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日本茶文化論文

日本茶文化論文

日本茶文化論文

日本茶文化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在日本,茶道就是一種文化、一種修養,是一種精神的交流和傳承。

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紀,當時日本的貴族們開始喝中國的綠茶。12世紀時,茶道經歷了一個重要的轉變,佛教僧侶根據佛教思想將茶道與禪宗融合,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茶道文化。茶道不僅是一種飲茶的儀式,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和修養的方式。

茶道強調“和”,即和順、和諧、和衷共濟。在茶道中,主人和客人之間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茶人們的互相傾聽和交流,拓寬了彼此的見識和了解,提高了彼此的修養和素質。

茶道還推崇寧靜、清雅、簡樸的生活方式。茶道之中,不僅茶人們的心靈要處在寧靜的狀態,同時茶具、茶室的設計也是注重簡潔和精緻的,相信這也是日本社會和生活方式所展現出來的特點之一。

日本茶文化的深刻內涵使它成為了一個日本文化的代表,而且在日本和世界範圍內都擁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在日本,茶道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在許多公共場合都能夠看到茶道的表演和展示。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和欣賞茶道文化,茶道在全球範圍內也正在獲得更廣泛的關注和認可。

茶道文化雖然源遠流長,但它並不是一個停滯不前的傳統文化,它正在不斷地推陳出新。現代的茶道注重將茶道與時尚、藝術相結合,開創出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現代茶藝。通過這種新的形式,茶藝正在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推動了這一傳統文化的體現和傳承。

總之,作為一種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不僅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和修養的方式。它的深刻內涵、精湛技藝以及變化多端的發展趨勢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珍寶,也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非常廣泛的關注和認可。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

日本茶道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 飲茶 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淺析日本茶道 文化 論文,一起來看看。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1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中國茶道是日本茶道的祖先,但是日本茶道卻擁有自己的特色。它擁有自己的的發展過程及獨特內涵。日本茶道必須按照一整套規定程式來進行,它不只是一般的是社交手法,更是通過品茶和茶道來達到陶冶情操,抒發情感的目的。

  本文從日本茶道的創立及形成入手,通過對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佈置等方面的分析,來簡單探討日本茶道中所體現的日本人傳統審美意識以及其蘊含的禪宗精神。

  關鍵詞:日本茶道、審美意識、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一、日本茶道的建立和發展過程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中國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茶道由中國傳入日本後,經過發展、變化、融合形成了具備大和民族韻味的日本茶道。

  唐代中期,派遣來中國的日本僧人最澄將中國的茶葉盒種子帶回日本,並 種植 在大阪一帶。茶葉剛剛出現在日本的時候屬於貴族用品,只有權貴、少數高階僧侶才可以享用茶葉。茶道被當作一種特殊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動僅侷限在權貴的身邊。

  但到了鎌倉時代,受《吃茶養生記》的影響,茶道有權貴和僧侶發展到了平民中間。等到了室町時代,以種茶為生的茶農開始對茶葉進行品評和開辦品茶會,逐漸的這樣的集會變成了平民的娛樂活動,並由此發展成為了日本最早的茶道。

  對於“茶道”這個名詞,最早則是由和尚村田提出來的。他把對佛法中的領悟融匯到了茶道之中,它起源於“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並藉由此發展成為了最具自然氣息和樸素的茶風。

  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則把日本茶道進行改進並提高到了藝術層次。千利休把室內富麗堂皇的的裝飾簡化到了非常樸素的程度,讓日本茶道脫離了物質因素的糾纏,讓日本茶道更易於被大眾所接受。與此同時千利休還特別要求“本心”的重要,並提出簡化茶道的特殊動作,要隨意的品茶並放棄外界的形式操縱,來達到用心體會茶道的高深意境。

  二、傳統日本茶道中的審美觀念

  在伊藤古鑑所著的《茶與禪》中,把日本的傳統茶道分為了三個層次:品茶技巧、品茶禮儀、茶“道”。

  日本人的審美觀和品茶觀完美的體現在其中。品茶技巧就是茶人怎麼挑選合適的茶具、怎麼放置屋內的盆景和裝飾品、怎麼點茶、怎麼調配茶後甜點;品茶禮儀就是主人和賓客間的禮貌問題。主要方面就是主人對房屋的打掃和茶會上的表演節目;第三點茶道,就是品茶人在喝茶的過程中對人生的領悟、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我們就分別從這幾個方面來深入的走進日本茶道文化,領悟其精髓,感受其文化。

  (一) 茶具和裝飾品

  在日本的茶道文化當中,我們要深入的瞭解下其茶道文化的精髓,就要首先了解下其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的一個方面,即:茶具和裝飾品。

  日本茶道中的品茶工具、書畫文字、盆景等飾物,體現了日本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從日本傳統茶道的祖先村田珠光開始,日本人在查到中找到了寂靜和質樸,來探索平淡生活中的點滴趣味。

  在日本的名流中,也不乏在茶具和裝飾品中有自己特有要求的,他們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是: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村田珠光追求的是質樸,村田珠光自己就經常選擇質樸的茶具,反對鋪張浪費,提倡節約簡樸。他認為大和民族的黑色陶器顏色暗淡,但卻擁有有 簡譜 、寂靜的美麗。使用這樣的簡約茶具,情真意切地待客,既有品茶的樂趣,對道德情操養成和鍛鍊也大有用處。

  再挑選和物的基礎上,應當多多選擇用淡色系的朽葉色、淡青色茶具和適應寂靜分為的茶具。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說‘正是這種以嚴峻、淡然、悠閒寂靜為美的審美觀點,才能讓人把握到生活的樂趣,來達到靈魂上的追求。

  自主的品茶地點、露天場所、石頭燈籠等的設立都是千立休提出來的。品茶地點雖然簡約淡然,喝茶的人卻讓茶具茶室乾淨整潔。只有喝茶周圍的環境乾淨整潔才能“進入自悟之道的境界,和美、寂靜有佛家的氣氛才是最正宗的茶道。對於茶道的鑑賞千利休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也正好是日本人對傳統審美觀的具體表現。

  (二) 茶室周圍的佈置

  在佈置品茶地點周圍的環境方面,品茶的人所看重的就是喝茶時的虔誠心情,對周圍大自然的美特殊的重視。插花對於日本茶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必須選用應季的花草樹木,必須看重大自然之美,順應花朵枝幹的自然之勢,不要求奢華,只需要簡約自然,讓人怦然心動,讓他們所呈現的大自然的魅力,要和茶室中與季節、書畫遙遙響應,真正意義上的靠近生命的本質。

  從這裡看出,這就是日本人傳統的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理念。《茶之書》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實並不需要加以抹去,因為它暗示著露水一般的純淨與清爽”。同樣體現了日本茶道中的人當與自然相融合,在茶道環境的佈置與高深技術中,重視大自然,輕慢人人之間的鎖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諧。

  (三)和敬清寂

  17世紀前期,16世紀末期,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囊括了日本傳統茶道的精神理念,建立了日本最正統的茶道。“和敬”主要代表的是人人之間的和睦相處用心交流,萬萬不能妄自尊大;“清寂”指的是冷靜嚴肅、淡然、悠閒的審美觀點。

  在舉辦品茶聚會之前,品茶人必須先打掃周圍的環境,保持室內整潔,茶具的乾淨,茶葉必須經過精心的加工碾碎,茶具要反覆清洗乾淨一塵不染,插花也要根據賓客的不同和季節的變換來選擇。

  茶人品茶時的動作符合規範迅速敏捷,“既要讓人產生舞蹈時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精確規範”。因為這樣賓客才能感覺到主人的重視和尊重,展現了主人待客的真誠。在茶會上,賓客們的穿著也非常重要,因為要與茶會的背景相互協調,身份再崇高的貴族都必須爬跪進入。入座之後也不能喧譁保持安靜,並需要向著主人放置在王床間的畫行禮致敬。這樣才能體現出人與人交流的“和敬”氣氛。

  到了室町時代中期,伴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城市慢慢變的奢華和喧鬧。很多人開始厭倦了這種喧鬧的生活,把寂靜、淡然、悠閒為美,他們期待著過上隱居的生活,來達到心靈上的安慰。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佗”有是幽遠寂靜”、“閒適”的含義。一邊喝茶一邊和朋友談天說地,不問世事,修養身心。“清寂”之美從這個時期得到廣泛的流傳。   (四)禪茶之緣

  日本的傳統茶道是必須按照一定的流程規範來完成的一種藝術。並且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正是包含在這些看似複雜繁多的程式中。而這些繁雜的工序

  並不是要讓品茶人的注意力從茶本身上移走,而是要茶客細心體會整個品茶的過程,從而把品茶人從世俗的喧囂、和生活的瑣碎中解脫出來。

  茶道中禪的意義,就是通過繁瑣的品茶程式和規則來鍛鍊人們的本心,當這些繁文縟節不再使品茶者苦惱,當飲茶人隨意之間就能表現出茶道的禮儀規範,才算領悟了茶道本身的真諦。

  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精神修養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茶會本身的形式,賓客和主人之間的相互配合,在寂靜淡然的品茶環境中,以喝茶、欣賞茶具、賓主間天天說地的形式,以此來達到修身養心的目的、還能讓我們潔身自好,擁有更加的完美意識和品質。這也就是禪宗裡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

  在整理中,我們發現:人們只有通過不停的反問自己的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學說為一體的一種精神文化。領悟了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領悟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

  三、結語

  日本茶道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學者概括為“和、敬、清、寂”四個字,主張通過在茶室中舉行茶會的方式來了悟禪法,參透本心。日本茶道推崇樸素的“閒寂”茶風,“在不引人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著無價的寶物,在貧困之中深藏著難以言盡的恬靜的喜悅”,這種意境被日本茶人奉為美的極致。“閒寂”的美學理念不僅顯現於茶具、茶室、茶儀等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滲入了茶人的內心世界,成為日本茶道藝術最為鮮明的個性特徵之一,對整個日本民族的審美情趣構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以上所說的,日本茶道不僅僅是單純的娛樂、和業餘活動,它讓人們在謹慎的品茶過程中養成認真、並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同時,其實茶道本身已經成為了大和民族對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並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參考文獻

  [1]村井康彥.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點及其在日本的發展[J].日本學,1995(5):273.

  [3]千宗室.〈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25-26.

  [4]錢樸.茶道淵源初探[J].農業考古,1995(38):51.

  [5]鈴木大掘.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三聯出版,1989.

  [6]鈴木大拙.禪與藝術[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7]吳平.禪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趙天相.〈茶禪一味〉尋蹤有感[J].農業考古,2000(58):126.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2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把日常生活和宗教、哲學以及倫理結合到一起,從而成為了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文化活動。它在乎的不但是物質上的享受,而且還可運用茶會來學習茶道禮儀,培養人們的審美觀念以及道德觀。日本茶禮是一套能夠表現出佛教禪宗思想的重要程式,立足於欣賞茶道表演,可以從中找到日本茶道所具有的含義。本文論述了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介紹了日本茶道知識,並闡述了日本茶道的文化含義。

  關鍵詞:日本;茶道;文化

  中國茶文化為日本茶道之源頭,被後世尊稱為茶聖的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中日兩國人民共同認可的經典性著作。我國古代的佛、道以及儒等思想都會對日本茶道觀念以及世界觀具有極為深刻之影響。所以說,日本茶道是在我國茶文化為基礎而產生與發展起來的結合了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以及建築等的一門綜合性藝術形式。日本茶道並不注重於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是要運用茶會等方式,讓大家學茶道增長見識,離開浮躁,提升審美能力與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當前,日本茶道已經走向全世界,為多個國家所認可與讚賞。通過研究日本茶道文化,能夠讓各國人民更好地瞭解日本茶道文化之精髓,推動中日茶道文化的進一步交流。

  一、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

  日本茶道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八百餘年的歷史,這是日本的一種 傳統文化 。茶道也就是品茶之道,這就代表了茶藝操作當中追求與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風貌。日本和中國自古以來就一衣帶水,兩國一直具有、經濟與文化的長期聯絡,而茶文化則是兩國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源自於我國的茶文化在往世界各地進行傳播時,比較早地進入到了日本列島。中日兩國的茶文化交流可謂是源遠流長,一千多年以來始終綿延不斷。茶葉的故鄉就在我國雲南省和越、泰、緬等國的接壤處,那兒如今依然種有數棵千年古茶樹,其中樹齡最長的達到一千七百多年,可以稱之為茶樹之王。最開始人們所喝的是綠茶,後來中國發明瞭蒸製茶葉的手法,並在8世紀傳到日本。當時日本的茶都是通過遣隋使或者遣唐使帶回的,因而異常珍貴,主要是作為藥用。到了平安時期,日本的永忠、空海等高僧把中國的茶種帶回到日本進行播種,促進了日本茶文化的大發展。鎌倉時期的日本大興品茶之風。1191年,榮西禪師不僅自己種茶,而且還將茶種送於京都高僧明惠,明惠將茶種種於?銜採劍?日本著名的?銜膊櫳?告誕生。此後,日本舉國盛起了飲茶的新風尚。如今在日本大行其道的茶道是在十六世紀由千利休大師所創的。他主張在環境幽雅之處築茶室,講求茶具之美,推進品茶庭園創意化,產生了影響至今的日本千家流品茶法。

  二、日本茶道知識介紹

  日本茶道可以說是一種室內傳統藝術,是在與人們日常生活全面隔絕的一種特殊場所之中和特定時間之中所開展的一種藝術性儀式,一定要通過十分複雜而且繁瑣的手段,運用特定 方法 才能完成。除應用特殊方法之外,日本茶道還十分注重於人和人相互間的聯絡。比如,日本茶道中所之茶並非個人之茶,而是為集體所共有之茶。茶道的中心為茶的聚會。全部參加茶會的人士均可通過茶會來脫離現實社會之中的各類制約,讓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內心深處更加和諧。日本茶道涵蓋了精神主義,也就是注重清、靜、和、寂。在茶道歷史之中,有大量重名的人為了求心之道而耗費了大量時間。茶道就是建立於與世隔絕前提之下的,因此其十分自然地追求精神境界視為自身的奮鬥目標,也就是求道性。當然,茶道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具備了遊樂方面的性質,自然也不排除部分人士是因為娛樂目的而加入到茶道儀式之中的。事實上,茶道所具有的求道性和趣味性之間不是彼此矛盾的,其同時並存在茶道當中。茶會可以說是茶道之中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通常說來,一定要具有三個條件,茶會才能夠舉行。茶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聚會,通過茶會來獲得心境上的溝通。其次,茶會注重於搭配,主人和客人之間使用茶道用具的科學搭配,讓自身處於輕鬆和諧的茶室空間當中。最後,茶道的禮法包括主人接客過程中嫻熟的動作等,都會讓茶會的興趣能夠達到新的。依據茶道之規矩,一定要在吃過飯之後才能夠喝濃茶,如此一來茶會變得更為美味。在正式茶會喝濃茶以前,一定要吃一頓被稱為懷石餐的簡單飯菜。

  三、日本茶道的文化含義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特殊表現方式之一,一直為全球各國所稱道。當前,日本茶道中的著名宗派之一里千家已經在各個國家設定了茶室並且傳播與研究茶道。品茶這一藝術形式來源於我國,並從唐代起傳入到日本。日本對此加以吸收與發展,而且在十六世紀時由千利休創立了具備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茶道集中了哲學、文化以及宗教等內容,牽涉到了陶瓷、 雕刻 、書畫以及建築等各個領域,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日本茶道具備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含義。一是茶的品位。茶是草木當中有一人,也就是說在大自然當中的人,其心靈最為平和、自然。當人們放下閒事、雜念與貪慾,即可欣賞到大自然之中的柳綠花紅,欣賞到無盡的珍貴寶藏。在中國文化之中,將飲酒視為醉鄉,這就是一個令人沉醉的世界。將飲茶稱為醒鄉,也就是讓人保持清醒的世界。從醉鄉進入到醒鄉之中,也就是從煩惱世界進入覺悟世界之中。二是茶的壽命。在日本茶道文化之中素來有喜壽、米壽以及茶壽之說。喜壽為77歲、米壽為80多歲、茶壽則是108歲。正所謂"茶人得茶壽。"愛飲茶之人即可得到茶壽。茶人能得茶壽和茶所具有的養生功能息息相關。茶具有三德,既可驅除瞌睡,讓人保持清醒,也可幫助消化,還能不讓對外爆發。因為有以上三大功能,飲茶能夠養生延年。三是茶的精神。我國唐代茶聖陸羽提出精、行、儉、德四字,日本千利休大師提出的是和、敬、清、寂四字。和為茶道思想之中心。就精神層面而言,就是讓內心相互對立的觀念實現調和與化解。僧團被稱之為和合眾,因而一直以有六和敬之準則。敬是指在茶道中對所有事物均保持恭敬之態度,以恭敬之心來做好工作。清在茶道當中主要是指外物與內心之清淨與潔白的狀態。六根清淨既是禪道也屬茶道。寂主要是指心中各種慾火被澆滅以後的寧靜安祥之狀態。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茶道在日本文化當中具有主導性的地位,從而成為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之精華。茶道被稱為日本民族文化之象徵,在全球傳統文化之中具有很大的影響。通過觀察日本茶道之發展,自始至終對於促進日本傳統文化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並且為日本的人文、禮儀以及飲食文化之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發揮出非常大的作用。日本茶道的發展已經從一種娛樂方式昇華為藝術、哲學甚至是倫理道德。日本茶道倡導的樸素與純淨精神成為了日本傳統文化之中的重要代表以及日本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鴻 宇. 說茶之日本茶道[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陳姍姍,盧永鬆. 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2).

  [3]李 薇. 日本茶道文化的淵源與流變[J]. 科技視界,2014(26).

  [4]楊月琴,王榮華. 從中日茶文化的不同點看日本茶道文化特徵研究[J]. 才智,2015(25).

  [5]黃 丹. 從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J]. 福建茶葉,2016(9).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相關 文章 :

1.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的歷史

2. 關於日本茶道的論文2篇

3. 論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

4. 論中日茶文化的相關論文

5. 日本茶道精神文化

日本茶道論文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論文

日本茶道論文

千利休作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四規七則,其中四規作為日本茶道的宗旨,高度概括了日本茶道的精神,簡潔但是內容豐富。

四規即和敬清寂;

和: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茶道十分講究主客之道,主客之間的和睦亦是至關重要的。整個茶道過程都應該是和睦地進行的,這也表達了支配茶道進行的精神,只有在整個氣氛和諧的環境下,才能達到真正的主客之間的和睦。故而和睦是廣義的,是整個茶道過程的和睦包括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最終達到主客之間的和睦。

敬:尊敬,表現為上下關係分明,有禮儀。對長輩,對同輩和對晚輩之間有著不同的禮儀。還有主人與客人之間,客人與客人之間也有各自規定的禮儀,遵守這些禮儀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敬。對比我們中國來說,日本茶道的這些禮儀可能顯得比較複雜甚至繁瑣,但卻是日本茶道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不但可以分明各種關係,體現自己的禮節,還可以使人的心安靜下來,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減少心中的浮躁。

清: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淨。在茶道中,茶具和環境都必須是乾乾淨淨的,更重要的是人的心裡的清靜,不應將塵世的汙垢帶入茶室中來,這意味著人應該懷著純潔無垢的心來進行茶事。這也是茶道的目的所在,在進入茶室後,無論之前在幹什麼,之後要幹什麼都應該在此時暫時遺忘,讓心淨不僅是茶道的目的,也是對茶道的一種尊敬,只有這樣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茶道。

寂:凝神、摒棄,身體和內心完全地平靜下來,茶室中的恬靜氣氛、茶人們表情莊重。茶道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構造出一片淨土,在人的心中構造一個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那樣的理想世界,那是一種十分寂靜的氣氛下才能達到的。這也是茶道所追求的最終境界。寂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徵著無,這是一種超脫現實的境界,讓人們擺脫思想的束縛而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茶道的精神也集中地體現出來。

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

時代在不停的發展,然而茶道的精神是不變的,它所製造的意境一直影響著人們。 利休七則則具體地指導著人們的茶道活動。第一條是茶要濃淡相宜;感覺這是茶道核心要求。第二條是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火候對茶的色香味都很重要,對茶的營養成分也有影響。第三條是花要新鮮,要象野花一樣自然;茶道中的插花也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得環境更加靜謐,增加優雅之美。第四條是茶室要冬暖夏涼,茶室的氣候條件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條是遵守規定的時間;第六條是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這也體現了為他人著想的態度。

第七條是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這是主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也是處理好主客關係的關鍵。

日本茶道滲透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對其產生重大影響,它也體現了日本的社會文化生活和禮儀方式。茶道看似有著複雜繁瑣的禮節,其實是通過這些將茶人的注意力吸引到這個上面來,同時也體現了日本是個禮儀之邦,他們對禮節的規定之多也從側面體現了他們對禮節的重視。茶道的禮法具有全面性,適度性和合理性的特點。主客之間,客客之間甚至人與物之間都有規定的禮節,這也體現著日本社會的和諧,並且這個和諧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包括人與物之間的和諧,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茶道用位置、動作和順序三要素將飲茶這一日常生活行為規範化、系統化。這不但沒有體現它的死板,還使得這門藝術得以更大程度的普及。相比較而言,不得不承認日本更具有紀律性,他們更加註重自己的行為,規範自己的行為。

日本茶道從中國傳播過去,而這個傳播途徑一般認為是通過佛教人士傳播的。茶道的發展也和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從茶道的精神中也可以體現出來。喝茶與參禪有著相似性,喝茶正如參禪,當看似繁瑣的規則不再令茶人感到厭煩而成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當茶人信手而為就能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真正地領會了茶道的真諦,這是需要過程與時間的,正如參禪中的悟道般。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我們在揚棄本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積極地吸收外國的先進文化。儘管茶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但是我們還是很有必要吸收日本對茶道的發揚中精華的那一部分。

當我們文化的各個層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白茶文化與一般的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即它除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體現的,是人們在品茗活動中一種高品位的精神追求。對茶道精神的探索與繼續發揚也是我們的責任。人們品茶並不是為了解渴,也不僅僅是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種文化上滿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閒,可以說是一種高檔次的文化消費。這種文化在現在這個比較浮躁的社會中也顯得十分重要,這對於我們文化素質和處事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茶道提倡尊重,對社會關係和社會風氣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我們一直提倡的和諧社會,在茶道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並且不斷地發展著。

本期的日本茶道藝術鑑賞課基本上都是愉快地度過的,課上的圖片和視訊示例也生動地展示了日本茶道藝術的方方面面,再通過對日本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瞭解也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了茶道的社會背景,尤其是茶道體驗課讓許多人受益匪淺。在課堂上同學們也有足夠的展示自己的時間,同學們的講解對於補充茶文化的知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讓我們對除了日本茶文化之外的各種各樣的茶文化有了初步的瞭解。

茶文化論文

  茶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寫作越來越多。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論文1

  茶文化與傳統音樂共通性探究

  第一篇:茶文化與傳統音樂共通性探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來我國曆史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人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尋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為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為重點研究物件,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為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

  關鍵詞:

  茶文化;傳統音樂;共通性;應用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其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更是成為了社會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點綴。其所代表的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是千年以來茶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緩解工作壓力尋找知己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為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形式和音樂風格是走向世界作為中華文明流傳下來的根基。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為重點研究物件,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為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共通性。

  1茶文化與傳統音樂

  1.1茶文化

  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和結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澱。茶在《詩經》裡面就已經出現,據《詩經》記載,茶是一種具有苦味的野生型植物。在神農嘗百草的典故中也出現過對茶的描述“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三國以前,茶一直作為一種藥材在民間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開始萌芽,文人雅士開始將茶作為一種飲品,將飲茶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唐代,陸羽著書《茶經》,標誌著唐朝茶文化的興起。從唐朝開始,茶道盛行。宋元時期,隨著茶業的發展和推動,茶文化也隨之越發繁榮。產茶開始規模化批量化,各種品茶社開始興起。明清時期,茶文化已經日益普及,茶業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行業,各種茶詩、茶室如雨後春筍,不計其數。現當代,茶行業作為大家熟知的行業遍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葉銷售,茶社,茶飲料,茶餐廳等。飲茶更是成為了一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特殊存在方式。不僅如此,中國的茶文化已經傳到國外,並廣受歡迎。比如日本,將茶道發揚光大,成為了日本文化的瑰寶。在法國人眼中,茶代表著浪漫詩意,是一種溫柔的飲品,英國人將茶看作是美容養顏的特殊飲品。

  1.2傳統音樂

  中國的傳統音樂,我國傳統文化的又一瑰寶,融合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風格形式和表演模式,是現當代音樂體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國音樂走向世界的根基。與茶文化一樣,中國的傳統音樂也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據相關史料記載,傳統音樂始於夏商周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為鐘鼓樂隊。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隨著民族大融合,中國的傳統音樂得到發展,其音樂形式變得更加多種多樣,融合了各民族特色。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傳統音樂開始慢慢走向世界,比如日本和朝鮮。宋明清開始,中國的傳統音樂走向成熟期。這一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加的世俗化和社會化。無論是演出人員還是聽眾都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這一時期的音樂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既繼承了上一時期的優秀音樂成果,也開創了新的音樂風格。現當代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是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和繼承。傳統音樂中的各大流派日漸成熟和固定化,表演形式也更加的大眾化。隨著一系列傳統音樂的對外演出,我國的傳統音樂也越來越被外國友人所接納,成為當代世界音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茶文化與傳統音樂的共通性

  2.1悠久的歷史

  中國作為茶的原產地,被認為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在詩經已有記載,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後在唐朝開始興起。陸羽所著《茶經》,代表著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茶文化走向世界。宋朝以後更是將茶文化發揚光大,茶業成為一個興盛的行業。明清更是將我國的茶文化推向頂峰,茶文化盛行,各種茶詩、茶市、茶社等不計其數。傳統音樂和茶文化一樣,也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其產生於夏商周時期,以鐘鼓樂為代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形式更加多樣,更加具有民族融合的特色。唐宋元明清,傳統音樂得到了發揚和繼承,也逐漸走向成熟。現當代,傳統音樂以各種方式開始走向世界。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也是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很多時候能夠相結合的一大重要原因。

  2.2資訊的載體

  茶文化,作為一種在全世界廣泛流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在本質上與音樂一樣,都是資訊傳遞的載體。茶香的傳遞,不需語言不限形式,更不問品茶人的高低貴賤。它傳遞出一種人們只需品味只需意會就能感受的資訊,其美好其含蓄其優雅為人所知所稱讚。這種資訊的傳遞是美妙的。同理,音樂的傳遞也是如此,品樂之人無論高低貴賤,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從音樂中品味到自己的人生百態。無論創作音樂的人還是欣賞音樂的人都能從這音律中體會自己的情感,並感同他人的境界。由此可見,無論是茶文化還是傳統音樂,都是一種資訊的載體,傳遞著綿延的情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3娛樂與藝術相結合

  不言而喻,傳統音樂儘管藝術性非常強,但是從其產生開始就被當做娛樂工具的一種。夏商周時期的鐘鼓樂,是皇親貴族們用來飲酒配樂和歌舞配樂的一種形式。不管是古代的古箏還是琵琶,都是為文人雅士助興所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傳統音樂被繼承和發揚,將娛樂化和藝術形式相結合。茶文化也和傳統音樂一樣,不管是現在還是古代,都有其娛樂成分,在古代,飲茶也是文人雅士的一種娛樂方式,和飲酒一樣。現當代,茶也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緩解生活工作壓力、交朋結友的一種有效方式,飲茶時品音,不失為一種美妙的生活方式。

  2.4精神世界的共生性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現很大程度上充實了中華民族文化。中國的文人雅士總是將茶與自身的情操相結合,是一種高雅生活方式的典範。古詩詞中,關於茶的詩句也是不少。陸羽的“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和楊萬里的“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等等詩句都道出了茶的美妙與高潔,從而表達了自身品茶的快樂。傳統音樂也是精神世界的一種投射,以音樂來傳達自身的情緒和情感,也讓聽眾瞭解這種情緒和情感,以達到精神上的共鳴。文人雅士描寫傳統音樂的詩句也是不少,如白居易“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的《琵琶行》以及岳飛“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的《小重山》等詩句都是將中國的傳統音樂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從古至今,茶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是情感表達、修身養性和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精神世界具有共生性。

  3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點

  3.1以茶品音

  在現當代,茶文化和傳統音樂越發相結合。例如,很多民族音樂的音樂館設有品茶坊,讓你在品茶的同時能夠欣賞到優美的傳統音樂。茶和音樂都是資訊載體,當傳統音樂表達的情緒和某一種茶傳遞出來的資訊相一致時,聽眾便能夠加深對音樂的認知,同時也更能體會創作者的情感。這種寓教於茶的傳統音樂欣賞方式將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結合到了一起,更加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3.2以音說茶

  越來越多的茶館會出現傳統音樂的表演,傳統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有利於品茶者的情緒渲染,也增添了不少高雅氣氛。在很多大型優質的茶館,不同的茶會選擇不同的傳統音樂。為了表現不同茶的不同風格,背景音樂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鐵觀音甘甜品茶時可配洞簫和玉笛,普洱茶醇厚可搭配一般的戲曲,烏龍茶清幽一般配上古箏的《春江花月夜》。由此可見,因為茶的品種,品茶人的性情不同,傳統音樂的搭配也隨之改變。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不僅茶多種多樣,傳統音樂更是種類繁多。不同的茶搭配不一樣的傳統音樂,使得兩者相互融合,讓品茶人和品音人都能得到更完美的審美體驗。

  3.3茶音相溶

  從古代開始,就有說書人在茶館說書,也談琵琶者在酒樓賣唱。現當代,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更是緊密。不管是茶樓、茶館還是茶社,傳統音樂隨處可見。琵琶二胡古箏各種音樂表演形式更是層出不窮,品茶者在品嚐茶的同時,還能聆聽優美且旋律動聽的曲子,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忘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煩惱。由此可見,為了讓茶藝活動表現得更加盡善盡美,讓品茶者更加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和情調,傳統音樂的加入變得更加重要和具有意義。

  4結語

  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都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悠遠的歷史和極其深刻的文化底蘊。茶文化與傳統音樂有著很多的共通性,比如都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兩者傳遞出來的資訊都能表達傳遞者的人生態度和感悟,都能陶冶人的情操等等。在現代社會,通過傳統音樂在茶文化中的應用讓更多的人瞭解茶文化了解傳統音樂。在生活壓力如此大的現代社會,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結合應用對於城市白領的減壓和放鬆有著良好的效果,兩者的結合更加能夠促進傳統文化在我國的流傳和擴散,使人們更加了解茶文化了解傳統音樂,從而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胡娟.茶藝活動與傳統音樂的結合點分析[J].福建茶葉.2016(2):218-219.

  [2]劉娜.傳統音樂在茶藝表演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5(6):195-197.

  [3]尹藝蓓.傳統音樂以阮為例與茶文化在審美層面的共通性[J].福建茶葉.2015(6):240-242.

  [4]莊嚴.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融入與應用分析[J].福建茶葉.2016(2):193-194.

  茶文化論文2

  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研究

  摘要:

  文章簡單介紹了茶文化與茶室,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進行了分析,旨在為茶室設計與茶文化結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

  茶文化;茶室;空間設計

  俗話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茶葉大國,茶種類繁多,茶文化歷史悠久,並且隨著茶文化的發展,飲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飲茶自然需要場所,茶室、茶樓、茶館以及茶亭等修建數量不斷增多,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斷增加,對茶室空間設計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對我國現階段的茶室空間設計現狀進行分析,在設計風格方面過於平俗,並不能夠充分的體現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間設計水平已經成為困擾眾多茶室設計人員的難題。因此,本文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茶文化與茶室簡介

  1.1茶文化簡介。關於茶的起源,各家眾說紛紜,公元前200年的史書《爾雅》中記載了野生茶樹,《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有許多學者認為茶最早起源於秦漢時期等。隨著人們對茶的認識與理解,經過大量的移植、繁殖與生產,形成了現如今的規模。茶文化的發展可以概括為“發乎神農,聞與魯周公,興與唐而盛於宋”,隨著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的發展,茶文化才有瞭如今的程度,並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1.2茶室簡介。茶室始於我國唐代,盛唐時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漸開始鍾情於茶文化,並建造了獨特的茶事,為中國茶禮、茶藝、茶道等的傳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設計中不斷引入風景,為了防止出現室內風景衝突的問題,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室內空間設計,營造獨特的室內環境,以便於為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飲茶的場所,同時還能夠從事文娛活動。

  2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分析

  2.1空間設計。茶室空間設計應該包括服務檯、展示廳、茶庭、水池、庭院、長廊、茶室、儲物室以及大廳等等,為了防止在設計的過程中出現重複的問題,應該嚴格規範所有茶室的空間大小,既可以利用簡單的空間佈局對室內空間進行劃分,營造一種清靜、簡單的氛圍,也可以採用複雜的幾何形體進行室內空間的劃分,體現出室內空間的不穩定因素,對茶室整體空間進行協調與制約。同時,還可以根據飲茶者的愛好,對茶室空間進行劃分,設定不同的功能區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國西南地區為例,當地人偏好露天飲茶,特別是在迴廊、庭院中。

  2.2功能設計。在進行茶室設計時,應該根據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割槽進行相應的設計,主要包括品茗區、煮茶區、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區設計為例,泡茶席也稱之為茶席,是舉辦茶會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區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飲茶以及泡茶的場所,泡茶席設計時應該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舉辦茶會時,如果客人圍繞在茶桌邊,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環節;如果客人眾多,則應該將茶座設計在距離泡茶席較遠的位置,此時需要設計奉茶環節。現階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應該為客人提供席地而坐、臥或者躺的場所,例如,採用大炕床、地臺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將椅子改成坐墩、。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為了方便移動,應該採用收納方便、具有摺疊功能的茶桌。為了實現泡茶的目的,泡茶席應該具備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蓋置、壺墊、茶盅、茶碗、茶壺以及奉茶盤等;其二,儲茶器,用於存放茶粉或者茶葉的器具,例如茶甕、茶罐等;其三,備水器,用於棄置茶水、茶渣以及準備泡茶用水的裝置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輔茶器,為了方便泡茶的輔助器具,例如計時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時,還應該在泡茶席掛適當的字畫,擺放適當的飾品、雕塑,薰點適當的香料等,為品茶之人營造寧靜、沉靜的氛圍。

  2.3茶室交通設計。茶室交通應該根據茶室建築戶型進行設計,主要包括衛生間、水池、服務檯、展覽室、庭院、茶室、大廳以及入口等,現代茶室空間設計應該重視不同空間的結合,防止出現空間組合重複的問題,以此提高室內空間交通設計的獨特性,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例如,為了營造自然、現代感以及力度感,應該採用竹格柵進行頂棚設計,用於大廳、廊道頂部,還可以用竹子建造幕牆,營造茶室空間的現代感。在進行開敞式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重視與室外空間、環境的相結合,並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2.4服務設計。現代茶室服務設計指的是各功能區的附屬設施,主要包括儲物室、員工室、經理室以及衛生間等,在進行上述服務設施設計時,應該避免出現茶室功能與服務功能相沖突的狀況,同時還應該重視服務設計與茶室整體氛圍的協調性與一致性,以此為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務,而不至於對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響。

  2.5照明設計。照明設計直接影響整個茶室的環境氛圍,因此,在進行茶室照明設計時應該充分的考慮人工照明與自然光照,人工照明應該根據茶室的整體環境選擇合適光源、顏色、尺寸的燈具,自然光照應該在茶室設計不同形狀的採光口,通過門窗、側面開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設計中燈具設計至關重要,在進行燈具設計時應該選擇與茶室整體設計風格相一致的燈具造型,並重視燈光顏色、發光方式的選擇。現階段,最常用的燈具形式包括檯燈、地燈、壁燈、投光燈以及吊燈等,照明方式包括側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體照明等。茶室內不同區域燈具的選擇也不同,在大廳應該選擇白熾燈進行漫射照明,儘可能的應用暖色光源;在服務檯應該採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燈,以此起到展示櫃展示產品和服務檯服務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應該採用投光燈,將投光燈鑲嵌在水池內壁,用透明玻璃將表面封住,在夜間燈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場合的指示燈,通常分為走廊道路指示燈、室內通路指示燈以及應急避難指示燈。指示燈應該選擇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2.6裝飾設計。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為了營造獨特的氛圍,應該重視室內空間裝飾設計,插花、掛畫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間設計的應用非常廣泛。具體表現為:其一,插花設計,插花是美化茶室環境的重要材料,同時還能夠清靜身心、迴歸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禪茶花、文人茶花兩種,禪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講究自然,儘可能地避免出現對稱現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條、葉子、果實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現場插花也是茶室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佈置茶室時也可以自己到林間尋花覓枝,這樣既能夠美化室內環境,又能夠增加了迴歸自然的意境;其二,掛畫,掛畫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裝飾品,在選擇掛畫時應該選擇值得鑑賞或者表達心意的掛軸,例如,在重陽茶會上,可以懸掛墨菊圖,這樣能夠增加茶會的趣味和意蘊;其三,焚香,茶道點香的氣味不能含有雜氣,在迎客時焚迎客香,客人在門口能夠聞到清新、若有似無的氣味,能夠使茶席更加寧靜、安詳,如果讓可燃鑑賞香具,則應該擺設與整個茶室風格相匹配的香具。

  2.7傢俱設計。現階段,市場上的茶室傢俱風格主要包括現代主義風格、休閒式風格、田園風格、日式風格以及中式風格,在選擇傢俱時應該選擇和茶室風格相匹配的傢俱,茶室中的傢俱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盤、茶沙發、茶凳、茶几等,傢俱的選擇應該根據室內空間大小、茶人的喝茶習慣等選擇。同時,傢俱材料選擇也至關重要,不同材質進行搭配,能夠為人們的視覺、審美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傢俱的材料種類眾多,例如塑料傢俱、皮質傢俱、竹藤傢俱、鋼材傢俱、木質傢俱以及玻璃傢俱等,根據茶室的整體風格選擇相應的材料。例如,田園式風格,應該選擇竹藤傢俱、木質傢俱等。

  2.8地面設計。茶室地面設計應該重視簡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與親和力,受到廣大設計師和茶客的青睞,採用人工亞光木,不僅能夠呈現材料的本色材質,還能夠呈現隨意、自然的形態,呈現一種灑脫、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設計應該保證視野的開闊性,根據室內的環境氛圍採用相應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磚材、木材、玻璃等,綜合應用上述材料,進行別具匠心的拼貼,能夠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質、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進行地面形狀設計時,可以採用變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狀,給人一種韻律美、節奏感以及層次感。地臺空間是抬高部分室內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夠吸引人的目光,展現主人的性格,同時還能夠開闊視野,愉悅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間是下沉室內地面,在茶室內分割出一個富有變化、界限明確的空間環境,給人以寧靜感隱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別是在繁華的都市環境,下沉空間能夠放鬆人的神經,給人以輕鬆、愉悅的感受,這種迴歸自然、恬靜、休閒的地面形式,受到越來越多都市人的青睞。

  3結束語

  總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為體現、傳播以及傳承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充分的將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間設計中,為茶客營造充滿茶文化的茶室氛圍。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該合理的運用茶文化,創造寧靜、恬淡的環境,讓人們在吃茶、品茶的過程中領悟與體會到傳統茶文化,藉助茶室空間所獨具的靈魂,放鬆精神,在喧囂的現代城市中,實現內心的平靜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永.論我國傳統茶文化與現代茶室空間設計[J].福建茶葉,2015(6):160-161.

  [2]馬平.茶座的室內空間設計分析[J].福建茶葉,2016(1):75-76.

  [3]李文君,張君暘,張建華.茶庭與茶室空間的“靜”設計[J].上海商業,2015(6):38-41.

  [4]陳麗昀,李雅娜,郗金標.山水精神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山東林業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陽,劉毅,沈化林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傢俱與室內裝飾,2013(10):80-81.

求論中日茶文化的異同論文一篇!!!!

論文還是lz自己寫了 只是頭緒上可以給lz一些個人建議 這個還是比較好寫的 其實並不難 您大可放心

1、同根同宗 茶葉並非是日本的本土植物 唐朝時期由日本遣唐僧 榮西禪師將茶籽帶入日本 開始了寺院種植 所以當時以及之後的很長時間裡 日本茶葉 均以綠茶為主

2、最以體現日本茶文化的茶道 實質上就是中國宋朝時期 最為興盛的“點茶”法 不論是勝負的標準 還是使用器具 沖泡方法 都完完全全的保留下來了

3、日本茶道的“清淨寂寥”和中國所謂的“清淨寂和”在喝茶意境上基本也是一樣 將吃茶和禪學融入在一起 也是中日茶文化的共同點之一

4、就大的趨勢上來看 中日茶文化都從小眾化向大眾化邁進 但也從靈活、多變的文化思想向死板、單一的茶藝轉變

(以上是大同 以下是小異)

1、茶文化追求的境界不一樣 中國茶文化以“眾和”既大家一起喝茶聊天 熱鬧為主 和氣為貴 日本茶文化則以“寥省(xing)”為主導 既幾個人 一般兩個三個甚至一個人喝茶 品茶品人生 達到吾日三省乎吾身的效果 (當然日本也有大型的茶會 不過不是主流)

2、茶文化載體的數量不同 中國幅員遼闊 民族眾多 又是茶的淵源國度 因此茶葉製作工藝也很多 綠紅黃白青黑色 不酵半酵全酵茶 地域海拔等等因素 使得中國人飲茶根據四時 身體寒熱 選擇面甚廣 然而日本茶葉 由於自身地理因素的 所以基本上茶葉選擇面比較少 抹茶 綠茶 煎茶 基本上就這三種為主導

因此在茶葉品種上 兩國茶文化所依靠的媒介(茶葉品種)有很大差異

3、茶文化的精髓不一樣 中國“活” 日本“死” 中國的茶文化的精髓是“隨性”不拘泥某一種方式、用具和茶葉 而日本的茶文化的精髓則是“專注”並近乎於完美的學習、使用一種方式、用具和茶葉(日本茶道僅指“三千家”的抹茶道)

以上一點愚見 希望對lz有用

與日本茶文化有關的論文有些?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新增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主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於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古史傳說中認為“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兩說雖均不能盡信,但一靈縷微弱的資訊卻值得注意:“荼”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人們越來注重它的某些療病的“藥”用之性。這反映的是一種洪荒時代的傳佚之事。

依照《詩經》等有關文獻記錄,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醫合一的歷史時代,茶類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藥用功能是不難為人們所發現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藥用發展為習常的專用飲料,還必須有某種特別的的因素,即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種特定需要。巴蜀地區,向為疾疫多發的“煙瘴”之地。“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清·周藹聯《竺國遊記》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飲食偏辛辣,積習數千年,至今依然。正是這種地域自然條件和由此決定的人們的飲食習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氣,解熱毒。久服成習,藥用之旨逐漸隱沒,茶於是成了一種日常飲料。秦人入巴蜀時,見到的可能就是這種作為日常飲料的飲茶習俗。

茶由藥用轉化為習常飲料,嚴格意義的“茶”便隨之產生了,其典型標誌便是“茶”(cha)音的出現。郭璞注《爾雅·釋木》“檟”雲:“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見,漢時“荼”字已有特指飲料“茶”的讀音了,“茶”由“荼”分離出來,並走上了“”發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現則是伴隨茶事的發展和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直到中唐以後的事,也正符合新符號的產生後於人們的社會生活這樣一種文字變化的規律。

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眾說不一,西漢時已有飲茶之事的正式文獻記載,飲茶的起始時間當比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樑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東晉、喃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年也不允許。天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絡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秀之物。儘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標誌著中華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漢族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期待你的滿意啊~~

急求3000字左右學期論文——從俳句和茶道中淺談日本禪文化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象中國茶文化那樣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體的中國文化綜合影響。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國傳入的。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沒有喝茶記錄。而在這一文化傳入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侶們。他們去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將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帶了回來。其中之一便是飲茶與茶禮。由此,日本茶文化自開初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飲茶習俗傳入日本的初期,飲茶活動是以寺院、僧侶為中心展開的。據史料記載,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從那以後,弘法大師空海於806年把從中國帶回來的茶獻給了嵯峨天皇,他還從中國帶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遊近江時,在唐代生活了長達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親自煎茶獻給天皇,嵯峨天皇對此大為欣賞,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園。至榮西為止,茶與禪宗的關係可以說是以禪為主,以茶為輔。茶為坐禪修行時的飲料、禪案的素材、行道之資、救國之助等等。這些都只能說明茶與禪宗生活的密切關係,仍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法嗣關係。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見,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禪文化佔有很大比重,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禪的思想及禪宗的形式影響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築、園林、音樂、茶道、書畫、武術等。

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著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如果把禪寺裡的宗教活動叫做“寺院禪”的話,那麼茶道與禪宗就是一組平行並行的關係。

久鬆真一說:“茶道的第一目的為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為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著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著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說,茶道中必須滲透著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說,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說,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如上所述,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為開山,邵鷗為先導,千利休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為“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至今,茶道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為追求茶道而終身不嫁的女子,為追求茶道而辭去公職的男人屢見不鮮。現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會;(三)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絡的。

“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釜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裡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日本茶道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時代,由中國唐代的鑑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學僧最澄法師帶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層社會流傳。

十五世紀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採用“茶寄合”的大眾化形式。吸收“茶數寄”的品茶論證和鑑賞茶具的內容,結合佛教莊嚴肅穆的儀式。創立了茶道藝術。提倡茶禪合一,旨在清心。以後由禪門逐漸普及民間,形成20多個流派。如內流、樂流、細流、織部流、南聲流、宗偏流、鬆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紀後期豐臣秀吉時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創立了最大眾化的“一派茶道”又稱“千家茶道”後來,千利休子孫分三支,又稱“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為茶道宗匠。

所謂茶道,就是有關沏茶,飲茶的禮儀,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養性,增進友誼和學習禮法。千利休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稱“四規”是茶道的宗旨。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瞭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佗”字上。“佗”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佗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閒”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菴,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菴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佗”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閒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不是沱茶),“佗”有“幽寂”、“閒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裡,邊品茶邊閒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淨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鎌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茶文化的論文

分類: 資源共享 >> 文件/報告共享

問題描述:

我想找篇1993年發表的有關茶文化的論文,

有誰知道哪裡可以找到??

解析:

茶道的載體--茶的意境

黃 志 根 浙江大學茶學系 杭州 310029

摘 要 該文從茶道的由來,即茶的意境角度,論述茶事追求的本質內涵,並提出茶的意境是茶文化的由來與發展所不可忽缺。 關鍵詞 茶道;意境;茶文化

1 最早的“茶道”兩字因茶的意境而來.意境承 載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兩字,在愛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詩僧和茶僧美稱的皎然之詩作《飲 茶歌誚崔石使君》。詩的開頭是茶事的描寫,接著的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然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 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悶。”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來的非凡意境,“茶道”兩字 在最後一句“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通讀該詩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從 一飲之前的茶事情景鋪開,爾後逐漸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才有“道”與”茶道”,意境高遠,也真可謂“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詩怍(《飲茶歌送鄭容》) “丹五羽人輕玉石,採茶飲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蕩憂慄。 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 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並把茶的蘊意與友情連在 一起,詩的意境也讓人聯想到皎然與茶聖陸羽的關 系(可有相關的茶詩為證)。陸羽與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陸羽的影響。陸羽也正是在湖 州與皎然結識,進一步積累學識,並終成博學之士, 並完成《茶經》的最後定稿(顏真卿也受影響,並著有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源”的詩句)。

蘊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 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 極作用和影響。具體地說,是人們在經過茶事、茶文 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後,受那由茶所帶來的美 妙意境等影響而對人產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體驗茶的精神(如“精行儉德”般的內涵).並把它 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們把 這種影響,以虛幻的方式來表示,可稱之為與茶相關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礎或重要內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響,也與其中的意境深遠分不開。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構架,為不同時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來,已歷經·—千多年。當 今的茶文化專家設想從當代的實踐出發、以不同的 角度對歷史上以高深著稱茶道作”見仁見智”的認 識,有簡有詳,認識深刻;但茶文化初識者較難把握 (客觀上還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實踐與理淪的影響), 甚至有“茶道”一詞內涵,不說還行。越說反而越模糊 的反映,這主要與茶事實踐的程度與範圍、研究者的 出發點、及價值取向有異所致,初學者難以覺察、認 識和把握,也就不足為奇。一般說來,茶道是人們受 茶事感受並進入較深意境而生髮,茶道與茶的意境 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會因為個人(修養、興趣和事 件背景等)的差異,產生不同程度的體驗和感受,即 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認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 主題,引導人們參與其中。當然,要想從茶中得到深 刻的感悟和意界,還要求對茶與傳統文化、乃至個人 的修養有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 也有人喻此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的情景,而歐陽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屬此意。人們對 廣泛推崇的“精行儉德”(茶道精神)的領會.儘管因 人而異(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載可意會 而難於言傳的意境之體驗後,由茶而感發認識的進 步與修養的提高等。在當代,有人以杜甫的詩句“隨 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 及人文“觀照”,也是通及茶道後的感應。與茶道精神相關的意境,自然不會偏離茶道。

由於社會的發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會環境 和物件等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現代人即使能“打造”,能體會到諸如”人與 大自然之間,人與歷史之間的對話”的虛幻縹緲意境 的,也不在多數。但茶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史實已證 明:已經歷數千年的茶事。人們想通過茶事來獲得心 靈效應或人文觀照,有必要劉茶道作與時俱進的認 識。即重要的是引導人們去感覺和體驗茶能給人帶 來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如人們通過茶而進入自 感美妙的、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體會,並受其潛移 默化的影響,而不應該過多地講究、追求形式。這就 是本調的,與茶道相聯絡的茶的意境,它能體現 茶道精神,順應當代茶事的時代要求。如現代人喜歡 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煙的縈繞,人們因此會在茶中 停留,會有意無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如 能引導有意識的茶事實踐,尋找並獲得感悟,就是我 們常說的由茶事而帶來的精神歡愉。茶的意境.是不 同時代茶事的共同點。

3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諦順應時代的進步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代替具體的茶道程式, 從中獲得感悟或精神的“純化”等,是人們把茶道局 限在深層次或程式化的認識所作的修正。時代的發 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小橋流水的場景已退縮至公園 或家庭—‘角;人們為趕上經濟大潮適應緊張的了作 節奏,即使留戀,也只能把諸如對傳統文化等恪守深 刻於內心,換之以“淺然”來對待周圍的人與事,花花 綠綠的消遣和娛樂也應運而生。顯然,歷史上文人雅 士式的品茶,會使年輕人感到氣氛頗為嚴肅。它代表 的是延襲—種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和歷史 沉積。人們對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況是高深或神祕 的茶道。好在歷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國人就會喝 茶,人們喜歡茶的“可口、可樂”,由此而能帶來的意 境,自然不會拒絕,畢竟,茶香在口,通過認識與引 導,還有助於為生活的詩化增光添彩,何樂而不為 呢!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當代茶藝,也可理解為在茶 的“可口、可樂”的基礎上,引導茶的意境與茶道相 通,展示“真、善、美”的內涵。

現代茶科學的發展,難以對歷史上文人墨客或 得道高人專利式茶道的解釋,但倒是有利於作“意 境”式的詮釋。茶之感人是通過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 發揮而紿人帶來舒適的感受,而現代的科學技術可 以通過了解茶的自然科學性,如學習茶的自然品質 特性——茶理.來體會茶給人帶來的妙趣,像如人希 望般的品性和情境——“茶是獨一無二的真正的文 明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的化身”(韓素音)。皎然所提 “茶道”詩句中的“全爾真”,可從兩方面加以理解。一 是茶為真正健康文明的飲料。茶的自然科學性表明: 茶無愧於是21世紀的理想飲料,茶有助於養性、靜 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醫般的功效和調理機能。二是 茶與“人的自然天性”相聯絡,也即人性中近於“道” 的本質(有“茶道即人道”的說法)。有人換了一種角 度說:當人們為諸如人性本善或本惡爭吵不休,茶性 及與此相伴的意境卻給人以啟示:喝茶時人們所體 現的最初的一面卻是最為“自然”的。

茶的意境,即與茶相伴而來的、給人以清新、淡雅、閒適、悠然,親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於一般 口腹物慾。飲茶可以是一種習慣,給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稱舉杯飲茶之“舉”,理解為一種期待, 頗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說:“茶之為物,能引導我們進入一個默想的人生世界。”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 導,讓人們從茶的感覺中放鬆“心靈”,讓人更睿智地領會世界上的人與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壺茶,包 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與“即茶即道”相聯絡了。

4 茶的意境的啟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傳統文化精義,與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從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國傳統文化 的深層。茶的歷史實踐已表明:茶與儒、道、悱的境界 相互滲透,儒家之禮、佛家之養、道家之閒,在茶的氛 圍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儒釋道三者之中.給人感覺 最為深切的是那種閒適的情感,所以許多隱士大多 有嗜茶的習慣,過閘雲野鶴的日子當然少不丁具有 閒情雅志的茶了,手舉一杯茶,神情清爽,盪滌心間 汙穢,這可非一般飲料所能比。但閒情適意的消極生 活方式仍不全是茶的意境所體現的內容,它含有積 極的因素,如茶之精神,蘇東坡也有“葉嘉傳”之賦, 這是茶文化的支柱之一;茶不同於菸酒,可為過把癮 就“死”的短暫性“解藥”,從文化本義而言,茶不應該 是什麼解煩之“藥”。它只是賦予人一種“靜”的心態, 在你的思緒隨著茶的“性致”飄散開去的時候,喝茶 者的思想在“治癒”自己的煩惱。讓你重新振作。茶在 這方面的功效被許多人認為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儒家尚守中庸和“禮”,應該說儒家這種源遠流長的影 響還是對茶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無論是過去,還 是現在。中國人把茶事作為禮的一種形式,茶更成為 尚禮的一部分,如廣泛存在於民俗民風中。這些可看作是儒家思想的影蹤(或民族的“血液”所致)。至於茶事所能體現的“與人樂”這一儒家思想,早已實踐於茶是人們溝通與聯誼的理想媒介。

“茶道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修養和境界,借飲茶而 相互(還包括自己的身心———筆者注)交流,文明優 雅,而且與佛教的禪宗有很深的淵源關係。”例如,陸 羽、皎然的佛門淵源,以及深刻的“茶禪一味”之說。 這裡所說的“深”,就是意境之不同。禪宗崇尚“頓 悟”,也即凡人也可以成佛,只要注意修行,且修行至 一定量時,“開竅”是遲早的事。它的修行遠不是苦 行,後來還崇尚凡事皆是修行,就依所作所為的原因 (這不違背佛教創立者的初衷)。喝茶作為修身養性 的習俗流傳至今,而茶的名貴與否也不為大茶人所 倚重,都可謂是茶與佛理相應,也如當今的“無我茶 會”所要求:人們應戒好惡之心,合茶之本意,併入茶 之意境。把喝茶與修行結合在一起,人們可以在茶的 意境中遐想……

茶之意境,與傳統文化的“儒釋道”內涵相通融, 是穿越時空的茶道構架。“茶道是一種產生於特定時 代的綜合性文化形式。它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 佛家淡泊的出世節操,同時洋溢著道家羽化的 爛漫理想,追求清雅,嚮往和諧,”這也不正是一種與 茶相關的意境?

最後,引用一段與茶之意境相關的文字,以供欣 賞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種行為,在人們心目上的含義卻早已 不是動作那麼簡單,它已經成為一種意境,一種文 化。有時候,喝茶是一種享受,它讓你心情更加舒暢, 交流更為流利;有時候喝茶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回 到自我,也記起過去,還純真是人的本質,只有在茶 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 有時候,茶是一種激勵,感受茶那一絲苦澀,拋棄那 一點惘悵,在茶水與心情共鳴的瞬間抬起迷惑的雙 眼,讓清新的空氣吹過,你又可以站起來面對一切。 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顯示出 超俗.淡雅中不乏 *** ,它讓你更加清醒,也讓你更 加從容。對於我們這些不會品茶的茶客,這種意境, 就是陶醉。”

茶道的論文 3000字 急~~~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我國和東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在中國製茶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中唐以來,飲茶之風大興於西北塞外。因此,當地牧民便驅趕著良種駿馬,到內地來進行茶葉交換,後來又通過使者和商人,進一步擴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茶馬交易”。白居易《琵琶行》中“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勸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也可證明這一點。

茶文化的發展在於:

1、 飲茶的廣泛盛行。

茶葉的通俗與高雅,代均具備十分豐富的內涵。在大眾飲茶和宮廷茶飲外,還有一個僧侶圈,茶與佛教的緣分很深,到了唐代這種緣分聯絡的更加緊密了。近年來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唐僖宗時期的金銀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飲茶之間的特殊關係。

2、 文人介入,詩文吟頌。

在唐代茶文化的發展中,文人的熱情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典型的是詩歌中的茶詩創作,比較著名的有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仙人掌》,白居易的《琴茶》齊已的《謝湖茶》等,這些茶詩的形式有古詩、律詩、絕句等,內容包括茶道的各個方面。

中國茶葉傳入日本在公元世紀開始,但當時日本並不產茶。因此,茶葉還及為稀貴,只有上流貴族階層和寺院才擁有,一般平民是不敢奢求的。似舉安溪茶藝.

“安溪茶藝”源於安溪鐵觀音功夫茶。通過挖掘整理、編排提煉、昇華為別 具一格的鐵觀音茶藝。

茶藝提示:讓品茶人瞭解烏龍茶,特別是名茶鐵觀音的沏茶技藝,是一門融傳統技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品茶藝術。具體包括:品茶環境、茶葉選擇、水質鑑定、茶具選用、茶藝人才選拔、茶藝音樂等。茶藝流程講究禮貌待人、款款有序、協作細膩優美、富有茶的神韻,使人們在品茶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藝之本:(純)茶性之純正,茶主之純心,化茶友之淨純。

茶藝之韻:(雅)沏茶之細緻,協作之優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藝之神韻。

茶藝之德:(禮)感恩於自然,敬重於茶農,誠待於茶客,聯茶友之情誼。

茶藝之道:(和)人與人之和睦,人與茶、人與自然之和諧,繫心靈之摯愛。它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它傳播的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啟發人們走向更高層次的生活境界。

日本茶道是人唐文化的翻版。其目的主要為接待賓客,聯絡感情,陶冶性情的特殊禮儀活動。最初,許多種茶的農民經常定期舉行茶葉評賽會,由此發展為許多人以品茶為一種娛樂。大家在一起飲茶敘誼。僧侶之間則利用茶氣來講經佈道,幽雅品茗,參憚悟道。

日本茶宗應體現,和(平),敬(友),清(寂),寂(幽雅)。

在日本一般舉行茶道的時間,分別為朝茶,飯後,消晝和夜話茶道對茶會的環境有一系列的規定,除“和”與“敬”,是指茶會上主人和客人之間應強調精神,態度和因有的辭儀外,“清”與“靜”則主要表現茶室,飲茶亭院的環境和氣氛要充分體現清靜和典雅,……

現今,在中國的一些茶區,如福建定期舉行的茶會大體上與日本茶道相似。如中國的安溪茶藝與日本茶道略有相似。

中日茶文化的對比之餘,不免有讓我們思考的地方。茶出於中國,興於中國,為什麼這燦爛的文化瑰寶,在近一百年中,卻改變了它千年的內含底蘊。試問當今有幾億人。

在品茶前沐浴,喝茶不足引茶而是細細品們茶所帶給你的精神的愉快。

起碼

越脫這個充滿氣氛的世界,人們的追求也能從物質享受上升為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在這個竟爭激烈的時代更為迫切。我們應該向日本學習他們對茶文化的追求,大不必以泱泱大國的心態自居,日本今天保留了一套完整的飲茶習慣,並將它們作為教程編入大,中,國小生的教材中,可見其普遍性。

外國人一絲不苟的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並加以繼承,而我們自己卻不能將這些文化傳統很好的繼承和發揚??著不免讓我們思考!

夜深萬籟寂無聲,

曉看平階展素茵。

茗碗縱寒終有韻,

梅花雖冷自知春。

請幫我翻譯一下這段日文 再把關鍵詞找出來 中日文都要 我是放在論文裡的 謝謝了

可以說日本茶文化的歷史是沿襲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在東方文明中,‘茶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

人們普遍認為‘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人的精神修養的方式之一。

它通過沏茶,品評,以及飲茶的過程,增進賓主雙方的友情,提升人的審美情趣。在學習禮節禮儀上亦起著非凡的作用,已然成為一種和睦愉悅的莊重儀式。

關鍵詞是 茶文化 茶道 儀式

茶文化

茶道

儀式

茶文化的2000字論文欣賞

  茶 文化 的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1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內涵為基礎,提出以物質層面———茶 種植 、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層面———茶藝、茶詩詞、茶境、茶 傳說 為切入點的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以期為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借鑑。中國自古就有 飲茶 的習慣,茶與中國人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以茶文化為主題設計的景觀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關鍵詞: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為主題的景觀多出現在茶種植、加工、銷售所在地,或觀光茶園,為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景觀設計和展示提供了物質和文化基礎。目前對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研究相對較少,如周小蘋等在《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一文中對四川牛輾坪生態觀光茶園的景觀創設提出了獨特見解[1];曾濤等在《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景觀、專案設定要以地方茶文化為根源,設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觀[2];王慧等在《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中著重研究了觀光茶園在功能設計與藝術精神上如何達到完美契合的問題[3];李琛在《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從茶文化的社會價值入手,結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態景觀設計理念,提煉出茶園文化景觀的藝術表現特徵[4];邵琦在《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茶園文化景觀設計應該考慮文化屬性、自然屬性、景觀形式展示、科學的施工過程、綜合管理規範等五個方面[5]。此外,學者在茶館室內裝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觀分析》一文中,通過分析茶景園林實體要素在室內裝修中所佔的比例, 總結 了各景觀要素在環境營造中的作用,並對不足之處提出修改建議[6];在《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一文提出景觀設計及景觀佈置在茶館氛圍營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標的《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也闡述了山、石、水等景觀元素在表現茶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8]。從相關文獻的研究可知,園林景觀、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在觀光茶園及茶館室內裝修中已經漸漸進入研究的視野,景觀所發揮的作用也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在此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採用何種設計方法的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該文嘗試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園景觀現狀的前提下,提出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內涵及茶文化園景觀的價值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在茶葉發展歷程中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物質內涵,是指茶的種植、培育、採摘、烤制、銷售等具有技術含量的科學技術內容;其精神內涵,是指茶的品種、品嚐、禮儀、民俗以及有關飲茶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人文科學內容[9]。文化價值。茶文化園景觀是以茶文化為主題而設計的景觀建築小品,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既是對茶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部分難忘歷史的再現,如茶馬古道動感雕塑園、陸羽亭等。以景觀的形式展示中國茶文化,更加生動形象,幫助遊客記憶,同時展示方式的多樣性也增加了遊客的參與、互動性,讓大家在娛樂中學習茶文化知識,領略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題的景觀有再創歷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應,必將為人們所銘記。經濟價值。觀光茶園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茶葉盈利和宣傳推廣方式,它通過氛圍的營造、體驗性活動的開展、特色旅遊專案的設定,為茶園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其中茶園氛圍的營造、旅遊專案的設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園景觀來實現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宮、茶田畫等,人文型的動感雕塑、文化長廊、文化景牆、特色瞭望塔等,為園區招攬了更多的遊客,活躍了園區的氛圍。旅遊價值。茶文化園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類。自然型的觀光茶田清新靜謐、綠影疊疊,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為廣大遊客嚮往的旅遊佳境。人文型的實景演出迭起,絢麗的舞臺燈光為觀眾呈現了一席絕佳的視覺盛宴;創意景觀小品、造型獨特的建築景觀、別具匠心的茶文化體驗互動活動,為茶園和旅遊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充分發揮了茶文化園景觀的旅遊價值。

  2茶文化園景觀現狀及設計原則

  2.1茶文化園景觀現狀

  我國現有的茶文化園景觀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成功的茶文化園景觀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趨同化與雷同化現象,屬於“CTRL+C”+“CTRL+V”或微改動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體可歸納為4點:設計初期沒有進行詳細的專案地塊及所在區域設計元素考察,設計成為無根的浮萍;設計開展時沒有明確整體形象的定位與塑造,缺乏主題創意與文化特色[10];設計方與委託方地位不對等,基本屬於設計方按照委託方想法把效果圖表現出來,物質功能性與文化藝術精神無法契合;施工方專業性較低,大部分情況是小包頭+大小工的組合,對施工細節及材料不重視[11]。

  2.2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充分考慮廣義的“地”,包括專案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氣象氣候、地的主人等,對“地”研究得越透徹,設計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則。新創造出的景觀需與天、地、人三才和諧統一,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和藝術效果,從空間佈局、虛實對比、形勢把握、材料選擇等方面入手,反覆用心推敲。以人為本原則。茶文化園景觀的建設最終是供人使用,因此應藉助現代技術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為規律,以此設計真正為人所用的景觀。創新原則。立足當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對景觀的設計進行創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以茶文化為主題,圍繞茶文化內涵展開景觀的創作。基於此,提出的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亦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物質層面,以茶種植、茶烤制、茶銷售、茶器皿為切入點;精神層面,以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說為切入點。

  3.1以茶種植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態自然的藝術品,景觀設計可以通過改變茶田的佈局方式,或方、或圓、或異形等幾何形狀佈置,形成不同形狀的茶田景觀,拉近人們與自然的距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功效.

  3.2以茶烤製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採用製茶的加工工具為原型,通過抽象、美學、設計等技術知識的運用,設計出獨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如將綠茶製作過程中用到的晒茶篩子,設計為茶園瞭望塔的形式,既體現當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設計有根可循;或將篩子作為休憩亭的頂部遮陰物,陽光透過竹條之間形成斑駁的倒影,增添了靜態亭廊的動感;仿造炒茶爐灶的造型,通過將其內部挖空,放入射燈的方法,設計另類景觀地燈等。

  3.3以茶銷售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享譽國內外的茶馬古道是茶貿易的獨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貿易通道。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可以通過雕塑設計再現古代“茶馬古道”上商人運茶、賣茶的場景,或通過仿造古代“茶馬古道”景象,進行實景復原,讓遊客親身體驗古代“馬幫”艱辛的貿易之路。

  3.4以茶器皿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南方飲茶頗為講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僅飲茶需要的器具就分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滌潔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壺、蓋碗等,彰顯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也為景觀設計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壺作為噴水景觀、以陣列式的茶碗作為觀光茶園的景觀小品、以茶勺作為雕塑原型進行抽象等,設計師可充分發揮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觀。

  3.5以茶藝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藝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從茶藝表演的全過程中取材進行雕塑設計,同時,茶藝師的服裝配飾等物件,可以通過放大尺度方法設計為景觀小品。

  3.6以茶詩詞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作為茶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也留下了許多詠茶、品茗、鬥茶、採茶的詩、詞、歌、賦、 成語 、 歇後語 等寶貴財富,如《一字至七字詩•茶》《茶賦》《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中尋求靈感,形成設計元素,傳承中國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賦互動長廊、主題茶樓等景觀建築。

  3.7以茶境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與禪的結合,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觀。“吃茶去”“茶禪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經成為禪茶文化的經典話語。一杯茶中,禪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學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與品味。通過營造寧靜祥和的禪景來打造特色景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觀光茶園所推崇。禪境的營造要深刻領悟佛學的精髓,它似有似無、或靜或動,樸實無華、寧靜高遠,言簡意賅又發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傳說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關傳說、歷史名人雅士,作為景觀設計的依據。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便是根據武夷山茶葉救助趕考秀才,秀才高中後重返武夷山道謝這一歷史傳說編排而成,該實景演出已成為赴武夷山旅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年收入上億元。此外,人們也設計了很多實體景觀建築,以紀念“茶人”,如湖北天門市為了紀念茶聖陸羽,建設了陸羽亭、文學泉、涵碧堂等景觀建築小品。每每置身亭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令人流連陶醉,感嘆中國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結論

  茶文化園景觀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景緻獨特、情趣高雅的視覺盛宴,同時它也是實現茶園休閒觀光價值的主要載體,是改變傳統茶園單一農產品生產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深入挖掘茶文化相關知識,系統地總結了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8種方法,分別是以茶種植、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說為基本進行設計,以期為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作者:王澤發 劉金燕 單位:泉州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小蘋,楊海軍.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J].安徽農學通報,2011(13):153-154.

  [2]曾濤,周凡.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張雲鵬,等.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4):205-208.

  [4]李琛.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5]邵琦.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J].福建茶葉,2016(5):144-145.

  [6]王奉慧.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區景觀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3):143-145.

  [7].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J].福建茶葉,2007(1):42-43.

  [8]唐黎標.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J].廣東茶葉,2004(3):16-17.

  [9]康乃.中國茶文化趣談[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173-183.

  [10]吳軍,波,臧真榮,等.中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初探[J].山東林業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現代園藝,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研究[J].福建茶業,2016(5):171-172.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2

  茶文化傳播茶名翻譯研究

  摘要:

  中國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作為茶源國,中國茶文化的話語權卻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上日益失勢。這種局勢出現的原因部分在於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混亂。從文化視角來看,這種混亂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源於茶葉分類範疇不通約;另一方面源於單品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過對以上翻譯問題的透視與解析,藉此對茶葉類別以及單品茶葉名翻譯提出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

  茶文化;茶名翻譯;不通約性;分類範疇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自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始,飲茶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需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隨著唐朝茶詩的盛起,茶慢慢滲透進中國 傳統文化 的血脈之中,與傳統“儒、釋、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東方茶文化。然而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上,後起之秀的英國“下午茶”文化與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爭鳴並佔領了主流文化話語權,為各自國家的文化身份與形象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觀之下,當代中國“茶文化”自鴉片戰爭後在國際舞臺上日漸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文化話語權逐漸失勢。這種局面的形成涉及眾多因素,其中茶葉譯名亂象叢生是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文化視野下,對茶葉名現行翻譯狀況進行述微,剖析茶葉分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帶來的翻譯問題,並討論瞭如何在具體茶葉名翻譯過程中再現文化並塑造文化身份,以期為中國茶文化在國際交流過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茶葉名翻譯現狀述微

  迄今為止,茶葉的發現與利用在中國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歷史,它於16世紀才被歐洲人所知,作為外來語通過音譯進入印歐語系。作為舶來品的茶葉名在印歐語系中的翻譯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隨著各國茶文化的平行發展,茶逐漸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脈中,成為各自的文化符號,而非一種單一的所指。本節將茶葉名置於各自的文化語境中對比異同,進行闡釋並分析茶名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以求從文化視角找到可行性的譯法。

  二茶葉名翻譯分析

  1.茶類不可通約性造成的翻譯混亂。

  由於當初茶葉進口地區方言的差異,茶的英譯主要有兩種發音,一種源自廈門方言語系(Te/Tay),而另一種則來自於廣東話語系(Cha)。廈門方言“Te”經由航海技術發達的荷蘭人傳入歐洲,經歷了“te,tee,tay,tea”並用的時期,到最後採用“tea”來統一稱謂。(程啟真,2010:P21)在國際文化舞臺上,茶葉傳到各國以後,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於飲用方法不同,各個國家所青睞的茶葉品種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紅茶,主銷歐美、大洋洲地區;其次是綠茶,最受中國及西非、北非等國人們的喜愛。近年來,綠茶在歐洲市場也開始回溫,再次是烏龍茶,除中國外,主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國坤,2004:P104)從茶類來看,歐美國家並未對其細分,只有紅、綠之辨別。而中國的茶葉分類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期,隨著新的茶品的出現,不斷地進行細化。在明朝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紅茶,而清朝則創制了白茶、青茶。(陳椽,1979:P44)以上中國的茶類劃分主要是參考加工過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對於這幾大類茶名的翻譯,由於東西方分類正規化不一,造成茶類翻譯出現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譯中的紅黑之辯。中國六大茶類中的紅茶是由武夷巖茶簡化了加工程式發展而來的一種全發酵茶。最早的紅茶產自附近村鎮的小種紅茶。最早進入英國市場上的紅茶則是武夷茶,這在國王威廉三世的牧師約翰•奧維格頓(JohnOvington)的《論茶的種類和品質》中有所記載:“第一種茶武夷茶(Bohea),中國人也稱它為武夷(Voui)。此種茶葉顏色偏小,葉子較小,沖泡後茶湯一般呈褐色或紅褐色。在中國,人們生病的時候或有健康保護意識的人往往在感覺虛弱時,就只喝這種茶。”(ovington,1732:P144)奧維格頓在撰寫這篇 文章 時只有中國這一個茶源國,印度和斯里蘭卡還沒有生產茶葉。因此,在十八世紀前“Bohea”被用來指代中國紅茶的總稱。但是隨著中國的閉關鎖國以及印度和斯里蘭卡等紅茶產地的出現,中國紅茶逐漸淡出了國際市場。中國的六大茶類劃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葉的湯色劃分,如綠茶綠湯、紅茶紅湯、黃茶黃湯,以此類推紅茶在命名之初,雖是黑葉紅湯,但是取其湯色,將其命為紅茶。但是隨著印度和斯里蘭卡紅碎茶的引入,武夷紅茶(即中國紅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葉色將其命為“黑茶”(Blacktea)。而國內茶葉外翻過程中多采用歸化譯法將紅茶譯作“Blacktea”。這種翻譯方法使得六大茶類中的黑茶,即後發酵茶陷入尷尬的境地。為了釐清紅黑之別,多數譯者將黑茶譯作“Fermentedtea”(後發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採用後發酵茶來譯介黑茶,是按照發酵程度來進行範疇劃分的不得已做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的分類範疇主次不分,因為如若按照發酵程度劃分,則分為不發酵、全發酵、半發酵,而後發酵的黑茶,與前發酵的白茶,中發酵的青茶和黃茶隸屬於半發酵茶系類。如果將其譯作“Fermentedtea”,並與“Greentea”“blacktea”等並置將造成茶類系統分類的混淆,而這種茶葉總類譯介時候的混淆則造成單個品種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譯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將黑茶譯作“Darktea”(深色茶),與“Blacktea”“Whitetea”等並置,以Dark替代“黑”,終將無法凸顯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與其他五類茶迥異。作為茶葉起源國以及茶類最豐富的國度,我國在輸出茶文化的過程中,理應肩負起“正名”與“分類”的重任,在茶名翻譯的過程中不能採用“西方為中心”的歸化譯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在國際上分類混亂,正規化不通,使得國內的其他茶葉一直在茶葉交流與傳播的舞臺中處於邊緣地位。國內將紅茶預設的譯作“Blacktea”,並且將其視為一個跨文化的談資 教育 英語學習 者的時候,英國人李約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紅茶已經直接譯作“Redtea”。(Needham,2000:P544)這種正名行為為茶葉統一正規化奠定了基礎,也對恢復我國茶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大有裨益。因此,紅茶的譯法並非流於表象的“受眾的接受問題”,而是緊繫國際茶葉範疇分類與中國茶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重要問題,紅黑之辨的溯源性理應得到譯者的重視,這對於泱泱茶文化的迴歸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譯之“烏龍”。六大茶類中的青茶介於紅茶(全發酵茶)與綠茶(不發酵茶)之間。按照發酵形成的色澤分類為青茶。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烏龍茶就是青茶的俗稱。而在國際茶品譯介的過程中,也鮮少將其譯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慣例採用音譯法將其譯作“Oolongtea”,與其他幾類同列。但是實際上烏龍茶即是烏龍茶類總稱,又是單個茶品名,也是茶樹的品種之稱。正是因為其意思以及涵蓋面存在的爭歧,後續的茶葉領域學者採用了青茶作為這種半發酵茶的總稱。而因為歷史因素的發展,隸屬於烏龍茶的大紅袍與鐵觀音等茶葉,因其海內外的傳播效度之廣,使得作為總稱的烏龍茶與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總孰分已經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學者指出,烏龍茶作為大紅袍與鐵觀音的上義詞,是劃分中的好壞不分。(陳椽,1979:P44)而如果在國際交流的舞臺上,使得“Darkgreentea”作為半發酵茶的總稱,使得烏龍茶成為青茶中一個分支,這樣不僅能夠規範茶葉的分類系統,而且使得茶葉的分類依據不言自明。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茶文化在輸出中最為棘手之事當屬茶類總稱的界定以及統一。釐清茶類總稱後才能夠使得各個茶類下的茶品在翻譯的時候有據可循、有法可依。而茶類統一英文名稱,必須先給紅茶“正名”,青茶“立目”。

  2.單一茶品名翻譯的混亂。

  茶界素來就有“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的說法。而單品茶葉的命名也是各具特點,有表達名茶品質特點的,例如茶類品種、造型、色澤、滋味、香氣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顯示地方特色的,表達強烈的地方、區域性。如西湖龍井、廬山雲霧茶等。表達文化特色,暗示歷史背景和文化史實,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銀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對於各色茶名的翻譯仍未統一。如武夷巖茶,有譯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譯法。這些紛繁蕪雜的譯法終究需要統一才能夠杜絕一茶多名的狀況發生,在國際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經濟價值。而筆者認為,作為茶文化身份的核心,茶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文化以及審美的轉換。茶從來不只是一種物質凝聚物,更是一種精神凝聚體。在譯介每一個茶名時,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蘊意的再現。本文試分析幾例,以傳達單種茶葉名的譯法。綠茶中的“西湖龍井”命名時採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龍泓井聖水得名。而西湖這一地名在國際上已被譯作“WestLake”,並以“淡妝濃抹總相宜”聞名。如果翻譯過程中將其採用音譯譯作“XiHu”,一方面茶葉的產地無從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詞所產生的審美想象也隨之消失,成為一種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龍井”一詞源於龍泓井,翻譯該詞的時候如果採取意譯“Dragonwell”(龍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龍”所蘊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徑庭。在中國,“龍”是威嚴、權利的象徵,蘊含積極的所指。而歐洲國家“龍”多意指殘暴、凶猛等特徵,與負面資訊相掛鉤。考慮到積極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葉在國際上的推廣等因素。“龍井”因此應採用音譯法,來規避文化之間差異。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來命名的茶葉品種很多,如韶山韶鋒、南嶽雲霧、祁門紅茶、金竹雲峰茶等。這些地名與山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採用目前通用譯法,而不能為求便利,純粹的採用拼音,使得茶葉出產地方、區域文化在外譯的過程中消失殆盡。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保留,採用通用譯法體現出來。這樣在推廣過程中,通過茶名就能溯其源頭,探索其背後的地方文化。而以歷史背景與文化史實命名的茶葉,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西施銀芽、八仙雲霧、東坡毛尖等。這些茶葉名均含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內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綠茶,因其產自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即四川省邛崍縣而得此溫文爾雅的芳名。而在這些茶葉外譯的過程中,也應該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歷史文化蘊意。如文君綠茶在外銷過程中應採取厚譯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這種文化內涵的備註使得茶葉名稱由來以及歷史蘊意得到了再現,在茶葉外銷的過程中,對於中國的文化外傳也能夠起著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葉在翻譯的時候也應以茶文化傳播與茶葉外銷為目的,力求將茶葉與文化緊密結合,以此來使中國的茶文化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中逐步的標新立異,獲取一定的話語權,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結語

  通過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們發現中國茶文化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在當今國際交流的平臺上仍需強化其地位,構建起標新立異的文化身份。這種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於茶葉種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造成的翻譯混亂,以及單個茶葉名翻譯的不統一,翻譯過程中不重視文化的再現等因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作為茶源國的我們應該積極推行新的範疇分類譯法,這種新的範疇分類譯法不僅有利於其他茶種的推廣,也能夠杜絕單個茶葉名翻譯的混亂。對於單品茶葉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葉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現,這些文化因素有利於中國茶文化身份的重構以及推介。

  作者:劉珍珍 單位:淮陰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程啟真.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國坤.茶文化概論[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3]陳椽.茶葉分類的理論與實際[J].茶業通報,1979,1(2).

  [6]施海根.中國名茶圖譜:綠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

日本茶道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 飲茶 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淺析日本茶道 文化 論文,一起來看看。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1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中國茶道是日本茶道的祖先,但是日本茶道卻擁有自己的特色。它擁有自己的的發展過程及獨特內涵。日本茶道必須按照一整套規定程式來進行,它不只是一般的是社交手法,更是通過品茶和茶道來達到陶冶情操,抒發情感的目的。

  本文從日本茶道的創立及形成入手,通過對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佈置等方面的分析,來簡單探討日本茶道中所體現的日本人傳統審美意識以及其蘊含的禪宗精神。

  關鍵詞:日本茶道、審美意識、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一、日本茶道的建立和發展過程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中國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茶道由中國傳入日本後,經過發展、變化、融合形成了具備大和民族韻味的日本茶道。

  唐代中期,派遣來中國的日本僧人最澄將中國的茶葉盒種子帶回日本,並 種植 在大阪一帶。茶葉剛剛出現在日本的時候屬於貴族用品,只有權貴、少數高階僧侶才可以享用茶葉。茶道被當作一種特殊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動僅侷限在權貴的身邊。

  但到了鎌倉時代,受《吃茶養生記》的影響,茶道有權貴和僧侶發展到了平民中間。等到了室町時代,以種茶為生的茶農開始對茶葉進行品評和開辦品茶會,逐漸的這樣的集會變成了平民的娛樂活動,並由此發展成為了日本最早的茶道。

  對於“茶道”這個名詞,最早則是由和尚村田提出來的。他把對佛法中的領悟融匯到了茶道之中,它起源於“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並藉由此發展成為了最具自然氣息和樸素的茶風。

  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則把日本茶道進行改進並提高到了藝術層次。千利休把室內富麗堂皇的的裝飾簡化到了非常樸素的程度,讓日本茶道脫離了物質因素的糾纏,讓日本茶道更易於被大眾所接受。與此同時千利休還特別要求“本心”的重要,並提出簡化茶道的特殊動作,要隨意的品茶並放棄外界的形式操縱,來達到用心體會茶道的高深意境。

  二、傳統日本茶道中的審美觀念

  在伊藤古鑑所著的《茶與禪》中,把日本的傳統茶道分為了三個層次:品茶技巧、品茶禮儀、茶“道”。

  日本人的審美觀和品茶觀完美的體現在其中。品茶技巧就是茶人怎麼挑選合適的茶具、怎麼放置屋內的盆景和裝飾品、怎麼點茶、怎麼調配茶後甜點;品茶禮儀就是主人和賓客間的禮貌問題。主要方面就是主人對房屋的打掃和茶會上的表演節目;第三點茶道,就是品茶人在喝茶的過程中對人生的領悟、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我們就分別從這幾個方面來深入的走進日本茶道文化,領悟其精髓,感受其文化。

  (一) 茶具和裝飾品

  在日本的茶道文化當中,我們要深入的瞭解下其茶道文化的精髓,就要首先了解下其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的一個方面,即:茶具和裝飾品。

  日本茶道中的品茶工具、書畫文字、盆景等飾物,體現了日本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從日本傳統茶道的祖先村田珠光開始,日本人在查到中找到了寂靜和質樸,來探索平淡生活中的點滴趣味。

  在日本的名流中,也不乏在茶具和裝飾品中有自己特有要求的,他們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是: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村田珠光追求的是質樸,村田珠光自己就經常選擇質樸的茶具,反對鋪張浪費,提倡節約簡樸。他認為大和民族的黑色陶器顏色暗淡,但卻擁有有 簡譜 、寂靜的美麗。使用這樣的簡約茶具,情真意切地待客,既有品茶的樂趣,對道德情操養成和鍛鍊也大有用處。

  再挑選和物的基礎上,應當多多選擇用淡色系的朽葉色、淡青色茶具和適應寂靜分為的茶具。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說‘正是這種以嚴峻、淡然、悠閒寂靜為美的審美觀點,才能讓人把握到生活的樂趣,來達到靈魂上的追求。

  自主的品茶地點、露天場所、石頭燈籠等的設立都是千立休提出來的。品茶地點雖然簡約淡然,喝茶的人卻讓茶具茶室乾淨整潔。只有喝茶周圍的環境乾淨整潔才能“進入自悟之道的境界,和美、寂靜有佛家的氣氛才是最正宗的茶道。對於茶道的鑑賞千利休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也正好是日本人對傳統審美觀的具體表現。

  (二) 茶室周圍的佈置

  在佈置品茶地點周圍的環境方面,品茶的人所看重的就是喝茶時的虔誠心情,對周圍大自然的美特殊的重視。插花對於日本茶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必須選用應季的花草樹木,必須看重大自然之美,順應花朵枝幹的自然之勢,不要求奢華,只需要簡約自然,讓人怦然心動,讓他們所呈現的大自然的魅力,要和茶室中與季節、書畫遙遙響應,真正意義上的靠近生命的本質。

  從這裡看出,這就是日本人傳統的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理念。《茶之書》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實並不需要加以抹去,因為它暗示著露水一般的純淨與清爽”。同樣體現了日本茶道中的人當與自然相融合,在茶道環境的佈置與高深技術中,重視大自然,輕慢人人之間的鎖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諧。

  (三)和敬清寂

  17世紀前期,16世紀末期,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囊括了日本傳統茶道的精神理念,建立了日本最正統的茶道。“和敬”主要代表的是人人之間的和睦相處用心交流,萬萬不能妄自尊大;“清寂”指的是冷靜嚴肅、淡然、悠閒的審美觀點。

  在舉辦品茶聚會之前,品茶人必須先打掃周圍的環境,保持室內整潔,茶具的乾淨,茶葉必須經過精心的加工碾碎,茶具要反覆清洗乾淨一塵不染,插花也要根據賓客的不同和季節的變換來選擇。

  茶人品茶時的動作符合規範迅速敏捷,“既要讓人產生舞蹈時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精確規範”。因為這樣賓客才能感覺到主人的重視和尊重,展現了主人待客的真誠。在茶會上,賓客們的穿著也非常重要,因為要與茶會的背景相互協調,身份再崇高的貴族都必須爬跪進入。入座之後也不能喧譁保持安靜,並需要向著主人放置在王床間的畫行禮致敬。這樣才能體現出人與人交流的“和敬”氣氛。

  到了室町時代中期,伴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城市慢慢變的奢華和喧鬧。很多人開始厭倦了這種喧鬧的生活,把寂靜、淡然、悠閒為美,他們期待著過上隱居的生活,來達到心靈上的安慰。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佗”有是幽遠寂靜”、“閒適”的含義。一邊喝茶一邊和朋友談天說地,不問世事,修養身心。“清寂”之美從這個時期得到廣泛的流傳。   (四)禪茶之緣

  日本的傳統茶道是必須按照一定的流程規範來完成的一種藝術。並且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正是包含在這些看似複雜繁多的程式中。而這些繁雜的工序

  並不是要讓品茶人的注意力從茶本身上移走,而是要茶客細心體會整個品茶的過程,從而把品茶人從世俗的喧囂、和生活的瑣碎中解脫出來。

  茶道中禪的意義,就是通過繁瑣的品茶程式和規則來鍛鍊人們的本心,當這些繁文縟節不再使品茶者苦惱,當飲茶人隨意之間就能表現出茶道的禮儀規範,才算領悟了茶道本身的真諦。

  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精神修養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茶會本身的形式,賓客和主人之間的相互配合,在寂靜淡然的品茶環境中,以喝茶、欣賞茶具、賓主間天天說地的形式,以此來達到修身養心的目的、還能讓我們潔身自好,擁有更加的完美意識和品質。這也就是禪宗裡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

  在整理中,我們發現:人們只有通過不停的反問自己的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學說為一體的一種精神文化。領悟了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領悟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

  三、結語

  日本茶道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學者概括為“和、敬、清、寂”四個字,主張通過在茶室中舉行茶會的方式來了悟禪法,參透本心。日本茶道推崇樸素的“閒寂”茶風,“在不引人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著無價的寶物,在貧困之中深藏著難以言盡的恬靜的喜悅”,這種意境被日本茶人奉為美的極致。“閒寂”的美學理念不僅顯現於茶具、茶室、茶儀等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滲入了茶人的內心世界,成為日本茶道藝術最為鮮明的個性特徵之一,對整個日本民族的審美情趣構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以上所說的,日本茶道不僅僅是單純的娛樂、和業餘活動,它讓人們在謹慎的品茶過程中養成認真、並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同時,其實茶道本身已經成為了大和民族對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並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參考文獻

  [1]村井康彥.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點及其在日本的發展[J].日本學,1995(5):273.

  [3]千宗室.〈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25-26.

  [4]錢樸.茶道淵源初探[J].農業考古,1995(38):51.

  [5]鈴木大掘.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三聯出版,1989.

  [6]鈴木大拙.禪與藝術[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7]吳平.禪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趙天相.〈茶禪一味〉尋蹤有感[J].農業考古,2000(58):126.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2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把日常生活和宗教、哲學以及倫理結合到一起,從而成為了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文化活動。它在乎的不但是物質上的享受,而且還可運用茶會來學習茶道禮儀,培養人們的審美觀念以及道德觀。日本茶禮是一套能夠表現出佛教禪宗思想的重要程式,立足於欣賞茶道表演,可以從中找到日本茶道所具有的含義。本文論述了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介紹了日本茶道知識,並闡述了日本茶道的文化含義。

  關鍵詞:日本;茶道;文化

  中國茶文化為日本茶道之源頭,被後世尊稱為茶聖的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中日兩國人民共同認可的經典性著作。我國古代的佛、道以及儒等思想都會對日本茶道觀念以及世界觀具有極為深刻之影響。所以說,日本茶道是在我國茶文化為基礎而產生與發展起來的結合了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以及建築等的一門綜合性藝術形式。日本茶道並不注重於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是要運用茶會等方式,讓大家學茶道增長見識,離開浮躁,提升審美能力與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當前,日本茶道已經走向全世界,為多個國家所認可與讚賞。通過研究日本茶道文化,能夠讓各國人民更好地瞭解日本茶道文化之精髓,推動中日茶道文化的進一步交流。

  一、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

  日本茶道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八百餘年的歷史,這是日本的一種 傳統文化 。茶道也就是品茶之道,這就代表了茶藝操作當中追求與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風貌。日本和中國自古以來就一衣帶水,兩國一直具有、經濟與文化的長期聯絡,而茶文化則是兩國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源自於我國的茶文化在往世界各地進行傳播時,比較早地進入到了日本列島。中日兩國的茶文化交流可謂是源遠流長,一千多年以來始終綿延不斷。茶葉的故鄉就在我國雲南省和越、泰、緬等國的接壤處,那兒如今依然種有數棵千年古茶樹,其中樹齡最長的達到一千七百多年,可以稱之為茶樹之王。最開始人們所喝的是綠茶,後來中國發明瞭蒸製茶葉的手法,並在8世紀傳到日本。當時日本的茶都是通過遣隋使或者遣唐使帶回的,因而異常珍貴,主要是作為藥用。到了平安時期,日本的永忠、空海等高僧把中國的茶種帶回到日本進行播種,促進了日本茶文化的大發展。鎌倉時期的日本大興品茶之風。1191年,榮西禪師不僅自己種茶,而且還將茶種送於京都高僧明惠,明惠將茶種種於?銜採劍?日本著名的?銜膊櫳?告誕生。此後,日本舉國盛起了飲茶的新風尚。如今在日本大行其道的茶道是在十六世紀由千利休大師所創的。他主張在環境幽雅之處築茶室,講求茶具之美,推進品茶庭園創意化,產生了影響至今的日本千家流品茶法。

  二、日本茶道知識介紹

  日本茶道可以說是一種室內傳統藝術,是在與人們日常生活全面隔絕的一種特殊場所之中和特定時間之中所開展的一種藝術性儀式,一定要通過十分複雜而且繁瑣的手段,運用特定 方法 才能完成。除應用特殊方法之外,日本茶道還十分注重於人和人相互間的聯絡。比如,日本茶道中所之茶並非個人之茶,而是為集體所共有之茶。茶道的中心為茶的聚會。全部參加茶會的人士均可通過茶會來脫離現實社會之中的各類制約,讓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內心深處更加和諧。日本茶道涵蓋了精神主義,也就是注重清、靜、和、寂。在茶道歷史之中,有大量重名的人為了求心之道而耗費了大量時間。茶道就是建立於與世隔絕前提之下的,因此其十分自然地追求精神境界視為自身的奮鬥目標,也就是求道性。當然,茶道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具備了遊樂方面的性質,自然也不排除部分人士是因為娛樂目的而加入到茶道儀式之中的。事實上,茶道所具有的求道性和趣味性之間不是彼此矛盾的,其同時並存在茶道當中。茶會可以說是茶道之中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通常說來,一定要具有三個條件,茶會才能夠舉行。茶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聚會,通過茶會來獲得心境上的溝通。其次,茶會注重於搭配,主人和客人之間使用茶道用具的科學搭配,讓自身處於輕鬆和諧的茶室空間當中。最後,茶道的禮法包括主人接客過程中嫻熟的動作等,都會讓茶會的興趣能夠達到新的。依據茶道之規矩,一定要在吃過飯之後才能夠喝濃茶,如此一來茶會變得更為美味。在正式茶會喝濃茶以前,一定要吃一頓被稱為懷石餐的簡單飯菜。

  三、日本茶道的文化含義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特殊表現方式之一,一直為全球各國所稱道。當前,日本茶道中的著名宗派之一里千家已經在各個國家設定了茶室並且傳播與研究茶道。品茶這一藝術形式來源於我國,並從唐代起傳入到日本。日本對此加以吸收與發展,而且在十六世紀時由千利休創立了具備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茶道集中了哲學、文化以及宗教等內容,牽涉到了陶瓷、 雕刻 、書畫以及建築等各個領域,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日本茶道具備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含義。一是茶的品位。茶是草木當中有一人,也就是說在大自然當中的人,其心靈最為平和、自然。當人們放下閒事、雜念與貪慾,即可欣賞到大自然之中的柳綠花紅,欣賞到無盡的珍貴寶藏。在中國文化之中,將飲酒視為醉鄉,這就是一個令人沉醉的世界。將飲茶稱為醒鄉,也就是讓人保持清醒的世界。從醉鄉進入到醒鄉之中,也就是從煩惱世界進入覺悟世界之中。二是茶的壽命。在日本茶道文化之中素來有喜壽、米壽以及茶壽之說。喜壽為77歲、米壽為80多歲、茶壽則是108歲。正所謂"茶人得茶壽。"愛飲茶之人即可得到茶壽。茶人能得茶壽和茶所具有的養生功能息息相關。茶具有三德,既可驅除瞌睡,讓人保持清醒,也可幫助消化,還能不讓對外爆發。因為有以上三大功能,飲茶能夠養生延年。三是茶的精神。我國唐代茶聖陸羽提出精、行、儉、德四字,日本千利休大師提出的是和、敬、清、寂四字。和為茶道思想之中心。就精神層面而言,就是讓內心相互對立的觀念實現調和與化解。僧團被稱之為和合眾,因而一直以有六和敬之準則。敬是指在茶道中對所有事物均保持恭敬之態度,以恭敬之心來做好工作。清在茶道當中主要是指外物與內心之清淨與潔白的狀態。六根清淨既是禪道也屬茶道。寂主要是指心中各種慾火被澆滅以後的寧靜安祥之狀態。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茶道在日本文化當中具有主導性的地位,從而成為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之精華。茶道被稱為日本民族文化之象徵,在全球傳統文化之中具有很大的影響。通過觀察日本茶道之發展,自始至終對於促進日本傳統文化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並且為日本的人文、禮儀以及飲食文化之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發揮出非常大的作用。日本茶道的發展已經從一種娛樂方式昇華為藝術、哲學甚至是倫理道德。日本茶道倡導的樸素與純淨精神成為了日本傳統文化之中的重要代表以及日本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鴻 宇. 說茶之日本茶道[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陳姍姍,盧永鬆. 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2).

  [3]李 薇. 日本茶道文化的淵源與流變[J]. 科技視界,2014(26).

  [4]楊月琴,王榮華. 從中日茶文化的不同點看日本茶道文化特徵研究[J]. 才智,2015(25).

  [5]黃 丹. 從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J]. 福建茶葉,2016(9).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相關 文章 :

1.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的歷史

2. 關於日本茶道的論文2篇

3. 論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

4. 論中日茶文化的相關論文

5. 日本茶道精神文化

日本茶道論文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論文

日本茶道論文

千利休作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四規七則,其中四規作為日本茶道的宗旨,高度概括了日本茶道的精神,簡潔但是內容豐富。

四規即和敬清寂;

和: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茶道十分講究主客之道,主客之間的和睦亦是至關重要的。整個茶道過程都應該是和睦地進行的,這也表達了支配茶道進行的精神,只有在整個氣氛和諧的環境下,才能達到真正的主客之間的和睦。故而和睦是廣義的,是整個茶道過程的和睦包括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最終達到主客之間的和睦。

敬:尊敬,表現為上下關係分明,有禮儀。對長輩,對同輩和對晚輩之間有著不同的禮儀。還有主人與客人之間,客人與客人之間也有各自規定的禮儀,遵守這些禮儀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敬。對比我們中國來說,日本茶道的這些禮儀可能顯得比較複雜甚至繁瑣,但卻是日本茶道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不但可以分明各種關係,體現自己的禮節,還可以使人的心安靜下來,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減少心中的浮躁。

清: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淨。在茶道中,茶具和環境都必須是乾乾淨淨的,更重要的是人的心裡的清靜,不應將塵世的汙垢帶入茶室中來,這意味著人應該懷著純潔無垢的心來進行茶事。這也是茶道的目的所在,在進入茶室後,無論之前在幹什麼,之後要幹什麼都應該在此時暫時遺忘,讓心淨不僅是茶道的目的,也是對茶道的一種尊敬,只有這樣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茶道。

寂:凝神、摒棄,身體和內心完全地平靜下來,茶室中的恬靜氣氛、茶人們表情莊重。茶道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構造出一片淨土,在人的心中構造一個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那樣的理想世界,那是一種十分寂靜的氣氛下才能達到的。這也是茶道所追求的最終境界。寂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徵著無,這是一種超脫現實的境界,讓人們擺脫思想的束縛而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茶道的精神也集中地體現出來。

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

時代在不停的發展,然而茶道的精神是不變的,它所製造的意境一直影響著人們。 利休七則則具體地指導著人們的茶道活動。第一條是茶要濃淡相宜;感覺這是茶道核心要求。第二條是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火候對茶的色香味都很重要,對茶的營養成分也有影響。第三條是花要新鮮,要象野花一樣自然;茶道中的插花也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得環境更加靜謐,增加優雅之美。第四條是茶室要冬暖夏涼,茶室的氣候條件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條是遵守規定的時間;第六條是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這也體現了為他人著想的態度。

第七條是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這是主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也是處理好主客關係的關鍵。

日本茶道滲透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對其產生重大影響,它也體現了日本的社會文化生活和禮儀方式。茶道看似有著複雜繁瑣的禮節,其實是通過這些將茶人的注意力吸引到這個上面來,同時也體現了日本是個禮儀之邦,他們對禮節的規定之多也從側面體現了他們對禮節的重視。茶道的禮法具有全面性,適度性和合理性的特點。主客之間,客客之間甚至人與物之間都有規定的禮節,這也體現著日本社會的和諧,並且這個和諧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包括人與物之間的和諧,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茶道用位置、動作和順序三要素將飲茶這一日常生活行為規範化、系統化。這不但沒有體現它的死板,還使得這門藝術得以更大程度的普及。相比較而言,不得不承認日本更具有紀律性,他們更加註重自己的行為,規範自己的行為。

日本茶道從中國傳播過去,而這個傳播途徑一般認為是通過佛教人士傳播的。茶道的發展也和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從茶道的精神中也可以體現出來。喝茶與參禪有著相似性,喝茶正如參禪,當看似繁瑣的規則不再令茶人感到厭煩而成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當茶人信手而為就能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真正地領會了茶道的真諦,這是需要過程與時間的,正如參禪中的悟道般。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我們在揚棄本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積極地吸收外國的先進文化。儘管茶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但是我們還是很有必要吸收日本對茶道的發揚中精華的那一部分。

當我們文化的各個層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白茶文化與一般的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即它除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體現的,是人們在品茗活動中一種高品位的精神追求。對茶道精神的探索與繼續發揚也是我們的責任。人們品茶並不是為了解渴,也不僅僅是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種文化上滿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閒,可以說是一種高檔次的文化消費。這種文化在現在這個比較浮躁的社會中也顯得十分重要,這對於我們文化素質和處事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茶道提倡尊重,對社會關係和社會風氣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我們一直提倡的和諧社會,在茶道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並且不斷地發展著。

本期的日本茶道藝術鑑賞課基本上都是愉快地度過的,課上的圖片和視訊示例也生動地展示了日本茶道藝術的方方面面,再通過對日本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瞭解也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了茶道的社會背景,尤其是茶道體驗課讓許多人受益匪淺。在課堂上同學們也有足夠的展示自己的時間,同學們的講解對於補充茶文化的知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讓我們對除了日本茶文化之外的各種各樣的茶文化有了初步的瞭解。

茶文化論文

  茶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寫作越來越多。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論文1

  茶文化與傳統音樂共通性探究

  第一篇:茶文化與傳統音樂共通性探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來我國曆史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人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尋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為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為重點研究物件,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為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

  關鍵詞:

  茶文化;傳統音樂;共通性;應用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其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更是成為了社會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點綴。其所代表的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是千年以來茶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緩解工作壓力尋找知己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為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形式和音樂風格是走向世界作為中華文明流傳下來的根基。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為重點研究物件,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為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共通性。

  1茶文化與傳統音樂

  1.1茶文化

  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和結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澱。茶在《詩經》裡面就已經出現,據《詩經》記載,茶是一種具有苦味的野生型植物。在神農嘗百草的典故中也出現過對茶的描述“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三國以前,茶一直作為一種藥材在民間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開始萌芽,文人雅士開始將茶作為一種飲品,將飲茶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唐代,陸羽著書《茶經》,標誌著唐朝茶文化的興起。從唐朝開始,茶道盛行。宋元時期,隨著茶業的發展和推動,茶文化也隨之越發繁榮。產茶開始規模化批量化,各種品茶社開始興起。明清時期,茶文化已經日益普及,茶業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行業,各種茶詩、茶室如雨後春筍,不計其數。現當代,茶行業作為大家熟知的行業遍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葉銷售,茶社,茶飲料,茶餐廳等。飲茶更是成為了一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特殊存在方式。不僅如此,中國的茶文化已經傳到國外,並廣受歡迎。比如日本,將茶道發揚光大,成為了日本文化的瑰寶。在法國人眼中,茶代表著浪漫詩意,是一種溫柔的飲品,英國人將茶看作是美容養顏的特殊飲品。

  1.2傳統音樂

  中國的傳統音樂,我國傳統文化的又一瑰寶,融合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風格形式和表演模式,是現當代音樂體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國音樂走向世界的根基。與茶文化一樣,中國的傳統音樂也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據相關史料記載,傳統音樂始於夏商周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為鐘鼓樂隊。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隨著民族大融合,中國的傳統音樂得到發展,其音樂形式變得更加多種多樣,融合了各民族特色。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傳統音樂開始慢慢走向世界,比如日本和朝鮮。宋明清開始,中國的傳統音樂走向成熟期。這一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加的世俗化和社會化。無論是演出人員還是聽眾都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這一時期的音樂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既繼承了上一時期的優秀音樂成果,也開創了新的音樂風格。現當代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是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和繼承。傳統音樂中的各大流派日漸成熟和固定化,表演形式也更加的大眾化。隨著一系列傳統音樂的對外演出,我國的傳統音樂也越來越被外國友人所接納,成為當代世界音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茶文化與傳統音樂的共通性

  2.1悠久的歷史

  中國作為茶的原產地,被認為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在詩經已有記載,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後在唐朝開始興起。陸羽所著《茶經》,代表著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茶文化走向世界。宋朝以後更是將茶文化發揚光大,茶業成為一個興盛的行業。明清更是將我國的茶文化推向頂峰,茶文化盛行,各種茶詩、茶市、茶社等不計其數。傳統音樂和茶文化一樣,也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其產生於夏商周時期,以鐘鼓樂為代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形式更加多樣,更加具有民族融合的特色。唐宋元明清,傳統音樂得到了發揚和繼承,也逐漸走向成熟。現當代,傳統音樂以各種方式開始走向世界。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也是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很多時候能夠相結合的一大重要原因。

  2.2資訊的載體

  茶文化,作為一種在全世界廣泛流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在本質上與音樂一樣,都是資訊傳遞的載體。茶香的傳遞,不需語言不限形式,更不問品茶人的高低貴賤。它傳遞出一種人們只需品味只需意會就能感受的資訊,其美好其含蓄其優雅為人所知所稱讚。這種資訊的傳遞是美妙的。同理,音樂的傳遞也是如此,品樂之人無論高低貴賤,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從音樂中品味到自己的人生百態。無論創作音樂的人還是欣賞音樂的人都能從這音律中體會自己的情感,並感同他人的境界。由此可見,無論是茶文化還是傳統音樂,都是一種資訊的載體,傳遞著綿延的情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3娛樂與藝術相結合

  不言而喻,傳統音樂儘管藝術性非常強,但是從其產生開始就被當做娛樂工具的一種。夏商周時期的鐘鼓樂,是皇親貴族們用來飲酒配樂和歌舞配樂的一種形式。不管是古代的古箏還是琵琶,都是為文人雅士助興所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傳統音樂被繼承和發揚,將娛樂化和藝術形式相結合。茶文化也和傳統音樂一樣,不管是現在還是古代,都有其娛樂成分,在古代,飲茶也是文人雅士的一種娛樂方式,和飲酒一樣。現當代,茶也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緩解生活工作壓力、交朋結友的一種有效方式,飲茶時品音,不失為一種美妙的生活方式。

  2.4精神世界的共生性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現很大程度上充實了中華民族文化。中國的文人雅士總是將茶與自身的情操相結合,是一種高雅生活方式的典範。古詩詞中,關於茶的詩句也是不少。陸羽的“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和楊萬里的“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等等詩句都道出了茶的美妙與高潔,從而表達了自身品茶的快樂。傳統音樂也是精神世界的一種投射,以音樂來傳達自身的情緒和情感,也讓聽眾瞭解這種情緒和情感,以達到精神上的共鳴。文人雅士描寫傳統音樂的詩句也是不少,如白居易“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的《琵琶行》以及岳飛“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的《小重山》等詩句都是將中國的傳統音樂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從古至今,茶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是情感表達、修身養性和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精神世界具有共生性。

  3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點

  3.1以茶品音

  在現當代,茶文化和傳統音樂越發相結合。例如,很多民族音樂的音樂館設有品茶坊,讓你在品茶的同時能夠欣賞到優美的傳統音樂。茶和音樂都是資訊載體,當傳統音樂表達的情緒和某一種茶傳遞出來的資訊相一致時,聽眾便能夠加深對音樂的認知,同時也更能體會創作者的情感。這種寓教於茶的傳統音樂欣賞方式將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結合到了一起,更加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3.2以音說茶

  越來越多的茶館會出現傳統音樂的表演,傳統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有利於品茶者的情緒渲染,也增添了不少高雅氣氛。在很多大型優質的茶館,不同的茶會選擇不同的傳統音樂。為了表現不同茶的不同風格,背景音樂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鐵觀音甘甜品茶時可配洞簫和玉笛,普洱茶醇厚可搭配一般的戲曲,烏龍茶清幽一般配上古箏的《春江花月夜》。由此可見,因為茶的品種,品茶人的性情不同,傳統音樂的搭配也隨之改變。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不僅茶多種多樣,傳統音樂更是種類繁多。不同的茶搭配不一樣的傳統音樂,使得兩者相互融合,讓品茶人和品音人都能得到更完美的審美體驗。

  3.3茶音相溶

  從古代開始,就有說書人在茶館說書,也談琵琶者在酒樓賣唱。現當代,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更是緊密。不管是茶樓、茶館還是茶社,傳統音樂隨處可見。琵琶二胡古箏各種音樂表演形式更是層出不窮,品茶者在品嚐茶的同時,還能聆聽優美且旋律動聽的曲子,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忘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煩惱。由此可見,為了讓茶藝活動表現得更加盡善盡美,讓品茶者更加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和情調,傳統音樂的加入變得更加重要和具有意義。

  4結語

  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都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悠遠的歷史和極其深刻的文化底蘊。茶文化與傳統音樂有著很多的共通性,比如都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兩者傳遞出來的資訊都能表達傳遞者的人生態度和感悟,都能陶冶人的情操等等。在現代社會,通過傳統音樂在茶文化中的應用讓更多的人瞭解茶文化了解傳統音樂。在生活壓力如此大的現代社會,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結合應用對於城市白領的減壓和放鬆有著良好的效果,兩者的結合更加能夠促進傳統文化在我國的流傳和擴散,使人們更加了解茶文化了解傳統音樂,從而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胡娟.茶藝活動與傳統音樂的結合點分析[J].福建茶葉.2016(2):218-219.

  [2]劉娜.傳統音樂在茶藝表演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5(6):195-197.

  [3]尹藝蓓.傳統音樂以阮為例與茶文化在審美層面的共通性[J].福建茶葉.2015(6):240-242.

  [4]莊嚴.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融入與應用分析[J].福建茶葉.2016(2):193-194.

  茶文化論文2

  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研究

  摘要:

  文章簡單介紹了茶文化與茶室,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進行了分析,旨在為茶室設計與茶文化結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

  茶文化;茶室;空間設計

  俗話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茶葉大國,茶種類繁多,茶文化歷史悠久,並且隨著茶文化的發展,飲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飲茶自然需要場所,茶室、茶樓、茶館以及茶亭等修建數量不斷增多,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斷增加,對茶室空間設計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對我國現階段的茶室空間設計現狀進行分析,在設計風格方面過於平俗,並不能夠充分的體現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間設計水平已經成為困擾眾多茶室設計人員的難題。因此,本文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茶文化與茶室簡介

  1.1茶文化簡介。關於茶的起源,各家眾說紛紜,公元前200年的史書《爾雅》中記載了野生茶樹,《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有許多學者認為茶最早起源於秦漢時期等。隨著人們對茶的認識與理解,經過大量的移植、繁殖與生產,形成了現如今的規模。茶文化的發展可以概括為“發乎神農,聞與魯周公,興與唐而盛於宋”,隨著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的發展,茶文化才有瞭如今的程度,並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1.2茶室簡介。茶室始於我國唐代,盛唐時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漸開始鍾情於茶文化,並建造了獨特的茶事,為中國茶禮、茶藝、茶道等的傳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設計中不斷引入風景,為了防止出現室內風景衝突的問題,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室內空間設計,營造獨特的室內環境,以便於為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飲茶的場所,同時還能夠從事文娛活動。

  2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分析

  2.1空間設計。茶室空間設計應該包括服務檯、展示廳、茶庭、水池、庭院、長廊、茶室、儲物室以及大廳等等,為了防止在設計的過程中出現重複的問題,應該嚴格規範所有茶室的空間大小,既可以利用簡單的空間佈局對室內空間進行劃分,營造一種清靜、簡單的氛圍,也可以採用複雜的幾何形體進行室內空間的劃分,體現出室內空間的不穩定因素,對茶室整體空間進行協調與制約。同時,還可以根據飲茶者的愛好,對茶室空間進行劃分,設定不同的功能區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國西南地區為例,當地人偏好露天飲茶,特別是在迴廊、庭院中。

  2.2功能設計。在進行茶室設計時,應該根據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割槽進行相應的設計,主要包括品茗區、煮茶區、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區設計為例,泡茶席也稱之為茶席,是舉辦茶會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區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飲茶以及泡茶的場所,泡茶席設計時應該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舉辦茶會時,如果客人圍繞在茶桌邊,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環節;如果客人眾多,則應該將茶座設計在距離泡茶席較遠的位置,此時需要設計奉茶環節。現階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應該為客人提供席地而坐、臥或者躺的場所,例如,採用大炕床、地臺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將椅子改成坐墩、。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為了方便移動,應該採用收納方便、具有摺疊功能的茶桌。為了實現泡茶的目的,泡茶席應該具備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蓋置、壺墊、茶盅、茶碗、茶壺以及奉茶盤等;其二,儲茶器,用於存放茶粉或者茶葉的器具,例如茶甕、茶罐等;其三,備水器,用於棄置茶水、茶渣以及準備泡茶用水的裝置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輔茶器,為了方便泡茶的輔助器具,例如計時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時,還應該在泡茶席掛適當的字畫,擺放適當的飾品、雕塑,薰點適當的香料等,為品茶之人營造寧靜、沉靜的氛圍。

  2.3茶室交通設計。茶室交通應該根據茶室建築戶型進行設計,主要包括衛生間、水池、服務檯、展覽室、庭院、茶室、大廳以及入口等,現代茶室空間設計應該重視不同空間的結合,防止出現空間組合重複的問題,以此提高室內空間交通設計的獨特性,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例如,為了營造自然、現代感以及力度感,應該採用竹格柵進行頂棚設計,用於大廳、廊道頂部,還可以用竹子建造幕牆,營造茶室空間的現代感。在進行開敞式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重視與室外空間、環境的相結合,並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2.4服務設計。現代茶室服務設計指的是各功能區的附屬設施,主要包括儲物室、員工室、經理室以及衛生間等,在進行上述服務設施設計時,應該避免出現茶室功能與服務功能相沖突的狀況,同時還應該重視服務設計與茶室整體氛圍的協調性與一致性,以此為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務,而不至於對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響。

  2.5照明設計。照明設計直接影響整個茶室的環境氛圍,因此,在進行茶室照明設計時應該充分的考慮人工照明與自然光照,人工照明應該根據茶室的整體環境選擇合適光源、顏色、尺寸的燈具,自然光照應該在茶室設計不同形狀的採光口,通過門窗、側面開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設計中燈具設計至關重要,在進行燈具設計時應該選擇與茶室整體設計風格相一致的燈具造型,並重視燈光顏色、發光方式的選擇。現階段,最常用的燈具形式包括檯燈、地燈、壁燈、投光燈以及吊燈等,照明方式包括側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體照明等。茶室內不同區域燈具的選擇也不同,在大廳應該選擇白熾燈進行漫射照明,儘可能的應用暖色光源;在服務檯應該採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燈,以此起到展示櫃展示產品和服務檯服務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應該採用投光燈,將投光燈鑲嵌在水池內壁,用透明玻璃將表面封住,在夜間燈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場合的指示燈,通常分為走廊道路指示燈、室內通路指示燈以及應急避難指示燈。指示燈應該選擇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2.6裝飾設計。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為了營造獨特的氛圍,應該重視室內空間裝飾設計,插花、掛畫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間設計的應用非常廣泛。具體表現為:其一,插花設計,插花是美化茶室環境的重要材料,同時還能夠清靜身心、迴歸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禪茶花、文人茶花兩種,禪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講究自然,儘可能地避免出現對稱現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條、葉子、果實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現場插花也是茶室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佈置茶室時也可以自己到林間尋花覓枝,這樣既能夠美化室內環境,又能夠增加了迴歸自然的意境;其二,掛畫,掛畫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裝飾品,在選擇掛畫時應該選擇值得鑑賞或者表達心意的掛軸,例如,在重陽茶會上,可以懸掛墨菊圖,這樣能夠增加茶會的趣味和意蘊;其三,焚香,茶道點香的氣味不能含有雜氣,在迎客時焚迎客香,客人在門口能夠聞到清新、若有似無的氣味,能夠使茶席更加寧靜、安詳,如果讓可燃鑑賞香具,則應該擺設與整個茶室風格相匹配的香具。

  2.7傢俱設計。現階段,市場上的茶室傢俱風格主要包括現代主義風格、休閒式風格、田園風格、日式風格以及中式風格,在選擇傢俱時應該選擇和茶室風格相匹配的傢俱,茶室中的傢俱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盤、茶沙發、茶凳、茶几等,傢俱的選擇應該根據室內空間大小、茶人的喝茶習慣等選擇。同時,傢俱材料選擇也至關重要,不同材質進行搭配,能夠為人們的視覺、審美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傢俱的材料種類眾多,例如塑料傢俱、皮質傢俱、竹藤傢俱、鋼材傢俱、木質傢俱以及玻璃傢俱等,根據茶室的整體風格選擇相應的材料。例如,田園式風格,應該選擇竹藤傢俱、木質傢俱等。

  2.8地面設計。茶室地面設計應該重視簡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與親和力,受到廣大設計師和茶客的青睞,採用人工亞光木,不僅能夠呈現材料的本色材質,還能夠呈現隨意、自然的形態,呈現一種灑脫、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設計應該保證視野的開闊性,根據室內的環境氛圍採用相應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磚材、木材、玻璃等,綜合應用上述材料,進行別具匠心的拼貼,能夠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質、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進行地面形狀設計時,可以採用變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狀,給人一種韻律美、節奏感以及層次感。地臺空間是抬高部分室內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夠吸引人的目光,展現主人的性格,同時還能夠開闊視野,愉悅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間是下沉室內地面,在茶室內分割出一個富有變化、界限明確的空間環境,給人以寧靜感隱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別是在繁華的都市環境,下沉空間能夠放鬆人的神經,給人以輕鬆、愉悅的感受,這種迴歸自然、恬靜、休閒的地面形式,受到越來越多都市人的青睞。

  3結束語

  總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為體現、傳播以及傳承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充分的將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間設計中,為茶客營造充滿茶文化的茶室氛圍。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該合理的運用茶文化,創造寧靜、恬淡的環境,讓人們在吃茶、品茶的過程中領悟與體會到傳統茶文化,藉助茶室空間所獨具的靈魂,放鬆精神,在喧囂的現代城市中,實現內心的平靜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永.論我國傳統茶文化與現代茶室空間設計[J].福建茶葉,2015(6):160-161.

  [2]馬平.茶座的室內空間設計分析[J].福建茶葉,2016(1):75-76.

  [3]李文君,張君暘,張建華.茶庭與茶室空間的“靜”設計[J].上海商業,2015(6):38-41.

  [4]陳麗昀,李雅娜,郗金標.山水精神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山東林業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陽,劉毅,沈化林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傢俱與室內裝飾,2013(10):80-81.

求論中日茶文化的異同論文一篇!!!!

論文還是lz自己寫了 只是頭緒上可以給lz一些個人建議 這個還是比較好寫的 其實並不難 您大可放心

1、同根同宗 茶葉並非是日本的本土植物 唐朝時期由日本遣唐僧 榮西禪師將茶籽帶入日本 開始了寺院種植 所以當時以及之後的很長時間裡 日本茶葉 均以綠茶為主

2、最以體現日本茶文化的茶道 實質上就是中國宋朝時期 最為興盛的“點茶”法 不論是勝負的標準 還是使用器具 沖泡方法 都完完全全的保留下來了

3、日本茶道的“清淨寂寥”和中國所謂的“清淨寂和”在喝茶意境上基本也是一樣 將吃茶和禪學融入在一起 也是中日茶文化的共同點之一

4、就大的趨勢上來看 中日茶文化都從小眾化向大眾化邁進 但也從靈活、多變的文化思想向死板、單一的茶藝轉變

(以上是大同 以下是小異)

1、茶文化追求的境界不一樣 中國茶文化以“眾和”既大家一起喝茶聊天 熱鬧為主 和氣為貴 日本茶文化則以“寥省(xing)”為主導 既幾個人 一般兩個三個甚至一個人喝茶 品茶品人生 達到吾日三省乎吾身的效果 (當然日本也有大型的茶會 不過不是主流)

2、茶文化載體的數量不同 中國幅員遼闊 民族眾多 又是茶的淵源國度 因此茶葉製作工藝也很多 綠紅黃白青黑色 不酵半酵全酵茶 地域海拔等等因素 使得中國人飲茶根據四時 身體寒熱 選擇面甚廣 然而日本茶葉 由於自身地理因素的 所以基本上茶葉選擇面比較少 抹茶 綠茶 煎茶 基本上就這三種為主導

因此在茶葉品種上 兩國茶文化所依靠的媒介(茶葉品種)有很大差異

3、茶文化的精髓不一樣 中國“活” 日本“死” 中國的茶文化的精髓是“隨性”不拘泥某一種方式、用具和茶葉 而日本的茶文化的精髓則是“專注”並近乎於完美的學習、使用一種方式、用具和茶葉(日本茶道僅指“三千家”的抹茶道)

以上一點愚見 希望對lz有用

與日本茶文化有關的論文有些?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新增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主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於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古史傳說中認為“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兩說雖均不能盡信,但一靈縷微弱的資訊卻值得注意:“荼”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人們越來注重它的某些療病的“藥”用之性。這反映的是一種洪荒時代的傳佚之事。

依照《詩經》等有關文獻記錄,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醫合一的歷史時代,茶類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藥用功能是不難為人們所發現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藥用發展為習常的專用飲料,還必須有某種特別的的因素,即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種特定需要。巴蜀地區,向為疾疫多發的“煙瘴”之地。“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清·周藹聯《竺國遊記》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飲食偏辛辣,積習數千年,至今依然。正是這種地域自然條件和由此決定的人們的飲食習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氣,解熱毒。久服成習,藥用之旨逐漸隱沒,茶於是成了一種日常飲料。秦人入巴蜀時,見到的可能就是這種作為日常飲料的飲茶習俗。

茶由藥用轉化為習常飲料,嚴格意義的“茶”便隨之產生了,其典型標誌便是“茶”(cha)音的出現。郭璞注《爾雅·釋木》“檟”雲:“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見,漢時“荼”字已有特指飲料“茶”的讀音了,“茶”由“荼”分離出來,並走上了“”發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現則是伴隨茶事的發展和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直到中唐以後的事,也正符合新符號的產生後於人們的社會生活這樣一種文字變化的規律。

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眾說不一,西漢時已有飲茶之事的正式文獻記載,飲茶的起始時間當比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樑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東晉、喃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年也不允許。天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絡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秀之物。儘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標誌著中華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漢族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期待你的滿意啊~~

急求3000字左右學期論文——從俳句和茶道中淺談日本禪文化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象中國茶文化那樣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體的中國文化綜合影響。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國傳入的。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沒有喝茶記錄。而在這一文化傳入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侶們。他們去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將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帶了回來。其中之一便是飲茶與茶禮。由此,日本茶文化自開初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飲茶習俗傳入日本的初期,飲茶活動是以寺院、僧侶為中心展開的。據史料記載,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從那以後,弘法大師空海於806年把從中國帶回來的茶獻給了嵯峨天皇,他還從中國帶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遊近江時,在唐代生活了長達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親自煎茶獻給天皇,嵯峨天皇對此大為欣賞,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園。至榮西為止,茶與禪宗的關係可以說是以禪為主,以茶為輔。茶為坐禪修行時的飲料、禪案的素材、行道之資、救國之助等等。這些都只能說明茶與禪宗生活的密切關係,仍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法嗣關係。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見,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禪文化佔有很大比重,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禪的思想及禪宗的形式影響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築、園林、音樂、茶道、書畫、武術等。

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著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如果把禪寺裡的宗教活動叫做“寺院禪”的話,那麼茶道與禪宗就是一組平行並行的關係。

久鬆真一說:“茶道的第一目的為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為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著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著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說,茶道中必須滲透著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說,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說,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如上所述,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為開山,邵鷗為先導,千利休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為“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至今,茶道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為追求茶道而終身不嫁的女子,為追求茶道而辭去公職的男人屢見不鮮。現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會;(三)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絡的。

“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釜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裡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日本茶道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時代,由中國唐代的鑑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學僧最澄法師帶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層社會流傳。

十五世紀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採用“茶寄合”的大眾化形式。吸收“茶數寄”的品茶論證和鑑賞茶具的內容,結合佛教莊嚴肅穆的儀式。創立了茶道藝術。提倡茶禪合一,旨在清心。以後由禪門逐漸普及民間,形成20多個流派。如內流、樂流、細流、織部流、南聲流、宗偏流、鬆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紀後期豐臣秀吉時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創立了最大眾化的“一派茶道”又稱“千家茶道”後來,千利休子孫分三支,又稱“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為茶道宗匠。

所謂茶道,就是有關沏茶,飲茶的禮儀,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養性,增進友誼和學習禮法。千利休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稱“四規”是茶道的宗旨。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瞭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佗”字上。“佗”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佗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閒”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菴,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菴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佗”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閒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不是沱茶),“佗”有“幽寂”、“閒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裡,邊品茶邊閒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淨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鎌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茶文化的論文

分類: 資源共享 >> 文件/報告共享

問題描述:

我想找篇1993年發表的有關茶文化的論文,

有誰知道哪裡可以找到??

解析:

茶道的載體--茶的意境

黃 志 根 浙江大學茶學系 杭州 310029

摘 要 該文從茶道的由來,即茶的意境角度,論述茶事追求的本質內涵,並提出茶的意境是茶文化的由來與發展所不可忽缺。 關鍵詞 茶道;意境;茶文化

1 最早的“茶道”兩字因茶的意境而來.意境承 載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兩字,在愛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詩僧和茶僧美稱的皎然之詩作《飲 茶歌誚崔石使君》。詩的開頭是茶事的描寫,接著的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然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 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悶。”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來的非凡意境,“茶道”兩字 在最後一句“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通讀該詩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從 一飲之前的茶事情景鋪開,爾後逐漸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才有“道”與”茶道”,意境高遠,也真可謂“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詩怍(《飲茶歌送鄭容》) “丹五羽人輕玉石,採茶飲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蕩憂慄。 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 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並把茶的蘊意與友情連在 一起,詩的意境也讓人聯想到皎然與茶聖陸羽的關 系(可有相關的茶詩為證)。陸羽與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陸羽的影響。陸羽也正是在湖 州與皎然結識,進一步積累學識,並終成博學之士, 並完成《茶經》的最後定稿(顏真卿也受影響,並著有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源”的詩句)。

蘊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 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 極作用和影響。具體地說,是人們在經過茶事、茶文 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後,受那由茶所帶來的美 妙意境等影響而對人產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體驗茶的精神(如“精行儉德”般的內涵).並把它 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們把 這種影響,以虛幻的方式來表示,可稱之為與茶相關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礎或重要內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響,也與其中的意境深遠分不開。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構架,為不同時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來,已歷經·—千多年。當 今的茶文化專家設想從當代的實踐出發、以不同的 角度對歷史上以高深著稱茶道作”見仁見智”的認 識,有簡有詳,認識深刻;但茶文化初識者較難把握 (客觀上還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實踐與理淪的影響), 甚至有“茶道”一詞內涵,不說還行。越說反而越模糊 的反映,這主要與茶事實踐的程度與範圍、研究者的 出發點、及價值取向有異所致,初學者難以覺察、認 識和把握,也就不足為奇。一般說來,茶道是人們受 茶事感受並進入較深意境而生髮,茶道與茶的意境 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會因為個人(修養、興趣和事 件背景等)的差異,產生不同程度的體驗和感受,即 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認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 主題,引導人們參與其中。當然,要想從茶中得到深 刻的感悟和意界,還要求對茶與傳統文化、乃至個人 的修養有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 也有人喻此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的情景,而歐陽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屬此意。人們對 廣泛推崇的“精行儉德”(茶道精神)的領會.儘管因 人而異(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載可意會 而難於言傳的意境之體驗後,由茶而感發認識的進 步與修養的提高等。在當代,有人以杜甫的詩句“隨 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 及人文“觀照”,也是通及茶道後的感應。與茶道精神相關的意境,自然不會偏離茶道。

由於社會的發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會環境 和物件等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現代人即使能“打造”,能體會到諸如”人與 大自然之間,人與歷史之間的對話”的虛幻縹緲意境 的,也不在多數。但茶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史實已證 明:已經歷數千年的茶事。人們想通過茶事來獲得心 靈效應或人文觀照,有必要劉茶道作與時俱進的認 識。即重要的是引導人們去感覺和體驗茶能給人帶 來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如人們通過茶而進入自 感美妙的、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體會,並受其潛移 默化的影響,而不應該過多地講究、追求形式。這就 是本調的,與茶道相聯絡的茶的意境,它能體現 茶道精神,順應當代茶事的時代要求。如現代人喜歡 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煙的縈繞,人們因此會在茶中 停留,會有意無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如 能引導有意識的茶事實踐,尋找並獲得感悟,就是我 們常說的由茶事而帶來的精神歡愉。茶的意境.是不 同時代茶事的共同點。

3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諦順應時代的進步

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代替具體的茶道程式, 從中獲得感悟或精神的“純化”等,是人們把茶道局 限在深層次或程式化的認識所作的修正。時代的發 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小橋流水的場景已退縮至公園 或家庭—‘角;人們為趕上經濟大潮適應緊張的了作 節奏,即使留戀,也只能把諸如對傳統文化等恪守深 刻於內心,換之以“淺然”來對待周圍的人與事,花花 綠綠的消遣和娛樂也應運而生。顯然,歷史上文人雅 士式的品茶,會使年輕人感到氣氛頗為嚴肅。它代表 的是延襲—種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和歷史 沉積。人們對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況是高深或神祕 的茶道。好在歷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國人就會喝 茶,人們喜歡茶的“可口、可樂”,由此而能帶來的意 境,自然不會拒絕,畢竟,茶香在口,通過認識與引 導,還有助於為生活的詩化增光添彩,何樂而不為 呢!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當代茶藝,也可理解為在茶 的“可口、可樂”的基礎上,引導茶的意境與茶道相 通,展示“真、善、美”的內涵。

現代茶科學的發展,難以對歷史上文人墨客或 得道高人專利式茶道的解釋,但倒是有利於作“意 境”式的詮釋。茶之感人是通過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 發揮而紿人帶來舒適的感受,而現代的科學技術可 以通過了解茶的自然科學性,如學習茶的自然品質 特性——茶理.來體會茶給人帶來的妙趣,像如人希 望般的品性和情境——“茶是獨一無二的真正的文 明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的化身”(韓素音)。皎然所提 “茶道”詩句中的“全爾真”,可從兩方面加以理解。一 是茶為真正健康文明的飲料。茶的自然科學性表明: 茶無愧於是21世紀的理想飲料,茶有助於養性、靜 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醫般的功效和調理機能。二是 茶與“人的自然天性”相聯絡,也即人性中近於“道” 的本質(有“茶道即人道”的說法)。有人換了一種角 度說:當人們為諸如人性本善或本惡爭吵不休,茶性 及與此相伴的意境卻給人以啟示:喝茶時人們所體 現的最初的一面卻是最為“自然”的。

茶的意境,即與茶相伴而來的、給人以清新、淡雅、閒適、悠然,親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於一般 口腹物慾。飲茶可以是一種習慣,給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稱舉杯飲茶之“舉”,理解為一種期待, 頗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說:“茶之為物,能引導我們進入一個默想的人生世界。”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 導,讓人們從茶的感覺中放鬆“心靈”,讓人更睿智地領會世界上的人與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壺茶,包 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與“即茶即道”相聯絡了。

4 茶的意境的啟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傳統文化精義,與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從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國傳統文化 的深層。茶的歷史實踐已表明:茶與儒、道、悱的境界 相互滲透,儒家之禮、佛家之養、道家之閒,在茶的氛 圍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儒釋道三者之中.給人感覺 最為深切的是那種閒適的情感,所以許多隱士大多 有嗜茶的習慣,過閘雲野鶴的日子當然少不丁具有 閒情雅志的茶了,手舉一杯茶,神情清爽,盪滌心間 汙穢,這可非一般飲料所能比。但閒情適意的消極生 活方式仍不全是茶的意境所體現的內容,它含有積 極的因素,如茶之精神,蘇東坡也有“葉嘉傳”之賦, 這是茶文化的支柱之一;茶不同於菸酒,可為過把癮 就“死”的短暫性“解藥”,從文化本義而言,茶不應該 是什麼解煩之“藥”。它只是賦予人一種“靜”的心態, 在你的思緒隨著茶的“性致”飄散開去的時候,喝茶 者的思想在“治癒”自己的煩惱。讓你重新振作。茶在 這方面的功效被許多人認為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儒家尚守中庸和“禮”,應該說儒家這種源遠流長的影 響還是對茶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無論是過去,還 是現在。中國人把茶事作為禮的一種形式,茶更成為 尚禮的一部分,如廣泛存在於民俗民風中。這些可看作是儒家思想的影蹤(或民族的“血液”所致)。至於茶事所能體現的“與人樂”這一儒家思想,早已實踐於茶是人們溝通與聯誼的理想媒介。

“茶道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修養和境界,借飲茶而 相互(還包括自己的身心———筆者注)交流,文明優 雅,而且與佛教的禪宗有很深的淵源關係。”例如,陸 羽、皎然的佛門淵源,以及深刻的“茶禪一味”之說。 這裡所說的“深”,就是意境之不同。禪宗崇尚“頓 悟”,也即凡人也可以成佛,只要注意修行,且修行至 一定量時,“開竅”是遲早的事。它的修行遠不是苦 行,後來還崇尚凡事皆是修行,就依所作所為的原因 (這不違背佛教創立者的初衷)。喝茶作為修身養性 的習俗流傳至今,而茶的名貴與否也不為大茶人所 倚重,都可謂是茶與佛理相應,也如當今的“無我茶 會”所要求:人們應戒好惡之心,合茶之本意,併入茶 之意境。把喝茶與修行結合在一起,人們可以在茶的 意境中遐想……

茶之意境,與傳統文化的“儒釋道”內涵相通融, 是穿越時空的茶道構架。“茶道是一種產生於特定時 代的綜合性文化形式。它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 佛家淡泊的出世節操,同時洋溢著道家羽化的 爛漫理想,追求清雅,嚮往和諧,”這也不正是一種與 茶相關的意境?

最後,引用一段與茶之意境相關的文字,以供欣 賞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種行為,在人們心目上的含義卻早已 不是動作那麼簡單,它已經成為一種意境,一種文 化。有時候,喝茶是一種享受,它讓你心情更加舒暢, 交流更為流利;有時候喝茶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回 到自我,也記起過去,還純真是人的本質,只有在茶 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 有時候,茶是一種激勵,感受茶那一絲苦澀,拋棄那 一點惘悵,在茶水與心情共鳴的瞬間抬起迷惑的雙 眼,讓清新的空氣吹過,你又可以站起來面對一切。 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顯示出 超俗.淡雅中不乏 *** ,它讓你更加清醒,也讓你更 加從容。對於我們這些不會品茶的茶客,這種意境, 就是陶醉。”

茶道的論文 3000字 急~~~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我國和東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在中國製茶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中唐以來,飲茶之風大興於西北塞外。因此,當地牧民便驅趕著良種駿馬,到內地來進行茶葉交換,後來又通過使者和商人,進一步擴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茶馬交易”。白居易《琵琶行》中“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勸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也可證明這一點。

茶文化的發展在於:

1、 飲茶的廣泛盛行。

茶葉的通俗與高雅,代均具備十分豐富的內涵。在大眾飲茶和宮廷茶飲外,還有一個僧侶圈,茶與佛教的緣分很深,到了唐代這種緣分聯絡的更加緊密了。近年來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唐僖宗時期的金銀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飲茶之間的特殊關係。

2、 文人介入,詩文吟頌。

在唐代茶文化的發展中,文人的熱情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典型的是詩歌中的茶詩創作,比較著名的有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仙人掌》,白居易的《琴茶》齊已的《謝湖茶》等,這些茶詩的形式有古詩、律詩、絕句等,內容包括茶道的各個方面。

中國茶葉傳入日本在公元世紀開始,但當時日本並不產茶。因此,茶葉還及為稀貴,只有上流貴族階層和寺院才擁有,一般平民是不敢奢求的。似舉安溪茶藝.

“安溪茶藝”源於安溪鐵觀音功夫茶。通過挖掘整理、編排提煉、昇華為別 具一格的鐵觀音茶藝。

茶藝提示:讓品茶人瞭解烏龍茶,特別是名茶鐵觀音的沏茶技藝,是一門融傳統技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品茶藝術。具體包括:品茶環境、茶葉選擇、水質鑑定、茶具選用、茶藝人才選拔、茶藝音樂等。茶藝流程講究禮貌待人、款款有序、協作細膩優美、富有茶的神韻,使人們在品茶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藝之本:(純)茶性之純正,茶主之純心,化茶友之淨純。

茶藝之韻:(雅)沏茶之細緻,協作之優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藝之神韻。

茶藝之德:(禮)感恩於自然,敬重於茶農,誠待於茶客,聯茶友之情誼。

茶藝之道:(和)人與人之和睦,人與茶、人與自然之和諧,繫心靈之摯愛。它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它傳播的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啟發人們走向更高層次的生活境界。

日本茶道是人唐文化的翻版。其目的主要為接待賓客,聯絡感情,陶冶性情的特殊禮儀活動。最初,許多種茶的農民經常定期舉行茶葉評賽會,由此發展為許多人以品茶為一種娛樂。大家在一起飲茶敘誼。僧侶之間則利用茶氣來講經佈道,幽雅品茗,參憚悟道。

日本茶宗應體現,和(平),敬(友),清(寂),寂(幽雅)。

在日本一般舉行茶道的時間,分別為朝茶,飯後,消晝和夜話茶道對茶會的環境有一系列的規定,除“和”與“敬”,是指茶會上主人和客人之間應強調精神,態度和因有的辭儀外,“清”與“靜”則主要表現茶室,飲茶亭院的環境和氣氛要充分體現清靜和典雅,……

現今,在中國的一些茶區,如福建定期舉行的茶會大體上與日本茶道相似。如中國的安溪茶藝與日本茶道略有相似。

中日茶文化的對比之餘,不免有讓我們思考的地方。茶出於中國,興於中國,為什麼這燦爛的文化瑰寶,在近一百年中,卻改變了它千年的內含底蘊。試問當今有幾億人。

在品茶前沐浴,喝茶不足引茶而是細細品們茶所帶給你的精神的愉快。

起碼

越脫這個充滿氣氛的世界,人們的追求也能從物質享受上升為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在這個竟爭激烈的時代更為迫切。我們應該向日本學習他們對茶文化的追求,大不必以泱泱大國的心態自居,日本今天保留了一套完整的飲茶習慣,並將它們作為教程編入大,中,國小生的教材中,可見其普遍性。

外國人一絲不苟的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並加以繼承,而我們自己卻不能將這些文化傳統很好的繼承和發揚??著不免讓我們思考!

夜深萬籟寂無聲,

曉看平階展素茵。

茗碗縱寒終有韻,

梅花雖冷自知春。

請幫我翻譯一下這段日文 再把關鍵詞找出來 中日文都要 我是放在論文裡的 謝謝了

可以說日本茶文化的歷史是沿襲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在東方文明中,‘茶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

人們普遍認為‘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人的精神修養的方式之一。

它通過沏茶,品評,以及飲茶的過程,增進賓主雙方的友情,提升人的審美情趣。在學習禮節禮儀上亦起著非凡的作用,已然成為一種和睦愉悅的莊重儀式。

關鍵詞是 茶文化 茶道 儀式

茶文化

茶道

儀式

茶文化的2000字論文欣賞

  茶 文化 的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1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內涵為基礎,提出以物質層面———茶 種植 、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層面———茶藝、茶詩詞、茶境、茶 傳說 為切入點的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以期為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借鑑。中國自古就有 飲茶 的習慣,茶與中國人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以茶文化為主題設計的景觀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關鍵詞: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為主題的景觀多出現在茶種植、加工、銷售所在地,或觀光茶園,為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景觀設計和展示提供了物質和文化基礎。目前對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研究相對較少,如周小蘋等在《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一文中對四川牛輾坪生態觀光茶園的景觀創設提出了獨特見解[1];曾濤等在《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景觀、專案設定要以地方茶文化為根源,設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觀[2];王慧等在《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中著重研究了觀光茶園在功能設計與藝術精神上如何達到完美契合的問題[3];李琛在《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從茶文化的社會價值入手,結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態景觀設計理念,提煉出茶園文化景觀的藝術表現特徵[4];邵琦在《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茶園文化景觀設計應該考慮文化屬性、自然屬性、景觀形式展示、科學的施工過程、綜合管理規範等五個方面[5]。此外,學者在茶館室內裝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觀分析》一文中,通過分析茶景園林實體要素在室內裝修中所佔的比例, 總結 了各景觀要素在環境營造中的作用,並對不足之處提出修改建議[6];在《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一文提出景觀設計及景觀佈置在茶館氛圍營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標的《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也闡述了山、石、水等景觀元素在表現茶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8]。從相關文獻的研究可知,園林景觀、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在觀光茶園及茶館室內裝修中已經漸漸進入研究的視野,景觀所發揮的作用也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在此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採用何種設計方法的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該文嘗試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園景觀現狀的前提下,提出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內涵及茶文化園景觀的價值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在茶葉發展歷程中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物質內涵,是指茶的種植、培育、採摘、烤制、銷售等具有技術含量的科學技術內容;其精神內涵,是指茶的品種、品嚐、禮儀、民俗以及有關飲茶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人文科學內容[9]。文化價值。茶文化園景觀是以茶文化為主題而設計的景觀建築小品,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既是對茶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部分難忘歷史的再現,如茶馬古道動感雕塑園、陸羽亭等。以景觀的形式展示中國茶文化,更加生動形象,幫助遊客記憶,同時展示方式的多樣性也增加了遊客的參與、互動性,讓大家在娛樂中學習茶文化知識,領略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題的景觀有再創歷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應,必將為人們所銘記。經濟價值。觀光茶園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茶葉盈利和宣傳推廣方式,它通過氛圍的營造、體驗性活動的開展、特色旅遊專案的設定,為茶園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其中茶園氛圍的營造、旅遊專案的設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園景觀來實現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宮、茶田畫等,人文型的動感雕塑、文化長廊、文化景牆、特色瞭望塔等,為園區招攬了更多的遊客,活躍了園區的氛圍。旅遊價值。茶文化園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類。自然型的觀光茶田清新靜謐、綠影疊疊,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為廣大遊客嚮往的旅遊佳境。人文型的實景演出迭起,絢麗的舞臺燈光為觀眾呈現了一席絕佳的視覺盛宴;創意景觀小品、造型獨特的建築景觀、別具匠心的茶文化體驗互動活動,為茶園和旅遊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充分發揮了茶文化園景觀的旅遊價值。

  2茶文化園景觀現狀及設計原則

  2.1茶文化園景觀現狀

  我國現有的茶文化園景觀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成功的茶文化園景觀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趨同化與雷同化現象,屬於“CTRL+C”+“CTRL+V”或微改動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體可歸納為4點:設計初期沒有進行詳細的專案地塊及所在區域設計元素考察,設計成為無根的浮萍;設計開展時沒有明確整體形象的定位與塑造,缺乏主題創意與文化特色[10];設計方與委託方地位不對等,基本屬於設計方按照委託方想法把效果圖表現出來,物質功能性與文化藝術精神無法契合;施工方專業性較低,大部分情況是小包頭+大小工的組合,對施工細節及材料不重視[11]。

  2.2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充分考慮廣義的“地”,包括專案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氣象氣候、地的主人等,對“地”研究得越透徹,設計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則。新創造出的景觀需與天、地、人三才和諧統一,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和藝術效果,從空間佈局、虛實對比、形勢把握、材料選擇等方面入手,反覆用心推敲。以人為本原則。茶文化園景觀的建設最終是供人使用,因此應藉助現代技術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為規律,以此設計真正為人所用的景觀。創新原則。立足當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對景觀的設計進行創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以茶文化為主題,圍繞茶文化內涵展開景觀的創作。基於此,提出的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亦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物質層面,以茶種植、茶烤制、茶銷售、茶器皿為切入點;精神層面,以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說為切入點。

  3.1以茶種植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態自然的藝術品,景觀設計可以通過改變茶田的佈局方式,或方、或圓、或異形等幾何形狀佈置,形成不同形狀的茶田景觀,拉近人們與自然的距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功效.

  3.2以茶烤製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採用製茶的加工工具為原型,通過抽象、美學、設計等技術知識的運用,設計出獨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如將綠茶製作過程中用到的晒茶篩子,設計為茶園瞭望塔的形式,既體現當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設計有根可循;或將篩子作為休憩亭的頂部遮陰物,陽光透過竹條之間形成斑駁的倒影,增添了靜態亭廊的動感;仿造炒茶爐灶的造型,通過將其內部挖空,放入射燈的方法,設計另類景觀地燈等。

  3.3以茶銷售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享譽國內外的茶馬古道是茶貿易的獨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貿易通道。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可以通過雕塑設計再現古代“茶馬古道”上商人運茶、賣茶的場景,或通過仿造古代“茶馬古道”景象,進行實景復原,讓遊客親身體驗古代“馬幫”艱辛的貿易之路。

  3.4以茶器皿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南方飲茶頗為講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僅飲茶需要的器具就分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滌潔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壺、蓋碗等,彰顯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也為景觀設計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壺作為噴水景觀、以陣列式的茶碗作為觀光茶園的景觀小品、以茶勺作為雕塑原型進行抽象等,設計師可充分發揮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觀。

  3.5以茶藝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藝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從茶藝表演的全過程中取材進行雕塑設計,同時,茶藝師的服裝配飾等物件,可以通過放大尺度方法設計為景觀小品。

  3.6以茶詩詞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作為茶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也留下了許多詠茶、品茗、鬥茶、採茶的詩、詞、歌、賦、 成語 、 歇後語 等寶貴財富,如《一字至七字詩•茶》《茶賦》《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中尋求靈感,形成設計元素,傳承中國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賦互動長廊、主題茶樓等景觀建築。

  3.7以茶境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與禪的結合,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觀。“吃茶去”“茶禪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經成為禪茶文化的經典話語。一杯茶中,禪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學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與品味。通過營造寧靜祥和的禪景來打造特色景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觀光茶園所推崇。禪境的營造要深刻領悟佛學的精髓,它似有似無、或靜或動,樸實無華、寧靜高遠,言簡意賅又發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傳說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關傳說、歷史名人雅士,作為景觀設計的依據。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便是根據武夷山茶葉救助趕考秀才,秀才高中後重返武夷山道謝這一歷史傳說編排而成,該實景演出已成為赴武夷山旅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年收入上億元。此外,人們也設計了很多實體景觀建築,以紀念“茶人”,如湖北天門市為了紀念茶聖陸羽,建設了陸羽亭、文學泉、涵碧堂等景觀建築小品。每每置身亭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令人流連陶醉,感嘆中國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結論

  茶文化園景觀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景緻獨特、情趣高雅的視覺盛宴,同時它也是實現茶園休閒觀光價值的主要載體,是改變傳統茶園單一農產品生產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深入挖掘茶文化相關知識,系統地總結了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8種方法,分別是以茶種植、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說為基本進行設計,以期為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作者:王澤發 劉金燕 單位:泉州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小蘋,楊海軍.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J].安徽農學通報,2011(13):153-154.

  [2]曾濤,周凡.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張雲鵬,等.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4):205-208.

  [4]李琛.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5]邵琦.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J].福建茶葉,2016(5):144-145.

  [6]王奉慧.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區景觀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3):143-145.

  [7].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J].福建茶葉,2007(1):42-43.

  [8]唐黎標.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J].廣東茶葉,2004(3):16-17.

  [9]康乃.中國茶文化趣談[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173-183.

  [10]吳軍,波,臧真榮,等.中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初探[J].山東林業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現代園藝,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研究[J].福建茶業,2016(5):171-172.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2

  茶文化傳播茶名翻譯研究

  摘要:

  中國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作為茶源國,中國茶文化的話語權卻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上日益失勢。這種局勢出現的原因部分在於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混亂。從文化視角來看,這種混亂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源於茶葉分類範疇不通約;另一方面源於單品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過對以上翻譯問題的透視與解析,藉此對茶葉類別以及單品茶葉名翻譯提出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

  茶文化;茶名翻譯;不通約性;分類範疇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自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始,飲茶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需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隨著唐朝茶詩的盛起,茶慢慢滲透進中國 傳統文化 的血脈之中,與傳統“儒、釋、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東方茶文化。然而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上,後起之秀的英國“下午茶”文化與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爭鳴並佔領了主流文化話語權,為各自國家的文化身份與形象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觀之下,當代中國“茶文化”自鴉片戰爭後在國際舞臺上日漸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文化話語權逐漸失勢。這種局面的形成涉及眾多因素,其中茶葉譯名亂象叢生是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文化視野下,對茶葉名現行翻譯狀況進行述微,剖析茶葉分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帶來的翻譯問題,並討論瞭如何在具體茶葉名翻譯過程中再現文化並塑造文化身份,以期為中國茶文化在國際交流過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茶葉名翻譯現狀述微

  迄今為止,茶葉的發現與利用在中國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歷史,它於16世紀才被歐洲人所知,作為外來語通過音譯進入印歐語系。作為舶來品的茶葉名在印歐語系中的翻譯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隨著各國茶文化的平行發展,茶逐漸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脈中,成為各自的文化符號,而非一種單一的所指。本節將茶葉名置於各自的文化語境中對比異同,進行闡釋並分析茶名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以求從文化視角找到可行性的譯法。

  二茶葉名翻譯分析

  1.茶類不可通約性造成的翻譯混亂。

  由於當初茶葉進口地區方言的差異,茶的英譯主要有兩種發音,一種源自廈門方言語系(Te/Tay),而另一種則來自於廣東話語系(Cha)。廈門方言“Te”經由航海技術發達的荷蘭人傳入歐洲,經歷了“te,tee,tay,tea”並用的時期,到最後採用“tea”來統一稱謂。(程啟真,2010:P21)在國際文化舞臺上,茶葉傳到各國以後,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於飲用方法不同,各個國家所青睞的茶葉品種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紅茶,主銷歐美、大洋洲地區;其次是綠茶,最受中國及西非、北非等國人們的喜愛。近年來,綠茶在歐洲市場也開始回溫,再次是烏龍茶,除中國外,主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國坤,2004:P104)從茶類來看,歐美國家並未對其細分,只有紅、綠之辨別。而中國的茶葉分類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期,隨著新的茶品的出現,不斷地進行細化。在明朝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紅茶,而清朝則創制了白茶、青茶。(陳椽,1979:P44)以上中國的茶類劃分主要是參考加工過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對於這幾大類茶名的翻譯,由於東西方分類正規化不一,造成茶類翻譯出現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譯中的紅黑之辯。中國六大茶類中的紅茶是由武夷巖茶簡化了加工程式發展而來的一種全發酵茶。最早的紅茶產自附近村鎮的小種紅茶。最早進入英國市場上的紅茶則是武夷茶,這在國王威廉三世的牧師約翰•奧維格頓(JohnOvington)的《論茶的種類和品質》中有所記載:“第一種茶武夷茶(Bohea),中國人也稱它為武夷(Voui)。此種茶葉顏色偏小,葉子較小,沖泡後茶湯一般呈褐色或紅褐色。在中國,人們生病的時候或有健康保護意識的人往往在感覺虛弱時,就只喝這種茶。”(ovington,1732:P144)奧維格頓在撰寫這篇 文章 時只有中國這一個茶源國,印度和斯里蘭卡還沒有生產茶葉。因此,在十八世紀前“Bohea”被用來指代中國紅茶的總稱。但是隨著中國的閉關鎖國以及印度和斯里蘭卡等紅茶產地的出現,中國紅茶逐漸淡出了國際市場。中國的六大茶類劃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葉的湯色劃分,如綠茶綠湯、紅茶紅湯、黃茶黃湯,以此類推紅茶在命名之初,雖是黑葉紅湯,但是取其湯色,將其命為紅茶。但是隨著印度和斯里蘭卡紅碎茶的引入,武夷紅茶(即中國紅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葉色將其命為“黑茶”(Blacktea)。而國內茶葉外翻過程中多采用歸化譯法將紅茶譯作“Blacktea”。這種翻譯方法使得六大茶類中的黑茶,即後發酵茶陷入尷尬的境地。為了釐清紅黑之別,多數譯者將黑茶譯作“Fermentedtea”(後發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採用後發酵茶來譯介黑茶,是按照發酵程度來進行範疇劃分的不得已做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的分類範疇主次不分,因為如若按照發酵程度劃分,則分為不發酵、全發酵、半發酵,而後發酵的黑茶,與前發酵的白茶,中發酵的青茶和黃茶隸屬於半發酵茶系類。如果將其譯作“Fermentedtea”,並與“Greentea”“blacktea”等並置將造成茶類系統分類的混淆,而這種茶葉總類譯介時候的混淆則造成單個品種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譯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將黑茶譯作“Darktea”(深色茶),與“Blacktea”“Whitetea”等並置,以Dark替代“黑”,終將無法凸顯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與其他五類茶迥異。作為茶葉起源國以及茶類最豐富的國度,我國在輸出茶文化的過程中,理應肩負起“正名”與“分類”的重任,在茶名翻譯的過程中不能採用“西方為中心”的歸化譯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在國際上分類混亂,正規化不通,使得國內的其他茶葉一直在茶葉交流與傳播的舞臺中處於邊緣地位。國內將紅茶預設的譯作“Blacktea”,並且將其視為一個跨文化的談資 教育 英語學習 者的時候,英國人李約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紅茶已經直接譯作“Redtea”。(Needham,2000:P544)這種正名行為為茶葉統一正規化奠定了基礎,也對恢復我國茶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大有裨益。因此,紅茶的譯法並非流於表象的“受眾的接受問題”,而是緊繫國際茶葉範疇分類與中國茶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重要問題,紅黑之辨的溯源性理應得到譯者的重視,這對於泱泱茶文化的迴歸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譯之“烏龍”。六大茶類中的青茶介於紅茶(全發酵茶)與綠茶(不發酵茶)之間。按照發酵形成的色澤分類為青茶。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烏龍茶就是青茶的俗稱。而在國際茶品譯介的過程中,也鮮少將其譯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慣例採用音譯法將其譯作“Oolongtea”,與其他幾類同列。但是實際上烏龍茶即是烏龍茶類總稱,又是單個茶品名,也是茶樹的品種之稱。正是因為其意思以及涵蓋面存在的爭歧,後續的茶葉領域學者採用了青茶作為這種半發酵茶的總稱。而因為歷史因素的發展,隸屬於烏龍茶的大紅袍與鐵觀音等茶葉,因其海內外的傳播效度之廣,使得作為總稱的烏龍茶與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總孰分已經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學者指出,烏龍茶作為大紅袍與鐵觀音的上義詞,是劃分中的好壞不分。(陳椽,1979:P44)而如果在國際交流的舞臺上,使得“Darkgreentea”作為半發酵茶的總稱,使得烏龍茶成為青茶中一個分支,這樣不僅能夠規範茶葉的分類系統,而且使得茶葉的分類依據不言自明。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茶文化在輸出中最為棘手之事當屬茶類總稱的界定以及統一。釐清茶類總稱後才能夠使得各個茶類下的茶品在翻譯的時候有據可循、有法可依。而茶類統一英文名稱,必須先給紅茶“正名”,青茶“立目”。

  2.單一茶品名翻譯的混亂。

  茶界素來就有“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的說法。而單品茶葉的命名也是各具特點,有表達名茶品質特點的,例如茶類品種、造型、色澤、滋味、香氣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顯示地方特色的,表達強烈的地方、區域性。如西湖龍井、廬山雲霧茶等。表達文化特色,暗示歷史背景和文化史實,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銀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對於各色茶名的翻譯仍未統一。如武夷巖茶,有譯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譯法。這些紛繁蕪雜的譯法終究需要統一才能夠杜絕一茶多名的狀況發生,在國際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經濟價值。而筆者認為,作為茶文化身份的核心,茶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文化以及審美的轉換。茶從來不只是一種物質凝聚物,更是一種精神凝聚體。在譯介每一個茶名時,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蘊意的再現。本文試分析幾例,以傳達單種茶葉名的譯法。綠茶中的“西湖龍井”命名時採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龍泓井聖水得名。而西湖這一地名在國際上已被譯作“WestLake”,並以“淡妝濃抹總相宜”聞名。如果翻譯過程中將其採用音譯譯作“XiHu”,一方面茶葉的產地無從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詞所產生的審美想象也隨之消失,成為一種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龍井”一詞源於龍泓井,翻譯該詞的時候如果採取意譯“Dragonwell”(龍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龍”所蘊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徑庭。在中國,“龍”是威嚴、權利的象徵,蘊含積極的所指。而歐洲國家“龍”多意指殘暴、凶猛等特徵,與負面資訊相掛鉤。考慮到積極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葉在國際上的推廣等因素。“龍井”因此應採用音譯法,來規避文化之間差異。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來命名的茶葉品種很多,如韶山韶鋒、南嶽雲霧、祁門紅茶、金竹雲峰茶等。這些地名與山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採用目前通用譯法,而不能為求便利,純粹的採用拼音,使得茶葉出產地方、區域文化在外譯的過程中消失殆盡。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保留,採用通用譯法體現出來。這樣在推廣過程中,通過茶名就能溯其源頭,探索其背後的地方文化。而以歷史背景與文化史實命名的茶葉,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西施銀芽、八仙雲霧、東坡毛尖等。這些茶葉名均含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內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綠茶,因其產自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即四川省邛崍縣而得此溫文爾雅的芳名。而在這些茶葉外譯的過程中,也應該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歷史文化蘊意。如文君綠茶在外銷過程中應採取厚譯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這種文化內涵的備註使得茶葉名稱由來以及歷史蘊意得到了再現,在茶葉外銷的過程中,對於中國的文化外傳也能夠起著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葉在翻譯的時候也應以茶文化傳播與茶葉外銷為目的,力求將茶葉與文化緊密結合,以此來使中國的茶文化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中逐步的標新立異,獲取一定的話語權,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結語

  通過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們發現中國茶文化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在當今國際交流的平臺上仍需強化其地位,構建起標新立異的文化身份。這種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於茶葉種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造成的翻譯混亂,以及單個茶葉名翻譯的不統一,翻譯過程中不重視文化的再現等因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作為茶源國的我們應該積極推行新的範疇分類譯法,這種新的範疇分類譯法不僅有利於其他茶種的推廣,也能夠杜絕單個茶葉名翻譯的混亂。對於單品茶葉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葉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現,這些文化因素有利於中國茶文化身份的重構以及推介。

  作者:劉珍珍 單位:淮陰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程啟真.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國坤.茶文化概論[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3]陳椽.茶葉分類的理論與實際[J].茶業通報,1979,1(2).

  [6]施海根.中國名茶圖譜:綠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 

標籤: 茶文化 論文 日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l0k3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