戰功而擢拜樞密副使,八月,又除范仲淹參知政事,九月開天章閣,詔命近臣條對時政,仲淹應詔上《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措施。標誌著慶曆新政之始,且除修武備一項外,其餘九項措施均以詔令形式劃一頒行,在行之二年的新政期間,尚有溢位十事疏的內容。新政包括澄清吏治、培育人才、富民強兵、強化法制等四個方面內容。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涉及、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法制等各個領域,是順應歷史潮流,頗有一定深廣度和社會效應的一次改革運動,旨在調整封建國家決策及執行機制的改革。其中,如“磨勘新制”是對兩宋陳陳相因的的磨勘舊法唯一一次革故鼎新的強力衝擊;厚農桑也確實對興水利、課農桑、闢田疇、增戶口產生了積極影響。最為功德無量的是詔州學立學和改革貢舉考試製度,這不僅促進了文風和社會風氣的深刻轉變,也造就了大量人才的脫穎而出和文化學術事業等精神文明的高度繁榮昌盛。在中國學術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創舉,對中國歷史程序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彌久的影響。慶曆新政為熙豐變法及此後的歷次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教訓。由於仁宗皇帝的始從終棄,執政大臣的首鼠兩端,守舊勢力的頑固強大,祖宗家法的掣肘,導致了慶曆新政的功敗垂成。但這是中國封建時代有著深遠歷史意義的一次全面改革,是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遠大抱負的一次可貴實踐,其功績永垂史冊。慶曆四年八月至五年元月,仲淹被命宣撫河東、陝西,在秋冬季節,先後行經今山西及陝西的一些地區,在宋代為交通未便、備極艱辛的極邊地區。就在仲淹黽勉王室,艱難跋涉之際,王拱辰等策劃了“奏邸之獄”,將蘇舜欽等改革派新進英銳“一網打盡”,矛頭直指時相杜衍和參知政事范仲淹,範自請罷執政,求知邠州,得到批准。慶曆五年十一月,又詔罷仲淹兼任四路帥臣,以給事中改知鄧州。

慶曆六年(1146)起,范仲淹在鄧州渡過了三年一生中難得的愜意時光。解除了機政和邊防重任的范仲淹,在鄧州這一風光秀美的重鎮,在“幕中文雅盡嘉賓”和諸子隨侍的親情中優閒度過了鄧州之任。在這裡,他的曹氏新夫人還生下了季子純粹,後來成為蘇軾的徐州僚友,他請蘇軾寫下了《范文正公文集序》。仲淹在鄧州,營造百花洲、重修覽秀亭,既是對前任、同年謝絳的憶念,又把這風景如畫的園囿闢為公園而與民同樂。仲淹在鄧州迎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創作,其傑作《岳陽樓記》及許多詩文均寫於鄧州。他還興致勃勃參加了祠風師、賀瑞雪等民俗活動,祈求農業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每到一地,他總把民眾的疾苦安危放在首位。所以當他任滿時,鄧民遮道,仲淹也頗願留任,遂得再任。范仲淹身後,鄧人在州治建“景範樓”,在百花洲建範公祠,紀念這位名臣在鄧州留下的政績與遺澤。

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移守東南重鎮杭州。在赴任途中,他最後一次在鄉郡姑蘇逗留,決定創辦範氏義莊。作為元老重臣,這年七月,又擢官禮部侍郎。儘管他未能如唐宋賢守白居易、蘇東坡那樣在美麗的西子湖畔留下令人讚歎的白堤、蘇堤,但他首創的救荒模式,卻在中國經濟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皇祐二年,兩浙路爆發大饑饉,杭州災情尤重。仲淹一改開倉濟民,賑濟的常規辦法,而是縱民出遊競渡,力倡公私興工造作,獨創以工代賑,募民興利的救災新模式。另外,他又抬高糧價,廣泛吸納糧食湧向杭城,導致糧價大幅回落和人心穩定。這種擴大消費,刺激生產,增加就業機會,興辦公共設施和工程專案,組織災民自救;與運用價值規律調節糧價雙管齊下的高明措施,保證了杭州“民不流徙”,安然度荒。皇祐三年,范仲淹移知青州,與富弼交政後,又逢河朔饑荒,範又成功地將這種管子發明的輕重之術發揮到極至,一舉三得,既平抑糧價,又免支移之苦,還幫助州民渡過青黃不接的艱難時光。這充分體現了范仲淹的過人膽識和行政智慧。可惜,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公元1052年6月20日),這位傑出的家在移守潁州的途中病逝于徐州。范仲淹“智謀過人遠甚”,“文武兼備” ,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方面,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即使在擔任地方官的時候,也是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又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教育事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又《遺表》一言不及私事。他不凡而短促的人生,譜寫了“先憂後樂”的時代樂章。

范仲淹生前故後,士大夫對他表示了一致的推崇,絕非偶然。王安石譽之為“一世之師”,“名節無疵” ,司馬光稱其“前不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哲” ;黃庭堅論定為“當時文武第一人” ,王十朋更褒為“此志此言高孟軻”,“見公端似見周公”;朱熹也評為“本朝第一流人物”;元好問亦推為“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的聖賢。范仲淹的影響,也超越了時代和國界,如日本著名景觀“後樂園”,即由朱舜水取范仲淹名言而命名。近代以來,范仲淹研究成為一門顯學,絕非偶然。范仲淹憂先樂後的風範,剛正不阿的品格,自強不息的意志,愛國憂民的信念,淡泊廉素的作風,泛愛樂善的胸懷,博聞廣知的學識,文武全才的智慧,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構成了他“粹然無疵”的完美人生。

范仲淹留給後人的學術論著、詩文不算很多,但其影響卻歴久而彌遠,深刻而驚世。趙宋王朝雖然在內憂外患中支撐了三百二十年,但卻創造了封建時代最為興盛的精神文明,在當時世界也居領先地位。朱熹已指出:“國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 。近代的兩位學術大師陳寅恪和王國維先生也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在中國學術思想文化史的歷史長河中,宋學是難以逾越的巍巍高峰。宋學突破了漢唐墨守經傳舊注訓詁的樊籬,倡導義理之學;追求心性修養,及明體達用,經世致用,外王內聖的統一;具有“致廣大,盡精微”的博大精深,整合儒釋道學的萬千氣象。其本質特徵則是陳寅恪先生總結的:“精神,自由思想,批評態度。”

宋初即已確立右文崇儒,“以文德致治”的既定國策,宋代大開孤寒之士通過科舉入仕之路,通過館閣制度培養和儲備人才,令其致身通顯。宋代士大夫的理想人格中,多蘊涵著愛國熱情、憂患意識,“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信念和自覺追求,范仲淹就是其中集家、思想家於一體的傑出代表。官僚與學者是他們的一身兩面,范仲淹年青時曾在應天書院學習過,後又執掌書院教席,不僅自己打下了紮實的學問基礎,也對教育有了更明晰的認識。慶曆新政中的詔州縣立學,是功德無量的盛舉,奠定了我國九百六十年以來的地方教育體系基礎,為大批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他也曾短期擔任過判國子監之職,主張辦醫學等專業教育,培養和薦引了當時最著名的幾位太學教授:宋九年級先生及李覯。宋代太學、州縣官學、書院學等教育體系的形成,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創舉,范仲淹視教育為頭等大事,培養人才為百年大計,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

當時的一些知識精英,如宋六家中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家富弼、司馬光,著名學者李覯、張載,宋九年級先生,均出自高平門下。他與古文學家尹洙、蘇舜欽及名臣韓琦、杜衍、晏殊等也有極為密切的關係。他自己以《十事疏》為代表的政論性散文,五《記》為代表的古文,《易義》為代表的學術著作,駢散結合的律賦創作,乃至膾炙人口的某些詩詞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他從不曲學阿世,實事求是的治學風格,融儒釋道於一爐的相容幷蓄的博懷,使他不失為開風氣之先的文化學術思想界領軍人物。

范仲淹“積學於書”,“得道於心” 。他哲學思想的基石是:提出了“綱維三才”的天人合一觀,窮神知化的辯證思維,理一分殊,內聖外王的四德說,實開《易》學研究中義理派先河。宗經則是其哲學思想的取向,他於六經中求文、道、用的統一,實創“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的治學路子。范仲淹還出入佛老,精研三教經典,力求會通而經世致用,正如他詩中所高度概括的那樣:“清靜道自生”,“讀《易》夢周公”,“養志學浮丘” 。這種有容乃大、海納百川的學術視野,使他成為眾望所歸、當之無愧的宋學開山。

范仲淹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強烈的憂患意識,體現了他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自覺的擔當精神,濃郁的人文情懷。他立志“尚經天緯地之業” ,而“憂事渾祛樂事還”成為他畢生的追求和信念。兼濟天下,“愛國憂民”是范仲淹立身行事,處世立朝的惟一準則,也是他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范仲淹畢生信守不渝的信條是:“不以己欲為欲,而以眾心為心”,所以他能堅持“行己有恥”的高風亮節,不僅在貧賤時能安之若素,富貴時也能保持清正廉明,“為政忠厚,所至有恩” ,興利除弊;晚年又推己及人,設立扶助貧寒族人的義莊。

“素心直擬圭無玷”的范仲淹,開“重名教,以矯衰弊之俗”的時代新風。倡導名教,旨在重建以儒家名教為核心的道德倫理體系。仲淹的名教思想,包涵了豐富的內容,不僅有傳統意義上的仁義禮智信、誠明、忠孝之類觀念,而且也包括恬於進退,淡泊名利,犯顏直諫,氣節觀念等合乎時代要求的新觀念。如果說前者更著重於個人的心性修養層面,後者則更注重於社會責任的層面,兩者的和諧統一,即為外王內聖貫通的倫理道德規範。范仲淹以名教為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則是其名教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震爍古今、義薄雲天的驚世名言。其“至誠許國”,“不以進退易其守”的情操,不僅兩宋時廣為傳頌,時至今日,猶不失為儀型典範。

范仲淹無論出入中外,執政臨民,乃至膺寄方面之際,始終以“猶濟瘡痍十萬民”的執著,為傳統的重本抑末經濟思想注入了全新的內容。他力主茶鹽通商,發展商品經濟的遠見卓識,主持改革,興修水利,獎勸農桑的成功實踐,以軍事、外交、經濟(屯墾戍邊、堅壁清野)手段三管齊下鞏固邊防的慮深思遠,刺激消費、以工代賑救荒濟贍的獨特模式,提出“損上益下”、“裒多益寡”,摧抑兼併的固本寧邦之策,運用輕重之術平衡糧價,雖僅是吉光片羽,但仍不失為中國經濟思想上頗具亮色的真知灼見。這不僅是比他的前輩提供給歷史的“新的東西”,也是為後人提供有益謀謨的寶貴財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創辦的範氏義莊,體現了他一貫的民與物胞的人文情懷,充分反映了他對家族、社會的責任感、愛心奉獻及對社會財富分配的一種心態。範的遠矚,實開宋代賑濟、福利事業的先河,南宋不僅富家大族競起效尤,蔚為時尚,而且,也促進了始於北宋末的官辦慈善養濟機構的誕生,成為近代各種官方民辦扶貧事業的濫觴。範氏義莊的成功實踐及其遺韻流澤,對於當今社會保障福利機制的形成及扶貧事業,也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范仲淹作為宋代詩新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提出了“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風化” 的主張。他還力主“文質相救” ,文以載道,將道統與文統完美結合,他有獨具一格的詩論和賦論。他對前輩作家王禹偁、穆修比較推崇,對同時代的尹洙、蘇舜欽、歐陽修等人“力為古文”的文學造就也頗為讚賞。他自己也創作了文質兼備、情文並茂,駢散結合的散文和律賦。范仲淹和與他同時代的作家群體形成了一種新的文風,一掃西昆體“刻辭鏤意”,“專事藻飾,破碎大雅”的弊弱文風。

范仲淹還主張:在文學創作中須“文辭貫道”, “意必以淳,語必以真” 。他在《唐異詩序》等文中簡要概括了唐詩各種流派的特色,反映了他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藝術鑑賞品位,對詩歌的特徵及其社會作用有明晰的認識。詩言志,歌詠言,他認為抒發真情實感是詩最本質的特徵。范仲淹的詩眾體皆備,他的交遊詩、山水詩、邊塞詩中不泛“格清而意遠”的精品佳作,如《野色》、《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獻百花洲圖上晏相公》等為不可多得的傑作。另外,范仲淹的律賦創作,堪稱唐宋大家,儘管他精心編纂的賦彙總集《賦林衡鑑》已佚,但儲存下來的序,是一篇十分精彩的賦論。律賦興於唐,宋代以來,賦主要是應付禮部貢試的科舉文體,不為人所重。但“少遊文場,嘗稟詞律”的范仲淹,卻善於“化腐朽為神奇”,創作出不少言為心聲的佳作。正如楊萬里所論:“古今文章,至我宋集大成矣。”宋文之盛,正始於慶曆,范仲淹無疑是這一作家群體中的重要一員。

作為邊塞詞人的范仲淹,雖其詞作多已散佚,今僅存五首,但卻闋闋精彩,字字珠璣。他的詞作豪放中有婉約的成份,實開蘇辛詞風的先河,有一種撼人心魄的節律感,音樂美。范仲淹的散文,題材廣泛,是他從政、治軍、興學的實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也頗具文學和審美價值,其中不乏佳篇。《岳陽樓記》等五記、《十事疏》、《奏上時務疏》等為傳頌已久、膾炙人口的傑作,他的四論也風格犀利,縱橫闔捭,還有一些書信及傷悼文字也寫來感情真摯,十分動人。總之,范仲淹不失為享有時譽的作家,他的詩文言志抒情,風格清新,自然流暢,立意超邁,醇厚雅正,一如其人,廣受當時及後世的人們所喜愛。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家中,理應有范仲淹的一席之地。

小文言文閱讀訓練的書

1. 國小生小古文一百課1

第一組鄉村即景1、放風箏青草地,放風箏。

汝前行,我後行。2、鄉 村鄉間農家,竹籬茅屋,臨水成村。

水邊楊柳數株,中夾桃李,飛燕一雙,忽高忽低,來去甚捷。3、蘆 花水濱多蘆荻。

秋日開花,一片白色,西風吹來,花飛如雪。4、荷池中種荷,夏日開花,或紅或白。

荷梗直立。荷葉形圓。

莖橫泥中,其名曰藕。藕有節,中有孔,斷之有絲。

5、菊菊花盛開,清香四溢。其瓣如絲,如爪。

其色或黃、或白、或赭、或紅。種類繁多。

性耐寒,嚴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獨盛。第二組 天的魔術6、雨今日天陰,曉霧漸濃,細雨如絲。

天晚雨止,風吹雲散,明月初出。7、雪冬日嚴寒,木葉盡脫,陰雲四布,瀰漫天空,飛鴉千百成群,未暮歸林。

夜半,北風起,大雪飛。清晨,登樓遠望,山林屋宇,一白無際,頓為銀世界,真奇觀也。

8、日月星日則有日,夜則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 時一日有夜,分為十二時。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長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長。夜半為子,日中為午。

午前曰上午,午後曰下午。第三組 別樣的爭和辯10、貓捕魚缸中有金魚,一貓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墜水中,急躍起,全身皆溼。

11、貓 鬥黃白二貓,鬥於屋上,呼呼而鳴,聳毛豎尾,四目對射,兩不相下,久之,白貓稍退縮,黃貓奮起逐之,白貓走入室,不敢復出。12、龜兔競走龜與兔競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龜行遲,努力不息.及兔醒,則龜已先至矣.13、五官爭功口與鼻爭高下。

口曰:“我談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鼻曰:“飲食非我不能辨。”眼謂鼻曰:我近鑑毫端,遠觀天際,唯我當先。

“又謂眉曰:“爾有何功居上我?”眉曰:“我雖無用,亦如世有賓客,何益主人?無即不成禮儀。若無眉,成何面目?”第四組讀書要得法14、讀書飛禽走獸, 飢知食,渴能飲,又能營巢穴為休息之所.其異者,能為人言.惟不知讀書,故終不如人.人不讀書 ,則於禽獸何異?15、讀書有三到讀書須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豈有不到者乎?16、讀書需有疑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17、鐵杵磨針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

白笑其拙。老嫗曰:“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還卒業。第五組 智慧少年18、稱象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輕重, 不能稱。操之幼子名衝,告操曰:“置象於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將他物積載船中,使水及原痕。複稱他物, 則象重可知矣。”

19、道邊李苦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

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0、破甕救友光生七歲,凜然如,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2. 推薦幾本九年級語文閱讀訓練的書

個人覺得《會考現代文閱讀升級訓練150篇》、《會考文言文閱讀升級訓練150篇》和《五年會考三年模擬》挺不錯的,《五年會考三年模擬》裡面有閱讀專項訓練,裡面講的解題技巧還蠻好的 這是我最近在網上看到的一些閱讀解題技巧,跟你分享一下吧……(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定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物件+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物件+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物件+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覆: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

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物件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動詞:不行。

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

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裡、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3)這些詞是遞進關係,環環相扣,不能互換。(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物件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物件+說明內容(特點)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鑑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託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

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覆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樸、自然等。

複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侷限性等。總之,鑑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註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絡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絡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準確、簡明、規範。易混術語區分(一)“方式、手法”的區分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覆。

(二)“情”、“景”關係區別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三)描寫的角度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

“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好的……。

3. 古文閱讀訓練及答案四篇

第一篇: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互。

狐曰:“子(你)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1.解釋下列字含義 (1)虎以為然 然:__對,正確__ (2)獸見之皆走 走:_逃跑___ 2.百獸為什麼‘見之皆走’? __因為看到狐狸後面的老虎,它們怕的實際上是老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 ___狐假虎威告訴我們不能看表面現象,看表面現象容易被迷惑_______ 第二篇: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梨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竟走取之,唯戎不動。

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子多,此必苦梨” 取之信然 1. 請給故事擬一個標題:_王戎析梨___ 2.解釋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嘗與諸小兒遊 :嘗 _曾經,有一次___ (2)諸小兒竟走取之走: _跑去__ (3)唯戎不動:唯___只有 3.看了短文,你覺得王戎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試著結合原文分析 _____善於分析事物的聰明孩子_____第三篇原文:東安①一士人善畫,作鼠一軸②,獻之邑令③。令初不知愛,漫④懸於壁。

旦⑤而過之,軸必墜地⑥,屢懸屢墜。令怪之⑦,黎明物色⑧,軸在地而貓蹲其旁。

逮⑨舉軸,貓則踉蹌⑩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⑾著,於是始知其畫為⑿真。

翻譯: ① 東安:縣名,現在湖南省衡陽一帶。 善,精通,擅長。

② 一軸:畫用軸裝,一軸就是一幅的意思。 軸:畫卷 ③ 邑令:縣令。

④ 漫:漫不經心,隨便。 ⑤ 旦:早晨。

⑥ 必墜地:總是落在地上。 ⑦ 怪之:對這種情況感到奇怪。

怪,認為••••••奇怪,感覺奇怪,此處形容詞做動詞,意動用法。 ⑧ 物色:察看;觀察 ⑨ 逮:等到,及。

⑩ 踉鏘:形容貓跳躍捕捉的樣子。 ⑾ 然:這樣。

⑿ 為:是。譯文:東安有一個讀書人擅長做畫,作了一幅題材為老鼠的畫,獻給縣令。

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隨意地把這幅畫掛在牆壁上。每天早晨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掛上去多次落下地。

縣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時候縣令起來察看,發現畫落在地上,而有一隻貓蹲在畫的旁邊。

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著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他的貓,結果沒有一隻不是這樣的。

到這時候,才知道這幅鼠畫是畫得很真的,值得愛惜。 第四篇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

天命十年二月,來歸。崇德元年,封永福宮莊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

世祖即位,尊為皇太后。順治十三年二月,太后萬壽,上制詩三十首以獻。

聖祖即位,尊為太皇太后。康熙十一年,幸赤城湯泉,經長安嶺,上下馬扶輦,至坦道始上馬以從。

還度嶺,正大雨,仍下馬扶輦。太后命騎從,上不可,下嶺乃乘馬傍輦行。

吳三桂亂作,頻年用兵,太后念從徵將士勞苦,發宮中金帛加犒;聞各省有偏災,輒發帑賑恤。布林尼叛,師北征,太后以慈寧宮庶妃有母年九十餘居察哈爾,告上誡師行毋擄掠。

國初故事:后妃,王、貝勒福晉,貝子、公夫人,皆令命婦更番入侍。至太后,始命罷之。

宮中守祖宗制,不蓄漢女。太后不預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

嘗勉上曰:“祖宗騎射開基,武備不可弛;用人行政,務敬以承天,虛公裁決。”又作書以誡,曰: “古稱為君難,蒼生至眾,天子以一身臨其上,生養撫育,莫不引領。

必深思得眾得國之道,使四海鹹登康阜,綿歷數於無疆,惟休。汝尚寬裕慈仁,溫良恭敬,慎乃威儀,謹爾出話,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遺緒,俾予亦無疚於厥心!” 二十四年夏,上出塞避暑,次博洛和屯,聞太后不豫,即馳還京師。

太后疾良已。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復作,上晝夜在視。

十二月,步禱天壇,請減算以益太后。讀祝,上泣,陪祀諸王大臣皆泣。

太后疾大漸,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慟,欲於宮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屢疏請遵遺誥,以日易月,始從之。

(《清史稿·孝莊文皇后傳》節選)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①上制詩三十首以獻 A. ②請減算以益太后 ①下嶺乃乘馬傍輦行 B. ②是乃仁術也,見牛而未見羊也 ①古稱為君難 C. ②不可為我輕動 ①當於孝陵近地安厝 D. ②青出於藍而青於藍 解析:A.“以”:表目的的連詞,可譯為“來”。B.“乃”:①才;②是。

C.“為”:①做;②為了。D.“於”:①在;②比。

答案:A 9.康熙曾滿懷 *** 地頌揚他的祖母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暗指清廷所獲的成就)。”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孝莊文皇后對兩代皇帝的幫助的一組是 ①上制詩三十首以獻 ②念從徵將士勞苦,發宮中金帛加犒 ③告上誡師行毋擄掠 ④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 ⑤嘗勉上 ⑥上哀慟,欲於宮中持服二十七月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排除①⑥。

答案:C 10.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孝莊文皇后是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孝端皇后的侄女,清世祖順治即位後。

4. 【《三上》文言文閱讀訓練】

原文 錢思公①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時嘗③語④僚屬⑤,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⑥,上廁則閱小辭⑦.蓋未嘗頃刻釋卷也. 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⑧,聞於遠近,亦篤學⑨如此.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⑩爾.註釋 (1)錢思公:錢惟演,北宋“西昆體”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謝希深(謝絳)、宋公垂(宋綬)也以文學知名一時. (2)西洛:西京洛陽. (3)嘗:曾經. (4)語:告訴. (5)僚屬:官府的輔助官. (6)小說: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後來的各種雜記. (7)小辭:指短小的詩詞. (8)琅然:聲音清脆. (9)篤學:十分好學. (10)宋公垂:即宋綬,家富藏書,以讀書敏慧強記著名. (11)經史:經書和史書. (12)謝希深:即謝絳,歐陽修的朋友. (13)因:於是.譯文 錢思公雖然出身富貴之家,但是沒什麼嗜好.在西京洛陽曾經告訴僚屬,說這一生只喜歡讀書,坐著的時候就讀經史,躺在床上就讀各種雜記,上廁所的時候就讀短小的詩歌、小令.大概從來沒有半刻離開書的時候. 謝希深也說: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當去廁所都夾著書,誦讀的聲音清脆,遠近都能聽到,也是如此的好學.我於是告訴希深,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廁上.大概只有此等之處可以構思吧.感悟 作者介紹了錢惟演,宋綬兩人的讀書故事,又補充了自己“三上”的寫作經歷,目的是告訴我們:成功來自勤奮,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5. 推薦幾本高一文言文閱讀訓練書不要太難

同意上述說法,"幽夢影"很簡單,適合初學者;"論語"一定要看,讀完論語接著讀"中庸";散文方面你高中三年只要把"古文觀止"吃透文言文幾本上就沒問題了;修辭方面去讀"詩經",然後平常多看看唐宋詩詞,如果這些你都做的到,想要更進一步就看"四書集註"中的"孟子"跟"大學",修辭接著看"文心雕龍"(有點難找),最好再把"史記"跟二本"漢書"看了;玄學方面看"周易"、"道德經"跟"莊子"。

如果上述你都做的到,差不多就是主修國學的大學程度,別說考試,你都可以自己寫文言文了。如果你真的不喜歡,至少一定要把古文觀止看完。

全國三文言文譯文

1. 三篇文言文+譯文

【原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遂去。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有志意,何足雲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

【譯文】

有一群鸚鵡飛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獸都(很喜歡),互敬互愛。鸚鵡想,即使快樂但不能長久,便離開。過了好幾個月以後,山中突然失火。鸚鵡遠遠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溼水,飛到山上,灑水去救火。天神見此,說道:“你雖然很有義氣和志氣,但又有什麼用(效果)呢!”鸚鵡答道:“我雖然知道不能夠把火救滅,但是我曾經住過這座山,與山上的禽獸友好相處,親如兄弟,(山中這樣著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聽了很感動,以示嘉獎,便把山火滅了。

【原文】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矣,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譯文】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了別人家裡,主人便請他吃飯。這人覺得主人的菜淡而無味,主人聽說後,便加了些鹽。加鹽之後,菜的味道變得鮮美,這人便想:“菜的味道鮮美,是由於加了鹽,加少許一點便這樣好吃,多放些豈不更好吃嗎?”這人真是愚蠢到了極點,便不要菜,只吃鹽。空口吃鹽吃得口味敗壞,結果反為鹽所害。

【原文】

王戎早慧,七歲嘗與諸小兒遊。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或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和幾個小孩子游玩,看見路邊的李子樹有好多果實,枝斷了,許多小孩爭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實。只有王戎不動。人們問他為什麼,回答說:“李樹長在路邊卻有許多果實,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實品嚐確實是這樣的。

這些都蠻簡單的

2. 跪求幾篇經典古文(最好是《三國志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譯文 諸葛亮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可以到他那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應該委屈自己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王朝的統治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蒙受風塵。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停止,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佔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的原因,不但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線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佔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攻打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霸業才可以成功,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各位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3. 高三所有文言文翻譯

齊桓晉文之事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稱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後世失傳了。

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那麼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麼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便沒有什麼人能抵禦他了。

" (齊宣王)說:"象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根據什麼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說:"我聽胡齕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

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裡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鍾。"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問)道:"那麼,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哪能廢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

我確實知道您是出於一種不忍的同情心。"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是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

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麼至於吝惜一條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你不要對百姓說您吝嗇而感到奇怪。

以小換大,他們怎麼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麼,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惜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麼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 (孟子)說:"沒有關係,您這樣做正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於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對於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廚房建得遠遠的。

"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

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麼。先生您說的這些,對於我的心真有豁然開郎的作用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麼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

'那麼,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麼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受護,是不肯佈施恩德的緣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幹,而不是不能幹。" (齊宣王)說:"不肯幹與不能幹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

'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 *** 一下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

'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於(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於對長輩 *** 肢體一類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麼容易了。

《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

所以,推廣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聖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還是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裡才痛快麼?"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麼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 (孟子)說:"那麼,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象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

" 齊宣王說:"象(你說的)這麼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麼後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幹,結果必然有災禍。

" (齊宣王)說。

4. 古文三上文章翻譯 本人有急用

一、譯文

錢思公雖然出身在富貴之家,但是沒有什麼不良愛好。在西京洛陽曾經告訴的家屬,說這一生只喜歡讀書,坐著的時候就讀經書和史書,躺在床上就讀各種雜記的書籍,上廁所的時候就讀短小的詩詞、小令。大概從來沒有半刻放下書的時候。

謝希深也說: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當去廁所都夾著書,誦讀的聲音清脆,遠近都能聽到,也是如此的好學。我於是告訴希深,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馬背上、枕頭上、廁座上。大概只是因為只有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二、原文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亦篤學如此。”

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三、出處

《歐陽文忠公文集》的《三上》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歐陽文忠公文集》又稱《歐陽文忠集》、《歐陽永叔集》、《歐陽文忠公集》,是歐陽修的全集。該集共153卷,另附錄2卷。

二、作品賞析

作者介紹了錢惟演,宋綬兩人的讀書故事,又補充了自己“三上”的寫作經歷,目的是告訴我們:成功來自勤奮,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三、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一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縣)人。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編定的《歐陽文忠公文集》153卷,約百萬言;史學著作有奉詔與宋祁等合作編著的《新唐書》,並有他自己獨家編纂的《新五代史》74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上

5. 三國文言文翻譯(請教)

我來翻譯一下。

曹操悲嘆的說:“我開始舉起義旗,是為了替國家消滅賊人。各位能仗義相助,我有如大病初癒一樣的非常高興,想依靠袁紹(本初)帶領河內地區的軍隊,兵臨孟津和酸棗;各位將軍能堅固地防守住成皋,抗拒敵人於敖倉,在繯轅、太谷修要塞,形成險要的地形;袁術(字公路)率領南陽的軍隊,駐守駐丹、析,進入武關,震驚朝野。全都挖溝壑,高築城牆,不參加戰鬥,最好是作為疑兵,來告示現今天下的形勢。順從誅殺逆賊,可以穩定局勢。可是現在大家都遲疑著不進兵,太讓天下人失望了。我私下裡自己認為這樣做實在令人感到羞恥。”

6. 文言文翻譯、要全部翻譯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用,但是還是把一些詞解釋一下

齊威王之時喜隱③,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④,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⑤,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⑥:“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⑦,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⑧,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⑨。諸侯振驚⑩,皆還齊侵地。盛行三十六年。

③喜隱:喜歡說隱語,隱語即謎語。

④沉湎:指陶醉於飲酒之中。不治:不問政事。

⑤並侵:都來侵犯。

⑥說之以隱:用隱語來遊說齊威王。說,勸說,說服。

⑦蜚(fēi):同“飛”。

⑧縣令長:縣的行政長官,人口萬戶以上的縣,稱令;人口不及萬戶的縣,稱長。

⑨奮兵:舉兵。

⑩振:通“震”。

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託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齊王身邊近臣都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裡,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隻鳥是怎麼一回事嗎?”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衝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禦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佔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達三十六年。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7. 文言文譯文

齊宣王蓋大屋子(意譯為大宮殿),大得足以覆蓋數百畝地。

堂上有三百間屋子。憑藉偌大的齊國,蓋了三年卻未能蓋成,群臣中沒有敢進諫的人。

香居問齊宣王說:“晉王放棄先王的禮樂,去做淫樂,臣斗膽問荊國是有君主的麼?”宣王說:“是沒有皇帝的”“臣斗膽問荊國是有臣子的麼?”宣王說:“是沒有臣子的.”香居說:“現在君王蓋大宮殿,三年沒能蓋成,而群臣中沒有敢進諫的人。敢問大王是有臣子的麼?”宣王說:“是無臣子的。”

香居說:“臣請求迴避。”小步快走著往外走。

宣王說:“香先生留步,為什麼這麼晚才向寡人進諫?”於是詔來尚書說:“記下,寡人不遵從先王教誨,蓋大宮殿,香子讓寡人停止了這種做法。”。

8. 文言文< >的全文翻譯

原文

錢思公①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時嘗③語④僚屬⑤,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⑥,上廁則閱小辭⑦。蓋未嘗頃刻釋卷也。

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⑧,聞於遠近,亦篤學⑨如此。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⑩爾。

註釋

(1)錢思公:錢惟演,北宋“西昆體”代表作家之一,吳越王錢俶的兒子,從其父歸宋,宋景祐中以樞密副使任西京留守。下文提及的謝希深(謝絳)、宋公垂(宋綬)也以文學知名一時。 (2)西洛:北京洛陽。 (3)嘗:曾經。 (4)語:告訴。

(5)僚屬:官府的輔助官。當時,歐陽修、謝絳等都是錢惟演的僚屬。

(6)小說: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後來的各種雜記。 (7)小辭:指短小的詩詞。 (8)琅然:聲音清脆。 (9)篤學:十分好學。

(10)宋公垂:即宋綬,家富藏書,以讀書敏慧強記著名。

(12)經史:經書和史書。 (13)謝希深:即謝絳,歐陽修的朋友。

(14)因:於是。 (15)釋:放下。 (16)雖生長富貴。雖:雖然

(17)聞:(能)聽見

譯文

錢思公雖然出身富貴之家,但是沒什麼不良愛好。在西京洛陽曾經告訴的家屬,說這一生只喜歡讀書,坐著的時候就讀經史,躺在床上就讀各種雜記的書籍,上廁所的時候就讀短小的詩歌、小令。大概從來沒有半刻放下書的時候。

謝希深也說: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當去廁所都夾著書,誦讀的聲音清脆,遠近都能聽到,也是如此的好學。我於是告訴希深,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馬背上、枕頭上、廁座上。大概只有此等之處可以屬於有思想的吧。”

感悟

作者介紹了錢惟演,宋綬兩人的讀書故事,又補充了自己“三上”的寫作經歷,目的是告訴我們:成功來自勤奮,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9. 想要得到三篇文言文的翻譯

吳漢,字子顏,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

吳漢為人質厚少文,一經召見,使得到了劉秀的賞識信任。建武二年(26年)春光武帝定封他為廣平侯。

建武三年(27年)春天,在廣樂(今河南虞城縣西)包圍了蘇茂,周建招聚十萬人馬,赴救廣樂。吳漢率領騎兵迎戰,失利,不慎墜馬,摔傷膝,收兵回營。

諸將對吳漢說:“大敵在前而公傷臥,觽心懼矣”吳漢聽此言,勃然裹創而起,巡視營壘,殺牛酌酒,犒勞士兵,對將士:“今日封侯之秋,諸君勉之”!吳漢豪氣凌雲,將士們也深受感染,士氣倍增。第二天,擂鼓吶喊,同時進擊。

周建軍大敗。當時鬲縣五姓一起驅逐守長,佔據了城池造反。

諸將皆想攻打,吳漢不聽,說:“使鬲反者,皆守長罪也。敢輕冒進兵者斬”。

然後一面下公文給郡府,命他們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人城安撫五姓。五姓喜,相繼歸降。

建武五年(29年)春,農民軍率五萬餘人夜攻吳漢軍營,軍中驚亂,吳漢卻堅臥不動,一會兒營中便安靜下來。吳漢即夜發精兵出營突擊,大破其軍。

建武十二年(36年)春,吳漢揮師直攻廣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並派輕騎兵燒燬成都市橋,光武帝下詔告誡吳漢:“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吳漢接連獲勝,並未聽從光武帝的告戒,竟乘勝自率步騎兵二萬餘人進成都。

於江水北岸紮營,派副將劉尚率兵萬餘人屯駐於江水南岸。光武帝得知吳漢如此部署兵力,大驚,下詔書責備:“比□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勃亂!與尚別營,事有緩急,不復相及。”

然詔書未到,謝豐、袁吉率兵十餘萬人進攻吳漢。又派將率兵萬餘人襲劫劉尚營寨,企圖使漢軍不得相救。

吳漢率軍與敵大戰一天,兵敗而退回營壘。吳漢見形勢危急,召集眾將激勵他們說:“欲潛師就尚於江南,並兵 御之。

成敗之機,在此一舉。”於是在營內遍插旌旗,使煙火不絕,以迷惑蜀軍。

第三天夜裡,率軍潛出城圍銜枚疾走,過江與劉尚部會合。謝豐等人竟然沒有發覺。

第二天,吳漢親自指揮全軍力戰,終於大敗敵軍。 吳漢隨光武帝征戰。

不少將領一見戰陣失利就垂頭喪氣,惶怵不安,平日的風度威嚴全失。吳漢卻不然,每到這時,他整厲戰械,激揚士卒,不但毫不氣餒,反而愈加意氣風發。

他出徵時,妻子在後方買了一些田產,待他歸來,卻都送給了故舊親友。他說:“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

死後,諡忠侯。

宋朝的謝絳為什麼叫謝舍人?

在宋代,“舍人”是一個尊稱,俗稱顯貴子弟為舍人,尤言“公子”

標籤: 興修水利 謝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xmnm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