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蝙蝠的種類介紹

蝙蝠的種類介紹

1、翼手目可以分為兩個亞目:大蝙蝠亞目(食果蝠)和小蝙蝠亞目(食蟲蝠)。蝙蝠類動物全世界共有16科185屬962種,中國約有7科30屬120種。

蝙蝠的種類介紹

2、大蝙蝠亞目,體型一般較大。眼大,視覺好,能在弱光下不依賴回聲定位飛行。吻較長。以花果為食。僅1科。

3、狐蝠科,有42屬166種,分為2個亞科:狐蝠亞科(Pteropodinae)和長舌狐蝠亞科(Macroglossinae)。分佈於舊大陸熱帶、亞熱帶地區,以東南亞和非洲種類最多。中國有5屬7種,見於華南區,包括臺灣和海南省。均為植食性,其中大型的種類多以果實為食,小型種類主要食花蜜。夜行性遠距離飛行覓食,有時可達15公里。主要靠嗅覺發現食物。僅棕果蝠等少數屬有超聲定位功能。大型者多聚居,小型者多獨棲。終年繁殖,或集中在9-11月間,翌年2月產仔。最多每年1胎,每胎1-2仔。飼養條件下可活20年。

4、小蝙蝠亞目,多數體型較小。眼小,回聲定位系統發達。吻較短。以食昆蟲為主,少數食花果或吸血。包括15科。

5、鼠尾蝠科,有1屬3種。分佈於亞洲南部到非洲北部。無鼻葉的中小型的蝙蝠。最顯著的特徵是有非常長的尾巴,是所有蝙蝠中尾巴最長者,幾乎和身體等長。食蟲性。比較適應乾旱和半乾旱的環境。

6、凹臉蝠科(混合蝠科),僅1屬1種,即凹臉蝠(混合蝠)(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於1973年發現於泰國西部。體長僅3釐米左右,體重不到2克,是最小的翼手目動物,但翼展卻有17釐米。口鼻部略似豬鼻,無鼻葉,耳大而有隆起的耳屏,無尾。以昆蟲為食。

7、鞘尾蝠科,有13屬46種。廣佈於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無鼻葉,尾部被尾膜包裹而尾尖突出在尾膜上,故名。喉部有可以分泌芳香分泌物的小囊,用以吸引異性。適應多種不同生活環境,但是一般不遠離樹木,主要食昆蟲,有時也食果實作為補充。

8、假吸血蝠科(巨耳蝠科),僅4屬5種。分佈於非洲至大洋洲。體大,無尾,鼻葉發達,耳大而圓。原認為吸血,因而引人注意,現知其食肉,以其他蝙蝠、蜥蜴、小鼠等為食,故名。

9、菊頭蝠科,有10屬129種,包括2亞科:菊頭蝠亞科(Rhinolophinae)(1屬63種)和蹄蝠亞科(Hipposiderinae)(9屬66種)。主要分佈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分佈於溫帶。因有結構比較複雜的馬蹄形鼻葉而得名,蹄蝠類稍弱,從鼻孔而非從嘴中發出聲納,耳朵較大但沒有耳屏。常不同種十幾只或幾十只叢集共居一個山洞,季節性出現同性群。不畏光,不甚畏人。捕食蚊、鱗翅目昆蟲。

10、兔脣蝠科,僅1屬2種。分佈於拉丁美洲的。體強壯。兔脣蝠Noctilio leporinus又稱猛犬蝠,食魚蝠,以食魚著稱,是僅有的以魚為主食的蝙蝠。口鼻部尖而沒有鼻葉,耳朵大而有小的耳屏,爪子鋒利,可以抓住長達10釐米的小魚,也能用爪子捕捉昆蟲。

11、髯蝠科(妖面蝠科),有2屬8種。分佈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到巴西之間。無鼻葉,但脣和頰有複雜的皮褶,下脣似盤狀膨大,耳很大並有複雜的耳屏。食蟲性,其嘴部結構可能有助於捕食昆蟲,喜群居,常在洞穴中結成大群。包括妖面蝠屬(怪臉蝠屬)(Mormoops)和裸背蝠屬(Pteronotus)。

12、葉口蝠科,有50屬139種,分為8個亞科:葉口蝠亞科(Phyllostomatinae)、長舌蝠亞科(Lonchophyllinae)、狹葉蝠亞科(Brachyphyllinae)、花葉蝠亞科(Phyllonycterinae)、長舌葉口蝠亞科(Glossphaginae)、短尾葉口蝠亞科(Garolliinae)、尖皮蝠亞科(Stenodermatinae)、吸血蝠亞科(Desmodontinae)。分佈於南美洲。鼻葉發達,有耳屏。體型和習性多樣化。食性複雜,包括食蟲、食果實或花蜜、食肉甚至吸血者。吸血蝠亞科的3種吸血蝠有時也單列為吸血蝠科Desmodontidae,是陸生脊椎動物中僅有的吸血的成員,常在地面用四肢靈活行走。

13、長腿蝠科(筒耳蝠科),僅1屬5種。分佈於南美洲。體型較小,體長僅3~5.5釐米。兩鼻孔接近,無鼻葉;耳朵大而呈漏斗型,有厚而彎曲的耳屏。四肢和尾均細長,尾被尾膜所包裹。雄蝠額頭上有一個鱗莖狀的分泌腺,其功能不明。食蟲性,居住在多巖洞地區。

14、煙蝠科(狂翼蝠科),僅2屬2種。分佈於中美洲到南美洲西北部。體較小,體長約4~6釐米。拇指退化而包裹在翼膜中。無鼻葉,耳朵呈漏斗狀,有小的耳屏。食蟲性,居住在巖洞中。

15、盤翼蝠科,僅1屬2種。分佈於拉丁美洲從墨西哥南部到巴西森林中。體較小,體長僅3.4~5釐米拇指和腳踝處各有一個吸盤,用以吸附光滑的樹葉和樹幹。無鼻葉,耳朵呈漏斗狀並有大的耳屏。棲息於捲曲的樹葉中。

16、吸足蝠科,僅1屬1種,即吸足蝠(Myzopoda aurita)。分佈於馬達加斯加島。拇指和腳側處特化為吸盤。耳朵尾巴均長,耳屏方型,和耳朵前緣相融合。與盤翼蝠形態和習性相似,是趨同近化的結果。

17、蝙蝠科,有36屬316種,分為5亞科:彩蝠亞科(Kerivoulidae)、蝙蝠亞科(Vespertilioninae)、管鼻蝠亞科(Murinidae)、長翼蝠亞科(Miniopteridae)、裂豆蝠亞科(Tomopeatidae)。有耳屏,無鼻葉,但有些種類有褶皺,尾通常被尾膜包裹。多為食蟲性,個別種食魚。分佈於較寒冷地區的種類有冬眠或者遷徙的習性。

18、短尾蝠科(髭蝠科),僅1屬2種分佈於紐西蘭。其中強壯短尾蝠(Mystacina robusta)已滅絕,現僅存短尾蝠(髭蝠)(Mystacina tuberculata)。嘴上有濃密的觸鬚,尾部短,耳朵大,耳屏長而狹窄。是所有蝙蝠中最常在地面活動的種類,可以靈活的用四肢在地面行走。食蟲,也食果實和花蜜。

19、犬吻蝠科,有12屬79種。廣佈於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少數分佈在溫帶。吻寬闊,有些種類嘴脣有褶皺,沒有鼻葉。尾長,部分露於尾膜之外,略似鼠尾。翅膀扇動頻率比其他多數蝙蝠更快,飛行迅速。多數種類高度群居性,結成大群居住在巖洞、樹洞甚至建築物中。

標籤: 蝙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e2v4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