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少數民族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少數民族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少數民族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1、藏族的春節風俗: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

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

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

2、布依族的春節風俗:二月二,主要是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殺雞敬祖,吃兩色(白、黑)糯米飯。

3、滿族的春節風俗:滿族重視禮節。

過去少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

少輩每隔三天要給長輩打千請安,隔五天見長輩得叩頭,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別,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狀,女人雙手扶膝下蹲。

4、土家族的春節風俗: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

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

5、傣族的春節風俗: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

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對你的祝福。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少數民族春節的風俗因地區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少數民族春節的風俗:

1. 彝族:彝族春節稱為花山節,人們會穿上節日盛裝,進行舞蹈、歌唱和傳統體育競技活動。

同時,人們還會祭祀祖先和神靈,以祈求豐收和平安。

2. 傣族:傣族春節被稱為水燈節,人們會在河流或湖泊邊放水燈,代表著洗滌心靈、祈福和驅除不祥之氣。

此外,人們還會進行賽龍舟、摔跤、鬥雞等傳統遊戲和比賽。

3. 藏族:藏族春節被稱為新年,人們會在寺廟裡燃放煙花爆竹,同時進行祈福、舞蹈和歌唱表演。

此外,人們還會舉辦射箭、賽馬、摔跤等傳統體育競技活動。

4. 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春節稱為春天的節日,人們會穿著傳統服飾,舉行馬球比賽、賽馬和射箭等活動。

同時,人們還會品嚐傳統美食、唱歌跳舞,慶祝新年的到來。

5.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春節被稱為古爾邦節,人們會舉行大規模的集會和慶祝活動。

在節日期間,人們會穿上盛裝,舉行歌舞表演、馬術表演和摔跤比賽,同時還會品嚐傳統美食。

這些是僅舉幾例,中國的少數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春節風俗和慶祝方式。

白族、布依族 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

白族人民在除夕也會守夜。

子夜過後,男女青年都爭先恐後地去挑水,以示勤勞。

清晨,全家會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來祝福日子甜美。

布依族的人民在除夕夜,全家人會圍坐在火塘旁,也是會整夜守歲。

大年七年級,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把水挑回來,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2.朝鮮族、哈尼族、赫哲族 朝鮮族人民在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會貼春聯,做各式各樣豐盛的飯菜,會吃“八寶飯”,除夕的時候,全家守歲,通宵達旦。

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

哈尼族人民在除夕時,婦女們忙著做餈粑,小夥子們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

不論男女老少,哈尼族人民在春節裡都喜歡盪鞦韆。

赫哲族人民在除夕時,會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

大年七年級的時候,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服裝,

1、東鄉族。

人們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2、羌族。

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3、鄂溫克族。

正月七年級,互相拜年,特別是對來自自己的長輩隊精阿眼零和親戚必須在七年級那天去磕頭拜年。

在年七年級晚上,男女老絲範站觸值害除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裡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4、瑤來自族。

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緻的“耕作戲”。

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停,尋找意中人。

5、景頗族。

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

七年級來自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6、高山族。

“圍爐”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來自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

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淨後帶樣亞己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

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7、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蒸速臺蛋懷序對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8民看、鄂倫春族。

來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顧及經很皮,八年級、九年級進行賽馬。

正月十五美味佳餚。

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

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中國有哪些少數民族過年習俗?

1、阿昌族——火把節

火把節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2、白族——三月街    

三月街亦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也是白族傳統的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娛活動的盛會,流行於雲南大理等地。三月街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

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中國傣族節期在傣歷六七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

4、布郎族——開門節

開門節,也稱“出窪”,是信奉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等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地區。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與關門節(入夏節)相對應,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5、朝鮮族——上元節    

上元節一般指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少數民族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1、少數民族過年的風俗有:蒙古族的辭歲酒、藏族的跳神節、回族的開齋節、壯族的壓年飯和打鼓榔、苗族的鬥牛和打年鼓、彝族的摔跤和賽馬等等。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節日,是一年中最熱烈、最隆重的節日,很多少數民族都保持著獨特的慶祝方式。

2、蒙古族的辭歲酒:過年是閤家席地坐在蒙古包,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一些。人們還紛紛地向長輩人敬“辭歲酒”,圍坐吃餃子,俗稱“黃饃饃”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還要聽藝人說書,通宵不眠,沉醉在歡樂之中。是蒙古族獨特的慶祝春節的方式。

更多關於少數民族過年的風俗有哪些,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31dbdb1616109057.html?zd檢視更多內容

少數民族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少數民族過年的風俗如下:

1、藏族人民過藏曆年。

春節一過,藏曆新年就到了。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

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大年七年級,家家戶戶煮上肉,打好酥油茶,還把糌粑和紅糖捏成供品,並在上面插上幾支染了顏色麥穗和青稞穗,表示預祝豐收。人們還互相拜年,親友見了面互贈哈達,表示祝福和敬意。

2、彝族人民的春節。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七年級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

大年七年級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3、達斡爾族的春節。

內蒙古自治區的達斡爾族,春節前夕,青年們跳著富有民族風格“魯日格樂舞”通宵達旦。七年級清早,青年們雙手各自沾滿鍋灰,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塗抹。據說,這是預祝豐收和吉祥的意思。

4、白族人民的春節。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

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5、廣西壯族人過春節。

廣西壯族人民的風俗更有趣,年七年級大早,人們各自到鄰居家的菜園拔掉兩三棵青菜,表示來年要團結互助。這一天,青年男女一起跳“打穀舞”。這個流行的傳統舞蹈分四節,包括插秧、車水、割稻和春米,富有農村風味。

6、瑤族人的春節。

居住在粵、桂、湘一帶的瑤族人民過春節,有一項活動叫“耕作戲”。七年級,姑娘們穿上了漂亮的花衫、花裙,戴上精緻的銀飾,小夥子也穿上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集會一開始,每三人為一組,一人扮牛,一個扶犁,一個荷鋤,表演“耕作戲”,以示喜迎春耕,預兆豐年。

少數民族怎樣過春節?

少數民族過春節的方式:

1、布依族:“玉米、高粱、大米,都可以釀米酒;豆腐乳、燻肉、灌香腸,都是年的味道。”布依族姑娘覃青青的年,和美食相伴。離春節還有半個多月,覃青青就和媽媽開始忙碌,只為一家人能在除夕夜吃到自己親手做的美食。

2、蒙古族:除夕吃“手把肉”,象徵著閤家團圓。

3、彝族:在祖靈下鋪撒松針,表達祝福和企盼。

4、朝鮮族: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裝,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唱歌,在歡聲笑語中迎接新年的到來。

5、藏族:在藏曆十二月二十九,人們要驅鬼、製作“卡塞”,在家門口用石灰粉在地上繪出“八瑞相”和“雍仲”等吉祥的圖案。藏曆新年第一天,首先要吃的就是被藏族同胞視為吉祥之物的人蔘果飯,隨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切瑪”、燉牛肉、喝酥油茶,合唱藏歌迎接新年。

擴充套件資料:

少數民族的其他節日:

一、阿昌族

1、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2、會街節,農曆九月初十     

3、潑水節,農曆二月二十九日     

4、撒神,農曆七月七年級     

5、嘗新節,農曆八月十五日     

二、白族

1、三月街,農曆三月十五日    

2、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3、漁潭會,農曆八月十五日     

三、保安族

1、聖紀節,教歷三月十二日     

2、開齋節,教歷九月三十日     

四、布朗族

1、開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2、關門節,傣歷九月十五日     

3、潑火節,農曆二月十九日     

參考資料:人民網-春節 我們的節日人民網-中國少數民族主要節日

哪些少數民族會過春節呢?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舊曆新年,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傣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男人節,隴端節,陀螺節,花朝節,吃立節,螞拐節。東鄉族、回族、塔塔族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三大宗教節日。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怒族主要節日有“吉佳姆”、祭穀神節。

滿族有六月六的“蟲王節”,八月添倉節。納西族有火把節、撒拉族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藏族有沐佛節、採花節、藏曆元旦、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白來日追節。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穫節、過年節等。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瑤族主要有盤王節、達努節等。佤族有插種節、新米節。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

白族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錫伯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節和西遷節。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彝族有有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仫佬族有牛生日、祭真武等。水族有“端節”。羌族的祭山會最為著名,京族的“唱哈節”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看看這些少數民族春節習俗,與漢族過年都有哪些不同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隆重的節日,不僅漢族的節日習俗眾多,各少數民族的節日也各有特點。羌族、侗族與布依族等民族又有哪些傳統習俗呢?

一、布依族春節習俗

布依族是有著豐富的民族節日和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之一。 除了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春節就是布依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了。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殺年豬也是布依族慶祝新年、分享喜悅的一種方式。一般在臘月二十幾開始,並請親朋好友和寨鄰來吃“殺豬飯”、“吃豬活血”。

春節春節是布依族最隆重的節日,近百年來,逐漸改為以正月為歲首。從農曆正月七年級至十五,主要是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

傳統的娛樂方式是擊銅鼓。有不少布依族村寨,從正月七年級到月底天天都按專門的銅鼓調打擊銅鼓娛樂。

這些活動有敬祖宗、取靈水、甩糠包、打毽子與打磨秋,除了這些,布依族在春節的民俗活動還有耍獅子、唱花燈、踩高蹺、打陀螺、對山歌等。

二、羌族春節習俗

羌族的傳統節日就是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又有“羌歷新年”、“豐收節”等多種叫法,都以慶祝豐收和感恩還願為主要內容。

族年是羌族的節日,農曆十月一舉行,持續三至五天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羌族年這一天羌族人民歡聚一堂獻上用麵粉製成的小雞、羊、牛,分食羊肉,將羊血灑到樹林裡。親鄰好友互相邀請,拜年作客,同飲“咂酒”。

無論年節或待客,羌族都以“九”為吉,故宴席時都要擺九大碗,菜餚與川菜相同。燉全雞,習慣於用竹籤撐起雞頭,使之昂起。

過年期間,大家邊飲邊演唱酒歌,內容多是祝福吉祥如意,或恭賀新禧,或酬謝和緬懷祖先的英雄業績。輪流對唱,旋律優美,聲音高亢,十分動聽。

在過年期間,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大家在銅鑼、銅鈴、羊皮鼓、竹笛的伴奏下跳起鍋莊和皮鼓舞,為節日增添了活躍的氣氛。

三、侗族春節習俗

侗族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

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侗族春節具有與漢族相同的某些內容和形式,又賦予了本民族的新義,形成了祭祖先、賀新歲、禱風順等多種內容的複合狀態。

侗族的春節,叫“過年”。靠城鎮附近的村寨,隆重熱鬧,年前,忙打年粑釀酒殺豬,備辦年貨,打掃門庭,張貼春聯,互送禮品。

很多侗寨過春節臘月廿七,殺豬祭祖,晚上鳴鑼吹笙放炮。廿八日打糯米粑,並泡紅糖祭祀。廿九日或三十日,人們放水捉魚,晚宴以鮮魚祭祖。

除夕天,備香紙供品,燃香點燭,敬祭先祖。夜半亥時過,迎春鞭炮響,廊簷蠟燭燈火通明。全家凌晨喜宴迎春,並用青苔逐個家庭成員額頭上醮一下表示添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少數民族過新年的習俗(概括總結 簡單點)

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曆大年七年級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幹,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譁。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髮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四.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罈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七年級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五.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六.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杆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裡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七.哈尼族:盪鞦韆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裡,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八.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汙,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九.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淨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十.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夥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七年級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十一.白族:“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十二.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十三.彝族: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衝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后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十四.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七年級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七年級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絃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絃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八年級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八年級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餵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各民族過年的習俗是什麼

1、藏族特色:在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髒水汙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髒東西跟著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

2、布依族特色: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3、滿族特色: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4、土家族特色: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

5、傣族特色: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對你的祝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少數民族春節

少數民族的春節是如何

我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 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七年級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七年級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七年級、八年級、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曆正月七年級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準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七年級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裡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莊”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八年級、九年級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繡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裡,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朝鮮族 除夕全家團聚,徹夜不眠,辭舊迎新。春節期間,男女老少在一起唱歌跳舞並在房間裡張貼物畫,玩紙牌。姑娘們則玩跳板,盪鞦韆。有的還到田間燒火堆,叫“鼠火戲”,以此消滅田鼠、害蟲。 蒙古族 把春節稱為“白節”,他們視白色為乳汁般純淨的美好的顏色。

瑤族 春節期間,新婚夫妻要到女方孃家拜年,在女家宴席上,妻子的父親唱山歌祝願女兒女婿恩愛和睦。

壯族 除夕夜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臺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祭品。孩子們鳴放鞭炮,男人則提著燈籠奔向廟社焚香化紙。人們第一次出門歸來,手裡折些青枝綠葉,插在門口,象徵大吉大利。

哈尼族 除夕婦女忙著做餈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都喜歡盪鞦韆。

侗族 除夕之夜,人們拿著鳥走出大門,朝天打3,一時各處聲大作,稱之為“除舊歲,迎新春”。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七年級、八年級,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七年級和八年級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曆新年

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曆十月七年級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曆十月七年級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裡非常盛行。藏曆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曆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七年級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曆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裡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於神王的意思。

正月九年級,拉薩人成群結伴,走出喧譁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曆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綵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繫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曆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佈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七年級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七年級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準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語 達斡爾語稱春節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裡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遊戲。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裡身著豔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揹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七年級,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七年級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滿族

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畲族

畲族過春節要舂餈粑,取其諧音,祝願在新的一年裡有好餈(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七年級,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

土家族

土家族過春節要跳“擺手舞”。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後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後再跳舞。現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不同民族的春節習俗(簡短)急呀!

漢族:春節是我國的古老節日,位於四大節之首。它是由上古“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的一種風俗節日。《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期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預示著春天和希望的來臨。主要習俗有:清掃祭祀、貼春聯、貼窗花、貼福、貼年畫,吃年飯、除夕守歲、放爆竹、拜年,以及過元宵節、鬧花燈等。

2.壯族: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壓年飯”。還有的包制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大年七年級天不亮就起床,穿新衣、放鞭炮迎新,婦女則爭著到河邊或井邊汲新水,開始一年的沸騰新生活。

3.回族:回族人對春節非常重視,但是回族人的春節並不是我們的春節,而是開齋節。是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在教歷的10月1日。主要禮儀有:忙食一物。穆斯林於該日晨禮後速進少許飲食,以示戒滿,向真主感恩之意。交納開齋捐。施捨,或扶助貧困,或交於清真寺。舉行會議。這天上午,穆斯林沐浴盛裝,心口默頌讚詞,聚集在當地最大的清真寺內舉行規模盛大的會禮儀式。

4.滿族:滿族家庭過春節的內容與漢族大體相同,將春節稱為“過年”。但在滿族聚居地,尤其是重傳統的滿族家庭裡還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年前,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七年級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正月十五鬧燈會。

5.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春節是諾魯孜節。“諾魯孜”一詞來自古伊朗語,意為“春日雨”。相當於漢族的春分。相當公曆3月22日,諾魯孜節,是為進入春耕生產做準備的節日。故而“諾魯孜”節也叫迎春節。這天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裝,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他們在新的一年平安快樂。然後,家長要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從煙上通過,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

6.苗族: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多數地區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歲首即每年的開頭,也就是指過年。有的,有的在冬月或臘月。近年以來,多數苗族過年改在正月過年,過春節,但苗族的過年習俗習慣仍然保持不變。如殺年豬,薰臘肉,打餈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七年級到初十五都要休息。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吃排家飯”等。苗族的過年習俗娛樂活動稱“趕年場”,主要內容有打鞦韆、百獅會、玩龍燈、唱花燈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2ln8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