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大碗茶簡介

大碗茶簡介

大碗茶簡介

大碗茶是中國西南地區一種傳統的飲品,主要食材是茶葉和配料,常見的配料有花生、芝麻、核桃、糯米糰等。製作過程中需要先將茶葉焙制後放進大碗中,再加入熱水,煮熟後加入配料。大碗茶不僅具有獨特的口感和香氣,而且營養豐富,常被用作家庭聚會或宴席的飲品。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大碗茶是什麼意思

大碗茶的意思是:用大碗盛裝供客飲用的廉價茶水

大碗茶的簡介:

大碗茶是中國特色茶文化之一,風靡於解放時期的老北京,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蓋上玻璃等待過路口渴的行人。

此外在日本,也有聞名世界的大茶盛式,是一種日本特色的大碗茶。2012年4月21日,作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向黨的“十八大”獻禮影片,電影《大碗茶》首映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喝法:

喝法一:

第一種喝法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滿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門在外,不管是出差,還是逛公園、逛商店,走得口乾舌燥的時候,要是碰上賣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氣。這種喝法兒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於使什麼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喝法二:

第二種喝法,喝的是個講究。講究茶葉、講究水,講究茶具,更講究怎麼個沏法、怎麼個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葉店,花茶、綠茶、烏龍茶,雲南的坨茶,蒙藏人好喝的磚茶,什麼樣的茶都買的著。因為喝的是講究,一般的茶館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已往都是買了茶葉,回到家裡頭自個兒細斟細品去。

濟南大碗茶的歷史

1.大碗茶的歷史

北京大碗茶簡介

大碗茶,風靡於解放時期的老北京,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蓋上玻璃等待過路口渴的行人。喝茶時5人一組,分得一個大茶碗。一般情況下是2分錢一碗。大碗茶文化伴隨著那個純樸的年代產生,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文化形式漸漸為各種冷飲店所取代。

[編輯本段]大碗茶喝法

北京人喝茶的歷史很悠久。可一直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喝法。而且根據不同的喝法,就有不同的市場形式與之相適應。

喝法一

第一種喝法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滿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門在外,不管是出差,還是逛公園、逛商店,走得口乾舌燥的時候,要是碰上賣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氣。這種喝法兒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於使什麼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喝法二

第二種喝法,喝的是個講究。講究茶葉、講究水,講究茶具,更講究怎麼個沏法、怎麼個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葉店,花茶、綠茶、烏龍茶,雲南的坨茶,蒙 *** 好喝的磚茶,什麼樣的茶都買的著。因為喝的是講究,一般的茶館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已往都是買了茶葉,回到家裡頭自個兒細斟細品去。

現在北京城裡已經出現了好幾家專門講究“茶藝”的茶館。不管您是喝中國茶,喝外國茶,不管您怎麼講究,都能滿足你。不過,既然是講究,價錢很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約上幾個朋友,作為一種高檔的文化享受。

喝法三

其實大多數北京人喝起茶來,既不象第二種那麼講究,也不象第一種那麼將就。不管經濟條件如何,北京人總能找出一種適合自己的茶文化來。只要有口飯吃,肯定得弄壺“高末”喝。還真有不少的北京人,至今保留著當年的老作法,早清兒起來先得悶上壺茶,一直等到喝滿足了,這才能吃了早點,出門上班去。所以當年北京城裡才能出了茶館這個行業,而且作為一種地域文化揚名天下。

2.大碗茶的歷史

早年間北京賣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兒作生意。什剎海海沿上、各個城門臉兒附近、天橋一帶,常能碰見挑挑兒賣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頭或是小孩,挑子前頭是個短嘴兒綠釉的大瓦壺,後頭籃子裡放幾個粗瓷碗,還挎著倆小板凳兒。一邊走一邊吆喝。碰上了買賣,擺上板凳就開張。賣大碗茶的現在也還有,不過全都改成茶攤了,名聲赫赫的大碗茶集團公司就是從這兒起的家。這種茶攤在旅遊區常能見著。樹蔭底下,支張小桌,擺幾個小凳,玻璃杯裡早就晾好了茶水,上邊還都蓋著蓋兒,透著那麼幹淨,那麼涼快。顧客來了,一口氣能喝下好幾杯去。老北京的茶館分為四種:書、酒、清、野。這四種茶館,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講究。書茶館以說書為主,客人一邊喝茶,一邊聽說書先生講述各種稗官野史、演義傳奇。注意了,這聽說書可是要收費的。

酒茶館又叫茶酒館,顧名思義就是既可喝茶,又能飲酒,另備有下酒小菜。清茶館則主要是為買賣人聚會談生意提供場所。相比之下,野茶館就平易近人得多了,大樹下搭個涼棚,支起幾張桌椅板凳即可,多設於郊區野外,供遊人過客歇腳、納涼、飲茶之用。老北京的茶館數清末民初時最為興盛。大多是門面三五間,前設櫃臺,後設大灶,中間放一個高五六尺、直徑三尺的紅銅大搬壺,兩邊都有壺嘴,懸於樑下,隨到隨喝。茶館內設有演出舞臺,表演各種曲藝戲曲。

3.濟南歷城南郭而村的歷史

遙牆鎮南郭而村位於鎮 *** 東北1公里處,西臨黃河、南毗青銀高速公路、北有濟南國際機場,濟南繞城高速公路、機場路穿境而過。

南郭而村物產豐富、環境優美,尤以該村張氏家族製作的牛皮大鼓聲名遠揚海內外。北京亞運會開幕式上威風鑼鼓中的震天大鼓,就是由該村生產的。

清末民初,張氏家族就開始製作牛皮鼓。小到碗口小鼓,大到巨盆大鼓,鏗鏗鏘鏘,伴隨著五音戲的發展而來。張氏先人繼承前人的制鼓經驗,並多方拜師求教,痴迷於手工製作技藝。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找到了製作上乘大鼓的獨家工藝。張氏家族牛皮大鼓所用原料為江南水牛皮和北方棗木,加之粘、切、貼、煮、漆等獨門工藝而成。製作出來的鼓,擂之轟然,其聲如雷,餘音嫋嫋且貫耳綿長、持久,富陽剛恢巨集之氣,有黃鐘大呂之聲,粗獷、彪悍、豪放、渾厚。

1950年後,傳人張其宗獨闢蹊徑,向物理學家請教,向老藝人學習。既注重傳統工藝,又學習科學知識,用聲韻學的知識指導實踐,在用料上更考究,像在用漆、用膠、粘接、烘烤、熟皮等工藝上一絲不苟,產品科技含量提高。其牛皮大鼓在北京亞運會開幕式前競選中,從數十家鑼鼓企業近百種產品中脫穎而出,在開幕式上一鳴驚人,聲震天下。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成為華人節日慶典、喜慶文化活動中的主角。張其宗的裕興樂器行也聲名大揚。

4.濟南菜的發展歷史

濟南菜大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古稱歷下菜,起自魯西地方,立足省城濟南,又吸收湖菜特長,形成獨特風味。近年又增加了孔府家菜特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濟南菜逐漸形成了三個飲食區,即魯北飲食區、魯中飲食區、魯南飲食區。早在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載有煮骨湯以調味的情況,到後來發展成為用雞、鴨、豬肘子煮湯,以雞腿肉茸(稱紅哨)、雞脯肉茸(稱白哨)吊湯,製作出營養豐富、味鮮而醇的清湯,即可做湯菜,又作提鮮的調味料,成為濟南菜的一大特色。

5.濟南歷史

相傳舜(約公元前22世紀)曾“漁於雷澤,躬耕於歷山”。歷山即濟南市區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內至今還散落有各種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華路”、“舜耕山”等。 最早出現史冊上的名稱為“濼”(《春秋左傳》),系因本市諸泉匯為濼水,故名。春秋戰國時代,濟南為齊國之濼邑。隨後,齊國又把濼邑改為歷下。 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紂)克東夷時甲骨文卜辭中的“濼(音洛,四聲)”字即今日的趵突泉,從而把濟南泉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濟南洪樓教堂

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 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因地濟水之南,故名。公元前16年設立濟南國。公元 前154年又廢國改郡。到了宋代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分全國為15路,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等五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始。明清以來,濟南府一直為山東的治所所在地。 1928年5月3日,日軍在濟南製造了五三慘案,濟南人民1.2萬,每年這一天,濟南在全市範圍內,包括各區縣,都要拉響防空警報,以示紀念。 1929年7月正式設立濟南市。 1948年9月27日,中國人民 *** 解放了濟南。

6.濟南的泉的歷史

濟南泉水歷史文化悠久

濟南泉水,悠悠千古。據歷史 考古專家考證,早在公元前1542年,迄今已有3540多年的歷史。《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記述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齊襄公在濼水相會之事。濼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至今也有2600多年的歷史。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描述道:“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元代地理學家於欽、明代詩人晏璧等古人曾對濟南名泉一一加以吟詠。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幾次來濟南,對濟南的泉水頗有鍾情,題詩刻碑,稱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其他記述泉水的詩詞文賦更是數不勝數。

濟南人傑地靈,名士輩出。名君大舜,神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唐代詞人員半乾、崔融,宋代詞人李清照、辛棄疾,元代散曲家張養浩,明朝後七子領袖李攀龍,還有李開先、于慎行等都是濟南籍人,可謂“我濟富山水,人稱名士多”。濟南還以其獨有的泉水神韻吸引著天下八方遊子,文人墨客雲集,爭睹“瀟灑似江南”的泉城風采。唐朝大詩人李白、杜甫,宋朝散文大家蘇軾、蘇轍,金代傑出詩人元好問等都遊歷過濟南,創作出許多著名的篇章。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趙孟頫在趵突泉邊留下了諸多墨跡。著名小說家劉鶚,近代文豪老舍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存。

濟南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中國三大古文化之一的龍山文化即發源於此;濟南南部的齊長城比秦長城的歷史還早400多年;孝堂山郭氏墓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面建築;柳埠四門塔是中國最古老的單層石塔;靈巖寺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像,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塑”。濟南洛莊漢墓,規模之大,隨葬品位之高,文物儲存之完好,國內罕見。

縱觀泉城濟南的歷史,有多少古人、名人、文人和普通平民百姓為之魂牽夢繞,割捨不斷。歷代皇帝、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寫下了數以萬計的名泉詩詞、文賦,留下了無數精妙的歷史傳說和諸多的名勝古蹟,形成積澱了濟南獨特的泉水文化。泉文化是流傳最廣泛、內涵最豐富的文化。泉文化應是濟南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和財富,泉水和文化是濟南的主旋律,做好泉文化的文章,唱響主旋律,就是抓住了名泉品牌這個根本。泉水和文化是濟南的象徵,是濟南的根,是濟南的魂。

大碗茶的劇情介紹

2012年4月21日,作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向黨的“十八大”獻禮影片,電影

《大碗茶》首映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片中濃郁的老北京味兒,讓人重新嗅到了“大碗茶”濃厚的文化味道。

影片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門大碗茶創業故事為原創作的,講述了改革開放初期,尹盛喜帶領著一批返城知青艱苦創業的故事,從兩分錢一碗的大碗茶開始做起,自謀職業艱苦創業,克服了各種困難,為國分憂,成為改革開放時期先進典型代表的故事。

影片弘揚改革開放主旋律,刻畫時代轉折點上的小人物命運,謳歌創業情懷,體現京味民俗。由飽含創作的成熟主創人員帶頭,一批極富潛質的電影新人加盟,低成本投資,精細化製作,是國產小成本影片中的佼佼者。

北京大碗茶的簡介

喝大碗茶的風尚,在漢民族居住地區,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大道兩旁、車船碼頭、半路涼亭,直至車間工地、田間勞作,都屢見不鮮。這種飲茶習俗在中國北方最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聞名遐邇,如今中外聞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場,就是由此沿習命名的。

大碗茶的介紹

喝茶時5人一組,分得一個大茶碗。一般情況下是2分錢一碗。大碗茶文化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那個純樸的年代而產生,到了21世紀2014年,這種文化形式變為被各種冷飲店所取代。

《前門情思大碗茶》的旋律是根據聲調的什麼來創作的。

歌曲簡介

《前門情思大碗茶》是李谷一首唱的歌曲,由閻肅作詞,姚明作曲。2001年5月,該歌曲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

歌曲鑑賞

《前門情思大碗茶》是一首京味兒十足的戲歌,歌曲吸收了北京曲藝音樂的素材,將中國的傳統戲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並借用了大量的裝飾音來處理歌詞。在伴奏中使用了電子合成器模仿三絃、琵琶等音,讓聽眾在大碗茶裡細細品味中國戲曲文化的獨特韻味。

創作背景

該歌曲的創作背景來源於在北京前門火車站喝的大碗茶。有一年,一批返城的知青回到北京,閻肅下了火車,走在前門火車站,炎熱的天氣讓前門樓前的一個露天小茶鋪顯得格外親切,簡單的一個大案板,擺著一溜兒大茶碗,黃黃的茶湯,一口翻將在肚,又解渴又便宜,透著一股子親切勁兒。後來在《北京晚報》上有一篇文章,說一位老華僑,回國找尋兒時的許多回憶,文字裡充滿了對故土、故鄉的崇拜情感。閻肅因此受到啟發,所以,他就寫下《前門情思大碗茶》這首歌曲。

大碗茶歌詞 大碗茶歌詞簡單介紹

1、《大碗茶》歌詞如下:

我爺爺小的時候 常在這裡玩耍

高高的前門 彷彿挨著我的家

一蓬衰草 幾聲蛐蛐兒叫

伴隨他度過了 那灰色的年華

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

他一日那三餐 窩頭鹹菜就著一口大碗茶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 也許它最廉價

可誰知道 誰知道

誰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兒

飽含著淚花 它飽含著淚花

如今我海外歸來 又見紅牆碧瓦

高高的前門 幾回夢裡想著它

歲月風雨 無情任吹打

卻見它更顯得那英姿挺拔

叫一聲杏兒豆腐 京味兒真美

我帶著那童心 帶著思念麼再來一口大碗茶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 也許它最廉價

可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它醇厚的香味兒

直傳到天涯 它直傳到天涯

它直傳到天涯

2、《大碗茶》歌曲演唱者:王麟。

前門情思大碗茶原唱

前門情思大碗茶的原唱是:李谷一。

《前門情思大碗茶》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閻肅作詞,姚明作曲,歌曲發行於1996年9月28日,收錄於專輯《20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珍藏版》中。2001年5月,該歌曲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

李谷一簡介

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於雲南昆明,祖籍湖南長沙,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戲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學畢業後,考入湖南藝術學院(現湖南師範大學)。1961年被選入湖南省花鼓戲院任演員,從此開始了她的舞臺生涯。

1964年,演唱花鼓戲《補鍋》獲獎,開始被觀眾熟悉。1974調入樂團任獨唱演員。1976年,李谷一為電影《南海長城》配唱主題曲《永遠不能忘》,之後演唱了大量電影歌曲。1980年,演唱中國內地第一首流行歌曲《鄉戀》。

1985年在法國、荷蘭成功舉辦獨唱音樂會。1988年,被美國傳記協會列入《世界傑出人物錄》。八十年代末,她唱出了《前門情思——大碗茶》等一批具有濃郁地方風情和戲曲韻味的新作品,在歌壇上又驪次帶動了民歌演唱新風格的潮流。

求老舍茶館的內容簡介

茶館的內容簡介:《茶館》結構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變遷。

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於這家大茶館,全劇展示出來的是一幅幅氣勢龐大的歷史畫卷,形象地說明了舊中國的必然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一個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館開始營業,掌櫃王利發興致勃勃地坐在櫃檯上。三三兩兩的旗人,遛夠了鳥兒,走進茶館來歇腿、喝茶。有兩位茶客唱著京戲,另外幾個圍著桌子觀賞瓦罐中的蟋蟀。茶館中到處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可是常四爺偏要談談國事。

第二幕: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主要上場人物:王利發、常四爺、王淑芬、劉麻子、唐鐵嘴、鬆二爺、宋恩子、吳祥子、李三、康順子等。

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康媽媽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劉麻子介紹來當女招待的小丁寶,也走進茶館與老掌櫃攀談。他們互訴不幸,含著眼淚為自己撒起了紙錢。這時,茶館裡的燈光漸漸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陽光卻漸漸明亮起來。

擴充套件資料

《茶館》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裡的,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一新式一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

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

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

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人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絡。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

作者簡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曾任國小校長、中學教師等職;1923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講師,此間創作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長篇小說。

1930年回國,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並寫出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和短篇小說《月牙兒》等。抗戰期間,曾主持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

1946年赴美講學,完成了長篇鉅著《四世同堂》等。新中國成立後應召回國,創作了《龍鬚溝》、《茶館》等23部話劇和長篇小說《正紅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中不堪,投湖自盡。

簡單介紹下茶文化

茶是我國長久以來的傳統飲品,最早甚至可以上溯到神農時期,詩人稱讚它時說,“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足見讚譽之高。

圍繞著飲茶的過程,我國衍生出了獨特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直接刪除)而對於小約來說,茶文化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它在發展中慢慢糅合了佛道儒諸派思想,又結合了禮儀和各地風俗,成為了一種源遠流長的傳承,王公貴族們欣賞茶,它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千金只為求得一兩,可稱為傳奇;文人雅客們讚揚茶,因為它每次沖泡都有不同的滋味,透過它就像是在品味人生的不同階段,可寄託種種思緒;走卒販夫們也愛茶,不僅是因為可以解渴提神,也是因為它給平淡的生活帶來了滋味,一碗樸素的大碗茶代表的是對未來的期待。不同的人卻都能在那一碗茶中找到自己欣賞的角度,或許這就是茶文化共通的魅力吧。

到了現代,茶文化中的精神則更為多樣化,無論是約上二三好友在茶樓小坐,在茶香馥郁中談心,還是獨自泡上一盞香茗細細品味,都可以從緊張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暫時脫離出來,於友君子之交,於己明心見性,豈不快哉。而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組成的茶藝既是能讓飽眼福的藝術,又能體會到那一縷源源不絕的禮儀文化,得到無形的薰陶。

小約覺得,茶苦而後甘,清淡和靜,恰與國人崇尚先苦後甜,寧靜淡泊的思想相吻合,這樣契合的精神,才是茶文化中的靈魂吧。

標籤: 大碗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9lk6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