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樑思成林徽因觀後感500字 林徽因觀後感怎麼寫

樑思成林徽因觀後感500字 林徽因觀後感怎麼寫

1.樑思成林徽因觀後感 500字

人生是不完美的

林徽因觀後感怎麼寫 樑思成林徽因觀後感500字

——看《樑思成林徽因》有感

2011年2月9日(正月初七)晚上十點,我在央視記錄頻道邂逅《樑思成林徽因》。這部片子分為“父親”、“天書”、“佛光”、“逃亡”、“慘勝”、“榮譽”、“選擇”、“古城”八節,每晚播放一節,到昨天晚上全部播完。八天來我飽嘗了一頓文化大餐,進入了樑林的世界,讀了粱林兩位大學者的人生。今天從網上了解到他們的女兒樑再冰、女婿都是新華社駐外記者;他們的兒子樑從誡是北大歷史系研究生,後來自己成立學社,致力環保,被國人譽為自然之子。縱觀梁氏三代人都是脫離了小我,憂國憂民的大寫的人:梁啟超一生為中國實現共和出生入死;樑思成、林徽因為保護祖國古建築嘔心瀝血;樑從誡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奔走呼號。雖然他們的最終目的沒有達到,但是誰能說他們是人生的失敗者?

從他們的人生中,也標示了這樣一個真理:人生是不完美的!人只要做好過程,不要太在意目的。

人們可以忘我地努力、奮鬥,但是能否實現理想,不能完全掌控。梁啟超至死也沒有看到祖國統一建立共和,他看到的是軍閥割據、外強入侵的滿目蒼夷;五十四歲的樑思成,正是一個學者成熟的時期,卻被莫名的批判否定了為之奮鬥幾十年的學問,看到心愛的古都慘遭毀壞;上帝的寵兒美麗、聰慧、高雅的林徽因,才華橫溢,美麗靈動。作為女人,她終身在被愛中:她和樑思成的婚姻可以說是靈與肉的結合;詩人徐志摩為她機撞山嶽;金嶽霖為她終身不娶相伴左右。但是作為一個建築學者她為自己學說否定而心灰神傷,命赴黃泉……還有那十幾年的重病折磨!

樑思成的繼室林洙有一個前後不同的人生。她原來是個重名利的普通婦人,對劃為右派的丈夫,決絕離異,在清華大學飽受腹誹,以致樑思成和她結合後成為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但是在樑思成海樣的愛的溫暖下,她成了一個重情義、守節義的好妻子。和樑思成結婚後不久遭逢**,受粱牽連被推到清華後院一所沒有暖氣的小平房內居住至樑思成去世。樑思成被停發了工資,她以微薄的工資支援一家五口的生活……樑思成的文稿虧她儲存完好,樑思成去世後她整理樑思成的文稿,撰寫樑思成的傳記……看來,愛能生髮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啊!林洙和章含之有相同之處,她們在離異後和高齡崇拜物件結婚,風雨同舟,完善了自己。

2.《樑思成&林徽因》觀後感2——情感

[《樑思成&林徽因》觀後感2——情感] 影片大量反映了兩位豐富的情感,《樑思成&林徽因》觀後感2——情感。

無論是愛情、友情、親情、才情······皆是真情!和朋友一起看《走出非洲》時,曾經聽到一句令我震驚的話:一個男人真愛一個女人,並不一定要和她結婚,並不一定要一生一世地擁有她。當時我不是很明白,心中很詫異。

徐志摩愛戀林徽因是世人皆知的。他為林“謅”的每一首詩都令人感動不已。

《一個祈禱》徐志摩這顆赤裸裸的心,請收了吧我的愛神因為除了你更無人給他溫慰與生命否則你就將他磨成齏粉散入西天雲但他精誠的顏色卻永遠點燃你春朝的新思秋夜的夢境憐憫吧 我的愛神徐志摩在給良師梁啟超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 我幸 不得 我命。”那麼,在徐志摩赤裸裸的愛戀面前,林徽因是怎樣的心路歷程呢?影片沒有介紹。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林在徐的影響下,步入了英國文學殿堂。那一晚林徽因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託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 細弱的桅杆常在風濤裡搖。 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後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 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 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裡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讚賞,觀後感《《樑思成&林徽因》觀後感2——情感》。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林徽因對徐志摩是有感情的,但那時的她只有十六歲。我是這樣理解的,她當時並不知道自己內心到底需要什麼,只能聽從父親的安排,況且,樑林兩家早有約定。

再者,林徽因肯定也是瞭解樑思成的,對這件父輩安排的婚姻也是同意的。而婚後的林徽因並沒有斷了和徐志摩的來往,徐志摩常是樑林家的座上客。

直到徐志摩不幸遇難。徐給林的最後一首詩你去 你去,我也走,我們在此分手; 你上那一條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燈一直亮到天邊, 你只消跟從這光明的直線!······等你走遠了,我就大步向前, 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鮮; 也不愁愁雲深裹,但須風動, 雲海裡便波湧星斗的流汞; 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 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了。

徐志摩對陸小曼是真心愛戀的,但一個情痴得到的並不是美滿的婚姻。這時的林徽因是一位可以傾訴心聲的知心友人。

一個才華橫溢、溫婉端莊又具有現代獨立人格與個性的女子誰人不愛呢?金嶽霖便是其中一個。金嶽霖孑然一身,無牽無掛,始終是樑家沙龍座上常客。

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後進。偶爾不在一地,例如抗戰時在昆明、重慶,金嶽霖每有休假,總是跑到樑家居住。

一生追隨,比及終老。說到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樑思成了。

用世俗的眼光來看,樑思成太可憐了。然而我不這樣認為,正是因為有著同樣獨立人格與魅力的樑思成才使得林徽因始終相隨其左右。

一個自幼受著西方教育的女子,在愛與不愛面前絕對不會遮遮掩掩自己的情感。假如樑思成是一個市儈小人,林長民也絕不會將自己的愛女許配與他了。

樑思成允許林徽因有自己的感情世界。這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也實屬罕見啊!絕大多數的男人都是將自己的女人視為私有財產(別以為都二十一世紀了,人就沒有此類想法)。

而對自己的所謂的愛人知之甚少。即便是和她睡了一輩子,作為她的丈夫,都未必知道她心中究竟愛的是誰,想的是什麼;同樣的,作為他的妻子,也未必知道自己內心究竟需要的是什麼!其實這中間有一個癥結,那便是中國三千年來愚昧的傳統文化。

女人的普遍觀點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不能再有任何其他想法,否則就是對丈夫的不忠。

更何況作為女人本身,一輩子都未必真正明白自己是怎麼一回事!而更糟的是,男人更加不去思考。娶得媳婦就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

咳!什麼想法不想法、愛情不愛情,就是搭夥過日子唄。樑林的愛情之所以持久,另一方面也在於他們對同一事物的熱愛——中國古建築的探究。

樑林卓越的才華、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同甘共苦的經歷無不是二人人生當中彌足珍貴的財富。徐志摩、金嶽霖、樑思成都是朋友所說的那種男人:愛一個女人,而不一定要和她結婚,並不一定要一生一世地擁有她。

三個真正的男人,一個真正的女人。令我敬仰!在這個物慾橫流、投機鑽營的世界上,我們應反問一下自己:你的內心到底需要的是什麼!當我們走到人生盡頭時,你給自己留下了什麼? 〔《樑思成&林徽因》觀後感2——情感〕隨文贈言:【人生舞臺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3.關於八集紀錄片《林徽因與樑思成》的觀後感 要求見解獨特 不是網上

樑思成林徽因二位長者是我敬仰的俯訂碘寡鄢幹碉吮冬經人,看了八集紀錄片《林徽因與樑思成》好像和他們生活了幾天一樣。

這幾天一直生活的很充實。好久沒有這種感覺了。

他們是有志氣有抱負,極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氣質高貴,人品高尚,對事業無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林徽因樑思成因受到良好的西方教育,平等的意識在他們心中深深紮根。他們懂得尊重朋友和同事。

知識面決定了他們看問題的前瞻性,林徽因在五幾年就提出要蓋廉租房,從而可看出她想到的是人民的利益。特別是樑思成、林徽因、與金嶽霖的關係,讓我感動,他們對待愛情是那麼高尚。

金嶽霖更是一位高尚的學者,為他對愛情一生執著追求表示敬佩,那是一種境界,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境界。金嶽霖多年始終沒有任何雜念的生活在林徽因身邊,是樑、林的最忠實的朋友而且心裡還仍然堅守著這份感情,這是常人無法做到的。

他們是傑出的藝術大師,也是傑出的建築設計師。

4.急求【林徽因傳】讀後感

很早就知道林徽因,知道她是一位才女,知道徐志摩對她的愛戀,知道她是樑思成的夫人,知道金嶽霖因愛戀她而終身未娶,知道她於五十年代早逝。但她的才,表現在什麼地方,我不瞭解;她與徐志摩、樑思成、金嶽霖之間的情感糾角怎樣,我不瞭解。對於她五十年代早逝,我竟然在心底裡為她慶幸:她這樣的人,到了“**”,估計會受到很大的衝擊甚至非人的折磨;早逝,未必是件壞事。周迅主演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好象是在為林徽因作傳,但因不喜歡周迅沙啞的聲音,也沒有去看。所以,對林徽因,我僅僅停留在“知道有這麼一個人”的水平上。

在圖書室偶然看到一本張清平著的《林徽因傳》,仔細閱讀之後,驚歎世間竟有這樣的女人,集美麗、才華、驕傲,也集熱愛與事業於一體。林徽因,這位出身名門,兼具文學家的敏銳與建築學家的縝密,在中國文學史上和建築史上都頗有建樹的才女,是一個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個用一生追求自由、雙腳一直在行走的女人。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暫的,她只活了五十一歲。然而她的生命又是燦爛的、奪目的。她不僅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散文、小說和戲劇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而且作為女建築學家,她親自主持並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對保護中國的古建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美麗有目共睹,眾人稱羨;她才思敏捷,分析、評論頭頭是道,這一點令許多男士自嘆弗如。現代建築學的奠基人,她的丈夫樑思成曾說過:“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她又是驕傲的,她不流俗,不懼權貴,有著知識分子的高貴的靈魂。

民國初年,亂世紛爭,卻有這麼一位才女橫空出世。我欣賞的林徽因,不做作、不嬌情,儘管出身於名門望族,但她沒有絲毫貴族習氣,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和任何人都能相處融洽。她不追求浮華,也沒有去走捷徑,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著。否則以她的才學和美貌,她完全可以過另一種生活。八年抗戰她一直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貧困與疾病始終困繞著她,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她仍然堅強地樂觀地面對生活,孜孜不倦地鑽研著她的學問。為了考察古建築,她和樑思成深入荒野山鄉,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獲得了第一手資料,為研究和弘揚中國的古建築 盡了心血,以至於五十一歲便因肺病離開了。

世上有一種美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縱然已被時光覆蓋,當你再一次翻開它的時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爍爍光華,讓後人為之讚歎,而林徽因就是這樣的人,她就是擁有著這樣美麗光華的人。

不知道行不,忘採納加分

5.林徽因個人傳記讀後感

[林徽因個人傳記讀後感!]最近一段時間在讀林徽因的個人傳記,是張清平的版本,林徽因個人傳記讀後感。

書看到結尾部分,心底久久不能平靜!林徽因的病在南遷的時候就有了定論了,這種感覺就像被下了一個未知的判決書一樣,糾結。可林徽因自己展現的狀態是積極的,從她的詩《人生》裡,已經感受到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如此專注的女性走的這麼早,總覺得可惜,可這就是自然的規律,讀後感《林徽因個人傳記讀後感!》。林徽因51年的生命用現代人的認知來想,似乎有點短。

可瞭解了她一生的經歷,我覺得是豐富的,精彩的。人的壽命在整個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微不足道,誰能把握有限的生命如去感受,去經歷,那才是不枉此生。

林徽因做到了。同時,書中描述的林徽因也不是神,也是個平常人,她也有她性格上的不足,但都不影響我對這個和我奶奶同時代的女性投去欣賞的目光。

和智者聊天,是一種精神的盛宴,就像在樑家每天下午四點大家聚在一起品茶論道一樣,如果能和這樣的智者聊聊天,是一件多麼令人期待的事呀!有愛,有追求,有激情,專注堅持,樂觀積極,不枉此生!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林徽因。

6.《樑思成,林徽因》紀錄片的影評怎麼寫啊

林徽因,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樑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她的文學著作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

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僅51歲。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裡有三個男人,一個是樑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一個是學界泰斗、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嶽霖。

樑思成,男,廣東省新會人,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

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都市計畫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什麼時候,又什麼時候,心才真能懂得這時間的距離,山河的年歲。

7.林徽因的事蹟及感悟(側重於感悟)

林徽因,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樑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她的文學著作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

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僅51歲。林徽因,福建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出身於官宦世家。

祖父林孝恂 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於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矇。

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

8.《林徽因傳》這本書怎麼樣和讀後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讀後感

林徽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家和作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在上世紀曾經掀起極大的轟動,被許多男子當做那朵夢中期盼的白蓮。而她更是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了一生,也讓金嶽霖默默記掛了一生。而我們在驚歎的同時,也不禁發問:林徽因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能讓徐志摩等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傳》這本書生動的描述了林徽因傳奇的一生,從她的出生,到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讓我們自由地穿梭在歷史之間,與那些歷史人物傾心交流,互訴心聲。而作者優美的文字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綜觀林徽因的一生,雖然傳奇,卻也平淡,這個風華絕代的女子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太大的風浪,她始終是大海中的一朵美麗的浪花,無需雄偉的氣勢,也無需寬廣的胸懷,只願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可以禁得起風浪,安詳的飄蕩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時會想:如果林徽因並沒有隨父離開那個江南小鎮,也許她的人生將會從此改寫,沒有徐志摩,沒有樑思成,亦沒有金嶽霖,也許她會生活在一棟古宅裡,守著一樹一樹的花開,與凡夫一起平淡的日子,也許他並不是她的最愛,但他會在她冷時給她一個溫暖的懷抱,會在她傷心時給她一個堅實的肩膀,她會與他一起在夏日的樹蔭下乘涼,在夜空下數著滿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則一直追隨著她,不離不棄。可是上天註定不會給林徽因一個單調的人生,不會讓她絕美的容顏淹沒在塵埃裡,所以林徽因註定不會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她必定會有一個波折的人生,她必將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

林徽因一生中愛了三個男子,愛得深沉,也愛得平靜。徐志摩為了她多次在康橋上徘徊,只為能見她一面;樑思成與她攜手走過風雨人生;金嶽霖為了她終生不娶。這足已說明

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實當時在許多人看來,徐志摩與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對,印度大文學家泰戈爾當年到訪中國最欣賞的就是徐志摩與林徽因,他曾多次想為徐志摩與林徽因牽線,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實林徽因又何嘗不知道自己最愛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卻給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選擇徐志摩,意味著過詩情畫意的日子;選擇樑思成,意味著過細水流長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終是安穩的日子,所以她註定與徐志摩擦肩。琴棋書畫詩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安穩,林徽因是個現實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樑思成雖然不是她最愛的,卻是最適合她的。對於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適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沒有錯,她並沒有義務,也沒有責任對徐志摩負責,她只是想讓自己過得美滿,幸福,這並沒有錯。

有人說,她是個理智的女子,不管面臨怎樣的誘惑,最後都可以全身而退;也有人說,她是個冰潔的女子,所以無論人世如何變遷,她都有著美麗的容顏。

幾場梅雨,幾陣荷風,江南又在煙雨中變得迷離。撐一把油紙傘,穿一襲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還是當年的江南,可當年那個白蓮一般的女子卻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兒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採納謝謝

9.急需一篇《林徽因經典作品》讀後感 或者《紀伯倫經典散文詩》讀後感

有人說,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歷史,跟隨著工業革命的蹄印,見證了西方的飛速崛起和東方的隨之沒落。

但是,看似黯淡的東方夜空中卻閃耀著一顆璀璨的恆星,他就是來自黎巴嫩的紀伯倫。他的筆桿不僅撐起了阿拉伯文壇上繼《一千零一夜》之後的又一面鮮活的旗幟,更是依託著他極度超脫的思想境界將東方文化之種再一次的播撒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紀伯倫,把他對宇宙的理解和生命的感悟深深鐫刻進那飽含哲理而又滿懷激情的文字中。暢遊於他樸實的字裡行間,卻猶有領略鷹擊長空的雄渾,鶴舞白沙的輕盈,駝走大漠的豪邁,魚翔淺底的靈動,龍遊四海的威猛,鳳舞九天的颯爽之感。

當人生之中的一切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皆融於那頓悟之香茗,又豈乃妙不可言之可及哉? 紀伯倫的創作生涯,按照其語言風格和思想內涵可分為三個階段。而散文集中收錄的《先知》及《沙與沫》堪稱其創作生涯後期的傳世之作,文中那屬於滄桑歲月的油彩描摹著做人的至高境界,也將紀伯倫在世界文學史的地位推向了巔峰。

而作為作者學者歷程中期的作品,《瘋人》則更趨於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迴歸本源,找尋對真理的無盡求索與拷問之路。 《先知》篇 “這本書,那滿含著東方氣息的超妙哲理和流利文詞,予我極深的印象。”

冰心先生作為曾經為紀伯倫著作作譯的文學泰斗,也被它深深折服。這篇長僅二十八章的散文詩猶如甘露潤澤了人性世界的每一寸土壤,從出身到死亡,有締結婚姻,也有結交友誼,不僅包含無拘無束的自由,還探討嚴酷無情的法律,涉及享樂而不忘卻痛苦,甚至還關注衣食住行……當然,還要回歸愛這最易忽略卻是最彌足珍貴的上帝恩賜。

在紀伯倫看來,人生有了愛的滋潤才能稱得上完美,而能夠笑對死亡的人才是死而無憾。真正的“施主”出手並不一定大方,卻必然是身處極度困窘之境還能慷慨解囊,人生價值就在於洗去一切耀眼的浮華,而謀求更深刻的內涵。

在《先知》裡,愛的力量被完美詮釋,不僅是在開篇,在結尾,而是貫穿始終,維繫著做人的方方面面,承載著人性的每一寸空間。愛是匯河入海的清泉,是適時降臨的甘露,是暴雨過後的霞光,是絕音妙律的迴響。

愛是付出,也是回報;是無私的,也是自私的;最高尚,也最平凡;他包容一切,也融入所有。愛是如此高貴,以至於它永遠都不會受制於人世間的恩怨情仇,它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

愛已然超越了人本身,而躍然成為人存在的根本理由和原動力。在愛的面前,人是何等渺小?擁有愛的人,又是何等幸福? 《先知》無疑給世人點亮了一盞明燈,然而眾生之異,使得他們並不會安心沐浴在這柔和的光線下,感受心靈的洗禮。

正如紀伯倫所言:“對於來自先知的聲音,有人用眼睛聽,有人用肚子聽,有人用錢袋聽,有人則根本不聽。”面對這一切,紀伯倫只是微閉雙眼,傾耳聆聽來自自己心靈的強烈震撼—— “愛除了自身別無所予,愛除了自身別無所取,愛不佔有,也不被佔有。”

“奉獻你的心,但不要讓對方保管。” “你有什麼不能捨棄的呢?總有一天,你所有的一切將要留於他人。”

“所有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 …… 《先知》中如絲如縷的做人箴言有如紀伯倫思想天空的陣陣微風,輕曳的是他心中的風鈴,迴響的是智者的聲音。

《沙與沫》篇 對比《先知》中的直麵人生,《沙與沫》就顯得較為含蓄,但它句句箴言,字字珠璣,表面凌亂的文辭蘊涵著難以言狀的深意。這也是許多讀者摯愛《沙與沫》的重要原因。

“一粒沙子就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就是一粒沙子,現在再讓我們沉默下去吧。” “我在埃及的沙土上躺了很久,沉默著而忘卻了季節,然後太陽把生命給了我,我起來在尼羅河岸上行走。”

如此抽象的意境,更具有詩的韻味,品味愈久,回味愈濃。 當然,文中出現更多的還是作者對自然,對社會,對人性的思考。

“求上帝餵養那些窮奢極欲的人吧!” “一個偉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 紀伯倫在沙與沫的世界中將他的思想的大氣展現得淋漓盡致。

“求”一句一反常態,改抨擊為憐憫,使得追名逐利之人霎時變得渺不可及,也極好的反映了紀伯倫晚年順從自然的豁達情懷。一個“求”字意境深遠——就連上帝都鄙視痛恨的小人,卻博得了智者的同情,紀伯倫的胸襟是何等寬闊!而“一”一句更是精彩中的完美:什麼樣才算是偉人?血染沙場,為國捐軀的是偉人;建功立業,強國富民的是偉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是偉人。

然而,他們卻擁有一個共同的人格特質,那就是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或許他們面對的是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困境,是國破家殘、民不聊生的現狀,是世濁我清、眾醉我醒的痛楚。可是偉人從來沒有看見自己流血的心,而是用另一顆心把做人的最高境界現實地演繹出來。

縹緲卻可見,虛幻卻真實。大自然的美學藝術就是光陰流轉,日月輪迴,就是凱庫勒夢中巨蟒首尾相接的的經典時刻。

《瘋人》篇 如果說《先知》和《沙與沫》是散文詩中的“詩”,那麼《瘋人》就一定是“散文”。因為《先知》和《沙與沫》更像是格言連壁,而《瘋人》更趨於故事寓言風格。

它集中反映了紀伯倫中年的思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2y6p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