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黃遵憲生平 黃遵憲簡介

黃遵憲生平 黃遵憲簡介

黃遵憲簡介 黃遵憲生平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漢族客家人,廣東省梅州人,光緒二年舉人,歷充師日參贊、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參贊、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工詩,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黃遵憲有《人鏡廬詩草》、《日本國誌》、《日本雜事詩》。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黃遵憲於1848年4月27日生於廣東梅州(梅縣)。他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讀書應試階段(1863~1876);出使階段(1877年~1894年);參加變法階段(1895年~1898年);鄉居階段(1899年~1905年)。

1876年中舉人,1877年隨駐日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曾被日本歷史學界稱為中國“最有風度、最有教養的外交家”。駐日期間,撰寫《日本國誌》(1887年成書),全書共四十卷,五十餘萬字,詳細論述日本變革的經過及其得失,藉以提出中國改革的主張。駐日期間,針對日本於1875年派兵佔領琉球,建議對日本採取強硬的政策和立場。1882年,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適逢美國議院制訂了《限制華工條例》15條,舊金山僑民深受其害,多名僑民被當地政府以“不衛生”為藉口而被捕入獄。此前,黃遵憲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對策,但未被採納。因此,他只能在自己職權範圍內,盡力保護中國僑民。他在視察舊金山華工聚住地之後,親自探望關押華工的美國監獄,並叫隨從丈量監牢面積,責問美國人:“這裡人多地窄、空氣汙濁,難道監獄裡的衛生條件要比華僑的住處好嗎。”經過黃遵憲的努力,被拘捕的華僑被全部釋放。黃遵憲動用國際法,爭得了總領事給華工簽發執照的權利。從此,華工來往中美之間,有法可依。

1890年,黃遵憲以分省補用道任駐英國二等參贊,1891年任駐新加坡總領事,從事改善僑胞待遇、保護僑胞財產的工作,發展華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黃遵憲被召回國,任江寧洋務局總辦。1895年參與上海強學會、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創辦《時務報》,任湖南長寶鹽法道,後署理湖南按察使。戊戌變法期間輔佐湖南巡撫陳寶箴大力推行變革,倡立的湖南保衛局,將近代警政引入中國。1898年8月,被任命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清政府列為“從嚴懲辦”的維新亂黨,由於外國駐華公使等干預,清政府允許黃遵憲辭職還鄉。

黃遵憲回鄉後仍熱心推進立憲、革命等工作,並潛心新體詩創作,被譽為“詩界革命鉅子”。同時,他熱心家鄉教育事業,創立嘉應興學會議所,自任會長,積極興辦新學堂。晚年黃遵憲在牆上懸掛興中會會員謝纘泰畫的《時局全圖》。1904年冬,即黃逝世前一年,他在《人境廬詩草》最後一首詩《病中紀夢述寄樑任父》中寫道:“……君頭倚我壁,滿壁紅模糊。起起拭眼看,噫籲瓜分圖……。”1905年3月28日,黃遵憲病逝於家鄉梅州,終年五十八歲。六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封建制度在中國終結。

私人藏書豐富,光緒十年(1884年)開始籌建藏書樓。光緒二十四年(1898)回到廣東之時,一心在其“人境廬”著述和收藏,對於前朝古書和當時實用之書,一併收藏,編撰有《嘉應黃氏人境廬藏書目錄》,著錄有:經部100種,1 291冊;史部253種,5 122冊;子部221種,1 425冊;集部212種,1 523冊;叢書21種,2 468冊、自著書4種,21冊,合計811種、11 850冊。珍本有《修慧寺塔銘》,其餘多為普通實用之本。先後積藏有10餘萬卷圖書,供當地學生閱覽。

主題題材

黃遵憲早年即經歷動亂,關心現實,主張通今達交以“救時弊”(《感懷》其一)。從光緒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後到過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經過親自接觸資產階級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驗,他明確樹立起“中國必變從西法”(《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並在新的文化思想激盪下,開始詩歌創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詩歌“自古至今,而其變極盡矣”,再繼為難。但他深信“詩固無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而筆之於詩,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詩者在矣”(《與朗山論詩書》)。他沿著這條道路進行創造性的實踐,突破古詩的傳統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獨具特色的“新派詩”,被梁啟超譽為“獨闢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飲冰室詩話》三二),成為“詩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幟。

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人境廬詩草自序》),廣泛反映了詩人經歷的時代,具有深厚的歷史內容。反帝衛國、變法圖強是他詩歌的兩大重要主題。在反帝方面,從抵抗英法聯軍到庚子事變,他的詩都有鮮明反映。特別是關於中日戰爭,他寫下的《悲平壤》、《哀旅順》、《哭威海》、《臺灣行》、《渡遼將軍歌》等系列詩作,反帝衛國思想尤為突出。詩人在這類主題的作品裡頌揚抗戰,抨擊投降,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和深摯的憂國焦思。其中不少篇章,規模巨集偉,形象生動,表現出詩歌大家的氣魄和功力。如《馮將軍歌》中寫到:“將軍一叱人馬驚,從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馬排牆進,綿綿延延相擊應。轟雷巨炮欲發聲,既戟交胸刀在頸。敵軍披靡鼓聲死,萬頭竄竄紛如蟻。十蕩十決無當前,一日橫馳三百里。”將中法戰爭中愛國將領馮子材鷙猛無前的英雄形象和馮軍排山倒海的氣勢,活現在紙上。

黃遵憲早在《感懷》、《雜感》、《日本雜事詩》等作品中即批判陳腐事物,讚賞派遣留學生和日本明治維新等新事物。後來他更以飽滿的熱情謳歌變法維新,期望能通過變革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黃人捧日撐空起,要放光明照大千。”(《贈樑任父同年》)戊戌政變發生,他作《感事》、《仰天》等詩痛惜新政夭折,憂虞國家前途,百感交集,情思深摯:“忍言赤縣神州禍,更覺黃人捧日難”(《感事》其八)。但他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說:

滔滔海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後二十年言定驗,手書心史井函中。這種堅信變舊趨新的歷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貫穿在他的詩作中。

值得注意的是,處於新舊交替時代的黃遵憲的詩歌,較早地描寫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隨近代科學而湧現的新事物,拓寬了題材和反映生活的領域,寫出了古典詩歌所沒有的新內容。他的《今別離》四首分別吟詠在出現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已知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條件下,離別的新況味,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詩人將新學理融入詩意內涵以表現同種一家等人生理想和事物變化轉換之理,一新詩境,別饒興味。詩人在這首詩裡說“足遍五洲多異想”,他從一個封建國家踏進資本主義世界,事事物物都觸動他的詩心歌緒,把古人不曾接觸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國詩歌中來。《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以流美豪宕的筆墨,勾勒出太平洋上夜航獨有的情境。至如各國奇異的風光,如日本的櫻花(《櫻花歌》),倫敦的大霧(《倫敦大霧行》),巴黎的鐵塔(《登巴黎鐵塔》),錫蘭島的臥佛(《錫蘭島臥佛》)等,無不收攝在詩人的筆下。海外詩篇也涉及外國民俗與時事政治。《日本雜事詩》從多方面反映了日本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紀事》詩富有風趣地描寫了美國總統大選時,共和、民主兩黨千方百計宣傳自己、激烈爭奪選民的情景。

藝術特點

黃遵憲說“風雅不亡由善作,光豐之後益矜奇”(《酬曾重伯編修》其二),他深知詩歌的生命在於變化與創造。他的詩就是在廣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本著“善作”的精神,沿著“矜奇”的趨勢,推陳出新,加以創造,形成自己的獨特面目。首先,他的詩雖然常有一種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寫實。他有不少巨集篇鉅製,篇幅都超越古人,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如《番客篇》近於華僑南洋開發史,《逐客篇》堪稱赴美華工血淚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不啻作者的家族史與童年生活史。他善於以細緻的筆墨敘事、狀物、寫景,鋪排場面,勾畫人物,既內容豐富,又形象生動。如《渡遼將軍歌》形象鮮明地刻畫出吳大?這個人物。吳本是湖南巡撫,喜好金石,中日戰爭爆發,恰好購得一枚漢印,印文為“渡遼將軍”,自以為是封侯之兆,遂請纓出師。開篇寫其出征的盛氣:“聞雞夜半投袂起,檄告東人我來矣。此行領取萬戶侯,豈謂區區不餘畀!”豪氣沖天。篇中寫其朝會諸將的場面:

……歲朝大會召諸將,鋼爐銀燭圍紅氈。酒酣舉白再行酒,拔刀親割生彘肩。自言平生習槍法,煉目煉臂十五年。目光紫電閃不動,袒臂示客如鐵堅。淮河將帥巾幗耳,蕭娘呂姥殊可憐。看餘上馬快殺賊,左盤右闢誰當前。鴨綠之江碧蹄館,坐令萬里銷鋒煙。坐中黃曾大手筆,為我勒碑銘燕然!

吳大言不慚之態,不可一世之概,活龍活現。然而“兩軍相接戰甫交,紛紛鳥散空營逃”。前之氣勢如虎,後之怯懦如鼠,在強烈的反差中有力地勾畫出其醜陋形象。其次,為了表現豐富的現實內容,作者比較注意吸取古人以文為詩的經驗,所謂“以單行之神運俳偶之體”,“用古文家伸縮離合之法以入詩”(《人境廬詩草自序》)。但取其長而避其短,在篇章結構上,注意波瀾曲折,長而不板;敘寫上多用比興與描寫,減少抽象直陳;議論儘量精要,並安置於描寫之後,使之有水到渠成、畫龍點睛之妙。再次,作者廣泛採摘語言資料,“自群經三史,逮於周秦諸子之書,許鄭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於今者,皆採取而假借之”(《人境廬詩草自序》),同時又不排斥“流俗語”(《雜感》其二)。這使他的詩歌詞彙豐贍,富於表現力,典雅之中多生氣與變化。但他用典雅詞語過多,不免帶來艱奧晦澀的缺陷。黃遵憲的詩“以舊風格含新意境”,體現了由舊到新的過渡。

客家詩宗

黃遵憲是“詩界革命”的主將,是嘉應州的一代詩宗。他曾輯錄了客家民歌9首,收入《人境廬詩草》之中,大大地提高了客家歌謠的社會地位。梁啟超說:“近世詩人,能鎔鑄新思想入舊風格者,當推黃公度”;“公度之詩,獨闢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家”。

他在《人境廬詩草》中描述客家山歌:“瑤峒月夜,男女隔嶺唱和,興往情來,餘音嫋娜,猶存歌仙之遺風,一字千迴百折,哀厲而長,稱山歌。”

人境廬位於梅江區東山小溪脣,建於1884年春,是清末著名愛國詩人,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黃遵憲的故居。人境廬是一座磚木結構園林式的書齋建築,佔地面積五百平方米,主要由廳堂、七字廊、五步樓、無壁牆、十步閣、臥虹榭、息亭、魚池、假山、花圃等組成。結構精巧,佈局得宜,曲徑回擋,花木掩映,景緻幽雅。

廬之名,取義東晉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詩句。門匾是由日本友人,著名漢學家和書法家大域成瀨溫先生題贈。門楣上的“人境廬”三個字,為日本書法家大域成瀨溫所書。廬舍築有花圃、假山、魚池、五步樓、十步閣、息亭、七字廊、無壁樓、臥虹榭和藏書閣等。曲徑回欄,花木掩映,景緻清雅。黃遵憲晚年蟄居人境廬,創作大量詩歌,並自選和編訂了《人境廬詩草》。

人境廬於1982年3月修復竣工並下式對外開放,1989年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評定為全國近現代優秀建築物,1994年3月成立了“梅州市人境廬文物管理所”進行專門保護管理,1995年3月列為梅州市第一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梅江區歷史悠久,文化濃郁,還有很多景點,其中包括:梅州學宮(又名“孔廟”)、梅江橋,大覺寺、天主教堂建築群舊址、曾井、東山書院(含狀無橋)、凌風路騎樓式建築群和人馬石,這些都是梅江區知名的市級旅遊景點。

人境廬取意於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的名句,是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黃遵憲的故居,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坐落在市區東山大橋下的小溪脣,於1884年由黃遵憲親自設計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座故居佔地面積不大,但建築精巧,佈局合理,裡面有會客廳、書房、臥室、藏書室、無壁樓、五步樓、十步閣、息亭、花壇、假山等,藏書室內有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八千多冊。廬中保留著黃遵憲親自撰寫的對聯,如會客廳對聯:“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列自家山”,另有一聯:“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故居的環境。

在家庭的影響下,在塾師的指導下,黃遵憲的學習不斷有長進。在封建社會裡,知識分子大都要通過科舉考試才能擠進官僚階層。明清以後,適應封建制度的發展,建立了一套比唐宋時期更完備的科舉制度。為培養馴順的 奴才,統治者特別看重八股文、試帖和楷法。所謂八股文,指的是考試中 “代聖賢立言”的文章。全文除首尾外,分八段,每兩段必須逐字成對。題目都是出自 “四書”、 “五經”,考生對題目的理解只能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依 據。所謂試帖詩,也同八股文一樣,必須按一定的格式,可以說就是在做一種沒有實際內容的文字遊戲。這種考試分為三級:院試,考中了是秀才;鄉試,考中了是舉人;會試、殿試,考中了是進士。 黃遵憲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不可能不走科舉仕途的道路。

然而,黃遵憲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社會處在劇烈變化的時代。就在黃遵憲出生的前8 年,即 1840 年,爆發了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炮艦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 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主權開始喪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民族矛盾的加深,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黃遵憲出生後第三年,爆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太平天國政權存在了 14 年,太平軍縱橫18 個省,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社會動盪不安,使人們的生活和思想意識開始發生了變化。一部分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開始瞭解世界,並提 出向西方學習的主張,認為不能以天朝大國自居。他們對於清朝政府的腐敗, 深惡痛絕,呼籲強國強兵,抗擊外來的侵略。

面對民族危機、社會動盪,黃遵憲也認真思索起來。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世儒誦詩書,往往矜爪嘴。昂頭道皇古,抵掌說平治。”詩中批評了只知 道熟讀古書高談闊論的人,認為想用古代的辦法來治理國家是行不通的。詩 中又寫道: “儒生不出門,勿論當世事、識時貴如今,通情貴憫世。”進一 步說出了他的主張:要治理好國家,必須瞭解當今世界的情況。 1867 年,黃遵憲參加院試,入州學,當了秀才,取得了參加鄉試考舉人 的資格,同年秋即赴廣州應考,沒有考中。 1870 年,黃遵憲第二次去廣州應考,結果又名落孫山。廣州是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軍事要地, 又是林則徐禁菸、關天培等愛國將領抗擊外國侵略的地方。黃遵憲在廣州的 逗留,使他寫下了《羊城感賦》的組詩,其中一首極力讚揚了關天培 的英勇 和將略,歌頌了這位光榮殉國的英雄。由廣州回家的途中,黃遵憲到香港作了一次短期旅行。他看到昔日祖國的海島,今已是外國人的樂園,香港的中 國人受著殖民統治。更可悲的是,英國殖民者已把香港作為進一步侵略中國 的基地。大批的鴉片煙,正準備運往內地。黃遵憲心情十分沉痛,他寫了《香港感懷十首》,字裡行間表現了愛國主義的憤懣情緒。 屢次考試不中,使黃遵憲精神上非常痛苦。以後幾年中,黃遵憲一方面 對埋於案頭,作八股吟詩賦,消磨寶貴的生命,心有不甘,鄙棄科舉的念頭來越強烈;一方面又抱著一種渺茫的希望,幾乎是無可奈何地進行準備, 參加下一次的考試。

1873 年黃遵憲 26 歲時,考取了拔貢生,按當時考試的辦法,凡得到 “監生”、 “貢生”頭銜的,都可以參加順天(清朝沿用明朝舊制。以北京為順天府)鄉試。 1874 年春,黃遵憲啟程去北京。當時他父親正在戶部任職,也在北京,於是爺兒倆生活在一起。由於黃鴻藻的薪俸不多,所以他們的生活很簡樸。在北京,黃遵憲交了一些朋友,還結識了一些官場上的人物,這對 他以後的政治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1876 年,他隨父親到山東煙臺作了一次漫遊,見到了洋務派官僚張蔭桓、李鴻章等人。所謂洋務派,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隨著清政府內外交困,統治階級內部一部分官僚主張利用 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的統治。他們與頑固派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不同,提出 “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掀起了洋務運 動,先後創辦 一些近代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處國經濟勢力在中國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黃遵憲在他們面前侃侃而談,引起了他們對這位年輕人的興趣和注意。李鴻章竟當著別人的面稱道黃遵憲為 “霸才”。以李鴻章當時權勢和地位, 能如此推重黃遵憲這樣一位初出茅廬的後輩,使黃遵憲大有 “知遇”之感。 這是黃遵憲和洋務派發生聯絡的開始。 同年秋,黃遵憲猶豫再三,還是參加了順天鄉試。結果這一次被錄取為第141名舉人。

1877 年,黃遵憲的同鄉、翰林院侍講何如漳,被任命為中國第一任駐日公使。他熟悉黃遵憲並瞭解他對時務的見解,所以邀請他一起去日本。黃遵憲考取舉人後,家人都希望他再考進士,加上當時中國是一個屢戰屢敗的弱 國,處在列強虎視眈眈之下,清朝的許多大臣對國際形勢又茫然無知,造成 外交活動的困難,所以參與外交活動是很不利的,對個人來說甚至是危險的。 為此家人反對他去日本。黃遵憲沒有膽怯畏縮,愛國主義的思想使他充滿著 信心和勇氣,去擔負艱鉅的外交工作。他不顧家人和親友的反對,毅然拋棄 科舉仕途,選擇了到海外從事外交工作的職業。經過何如漳的推薦,黃遵憲被任命為駐日參贊官,隨行出使日本。 出使前夕,黃遵憲的心情非常激動,多年來,科舉考試的折磨給他帶來的痛苦,似乎都消除了。他對著自己的像片,寫道: “如此頭顱如此腹,此 行萬里亦奇哉,諸公未見靴尖??,待我扶桑濯足來。”中國古籍裡稱日本為扶桑,黃遵憲風趣地表示要去扶桑洗腳,表達了他希望在對日外交工作中施展才能,實現抱負的心情。

標籤: 生平 黃遵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5pngx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