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禪的由來

禪的由來

禪的由來

禪,是梵語禪那Jhana(Dhyana)的最後一個母音脫落而成Jhan的音譯,意譯為思維修(養)習、功德聚(叢)林、入定、靜慮、棄惡等。

它是佛教的修持方法,是覺照正法的實踐與安住。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禪,是梵語禪那Jhana(Dhyana)的最後一個母音脫落而成Jhan的音譯,意譯為思維修(養)習、功德聚(叢)林、入定、靜慮、棄惡等。

它是佛教的修持方法,是覺照正法的實踐與安住皮液趙。

佛來自門中的人常說:禪,以心傳心,心心相印,不可言說。

教外的人多有不明白箇中的究竟,或有專家學者以言語文字進行詮釋,為使不懂的人瞭解禪請菜第期的內涵及其外延。

這樣做,對大眾無疑提供了方便。

然而依宗門中人看,這樣做便墮入了涉理路,落言詮的案臼,有違禪的宗旨。

當然,歷代宗門中有違禪的初衷的高僧大德也不少。

如宋代文字禪之始作俑者雪竇及其代表人物圓悟克勤等,以頌古、評唱形式說禪。

假如閉口不言,不出文記,又怎麼讓大眾知道呢?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禪,是梵語光免強良層顯供按禪那Jhana(Dhyana)的最後一個母音脫落而成Jhan的音譯,意譯為思維修(養)習、功德聚(叢)林、入定、靜慮、棄惡等。

它是佛教的修持方法,是覺照正法的實踐與安住。

佛門中的人玉耐約常說:禪,以心傳心,心心相印,不可言說。

教外的人多有不明白箇中的究竟,或有專家學想遊葉判的施者以言語文字進行詮釋,為使不懂的人瞭解禪的內涵及其外延。

這樣做,對大眾無疑提供了方便。

然而依宗門中人看,這樣做便墮入了“涉理路,展區困集或落言詮”的案臼,有違禪的宗旨。

當若並罪刑限掌長映然,歷代宗門中有違禪的初衷的高僧大德也不少。

如宋代“文字禪”之始作俑者雪竇及其代表人物圓悟克勤等,以“頌古”、“評唱”形式說禪。

假如閉口不言,不出文記,又怎麼讓大眾知道呢?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禪,是梵語禪那Jhana(Dhyana)的最後一個母音脫落而成Jhan的音譯,意譯為思維修(養)習、功德聚來自(叢)林、入定、靜慮、棄惡等。

它是佛教的修持方法,是覺照正法的實踐與安住。

佛門中的人常說:禪,以心傳心,心心相印,不來自可言說。

教外的人多有不明白箇中的究竟,或有專家學者以言語文字進行詮釋,為使不懂的人瞭解禪的內涵位及其外延。

這樣做,對大眾出看每司無疑提供了方便。

然而依宗門中人看,這樣做便墮入了涉理路,落言詮的案超按確念品臼,有違禪的宗旨。

當然,歷代宗門中有違禪的初衷的高僧大德也不少。

如宋見今繼代文字禪之始作俑者雪竇及其代表人物圓悟克勤等,以頌古、評唱形式說禪。

假如閉口不肥等構般言,不出文記,又怎麼讓大眾知道呢?

禪的由來

禪(Chan)最初是用漢字禪意開始的。這個概念最初是由菩提達摩(梵語:बोधिधर्मChinese菩提達摩,日語ダルマ)引入中國的一種佛教法門,修習的實踐方法。

據傳,釋迦牟尼還活著的時候,有一天他拿出一朵花,在靈山會議上向觀眾展示。只有Maha-Kassapa笑了。他們是由內心發起的,兩人融洽相處。這是禪法的原始傳承。據傳說,在靈山會議上有關用鮮花微笑的典故,有一位梵天國王向佛陀獻上金色的博羅鮮花。佛陀立即向人群展示鮮花,並環顧四周,彷彿在向公眾問。但是,在場的人們對佛陀的意圖一無所知。這時,只有迦葉尊者(Maha-Kassapa)“笑了笑”,而佛陀知道迦葉尊者(Kassapa)在他的心中明白了這一點。就是說,在群眾中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因此,迦葉尊者(Mah-Kassapa)被世代相傳,成為印度禪的第一祖。

印度Dhyāna的繼承人經過Ānanda,Śāṇavāsa,Upajuta,Dhītika,Micchaka,Bashmit等,並傳承至第28代祖先菩提達摩大師。

禪定語在梵語中是指:

冥想,思想,反思,深刻而抽象的宗教冥想

在梵文dhyana或(在巴利語)jhanas中。

菩提達摩在5世紀進入中國時。禪宗達摩大師也就成了中國禪宗的初祖,並很快在中國找到了傳播方式。禪宗的基本哲學理念與易經的哲學理念很多地方如七年級直。(眾所周知的儒教,道教和中醫理論都是從易經中衍生出來的不同方面。)

作為這三者的結合,菩提達摩的學生慧能,將禪宗在中國發揚光大,在佛教的基礎上結合了許多傳統思想和方法,特別是老莊形而上學的自然主義哲學和生活態度,以及儒家的心性和自然理論。形成了這種獨特的禪宗理論和實踐方法。

禪字的由來、是從那裡開始有這個字的

shàn

【動】

(形聲。從示,單聲。從“示”的字多與鬼神祭祀有關。本義:古代帝王祭地禮)

同本義〖worship〗

禪,祭天也。——《說文》

正失禪謂壇墠。——《風俗通》

注:“除地於樑甫之陰,為墠之祭地也。變墠為禪神之也。”

禪於始衍。——《史記·衛將軍傳》

禪,祭地於樑陰。——《續漢書·祭祀志》

封禪刻石紀號也,是墠為祭地,壇為祭天。

是以封泰山而禪樑父。——《大戴禮記》

禪字至少在秦前就出現了,所謂佛教的禪是用音譯來的

禪的由來

[禪] 佛教"禪那"的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bing)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

——轉貼自:《智慧氣功名詞釋義》

********************************************************************

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份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麼是禪,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我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禪的歷史、禪的內容與禪的修法。

一.禪的歷史

佛陀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佈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麼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禪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裡,是與開悟的道無關。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准許,神光遂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並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我們一般稱達摩為中國禪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後來慧可傳三租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衣缽,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缽沒有傳給他。

惠能在柴房裡得悉此事,心想我也來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牆上。這偈語是這樣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知道惠能已經見性。為恐其招忌,乃著人將偈拭去。然後到柴房敲門。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著篩耳。』

五祖遂又在門上敲了三下,惠能會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請他開示。

五祖傳授他《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頓然大悟。五祖遂將衣缽傳他,並命他南行,以待時機。五祖送到江邊說:『我操船送你。』

惠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終成為震爍古今的六祖。

從這些歷史記載,可知禪的風格確是相當獨特的,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是得其真機。但是由於禪門宗旨,並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禪的機鋒教化,都是明心見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則是建立在「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進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這一層的意義?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報,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嗎?至於今天誰才能直探禪門本源?這就要靠眾生求法的巨集願和實踐了!

禪文化起源於哪個朝代

在印度時佛陀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不過中國是在達摩祖師時開始在中國發展。所以我們都叫達摩祖師叫初祖。達摩祖師那時是魏晉南北朝。

禪文化,是指以中國佛教禪宗思想為基礎所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文化。禪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禪文化的弘揚是為了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平民化、生活化、世界化。

禪文化,可以分為經典(禪文)、思想(禪語)、詩歌(禪詩)、書法(禪書)、繪畫(禪畫)、音樂(禪樂)、武術(禪武)、中醫(禪醫)、農耕(禪農)、素食(禪食)、茶道(禪茶)、慈道——慈悲之道和慈善之道(禪慈)、孝道(禪孝)等若干種類。

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裡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遊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剎帝利種姓。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會有精闢的見解。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瞭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祕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禪宗的由來

禪宗,又稱佛心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

禪宗教義始創於晉朝玄學家竺道生,其教義基本是魏晉玄學的翻版,與佛教毫無關係。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初祖達摩祖師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禪宗的宗教形式來源是來源於達摩,達摩是南印度婆羅門教徒。而魏晉玄學是道家吸收了婆羅門教義形成的。達摩在魏晉玄學的基礎上引進婆羅門教的相關組織形式,如要求弟子斷臂繳納投名狀等,與佛教的入教儀式迥異。

宗派義理

作為禪宗代表經典的《六祖壇經》,主張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舍離文字,直徹心源。認為“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淨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

另外,禪宗思想廣泛流傳的過程中,將其自然任運的態度注入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禪家南宗的主張經過南嶽、青原一二傳以後,便將禪的意味滲透在學人的日常生活裡,使它構成一種隨緣任運的態度。嚴格的說來,這已不屬於佛家三學的純正型別,而它的理論根據也和教說相去漸遠了。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禪宗

禪宗禪宗的來歷

禪宗有兩個來源:1、教義來源,2、宗教形式來源。

禪宗教義始創於晉朝玄學家竺道生,其教義基本是魏晉玄學的翻版,與佛教毫無關係。

禪宗的宗教形式來源是來源於達摩,達摩是南印度婆羅門教徒。而魏晉玄學是道家吸收了婆羅門教義形成的。達摩在魏晉玄學的基礎上引進婆羅門教的相關組織形式 如要求弟子斷臂繳納投名狀等,與佛教的入教儀式迥異。

禪宗到底是起源於印度還是中國?

在國內外學術界,關於禪宗創立問題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觀點認為,禪宗是從古印度傳來的,菩提達摩(簡稱達摩或達磨)是中國禪宗初祖;第二種觀點認為,禪宗是印度佛教與中華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由慧能創立;第三種觀點認為,禪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道信、弘忍師徒是實際創立者。這三種觀點的提出和流行,都與禪宗固有的祖統說橫纏豎繞,不能完全分開。

隋唐時期建立的主要佛教宗派,均受到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都相繼提出本派的祖統說,即相繼編制出本宗派的祖師傳承系譜。這既是各宗派為爭取正統地位而進行的努力,也是其力圖客觀反映師承源流的表現。把達摩作為中國禪宗創立者的觀點,與禪宗的祖統說密切相關。禪宗編制從印度到中國的宗譜,花費了幾百年的時間。名列弘忍十大弟子之列的法如(638—689),是第一位編制禪門宗譜的人。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提出,本派禪法的祖師傳承依次是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此後禪宗各派對這個六代祖師系譜中的前五代沒有異議,但在認定第六代祖師上存在不同意見。直到唐代末年,弘忍十大弟子之一的慧能一系漸成禪宗主流,慧能也就成為公認的禪宗六祖,禪宗的“東土六祖”傳承最終定型。北宋禪師契嵩(1007—1072)最終編排了禪宗在印度的宗譜,即“西天二十八祖”之說,加上“東土六祖”說,就構成了整個禪宗的完整宗譜,併為佛教界公認。

在這個祖師系列中,達摩的地位最突出。他既是西天二十八祖中的最後一位,又是東土六祖中的首位。從北宋開始,佛教內外逐漸達成共識:達摩是正宗佛法的唯一傳播者,是他把禪宗從印度傳到中國。他在佛家的地位僅次於釋迦牟尼,可以與孟子在儒家的地位相提並論。唐代及其以後產生的禪宗新思想、新教義、新實踐,都逐漸被納入達摩的禪學體系中。由於把達摩被尊為中國禪宗的創立者,他曾居住和弘教的河南嵩山地區,也就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中國禪宗的發源地。

根據禪宗興起之前的典籍記載,達摩是南印度人,大約於劉宋(420—478)末年渡海到達今天的廣州,不久輾轉渡江北上,在北魏境內弘教傳禪。在高僧林立的南北朝時期,他是眾多來華傳教的古印度僧人之一,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轟動的業績,社會知名度很一般。自從達摩被奉為禪宗初祖之後,神奇的故事,動人的傳說,智慧的言行才逐漸出現在五代之後的禪史中。現代學術界一般認為,達摩作為“禪宗前史”中的人物,對後世禪宗的理論發展、法系傳承等確實有不容忽視的影響,但是,在達摩時代及其兩代弟子慧可、僧璨活動時期,禪宗並沒有形成宗派。

第二種觀點,在學術界其最為流行。這不僅因為有歷史根源,也反映了學術研究的進展。從唐代末年開始,慧能(638—713)的知名度僅次於達摩。他受到特殊尊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他的言行錄《壇經》是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中國僧人撰述,在禪門中的地位類似於《論語》之於儒門,被稱為禪宗的“宗經”。二是從唐代末年開始,道信、弘忍門下的其他禪系逐漸衰落,傳承相繼斷絕,只有慧能法系不斷繁衍,枝繁葉茂。無論從禪學思想影響上講還是從法系傳承上講,慧能都當之無愧地成為所有禪派的祖師。柳宗元在《大鑒禪師(指慧能)碑》中,就說當時“凡言禪皆本曹溪”。現代學術界提出慧能是禪宗實際創立者的觀點,標誌著禪宗研究跳出了禪宗是由達摩從印度傳來的認識誤區,把禪宗視為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在長期衝突、融合中孕育的產物,其結論更接近歷史真實。與此相應,把慧能主要傳教地區廣東韶關也就被看作禪宗發源地。

然而,儘管慧能在禪宗理論建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儘管其法系在唐代以後成為禪宗主脈,慧能本人畢竟只是弘忍門下眾多傳教宗師中的一位,其法系也只是弘忍門下眾多派系中向南方發展的一支。所以,慧能只能是禪宗中“南宗”的創始人,而不能把他看成整個中國禪宗締造者。

相對說來,第三種觀點具有更為充分的歷史根據。在道信、弘忍師徒活動時期,禪僧團發生了多方面性變化,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宗派在這些變化中最終形成,其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第一,道信和弘忍先後在湖北黃梅的雙峰山和東山傳教弘禪數十年,道信的弟子500餘人,弘忍的弟子上千人。禪僧由此從分散流動轉向聚眾定居,穩定的傳教基地隨之建立起來,並且成為後世眾多禪派向全國發展的唯一中心地。第二,把勞動納入修行範圍,農禪並重,自耕自食,佛教通過遊走乞食解決衣食來源,通過接受供養籌集經費的傳統生存方式,從此發生了徹底轉變。第三,隨著禪眾有了新的生活方式、修行方式和生產方式,以自信自立,自求解脫為特點的新教義也應運而生,這就是道信和弘忍的新禪學。他們的禪學思想被弟子們概括為“東山法門”,逐漸流行於僧俗,知名於朝野。

總之,把道信、弘忍師徒作為禪宗實際創立者,把他們創宗建派的黃梅地區作為禪宗的發源地,不僅客觀反映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同時也能夠解釋前兩種觀點所不能解釋的一些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禪宗的起源與發展

禪宗,中國佛教宗派。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為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本有之佛性為目的,所以亦稱佛心宗。

依傳說菩提達摩為創始人,被尊為初祖,其後幾代的傳承者依次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禪宗傳承的影響,自四祖道信時開始擴充套件,結束了流動生活,於黃梅雙峰山聚眾定居,墾荒自給。

8世紀新羅僧信行入唐,從神秀受法,把北宗禪傳至朝鮮。道義從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國傳入南宗禪,稱禪寂宗,後改稱曹溪宗,成為朝鮮禪宗主流。13世紀初,日僧道元入宋,從天童如淨受法,將曹洞宗傳入日本。17世紀,福建黃檗山萬福寺隱元隆琦應邀赴日弘法,設壇傳授禪戒,將黃檗宗傳入日本。

“封禪”起源於何時,第一個封禪的皇帝又是誰?

封禪是一種表示帝王受命於天下的典禮。起源於春秋、戰國,當時齊、魯儒生為適應兼併爭霸趨於統一的形勢而提出的祭禮。他們認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間的最高帝王應當到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無上的上帝。泰山是齊、魯的分界,於是就把齊、魯祭泰山的望祭擴大為統一帝國的望祭,並定名為"封禪"。封是祭天,禪是祭地。封禪之禮,最早見於《管子·封禪篇》,但此篇已佚。

據《史記·封禪書》所載管仲論封禪的話說:古代封泰山、禪樑父的帝王有七十二代,管仲記得的有十二個。從無懷氏到周成王,都是受命以後舉行封禪典禮的。帝王受命由天降祥瑞來體現,要有十五種不召而自至的祥瑞,才能舉行這種典禮。《管子》是戰國時齊人所纂輯,所以這實際上是戰國時人們對封禪的看法。

封禪大典由於這種禮儀的執行者是歷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響更為深遠,形成了從傳說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貫穿於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延綿相續的禮儀傳統啊。

第一個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是秦始皇。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樑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祕而不傳。

漢武帝封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樑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 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

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此後各個朝代都有皇帝進行封禪直到宋真宗之後,帝王來泰山只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

禪宗的起源是什麼呢?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瞭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祕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於洛濱,葬熊耳山。追問還有完整點的說法嗎?

標籤: 由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lo62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