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四色視覺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四色視覺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四色視覺

判斷自己是不是四色視覺看是否能通過紅、橙、綠三個普通的色滴圓形看出圖案。“四色視者”能看到四種不同的顏色範圍,而不是大多數人的三種。普通人眼睛裡有三種標準顏色視錐,能看到大約一百萬種顏色,而四色視者則會多一個視錐,所以她們能感受到更廣的色覺範圍,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0.99億種顏色。有少量的人已經被證實是四色視者,大約有2%的女性擁有這種獨特的基因。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四色視覺是一種相對罕見的視覺現象,也稱為四色感應缺陷或四色盲。如果你想判斷自己是否具有四色視覺,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顏色辨識困難:四色視覺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對於紅、綠、藍和黃這四種基本顏色的辨識困難。如果你發現在區分這些顏色時存在困難或混淆,可能是四色視覺的一個跡象。

2. 顏色盲測試:進行一些常見的顏色盲測試,例如石板測試或色盲板測試。這些測試通常會展示一系列的彩色圖案或數字,而顏色盲者可能無法正確辨認出來。如果你在這些測試中無法準確識別出特定的圖案或數字,那麼可能存在四色視覺的可能性。

3. 視覺專業檢查:最可靠的方法是諮詢一位專業的眼科醫生或視覺專家進行檢查。他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眼睛測試來確定你的顏色視覺能力,包括色覺圖、色覺辨別試驗和色盲測試等。

請記住,這些方法只是初步的判斷方式,並不能確切地確定你是否具有四色視覺。如果你懷疑自己有顏色視覺問題,建議儘快諮詢專業醫生以獲取準確的診斷和建議。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四色視覺

判斷自己是不是四色視覺看是否能通過紅、橙、綠三個普通的色滴圓形看出圖案。“四色視者”能看到四種不同的顏色範圍,而不是大多數人的三種。普通人眼睛裡有三種標準顏色視錐,能看到大約一百萬種顏色,而四色視者則會多一個視錐,所以她們能感受到更廣的色覺範圍,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0.99億種顏色。有少量的人已經被證實是四色視者,大約有2%的女性擁有這種獨特的基因。

判斷自己是不是四色視覺看是否能通過紅、橙、綠三個普通的色滴圓形看出圖案。“四色視者”能看到四種不同的顏色範圍,而不是大多數人的三種。普通人眼睛裡有三種標準顏色視錐,能看到大約一百萬種顏色,而四色視者則會多一個視錐,所以她們能感受到更廣的色覺範圍,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0.99億種顏色。有少量的人已經被證實是四色視者,大約有2%的女性擁有這種獨特的基因。

三色視者與四色視者身後的理論基礎:色彩原理

理論上,常人的肉眼是三色視覺(Trichromacy),通過三種視錐細胞(也可以說感光色素)來生成藍色、綠色和紅色的波長。但是,肉眼的不足之處是存在同色異譜色(metamers),也就是說盡管色彩看起來相同,但實際上是由不同光譜組成的。

視錐細胞與色彩識別

我們眼睛的視網膜視錐細胞是可以分辨入射光線顏色變化的。 常人一般擁有三種類型的視錐細胞,每種型別的細胞能夠識別出一種顏色——綠色、紅色,或藍色,因此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也被稱為“三色視者”。 每種型別視細胞經過不同波長的光發生不同的連鎖反應,引起視覺。三種視細胞被啟用並往神經中樞(大腦)輸送資訊。大腦收集聯合各種訊號,併產生色覺,然後言語描述出來我們目及的是哪種顏色。

S型視錐細胞對可見光譜中的短波長最為敏感。產生S型視錐細胞視蛋白的基因位於第7號染色體;M型和L型視錐細胞吸收中等長度和較長波長的光線。產生這兩類視錐細胞視蛋白分子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且彼此相鄰。數百萬的視錐細胞緊密排列在視網膜內。

而 大多數的色盲患者和其他哺乳動物只有兩種視錐細胞,他們被稱為“雙色視者” (幾乎所有其它哺乳類動物,包括狗和新世界猴,都是雙色視覺的 )。由於每個細胞可以區分同一顏色100種左右的色度,那麼每多一種視錐細胞,我們能夠分辨出的顏色數量也會成倍增加。因此,如果一個色盲患者可以看到大約10000種不同顏色,那常人則可以看到大約100萬種。如果我們有著四種不同的視錐細胞會怎樣呢?那我們就有可能看到上億種顏色了——甚至你想都想不到的顏色。

單色視覺系統Monochromats:海生哺乳動物一般是單色視覺系統。所以給海豚看電視單色的也就是黑白的就夠了

兩色視覺系統Bichromats:幾乎所有其它(排除人類)哺乳類動物,包括狗和新世界猴,都是雙色視覺的。給貓狗看的電視兩色就夠了

三色視覺Trichromacy:靈長類哺乳動物和人類的視覺系統一般是一樣的,也是三色視覺。

四色視覺Tetrachromats:有袋類和鳥類是。給袋鼠和鸚鵡看的電視需要四色才行.

四色學說的確立

四色學說又叫對立學說。早在1864年Hering就根據心理物理學的實驗結果提出了顏色的對立機制理論,又叫四色理論。他的理論是根據以下的觀察得出的:有些顏色看起來是單純的,不是其他顏色的混合色,而另外一些顏色則看起來是由其他顏色混合得來的。一般人認為橙色是紅和黃的混合色,紫色是紅和藍的混合色。而紅、綠、藍、黃則看起來是純色,它們彼此不相似,也不像是其他顏色的混合色。因此,Hering認為才在紅、綠、藍、黃四種原色。

Hering理論的另一個根據是我們找不到一種看起來是偏綠的紅或偏黃的藍,即橙色以及綠藍色。紅和綠,以及黃和藍的混合得不出其他顏色,只能得到灰色或白色。這就是,綠刺激可以抵消紅刺激的作用;黃刺激可以抵消藍刺激的作用。於是Hering假設在視網膜中有三對視素,白--黑視素、紅--綠視素和黃--藍視素,這三對視素的代謝作用給出四種顏色感覺和黑白感覺。沒對視素的代謝作用包括分解和合成兩種對立過程,光的刺激使白--黑視素分解,產色神經衝動引起白色感覺;無光刺激時,白--黑視素便重新合成黑色感覺,白灰色的物體度所有波長的光都產色分解反應。對紅--綠視素來說,紅光作用時,使紅--綠視素分解引起紅色感覺;綠光作用時使紅--綠視素合成產生綠色感覺。對黃--藍視素來說,黃光刺激使它分解於是產生感覺;藍光刺激使它合成於是產生藍色感覺。因為各種顏色都有一定的明度,即含有白色的成分。所以,每一種顏色不僅影響其本身視素的活動,而且也影響白--黑視素的活動。

這些理論,我們可以聯想到RGB/RGBA,CMY/CMYK。個人覺得這些為四色視打下鋪墊。相關拓展閱讀《 水煮RGB與CMYK色彩模型—色彩與光學相關物理理論淺敘 》、《 色彩空間HSL/HSV/HSB理論,RGB與YUV如何轉換 》。

四色視概念及四色視者

在1948年,專注於色盲患者研究的 荷蘭科學家Henri Lucien de Vries首次提出了 四色視 的概念 ,他在檢查色盲者時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色盲的男性只有兩種正常的視錐細胞和一種對綠光和紅光都不敏感的突變體,但與此同時,這個色盲男性的母親和女兒卻有三種正常的視錐細胞和一種突變體。這就表示他們都有四種視錐細胞,只不過只有三種正常工作而已。這在當時簡直聞所未聞。

擁有兩種正常型別的視錐細胞和一種突變型別細胞的男性受試者對顏色並不敏感,並沒能分辨出應該區分的顏色(綠或紅);而擁有三種正常型別視錐細胞和一種突變型別細胞的女性受試者同樣也區分不出紅和綠。即便這種色盲現象和女性所擁有的額外那種視錐細胞沒什麼直接的聯絡,那也能說明人類視網膜裡是可以含有四種視錐細胞的 。

儘管這一發現意義重大,但在那之後就石沉大海了。

直到80年代末, 劍橋大學的John Mollon教授開始尋找可能擁有四種視錐細胞的女性 。一直到2007年,Mollon教授的前同事、紐卡斯爾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家Gabriele Jordan決定採用一種稍微不同的測試方式來尋找擁有超級視覺的人類。

她找來了25位擁有第四種視錐細胞的女性,把她們關進小黑屋。接著讓她們看著一個發光裝置閃現出的三種彩色光圈。

對於普通的三色視者來說,看到的顏色都是一樣的。但Jordan假設,一個真正的四色視者是能夠分辨出不同的,因為額外多出的一種視錐細胞能讓她們看到更多顏色。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個代號為cDa29的女性(英國北部的醫生)在每一次測試中都能區分出三種不同的彩色光圈

cDa29,是科學界中第一位被發現的四色視覺者 。當然,這位醫生決然不是四色視覺者們中僅存的一位。

四色裝置

三色視者與四色視者的感光差異

先來看看一位正常的三色視覺者:

受到590奈米波長光線刺激時,正常視錐細胞最終發出的訊號,和遇到540奈米加上670奈米的混合光線時是一樣的!大腦接收到相同的訊號時無法區分兩種光線,因此三色視覺者會將它們視為相同。

再來看看擁有變異M型視錐細胞的異常三色視覺者。比起正常的M型視錐細胞,他們的M型視錐細胞的光敏感度略接近於正常的L型視錐細胞。

請注意,三種視錐細胞對590奈米光線,以及540奈米加670奈米的混合光線產生的訊號非常不同。這意味著異常三色視覺者的大腦能感知到兩種光線的區別,因而能體會不同的顏色。

但是在色彩識別上,視錐細胞是必要的工具,但如果其中一個工具同另一個沒有區別,大腦就會拋棄它,並繼續沿用已經使用習慣的工具。在這個世界上,有數以百萬計的女性擁有四種視錐細胞,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中了“完美”變異的彩票,得以體驗到四色視覺

人造四色視覺人體視覺感知增強裝置

為了突破人類肉眼的「固有冗餘」,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針對左右眼使用兩種不同透射率鏡片的裝置,通過分離短波視錐的響應,有效引發了四色視覺(Tetrachromacy),也就是存在四種不同的眼錐細胞型別。

在戴上眼鏡之後,佩戴者能夠區分同色異譜色之間的差別,從而讓佩戴者看到此前肉眼無法看到的新顏色。物理學家 Mikhail Kats 向 New Scientist 透露:「肉眼看起來完全相同的顏色,當你戴上眼鏡之後就會發現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顏色。」

但是,個人感覺這個東西和CT彩色成像系統 差不多。對普通人,沒有什麼卵用!

原文: 三色視者與四色視者身後的理論基礎:色彩原理 - 計算機視覺與計算機圖形學的影象處理所涉及的基礎理論知識 ,文有不妥,請源站留言告知,謝謝!

參考文章:

顏色視覺理論:三色學與四色學 https://blog.csdn.net/bae3143c9fcab78bc2d4281c/b6f0103092c1ea/b3e7103898c1fc/e3b2546ec59a.3

尋找色覺女超人:能看到百倍色彩的她究竟在哪裡?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1352/

眾所周知有色弱的人,那是否有色強的人?

是的,極少數人又色強,專業名稱叫 四色視覺。

色弱 (color weakness)亦稱“異常三色視覺”。顏色視覺缺陷。能辨認顏色但感受性較低的輕度色盲。色弱患者對顏色辨別能力較差,只在顏色比較飽和時才能看到顏色;只在波長有較大差別時才能區分色調的變化。較常見的是紅色弱(甲型)和綠色弱(乙型),藍色弱極為少見。紅色盲對紅色的辨別能力較差;綠色盲對綠色的辨別能力較差。色弱患者多為男性。

通常,色盲是不能辨別某些顏色或全部顏色,色弱則是指辨別顏色的能力降低。色盲以紅綠色盲為多。

紅色盲者不能分辨紅光,綠色盲者不能感受綠色,這對生活和工作無疑會帶來影響。色弱主要是辨色功能低下,比色盲的表現程度輕,也分紅色弱、綠色弱等。色弱者,雖然能看到正常人所看到的顏色,但辨認顏色的能力遲緩或很差,在光線較暗時,有的幾乎和色盲差不多或表現為色覺疲勞。色盲與色弱以先天性因素為多見。

色盲和色弱統稱為色覺障礙,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大類。先天性色覺障礙最多見紅綠色盲,而這種色盲是遺傳疾病,是通過性連鎖隱性遺傳。也就是有色盲的男性將遺傳基因(X染色體)經過女兒傳給外孫(男性)一代,也就是說,外公表現出紅綠色盲,傳給女兒但女兒不表現為色盲但帶有遺傳因子傳給她的兒子即外孫表現為色盲。只有攜帶色覺障礙基因的母親和患有色盲的父親生出的女兒才表現出色盲。因此人群中男性表現出色盲的發生率高於女性,為女性的5倍。

先天性色盲或色弱是遺傳性疾病,且與性別有關。臨床調查顯示,男性色盲佔4.9%,女性色盲僅佔0.18%,男性患者人數大大超過女性,這是因為色盲遺傳基因存在於性染色體的X染色體上,而且採取伴性隱性遺傳方式。通常男性表現為色盲,而女性卻為外表正常的色盲基因攜帶者,因此色盲患者男性多於女性。

先天性色覺障礙終生不變,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療,可以針對性地戴用紅或綠色軟接觸眼鏡來矯正。有人試用鍼灸或中藥治療,據稱有一定效果,但仍處於臨床研究階段。由於色盲和色弱是遺傳性疾病,可傳給後代,因此避免近親結婚和婚前調查對方家族遺傳病史,及採取措施,減低色盲後代的出生率,不失為一有效的預防手段。

讀書:《大腦使用指南》

大腦使用指南:其實你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

趙思家

認知:是指人類大腦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與之互動的一種能力,包括且不僅限於感知、記憶、語言、情感和分析推理。

知識,絕對不會無趣;無趣的,只有錯誤的傳遞方式。

極簡之後必是極繁——最優秀的設計便是讓你無法意識到設計的本身。

解剖學——關於身體部位的結構和它們之間關係的學科。

生理學——這些身體部位是如何一起工作並讓身體正常運轉的學科。

一個細胞或整個身體的形態總是反映出它的功能。換句話說就是 Function follows form(形態決定功能)

總而言之,無論從整體或是單個器官,還是組織以及一個小小孤單的細胞,都圍繞一個主題——結構和功能的互補(the complementarity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這一點如同一條基本規則:在我們的身體裡,從大(如整個人體)到小(如細胞)都是有效的。

冷知識:人的身體裡最小的細胞是紅血球,最長的則是神經細胞。

細胞 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與細胞組織起來就形成了“ 組織 ”。當多種不同的組織聯合起來在一起有了某種特別的功能,就會形成“ 器官 ”。多個器官又聯合起來形成“ 系統 ”。所有的所有,無論是在細胞的層面,還是器官、組織的層面,所有單位都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 體內平衡**(homeostasis,或者說穩態)。死亡就是完全地、無法逆轉地失去體內平衡(extreme and irreversible loss of homeostasis)。

雖然只有一個,瞭解它的路徑卻有多條,但時間是條單行道,我們只有帶著錯誤和問題不斷前進,不斷前進。

只有先知道了正常的儀器是怎麼樣的,你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才知道該怎麼修、如何修才能減少對儀器的傷害。

神經系統相當於整個身體的聯絡和控制系統,它收集感知資訊(對內和對外,對外指看到、聽到、聞到什麼,面板的感知等等,對內指身體的血壓、血糖等等的變化)、對收集到的資訊實時分析整理,給出決策,並由運動神經再將決定好的反應(譬如說迅速逃跑)執行下去。

神經系統 又分為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而負責思考、學習、記憶、情感等認知功能的大腦,僅僅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個部分。 中樞神經 是指腦(包括大腦、小腦、腦幹)和脊髓,而周圍神經就是除此以外的神經組織。

神經系統最重要的基本單位叫神經細胞。神經細胞這條大長腿叫作軸突(axon),為了讓電流能夠沿著腿傳得更快,軸突一般都會被一種叫做“髓鞘”的東西裹住。髓鞘的主要功能是電絕緣。膠質細胞已知功能主要是為其他神經細胞提供支援、營養供給、維持穩定的環境以及絕緣。

心理學是以研究人的行為(為什麼我會這麼想、這麼做)和發展(對同一個事物,小時候這麼做,長大後那麼做)為主的,簡而言之,心理學研究的是“mind”。雖然神經科學也要研究人的行為,但研究的角度是不一樣的,神經科學家更關心的是,是什麼導致了這個行為,並從基因、細胞、組織、系統、認知各個層面來研究它。

由耳朵裡的前庭系統負責的平衡感知

860億個神經細胞

文字錯誤:所以,還是得看看人的大腦 哪 。

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

腦電圖(EEG)

小腦的主要功能一點都不能忽視:它負責肢體動作,包括姿勢、平衡、運動學習以及演講。

顆粒細胞是最小的神經細胞之一,細胞體直徑只有5~8微米,整個大腦的75%以上都是這種細胞,而小腦中的大部分神經細胞就是這種體積極小又極其密集的顆粒細胞,而且在小腦裡的顆粒細胞是大腦中最小的神經細胞。

文字錯誤:而且在小腦裡的顆粒細胞是大腦中最小的神經細胞。

小腦裡的顆粒細胞接收了來自小腦之外最大的輸入訊號,也就是小腦苔狀纖維,而這些纖維的另一頭來自四面八方,最主要的來自大腦皮層,其次來自脊髓。

疑問:小腦相當於 MCU還是南橋?

最長的人類神經細胞是坐骨神經(sciatic nerve),它最長的分支叫脛神經(tibial nerve)。

嚴格地講,最長的應該是正中神經(median neve)和尺神經(ulnar nerve)。

最小的神經細胞,是大腦裡的顆粒細胞。

可以將膠質細胞大致分為兩大類,一種叫大膠質細胞(macroglia),包含有很多分工明確的細胞,比如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神經膜細胞(schwann cells)等等。 另一種神經膠質細胞,叫小膠質細胞(microglia),作用相當於在腦和脊髓裡的巨噬細胞。它的作用是清楚中樞神經系統中的損壞的神經。 另一大類膠質細胞叫小膠質細胞(microglia),相當於中樞神經系統裡的免疫細胞。它的工作任務是清除腦和脊髓裡的感染性物質和已經壞掉的神經細胞。

排版錯誤?:小膠質細胞處有兩段

細思極恐的是,我們的顯示器,其實就是在攝像頭前面放一個“放像頭”,這樣的傳輸效率真的高嗎?我們的虛擬現實,是不是走反了呢?

疑問:如果說,小腦就是人的 MCU或者南橋,主管外設,那麼如何通過小腦來拓展外設呢?

文字錯誤:榴槤,應該是榴蓮

疑問:視覺沒有經過小腦?

滋味的這種情況叫視野缺失。

大腦被損傷的位置不同,所導致的視野缺失也是不同的。

雙眼的兩個優勢相互牽制:如果想要更寬闊的視野,雙眼就是分的越開越好;如果想要對一個運動的物體進行快速的追蹤,就是最好讓雙眼靠近一些,有更多的重疊範圍。所以,被捕獵的動物,眼睛位於身體的兩側;作為捕食者的動物,雙眼靠的都很近。

對神經系統來說,眼睛是一個很昂貴的配件,不僅眼珠,連相連的神經纖維都非常精細,也佔據相當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分析視覺資訊需要佔據大腦很多的分析資源。

疑問:視覺神經傳送訊號是序列還是並行?是否有冗餘?

飛蚊症(floater)半透明漂浮物

近視的人特別容易出現較為明顯的飛蚊症。

為了能夠快速地分析這些資訊,通過多年的學習,大腦會預先設計一些捷徑,譬如說“人臉都是凸出來的”。

對於所看之物,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腦補”。倒不是因為“眼見不為實”,而是“腦見不為實”。因為人的眼睛“看”到的顏色,和我們“想”的顏色是不一樣的。

如果看到網上說在圖片裡能看到超過多少種顏色就是四色視覺,都是騙人的。

備註:顯示器都是 RGB 或者 RGBW,顏色配置都是基於三色視覺的,軟硬體都無法識別或者顯示第四原色,如何判斷四色視覺呢?

會用來處理語言。

到底是什麼決定了“語言”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語言”和“視覺”之間,特別是在神經發育過程中,又到底有怎樣不為人知的關係?

疑問:如果視覺就是為了辨別空間空間資訊而存在,那麼盲人的視覺皮層是不是仍然在處理這些資訊?如果是,處理的資訊又有哪些不同?

而在如此嘈雜的環境下,你還能夠聽清我的聲音,不是因為我的聲音比背景音大聲,或是聲音的性質完全不同,而是因為你的大腦將聽覺注意力放在了我的聲音上,並進行了過濾。在多種聲音混雜的環境中,注意傾聽某一種聲音,在聽覺神經科學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現象,叫做“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

文字錯誤:圖片中“將聲波轉遍為神經電訊號”。應為“轉變”

耳蝸 是將聲音中的不同頻率解碼為神經訊號的重要結構。把卷著的耳蝸拉直,位於耳蝸根部的毛細胞負責高頻率聲音的轉化,而另一頭的毛細胞,就是本來裹在而我中間的那個尖尖,負責低頻率。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負責最高頻的毛細胞的數量是要少於負責中頻率區間的。所以聽力的衰退是從對高頻聲音變遲鈍開始的。

注意,真的會導致。

要想考得好,音樂要趁早,7歲分水嶺,學了錯不了。——趙思家

1993年原本的那篇論文,是說音樂能夠使人的精神意象(mentalimage)和時間排序的能力變得更好。

精神意象 是指長期記憶中具備的感知資訊。

科學家也發現,在兒時經過系統並長期的音樂訓練,會在某些方面,幫助小孩發展認知能力。有幫助的認知功能包括推理、在多重任務之間相互切換、工作記憶、計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比較很早就開始學樂器的音樂家和稍晚才開始學習音樂的音樂家的大腦成像發現,早學樂器的人胼胝體(corpus callosum,即左右腦之間相連的部分)的白質含量明顯更多,而胼胝體是人類大腦中最大的白紙帶。白質的區域相當於匯聚大腦中的“電線”的部分,起著幫助位於大腦區域的神經細胞相互溝通、共同合作的作用。片面一點說,白質更多,大腦不同區域的連線就會更多,溝通更有效,高階的感知認知功能就會更好。這個研究的結論是,7歲,是一個音樂學習的分水嶺。

遮蔽效應(masking effect)。

用詞“錯誤”:粉色噪音,粉紅噪音。

備註:我又想起來以前找的粉紅噪音和背景噪音了,的確對隔絕人聲有好處。目前使用的方法是用另一種人聲混合,但是時間久了會讓耳朵疲勞。試一下用粉紅噪音,時間會不會長一些?

“脆”這個食感,在文明開始之前,對於人類生存異常重要,因為它代表著水果、蔬菜的新鮮程度。

嗅覺的兩個路徑:

常說的食物的味覺,不僅僅是味覺,也有通過鼻後嗅覺這個路徑而感受到的食物氣味。

準確地講,在進化的過程中,嗅覺用於生存的作用減弱了,而用來配合味覺感受更多美食的高階技能被強化了。

嗅覺的基本機制為鎖——鑰匙機制。鼻子內壁有很多很多的化學感受器。這些感受器連線著不同的細胞,進而連線著大腦裡嗅覺皮層內的不同神經細胞。不同的神經細胞被喚醒,代表著對應的氣味分子被聞到了。

喪失嗅覺往往是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的前兆。

一方面,每個人有400個基因專門負責不同的嗅覺感受器,而根據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些基因又有超過90萬種不同的變化。

另一方面。什麼是“喜好”呢?心理學中,喜好是指個人對一組物體在做決定時表現出的態度,或說,個人決定喜歡物件與否的判斷。大腦決策系統在嗅覺喜好上有決定性的影響。

舌尖是對味道相對敏感的區域,因為越靠近舌尖,味蕾數量越多。舌頭的表面是不平滑的,上面有很多小包包,在舌尖的小包包要小一些,越往根部越大。味蕾在這些小包包的表面,每個小包包有一到幾百個味蕾。在人的舌頭這麼小的區域上就大約有2000到5000個味蕾。實際上,所有的味蕾都可以識別所有的味道。

直接負責“接待”這些化學物質,並將這些化學物質所帶來的資訊,變成大腦能聽懂語言的“工作人員”是味受體細胞(taste-seceptor cells)。每個味蕾裡含有50到150個這樣的味受體細胞。這些味受體細胞上又有很多很多接受不同訊號的感受器。

舌頭只是負責檢測化學物質的,只有大腦才能給這些化學物質賦予真正的意義。

顏色的聯想影響了味覺。

花椒所含有的羥基甲位山椒醇激活了面板下的神經纖維 RA1,而 RA1纖維正好負責中等區間的振動頻率。

這種涼涼的感知是因為薄荷裡面的薄荷醇。

人之所以會感受到溫度的變化,熱的還是涼的,是因為在所有負責感受和傳遞冷熱的神經細胞裡有一種叫 TRPM8的感受器。TRPM8是一個電壓控制離子通道蛋白,當溫度變低時,這個門就會被開啟,允許鈣離子進入細胞。當陽離子進入細胞後,形成電流,然後會沿著神經細胞傳遞到下一個神經細胞。

但是外界溫度的改變不是能讓 TRPM8開門的唯一因素。薄荷醇也可以在常溫下啟用它。除了薄荷醇,桉油醇和人工合成的超強致涼物 icilin,也能讓人和動物感受到涼的感覺,比薄荷醇強200倍。

疑問:桉油醇比薄荷醇強200倍嗎?

疑問:人感受到的是溫度,還是溫度的變化?人能不能感受溫度變化的變化?

感知熱(溫度升高)也一樣有相對應的們(離子通道),叫 TRP-V1,也是通過讓鈣離子通過來傳遞資訊的,但是鈣離子是從裡面往外流,而不是從外面往細胞裡面流。辣椒裡的辣椒素(capsaicin,又名辣椒鹼)就是靠直接與 TRP-V1作用,產生“熱”的感覺。

發炎的五個主要跡象:熱、紅(redness)、腫(swelling)、痛(pain)、和功能障礙(loss of function)

冷暖實際上不屬於傳統五種感知的任何一種,而是專門屬於冷暖感知。

現在我們認為癢是有別於疼痛的一種感知

胃泌素釋放肽、鈉前體肽 B(natriuretic precursor peptide B,簡稱 NPPB)和神經介素B(neuromedin B,簡稱 NMB),這三種神經肽在大腦感知瘙癢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文字錯誤:natriuritic 應該是 natriuretic

發癢的認知機制是什麼,到現在也是一個未解之謎。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觸覺或者痛覺的感知。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科學家終於找到了於疼痛之外,只負責癢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比疼痛神經傳導速度慢很多,而且它每一個末梢所能感應的面積是疼痛神經覆蓋面積的600多倍。

簡單來講,美是一種引起人的愉悅感的物質屬性。“認為一個事物美”,可以被看成一個行為或是大腦的一個認知活動。無論你是誰、物件是什麼、在什麼時刻,這個活動都是有一定的共通性的。而從神經科學角度來定義美的這類研究,叫神經美學(Neuroaesthetics)。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靠近演化心理學:“追求之後,有提高生存和繁衍的事物便是美的。”

最近我從臺灣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學科普書籍《都是大腦搞的鬼》上看到幾個非常有趣的研究,提到了衛生環境對人類對異性顏值的喜好的影響。

結果顯示,來自衛生環境好的國家的男士認為臉部線條柔和的女性更美,而來自衛生條件差的國家的人更傾向於選擇更 man 的女性。對女性來說也是這樣。

疑問:一定是衛生環境的影響嗎?和經濟發展情況有沒有什麼關係?

過高的睪酮會導致免疫力下降。

疑問:是睪酮過高導致免疫力下降,還是免疫力下降導致睪酮過高?

較差的生活衛生條件,會導致男性體能的睪酮降低。

文字錯誤:體能的睪酮?體內?

疑問:到底是誰在影響誰?

思考:按照實驗結論,能夠得出的是,衛生環境越好,人對異性的偏好越偏柔和。如果睪酮與 man 正相關,那麼人對異性的偏好是低睪酮,對應高免疫力。衛生環境越差,人對異性的偏好越 man,即高睪酮,對應低免疫力。

通過分析參與者的腦成像,發現前額皮層的旁扣帶回皮層(paracingulate cortex,縮寫 PCC)似乎與決定是否有好感有關。另外,無論你喜歡哪個型別的妹子/帥哥,當看到一張普遍都覺得很“”的臉,你的腹內側前額皮層(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會變得活躍。

所以,他的結論是,,不僅和手有關係,還跟腳有關係。

疑問:習慣右手與習慣右腳是正相關嗎?

精神疼痛可能和悲傷或者抑鬱更加相似,而非物理疼痛。

有兩個激素和這個行為有一定的關聯,一個是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影響著男性的生殖和社會行為,另一個是有名的多巴胺,它在性衝動、獎勵和愉悅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不能確定因果關係…………

整個過程,極其主觀,感官資訊非常“不正常”,可以說很多大腦功能在過程中都像是沒有正常運作似的,譬如說,平時我們常常炫耀的理性思考。

,是一種行為衝動,而性是自主神經系統下的生理現象。換句話說,前者是由意志支配的,而後者不是受意志支配的。

到底是什麼引起了孕吐,孕吐只是一個副作用呢,還是它有實際的功能性意義,現在我們並不確定。我們所知道的是,孕吐這開頭3個月對胎兒發育特別重要,因為這是中樞神經系統形成時期。而日常飲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可能帶有些微量的毒素。雖然擁有成年人身體的孕婦自己已經習以為常,但毒素進入血液後,就會打斷胎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過程。

最近有一個新理論便認為,孕吐是為了讓身體擺脫一些可能會對胎兒中樞神經系統有害的食物。控制嘔吐的大腦區域叫作嘔吐中樞(postrema),重要的是這個區域不受血腦屏障的保護,所以它可以檢測血液裡的毒素。同時孕婦體內的血 hCG(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濃度大大增高,而這又會使嘔吐中樞對毒素特別敏感,所以頻繁地引起噁心感。

當然咯,正如之前所提,這些所謂的毒素對孕婦本身可能不算什麼,而且胎盤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所以也不要因為這個理論的腔調而被驚嚇到。在過去生存環境惡劣時,孕吐可能有一定的生存優勢,但現在估計也只是讓本來就有些疲憊和焦慮的孕婦更加不舒服罷了。

結果發現,孕婦的記憶測試成績比三個月前的測試平均要低11.7%,換句話說,肚子越大記性越差。

譬如,把一個事物放在桌面上,患者卻說看不見,但是如果朝他眼睛來一拳頭,患者卻靈敏地避開了,說明他能看見,但沒有意識到。

你是什麼時候注意到自己在思考的呢?雖然思考並非“不開口的自言自語”,但如果你特別注意思考的過程,不難發現,腦海裡似乎有一個聲音,而這個聲音承載著你的思緒。在學術中,這個思考的聲音叫“inner speech”,直譯就是“內心的演講”。

現在大致認為“說給自己聽”對以下四個重要的認知活動有明顯的優化作用(或說是個強有力的助攻),譬如說能夠加強自我存在感,對智力進化發展也有幫助,還能夠對記憶的儲存和提取,甚至對數學能力有好的影響。

思考:我一直認為這種“說給自己聽”,其實是把抽象的思維具象化,是最快捷最省力的一種。具象化至少有兩個好處:

“幻象可視缺失症”(aphantasia)。“在腦海中看得見”的能力,中文媒體譯作“心眼”(mind's eye)。

思考:首先說文中的提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構建完整場景時好像突然出現了障礙?但是又好像能建立,建立的不是重現整個場景,而是自由造型?是因為呼叫錯功能了嗎?可以刻意的去嘗試去調取記憶,復原記憶中的場景。沒問題,出現問題的是,對於當時場景的復原,空間位置大於色彩資訊,很多的色彩資訊都丟了,只有位置資訊。似乎所有的資訊都需要讀取重構,而不能整體生成?也可能是注意力過度集中?然後在思考的過程中可以無意識的感受到其實自己在播放場景,但是主動生成時就又遇到困難了,所以這是兩個不同的功能嗎?

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簡稱REM)

疑問:如果大腦和身體不是同步休息的,比如說因為供氧或供能的緣故,那麼打斷非 REM 睡眠,會不會導致身體的休息質量下降?

排版錯誤?:好了,咱們來到最無聊的部分——睡眠的神經機制。……

然後呢??? 來源

這個解釋很有意思,就是大腦在整理儲存的資訊,夢就是個中轉站,短期記憶,類似於記憶體。

一個關於精神創傷後的睡眠研究給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定的支援。這個研究發現,在經歷創傷後,如果馬上就去睡覺,精神創傷將會更嚴重,而對創傷的記憶也更加深刻。所以,這個研究建議,當發生事故後,應該讓受害者醒著,並不斷和他們交談數個小時,即使他們的確很難過,但在創傷後保持清醒,避免睡眠,將會有效地避免創傷記憶的鞏固。

小孩的大腦面積(把所有的溝回平鋪)與兩個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正相關。

當你手握地圖努力分析的時候,你的大腦也在看地圖。這個地圖是由數種負責探測不同定向特性的神經細胞組成的。最基本的四個單位細胞:

定位細胞本身在腦中所在相對位置與對應的定位野並無直接聯絡,也就是說,兩個相鄰的位置細胞可能所對應的實際地理上的定位野並不相鄰。

位置細胞不僅僅對個體“意識到在哪兒”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更對“記住並回想這裡是哪兒”和“是否來過這裡”有重要作用。

由等邊三角形構成

普遍認為它是通過“多個細胞的疊加來確定位置”的。

雖然方向細胞負責方向的認知,但定向細胞其實跟地磁場不熟!

疑問:大腦裡有沒有類似晶振的結構?

注意力(attention)是影響時間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大腦裡的獎勵系統才是真正的之源。

標準地來說,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知道這個行為會有不好的影響,也還是難以停止。

上癮說到底是什麼呢?就是大腦的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出現了問題。獎勵系統是很多個相互連線的大大小小的大腦區域,主要位於大腦裡面偏下方和腦門的位置。

“多巴胺”也常常被科普成“快樂分子”,因為它和愉悅這種情緒的產生有很重要的關係;而“乙醯膽鹼”在大腦的教育部門有很重要的作用,肩負著讓大腦有學習能力的重任。

尼古丁長得很像“乙醯膽鹼”,於是常常魚目混珠。同時尼古丁還會間接地讓相關部門產生更多的“多巴胺”。

癮,在大腦裡不是一個開關,更像是一個錯誤的行政規則。

艾克曼最出名的就是他在1972年提出的基本理論:即使是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人類群體中的表情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而最基礎的情感為六個:高興、悲傷、驚訝、憤怒、厭惡、恐懼。

不同的表情代表著不同的情緒,要識別表情,就得理解什麼是情緒。大腦中,負責情緒的區域不僅僅是大腦的某一處,而且是由一個系統負責,叫做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這個系統同時也與其他的認知功能有莫大的關係,如行為、動力、識路、短期記憶以及嗅覺。

杏仁核(amygdala)對“恐懼”這樣的消極情緒的情感識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普通人很難理解什麼是“不知道什麼是恐懼”。具體來講,病人可以識別其他的表情,如這五個基礎表情,但唯獨不能理解、不能識別、不能解釋什麼是恐懼。實際上,失去恐懼的本能的人,往往無法識別危險、惡人。

疑問:“不知道什麼是恐懼”的人,對風險是如何理解的?

可以,人的視覺訊號和語言訊號會啟用不同的大腦區域,這些區域在人與人之間還有高度的一致性。

既視感,是指一種當人在清醒的狀態下第一次見到某物某景,卻感到似曾相識的現象。

神經科學家普遍認為這是因為記憶的儲存出現了短暫的混亂,導致大腦把剛得到的感知資訊當成了從記憶中提取出來的回憶。

和“既視感”相對的還有一個叫 Jamais vu(舊事如新)的現象,即看見熟悉的事物(如文字)卻感覺非常陌生的現象。

這個手術最重要結論是,大腦,是可以移植到其他身體而不產生免疫排斥的。

這本書的確如作者所說,是個“標題黨”,很多一開始看到的問題,並沒有在後面得到解答。但是正像自序中所說的那樣,這是本科普讀物。通讀下來獲益匪淺,不僅糾正了我不少以前的錯誤,也產生了很多新鮮的想法。

然後,作者好萌啊23333

接下來想看的相關的一本書是《貪婪的大腦》,還沒有買。

人的眼睛可以看見多少種顏色???

世界上的顏色有無數種,但是人眼並不能分辨所有顏色,這是由視椎細胞的種類決定的。

正常人有三種視椎細胞,是三色視覺者(紅綠藍),總共能看到大約100萬種顏色。

色盲有兩種,一種是異常三色視覺者,一種是雙色視覺者。異常三色視覺者比如紅綠色盲,這種人也是三色視覺者,但是視椎細胞異常。而雙色視覺者眼裡的世界是黑白的,他們只能看到大約一萬種顏色。

單色動物在自然界中極少存在,可能是因為不適應環境滅絕或者進化了。

另外還有極少數人是四色視覺者,四色視覺者大多數是女性,他們能比正常人多看到0.99億的顏色。不過有個有趣的例子,一位四色視覺者,她的父親是異常三色視覺患者(比如紅綠色盲),而她的兒子卻是雙色視覺者。

另外應該還有一些極其特殊的異變,我們甚至可以設想六色視覺者的存在。

人的視椎細胞在夜晚功能會大打折扣,因此夜間人們很難辨色,有些動物夜視能力很強,有些動物能看到的顏色比人類多,也有些動物是雙色視覺只能看到黑白的。

大部分鳥類是四色視覺者視覺比人類發達

如果說我們人類是“三色視覺者”,那麼絕大多數鳥類都是“四色視覺者”。和人類相比,鳥類除了有紅綠藍三類顏色受體之外,還有一類響應更短波長的視錐細胞,在大部分鳥類中,它們的響應峰值甚至落到了紫外線的範圍裡。

新的視錐細胞的存在,讓鳥類對於顏色的感知增加了一個維度。如果說紅黃藍三色的混合尚且可以在一個平面上表現,四色的混合就只能在三維空間裡表現了。我們眼中灰撲撲的物體,可能在鳥類的眼裡光彩奪目,就像是狗狗眼裡的東西,我們看起來大紅大綠一樣。

而且在鳥類的視錐細胞中還有一種高階的結構,是我們哺乳動物中所沒有的。在鳥類視錐細胞內真正的顏色感受器之前,還有一個小小的油滴,這個油滴可能被高濃度的類胡蘿蔔素染成到紅色,從而起到一個濾鏡的作用,讓視錐細胞的色彩識別更加精確而特異。在鳥類的視錐細胞中,科學家總共發現了六種不同顏色的小液滴,包括一種接近無色透明的。

在不同的鳥類中,視錐細胞中的油滴種類是顯著不同的。而且親緣關係甚遠的物種之間可能反而有著更相近的油滴種類分佈——如果它們所處的生態位更加近似的話。或許這是因為,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油滴的改變比視錐細胞的改變可以來得更快。

當然,鳥類中也有例外。貓頭鷹的視網膜裡視錐細胞的數量非常少,絕大部分都是感受暗光的視杆細胞,所以貓頭鷹的視覺很有可能是接近單色的——這點倒是和貓殊途同歸了。

色盲是怎麼樣的?

分類: 社會/文化

解析:

所謂色盲,就是不能辨別色彩,即辨色能力喪失。

根據三原色學說,不能分辨紅色者為紅色盲,不能分辨綠色者為綠色盲,不能分辨藍色者為藍色盲,三種顏色都不能辨認者為全色盲。有人雖然能辨別所有的顏色,但辨認能力遲鈍,或經過反覆考慮才能辨認出來,這種人即為色弱,指辨別顏色的能力減弱。色盲和色弱是一種先天遺傳性疾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有效治療方法。

色盲又分先天性色盲和後天性色盲,先天性色盲為性連鎖遺傳,男多於女,雙眼視功能正常而辨色力異常。患者常主覺辨色無困難,而在檢查時發現。後天性多繼發於一些眼底疾病,如某些視神經、視網膜疾病,故又稱獲得性色盲。單眼色覺障礙見於性視網膜變性或視神經病,視覺受累明顯,色覺相應受累。雙眼色覺障礙也可由藥物中毒引起。屈光間質渾濁如角膜白瘢和白內障都可引起辨色力低下。

我國男色盲率:4.71+_0.074%

我國女色盲率:0.67+-0.036%

我國色盲基因攜帶者的頻率 :8.98%

一、光線和物體的顏色

太陽光線是由極其多數的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所組成。電磁波波長範圍很廣,但只有800~400nm(通常是780~380nm)波長的光線,人眼才能看見,因之將這段範圍的波長所構成的光譜叫做可視光譜。最簡章的實驗是將一束太陽光線通過三稜鏡,光線就屈折而成一條彩色光帶即光譜(spectrum)。它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所組成。其中波長最長的紅色光,居於此可視光譜的一端;最短的是紫色光,居於可視光譜的另一端。它們和其它各色光的波長大體如下:

顏色

波長(nm)

紅色光

750~630

橙色光

630~600

600~570

綠色光

570~490

青色光

490~460

藍色光

460~430

紫色光

430~380

紅和紫色光線以外的部分,實際上也有“光譜”,但人眼不能識辨。人眼可見的可視光譜,它的波長範圍,因人而稍有不同,因光強度不同也有所差異。

在光譜中,從紅端到紫端中在兩個相鄰的波長範圍中間帶(區)尚可見到各種中間顏色,如紅與橙之間的叫橙紅;綠與黃之間的叫綠黃;藍與綠之間的叫藍綠等。人的視覺在辨識波長的變化方面因波長不同而不同,也因光強度不同而不同。在某些光譜部位,只要改變波長1nm,便能看出差別;而在多數部位改變要在數nm以上才能看出其變化。人眼大約可辨識出一百多種不同的顏色。

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的反射光或透過光線的波長而決定的。例如當太陽光(白光)照到物體上,物體表面就反射一部分光線而吸收其它部分,如果反射出來的是紅色光線,而吸收了黃、橙、綠、青等色的光線,此時我們就感覺那個物體是紅色的。又如反射出來的是綠色光線,就感覺那個物體是綠色的。因為物體反射出來的光線常不是單一波長的光線,所以物體的顏色就非常之多了。

透明物體就有些不些不同了,因透明物體受白光照射時,反射比較少,主要為吸收和透過光線,它們的顏色是由透過光線的波長來決定的如紅玻璃主要透過紅色光,我們就感覺它是紅色的玻璃。

二、顏色視覺的理論

人眼非但能辨識物體的形狀、大小,且能辨別各種顏色。這種辨別顏色的能力,叫做顏色視覺,通稱色覺。它的理論主要有Young-Helmholtz的三色學說與Hering的四色說。

Young-Helmhotzr 三色說是Young根據紅、綠、藍三種原色適當混合可以產生各種顏色,從而推想視網膜上的有感覺三色的要素,就是感紅光的紅色要素,感綠光的綠色素和感藍光的藍色要素,各種素接受一定顏色的 *** 而形成色覺。1860年他又加以補充,認為視網膜上的感色要素,不僅接受一定的顏色 *** ,而且多少也能接受它種顏色的 *** 。如此不難了解三種要素中缺乏一種要素時的色覺情況:如缺少紅色要素者不能感受紅色光線,但此紅色光線也能 *** 綠色和藍色要素,因而此人會將紅色誤認為是它色,但此人所感覺的綠色也並非正常人所感覺的綠色,因為綠色光線除 *** 綠色要素外,也 *** 紅色和藍色要素,而此人缺乏紅色要素,故其所感覺的綠色,也就和正常人所感覺的綠色不同了。這就不難理解紅色盲者何以難於正確辨認綠色,綠色盲者也難於正確地辨認紅色了。所以通常把紅色盲與綠色盲混稱為“紅綠色盲”。當然紅色盲或綠色盲者對於藍色也多少難於正確辨認。此三色說最初是臆說,但經近年來各學者的研究,漸漸形成了有解剖、組織、生理學等根據的理論了。

人類視網膜有兩種視細胞,即杆體細胞和錐體細胞。前者在暗光下作用,司所謂暗視覺;後者在明亮光線下作用,司明視覺,而且還能辨別顏色。杆細胞分佈於視網膜中心窩以外部分,約有1億多個,愈至周邊數目愈多,真正中心小凹處無杆體細胞。錐體細胞約有600多萬個,主要分佈於視網膜視物最敏銳的黃斑部,愈至中心數目愈多,真正中心小凹處只有錐體細胞而無杆體細胞。視網膜各個區域因視細胞分佈不同,對顏色感受性也各不相同。正常色覺者視網膜部能分辨各種顏色,其外圍部分顏色力就逐漸減弱以至消失。

據實驗報道,杆體細胞外節段中有視紫紅質(rodopsin),它的光譜吸收曲線與暗視覺的視力敏度完全致。這就說明了人眼暗視覺的感光物質(色素)就是視紫紅質,它對385-670nm波長的光線皆能被漂白,而對502nm波長的光線最為敏感。

錐體細胞的感光物質也存在於外節段中。Wald(1937)在雞視網膜內提出一種視紫質(iodopsin)對560nm光波最敏感。又Wald、Brown和Maichol等實驗證明,視網膜中有一種錐體細胞對紅色有最大敏感性,一種對綠色有最大敏感性和一種對藍色最敏感。富田等人用微電極記錄魚類的單個錐體細胞的電反應,發現紅錐體細胞對611nm、綠錐體細胞對529nm和藍錐體細胞對462nm的光發生反應。Marks測定靈長類動物視網膜也有三種錐體細胞。Rushton等也發現有紅、綠錐體細胞的不同光譜吸收曲線。我國的劉育民等對不同動物視網膜的感光物質測定結果,都證實在錐體細胞的外節段存在上述三種感覺物質。以上許多學者的實驗者有力地支援三色說學說。

Hrting四色說,是Hrting(1878)所創立的。它假定視網膜中有三對視色素物質,即紅視素-綠色素物質、黃視素-藍視素物質,和黑視素-白視素物質。這三對視素物質受光 *** 後發生分解(dissimlation)與合成(assimilation)作用,就形成顏色感覺與非彩色的黑白感覺。

以上兩種學說,長期以來雖說是並存的,但以三色說佔優勢,因為它對三原色混合解釋地比較完善,所以得到數學者的支援。

近代根據Svaetichin與Devaloes等在研究靈長類和魚類動物視網膜和視神經傳導通路的實驗中,發現有一類細胞對光譜全部波長的光線都起反應,而對波長575nm一帶的反應最強。根據這個實驗,認為這類細胞是司明視覺的,而另一類細胞(視網膜深層細胞即雙極細胞和神經節細胞)和外側膝狀體核細胞,對紅光發生正電位反應,對綠光發生負電位反應;還有的細胞對黃光發生正電位反應,對藍光發生負電位反應。因此推想在神經系統中可發生三種反應,即①光反應,紅-綠反應和③黃-藍反應。後兩對反應,紅+綠-(紅興奮綠抑制)與黃+藍-(黃興奮藍抑制),這四種興奮與抑制的對立反應,恰好符合Hering的四種感色視素物質,給四色說找到了實驗根據。近代學者們綜合上述兩種學說,設想顏色視覺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二階段,也是資訊加工階段):

第一階段:視網膜中有三種感色物質(色素)或三種錐體細胞,各有選擇地吸收光譜各色光的作用,同時又產生黑白反應:即在強光下產生白反應;在無光 *** 時,產生黑反應。

第二階段:在錐體感受器向視中樞傳導過程中又重新組合(即資訊加工),最後形成三對對立的神經反應,即紅-綠、黃-藍和黑-白反應傳入視中樞,產生紅、綠、黃、藍的各種顏色和黑白的感覺。這就是近代所謂階段學說的理論,即符合Young-Helmholtz三色說,也符合Hering四色說。

三、色盲與色弱

色覺正常者,在明處能辨別太陽光譜的紅、橙、黃、綠、青、藍、紫多種色調以至宇宙間萬紫千紅的色彩。而色覺異常者,對於這些色調,就或多或少不能感覺,這叫色覺異常(色覺障礙),習慣上稱做“色盲”。色盲可分先天性色盲與後天性色盲。

先天性色盲與後天性色盲兩者的不同於前者是一種遺傳性眼病,媽在人出生後就具有這種眼病。而後者是原來正常色覺的人,因為患某些眼底疾病,如急、慢性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或黃斑病變、青光眼等眼病所引起的,所以患者除了有色覺障礙外,還伴有視力障礙及中心暗點,而且這種色覺異常也常常是一時性的,就是在疾病過程中呈現的暫時性色盲,一旦疾病痊癒,視力恢復,中心暗點消失,則色覺障礙也隨之消失。

一色視(rodmonochromat):先天性完全色盲不能辨別顏色,看物體只有黑、白和灰色的感覺,似正常人看黑白照片、黑白電視那樣。稱為全色盲,此類色盲又分為杆體一色視(rodmonochromat)與錐體一色視兩型,在人群中10萬~20萬人中才有一例,極少見。

二色視(dichromati *** ):為不全色盲或部分色盲。他們除不能辨識某些顏色外與正常人一樣,視力良好。其中又可分為紅色盲、綠色盲與紫色盲(青盲)。

紅色盲不能看見光譜中的紅色光線,在他們看來,光譜中的紅色端缺了一段,光譜就縮短了一段,只能見由黃至藍色段,而且光譜的亮度也和正常人所見不同:正常人所見最亮的是在部分(波長約在589nm),紅色盲所見光譜中最亮的部分是在黃綠部分,又在光譜中見有一個非彩色的部位(“中心點”),位置約在波長490nm處。

紅色盲者看顏色的主要錯誤是對淡紅色與深綠色諸色,青藍色與絳色(紫紅色,此色是光譜上所沒有的)、紫色不能分辨,而最容易混淆的是紅與深綠、藍與紫。

綠色盲看光譜並不像紅色盲那樣縮短一段,但光譜中最亮部位在橙色部分,中心點約在波長500nm處。全部光譜呈淡、灰色和藍色。綠色盲不能分辨淡綠與深紅,紫與青。絳色與青色雖不混淆,但對絳色與灰色則造成混亂。

紫色盲又稱青盲,在二色視中極為罕見,他們看光譜在紫色端有些縮短。光譜上最亮部分在部分,且光譜上有兩上中心點:一個在部位(波長約是580nm),另一個在藍色部位(波長470nm)。他們似乎只有紅與青兩種色調,對於黃綠與藍綠色,絳色與橙色都不能分辨。

三色視(anomaolus trchromati *** ):又分紅色弱、綠色弱、紫色弱(或青弱),他們是色覺障礙中最輕型的。

附:正常人、紅色盲、綠色盲所見光譜。

四色視覺的下一代會是色盲嗎

會。

由於四色覺者本身攜帶者紅色盲基因,所以後代大概率沒有遺傳到四色覺的幸運,反而容易遺傳到色盲。

色盲是指患者出現了部分型別視錐細胞缺乏或者功能異常,導致患者無法正確的分辨顏色,一般分為紅色盲、綠色盲、藍盲。

人為什麼是三色視覺,,,急需

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假定認得視網膜有三種不同的感受器,每種感受器只對光譜的一個特殊成分敏感。當他們分別受到不同波長的光刺激時,就產生不同的顏色經驗。但是這個理論無法解釋紅綠色盲。

(2)對立過程理論:黑林提出了四色論,這是對立過程理論的前身,黑林認為:視網膜存在著三對視素:黑-白視素、紅-綠視素、黃-藍視素。他們在光的刺激下表現為對抗的過程,即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赫爾維奇和詹米遜用心理物理學方法證實了黑林的對立過程理論。發現了三種對立細胞:黑白、紅綠、黃藍。其中黑白血球與明度有關,紅綠和黃藍細胞與顏色編碼有關。有這些發現,我們相信:在視網膜上存在的三種錐體細胞,分別對不同波長的光敏感。在網膜水平,色覺是按三色理論提供的原理產生的;而視覺系統更高水平上,存在著功能對立的細胞,顏色的資訊加工表現為對立的過程。

所以人就是3色視覺 了。。

色彩學中的四色學說是什麼?

德國物理學家赫林(E.Herins)的對立顏色學說也叫做四色學說。1878年赫林觀察到顏色現象總是以紅—藍、黃—藍、黑—白成對關係發生的,因而假設視網膜中有三對視素:白—黑視素、紅—綠視素、黃—藍視素,這三對視素的代謝作用包括建設(同化)和破壞(異化)兩種對立的過程,光刺激破壞白—黑視素,引起神經衝動產生白色感覺。無光刺激時白—黑視素便重新建設起來,所引起的神經衝動產生黑色感覺。對紅—綠視素,紅光起破壞作用,綠光起建設作用。對黃—藍視素,黃光起破壞作用,藍光起建設作用。因為各種顏色都有一定的明度,即含有色成分,所以每一顏色不僅影響其本身素的活動,而且也影響白一黑視素的活動。

根據赫林學說,三種視素對立過程的組合產生各種顏色感受和各種顏色混合現象:

感光化學視素視網膜過程感  覺

白—黑 破壞建設 白黑

紅—綠 破壞建設 紅綠

黃—藍 破壞建設 黃綠

標籤: 四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1l4e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