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隋朝的隋怎麼寫

隋朝的隋怎麼寫

1. 隋的繁體怎麼寫

隋姓源出於姬姓,也是中國古老的漢族姓氏。

隋朝的隋怎麼寫

隋姓本為“隨”,隋文帝楊堅第二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長達286年的大分裂時代,並建立大隋王朝,定都大興城。國號初為隨,文帝因忌“隨”有走之意,改隨字去走之為隋(“隋”字是隋文帝獨創的字,古無“隋”字,隋字是繁體“隨”字去了走之而形成今天的“隋”字)。

周王朝時有同姓貴族封於隨(今湖北隨州),建立隨國,侯爵;為周八百諸侯國之一。周代末期,隨國成為楚國的附庸國,原隨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即隨氏。

另一支為陶唐氏之後杜伯的後裔士會,因在晉為大臣,封邑為隨,稱隨會,子孫姓隨。所有的隨姓族人都姓隨至隋初,因隋王朝國號“隋”改為隋姓,並延用至今。

隋姓在中國姓氏文化中有一個特出,就是隨姓族人和隋朝皇族沒有任何血源關聯,也沒有任何史書、譜牒記載隋朝皇族的後裔有改以國號隋為姓氏的,但隨姓卻因隋朝國號“隨”字易為隋而改“隨”為“隋”,這在中國姓氏文化史上也算是一個特例。如今,隋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山東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隋姓人口的73%。

所以說是天下姓隋是一家。

2. 隋朝時代的李字是怎麼寫的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大隋共傳位三代天子: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大隋世祖明皇帝楊廣、大隋世宗恭皇帝楊侑、大隋之盛世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此時的中華帝國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甲兵強銳,威動殊俗,幅員萬里。大隋疆域之遼闊巨集大超過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據《資治通鑑》記載:“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

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歷代之盛,極於此矣。”

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全盛黃金期,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這個朝代也是日本對中國稱臣朝貢的朝代之一。

581年,大隋高祖文皇帝於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禪讓,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長安為都,後來又新建大興城為京師、以洛陽為陪都,實行東西兩京制:西京長安、東京洛陽。589年,揮戈南下,滅亡了長期割據南方的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

統一中國。《隋書·高祖本紀》載:高祖以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生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神光滿室。

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養。

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周太祖見而嘆曰:“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

明帝即位,授右小宮伯,進封大興郡公。帝嘗遣善相者趙昭視之,昭詭對曰:“不過作柱國耳。”

既而陰謂高祖曰:“公當為天下君,必大誅殺而後定。善記鄙言。”

武帝即位,遷左小宮伯。出隋州刺史,進位大將軍。

後徵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宇文護執政,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

其後襲爵隋國公。武帝聘高祖長女為皇太子妃,益加禮重。

齊王憲言於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

帝曰:“此止可為將耳。”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

帝不悅,曰:“必天命有在,將若之何!”高祖甚懼,深自晦匿。建德中,率水軍三萬,破齊師於河橋。

明年,從帝平齊,進位柱國。與宇文憲破齊任城王高湝於冀州,除定州總管。

先是,定州城西門久閉不行,齊文宣帝時,或請開之,以便行路。帝不許,曰:“當有聖人來啟之。”

及高祖至而開焉,莫不驚異。尋轉亳州總管。

宣帝即位,以後父徵拜上柱國、大司馬。大象初,遷大後丞、右司武,俄轉大前疑。

每巡幸,恆委居守。時帝為《刑經聖制》,其法深刻。

高祖以法令滋章,非興化之道,切諫,不納。高祖位望益隆,帝頗以為忌。

帝有四幸姬,併為皇后,諸家爭寵,數相毀譖。帝每忿怒,謂後曰:“必族滅爾家!”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動,即殺之。”

高祖既至,容色自若,乃止。《資治通鑑》載:陳後主遣散騎常侍周墳、通直散騎常侍袁彥聘於大隋。

後主聞大隋高祖文皇帝狀貌異人,使彥畫像而歸。帝見,失態無狀,驚狂仆地,大駭曰:“吾不欲見此人!”亟命屏之。

《隋書》卷五十《龐晃傳》雲:時高祖出為隨州刺史,路經襄陽,衛王令〔龐〕晃詣高祖。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結納。

及高祖去官歸京師,晃迎見高祖於襄邑。高祖甚歡。

晃因白高祖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圖籙。九五之日,幸願不忘。”

高祖笑曰:“何妄言也!”《隋書》卷七十八雲:韋鼎之聘周也,嘗與高祖相遇,鼎謂高祖曰:“觀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監深遠,亦非群賢所逮也。不久必大貴,貴則天下一家,歲一週天,老夫當委質。

公相不可言,願深自愛。”道士張賓、焦子順、雁門人董子華,此三人,當高祖龍潛時,並私謂高祖曰:“公當為天子,善自愛。”

及踐阼,以賓為華州刺史,子順為開府,子華為上儀同。滿意請採納。

3. 隋朝有哪些著名人物大臣,將領,或者隋

1、董伯仁,北周末隋初畫家。

汝南(今屬河南)人。生於西魏,歷經北周、陳,隋初尚在。

多才藝,鄉里稱為『智海』。官至光祿大夫殿內將軍,與北齊與展子虔同召入隋,並稱“董、展”。

則董有展之車馬,展無董之臺閣。汝州白雀寺、江陵終聖寺、洛陽光嚴寺、上都崇聖寺、海覺寺皆有其畫跡。

《後畫錄》、《續畫品》、《畫拾遺》、《歷代名畫記》、《貞觀公私畫史》、《畫後品》、《宣和畫譜》、《圖繪寶鑑》。工畫佛像、人物、樓臺、車馬,尤工樓臺人物。

雖無祖述,不愧前賢,動筆肖似,筆外有情。與北齊展子虔同時入隋室,並稱『董展」,備受唐代張彥遠等人的看重。

先後在汝州白雀寺、固州海覺寺、江陵終聖寺、洛陽光發寺等處作壁畫。界畫:中國繪畫很特色的一個門類。

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起源很早,晉代已有。

董伯仁的界畫“樓生人物,曠絕古今”。唐代張彥遠評董、展之畫雲:「董有展之車馬,展無董之臺閣。

」竇蒙也誽:『伯仁樓臺人物,曠絕古今,雜畫巧瞻,變化萬殊。」畫跡有隋朝官本《周明帝畋遊圖》、《彌勒變相圖》、《隋文帝上馬廄圖》、《農家田舍圖》等五卷。

著錄於《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僅載《道經變相圖》一件,以董展作伯仁之名,《圖繪寶鑑》沿襲之,實誤。

《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6件,今畫跡已無存於世。2、展子虔(約545—618年),隋代繪畫大師,漢族,渤海(今山東陽信)人。

歷經東魏、北齊、北周、隋朝,到隋代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他是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著名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據著重要位置。

他擅畫佛道、人物、鞍馬、車輿、宮苑、樓閣、翎毛、歷史故事,尤長於山水。人物描法細緻,以色景染面部;畫馬入神,立馬有足勢,臥馬則腹有騰驤起躍之勢。

寫山水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被稱為“唐畫之祖”。 傳世作品《遊春圖》是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亦是中國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

展子虔創作題材涉獵廣泛,工繪人物、山水、車馬、樓閣及翎毛等,但他流傳的作品則是一件名為《遊春圖》的山水畫。這一畫名並不是他本人所題寫,因為該畫原本既無作者名款,也無作品名稱,至北宋晚期,徽宗皇帝在其前隔水處題簽為“展子虔遊春圖”,元明清時期的鑑賞家因此也稱其為《遊春圖》。

多數學者認為此畫是隋代展子虔的作品,是現存最早的山水畫卷,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3、丁道護,[隋]官至襄州祭酒從事,善正書,兼後魏遺法。

隋唐之交,善書者眾,皆出一法,道護所得最多。所書襄陽啟法與國寺碑最精,為歐、虞之所自出。

《墨池璅錄、書小史、蔡忠惠公集》。丁道護(生卒年不詳),譙郡(今安徽亳州)人。

隋文帝時書家。官襄州祭酒從事。

擅長真書,溢妍華致,在當時名聲頗大,對初唐真書頗有影響。明豐坊《書訣》列記鍾、王以來善書者,隋四人,丁道護名在其三。

米芾《海岳名言》視丁道護與唐之歐陽詢、虞世南儕類,併為變革古法者。有刻本《啟法興國寺碑》,傳世有剪裱拓本,為傳世僅存唯一拓本孤本,已流日本。

啟法寺,開皇四年(584)四月一日齊州刺史韋世康奉詔復建,初名“光福禪房”,後改“啟法寺”,即宋之“龍興寺”。隋民部員外侍郎福嗣兄弟為志,其父韋世康造寺事,於仁壽二年(602)十二月十五日立碑,周彪撰文,丁道護書丹,李寶刻字,趙勵等人題名。

此碑楷書,其書法工整典雅,筆法精熟,為丁道護的代表作。宋蔡襄評《啟法寺碑》語:“此書兼後魏遺法。

……隋唐之交,善書者眾,皆出一法,道護所得最多。”阮元《北碑南帖論》以為丁道護與房彥謙並出北派,有“方嚴遒勁,不類世南”之評。

是碑正書,書法平正和美,與智永同一法嗣,當從“二王”而來,故蔡襄有“丁真永草”之稱。此碑原石已佚,傳世宋拓本僅臨川李宗瀚所藏鈐有賈似道“魏國公印”。

著錄首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啟法寺碑於隋文帝仁壽二年立於湖北襄陽,是隋代諸碑中少數有書人署名的。

丁道護這塊碑是極成熟的楷書,間架平正,法度謹嚴,實為唐楷之先導,就算放在唐楷間也絲毫不遜色,可隱約見到唐代書家之筆法。4、善正書,筆法精妙,不減歐、虞。

唐太宗與漢王元昌、褚遂良等皆受之於史陵。褚首師虞,後又學史,乃謂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處也。

書法雖稱高古,至中唐《述書賦》,已不及見。張懷瓘《書斷》雲:“有骨直,傷於疏瘦也。”

唐人盧攜《臨池訣》始雲:“陵蓋隋人也。”趙明誠《金石錄》收有史陵正書《隋禹廟碑》一石,大業二年(606)五月立在越州,有跋雲:“其文字磨滅十五六,而其末隱隱可辨,雲‘會稽郡’……筆法精妙,不減歐、虞……蓋當時名筆也。

今此碑磨滅而僅存,世之藏書者皆未嘗有,非餘收錄之富,則遂不復見於世矣。”《嘉泰會稽志》卷十六記施宿當時嘗令拓之,僅得二二四字。

李嗣真《書後品序》》:“太宗與漢王元昌、褚僕射遂良等皆受之於史陵,褚首師虞,後又學史,乃謂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也。”

另見《書小史》。

李嗣真《書後品序》》:“太宗與漢王元昌、褚僕射遂良等皆受。

4. 關於隋朝的事

開皇元年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

庚寅,上疾愈,享百僚於觀德殿

宴突厥、高麗、吐谷渾使者於大興殿

皇太子妃元氏薨,上舉哀於文思殿

甲子,百僚大射於武德殿

戊子,宴考使於嘉則殿

丁未,崩于大寶殿

丙子,殯於大興前殿

庚戌,百僚大射於允武殿

丙辰,宴耆舊四百人於武德殿

己未,上御崇德殿之西院,愀然不怡

丙辰,上御觀風行殿,盛陳文物,奏九部樂,設魚龍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設於殿上,以寵異之。

化及發後,右御衛將軍陳稜奉梓宮於成象殿,葬吳公臺下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之中最偉大的朝代之一,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朝代。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北周稱帝,改國號為隋。589年滅南朝陳,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建立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還興修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鞏固了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絡。

5. 閱讀上下五千年中的隋唐宋元明清這五個朝代的內容,並寫一份讀後感

隋朝——承前啟後的朝代。可以寫隋朝結束魏晉南北朝的分裂統一全國;京杭大運河的開挖;科舉制的興起;隋朝的經濟;人物則可以選擇隋煬帝楊廣,對比秦始皇嬴政。

唐朝——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經濟政治;唐代的詩歌發展;唐代的工藝品文化;唐代的對外交流;人物很多,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李白,杜甫等等。

宋朝——和多個少數民族的關係;宋朝的政治中央集權;經濟文化(宋詞)的發展(經濟紙幣的出現);人物宋太祖趙匡胤,名相王安石(王安石變法),詞人范仲淹、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等。

元代——蒙古族的統治政策;經濟形態;元曲及著名作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著名的歷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元末農民起義。

明代——明代的中央集權制度(錦衣衛等);明代小說開始興起《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西遊記》等。明代的名人朱元璋等。

清代——清代統治者實行的民族政策;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人口;清代小說的代表《紅樓夢》《聊齋志異》及其作者;清代的名人皇太極等。清末的國家現狀及其原因。

讀完之後的感觸:歷史變遷,時代進步,國家興亡,那都是有原因的。分析原因。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文化進步。落後的遭遇。

6. 隋朝的歷史故事,別加別的朝代,最好200字左右

“如掛角”的典故,

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 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 《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讚揚他:“這麼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 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釋出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 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 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標籤: 隋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0yk5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