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夕陽簫鼓和梅花三弄哪個簡單

夕陽簫鼓和梅花三弄哪個簡單

夕陽簫鼓和梅花三弄哪個簡單

夕陽簫鼓和梅花三弄都不簡單,兩者都屬於中等難度的鋼琴曲。《夕陽簫鼓》和《梅花三弄》是黎英海和王建中根據中國傳統音樂改編成的鋼琴作品。這兩首作品主要是通過借鑑和模仿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產生音色的聯想,巧妙地運用指尖、指肚、手腕、手臂來模仿不同的音色,把蘊涵在作品中的民族音樂的風格和韻味表現出來。

這兩首作品都將西方鋼琴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相結合,並運用中國民族風格的音樂結構,來體現中國的氣、韻、神以及深厚的美學思想。

夕陽簫鼓和梅花三弄都不簡單,兩者都屬於中等難度的鋼琴曲。《夕陽簫鼓》和《梅花三弄》是黎英海和王建中根據中國傳統音樂改編成的鋼琴作品。這兩首作品主要是通過借鑑和模仿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產生音色的聯想,巧妙地運用指尖、指肚、手腕、手臂來模仿不同的音色,把蘊涵在作品中的民族音樂的風格和韻味表現出來。

這兩首作品都將西方鋼琴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相結合,並運用中國民族風格的音樂結構,來體現中國的氣、韻、神以及深厚的美學思想。

夕陽簫鼓和梅花三弄都不簡單,兩者都屬於中等難度的鋼琴曲。《夕陽簫鼓》和《梅花三弄》是黎英海和王建中根據中國傳統音樂改編成的鋼琴作品。這兩首作品主要是通過借鑑和模仿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產生音色的聯想,巧妙地運用指尖、指肚、手腕、手臂來模仿不同的音色,把蘊涵在作品中的民族音樂的風格和韻味表現出來。

這兩首作品都將西方鋼琴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相結合,並運用中國民族風格的音樂結構,來體現中國的氣、韻、神以及深厚的美學思想。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夕陽簫鼓和梅花三弄哪個簡單

相對而言,梅花三弄要簡單一些。

鋼琴中國作品哪個難

鋼琴曲中有很多優秀的中國鋼琴曲,中國作品中難度較大的有黎英海改編的《夕陽簫鼓》、王建中改編的《梅花三弄》、張朝的《皮黃》、儲望華的《新疆隨想曲》等作品。

黎英海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理論家,音樂教育家、音樂活動家。

黎先生在中國民族音樂發展歷程中,是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對我國民族調式和聲的理論研究,進行了富有開拓性的探索與實踐,同時也創作了大量的民族音樂風格的作品,為我國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黎英海創造的鋼琴曲《夕陽簫鼓》是在1975年完成的,《夕陽簫鼓》早在很久之前就有了琵琶曲為原型了,黎先生就是在中國的傳統樂曲的中國風格的基礎上與西方的現代美學相結合,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作品。20餘年來,這首曲子被鋼琴藝術家們一直都保留在舞臺上,也是高校鋼琴曲教學的必備曲目,可以看出它的藝術價值是很高的。

王建中先生 是我國著名的鋼琴音樂作曲家。他根據民族民間樂曲、歌曲旋律、外國樂曲改編和自己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在中國鋼琴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

鋼琴改編曲《梅花三弄》保留了原古琴曲當中的十段式的結構佈局,充分利用了鋼琴的豐富表現力,並在此基礎上有了創新性發展。改編之後的鋼琴曲保留了原來曲子的段式結構,同時也塑造了梅花高潔的音樂形象。與以往古琴曲不同,古琴曲中凝重的氣氛經由鋼琴改編之後變得傲然挺拔,王先生利用鋼琴的特點模仿出了古琴音腔的技巧,具有十分高的難度,同時也把民族音樂特色發揮到了極致。

張朝民族大學作曲家教授

鋼琴曲《皮黃》在創作中採用了基因作曲法,選取一些適於鋼琴音色表演的唱腔、調性和音樂元素,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調。並借鑑民族聲樂及器樂音效方面的元素,例如竹笛、古琴,京劇樂隊裡的京胡和打擊樂器等等,儘可能的模仿這些樂器聲音特點,在鋼琴上把這些樂器的聲音淋漓盡致表現出來;全曲運用戲曲元素和京劇中的西皮、二黃等板式和同一主題的材料,來替代西方奏鳴曲式中寫法上的規矩。並以東方的美學意境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觀念,來取代西方奏鳴框架下的主、副部對比寫法和戲劇性的陳述方式。《皮黃》的作品風格猶如一條中國綵線,把古、今、中、西的文化、風格串在了一起…。

儲望華,旅澳華人作曲家、鋼琴家。著名的《黃河》鋼琴協奏曲主要執筆者之一,並對該曲的鋼琴獨奏部分做出了重大的貢獻。1963年畢業於音樂學院鋼琴系,1985年獲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音樂碩士學位,被列入英國劍橋及美國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

儲望華《新疆隨想曲》主題來自鄭秋楓的創作歌曲《美麗的孔雀河》,作品在旋律音調、旋律線條、和聲、節奏、節拍上利用和體現了新疆主要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等民族基本音樂特徵,並在作品音響所營造的意境中給人對新疆自然景色、舞蹈場景、民族器樂以想象空間。

百鳥朝鳳、二泉映月鋼琴曲哪個難?

藝考的話,我建議你去彈夕陽簫鼓,這個是比較簡單一些的,還有就是百鳥朝鳳,這個比較難,但是樂曲的難度是可以決定你的分數的,夕陽簫鼓彈得人太多了,考學的話不太吃香,還有就是你可以選擇一下梅花三弄,你只彈中國樂曲?這樣考學是不行的啊···我是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的,我並不是瞎說,希望能幫到你追問呵呵,多謝,難度我受得住啊,在下也想考鋼琴專業。

不是隻彈中國樂曲。。。練習曲是(是不是很大眾==),樂曲是熱情(也大眾。。。),所以想選個適合一點的中國樂曲,看看得分會不會高一點啦。學長上音的!強悍啊。

推薦一個好拿分的吧,多謝了!

追答你想考哪裡?有沒有目標 ,學校不一樣,考官的給考生定的線也不一樣,熱情和都可以 ,但是要彈好,一定把細節練好,注意在整體中突出細節,因為這兩個曲子雖然很大眾,但是想彈出色不容易,但是你也不必太擔心,就按我說的,一定要把細節練好,注重整體中突出細節。這時考試中很關鍵的,誰能做到誰就能拿到別人拿不到的分數。

熱情不要太快,注意穩重,主要的是要把《熱情》這首樂曲的氣勢彈出來,是熱烈而不是急躁,一定注意。而這個曲子雖然重音很多,但要注意,踏板一定要乾淨,否則《》一定很亂,還有注意的八度和旋的聲音注重的事果斷,聲音要踏實,千萬不要因為速度而把聲音彈得很飄,不然音樂感覺完全破壞。

中國樂曲我推薦你彈夕陽簫鼓或者百鳥朝鳳,特別是百鳥朝鳳,現在藝考生能把這首曲子彈好的不多,如果你能彈好,肯定拿分。

還有一定要多聽示範曲,不是去學習鋼琴家的技術,而是去聽他們怎麼處理的,記住不要完全照搬,主要是借鑑,這樣才有你的東西,當然,考學可能沒有這麼大的精力,還是可以大部分採用鋼琴家門的處理方式

呵呵,一點小小的建議,希望能幫到你

鋼琴曲夕陽簫鼓、梅花三弄、陽關三疊難度怎麼排序?

不是考級的啊。我只知道考大學有夕陽簫鼓吧

中國十大古曲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是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1、《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讚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職位上重複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3、《夕陽簫鼓》

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春江花月夜》《潯陽琵琶》《潯陽夜月》。

4、《漢宮秋月》

崇明派琵琶曲。《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5、《陽春白雪》

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6、《漁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7、《胡笳十八拍》

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8、《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祕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

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9、《平沙落雁》

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後,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並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 對於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鵠鴻之志的;也有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基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

10、《十面埋伏》

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

明《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兩軍決鬥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悽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如此。”

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古典十大名曲

1、高山流水

傳說春秋的琴師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絃,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樂曲簡介: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朝《神奇祕譜》,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祕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朝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祕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高山流水》一曲被錄入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階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資訊。

2、廣陵散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巨集偉,為古琴著名大麴之一。

樂曲簡介:

廣陵散: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祕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東漢蔡邕的《琴操》談到與該曲相關的歷史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己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3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樂曲簡介: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朝陳立昂之說;宋朝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種琴譜的解題不一。《古音正宗》中說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這段解題對雁性的描寫極其深刻生動。全曲委婉流暢,雋永清新。

4、十面埋伏樂

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亥下最後決戰的情景 。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樂曲簡介:

《十面埋伏》是蓍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漢》。

十面埋伏: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描繪了楚漢相爭中垓下之戰的情景,故事性極強。

曲譜最早見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華秋萍的《琵琶譜》,而在此譜之前,只有描繪同樣題材的《楚漢》。

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悽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之前,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楚漢》在明代嘉靖、萬曆前後流行一時,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愛。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

《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

《李氏譜》名《淮陰平楚》,隋秦漢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養正軒譜》稱《十面》,一名《淮陰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5、漁樵問答

此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之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樂曲簡介: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古琴曲,曲譜最早見於《杏莊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名曲,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唉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準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複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夕陽簫鼓

是抒情寫意的的樂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樂曲簡介:

《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傳。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首次將其改編為絲竹合奏。

夕陽簫鼓: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傳了,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園在1895年編集《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時收入此曲,曲名《潯陽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編《養正軒琵琶譜》時,曲名叫《夕陽簫鼓》。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

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廣播樂團民族管絃樂隊指揮家、民樂大師彭修文對此曲的藝術處理極其細膩,他充分運用大樂隊擁有豐富的樂器色彩,巧加編配,樂器時增時減,使樂隊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在音樂表現方面,既發揚古典音韻優雅的格調,又使音樂充滿內在的,頗具情韻,富有生氣。

中國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飈將此曲改為吉它獨奏曲《潯陽夜月》,在1988年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吉它大賽中獲古典吉它冠軍。而黎海英則將它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劉莊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勳改編為交響音畫。

7、漢宮秋月

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樂曲簡介: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及演奏形式,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蔣風之整理並演奏的《漢宮秋月》,作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多變,旋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以及特性變徵音的多次出現,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極富感染力。

江南絲竹《漢宮秋月》:採用的原為乙字調(A宮),由孫裕德傳譜。原來沈其昌《瀛州古調》(1916年編)絲竹文曲合奏用正宮調(G宮)。琵琶仍用乙字調絃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發了古代宮女細膩深遠的哀怨苦悶之情。中段運用了配器之長,各聲部互相發揮,相得益彰,給人以追求與嚮往。最後所有樂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現出中天皓月漸漸西沉,大地歸於寂靜的情景。

琵琶曲《漢宮秋月》:又名《陳隋》。以歌舞形象寫後宮寂寥,更顯清怨抑鬱,有不同傳譜。目前一般是據無錫吳畹卿所傳,但劉德海加上了許多音色變化及意向鋪衍的指法,一吟三嘆,情景兼備,很有感染力。

8、梅花三弄

樂曲簡介: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編而來,

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神奇祕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劉宋鮑照《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云爾。”(明《伯牙心法》)從這裡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結構上採用迴圈再現的手法,重複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複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音調取自此曲,表現的主題則是詞《詠梅》。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複了三次,故稱“三弄”。 相傳晉桓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9、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盪滌之意,“白雪”取懍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樂曲簡介: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

陽春白雪: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頭”變體的迴圈再現,各個《八板》變體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奏的關係,後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迴圈因素的變奏體結構。

《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樂譜。《小陽春》是汪昱庭所傳,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這裡介紹的是《小陽春》。

10、胡笳十八拍

東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雙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操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贖回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樂曲簡介: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悽楚和浩然怨氣。現以琴曲流傳最為廣泛。

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笳哀聲之故。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詩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在琴曲中,文姬移情於聲,借用胡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浩然的怨氣。

現有傳譜兩種,一是明代《琴適》(1611年刊本)中與歌詞搭配的琴歌,其詞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敘事詩;一是清初《澄鑑堂琴譜》及其後各譜所載的獨奏曲,後者在琴界流傳較為廣泛,尤以《王知齋琴譜》中的記譜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運用宮、徵、羽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在胡地時對故鄉的思戀;後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

此曲全段都離不開一個“悽”字,被改編成管子獨奏,用管子演奏時那種悽切哀婉的聲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則蒼悠悽楚,低則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

中國十大古曲是什麼?各自的典故

編輯本段

十大名曲

1、高山流水

傳說春秋的琴師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絃,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樂曲簡介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朝《神奇祕譜》,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祕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朝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祕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流水》一曲被錄入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階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資訊。

2、廣陵散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巨集偉,為古琴著名大麴之一。

樂曲簡介:

廣陵散: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祕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祕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衝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名同曲。

東漢蔡邕的《琴操》談到與該曲相關的歷史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己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據《世說新語》記載:嵇康非常喜愛《廣陵散》,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死前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製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3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樂曲簡介: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朝陳立昂之說;宋朝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種琴譜的解題不一。《古音正宗》中說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這段解題對雁性的描寫極其深刻生動。全曲委婉流暢,雋永清新。 現在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

4、十面埋伏樂

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亥下最後決戰的情景 。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樂曲簡介:

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蓍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曲譜最早見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華秋萍的《琵琶譜》,而在此譜之前,只有描繪同樣題材的《楚漢》。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悽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之前,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楚漢》在明代嘉靖、萬曆前後流行一時,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愛。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

《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李氏譜》名《淮陰平楚》,隋秦漢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養正軒譜》稱《十面》,一名《淮陰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而現代,這往往需要大樂隊式的交響曲體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作。

5、漁樵問答

此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之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樂曲簡介:

漁樵問答:古琴曲,曲譜最早見於《杏莊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名曲,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準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複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夕陽簫鼓

是抒情寫意的的樂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樂曲簡介:

《夕陽簫鼓 》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傳。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首次將其改編為絲竹合奏。

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園在1895年編集《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時收入此曲,曲名《潯陽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編《養正軒琵琶譜》時,曲名叫《夕陽簫鼓》。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這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棉會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讚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

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廣播樂團民族管絃樂隊指揮家、民樂大師彭修文對此曲的藝術處理極其細膩,他充分運用大樂隊擁有豐富的樂器色彩,巧加編配,樂器時增時減,使樂隊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在音樂表現方面,既發揚古典音韻優雅的格調,又使音樂充滿內在的,頗具情韻,富有生氣。中國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飈將此曲改為吉它獨奏曲《潯陽夜月》,在1988年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吉它大賽中獲古典吉它冠軍。而黎海英則將它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劉莊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勳改編為交響音畫。

7、漢宮秋月

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樂曲簡介: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蔣風之整理並演奏的《漢宮秋月》,作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多變,旋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以及特性變徵音的多次出現,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極富感染力。

江南絲竹《漢宮秋月》:採用的原為乙字調(A宮),由孫裕德傳譜。原來沈其昌《瀛州古調》(1916年編)絲竹文曲合奏用正宮調(G宮)。琵琶仍用乙字調絃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發了古代宮女細膩深遠的哀怨苦悶之情。中段運用了配器之長,各聲部互相發揮,相得益彰,給人以追求與嚮往。最後所有樂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現出中天皓月漸漸西沉,大地歸於寂靜的情景。

琵琶曲《漢宮秋月》:又名《陳隋》。以歌舞形象寫後宮寂寥,更顯清怨抑鬱,有不同傳譜。目前一般是據無錫吳畹卿所傳,但劉德海加上了許多音色變化及意向鋪衍的指法,一吟三嘆,情景兼備,很有感染力。

8、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編而來。

樂曲簡介: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神奇祕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為王羲之所奏的笛曲。後由後人移植為琴曲。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劉宋鮑照《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云爾。”(明《伯牙心法》)從這裡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箏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結構上採用迴圈再現的手法,重複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複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音調取自此曲,表現的主題則是詞《詠梅》。

9、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祕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樂曲簡介:

陽春白雪: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頭”變體的迴圈再現,各個《八板》變體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奏的關係,後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迴圈因素的變奏體結構。

《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樂譜。《小陽春》是汪昱庭所傳,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這裡介紹的是《小陽春》。

10、胡笳十八拍

東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操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贖回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樂曲簡介:

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笳哀聲之故。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詩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在琴曲中,文姬移情於聲,借用胡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浩然的怨氣。

現有傳譜兩種,一是明代《琴適》(1611年刊本)中與歌詞搭配的琴歌,其詞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敘事詩;一是清初《澄鑑堂琴譜》及其後各譜所載的獨奏曲,後者在琴界流傳較為廣泛,尤以《王知齋琴譜》中的記譜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運用宮、徵、羽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在胡地時對故鄉的思戀;後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此曲全段都離不開一個“悽”字,被改編成管子獨奏,用管子演奏時那種悽切哀婉的聲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則蒼悠悽楚,低則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

中國四大名曲是什麼?

中國四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廣陵散、平沙落雁

四、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很多流派的傳譜,關於這首曲子的作者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是唐代的陳子昂所作,宋代毛敏仲、田芝翁所作,還有的說是朱權所作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所以也不知道作者是誰。這首曲子已經流傳300多年,有幾百種琴譜刊載此曲,樂曲主要是以舒緩的節奏,旋律有點活潑靈動,給人感覺充滿生機。這首琴曲深受琴家的喜愛,是中國四大名曲之中,流傳最廣的琴曲。

三、廣陵散

最早版本:《神奇祕譜》

典故:《聶政刺韓王曲》

廣陵散又稱廣陵止息,據史載這首曲子是根據神奇祕譜這個故事而來的,主要講的是嚴仲子照俠累有仇,而聶政與嚴仲子的關係很好,於是他為了幫助嚴仲子去殺俠累,體現一種為知己不顧一切的情操。據說嵇康非常喜愛這首曲子,經常彈奏它,曲子有些哀傷,主要表達了一種自我人生觀和怨恨。

二、梅花三弄

出處:《神奇祕譜》《太音補遺》

頌詞:《梅花三弄》/揚眉

梅花三弄又稱梅花引、玉妃引等據說是晉朝桓伊寫的一首笛曲,最後被改編成的古琴曲。這首曲子最早是在1425年的神奇祕譜中見到,全曲主要分為十段,主要是通過梅花的耐寒堅毅不屈來表揚那些有高尚情操的人,曲子迴圈三次所以被稱為梅花三弄。

一、高山流水

出處:《列子·湯問》

高山流水據說是先秦的古琴師伯牙在一片山林裡面彈琴,被樵夫鍾子期聽到於是就說這是在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覺得很驚訝說是的呀,你的感受和我一樣你就是我的知音,後來鍾子期死後伯牙很難過就摔琴絕弦,這首曲子就再沒彈過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主要是用來比喻知己和知音,樂曲有很高妙的意境。

附:中國古典十大名曲是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分別為《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

1、《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伯牙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廣陵散》

《廣陵散》是中國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國音樂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祕譜》的《廣陵散》為最早。

3、《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

4、《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早在唐代就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見於東晉笛曲。命名為《梅花三弄》,一方面是因為樂曲借物詠懷,表現了梅花高潔、清逸、耐寒等品格;另一方面是因為在曲中,同一曲調在不同的段落中分別變奏了3次,這裡的“弄”具有現代音樂術語中“變奏”的含義。

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國傳統器樂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優秀代表,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

6、《夕陽簫鼓》

《夕陽簫鼓》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為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這是一首著名的中國琵琶傳統大套文曲,該曲名最早見於清姚燮的《今樂考證》。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與吳畹卿的手抄本。《夕陽簫鼓》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雅緻優美。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描繪出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卷。

7、《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肖鸞編纂《杏莊太音續譜》,譜本有多種。由於音樂形象準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8、《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以感人的音調訴說了蔡文姬一生的悲苦遭遇,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抒發了對祖國、鄉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離的強烈感情。《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用胡笳的音調翻入古琴中而創作的具有新穎風格的音樂,詩中有“胡笳本自出胡中,綠琴翻出音律同”等便是漢胡音樂融為一體的證明,全曲氣貫長虹,感情深沉,完整統一。

9、《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是中國名曲。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10、《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現存琴譜中的《陽春白雪》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盪滌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中國哪十大古典樂曲?

“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十面埋伏”、“漢宮秋月”、“廣陵散”、“陽春白雪”、“漁樵問答”、“平沙落雁”。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絃,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江花月夜

原名《夕陽蕭鼓》,意境深遠,樂音悠長。後取意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傳。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編而來,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複了三次,故稱“三弄”,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相傳晉桓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蓍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漢》。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亥下最後決戰的情景 。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盪滌之意,“白雪”取懍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悽楚和浩然怨氣。現以琴曲流傳最為廣泛。

廣陵散

《廣陵散》,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祕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據《琴操》記載: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己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標籤: 梅花三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lg4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