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的歷史演變過程

茶的歷史演變過程

茶的歷史演變過程

茶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當時人們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在西周、東周時期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秦代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唐代飲茶風俗盛行,茶成為國飲,陸羽被尊稱為茶聖,所著《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對中國茶文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1。

茶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當時人們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在西周、東周時期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秦代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唐代飲茶風俗盛行,茶成為國飲,陸羽被尊稱為茶聖,所著《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對中國茶文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中國。

起初,茶葉只是草藥,被人們用來治病、解熱、消暑等。

漢朝時期,人們開始用茶葉飲料來祭祀神靈,這被認為是茶葉被文化和宗教所賦予的第一次重要意義。

唐朝時期,茶葉成為文人雅士聚會時的慣用飲品。

茶道也因此開始形成,茶藝的精緻和考究使茶飲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宋朝時期,茶葉普及到了農民階層,併成為交流和社交的媒介。

同時,茶葉的種植、製作、貿易也開始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

元朝時期,茶葉傳入了西方,成為中西方貿易的重要品種。

此後,茶葉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傳播。

明朝時期,中國的茶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峰期。

茶藝被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清朝時期,茶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茶葉出口成為國家重要的收入來源。

現在,茶葉已經成為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普及飲品和文化符號。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的發展一共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茶在中國被人們利用的方式經歷了藥用、食用和飲用三個階段。利用方式從直接食用鮮葉到把鮮葉加工成幹茶儲藏備用。

1、茶之藥用階段

早在距今4700餘年的神農時代,古人發現茶樹的鮮葉具有解毒作用,直接含嚼茶鮮葉汲取茶汁用作療疾,久而久之含嚼茶葉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

2、茶之食用階段

雖然秦漢時期,茶的價值仍主要表現在藥用上,但是在西漢時,四川一帶率先開始了飲茶的風尚,到了魏晉之時,茶作為一種日常飲品已經在尋常百姓乃至達官貴族中形成共識。

這一時期的飲茶方式表現出一種多樣性,人們將採摘的新鮮茶葉進行簡單的殺青之後,便將其碾成糊狀加上油膏等原料製成茶餅或者團茶,飲用時放上蔥、姜、桂等進行煎煮後飲用。

3、茶之飲用階段

隨著人類的生活不斷髮展,茶的利用方式從直接食用鮮葉,發展到將鮮葉加工成幹茶儲藏備用,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將鮮葉洗淨後置於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的茶雖苦澀,但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時間久了人們便養成了煎煮品飲的習慣,這是茶發展為飲料的開端。

飲茶在經歷了唐、宋、明三代的發展過程中,演變出了唐煮、宋點、明泡三種飲茶方式。明朝的泡茶方法便是將茶葉放在茶壺或者茶盞之中,以沸水沖泡後直接飲用。我們現在沖泡方法便是在明朝的泡茶方式上演變而來。

茶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也是在印度。

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

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以上內容參考茶(中國傳統飲品)_百度百科

茶葉的發展歷史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4、漢代:(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化,成都成為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僧道生活和茶為教事吸收的影響,氣候條件也有得於茶業的發展。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鬥茶獲得。

7、元代:700年以前,製作散茶,重炒略蒸。

8、明代:據今600多年,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

10、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

11、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12、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展時期,的支援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1、三國以前茶文化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2、晉代茶文化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樑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

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

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談。東晉、南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談家。

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

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於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絡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儘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3、隋唐茶文化

根據茶在先前都是藥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也多是認為對身體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國茶文化,公元780年,陸羽據此著《茶經》,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專有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創新了中國茶道精神。

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

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也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

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5、明清茶文化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

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6、現代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

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巨集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

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列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

茶發乎於神農氏,聞與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食茶記載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

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茶葉的起源及歷史

神農發明茶之說,究竟由誰提出,今已難確考,但最先將此說形之於文字,並加以闡述者首推陸羽。相傳為神農所撰的《神農食經》雲“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以證其說。

提到茶的《本草》,其經歷代傳承,由《唐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政和本草》一路發展完善,在距今約900年前終於有了里程碑式的定本。但從《神農本經》起至《政和本草》,均無神農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片言隻字。

從考古發現來看,上世紀以來出土的東漢茶具上已刻有“茶”字,晉、唐碑刻上亦多出現“茶”字。眾所周知,專用茶具總比茶飲略晚些問世,據陶瓷史專家頗為一致的研究成果,我國已出土的茶具可確證最早為東漢時燒造,亦可為上述戰國或秦漢茶起源說提供有力的佐證。

擴充套件資料:

宋代茶文化的鼎盛,是毋庸置疑的。文學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茶詩的盛衰就頗能說明問題。盛唐前期的玄宗開元末之前,很少有茶詩,李白、杜甫等天才詩人僅有茶詩寥寥數首;唐中期,即元和末以前,茶詩大增;唐後期即穆宗至唐亡,茶詩盛行。

見於《全唐詩》者55人,存茶詩233首。宋人茶詩則數以萬計,文士幾無人無之,陸游一人就有茶詩320餘首之多。

參考資料:人民網-茶究竟起源於何時 中國出土最早茶具

茶文化的演變

在中國5000年的漫長曆史長河中,無數璀璨文明的隨之產生,又隨之消失,而茶文化不僅沒有被人忘記,反而越發蓬勃生機,更是走向世界。那麼茶文化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是怎樣演變和發展的呢?接下來就讓茶能成事帶領大家從歷史中學習茶文化知識吧!

一、茶文化的來源

文化:文化一詞源自我們的“大道之源”《易經》,賁卦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二、茶字演變

1.茶在古時稱:

荼:出自《荀子·大略》,原意指古書上說的一種苦菜和茅草的白花。古同“塗”。

檟:來源於唐·陸羽《茶經》,指楸樹或茶樹。

荈(chuǎn):出自《爾雅》。晉·郭璞:“早採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

蔎(sh):是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也是茶的別稱。

茗:《說文解字》時補:茶之嫩芽也。從草名聲,以茗專指茶芽

2.唐代陸羽《茶經》真正統一使用茶字,沿用千年至今。

3.茶:人在草木間、茶字象徵長壽,把108歲老人稱為:茶壽老人

4.茶是人木之和:從茶樹上採摘下來的芽葉,經過不同的工藝製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5.茶道的定義是沒有定義的,因人而異。作為茶文化金字塔的最頂端,道,首先是走出去,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茶道,它一直在變,也一直未變。

6.與茶相關的字

a.和、靜、怡、真(林治)

和:堅實的思想核心,是儒佛道共通的哲學理念

靜:必經的修習之道

怡:怡悅的心靈享受,怡目樂口、怡心樂意、怡神樂志

真:茶道的終極追求,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

b.清、敬、怡、真(臺灣)

c.和、敬、清、寂(日本)

d.和、敬、儉、真(韓國)

三、中國的兩種茶

中國有2種茶,上至皇宮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中國的茶可高可低、可雅可俗,雅的是:內心所求。俗的是:民間之食。而正是這雅俗,至今千年,烙印在我們的文化血液中傳承不朽。它博大而寬廣,是物質和精神的代表。

四、中國茶簡史

1、傳說時期

三皇五帝時代(公元2000年前)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者,茶也。這是我們關於茶的最早的傳說。

2、形成時期

漢魏晉南北朝

a.殷周時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

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曾有如下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佇、魚、鹽、鋼、鐵、丹、漆、荼、蜜……皆納貢之。

b.西漢(公元前200年)

①西漢辭賦家王褒,在他寫的一份勞工契約《憧約》中,規定傭人要“武陽買茶”、“烹荼盡具”。武陽位於現在的四川省彭山縣,當時已是一個頗有規模的茶葉集散地。

②《四川縣誌》荼祖吳理真,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種植茶樹的人。

c.三國(公元200年)

《吳志.書曜傳》“孫皓每饗宴,坐席無不悉以七升為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浩初禮異,密賜荈代酒。

d.晉代南北朝後(公元400年)

張楫在《廣雅》中描繪說:“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於葦之。這是正式有文字記載飲茶已不再將新鮮茶葉或嫩梢煮作羹飲,而是進入製茶飲茶新的時代。②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浦而已。”以茶養廉也標誌著中國茶文代的起源。

3、興盛時期

唐代公元600-900年

茶始有字-在中唐時期,“茶”字開始廣泛地使用

茶始作書-陸羽著的《茶經》不僅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門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茶書,是茶文化絕對經典

茶始銷邊-唐朝的茶葉生產充裕,在滿足自身消費的同時,南方的茶葉產區以各種途徑把茶葉遠銷邊疆。

茶稅-茶葉開始作為全國的一種社會經濟,除其具有的商品性內容以外,主要反映在茶稅的課徵上。

對當時生活的影響

a.飲茶之風大盛,宮廷盛行,民間效仿,文人熱衷,達到了“"比屋皆飲”、“投錢取飲”的程度。唐代佛教興盛,禪茶一味。僧人打坐與茶解乏益神的功效的完美結合。

b.文成公主嫁藏,帶去了茶葉和飲茶的習俗,使茶與佛教和藏族同胞的生活進一步融合。喇嘛寺中出現了空前規模的茶盛會,飲茶的地域進一步擴大。

c.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有一套大唐系列茶器。根據同時出土的《物賬碑》記載:有“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兩

4、鼎盛時期

宋代公元900-1300年

a.貢茶與仕途:皇室十分重視貢茶的質量,且貢茶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地方官的仕途不僅提高了製茶的水平,更延伸出了特色的“鬥茶”。出現御茶園和官營茶園,茶葉種植面積比唐代擴大2~3倍,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

b.專業的茶師、茶學理論、文學藝術作品湧現:蘇東坡、范仲淹、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著名茶人。蔡襄的《茶錄》就是專門為仁宗皇帝瞭解貢荼及其品嚐煮飲技巧而寫的一部專著。宋徽宗以一種荼葉專家的姿態撰寫《大觀荼論》

c.精細化茶品之龍團鳳餅:歐陽修稱這種茶“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薦這種小龍團,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隨便賜贈,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禮祭天地時,中樞密院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團。

5、成熟時期

元明清公元1300-1644年

a.元代是茶葉的過渡區,明朝茶葉對外貿易加強,鄭和7次下西洋,茶葉輸出量大大增加。歐洲文獻中最早提到中國茶的是1559年(明世宗嘉靖38年)義大利著名作家拉馬司澳《中國茶》、《航海與旅行記》16世紀荷蘭、英國等國紛紛到中國販茶。

b.製茶工藝的改變

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興散、改造芽茶,推動了芽茶和葉茶的發展。黃茶、黑茶、紅茶也相繼出現。

元代《王禎農書》所載的蒸青技術,雖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時,製茶炒青技術發展逐漸超過了蒸青方法。

c.茶方式的改變—沖泡法

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沖泡,而且芽葉完整,大大增強了飲茶時的觀賞效果。明代人在飲茶中,已經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和環境美。明代文人認為,唐宋人的團茶碾末煮飲,有損荼的真味,茶飲應著重於香、味、色的完美統一。

d.清朝在散茶葉茶發展的同時,其他茶類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包括白茶、花茶、青茶相繼完善。

e.鴉片戰爭-茶葉戰爭

中國荼葉最早由荷蘭傳到歐洲,荷蘭利用其強大的海軍勢力以及優良的港口優勢,壟斷中國與歐洲的茶葉貿易。英國為了爭奪海上霸權,曾4度對荷蘭發起戰爭,最後英國壟斷了海外貿易。

5、成熟時期

元明清公元1644-1912年

一部《紅樓夢》全書一百二十回,其中談及茶事的有近300處,豐富多彩,其內容涵蓋茶的型別,品茶要素、茶禮茶俗、茶詩茶聯。譬如:林黛玉初進賈府、櫳翠庵品茶、王熙鳳送茶、賈寶玉侍童。

6、衰落時期

1912-1949

辛亥後,1912年中華成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其間多次國共內戰、以及抗日戰爭,民不聊生,致使茶葉的發展有所停滯,中國茶葉進入衰落時期。

7、復興時期

新中國成立至今

a.1950年-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展期,的支援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階段。

b.2013年2017年,中國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已經牢牢穩居世界首位。陳櫞教授(1908-1999):1979年撰寫了《茶葉的分類理論與實踐》,依據加工工藝、發酵程度、品質不同等系統地將茶葉分為六大類。至此,茶葉的分類才正式完善。

茶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漫入骨子裡,尤其是茶文化的在歷史的長河中演變成現在的茶道,只要茶文化在,茶道便會永遠的傳承下去,茶能成事,好茶相伴,成事而來!

有知道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的嗎,科普一下?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著密切的關係。 茶的起源和歷程可以總結為一下六項:

1:啟蒙

2:萌芽

3:形成

4:興盛

5:普及

6:發展

具體如下:

1: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2: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瘛⑸緇嶙饔謾?

3: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宋朝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5: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6: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

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

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

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

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

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列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茶文化的形成及演變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茶文化的形成及演變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中國是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和利用茶的國家,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茶樹距今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但茶葉被人類發現並且加以利用卻只有四千多年。

關於茶葉的起源有一個故事,傳說神農嘗百草日,有一次吃了一種草後不幸中毒了,幸好茶葉汁流入口中才得救。從此茶葉的就被開發利用了,在《神農百草經》裡就有記載茶葉的藥用價值。在唐代的《茶經》裡也寫的,茶葉發於神農。在西周時期茶就已經是上貢西周王的貢品,並且那時候就已經有種茶的茶園。到後來茶區不斷擴大製茶技術也更加的精進。

唐朝茶文化形成。隋唐時期人們把茶葉加工成餅茶,做成湯品飲用。隨著茶的盛行相關的茶具、茶品種類、培植技術也變得多了起來。關於飲茶習俗也蔚然成風,飲茶時不僅注重茶葉的種類,對於水的選擇、泡的方式、喝茶的環境也越來越注重。對於那些有著高的身份地位的人更是講究一個“雅”字。

宋朝茶文化進一步發展茶文化,加上宋太祖趙匡胤喜愛飲茶,讓茶文化得到了大大的推行,對於不同等級的人用茶也更加的細分了。宋代的飲茶活動十分的豐富多樣有“貢茶”、“鬥茶”、“繡茶”等等,茶館文化也開始出現。後來的元明清時代茶文化持續發展。清代茶館文化得到盛行,許多茶客除了飲茶還在茶館裡聽書、看戲,茶館逐漸形成了民間娛樂場所。

茶文化發展的現在,在全世界都有些它的身影,不過中國依然是茶文化大國,我們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和豐富的物質基礎為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中國人的喝茶演變史是怎樣的?

中國人的喝茶演變史是怎樣的?

飲茶最初起源於吃茶,這個演變的過程大概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生吃藥用。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母系社會,人們發現了茶葉具有解毒的功效,便將茶葉用於治療疾病。在晴天把茶葉的鮮葉晾晒在陽光下晒乾,以便用於幹吃與治療疾病。如果遇到下雨的時節,鮮葉無法晒乾,就把攤晾的茶葉放置於瓦罐裡面,以後便可以直接食用。

神農見茶

二、熟吃當菜。大概是3000多年以前,因為茶葉幹吃非常難以下嚥,人們便想到了烹煮食用。至今,在我國西南邊境的很多少數民族像傣族,哈尼族,景頗族等都有把茶葉當做菜來吃的習慣。他們將新鮮的茶葉日晒之後放在鍋裡烹煮,等到葉子變軟之後,放在竹簾上揉搓做成“竹筒茶”,當做蔬菜來食用。

三、烹煮飲用。大概在戰國時代,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與進步,人們發現茶葉經過加工後烹煮飲用不僅能夠提神解渴,而且還能享受到茶葉的清香鮮爽,於是人們開始習慣於將茶葉烹煮後飲用。

四、沖泡飲用。在唐朝,盛行蒸青圖餅茶,明代以後發展為炒青散茶。飲用方法也隨之由烹煮改為沖泡,成為飲茶歷史上的飛躍,而這一時期的各色茶藝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花樣繁多。

茶葉的發展歷史

茶葉的發展歷史如下:

相傳神農氏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人,茶葉一開始並不是飲用的,而是當作藥物。從魏晉南北朝開始,茶飲開始走入普通百姓家,成為生活的必備品,而南北朝以後士大夫品茗清談,坐而論道。飲茶的風尚形成,逐漸由南向北、自上而下地普及。

唐代是茶文化走向興盛的時期,也是茶葉產區大規模普及的時期。唐開元之後,飲茶活動達到空前規模,成為國飲。而對比唐之前,茶主要作為藥用或者粗放型的解渴的飲用形式相比,這是一個質變的過程。

繼唐代之後,雖經歷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割據,但它卻未衰反盛,至宋代更為盛行。宋人還發展了一些新穎獨特的技趣性飲茶,如:鬥茶、分茶。到了明代,明太祖廢除福建建安團茶進貢,禁造團茶,改茶製為芽茶,也就是散茶。

而這種散茶,不需蒸青而直接烘焙,保留了茶葉的本色、真味。到明末清初,茶的飲法逐漸變成如今直接用沸水沖泡的瀹飲法。近代茶葉的衰落局面,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為止。新中國成立後,茶業也再次蓬勃發展起來。

茶文化的特性:

1、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

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融入了儒家、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2、時代性:在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不斷擴大,延伸、和發展,交往日益頻繁,茶文化傳播方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

3、民族性: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形成的民族茶藝,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以及茶俗與喜慶婚禮,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標籤: 演變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5l0z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