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情篆書怎麼寫

情篆書怎麼寫

1. 怎樣寫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

情篆書怎麼寫

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篆書是最早的一種書體,其筆法比其他書體相對簡單。篆書結字富有裝飾性。

所以說“書法從篆書開始,學習者應當先學篆書。篆書體劃嚴肅,布白嚴謹,學習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種類 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統稱,其用筆與甲骨文味道迥異,風格渾厚朴茂,結體絢熳多姿。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範文字。

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瞭解文字本義的唯一門徑。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而且突破筆畫粗細、遲速、頓挫、輕重、方圓的變化。

小篆的另一個分支是漢篆,用筆上摻以方折的隸意,而入印的篆書更為方折,又稱繆篆,即摹印篆。以下列推薦碑帖為例,詳細講解小篆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篆書推薦碑帖:大篆:《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石鼓文》。當代臨習鐘鼎文字卓有成就的書法名家有王友誼、劉興、馮寶麟、王鏞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吳昌碩篆書、吳熙載篆書、陸維釗篆書、楊沂孫篆書、鄧石如篆書、趙之謙篆書。習篆宗法 清錢泳《書學·小篆》曰:“學篆書者,當以秦相李斯為正宗,所謂小篆是也。

惜所傳石刻惟有(泰山》二十九字,及《琅娜臺》刻石十二行而已。”按語:《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為小篆極則。

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入門途徑,同時,更是書法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時,臨摹也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

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和修正原有書寫習慣並使之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過程。我們的書法創作靈感也往往是在臨帖的過程中被激發的,可以說臨摹碑帖,為我們的書法創作提供了不盡的營養。

因而掌握正確的書法臨摹的方法,對於有效地提升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水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不同的書體,在臨摹的方法和難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說來,篆書臨摹難度要大於其他書體,這主要是由於篆書與我們相距太遙遠,必然會對我們今天的理解與判斷帶來隔閡,古代對臨習篆書技法的相關書論太少,當代又缺少系統而實用的篆書臨習技法方面的讀物,加之篆書的臨摹與創作還需要有較高的學術含量,因而當代的篆書創作一直弱於其他書體。

(一)用筆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這五個字可以說是篆書用筆的度世金針,警世名言。“婉”和“通”雖僅二字,卻準確揭示出對篆書用筆的基本筆勢和篆書筆畫質量的要求。

因此,臨習篆書寫應以中鋒為主,中鋒立骨,中鋒才能使筆畫圓實勁健,運筆應流暢,此乃正宗古法、風格神采所繫。否則,極易寫得板滯,要打破其板滯,用筆的虛靈是其關鍵。

篆書的捉筆須掌虛而指實,運筆講求中含內斂、流暢通達,筆力藏於筆畫之中,使氣息浩浩然、綿綿然而首尾貫通。清人朱和羹認為:“筆不虛,則欠圓脫,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出焉。

此虛實兼到之謂也,”可謂得其三昧。一般說來,實筆,指用筆較為重而遲緩且墨濃;虛筆,指用筆較輕而急速且墨幹。

用筆要虛實互出、潤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書的筆畫(線條)節奏鮮明,韻律生動,行氣貫通。故而,書篆宜虛實相生、潤燥結合,宜圓轉澀進,澀而通暢,才能使線條渾厚、通暢而又古拙、虛靈,從而表現出圓通勁健的力度來,形成毛、澀、鬆、暢的藝術效果。

此外,在臨摹過程中還要注意線條粗細穿插和變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勻。當然,我們在臨習篆書的初級階段,首先要把篆書的字形和筆順搞清,不要以為其簡單而被忽視。

到熟練之後,就可把注意力轉向用筆,關注用筆的骨力、虛實、疾澀、潤燥等細節,從而使臨習走向更高階階段,最終完成從形質向神采的過度。(二)結字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小篆成為官方統一的文字。

小篆體勢修長,講究對稱,筆畫停勻,用筆起收不露痕跡,體態端莊而妍美。自秦以後,歷代的書法家大都把秦篆奉為圭臬,取修長的縱勢為體貌。

唐代李陽冰為篆書者楷模。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鉉,宋代有張謙仲、喻湍石均為其時的篆書大家。

元代有趙孟頫、吾衍、周伯琦、吳叡,各以篆書擅名一時。明代徐霖則飲譽當代。

降至清中葉後,王澍、丁敬、錢坫、洪亮吉、孫星衍、莫友芝、楊沂孫,乃至近代羅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脈,皆規模“二李”(李斯、李陽冰)——起筆藏鋒斂毫,行筆中鋒,收筆多垂露,筆畫停勻,講究對稱,字型方整,結體疏鬆古拙。這些篆書名家或師《石鼓》、或參鐘鼎籀書,雖然評者譽稱其篆書“遠接前秦”、“情參鐘鼎”,然而,大致工緻多於神情——用筆、結字均未能突破前賢的藩籬。

蕭退庵老人認為小篆“必須能寫得方,寫得扁,方是好手”[i],可謂一語道破了篆書的結字特徵。因此,在習篆時,應以方楷一字半為為宜。

以我個人的體會,將篆書寫扁寫方也並非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這首先要練就過硬的手上功夫,並且要多從漢碑篆額的篆書上去感悟。

2. “張”字篆書怎麼寫

“張”字篆書寫法:

基本釋義:

1.使合攏的東西分開或使緊縮的東西放開:~嘴。~翅膀兒。~弓射箭。一~一弛。

2.陳設;鋪排:~燈結綵。大~筵席。

3.擴大;誇張:虛~聲勢。

4.看;望:東~西望。

5.商店開業:新~。開~。

6.a)用於紙、皮子等:一~紙。兩~畫。十~皮子。三~鐵板。

b)用於床、桌子等:一~床。四~桌子。七~犁。

c)用於嘴、臉:兩~嘴。一~臉。

d)用於弓:一~弓。

7.二十八宿之一。

8.姓。

相關組詞

張望 張開 慌張 誇張

紙張 開張 伸張 張貼

擴充套件資料

“張”的反義詞:合

基本釋義:

[ hé ]

1.閉;合攏:~眼。笑得~不上嘴。

2.結合到一起;湊到一起;共同(跟“分”相對):~辦。同心~力。

3.全:~村。~家團聚。

4.符合:~情~理。正~心意。

5.摺合;共計:一公頃~十五市畝。這件衣服連工帶料~多少錢?

6.應當;應該:理~宣告。

7.舊小說中指交戰的回合:大戰三十餘~。

8.在太陽系中,當行星執行到與太陽、地球成一直線,並且地球不在太陽與該行星之間的位置時,叫做合。

9.姓。

10.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於簡譜的“”。見〖工尺〗。“合”

[ gě ]

1.容量單位,10勺等於1合,10合等於1升。

2.量糧食的器具,容量是1合,方形或圓筒形,多用木頭或竹筒製成。

相關組詞

相合 合格 不合 合法

合同 閤眼 合唱 合好

3. 踏雪尋梅篆書怎麼寫

踏雪尋梅

踏雪尋梅 [tà xuě xún méi]

[解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七:“或曰:‘相國(指 鄭綮 )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 灞橋 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蓋言平生苦心也。” 明 程羽文 《詩本事·詩思》:“ 孟浩然 詩思在 灞橋 風雪中驢子背上。”後因以“踏雪尋梅”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

4. 射鵰的篆書怎麼寫

第十,精緻優雅之劍,承影 第九,尊貴無雙之劍,純鈞 第八,勇絕之劍,魚腸 第七第六,摯情之劍,干將莫邪 第五,誠信高潔之劍,七星龍淵(龍泉) 第四,威道之劍,泰阿(太阿) 第三,帝道之劍,赤霄 第二,仁道之劍,湛盧 第一,聖道之劍,軒轅夏禹劍0)軒轅劍 黃帝所鑄。

首山之銅,天文古字。<廣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

一旦,亦失去畫影。 (1)騰空 顓頊所有。

<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2)禹劍 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

(3)啟劍 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

後藏之秦望山。 (4)太康劍 夏王太康鑄。

銅,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5)夾劍 夏王孔甲鑄。牛首山之鐵,銘曰:夾,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一劍,銘曰:夾。 (6)定光 殷太甲鑄。

文曰:定光。古文篆書,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一劍,曰:定光。 (7)照膽 殷武丁鑄。

銘曰:照膽。古文篆書,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一劍,曰:照膽。 (8)含光、承景、脊練 殷代。

<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

(9)鎮嶽尚方 周昭王鑄。銘曰:鎮嶽尚方。

古文篆書,五尺。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嶽尚方。

(10)昆吾劍 周穆王時西戎獻。鏈鋼,長欠有咫。

用之切玉如泥。 (11)駿 周簡王鑄。

銘曰:駿。大篆書,三尺。

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12)干將、莫邪 吳人干將、莫邪所造。

鐵。<吳越春秋>載:吳王闔廬(闔閭)使干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髮翦爪,投爐中,劍成。

雄號干將,雌號莫邪。 (13)越五劍 越歐冶子造。

銅錫。<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

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14)越八劍 越王使工人所鑄。

採金。<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

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15)龍淵 楚命歐冶、干將所造。

鐵英。<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

命風胡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16)太阿工布鐵劍三枚 <太阿工布誡>秦昭王鑄。銘曰:誡。

大篆書,三尺。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17)定秦 秦始皇鑄。採北祗銅,銘曰:定秦。

小篆書李斯刻,三尺六寸。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18)神劍 漢太公所得。<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

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19)赤霄 漢高帝所得。

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20)神龜 漢文帝鑄。三尺六寸。

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

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21)八服 漢武帝鑄。

銘曰:八服。小篆書,三尺六寸。

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22)茂陵劍 漢昭帝所得。

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23)毛 漢宣帝鑄。二劍銘皆小篆書,三尺。

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24)衍 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

大篆書。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

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勝萬里伏 王莽鑄。

銘曰:乘勝萬里伏。小篆書, 三尺六寸。

莽造威鬥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26)更國 更始劉聖公鑄。

銘曰:更國。小篆書。

(27)秀霸 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

小篆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28)玉具劍 光武以賜馮異。七尺。

<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徵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 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29)龍彩 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

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30)金劍 漢章帝鑄。

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31)安漢 漢順帝鑄。銘曰:安漢。

小篆書,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鑄。 TVB劇情網 線上觀看: 。

5. 青篆書怎麼寫

“青”篆書寫法:基本釋義:1.黑色:~布。

~線。2.綠色(多用於植物)或藍色(用於天空):~草。

~天。3.青草或沒成熟的莊稼:踏~。

看~。4.青年:老中~。

5.青海的簡稱。相關組詞青蛙 青年 青菜 踏青 青草 丹青 青山 瀝青擴充套件資料相關組詞的解釋及造句一、青瓷 造句:青瓷青綠瑩潤的釉色,如同薄霧纏繞的青峰、寧靜清澈的湖水一樣,給人以滿目青翠的潤透清新之感,體現了人們對美麗大自然的依戀之情。

解釋:不繪畫而塗上淡青色釉的瓷器。 二、天青 造句:基於在一定溫度和硫酸介質中,痕量甲醛對溴酸鉀氧化天青A有較強的催化作用,建立了測定痕量甲醛的新的催化光度法。

解釋:深黑而微紅的顏色。 三、知青 造句:“尋根”過後,知青作家作出了新的選擇,調整了自己的敘事策略,知青寫作很快由分化而匯入多元化文學發展潮流之中。

解釋:知識青年。 四、返青 造句:葉面積比率的生物學特徵最為明顯,冬小麥返青到拔節期間的葉面積比率最大,拔節之後,葉面積比率逐漸下降,在冬小麥乳熟期前後達到最小。

解釋:指某些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後,由黃色轉為綠色並恢復生長。 五、踏青 造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解釋:清明節前後到郊外散步遊玩叫踏青(青:青草)。

6. 嶽的篆書和隸書怎麼寫

【嶽】的【方正小篆體】寫法 【嶽】的【漢鼎繁印篆】寫法 篆書特點:標準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

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佈局也有關係。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

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淨簡約的美感。加之字型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佈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權量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嶽】的【方正隸書繁體】寫法 【嶽】的【漢儀大隸書簡】寫法 隸書是從篆書發展而來的,隸書是篆書的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隸書的結構特點: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筆蠶頭收筆燕尾、化圓為方化弧為直、變畫為點變連為斷、強化提按粗細變化。擴充套件資料:篆書。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小篆成為官方統一的文字。小篆體勢修長,講究對稱,筆畫停勻,用筆起收不露痕跡,體態端莊而妍美。

自秦以後,歷代的書法家大都把秦篆奉為圭臬,取修長的縱勢為體貌。唐代李陽冰為篆書者楷模。

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鉉,宋代有張謙仲、喻湍石均為其時的篆書大家。元代有趙孟頫、吾衍、周伯琦、吳叡,各以篆書擅名一時。

明代徐霖則飲譽當代。降至清中葉後,王澍、丁敬、錢坫、洪亮吉、孫星衍、莫友芝、楊沂孫,乃至近代羅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脈,皆規模“二李”(李斯、李陽冰)——起筆藏鋒斂毫,行筆中鋒,收筆多垂露,筆畫停勻,講究對稱,字型方整,結體疏鬆古拙。

這些篆書名家或師《石鼓》、或參鐘鼎籀書,雖然評者譽稱其篆書“遠接前秦”、“情參鐘鼎”,然而,大致工緻多於神情——用筆、結字均未能突破前賢的藩籬。蕭退庵老人認為小篆“必須能寫得方,寫得扁,方是好手”,可謂一語道破了篆書的結字特徵。

因此,在習篆時,應以方楷一字半為為宜。另外,還要考慮字形的取勢。

一般來說,取勢是字形生動與否的重要一環。就篆書字勢而言,應該追求端莊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與垂腳長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適度。

如此於展縱間兼取橫向之勢,便能於一字之內、字字之間,得舒展跌宕而又顧盼之情。再結合以中鋒用筆為主,偏鋒、側鋒並用,收筆多側鋒,懸針、垂露兼融,筆畫間注意搭接的裝飾意味諸方面,兼工帶寫,篆書“取勢”、“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現出來。

隸書。隸書也叫“隸字”、“古書”。

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型。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是在監獄裡創造出來的字型。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

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

到東漢時,撇、捺、點等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

“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參考連結:百度百科-篆書 參考連結:百度百科-隸書。

標籤: 篆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2ypx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