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為什麼諷刺小說寫的都很含蓄

為什麼諷刺小說寫的都很含蓄

為什麼諷刺小說寫的都很含蓄

1、文化傳統的影響:諷刺小說這種文學形式起源於歐洲,傳統上依賴於具有多義性的寓言、寓言故事和幽默,通過隱喻和象徵來達到效果。這種文化傳統影響了許多諷刺小說家,讓他們更加傾向於採用含蓄、婉轉的寫作方式。

2、讀者的閱讀習慣:諷刺小說通常涉及到社會現實的批判和反思,但並不是所有讀者都願意直面醜陋的現實。因此,作者需要採用些許含蓄、委婉的語言方式,以溫和的方式傳達諷刺意圖,避免直接指責和衝擊讀者的心理。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說《圍城》的諷刺特色

摘要:本文擬從《圍城》這部小說諷刺特色的角度分析它的語言藝術,以此來表現錢鍾書先生博學睿智的才識,以及他精闢辛辣、幽默雋永、細膩婉轉的語言風格。

關鍵詞:《圍城》;語言藝術;諷刺特色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創作的唯一一篇小說,從它的藝術價值看,是中國現代文學少數可以傳世的佳作。它的創作基調是諷刺,其語言的獨特性在於強烈的諷刺性,他嶄新的創造在於通篇作品中沒有用說教來揭露他所看到的社會弊病,而是活用諷刺來展示各個側面的醜惡。

一、諷刺手法在《圍城》中靈活多樣

《圍城》中的語言獨具特色,無處不閃爍著幽默、諷刺、智慧的火花,《圍城》中活用諷刺恰到好處,可謂新奇巧妙,充分體現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技術。

一是善於運用文言文語句進行諷刺。錢鍾書先生接受過良好的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在《圍城》中,錢鍾書靈活地運用了文言詞語對人物進行刻畫與諷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寫到方遁翁時,就有如下描述:“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要洋人娶要她,否則男人至少是雙料博士,鴻漸,我這話沒說錯罷?這跟‘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一個道理。”這裡的“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是一句文言文,作者通過這一句話,諷刺了方遁翁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也諷刺了他賣弄學問的本質。還有點金銀行周經理的這樣一段話:“賢婿才高學富,名滿五洲,本不須以博士為誇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賢婿似宜舉洋進士,遮幾克紹箕裘,後來居上,愚亦有榮焉。”這段話整段都是文言文,作者就利用文言文的作用讓讀者與自己產生共鳴,諷刺周經理的虛偽、虛榮、市儈的嘴臉。

二是借用英文進行諷刺。一般來說,行文中,現代漢語能表達清楚的,就不需再借用外來詞語了,胡亂地使用會有反效果。然而,錢鍾書先生在小說中運用了英文,卻是達到了諷刺人物的效果。如:張吉民接待方鴻漸時所說的一段話“Hello! Doctor方,好久不見!”“Sure!have a look see!”“Sure!值不少錢呢,Pleny of dough。並且這些東西不比書畫。買書畫買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於Waste paper。磁器假的,至少還可以盛菜盛飯。我有時請外國Friends吃飯,那就用那個康熙窯‘油底藍五彩’大盤做Salad dish,他們都覺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點Old-time。”在這裡,作者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張先生那種崇洋媚外的醜態,諷刺了他善於賣弄自己,炫耀自己的走狗身份。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錢先生常常利用諧音在人名、詞語的翻譯上做 文章 ,以達到諷刺的效果。例如李梅亭在自己的名片上將“李梅亭教授”譯成英文“professor may din lea”(五月,吵鬧,草地),錢先生還假借趙辛楣之口將“梅亭”與“mating”(交配)聯絡在一起,飽含諷刺之意,使假道學李梅亭的好色本性再一次自然地流露出來。

三是巧妙活用詞語進行諷刺,使得語言有別樣的異味,給人一種新的感覺。例:“後來跟中國‘並肩作戰’的英美兩國,那時候只想保守中立,中既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結果這‘中立’變成只求在中國有個立足之地,此外全讓給日本人”。“中立”作者在這裡分拆開來變成“中不中”“立也不立”“在中國有個立足之地”這幾種思想,滑稽地嘲諷了英美兩國的。其中“並肩作戰”也屬於詞語的超常用法中的變異方式。

此外,《圍城》中諷刺手法靈活多樣,比喻、用典、重複、比較、推理等手法處處見鋒芒,達到近乎完美的諷刺效果。

二、諷刺物件在《圍城》中無所不包

錢鍾書先生在小說《圍城》中,諷刺的物件相當廣泛,無所不包,他在自序中說:“在這本書裡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有忘記他們是人類,還是人類,具有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而這一類人物,就是當時的病態的知識分子。《圍城》中常用詼諧的鋒刃刺向這些所謂的“兩足動物”。

可以說,在《圍城》裡的“芸芸眾生”中,幾乎每個人物出場時作者都對其肖像進行了一番諷刺性描繪。常常採用既含蓄而又挖苦的漫畫式筆法,令其形神畢露。例如,那位出場一次的“哲學家”,他的名氣是靠同外國著名哲學家通訊和會面獵取來的。當他沾沾自喜吹噓他同羅素會面的對話時,其實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虛和無聊。再如三閭大學校長高鬆年,自稱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學家,人們卻看不到他的科學家風範。其實是一位心術不正,好色貪杯玩弄權術的學界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的大學的化身。在法國取得文學博士頭銜的蘇文紈號稱“才貌雙全”的“女詩人”,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襲的一首德國民歌。自稱是“詩人”的曹元朗,其“傑作”《拼盤姘伴》,令人發噱作嘔。這兩個最後卻結成,確是“珠聯璧合”。像這樣的例子,在《圍城》中隨處可見。每一個人物,在錢鍾書的筆下都化作一幅幅諷刺性極強的漫畫。

在《圍城》中,作者不但對“知識分子”行車走卒之輩進行盡情調侃嘲弄,就連那些沒有生命的事物也要戲謔一番。如“桌子就像《儒林外史》裡范進給胡屠戶打了耳光的臉,颳得下半斤豬油”,寫的是鄉村小旅館裡骯髒的桌子:“侍者上了雞,碟子裡一塊像禮拜堂定風針上鐵公雞施捨下來的肉”,寫的是西貢酒家裡堅韌異常的“佳餚”;“這不是煮過雞的湯,只像是在裡面洗過一次澡”,寫的堂堂的三閭大學系主任宴請賓客的清淡如水的雞湯;“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經登陸了好幾天;肉像 潛水 艇士兵,會長期伏在水裡;除醋以外,麵包、牛油、紅酒無一不酸”。這一串不相宜的事物寫是方鮑二人一整天“什麼都彆扭”的倒黴相,作家擷取人生中富有諷刺喜劇色彩的片斷,調色畫像,渲染加工而進行的輕鬆的幽默。

在人物的展示過程中,作者對官場、、學術虛偽、社會落後等都不失時機的進行嘲弄諷刺,錢仲書的筆觸及了那十里洋場的政界、銀行界、新聞界、和工商界的醜陋,還描寫了寓公們的可笑可鄙生活。那麼下面各例則是作家刻意用他那支戰鬥的筆,對當時社會上的群醜、無聊文人的醜態所製作的活畫像:“可是方鴻漸也許像這幾天報上戰事訊息所說的‘保持實力,人造戰略上的撤退’”。借方鴻漸的表現批判了投降的。又如把方鴻漸一行人在泥濘路上鞋底上沾滿的泥巴比作“抵得貪官刮的地皮”,把店裡長久銷售不掉的半生不熟的肥肉的顏色比作“像紅人倒運,又冷又黑”,鋒利而貼切,逗人發噱。這些脫口而出的比喻,看似漫不經心,實質包含著作家對那些食人者無情的鞭笞和批判。對書中刻畫的那些道貌岸然、整日掛著牛津、劍橋的幌子標榜自己,招搖過市,實則不學無術的無聊文人,作家同樣地用他那支辛辣的筆觸,借用諷刺性的比喻,將他們的面紗揭去,還之以本來面目。

三、諷刺藝術在《圍城》中顯赫地位

一部優秀的小說應描繪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巴金曾說過,讀者關心的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主人公的命運,傳統的小說一般比較注重小說的思想內容,講究 故事 情節的完整性和曲折性。而《圍城》給我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倒不是作品的主題、故事情節,而是鍾書先生那種所特有的對社會、人生獨特的、辛辣的嘲諷。小說雖也有一個較為明顯地主題,卻沒有一個完整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主題、情節不被讀者所重視,不是因為作品的主題,情節沒有什麼社會價值,而是因為錢鍾書先生那種對生活獨特的、辛辣的諷刺藝術特別突出搶眼,引導讀者眼光由社會朝心理病態及醜惡靈魂的挖掘轉移,不以激烈的矛盾衝突取勝,而以精妙有趣的諷刺藝術感染讀者。

諷刺藝術在《圍城》中的地位是非常明顯的。不似傳統小說藉助典型的環境加以渲染,而主要是通過各種諷刺的藝術手法刻畫人物。作品雖然也注重描繪時代背景,並使其成為作品的重要內容,但在處理它與人物形象塑造的關係上是無法比擬的。一部好作品至少應該在某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才能顯示出作者的獨特個性和品質。比如契柯夫的作品辛辣諷刺,帶著“含淚的微笑”;歐•亨利追求精巧的構思;茨威格擅長描寫女性……《圍城》所表現出來的是錢仲書的學者式的幽默諷刺,這種諷刺絕不同於新文學史上其他類似的諷刺小說家。

正如黑格爾所說:一切精神活動的目的都在於使人的主觀意圖與倫理世界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的結合,即它的自由,並且成為有意識的。由此可見,藝術的使命在於現實的調和。如果不能調和,則遁入其身。按照黑格爾的觀點,對現代人來說,出路只有一條,即到主體的內心自由中尋找避難所。作為藝術,應該有各種表達其意義的手段,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亦不同。《圍城》則採用高明的諷刺藝術。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通過諷刺的多樣性的使用,讓人們感受到諷刺背後對方方鴻漸等人的一些同情。錢鍾書先生冷眼旁觀,忽冷嘲,忽熱諷,出盡了那些庸俗知識分子的洋相,表現出知識分子對悲慘命運的那份無奈,讓人於幽默中體會到潛藏於後的悲劇意味以及對生命的無奈。

總之,《圍城》的諷刺藝術,給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厚獨特的新天地,在小說裡對社會不容情面的蹊落、挖苦的背後,又蘊涵著作者那樣多的對人生的熱望,通過方鴻漸的命運,剖析當時灰暗社會的醜陋,更重要的是想喚醒在“圍城中徘徊、掙扎的人們,衝破圍城,去走自己的新路”。因此,錢鍾書先生獨特的諷刺藝術,不僅在《圍城》中獨佔鰲頭,而且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參考文獻:

[1] 章曉俊.淺談《圍城》的諷刺藝術特色[J].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s1).

[2] 裘新江.投向人性醜惡的理性之光——吳敬梓與斯威夫特之諷刺比較[J].滁州師專學報,1999(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lana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Wei Cheng in the perpspectvie of its satiric characteristics, hoping to show wise and learned ability and insigt of Mr. Qian Zhongshu and his incisive spicy, humor meaningful and exquisite language style.

Key words: Wei Cheng; language style; satiric characteristics

為什麼是諷刺小說

諷刺小說:主要是指以貶抑現實的態度和諷刺的表現方法而獨標一幟的小說。廣義的諷刺有兩種:一種是寄寓性諷刺,主要從神魔小說中孕育出來;一是寫實性諷刺,主要從世情小說中孕育出來。狹義的諷刺只指後一種。

諷刺小說像《儒林外史》,帶有批判意味,描寫社會黑暗,總體來說態度比較溫和。

諷刺小說的語言風格叫輕鬆,是一種含笑的冷意;譴責小說的語言風格較沉重,作者是帶著一種憤怒在寫作。

諷刺小說

清代出現的一種譏諷社會現實的小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寓譏彈於稗史,晉唐已有,而明為盛,尤在人情小說中。然此類小說,大抵設一庸人,極形其陋劣之態,藉以襯托俊士,顯其才華,故往往不大近情,其用才比於‘打諢’。……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它用誇張手法和嘲諷的態度,揭露、抨擊社會的黑暗和時弊,但對社會本質的認識,有很大的侷限性。代表作品有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

有了以上這些,所以《紅樓夢》不是諷刺小說!!!

另可參考:

http://courses.gxnu.e.cn/chinese/gdwx/kwlx8.html

http://ke.baidu.com/view/2571.htm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哪些特點?

下面就《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作幾點具體分析。

第一、《儒林外史》善於通過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寫,表達對人物的嘲諷之情。

例如,第二回裡,薛家集的一個小鄉官夏總甲,作者把他寫成了一個鄉間土皇帝形象。你看他:“兩隻紅眼邊,一副鍋鐵臉,幾根黃鬍子,歪戴著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簍一般;手裡拿著一根趕驢的鞭子,走進門來,和眾人拱一拱手,一就坐在上席。

好一個“拱一拱手,一就坐在上席”,一個動作活畫出了夏總甲在鄉民面前的傲慢做大。他為什麼能如此目中無人?他的衣服怎麼“就如油簍一般”?作者接著描寫他的一番話語,巧妙揭開了這個謎。

“俺如今倒不如你們務農的快活了。想這新年大節,老爺衙門裡,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貼子來。我怎好不去賀節?每日騎著這個驢,上縣下鄉,跑得昏頭暈腦。從新年這七八日,何曾得一個閒?恨不得長出兩張嘴來,還吃不退。”

這個土皇帝的矯情炫耀多麼令人生厭!而讀者的這種認識是從字裡行間領會出來的,並不是作者明白告訴的。

吳敬梓十分痛恨迷信風水,在四十四回中,他借書中人物杜少卿說過,最好請朝廷立個法,將那些騙人的風水先生的頭砍下來,將那些因風水迷信而遷祖墳的人凌遲處死。在第四十五回中,作者描寫了兩個風水先生餘殷、餘富,這兩個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強烈的憎惡之情,寫這兩個人物,主要運用了動作描寫。

餘家兄弟二人為一人的祖墳看風水,那主人拿來紅布口袋裝著的幾塊土,餘殷“拿出一塊土來放在面前,把頭歪在右邊看了一會,把頭歪在左邊又看了一會,拿手指掐下一塊土來,送在嘴裡,歪著嘴亂嚼。”“餘敷把土接在手裡,拿在燈底下,翻過來又把正面看了一會,翻過來又把反面看了一會,也掐了一塊土送在嘴裡,閉著嘴,閉著眼,慢慢的嚼。嚼了半日,睜開眼,又把那土拿在鼻子跟前盡著聞。”為了讓主人看得清楚,餘殷用手蘸著酒水,在桌上亂畫。還揀了兩根麵條,在桌子上做了個彎彎曲曲的長龍,睜著眼道:“我這要出個狀元,葬下去中了一甲第二也算不得,就把我的兩隻眼睛剜掉了!”作者在這段文字中,生動而略有誇張地描寫了餘家二兄弟各種可笑、可鄙的動作,語言極盡諷刺。那風水之事,本是無稽之談,而餘氏兄弟卻把它搞得神祕莫測,既便真有風水,果然能從一塊土上看出來、嚼出來、聞出來?還發誓賭咒說那樣騙人的大話。

第二、善於通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來表現諷刺意義。

第四回中,范進中舉後,他的母親“歡喜”死了,在尊制丁憂期間,去拜訪湯知縣。席上擺的是燕窩、雞、鴨、柔魚、苦瓜,餐具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不肯用銀鑲杯箸,湯知縣忙換了磁杯和象箸,范進還不肯用,隨即又換了一雙白色的竹筷,這才用了。湯知縣擔心范進“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裡,方才放心”。這段故事中作者對范進前後矛盾的行為進行了客觀冷靜的敘述,含蓄深刻地諷刺了范進的虛偽。魯迅讚賞這段文字是“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誠微詞之妙選,亦狙擊之辣手矣”。

又如同一回中,嚴貢生正在向人吹噓:“小弟只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來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正在這時,他家的一個小廝進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正在家裡吵哩。”作者巧妙將嚴貢生言行的矛盾組織在一起,達到了批判諷刺的效果。再如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常把女婿罵得狗血噴頭,說范進“尖嘴猴腮 ”、“現世寶窮鬼“、”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極盡羞辱;中舉以後,胡屠戶就說范進是“天上的星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開口“賢婿”,閉口 “老爺”。這就活畫出這個市儈小人的醜惡嘴臉。

第三、通過故事情節的前後對比來表達諷刺意義。

有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諷刺意義的表達,是通過故事情節的前後對比來完成的,這要求讀者在閱讀小說時,要前瞻後顧,綜合體味。

第二回中,周進六十多歲了,還以老童生的身份在薛家集觀音庵教私塾,一年才十二兩館銀,生活窘困,地位低下,村中新中秀才青年梅玖也奚落他。別人待客,雖然他年紀大,但梅相公茶杯中有棗,他只是清茶。到第七回中,周進中了進士,做了官以後,梅玖就無恥地冒充自己是周進的學生,薛家集的觀音庵裡也供起了周進的長生牌位。梅玖見了周進早年寫的一幅對聯,貼在牆上,紅紙都發白了,竟吩咐和尚用水噴了,剝下來,裝裱收藏。這一對比既寫出了周進做官前後迥然不同的境遇,也寫出了秀才梅玖的庸俗勢利以及社會上一般人的趨炎附勢。

所以,《儒林外史》的諷刺,不僅僅是對人物的諷刺,更是對當時社會的各種現象的揭露、控訴和批判。小說對匡超人這個形象的塑造也主要運用了前後對比手法,揭露了科舉制度和不良社會風氣對讀書人的腐蝕危害。

匡超人本是貧寒人家子弟,有一些小聰明,因生計流落杭州,靠拆字度日,父親病重也回不了家。馬二先生見他年輕好學,又有孝心,便資助他回家的路費和回家後做生意的銀兩。匡超人回家後,一面侍奉癱瘓在床的父親,一面用馬二先生的錢做磨豆腐殺豬的小生意,晚上還在燈下讀文章。這時的匡超人勤苦、孝順、誠懇,小說的筆墨之間充滿了讚揚。後來匡超人考上了秀才,到城裡結交了一批名士、老爺,也開始批八股文選本,為攀富貴,停妻再娶;為抬高自己,竟忘恩負義貶低馬二先生的選本。吹噓自己的選本,一出書客人爭賣不到手,甚至外國都有流傳。“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書案上,香火蠟燭,供著先儒匡子之神位”。八股文外國誰讀?古人把已去逝之儒稱“先儒”,匡超人無知吹牛竟如此!以做官為釣餌的八股考試,導致讀書人熱衷功名利祿,輕視學業品行,匡超人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中,由一個質樸少年蛻變成了無恥之徒,作品通過這個人物前後品行的對比,深刻批判了科舉制度。

第四、諷刺的基調中對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

吳敬梓在諷刺的基調中對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有的諷刺是無情地鞭撻,有的諷刺則包含著同情和憐憫。

人們熟知的嚴監生臨死時伸著兩個指頭不肯嚥氣,示意家人燈盞裡點著兩根燈草太費油了的故事,體現了作者對鄉紳極端慳吝的無情嘲諷。

又如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周進中了進士之後,欽點廣東學道,主持童生考試,初拿到年已五十四歲、共考過二十餘次的老童生范進的卷子,認為寫得不好;坐了一會兒,還不見人交卷,又拿來范進的卷子看了一遍,覺得有些意思;過了一會兒,第三次又看了一遍,不覺嘆息,這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立刻把范進定為第一名。這一場面描寫,表面上客觀冷靜,實則對科舉制度進行了辛辣的嘲弄和徹底地批判。那范進果有真才,為何二十餘次考不進學?周進果有慧眼,為何三遍才看明白這卷子?若不是半天無人交卷,周進會看第二遍、第三遍麼?別的考生還沒完全交卷,如何就能定范進第一?那范進若無真才,周進讚歎的“天地間之至文”、“一字一珠”,豈不是胡扯?科舉考試之無憑可見一斑!

可是,我們在閱讀有些人物的故事時,覺得這些人可笑、可鄙、甚至可憎,但同時也覺得他們很慘,十分可憐;我們會發笑,但也低頭沉思,覺得難過。

范進中舉後而發瘋,范進老母因歡喜而一命嗚呼;周進六十多歲了,一輩子的老童生,還未進過貢院的考場,經朋友幫助到貢院一遊,不覺觸景生情,悲上心來,頭撞號板,號啕大哭,直哭得兩眼流出血來。這些被科舉制度捉弄的人,令人覺得可笑又可悲。魯編修的女兒魯小姐,容貌美麗,又是一個自幼讀八股文章的“女才子”,在父親的教導下,“曉妝臺畔,刺繡床前;擺滿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黃爛然,蠅頭細批。”可是招贅的丈夫蘧公孫對舉業卻毫無興趣,惹得她萬分痛苦,最後只好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每天抱著四歲的兒子,講“四書”,讀“八股”,通宵達旦,夜以繼日。這些畸形性格的人物,寄託了作者多麼複雜的思想感情。

老秀才王玉輝的三女兒丈夫病亡,她發誓絕食殉夫,他的公婆、母親都勸她螻蟻貪生。而王玉輝卻勸女兒:“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情”,平靜地看書寫字。女兒絕食八天後死了,他老婆哭得死去活來,王玉輝卻罵道:“你這呆子,他這死得好,只怕我將來不能像他這一個好題目死哩。”因仰天大笑:“死得好!死得好!”讀書把人讀得如此瘋狂無人性,真令人毛骨悚然。為了揭示封建吃人禮教與善良人性之間的矛盾,作者接著寫了王玉輝到女兒入烈女祠大祭時,倒傷心不肯來了。後來出遊在蘇州的運河裡,見船上一個穿白衣的少年婦人時,“又想起女兒,心裡哽咽,那熱淚直滾出來。”作者對王玉輝的描寫,既有嚴厲的批判,又有深切的同情。

像周進、范進、魯小姐、王玉輝和匡超人這些人物的人生遭際,不僅是他們各自的性格的體現,更是當時社會環境的反映——科舉制度、封建禮教、不良社會風氣愚弄了他們、摧殘了他們、浸染了他們。

第五、《儒林外史》中一些隱晦的諷刺。

前面已論及,《儒林外史》的諷刺主要運用白描手法,文字樸素、含蓄,諷刺意義的表現,或由人物自我言行的牴觸,或由情節的前後對比,或由書中另一人點破——匡超人“先儒”之誤就由牛布衣點破。總之,大都含蓄而不隱晦,但是,也有個別諷刺故事因牽扯到一些歷史掌故、古人詩文等,一般讀者不易看出。

第四回中,鄉紳張靜齋向湯知縣和范進講了一段劉基的故事。“他(劉基)是洪武三年開科的進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後來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猶如‘雪夜訪普’的一般。恰好江南張王送了他一罈小菜,當面開啟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聖上惱了,說道:‘他以為天下事都靠著你們書生!’到第二日,把劉老先生貶為青田知縣,又用藥擺死了。”

這段文字中的劉基,即明初開國功臣有名的劉伯溫,他其實是元末進士,老家在青田縣,並未做過青田知縣。“雪夜訪普”是宋朝趙匡胤和大臣趙普的事,送瓜子金一事,也是此二人的故事,而張靜齋張冠李戴,弄成朱元璋、劉基和張士成的事了。還可笑的是,聽者范進、湯知縣都信以為真,一個知縣、兩個舉人,都是科舉出身的人。竟連本朝的事都不知道!這就是科舉制度培養出來的文化人。這個故事講得不動聲色,有點隱晦,但瞭解了底細,不得不佩服作者諷刺得辛辣。

第九回,婁三、婁四公子兩次拜訪所謂的名士楊執中,都未遇到,在船艙底下揀到一片紙,“兩公子開啟一看,是一副素紙,上面寫著一首七言絕句詩道:‘不敢妄為些子事,只因曾讀數行書。嚴霜烈日皆經過,次第春風到草廬。’後面一行寫‘楓林拙叟楊允草’。兩公子看罷,不勝嘆息,說:‘這先生襟懷沖淡,其實可敬!只我兩人怎麼這般難會?’”

兩公子所見的這幾句詩,本是元代呂思成的一首律詩的後四句,並非七言絕句。楊執中(名允)抄襲以欺世盜名,婁三、婁四公子雖滿懷對名士的美好幻想,但不學無知,恰恰被騙,對楊執中越加仰慕之至。名士自是假名士,一心學古人禮賢下士的公子也是有眼無珠、自我陶醉的可笑之人。這個諷刺也是比較隱晦的。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極高的成就,魯迅先生認為《儒林外史》產生之前,我國小說還沒有一部“足稱諷刺之書”,在它出現之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中國小說史略》)。《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基礎,為以後諷刺小說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晚清譴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的目睹之怪現狀》等,明顯受了《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影響。有名的段落如《官場現形記》中“制臺見洋人”(五十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苟觀察(苟才)使寡媳去做制臺的姨太太(八十九回)。魯迅先生非常推崇《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並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有所借鑑。他的小說《孔乙己》,主題也是批判科舉制度的,作品巧妙選取了酒店小夥計這一單純無知的敘述角度,而使敘述文字顯得客觀、平淡、冷靜,那孔乙己的悲慘遭遇讓我們想到了未發達時的周進、范進,孔乙己講茴香豆“茴”字的四種寫法,也讓我們想到了馬二先生的愚腐和誠懇。我們還可以從當代作家阿城的創作可看出受《儒林外史》影響的痕跡,他的小說《棋王》白描手法運用得很好,他的散文《父親》,平靜中包含著強烈的感情,含蓄深刻,使人耳目一新。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它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豐富了我國古代文學寶庫,為後人留下一份珍貴的、可資借鑑的遺產。

諷刺小說的魅力

        近期的語文學習中,我們走進了諷刺小說的樹林之中,往往忘不見盡頭,好在有文學大家指路,使得我總能找到寶藏。

        人生是一場未知的冒險,有了更多的指導才能儘量避免誤入歧途,而諷刺小說就給我們提供了這一幫助,往往就是在不經意間就加入了思考,隨著理解的不斷加深,好像走在前往羅馬的道路上,不論思考方向如何?總會走到目的地,也就是這樣的作品能讓我真正沉浸,也許這便是其魅力所在吧!

        再者,我認為讀諷刺小說重要的是過程中的思考,也許最終會有標準答案,但有自己思索所得即使不太正確,卻有更高的價值,學習加思考更深刻的感受。也許並不需要讀、理解的過於透徹,他將人性、社會中的醜陋暴露於人,引發讀者反思,起訓警戒教育作用,喚醒人們思想,也常是社會改革的思想陣地,歷史作用與文化、藝術價值皆含,這便是諷刺小說的魅力。

        我所享受的是似懂非懂的思考,儘自己所能去嘗試理解,因此想法會越來越多,思維會越來越活躍,這便是其魅力所在。

諷刺小說的寫作手法與技巧?最好不要是複製的

諷刺有反諷刺和正諷刺的區別,現代的諷刺小說還是反諷刺類的比較好。首先,如果你要諷刺的內容,一定要先捧的高高的,因為捧的高了,摔下來的時候也會愈重這樣就達到了諷刺的最高的效果。比如,你要寫一個很壞很壞的人物做的一件很壞很壞的事情,那你就不要先寫這個人有多壞,他做的事有多不好。你只要實事求是的敘述,有的時候,你什麼都不說,反而就是諷刺了。因為觀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他們能分得清善惡還有諷刺的小說,篇幅越短,效果越高。寫的時候,不要什麼都交代的很清楚,有的時候,沒有結局就是最好的結局了。孟子說過,我不教你就等於是教你了,同樣,小說,特別是諷刺小說也是這樣。我不告訴你結局,就等於是告訴你結局了留下想象的空間,比什麼都重要把你想要諷刺的,你就偏偏從正面去寫,不要有什麼議論

這都是我寫小說的經驗啦,絕對不是複製的。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也希望你能寫一些很好的小說來

什麼叫諷刺小說?其代表作品是什麼?

主要是指以貶抑現實的態度和諷刺的表現方法而獨標一幟的小說。廣義的諷刺有兩種:一種是寄寓性諷刺,主要從神魔小說中孕育出來;一是寫實性諷刺,主要從世情小說中孕育出來。狹義的諷刺只指後一種。

諷刺小說的語言風格叫輕鬆,是一種含笑的冷意。

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

魯迅有哪些作品?有人認為他的作品屬於諷刺意味風格?你怎麼認為?

魯迅的作品尤如北京西山紅葉一樣,漫山遍野。魯迅的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意新篇》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篇》《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的作品具有現實主義性和鮮明的社會批判性,語言簡約凝練.含蓄又透著幽默,而且諷刺之餘,又批判現實社會和殘酷,善於呼叫各種比喻及其辛辣的筆調。

魯迅在他小說中進行了深刻的社會剖析,並且善於暴露國民弱點,魯迅小說裡大多數人物都是社會下層人物和剛剛覺醒的知識分子。魯迅的語言簡約而不失豐腴.冷峻、含蓄又透著幽默,而且諷刺之餘,又批判社會的黑暗和殘酷,善於呼叫各種比喻及其辛辣的筆調,有些語言還有畫外音,需要讀者自己去想。

綜上所述,魯迅是一個多產和多種風格的文學大師和語言大師,他運用寫作手法是多種多樣,不是單單一種風格,他呈現的文學思想也是多元化的,包括魯迅的語言筆調也分三大類,一是抒情筆調,二是冷峻筆調,三是詼諧的筆調。抒情筆調和冷峻筆調最突出。抒情筆調主要是抒發作者的感情,冷峻筆調主要是批判當時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會。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附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魯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雜文為主,小說集有《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雜文集最多,有《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這些都是基本的語文常識,國中老師都會在課堂上講的。

我個人認為,魯迅先生的作品以揭露和評判為主,並不具有諷刺意味。魯迅先生是思想家,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讓其去諷刺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他真的做不出來。魯迅先生小說的總體風格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斷然不會諷刺底層社會不幸的人,他只會委婉地批判他們。

我國的諷刺小說真的不多,我只知道《儒林外史》屬於諷刺小說,《聊齋志異》裡有幾篇諷刺科舉制度的小說。倒是國外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諷刺小說,比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契訶夫的《變色龍》、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歐亨利的《與讚美詩》,以及“四大吝嗇鬼”等等。

同國外的作家比起來,我國的作家普遍比較嚴肅,喜歡寫正統的文字,缺乏幽默感。魯迅先生也不例外,儘管現實中魯迅先生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從小說《阿Q正傳》裡,我真讀不出諷刺的意味來,我讀出的盡是人性的弱點,以及作者對主人公的同情。在《故鄉》裡,即使是楊二嫂那樣的刻薄人物,魯迅先生也很理解她,都是生活所迫,並不具有諷刺意味。

魯迅先生雖然沒有諷刺別人,但是敢於諷刺自己,比如其《自嘲》一詩,寫到自己“破帽遮顏過鬧市”、“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嘲諷自己,實際上是在揭露社會的黑暗。

又比如魯迅先生的雜文《友邦驚詫論》,人們普遍認為該篇諷刺意味十足,我卻讀出了的,以及社會的悲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篇文章一點都不諷刺,讀過之後頓覺義憤填膺。

魯迅先生的作品要麼是無情的揭露,要麼就是深刻的批判。魯迅很有骨氣,被稱為“民族魂”,作為思想的覺悟者,他以慈悲為懷,時時刻刻在喚醒人民麻木的神經。他不會諷刺勞動人民的,更多的是同情,因為他比誰都更加了解人性,瞭解當時社會的黑暗。

如何理解小說的諷刺手法及其作用?

第一、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諷刺。作者往往讓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對待同一物件採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態度,造成強烈對照,從而產生喜劇效果。如,胡屠戶對范進中舉前後態度的對比描寫就尤為鮮明。中舉前他稱它為“現世寶”,“癩”,中舉後稱他為“賢婿老爺”“天上的文曲星”。對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舉前說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舉後誇他“才學高,品貌好”。

第二,運用藝術誇張,產生強烈的諷刺效果。比如,范進中舉發瘋,胡屠戶打了范進一巴掌,再也回不過手指來,都是寓諷刺於誇張之中。

第三,吳敬梓用幽默而又帶著冷嘲熱諷的筆調,寫出了當時人們的趨炎附勢。同時也抨擊了當時的科舉制度,反映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之深。

【內容提要】

《儒林外史》以明代社會為景,刺畫了計建文人的群體世相圖。全書以見的故事為引子,“敷陳大義”“隱括全文”,接著敘述周進、范進中舉前後的悲惠劇。

嚴貢生橫行鄉里,攔人豬、訛入錢,被告到縣在外。弟弟嚴監生有萬貢家對,卻生性各、臨死還嫌多點了一盞油燈。

蘧公孫因為冒名刻書成了少年名士,他的兩位表叔婁三公子、婁四公子也都是附庸風雅的黃族子弟。

選家馬上游西潮,到少年匡超人,十分識。自趣人到杭州投靠潘三,在潘三恿下假造文書,人,盡壞事,墮落不堪。名士牛布衣居甘露,不幸病死,近香蠟店主的兒子牛浦郎竟冒充牛布衣四處招搖撞騙,公子桂少卿為人豪爽、熱情。老秀オ王玉輝的三女兒死了大夫要絕食殉棄,王玉輝加以鼓勵,女兒死後,他又覺得仿心,鳳四老爹為幫助萍水相遼的朋友萬中書,親上公堂受刑,但最終沒有受杯水之謝。

書中最後寫了四位自食其力的市井奇人:他們是寫子的季退年、賣紙火筒子的王太、開茶館的蓋寬、做我的利元。這些人不國富責,不看人顏色,自由自在,是作者傾慕的理想人物。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哪些特點

《儒林外史》所寫內容,假託明朝,實為清朝,而且十之的人物都實有其人。它真實地描繪了康雍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

吳敬梓以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來肯定或否定書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書,捉刀,卻被溫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嚴貢生無惡不作,卻被前任周學臺推舉為“優行”;

作者無情地鞭撻醜惡事物時,同時也歌頌少數幾位正面人物,王冕是書中的第一流人物,為人“嶔崎磊落”,莊紹光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頌的。程晉芳在《懷人詩》稱:“外史記儒林,刻劃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運用樸素、靈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語言,撰寫了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貪官汙吏的卑鄙刻薄。

胡適形容本書:“……國家天天掛著孔孟的招牌,其實不許人說孔孟的話,也不要人實行孔孟的教訓,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其餘的‘文行出處’都可以不講究,講究了又‘那個給你官做?’”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

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儒林外史》裡,以諷刺的手法,對醜惡的事物進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由於不善於治理生計,他過著揮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怪”,遭到侮辱。

後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顧雲《吳敬梓傳》),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至晚年,常處於飢寒交迫。這樣的個人經歷,令他本人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

書名上,“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是“儒者之林”,指學術界等。國史列傳,自然是“正史”,作者專門以“外史”為書名,正是為了作區別,正如作者的摯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所揭示的:“外史記儒林,刻畫何工妍;

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則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的儒林傳記,並且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以類“正史”,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作為一篇諷刺小說,它的諷刺藝術主要表現在哪裡?

誇張。諷刺小說離不開誇張。奧楚蔑洛夫態度變化之快、之大,令人瞠目。誇張手法的運用,使人物性格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對比。奧楚蔑洛夫面對狗主人身份的變化,不停改度,時而威風,時而諛媚,一會兒貶低狗,一會兒盛讚狗,前後矛盾,對比鮮明,使小說的喜劇效果更突出。

標籤: 小說 含蓄 諷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6lrl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