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口碑和外化一樣嗎

口碑和外化一樣嗎

口碑和外化一樣嗎

口碑和外化不一樣,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口碑是指消費者對於某個產品、服務或品牌的評價、意見和推薦等,包括口頭說法、評論、社交媒體曝光等。它是由消費體驗、滿意度和推薦度等多個因素綜合形成的。而外化是指內在的東西轉化為外在的東西。詞語是詞和短語的合稱,包括詞(含單詞、合成詞)和片語(又稱短語),組成文章語句的最小組詞結構形式單元。新詞典詞語豐富、資訊量大,詞是由語素組成的最小的造句單位。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口碑外化是什麼意思?

外化指內在的東西轉化為外在的東西,主要指物質由絕對精神外化而來。

內化與外化

中原焦點團隊  堅持分享1322天  2022-02-22

今晚,我們小組覆盤了上節課劉老師講的外化技術,並對外化技術進行了練習。那麼,什麼是內化,什麼是外化?為什麼要外化呢?

外化,就是把內在的東西,轉化為外在的東西。

內化,是與外化相對應的,通俗的來說就是內部消化,就是把別人說的話、貼的標籤給它消化吸收了,這就叫內化。

比如,別人說你是個笨蛋。可能開始還沒有什麼感覺,但是別人又說了一遍“你就是個笨蛋”,然後自己又經歷一個事兒沒做成,這時候自己就會想:“噢,我就是個笨蛋”。這就把“自己是個笨蛋”給內化了。

內化的內容,一般是來自重要他人,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等主要撫養人。他們的那些觀點、評價和看法等對我們自己說多了,時間長了慢慢的就會內化為我們的認知。這些一旦內化之後就會形成了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等一系列的看法,也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會內化很多東西。不過不是說內化的東西都不好,也有好的被內化了。比如說,父母跟我們說:遇到事情之後你會勇敢的面對,因為你是個堅強樂觀的人。慢慢的我們也內化了,遇到事以後能夠勇敢面對咬牙挺過去了,因為我們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樂觀堅強的人,這也是內化,我們內化的是自己好的方面和優勢。

當人內化之後,那些觀念和評價(尤其是負面消極的那些評價和觀念)就像紋身一樣,與自己的血肉融為一體,就不容易改變了。

所以,人一旦內化之後就會說:我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都是內化了。比如,“我就是一個自卑的人!我就是個磨蹭的人!我就是不聽話!我就是個不愛學習的人!我就是一個很懶的人!我就是一個容易抑鬱的人等等,這些標籤都是內化。當這些標籤一旦上升到“他是一個什麼什麼人”的時候,再想揭掉就不容易。內化的時間越長,被貼標籤的時間越長,它越不容易掉,改變起來就越難。

所以,我們就要外化。外化,就是將身上的那些負面消極的標籤的東西與自己分開,不認為這些標籤是自身的一部分,更不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而是把這些標籤視之為是自己的一件衣服,可以脫掉。

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掌控:不想穿了,脫掉就好了,不要這件衣服了。我們有了選擇權,自己可以選擇。

所以,在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就可以把它們外化:問題是問題,人是人,人不是問題。這樣,我們就不是問題,而是一個有力量解決問題或者與問題和諧相處的人!

內化與外化的關係是怎樣的

內化與外化的相互關係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兩者的對立性表現在:

其一,兩者在思想教育過程中處於不同的 發展階段。

其二,兩者的作用不同。內化是將外在的社會意 識、思想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外化則是將個體的思想動 機轉變為外在的行為。簡言之,內化是輸入,外化是輸出。

其三,內化與外化的成果不同。內化的成果是使人形成新的 思想,外化的成果是使人產生新的行為。

其四,內化與外化 所用的方法不同。內化主要是通過教育的方法來完成,在內化過程中,教育主體( 教育者) 處於主導地位;而外化則 主要是通過自我教育的方法進行的,在外化過程中, 教育客體( 受教育者) 處於主動地位。

兩者的統一性表現為:

其 一,內化與外化的基礎相同。兩者的基礎都是思想教育 實踐活動,離開了思想教育實踐活動,既談不上內化 也就無所謂外化。

其二,內化與外化的目的相同。內化與外 化的歸宿點都是為了通過良好行為而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

其三,內化與外化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內化是外化的前提 和基礎,沒有內化,就沒有外化;外化是內化的目的和歸 宿, 沒有外化,內化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第39天分享——外化技術(轉載)

一、外化基本知識

(一)定義

黑格爾哲學中的定義:內在的東西轉化為外在的東西

外化詩意的說法:將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過程

外化是一種態度與理念,不單單是一個技術和技巧

(二)問題的內化與外化

問題的內化:人=問題

未如主流文化/價值期待=有問題=標籤化、束縛住人的自主

人等於問題,問題等於人=充滿問題、單薄的主幹認同故事

問題的外化:人≠問題

問題是人正在遭遇的挑戰,不代表這個人,問題是問題

人是人,人充滿無限可能性,比問題多得多

(三)外化的好處

1.當人與問題分開後,可以站在主人的位置摸清問題的底細,改寫人與問題的關係;

2.當事人會在很好的情緒與能量狀態下談論問題;

3.創造孩子和家長、當事人和諮詢師的合作關係。

(四)問題如何外化?

1.將問題當做它者(others)來對待,加上“這個”問題

“那個”問題,就外化了

2.擬人化命名

3.畫出來

4.玩偶、象徵物(緊張=警報器)

(五)哪些問題適合外化?

1.不良情緒:焦慮,抑鬱,煩躁,緊張……

2.身體狀態:生病,疲憊,胃痛,失眠……

3.其它:黴運,爭吵,指責,偏見……

資源也可以外化

(六)哪些人適合外化?

1.易感性強

2.消費型

3.有意願

(七)外化注意事項

1.來訪者本人願意的情況下應用

2.應用前需要充分交流,聊透

3.找準要外化的問題

4.營造良好氛圍,引導全身心投入

5.慢,柔,貼

6.注意關鍵詞的迴應

7.注意觀察來訪者的非言語反應

8.靈活應用

二、林祺堂老師外化結構

外化是一道證明題:證明人對問題的影響力比較大

1.挑選:選擇適合的問題外化

2.探索:問題對人生活各層面、夢想與關係的影響

3.好奇:命名?樣貌?威力?企圖?計劃?(底細)

(1)你會給它起個什麼名字?

(2)它是什麼顏色的?

(3)它長得多高呀?它有多大呀?

(4)它是吃什麼長大的?

(5)它住在你身體的哪裡?

(6)它的出現會讓你變成怎樣?

(7)它來到你生活中是想要做什麼?

4.評估:喜歡問題對你的影響嗎?

5.定位:想與這個問題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完全去除、不要來煩我、偶爾來就好、馴服它、多體諒我、和諧的關係等)

6.探索:人對問題各方面的影響

(1)問題何時威力會變小?

(2)什麼時候它沒有操縱你的生活?

(3)問題最害怕你想什麼或做什麼?

(4)你對問題做了哪些努力?

(5)這些努力代表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6)你的這些努力會如何影響你和問題的關係?

(7)你希望這些努力如何持續陪伴你面對這個問題?

(8)問題在這個時候來到你身邊,你猜它在提醒你什麼?

(9)當你學會什麼時,你就可以過關?

三、劉友龍老師外化結構

1.確定“問題”

2.給問題命名

3.與問題對話

4.換位,入角

5.換位,出角

6.總結

具體外化步驟:

1.確定要外化的內容“問題、情緒等”。

例如:有些焦慮,做事猶豫不決、不自信等;

2.通過給要外化的內容命名的方式把內容與當事人分開,這樣可以讓當事人從內容中跳出來,然後從更客觀的角度去看。

例如:

當事人:我是一個猶豫不決的人

助人者:假如你給猶豫不決起個名字的話,它可能會叫?

3.請當事人選擇一個合適的玩偶,然後請當事人將它放在自己身邊感覺比較舒服的地方。

(1)請看著它(此處用起的名字),慢慢的感受,不知道這個時候你想到的是?你的感受是?

(2)我很好奇它(用名字)什麼時候來到你身邊的?

(3)它到來的這一段時間你都是怎麼過來的?

(4)你們有沒有相處的比較好的時候?都是怎麼相處的?

(5)它到來給你帶來了哪些不一樣?是怎麼帶來的?

(6)它可能會期待你在接下來有什麼樣的變化?

(7)當它變化的時候誰會最先注意到?他可能會說什麼?

4.換位,入角

讓當事人換到代表問題的椅子上,想象自己是那個問題,然後以問題的口吻和助人者交流。

(1)你好,“問題”(實際諮詢時用剛才起的名字);

(2)剛才你的主人說了許多關於你的話題,不知道你聽到的內容有?

(3)你的感受是什麼?

(4)我剛才從主人那聽到了許多資訊,現在我想從你這瞭解的更多一些,可以嗎?能說說看嗎?

(5)你來的這一段時間都是和主人怎麼相處的?最想告訴主人的是?以前有沒有告訴過你的主人……?

(6)你們有沒有相處的比較好的時候?都是怎麼相處的?

(7)你的到來給主人帶來了什麼不一樣?最想讓主人看到的是?

(8)你期待你的主人在接下來有什麼樣的變化?

(9)主人可能怎麼做就會有那樣的變化?

(10)誰會最先注意到你的主人的變化?他會說什麼?

(11)當你把這些告訴主人後的感受是什麼?

(12)在結束之前還有沒有什麼要給主人說的?

5.換位,出角

讓當事人換回代表自己的椅子上

(1)通過剛才我與你,以及與###(問題的名字)的談話,你的感受是?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2)你準備在接下來有哪些不一樣?

(3)通過你的這些改變,###可能會有什麼不一樣?

(4)現在看著###是什麼感受?

(5)向###表示感謝,並再見!

6.總結:收穫、反思、感動、感受!

四、黃錦敦老師問題外化的對話結構

1.步驟一:進入隱喻

你這裡寫的這種狀況拿刀割著自己的身體,怎麼這麼差勁,如果用一個比喻你會這樣說,這樣情況像什麼?炙熱的沙漠?冰冷的雪山?你可以自己想,也可以在這裡卡片裡面找找看有沒有合適的圖片?

2.步驟二:認識問題這一端點的故事

這把火你第一次與他相遇是什麼時候?還記得那時候發生什麼事情嗎?

除了第一次相遇,再後來關於這把火還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

就你的觀察這把火什麼時候會燒的旺一點,有沒有什麼時候會安靜下來,為什麼?

說這把火有什麼個性?固執、熱情還是?

當問題有了自己的隱喻之後,我們就可以來好好認識他的樣貌,包括性格,長相,歷史,行動等。

3.步驟三:探索互動的故事

觀看問題與人互動的故事,包括彼此是如何相遇的,如何相處的,相互的影響又是什麼?

當這把火出現時,你有什麼不同嗎?這時的你又像什麼?(火對人的影響)

你剛剛說這把火其實從國小就有了,是在父母苛責的教育下點著的,那麼這十幾年來你是用什麼方法對這把火的,讓你到現在都沒有真的被燒盡?(人對火的影響,也是因應的故事)

你猜如果這把火這十幾年來都對你說著話,你聽見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會是什麼?

他是什麼時候找上你的?

當你發生了什麼它比較容易出現?

他靠近你時,你會有什麼不同?他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過去你是如何因應他,才沒讓自己完全被他牽著鼻子走?

即使他還在你面前一時無法真的遠離,但這幾年你面對他的故事裡,你最喜歡自己做了什麼?

如果他的出現像是在對你說話,你猜他最想對你說的是什麼?

如果我有機會訪問他,你猜他會說這一路上最佩服你的是什麼?

在這個階段,我們會去探索問題對人的影響,但不是用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方式看待問題與人的關係。我們不能假設問題對人的影響都是不好的,通常問題可能會帶同時帶來好處與困難。

那把火的出現對你的影響是什麼?有沒有哪些是你不喜歡的?有沒有哪些其實對你是有重要是重要或有意義的?

另一個要特別說明的就是通常人們遇到問題才會去交代問題如何影響人,而忽略了另一條重要的故事線,也就是人是如何影響問題的(因應的方法)。

4.步驟四:回到這個人

外化最珍貴的就是我們可以藉此方式具體的把問題從人的身上分開,讓當事人知道人不等於問題,人有自己想要的樣子。如此人就有機會觀看自己不被問題干擾時的樣貌。其實也是走入支線故事的一個入口,是問題不存在的例外時刻。

當這把火不在的時候,你像什麼?

三個形容詞形容一下,沒有被這把火燒著的你會像是什麼樣子?

能說幾個你活在這種沒有被問題干擾的經驗嗎?

5.步驟五:重新評估與選擇

讓人成為自己的主人是敘事治療很重要的工作目標,唯有讓人拿回自己的聲音,取回生命的主導權。才有機會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對於你和他之間的關係,若他干擾了你,你會覺得他最需要學會什麼?尊重還是溫柔一點?還是?

如果他和你的關係能有所不同,你期待他的樣子可以從現在這樣變成什麼?

你期待自己在面對他的過程中也能學會什麼嗎?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在你和這把火之間的關係,你想要有什麼不同?你可以直接想,也可以在這圖卡里再挑選一張。

如果森林裡的火對你說的話是你可以再好一點,那麼這張圖片裡的水對你說的話會是什麼?

6.步驟六:看見新的故事、新的自己

從火變成水,這是你的新決定,這樣的決定代表對現在的你來說什麼是很重要的?

所以現在的你想要練習這件事,練習在挫折的時刻,要在心裡鼓勵自己?

如果現在的你開始這樣做,用過去沒有的方式對待自己,這樣一點一點練習起來,對於你接下來的人生可能的影響是什麼?

當事人敘說了想和問題重新建立的關係形態之後,我們就可以從這樣的選擇裡看見當事人所重視的價值或偏好的渴望。也就是在這樣的決定裡,又會再次碰觸到當事人個人的在地聲音。

五、麥克·懷特外化對話圖式

1.第一種問法:商討一個獨特的、符合經驗的問題定義

在第一個階段,治療師和來訪者探討前來諮詢的問題和困境的定義。在探討的過程中,問題和困境得到充分的描述。通過描述,離經驗較遠的寬泛的定義,就會被接近經驗的和獨特的定義所取代。接近經驗的問題定義是根據來訪者的說法和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得出的。

在和孩子合作的過程中,對問題的擬人化描述可以使問題變得更加豐富而特徵鮮明。

請告訴我,你們每個人處在大便失禁的困擾下有什麼感覺?

你們會怎麼描述這種不請自來的把人們生活搞得一團糟的大便失禁呢?

你們會給予讓生活雜亂,事情難以處理的大便失禁什麼評價?

對問題的豐富描述中,人們的知識和技能才可以變得有用,並且可以有效的來處理問題。

2.第二種問法:描述問題的影響

對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效果進行調查,可以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家裡,單位,學校,同輩交往環境

(2)家庭關係,自己和自己的關係,朋友關係

(3)自我認同,包括問題對人的目的的影響,希望,夢想,願望,價值

(4)一個人未來的可能性以及人生的限度

對問題的效果和影響的調查,給外化對話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第三種問話:評價問題行為的效果

諮詢師鼓勵並支援人們評價問題的活動和行為,以及它們對生活的主要影響。

這些行為對你來說還好嗎?

對這些發展感覺怎麼樣?

對你來說這些發展又是怎麼樣的呢?

對於這些結論你有怎樣的立場?

我們談到這些事,你怎樣定位自己?

這些發展對你來說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如果這就是你生活的命運,你對他有什麼看法?

這問題讓人們能夠停下來審視自己生活的獨特發展,對許多人來說這是新奇的經歷,因為在生活中這些評估通常是別人做的。

4.第四種問法:論證評估

詢問為什麼人們做這樣的評估。

你為什麼對此感到不舒服?

為什麼對這樣的變化你有這樣的感受?

為什麼你在這個過程中選擇這樣的立場?

能告訴我你的一個生活故事來讓我更瞭解為什麼你在事情發展過程中採取這樣的立場嗎?

你爸爸會講一個什麼往事來說明為何你會這樣不高興?

你的“為什麼”問題並沒有包含道德評價,相反卻對於幫助求助者表述對生活的概念有非常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包括他們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問“為什麼”的問題還有一個好處是有助於人們形成較為積極的自我認同的定論,從而取代那些與生活中問題相關的自我定論。

你好,我看很多素質教育機構在用鯨相簿小程式,我也想做,這個具體該怎麼做?

鯨打卡創始人兼CEO貝金雨在GET2018教育科技大會上釋出新品鯨相簿,據介紹這是一款點評、記錄學員課堂精彩表現的小程式,把傳統在微信裡面對學生的評價搬到小程式裡來。產品邏輯有三個方面,第一,老師點評學生;第二,家長收到報告去晒;第三,機構品牌得到傳播,獲取銷售線索。

貝金雨介紹:“鯨相簿現在正走向公測,但還沒有正式發售。我們發現口碑決定學員的續班、老帶新的成本,也決定機構後續的長治久安。所以這款產品就是要幫助大家解決口碑的問題。據我觀察,機構口碑=教學效果+效果外化。招生難題基本是95%以上的客戶都會發愁的事情,假定大家在教學效果做得不錯的情況下,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效果外化,但整個教育行業效果外化相當難,而鯨相簿主打效果外化。”

鯨相簿老師端的使用主要有三步,第一步,老師記錄評價學生課堂表現。第二步,選擇點評學員。第三步,進行點評,點評的維度有愛思考、愛創作、愛創作、有創意,這是美術品類的維度,也可以自定義它的維度,可以上傳語音、圖片、視訊,釋出點評。

在家長端,家長馬上會收到一條推送訊息,今天孩子表現怎麼樣,有小視訊,也可以點贊、評論,給老師小紅花,然後會形成一張適合朋友圈分享的卡片。鯨相簿也會定期,比如一個月或者一週自動形成孩子的報告,學習報告會自動推出一個帶音樂的H5,家長可查收孩子過去一個月或一週的表現,還有能力矩陣圖以及學生的學習軌跡。

機構端,當家長在朋友圈晒娃的時候,他的朋友點進去就會進入小程式,上面有他原本的評價,下面還會有“某某家長送你一節體驗課”,會加上回收的一個表單。學習週報H5,底部有一個“我要參加”,分享出去也會直接跳到表單頁。如果機構真的把教學服務做得好,鯨相簿會記錄下來發給家長,家長再去傳播,帶來身邊的朋友,這是推出這款產品的一個初衷。

好服務成就了海底撈?並不是!

你要回到創業的Day 1 ,思考在生死存亡的真正關鍵節點上,讓你一次又一次扛過去的共性因素,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毛平

海底撈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創始人張勇從四川簡陽一家只有四張桌子的小店開始創業,上市前沒要過投資人一分錢,打造出一箇中國史上最貴的餐飲集團。

以下是海底撈創造的“驚人”資料,你來體驗下:

如果把海底撈和它的同行們對比呢?再來看幾個資料:

海底撈特別在哪裡?

如果從財務報表上來看,還有幾個更有意思的資料:

第一,菜品。 經濟學上都有規模效應,以海底撈這麼大的規模,而且是直採,按理來說食材佔收入的成本應該比行業低,但是你會發現它的食材成本不低反高。也就是說,海底撈確實捨得花錢保證品質。

第二,餐飲企業的成本主要是員工、食材和租金。 由於開店邏輯基本避開了核心商圈最貴的地方,而是開在旁邊,所以海底撈的租金成本大概是4%,而整個行業的話平均租金佔比為10%,有的甚至能高達16%。

然而,雖然能省下8%的租金差價,但海底撈的利潤是15%左右,只比別的同行稍微高一些。

那麼,省下來的租金差價去哪了?

來看另一行數字,海底撈的員工工資,比行業平均水準大概高30%-50%。也就是說, 用資料而不是故事來說話,海底撈的服務持續多年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背後,企業對員工是真的好。

它真的足夠大了嗎?不!

這樣一家企業,橫向來看,在整個中國餐飲行業有多大?

首先來看它所在的中國餐飲行業,市場規模高達4萬億,但是集中度非常低。中國中餐收入規模前三名的企業,海底撈、外婆家和西貝加起來,連0.5%的市場規模都沒有:

把尺度再拉大,你會發現,即便是中國最大的中餐企業,放到全球維度來看,它也是滄海一粟,增長的空間很大。

接下來,我們要做一個思想實驗,以現在的時間和空間為節點,讓海底撈實現十倍增長,該怎麼做?

審題 :既然是一道增長題,我們先來看餐飲行業的傳統增長認知:

收入=門店數x單店收入。既然單店收入快速提升的兩個方法,客單價和翻檯率提升都很難,想要實現十倍速增長,最好的變數就剩下開店——擴張店面數量,或者拓展店面空間。

下一步邏輯推演,要實現十倍增長,意味著從100億收入做到1000億收入。

如果靠開店來增長,那麼海底撈需要開2500家火鍋店,目前它有360家。

我們把這個目標再分解,2500家門店意味著什麼?

總結來說,要實現10倍增長,如果簡單分解目標,需要800萬人次消費者,30萬員工,和250萬隻羊。

解題工具

:具體解題之前,我試圖總結了一個企業增長的三大要素框架: 大級別行業機遇、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找到關鍵支撐要素。

我們用這個框架來破解海底撈的十倍增長,該如何做到。

大店、慢餐、直營,應該是餐飲行業裡面最難的事情,但恰恰也是海底撈的模式。

這麼重的模式下,我們來看海底撈是否有開起2500家火鍋店的可能:

到了這裡,大家可以理解,如果我們把10倍速增長這個命題,簡單理解為360家店——2500家店,是很危險的線性外推方法,難度只會指數級別增加。

該怎麼辦?應該換個思路,尋找一套全新的增長邏輯。給大家提供一些發散性的思考:

小結:

拆解完行業機遇,接下來的問題是,海底撈怎麼才能把握住這些機遇呢?這就涉及到核心競爭力的打造。

服務好,源於信用飛輪

相信很多人選擇海底撈的第一認知,都是它的服務。為什麼偏偏是服務給你的印象那麼深?黃鐵鷹老師的《海底撈你學不會》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差異化的體驗一出現,由於火鍋的社交屬性,它就會自我強化,傳遞出口碑,最終形成了海底撈服務好這個核心的品牌印象。

好的服務是讓客人滿意,更好的服務是是讓客人感動。要讓客戶感動,先得讓員工感動,這就是所謂的信用飛輪:

也就是說,海底撈的口碑不僅是一個外化的區別於同行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內化激勵員工的過程。

核心競爭力——組織能力

服務無疑是海底撈的核心印象,但是服務真的是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嗎?來看核心競爭力的學術定義:

看上去服務就是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別忘了一個隱含的前提條件—— 核心競爭力需要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強。 在這一點上,服務並不符合條件。

具體來說, 追求一個門店裡極致的服務,和追求大規模的標準化服務,天然是矛盾的。 不管你做再多品控、再多的努力,都變不了這個大趨勢。

那什麼是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呢?我認為是服務下面的東西——組織能力。

張勇的原話說: 是把員工當親人看,把顧客當上帝看,相信員工,相信顧客。

同時,你不能光有口號,還要有激勵和培養的體系,讓人才和價值觀形成往復迴圈,維繫信用飛輪。那麼,海底撈是如何讓5萬員工做好服務的?它的組織和價值觀,是如何顯性化到制度裡的?

先給大家一張我自己理解的圖:

海底撈的制度設計框架裡,右邊是連住利益,左邊是鎖住管理。相應的,每一邊都有明確的制度維繫。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這套制度看起來漂亮,但都是事後諸葛亮的總結,海底撈也不是一開始就有這些制度的。如果你不理解大圖景和價值觀,直接把它的制度甚至管理人才搬用到自己公司的身上,你也幹不好。

舉個例子,如果你馬上有資格去開店,在“生活、安全、業務、親情化、員工工資、顧客滿意度”這些指標中,如果只讓你抓一項,你會抓哪個?

這些指標當然都非常重要。 但是海底撈告訴員工的答案是:親情化。

抽象來說, 海底撈是用人的邏輯來解決制度問題,以攻心的思路解決標準化和組織管理激勵的問題。

如何發掘和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這裡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因為看到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是組織,就開始盲目套用在自己身上。核心能力是不能被設計的,是在商業的自然選擇機制裡面進化出來的。

也就是說, 你要回到創業的 Day One,思考在生死存亡的真正關鍵節點上,讓你一次又一次扛過去的共性因素,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構建在以下四個維度中的任何一個:

這四個點跟企業增長的關係是什麼?

這就意味著,海底撈想要實現10倍增長,就一定要完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組織能力方面的升級。

最後,在利用組織能力把握行業機遇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幫海底撈找到二者之間的實現橋樑——關鍵支撐要素。

所謂支撐要素是說,當這些要素髮生5-10倍變化的時候,企業的規模可能實現10倍以上甚至100倍的增長。

對海底撈來說,關鍵支撐要素就是供應鏈。沒有供應鏈能力的升級,就不能把一個垂直行業打透,會不可避免受到價值鏈各個環節的撕扯和約束,無法形成增長閉環。

目前來看,海底撈已經在自己的體系裡拆出幾個層面:

其中,蜀海和頤海兩家公司的收入中,來自於海底撈的部分已經在逐漸下降。

未來,這些企業是要發展,還是迴歸母體,不好說,拭目以待吧。

這是一道適用於所有行業的增長題。一個企業要謀求持續增長,一定要抓住以下三個要素:

總之,海底撈你學不會, 只有把握住企業核心要素的升級,你才能突破增長瓶頸 。

內省和外化是一回事,二者沒有任何區別對還是錯

省內高校比省外高校在參加考試啊或者報到等等,距離上近一些,方便點

不能從省內和省外來區分高校的好差,主要看高校的實力;

遠超網路教育,儘量選擇985或者211等一些名校或者你報考學科比較強的高校,這些高校一般在很多省都有辦事處;</ol>

外化和內化

王夢雪中原焦點團隊網路中級27期堅持分享第155天 2021-09-24

內化和外化相互對應。不接觸心理學可能對他的理解沒有那麼深入,其中的區別又是如何?

什麼是內化?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內化。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內化。所謂的內化就是我們把周圍的人對我們的評價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並且然後慢慢的自己就當真了,自己就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了。

老師講我們在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的內化的過程。比如有的媽媽在輔導作業,教了幾遍都不會,媽媽就會說“你笨死了,你怎麼那麼笨啊,你怎麼那麼懶,跟你爸一個樣”,媽媽說的多了他慢慢他就內化了。孩子就認為你說我笨那我就是笨,我就跟我爸一個樣啊,我就是笨死了,我腦子不好使,我學不會。隨著時間推移他越來越認為他是這樣的人,這個過程就是內化重要他人的那些評價,他都相信繼而他越來越認為自己就是這樣,最終成為他自我概念的一部分,這就是內化。

當孩子再面對學業的時候他會很沒力量。因為他認為他笨,他就是做不好。所以當我們要去評價的時候,要麼我們就事論事,千萬別上升到你就是什麼樣的人。你可以說直接說缺點毛病,就事論事就好了,別上升高度,不要去貼標籤。

當你去貼標籤的時候就容易引發爭吵,你說他就是這樣的人。然後他不認同他會有很多委屈,他不認為他是那樣的人,他就感覺你你否定他就開始反抗,他就開始否定你,打擊你啊,說你多不好啊,這最終帶來的是兩個人相互內鬥內耗。

所以我們清楚了內化的壞處。一旦上升到是這樣的人那就不好改變了。因為他整個人是這樣的,他怎麼改變?改變中他的無力感會很明顯,問題和人抽離不開。那怎麼辦?那我們就努力把問題和人分開。這個過程就是叫外化。

我們這個問題從人身上拿掉,讓他看到他只是有這個這個問題而已,並不代表他這個人就是這樣的人。而是伴隨的問題只是暫時有這樣的狀況而已。

把人跟問題分開。我們最終要的就是把人跟問題分開。一旦人跟問題分開了,這個人他就能更客觀的去看他的問題,他就會更有希望改變啊。他不再認為他就是這樣的人。人是人,問題是問題。這個時候他的行動力就會增強,他會感覺自己是能改變的。

知識管理系統的基本職能有哪些呢?

KM知識管理系統基本功能包括知識文件管理(文件上傳、儲存、分享、點評、下載、搜尋、編輯等)、知識學習(線上學習、線上考試、知識問答、知識地圖等)和知識門戶(按部門、角色等靈活配置):

知識管理系統基本職能

當然空口無憑,不妨親自體驗知識管理系統(KM)才能感受到它的強大!成品型系統有藍凌、致得,平臺型系統有天翎智慧KM,它們利用電子資訊化手段對組織中大量的有價值的方案、策劃、成果、經驗等知識進行分類儲存和管理,促進知識的學習、共享、培訓、再利用和創新,從而達到降低組織運營成本,強化其核心競爭力!

外化狀態和內化狀態各是什麼?

內化建構是把動作或動作格式按照新的方式,在新的水平上組織起來。

外化建構是運用動作格式把客體或客體經驗組織起來,從而建立客體的關係與變化結構。與內化建構次序相反,外化首先是在主體頭腦中把物理經驗組織在格式中,子女工程有關客體的物理知識,然後根據這些知識把主體實際動作組織起來作用於客體,使客體以新的方式發生相互作用,從而改造轉變個體。

具體看http://www.spxl.net/xinliketa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8794

標籤: 外化 口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1lyq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