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讀書心得模板:一: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和特點;二:根據自己的認識對原作內容進行分析和評價;三:敘述讀後的感想和體會。即說明、評價、感悟。介紹原作就是用一段話概括原文內容,同時也可以摘抄原文的重點語句。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一:

本書的基本觀點,來源於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主張——即他那本著名的《自卑與超越》,二者是傳承和發揚的關係,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蘇格拉底的思想被柏拉圖所留傳,而我想成為阿德勒的柏拉圖。”本書繼承了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傳統,是一本對話錄。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同榮格一樣,阿德勒的學說最終與“心理學一代宗師”弗洛伊德分道揚鑣,甚至是背道而馳。我們知道,弗洛伊德的學說中偏向於將人所處心態環境,歸結於過去的經歷甚至性本能的激發,而阿德勒的學說則正好相反,他認為個人走不出自己非健康的心態環境,恰恰是對過去、對周邊環境過多的抱怨與解釋。
打個比方,如果今天一位心理諮詢師對一位來訪者因為自卑情緒進行諮詢,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更多的會去在其人的過去經歷和所處環境中尋找蛛絲馬跡,進而通過分析和挖掘,進行對症下藥;那如果用阿德勒的學說,則是告訴這個人,你的不良情緒,就是因為太過於依賴對過去經歷和所處環境的自我暗示,從而走不出來,應該把這種不良情緒化為改變、超越自我的原動力,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以求尋找到真實而優秀的自我。
一言以蔽之,弗洛伊德:你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為你過去遭遇了不幸;阿德勒說:你之所以認為你的人生都是不幸的是因為你不想從過去走出來。
其實,在我看來,兩者並不完全矛盾,應該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要在於“找原因”,這是今天主流諮詢界依然迴避不了的方法;而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更偏重於“找解決辦法”,即通過正能量的輸送,讓求助者重獲自我。
這本書名叫《被討厭的勇氣》,用我們熟知的話來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句話來自大名鼎鼎的但丁《神曲》。
在醫學界,沒有包治百病的良方,在心理諮詢界,同樣也沒有包治百病的諮詢辦法,這句看似絕對高大上而正確的話,其實也不是人人也可以適用。
在人性禁錮的中世紀,作為文藝復興的旗手,但丁在他的著作中吼出瞭解放人性的時代聲響,因此有了這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阿德勒以及作者,面對受環境壓力、自卑情結困擾的求助者,喊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為了幫助其走出隱瞞、重拾信心、活出自我;白巖鬆和他們的同學面對改革開放的浪潮、希望擺脫從前國內浩劫的人性束縛,將“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作為座右銘,是新時代年輕人的朝氣蓬勃與開拓進取。這些都沒問題,但我們同時要注意,以上事例都是有語境和上下文的,不能人人處處都拿來使用,甚至為自己開脫。
今天一個年輕人天天在家打遊戲、打牌、不上班,高喊“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行嗎?
今天一個有家室的人在外鶯歌燕舞、花天酒地,高喊“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行嗎?
今天一個搞傳銷的人,不顧周邊人的勸阻,高喊“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行嗎?
今天一個管理者,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進行不必要的鋌而走險、一條道走到黑,高喊“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行嗎?
火可以烹飪、也可以燒人;水可以續命,也可以要命;核能可以產生巨大能源,也可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我想,任何一位讀這本書或者說讀任何一本書的讀者,一定需要有自己的一種判斷——這服藥是否適合自己?
這本書好處不少,根本還是弘揚正能量,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對自己的超越、遮蔽掉外界不良的干擾和影響,這都沒有問題。但其中哲人和青年人的對話中,很多判斷和結論,過於絕對,秉承一種千古真理和包治百病的思想,是需要讀者個人謹慎判斷和引用的。
正如一句話說得好:“我們要警惕那些自認為掌握絕對真理的人,要敬重那些在真理路上不斷探索的人。”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二:

“決定論”和“目的論”

這本書我讀了兩個星期,期間和家人朋友都有討論,這是第二遍讀,打算做一些讀書筆記,更深刻的理解一下這本書。

當我讀到“如果所有人的‘現在’都由‘過去’決定,那不是很奇怪的”時候,啊?!我在想這奇怪嗎?!

在這本書中明確反對我們的現在是由“過去的原因”的決定。

這種叫做“決定論”,這種狀態就會讓自己總能找到現在糟糕狀態的原因,並且自己無法改變。

Adele 哲學和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當我們自己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無論這件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我們都能從過往的經歷中尋找到“原因”,也就是我們說的理由。

例1:說我數學不好就是因為第一次上數學課的時候,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我完全不會,還被同學嘲笑,所以我現在都很討厭數學,數學成績一直不好。

例2:因為父母關係不和加上職場受到欺辱留下巨大心理創傷,只要出門就會渾身發抖,頭痛欲裂。導致數月,甚至數年不能出門。

這些存在在這阿德勒的心理學中都是存在質疑的。書中認為,所有現在的“討厭數學”或者“不出門”都是自己先有這些“目的”。然後為了這些目的調取(書中用製造)並放大出那一次被嘲笑或者心理創傷。

我們之所以有現在的痛苦,是因為過去的事情,所以“錯不在我們”。這是典型的[原因論]。

書中提到心理創傷是不存在的!!! 生活中我們習慣於因果規律這一套簡單邏輯,但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大白話:就是我們如何看待過去。平時我們看待事物,有積極的有消極,但在阿德勒那裡好像更加極端一些,過去的一切,大災大難,人生變故,都不會直接決定我們的生活。

我認為這裡的阿德勒是承認過去的經歷,並且也承認那些重大事件對人格的影響,但這些並不是直接決定因素,書中認為直接決定因素就是“當下的自己”,完全就是自己的選擇。

我們所有的生活,甚至每個動作都是為了某一個“目的”。

書中還舉了一個因為服務員把咖啡灑到主人公身上的例子,主人公大發雷霆的例子。

阿德里的哲學理論認為所有“憤怒”也都是自己捏造出來的,此書中用了“捏造”,我覺得有點欠妥,可能是翻譯問題,因為書後面說,所謂的憤怒是一種可收可放的的一種“手段”而已。

通過這種手段我們可以不用那麼麻煩的講道理,憤怒這工具太方便了,稍加使用就能使對方屈服。

這時候我就比較能明白,因為我們過去的所有經歷,像我爸爸50多歲的年紀,在過去的50年都在使用“憤怒”這工具來解決問題,現在再想改變需要有很大的勇氣!但不是不可能。

這裡很明確的提到阿德勒並不否定各種情感,但“人不受感情支配”,進而“人不受過去支配”。

這裡也能應對最近和兒子讀《中庸》裡面一句話:喜怒哀樂之未發為之中,發而皆中節為之和。就是喜怒哀樂誰都有,萬物之大本也,但發生的時候又能有所控制,不被情緒所控制就叫做“和”了。

阿德勒強調我們不可能坐著時光機回到過去,所以一直以過去的原因來限制現在的自己,那就回在過去的束縛下永遠無法獲得幸福。這裡書中有個大標題就是“弗洛伊德錯了”!可能就是這個原因當時阿德勒才和弗洛伊德分道揚鑣的吧。

如何解決自己習慣使用憤怒、大發雷霆這類工具,就需要我們使用另一個工具—— “有邏輯的語言”。

通過有邏輯的語言的力量來傳達自己的“目的”。

就剛才被服務員不小心撒了咖啡的例子,即使自己不發怒,服務員也是會賠禮道歉,給擦拭乾淨,甚至要幫你去清洗衣服。所以這時候語言確實是可以解決問題的,生氣嗎?也生氣,但是可以化解和控制的。

最近我也特別喜歡用“化解”這個詞,這和控制、忍耐完全那不一樣。控制和忍耐都會有大爆發的一天,因為自己仍在這個巨大的情緒之中受其控制。化解更像佛家用語,就是用自己理智的潛力,去融化,消解掉所有的現在,將它成為過去,直至消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第2張

這就是書中第一個我讓我耳目一新的地方。

因為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專家,所以他非常認可“人的潛力”,並不是改變自然,創造能力,而是自己控制自己,自己改變自己的能力。他堅信“所有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關於生活方式,性格都是可以改變的,10歲之前是逐漸形成,10歲之後改變難度逐漸變大,但想改就能改。

書中也承認“人種、國際、文化和家庭因素這類初始設定,並且也會有影響,這些無法改變的就不去糾結了,當下的自己是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所有現在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選擇。

書中還有一個觀點就是:我們一直在不斷地下著不改變自己的決心!因為儘管有些不自由,有些不方便,有些不滿意,但這樣不改變更加輕鬆。改變意味著一到更多問題,生活會充滿了不安,也可能充滿了痛苦、不幸。所以大家才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鬆。也就在某一時候放棄了改變自己的勇氣。

書中一再強調:阿德勒心理學是一門勇氣的心理學。

大家缺乏的就是“獲得幸福的勇氣”!

這本書是一位年輕人和一位哲人的對話,一共分五個晚上,以上就是第一個晚上討論的內容。

這雖然是100多年以前的心理學理論,但現在來看還是很炸。可是真真切切到自己做的時候就感覺這些都是雞湯啊!就和所有的勵志文一樣,“你要相信自己,你可以改變自己,不要受過去影響!”

列出自己目標,且能把自己身上的缺點問題都列出來才是第一步,直視我們的自己的問題,那是我們的一部分,用書中的那句話叫:“悅納自己”。

然後根據這些藥材的特效,給自己對症下藥,良藥苦口,而且阿德勒這味藥是一劑烈藥!希望我也能勇氣開始第一步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三:

一、核心概念和觀點

1 原因論與目的論

原因論關注過去,依靠過去的原因解釋當下的行為,而阿德勒心理學不關注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人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原因論讓我們止步不前,阿德勒否認心理創傷,人不受過去支配,決定我們自身的並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2 一切煩惱都可以歸結為人際關係的煩惱

人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會稱為“個人”,人在本質上必須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僅止於個人的煩惱,即“內部煩惱”根本不存在,任何煩惱中都會有他人的因素。

3 人生課題

人會在生活中產生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阿德勒把它們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三類,它們統稱為“人生課題”。一個個體在想要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時候,就會遇到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係,這就是人生課題。工作課題是工作當中與他人合作產生的關係。交友課題是脫離了工作的、更廣泛意義上的朋友關係,較之工作課題更加難以開展和發展。愛的課題則分為戀愛關係和與家人的關係兩個階段,是最難的課題。

4 人生謊言

指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

5 人不需要他人的認可,也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6 課題分離

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這就是誰的課題。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起點。

7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不想被別人討厭,這是人自然而然地慾望和衝動。而在人際關係當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地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地生活方式,也就是自由。

8 整體論

阿德勒反對把精神和身體、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識和無意識等分開考慮的一切二元論價值觀,而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

9 共同體感覺(social interest)

把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就叫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是一個時空概念,包括了從過去到未來,甚至包括宇宙整體在內的“一切”。共同體感覺是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也是幸福的人際關係的最重要的指標。你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我們尋求“可以在這裡”的歸屬感,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它要靠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

10 縱向關係和橫向關係

人們習慣於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幹涉,這是縱向關係。橫向關係是平等的關係。

11 鼓勵

12 存在即價值

人們習慣用“行為”標準來看待他人,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做了什麼”,而是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按照存在標準來考慮的話,我們僅僅因為“存在於這裡”,就已經對他人有用、有價值了,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13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 和 他者貢獻

接受不能更換的事物,接受現實的“這個我”,然後,關於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這就是自我接納。

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把他人看成夥伴。假如你把人際關係的基礎建立在“懷疑”之上,對方也能夠感覺到你的懷疑,如此很難建立積極的關係。如果不敢去信賴別人,那最終就會與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關係。無條件的信賴是搞好人際關係和構建橫向關係的一種“手段”,如果你不想同那個人搞好關係,你也可以選擇剪短關係,這是你自己的課題。

對作為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這就是他者貢獻。他者貢獻並不是自我犧牲,阿德勒把為他人犧牲自己人生的人稱為“過度適應社會的人”。他者貢獻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採取的一種手段。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麼,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麼,並積極地加以實踐。

14 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的目標行為方面要①自立②與社會和諧相處,支撐行為的心理目標為①“我有能力”的意識②“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第3張

15 幸福即貢獻感

只要能夠產生“我對他人有用”的主觀感受,無論是用行為標準還是存在標準,都需要“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有用,也就是貢獻感。如果能夠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

16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霧的連續的剎那,在跳舞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終會跳到哪裡誰都不知道,跳舞最終會到達某個地方,但是,並不存在目的地。人生總是處於一種完結狀態,每一個剎那都是一種完結,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17 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人想要選擇自由的時候有可能會迷路,就如同旅行依靠“北極星”指引方向,人生也需要“引導之星”,他者貢獻就是這個指標,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就可以獲得幸福。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因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標籤: 勇氣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mngl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