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正月二十一人們要幹什麼

正月二十一人們要幹什麼

正月二十一人們要幹什麼

正月二十一是什麼日子正月二十一人們要幹什麼

是穿天節。穿天節盛行於我國襄陽一帶,是這個地區特有的傳統節日和習俗。它源於才子鄭交甫在襄陽萬山解佩渚偶遇漢水女神,相贈佩珠定情的美好傳說。根據新聞和報紙記載,每一年的正月二十一,在這一地區都會有不同主題的活動。以“相聚襄陽城,放飛漢江夢”為主題的穿天節曾在魚梁洲頭隆重上演,熱鬧非凡。

正月二十一人們要幹什麼?

撿拾、佩戴穿天石,遊玩漢江、吃煎餅等。

在正月二十一這天,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正月二十一,煎餅補天穿”。民間為祈禱蒼天保佑“雨水之日,屋無穿漏”,用紅絲線繫上煎餅,擲於屋頂上方,或者主婦手捧大餅,登梯送到屋頂上,以象徵補天。“補天”時,全家人都站在院子裡,虔誠地望著屋頂問“補住了沒有?”主婦則在屋頂上高聲回答“補住了!”然後,主婦將麵餅捧下來,全家人分食。

由來說法:

說法一

鄭交甫,人物生平不詳,據傳為周朝人,有漢江遇遊女之事。據西漢劉向《列仙傳》中記載:“鄭交甫常遊漢江,見二女,皆麗服華裝,佩兩明珠,大如雞卵。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僕曰:“我欲下請其佩。’僕曰:‘此間之人,皆習於辭,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聽,遂下與之言曰:‘二女勞矣。’二女曰:‘客子有勞,妾何勞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搴之,知吾為不遜也,願請子佩。’二女曰:‘桔是橙也,盛之以莒,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卷其芝而茹之。’手解佩以與交甫,交甫受而懷之。即趨而去,行數十步,視佩,空懷無佩。顧二女,忽然不見。靈妃豔逸,時見江湄。麗服微步,流生姿。交甫遇之,憑情言私。鳴佩虛擲,絕影焉追?”

漢成帝時期,大學者劉向在《列仙傳·江妃二女》中雲: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也,謂其僕曰: ‘我欲下請其佩。’僕曰: ‘此間之人皆習於辭,不得,恐罹其悔焉’”。

揚雄作《校獵賦》以諷之: “漢女水潛,怪物闇冥,不可殫形”。唐人顏師古注云: 應劭曰: ‘漢女,鄭交甫所逢二女,弄大珠,大如荊雞子。’”

在《詩經》中,舉昔漢水之所有,以興今貞女之可求也。王先謙也列舉了魯、齊、韓三家的詩說: 魯說曰: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也。

宋朝祝穆的《方輿勝覽》卷三一《復州》記載: “晉鄭交甫南遊江漢,遇二女,佩兩珠。”

說法二

而把傳說中穿天節“遊女弄珠”故事寫得完整的是生於襄陽、長於建康(今南京)的蕭統(501—531年)。他在自己編著的《文選·江賦(郭璞)》的註釋中,引《韓詩內傳》(已軼)曰:“鄭交甫遵彼漢皋臺下,遇二女,與言曰:‘願請子之佩。’二女與交甫。交甫受而懷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顧二女,亦即亡矣。”這裡出現了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而且情節中,美人與玉佩若有若失,充滿神祕夢幻感。

說法三

宋朝人莊綽(字季裕),曾任襄陽縣尉,與米芾有交遊。他在《雞肋編》寫道:“襄陽正月二十一日謂之穿天節,雲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會漢水濱,傾城自萬山泛綠舟而下。婦女於灘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絲貫之,懸插於首,以為得子之祥。”這裡寫下了“傾城”出動“泛綠舟”,而且婦女們都成了主角,成了“女神”;玉佩太少,穿天石可以取代;得石可得子,得子能給婦女帶來好運,人人祈盼遇上好運。這則記載說明:在1千年前的宋朝,襄陽人已形成了自己的儀式和道具獨特的民俗節日穿天節。

為什麼選定正月二十一日為穿天節,史無記載。但根據我國古代陰陽學說裡數的概念,“陽卦奇,陰卦偶”(《周易·繫辭下》)。3和7是陽數,一月中,3×7=21,就獲得3個陽數,即3、7、21,這適應了過罷春節後,人們祈盼陽春以利春耕的心願。這也是穿天節有著深厚民眾基礎的原因,人心多麼祈盼“三陽交泰”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m4pn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