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三個補充是誰提出來的? 三個主體

三個補充是誰提出來的? 三個主體

陳雲

1956年9月20日,陳雲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題為《關於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以後的新問題》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經濟思想。

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是誰提出來的?

陳雲在八大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實行“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經濟思想,即:即,“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情況將是這樣:在工商業經營方面,國家經濟和集體經濟是工商業的主體,但是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這種個體經營是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的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全國工農業產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計劃生產的,但是同時有一部分產品是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範圍內自由生產的。計劃生產是工農業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範圍內的自由生產是計劃生產的補充。在市場方面,國家市場是主體,但附有一定範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國家市場的補充。”

20世紀50年代,建設社會主義對於剛執掌中國政權的中國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課題,他們所唯一可以借鑑的就是當時蘇聯的經驗。而前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模式是建立在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基礎之上的。

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是誰提出來的? 第2張

1848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宣言》的出版,在理論上第一次向市場經濟的宣戰。馬克思恩格斯把“社會化生產”看作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特點,並且認為它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是矛盾的。馬克思指出:“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燬了。”因此,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自覺的、有計劃的聯合體。”恩格斯也曾講:“一旦社會佔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有一個它本身無法克服的弊病,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其結果是造成社會的盲目生產,從而造成社會產品的相對過剩,同時社會日常需求卻遠遠不能滿足,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阻礙社會發展。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消滅“資本主義剝削”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準則。資本私有者佔有剩餘價值(新創造的價值超過生產性勞動力價值的部分)必須是變革為一種對新創造出來的價值進行直接的社會主義分配。解決資本主義社會本身固有的矛盾只有建立全新的社會主義社會,以計劃經濟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經濟,最有效的配置社會資源,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產品,滿足他們的需求。

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經典作家關於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觀點是: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徵,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徵。

依據馬恩經典理論,前蘇聯摸索出一條在社會主義經濟落後的國家中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即現代化的特殊的方法和道路,其主要特徵是實行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在所有制上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在國民經濟管理模式上,排除市場方面,以指令式計劃作為主要的管理方法。

在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影響下,東歐各國和中國都實行單一的計劃經濟,認為這才是“正宗的”的社會主義,把商品經濟、市場機制視為社會主義的對立物加以反對和排斥,使本來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沒有達到應有的發展速度,慢慢地拉大了與一些已開發國家的差距。

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是誰提出來的? 第3張

因此,陳雲“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經濟思想是對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它不僅從中國思想發展史的角度看是一種創新,從世界範圍的共運史上看,也是一種創新。它從理論上突破了當時蘇聯的以單一的公有制、單一的經營形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為特徵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模式,是探索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道路的一個重要嘗試。提出這個思想是需要膽量和勇氣的,因為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隨著斯大林領導的蘇聯建立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馬克思主義者都把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理論奉為圭臬,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對立起來,不敢越雷池一步。1956年8月18至19日,陳雲在全國新公私合營企業工資會議的發言談到計劃經濟問題時說,社會主義是大合理小不合理,有人說社會主義就是大路貨、質量下降、往下派購。我們應當改變這種情況。蘇聯的生產無論大小一律納入計劃,我們可否來個大計劃小自由,即在主要產品方面有計劃,對次要產品搞自由市場。這種自由市場是國家市場的補充。我們今天回顧陳雲這一思想,尤覺其難能可貴。

陳雲“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經濟思想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的發展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計劃經濟並不排斥市場作用,他打破了把計劃和社會主義聯絡在一起以及把市場與資本主義聯絡起來的觀念。“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經濟思想表明,計劃經濟和市場相排斥的觀念是一種根本的誤解。正如鄧小平後來所講的那樣,社會主義有市場,資本主義有計劃,連美國也不例外。陳雲認為:忽視市場調節部分的後果是對價值規律的忽視,即思想上沒有“利潤”這個觀念。那是大少爺辦經濟,不是企業家辦經濟。這一點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連西方專家也認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運用市場的和非市場的交易方式。資本主義經濟中,大公司和國家都使用計劃技術。而在中央計劃經濟中,市場提供了一種輔助性制度。”

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是誰提出來的? 第4張

第二,市場的作用不同於資本主義的作用,市場只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市場是工業制度的產物,與資本主義沒有必然的聯絡。資本主義不能脫離市場,但市場完全可以脫離資本主義。“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還是混合型,只要是工業制度就必然會運用這種市場或那種市場。”所以,陳雲認為:“我國的市場,決不會是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而是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這種自由市場,是在國家領導之下,作為國家市場的補充,因此它是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組成部分”。很明顯,陳雲在這裡將市場只是作為一種中性的工具,它只是被利用更好地為建設新中國服務的。以往人們把市場與資本主義相提並論,這種論點混淆了手段與目的。市場是一種交換機制,它們是進行某些經濟活動的手段,它們自身並不是目的。我國現階段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依據正是建立在這個經濟思想基礎之上,並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的結果。

因此,有的學者高度評價了陳雲“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經濟思想,將陳雲這一思想劃分為三個層次,認為《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新問題》的發言,“首先深入地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出現的新的矛盾,接著提出解決這些矛盾的五條辦法——這是政策層次。然後,他以馬克思闡明的關於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社會生產力性質的基本原理為指標,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理論……——這是理論層次。其所以能提出這樣的政策和理論,是由於他堅持‘只唯實’的原則,分析了我國經濟落後條件下實際矛盾的各個方面,探索事物內在的規律性,從而衝破了當時在社會主義國家書本上普遍流行的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忽視市場調節作用和在任何發展階段都應當全部是公有制的理論——這是哲學層次。”

標籤: 主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1pl36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