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茶產業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產業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近年來,隨著國民消費升級和民生需求改變,茶產業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品質提升。隨著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茶產業開始注重品質提升。通過科學種植、精心製作等手段,提高茶葉的口感和品質,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 人才培養。茶產業依賴人工種植、採摘、製作等環節,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因此,茶產業開始注重人才培養,通過高校、職業技術學校等途徑培養專業人才,提高行業整體素質。

3. 技術創新。隨著科技的發展,茶產業開始引入智慧製造、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同時,茶產業也開始探索獨特的製作工藝,推出更符合消費者口味的新品種和新口味。

4. 安全衛生。茶產業的發展也注重安全衛生。茶葉的種植、採摘、製作等環節中,注意安全和衛生是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同時,茶產業也在營銷中注重健康理念的傳播,提高消費者的健康意識。

總之,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多方位、多環節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各方共同努力,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健康、安全的茶葉需求。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近日,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三都水族自治縣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為方便社會公眾閱讀理解,現以問答形式對《三都水族自治縣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是什麼?

答:目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仍然是農民增收難問題,而產業發展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茶產業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綠色產業。三都縣具備優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茶葉已成為我縣優勢農產品,在農業產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已經發展到10.84萬畝,投產茶園已到10.2萬畝。但在茶產業發展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困難和問題,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出臺一個切實有效促進全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扶持。

二、主要思路是什麼?

答:(一)建立1個目標。到2025年底,全縣茶葉生產規模基本穩定,生產效益明顯增長,茶園面積穩定在15萬畝以上,產量超過0.5萬噸,產值超過8億元,茶葉的科技創新、智慧水平、品種佈局、品牌營造、茶旅融合等領域形成三都縣地方特色體系。

(二)設立7大任務。從建設優質高效基地、提升加工水平、扶持壯大經營主體、培育產業知名品牌、構建市場行銷網路、打造茶葉產業強鎮、探索建立茶旅融合等7個重點工作設立工作任務,進一步優化茶類結構,形成以名優綠茶為主導,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和茉莉花茶等茶類協調發展的格局。加大品牌建立力度,形成“貴州綠茶+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都勻毛尖+企業品牌”的品牌體系;申報大河茶葉產業強鎮專案,打造都勻毛尖名優茶產業“三都基地”,構建集生產、加工、銷售、茶衍生品、茶旅康養為一體的產業鏈;探索茶葉精深加工和多樣性功能開發,積極培育茶休閒、茶文化,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局面。

(三)落實4個保障措施。為保障各項工作高效有序推進,實現目標任務,落實組織領導,完善各鎮(街道)和各部門責任,建立任務分解和工作聯絡協調機制,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意見部署,明確責任領導,落實工作責任人,做到責任有落實、工作有人抓;落實支援,加大主體培育力度,加大茶園性保險覆蓋面,推進茶園科技創新;落實資金投入,“十四五”期間,力爭投入茶產業資金4億元以上,實施茶產業專案30個以上;落實指導服務,加強技術應用和推廣,強化隊伍建設,力爭每年開產茶產業培訓600人次以上,提升從業人員素養。

三、 創新舉措有哪些?

答:(一)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將茶產業打造成三都縣鄉村振興戰略的首位產業,將特色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持續深化茶葉重點產區佈局,推動三都縣茶產業優化升級、高質量發展。

(二)全面抓牢茶產業轉型升級。在保持全縣茶園面積穩定增長的同時,全力聚焦茶產業經營主體引培和品質大提升,更加註重科技投入和科技創新,更加註重茶文化的培育和傳播,更加註重茶休閒旅遊開發和茶旅融合發展。

(三)全面構建茶產業發展體系。圍繞以實現茶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為方向,著力構建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茶”統籌和“三產”融合的現代茶業體系,構建“都勻毛尖+企業品牌”“貴州綠茶+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的品牌體系。

茶葉產業發展行動工作

茶葉產業發展行動工作

一、《行動方案》出臺背景

為深入學習貫徹總關於“三茶統籌”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加快建設特色農業強省的要求,立足當前雲茶產業發展現狀和基礎,落實《雲南省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工作要求,緊緊圍繞“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方向,在持續推動全面綠色發展的基礎上,緊盯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弱項,加快雲茶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在深入調研並廣泛徵求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制定出臺《雲南省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二、《行動方案》主要目標

《行動方案》提出,雲茶產業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普洱茶”“滇紅茶”為重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產業佈局,從主體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創新、茶旅融合發展等全方位構建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和茶生態協調發展的現代雲茶產業體系,努力實現由“茶業大省”向“茶業強省”的轉變。到2025年,全省茶葉種植面積、產量分別穩定在740萬畝、50萬噸左右,新增綠色有機茶園面積150萬畝,保持有機認證茶園面積、有機認證茶產品數量全國第1位,力爭全產業鏈產值實現翻番目標。

三、《行動方案》主要內容

《行動方案》圍繞雲茶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要求,在做好古茶樹資源保護的基礎上,從綠色茶園基地建設、雲茶企業高質量發展、雲茶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雲茶品牌做大做強、茶產業與新興業態融合發展等6個方面提出8個重點工程任務18條措施,打造從“茶園”到“茶杯”的高質量綠色雲茶產業。

一是實施古茶樹資源保護利用工程。認真貫徹落實《雲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按照有關要求做好古茶樹保護範圍劃定、建立古茶樹資源檔案、建設古茶樹種質資源圃、古茶樹資訊數字化建設等,健全古茶樹資源管理保護體系。

二是實施綠色有機化深化工程。開展提升綠色有機供給能力、落實綠色有機獎補、加強綠色有機市場監管等3項工作。在做好茶園綠色化生產,積極探索智慧茶園、低碳生態茶園建設的基礎上,推進茶園綠色有機認證,並按照“先建後補、取證後補、按量獎補”的原則,對符合“獲得國內有機產品、綠色食品認證,且在銷售產品上標註‘有機產品’、‘綠色食品’標誌”的茶葉生產經營主體,通過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專項資金對其認證茶園及認證茶產品進行一次性獎補;同時,加大對認證機構和獲證組織的監管。

三是實施茶葉加工提質工程。開展規範茶葉初制所建設、做優做強經營主體、鞏固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推進加工園區聚集發展等4項工作。通過推進規範化茶葉初制所建設把好“原料關”;持續優化環境資源、提升精深加工裝備、加大新產品開發,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快以勐海產業園區、鳳慶產業園區、思茅產業園區為重點的茶葉園區建設,構建普洱茶、滇紅茶、有機茶加工中心,打造雲茶產業叢集。

四是實施產品質量監管工程。開展建立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加大產品質量管理等2項工作。建立健全以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為主,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同步實施的雲茶產業標準體系,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在加強茶葉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環節質量安全監管及茶園投入品管控的基礎上,持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積極構建茶企、部門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相互連線的雲茶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五是科技創新攻關工程。開展強化科技應用支撐、加快人才隊伍培養等2項工作。引進高層次茶產業科技創新人才,深化政企、校(院)企合作,大力培養初級和中級專業技術人才、加工和營銷專業人才、高素質茶農。同時,鼓勵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加強以普洱茶、滇紅茶為重點的產品功能成分及功效機理基礎研究,加大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發基礎推廣,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六是實施雲茶品牌培育工程。開展推進地理標誌認定、注重雲茶品牌培育等2項工作。以“普洱茶”“滇紅茶”品牌為重點,通過積極申報茶類地理標誌、“10大名茶”評選、雲茶“雲南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認定等,打造產品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兼具的雲茶品牌叢集。

七是實施市場開拓工程。開展完善市場體系建設、拓展市場行銷模式等2項工作。通過支援建設茶葉(毛茶)產地交易(批發)市場,鼓勵建設線下品牌形象店、展銷中心、體驗店、專營店和線上旗艦店、企業店等,健全多元化的雲茶市場網路體系。同時,鼓勵以“10大名茶”為代表的茶企積極參加專業展會、推介會,同步開展集品牌宣傳、茶知識普及、文化傳播為一體的“雲茶大講堂”、雲茶高峰論壇等,進一步拓寬國際國內銷售市場。

八是實施茶文化提升工程。開展加大茶文化宣傳推廣、推進茶旅融合發展等2項工作。依託雲南豐富的民族茶文化資源、名山古樹資源和民族風情特色,以特色小鎮、美麗鄉村、茶葉莊園為載體,融入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作品、茶技能競賽、茶事活動等,開發“茶+N”的特色茶旅精品線路,推進雲茶產業與新興業態融合發展。

傳統裝備再升級,“機器換人”助推產業提質增效

過去提到機器換人,人們往往會想到流水線、機械臂等大型工廠裡的自動化裝置,而今食品工業許多領域也出現了機器換人的現象,諸如茶行業、畜禽養殖業等。

食品工業許多領域加快推進行業機器換人,不僅能夠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同時助推行業提質增效,也為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加快行業緊跟現代化程序。

機器換人推動茶葉行業高質量發展

據瞭解,茶行業是某地非常具傳統優勢的農業主導行業,也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富民行業。

然而伴隨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狀況不斷顯現,該地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加快推進茶葉行業機器換人示範縣建立,著力解決無機可用、有機難用的問題,為促進茶葉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目前,該地茶葉傳統優勢裝備正向高質量高層次升級,極大地提高了茶葉生產效率。

而今該地擁有茶葉生產機械超過39660臺,其中茶耕作機械3160臺,大宗茶採摘機械153臺,茶葉加工機械31050多臺,茶葉自動加工流水線27條等。

另外,該地新安裝28條茶葉運輸機械,大大提高了茶葉生產運輸環節的生產效率,進而為茶葉行業轉型發展帶來的諸多紅利。

機器換人提高畜禽養殖質量

過去提到機器換人,人們往往會想到流水線、機械臂等大型工廠裡的自動化裝置,如今畜禽養殖領域也出現了機器換人的現象。

AI養豬、雞臉識別、農業物聯網不少科技範十足的智慧機器裝置受到人們的關注。

據相關人員介紹,雞臉識別的智慧機器人研發與應用,可以捕捉雞群中的敏感體溫,一旦雞的溫度存在異常。

智慧機器人便可以幫助人員在雞群中迅速找到生病的雞。

此外,AI養豬技術能夠記錄和監控豬的數量,同時藉助高清攝像頭還可對豬仔行為狀況等進行跟蹤記錄,再利用人工智慧來分析判斷每頭豬仔的身體狀況和生長情況,提高飼養質量。

機器換人增強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能力

據悉,某地日前下發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其中提出,旨在利用新技術新手段,通過藉助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技術,逐步推動食品安全監管機器換人,充分發揮智慧監管作用,不斷增強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能力,進一步嚴防嚴管嚴控食品安全風險。

為此,該地還提出,加快食品安全雲服務平臺建設。

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共享新格局。

小編結語:機器作為行業轉型升級的基礎支撐裝備,是製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隨著智慧製造技術的發展和機器應用領域的持續擴大,以及食品工業的科技化和智慧化程度不斷提升,筆者相信更多的科技成果將在食品工業的不同領域落地生根,加速推動相關行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現代化程序,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探索惠水縣茶產業發展思路】 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思路

近幾年來,惠水縣委、縣加大力度,搶抓機遇積極發展茶產業,使茶園建設面積不斷擴大,茶葉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茶葉經濟效益在不斷提升、收入保持持續增長。但發展速度和效果在全州乃至全省屬於中等到偏下水平,特別與遵義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如何抓好我縣茶產業快速、高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應該是工作的重點。本文就我縣茶產業現狀分析探討當前茶葉生產發展思路。

  一、茶產業現狀

  1.茶園面積

  全縣現有茶園面積2.2萬畝,其中:投產茶園面積0.96萬畝,新植茶園1.38萬畝。品種主要以福雲、福鼎大白茶、名山白毫131為主。

  2.效益情況

  年幹茶總產量420t,產值4620萬元,茶農人均收入4000元,佔純收入的60%以上;目前茶葉銷售總體狀況良好,省內市場以貴陽、都勻市為主,省外有浙江、江蘇、福建、上海、廣東等省區。

  3.企業情況

  全縣具有規模加工能力的企業有七裡沖茶果場、牟氏茶場、鬥底畜牧場、崗度盤龍茶場和擺若茶葉合作社五個。

  4.品牌建設

  現有己註冊茶葉品牌2個,即:七裡衝“九爐山”牌九龍毛尖茶和“牟氏珍珠”毛尖茶。其中“九爐山”九龍毛尖茶九四年榮獲“中茶杯”二等獎,九五年又被評為“貴州名茶”。

  二、資源優勢

  1.區位優勢

  惠水縣位於貴州省中南部,北與貴陽市接壤,縣城距離省城50km,交通便利,有貴州高原第一大壩——漣江大壩,穿越惠水全境,並交會於縣城附近的五條高速公路正在開工建設,預計5年後建成通車。將大大改善交通條件,推動惠水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2.資源優勢

  土地資源豐富,全縣總面積2463.8km2,有宜茶坡地30萬畝,現有茶園種植面積2.2萬畝,發展茶產業很有潛力。森林覆蓋率41.3%,環境優美,無汙染,宜適有機茶生產。電力資源豐富,剩餘勞力多,發展茶葉種植有充足的資源條件。並且旅遊資源豐富,把觀光茶園建設與旅遊相結合,推動旅遊業的不斷髮展,對惠水茶產業的宣傳推介將起到積極作用。

  3.氣候、土壤條件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適宜,雨熱同季,適宜茶葉生長。土壤以黃壤為主,PH值5.2-6.9,土層深厚,土壤等礦物含量豐富,根據貴州省理化測試中心對該村的土壤檢測,重金屬含量低於規定標準,適合有機茶生產要求。

  4.發展優勢

  惠水縣是黔南州“都勻毛尖”茶核心產業規劃帶,有茶產業發展的好機遇;農民對茶葉生產、管理、採摘、加工技術有所掌握,有一定的茶葉種植基礎,對茶的商品意識較強,積極性高;有“都勻毛尖”茶品牌共享,嚴格按照《都勻毛尖茶綜合標準體系》的要求進行生產和加工,茶葉產品走向市場會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茶產業發展基礎薄弱。主要表現在:發展起步晚,基地規模小,加工技術落後,缺乏統一品牌的意識,市場佔有率低。

  2.商品茶產量低,茶葉加工質量不穩定,經濟效益低。

  3.沒有茶產業龍頭企業帶動,形不成規模化生產,銷售分散,市場竟爭不強。

  4.茶產業合作社發展速度緩慢,帶動能力不強。

  四、發展思路

  1.搶抓機遇,加快發展

  緊緊抓住國發2號檔案對貴州大力扶持的發展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茶產業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加快茶園基地建設步伐,力爭在三年內完成5萬畝優質生態茶園建設目標。

  2.加快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發展

  以農戶種植為主,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加工銷售、統一質量、分散生產管理的“五經統一分”合作社經營方式,是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徑。

  3.質量建設

  抓好茶葉生產、管理、加工技術培訓,加強質量監督,強化標準意識,努力提茶葉產品質量。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茶葉產業,充分利用惠水優越的生態環境和區位優勢,開發生產有機茶,綠色食品茶,無公害茶,提高惠水茶葉品質。

  4.企業建設

  加快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的步伐,重點打造“上連龍頭,中連基地、下連農戶”的產業鏈,以帶動全縣茶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5.統一品牌

  根據茶產業“一心二帶三區”發展戰略。圍繞市場主要打造以“都勻毛尖茶”為品牌,嚴格按照《都勻毛尖茶綜合標準化體系》進行茶葉生產、加工,實行統一標準,統一品牌,做強做大都勻毛尖茶產業,推動惠水縣茶產業向高標準、高質量,高檔次的方向快速發展。努力提高茶葉產品質量,以“都勻毛尖”為品牌穩定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

  6.實施旅遊戰略

  惠水縣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在茶產業發展規劃上要為這些資源的開發作好鋪墊。充分利用惠水的人文資源、茶文化歷史資源和良好的區位優勢,堅持把茶文化與茶旅遊相結合,在我縣茶葉主產鄉鎮積極開發“茶之旅”旅遊專案,“以茶促旅,以旅遊興茶”。打造一批融茶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及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旅遊線路。鼓勵支援建設一批茶文化體閒農莊,引導建設各種檔次的茶樓、茶館。加大我縣生態有機茶的宣傳和推介,增強旅遊對茶產業的帶動作用。

做好“茶文章”助力“綠葉”變“金葉”

做好“茶文章”助力“綠葉”變“金葉”

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是全國重點的產茶縣之一,茶葉一直是周寧的大宗農產品,也是農村支柱產業。為護航茶企高質量發展,助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周寧縣人民執行幹警前往多家茶企開展“千名執行幹警進千企”走訪調研活動,服務做好“茶文章”,助力“綠葉”變“金葉”。

在福建歸來客有機茶葉有限公司,執行幹警對該企業開展了案件回訪工作。不久前,周寧執行局本著公正、善意、文明的執行理念,成功促成了該企業一起案件的執行和解,讓該企業重新煥發生機。

周寧執行局對涉企案件堅持一案一策,在不違背法律、不損害其他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做到依法審慎執行,全力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

在走訪調研過程中,執行幹警還深入瞭解了茶企的生產經營、企業管理、合同履行等情況。幹警們通過面對面“把脈問診”,幫助茶企查詢、梳理存在的法律風險和漏洞,提出意見建議,幫助企業降低訴訟風險,以精準的司法服務護航周寧茶企健康發展。

此外,執行幹警還向企業人員發放了《周寧縣人民企業法律風險提示書》,針對茶企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結合涉茶典型案例,為兩家茶企詳細解讀了涉及茶葉交易、茶葉商標、勞務糾紛、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增強茶企的經營風險意識和風險防範能力,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產生,為周寧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福鼎磻溪:做好茶文章 走出振興路

秋日的磻溪,巍巍茶山廣袤無垠,處處湧動著振興的熱潮。

  磻溪鎮位於 福鼎市 西南部,近年來,該鎮圍繞做強做精白茶產業發展目標,立足生態資源和赤溪村品牌優勢,努力打造“茶韻古鎮·大美磻溪”鄉村振興示範帶,初步形成茶產業、生態農業、文旅休閒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格局,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全面提升。

  走進磻溪鎮,處處可見茶農辛勤忙碌的身影,時時可聞茶香,彷彿闖入了一幅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之中。在陣陣茶香中,現代觀光農業、特色茶旅興起,鎮村面貌乾淨整潔、永珍一新,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一個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磻溪鎮就這樣進入視野。

  以茶為媒,因茶而興。磻溪是產茶大鎮,近年來,該鎮搶抓全市加快茶產業發展的大好機遇,積極引進和培育龍頭茶企,加大茶葉基地化建設;成立磻溪鎮茶業行業協會,嚴格有效規範茶企、茶商行為;實施湖林村茶葉精品街專案,打造福鼎白茶核心產區磻溪地標;搭平臺、組隊伍,狠抓數字化管理,嚴格把控茶葉質量安全,全方位推動茶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全鎮共有茶企458家,擁有無公害茶園近5.1萬畝,年產優質幹茶5000多噸,農民收入60%來源於茶葉,87%以上勞動力直接或間接受益於茶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12億元。

  白茶產業的發展興盛也帶動了磻溪旅遊業的繁榮。

  白露節氣過後,是秋日勝春朝的好時節,磻溪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位於磻溪村的十三坪茶園裡,來自浙江杭州的段誠與二三友人相攜同遊,並用無人機記錄下了十三坪茶園的大好風光。

  以茶興旅,以旅促茶。近年來,該鎮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挖掘整合特色旅遊資源,深入推動茶旅融合發展,逐步走出一條高質量、高生態、高顏值的鄉村振興之路——

  依託“中國扶貧第一村”的品牌優勢,搶抓財政部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的契機,以赤溪為重點的太姥山西南麓4景區逐步成型;

  全鎮旅遊專案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赤溪、杜家旅遊集散中心、湖裡崗玻璃觀景棧道等50多個專案陸續完成建設,並著力打造大沁十三坪知青茶旅文化、桑翠湖休閒垂釣區、仙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民宿康養休閒度假區等,一個個鄉村旅遊點應運而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

  結合“大美磻溪·茶韻古鎮”鄉村振興景觀帶建設,推動完成“金谷—蔣陽—杜家—赤溪”及“磻溪—湖林—桑海—仙蒲—南廣—後坪”2條鄉村旅遊線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推動“大美磻溪”全域旅遊格局逐步形成,旅遊產業活力不斷增強。

  如今,茶旅融合的成果已經顯現。赤溪獲評“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等稱號,杜家上榜“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仙蒲被授予“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2016年至2021年,全鎮共接待遊客150多萬人次。

  潮至千帆動,獵獵駕長風。宜居宜業宜遊的茶韻古鎮圖景已然繪就,大美磻溪就在眼前。(溫麗芬 )

建甌:擦亮北苑貢茶“綠色名片”

  持續做優“一片葉”,實行“1+5”北苑復興行動,北苑御焙遺址入選第二批省級遺址考古公園名單,北苑貢茶文化中心等專案有序推進……一個個舉措有力實施、一項項工作成績斐然。去年來,建甌聚焦“做優一片葉”目標,圍繞統籌“三茶”高質量發展,繪藍圖、夯基礎、築高地,在深化種植和加工環節的基礎上,往前端延伸做生態保護,向後端拓展聚文旅元素,著力復興北苑貢茶,擦亮建甌“綠色名片”。

高位謀劃 統籌“三茶”發展

  建甌的北苑貢茶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宮廷御茶園,歷經6朝42帝,創下中國御貢史之最。建甌也因此聞名,成為千年古茶都、中國茶業百強縣、全國產茶重點縣和全國烏龍茶主要生產基地,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和從業人數在閩北乃至全省都位居前列。

  然而,在歷史上一度“領跑”的北苑貢茶,近現代以來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如何重振北苑雄風,打響北苑貢茶品牌,擦亮這張頗有價值的茶葉名片,成為擺在 建甌市 委市面前的一大考題。

  為打破北苑貢茶“養在深閨少人識”的痛點,去年,建甌圍繞弘揚建茶文化、提升茶業科技、做強茶產業鏈的目標,成立統籌“三茶”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抽調農業、科技、文化、流通、重點產茶鄉鎮等單位部門人員組建茶產業工作專班,加強茶產業工作力量。制訂《建甌市統籌“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啟動《建甌市統籌“三茶”高質量發展五年規劃》編制,構建“三茶”統籌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新發展格局。按照“工作專案化、專案清單化、清單責任化”的思路,安排部署生態茶園建設、扶持龍頭企業、品牌宣傳提升等15個方面工作,細化分解37個目標任務,掛圖作戰、對賬銷號,推動各項工作落細落實。

  在北苑貢茶重要產區小橋鎮,建甌市政協第三功能型黨支部聯合建甌農商行第一黨支部、集同海關集美監管科黨支部、建甌中茶黨支部、小橋鎮茶協黨支部等七方,共同簽訂《七方共建協議書》,以北苑貢茶集中加工區為平臺,通過“組團共建”方式,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聚力打造“三茶”統籌發展黨建聯合體,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活化品牌 做好北苑貢茶文章

  為了讓“千年建州·北苑貢茶”這個茶產業品牌活起來,深化市場對北苑貢茶品牌的認同感,建甌以提升茶葉品質為基石,以講好北苑故事為抓手,做好北苑貢茶文章。

  大力建設生態茶園,整合專案資金,全面加強技術指導,提升綠色生態茶園建設水平。東峰金盤山茶園、川石牛公山茶園、小橋甘源茶園獲評 南平市 綠色生態茶園示範基地,小橋甘源茶園還獲評南平市最美生態茶園。同時,安排部署當地生態茶園“綠化、花化、彩化”建設工作,力爭在2022年建成全域生態茶園、2023年建成全域綠色生態茶園。

  對標《北苑御焙遺址文物保護規劃》和《北苑御焙遺址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專案建設要求,建甌做好遺址周邊村莊環境整治、山場林分調整、綠色生態茶園建設、茶園彩化美化以及臨時通行道路、旅遊標識公廁等改造提升。通過推廣物聯網等科技應用,改造傳統茶產業,推動茶葉初制加工標準化升級,完成了全市茶業大資料平臺建設。建甌市還積極發揮閩北烏龍茶科技小院橋樑紐帶作用,加強與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溝通合作,有力推動茶科技服務水平。

  去年,建甌市花重金為北苑貢茶重點文物(重要遺址)投保4億元,還聘請北苑御焙遺址原考古隊成員、省地文博專家、當地歷史文化學者等專業人士,組建北苑御焙遺址考古專家顧問團,成立專門研究機構——北苑文化研究院,對北苑貢茶遺址進行細緻深入的調查研究,深挖其歷史內涵和文化價值。

  另一方面,建甌市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圍繞北苑御焙遺址保護利用、茶產業發展、品牌打造、專案推進等方面,通過組織拍攝《千年建州·北苑貢茶》宣傳片,編纂《北苑貢茶》文化叢書,製作北苑貢茶主題微電影、動漫、H5圖文、宣傳畫冊,面向全國舉辦北苑貢茶微視訊、主題徵文活動,在央視等主流平臺投放廣告等方式,開展立體化宣傳。

  努力之下,北苑貢茶的品牌打造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北苑貢茶品牌被省上評為2021年度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北苑貢茶被納入第二批《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互認的茶類產品。

植入內涵 擦亮“綠色名片”

  今年,建甌市研究制定了北苑復興行動“1+5”計劃,以打造中華茶文化聖地為目標,從遺址活化、講好歷史、振興茶業、茶旅融合、對外交流等五個方面發力,建立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為北苑文化植入新時代內涵,重鑄北苑貢茶“天下之最”的輝煌,重現千年建州的榮耀。

  為提升北苑貢茶影響力,建甌市策劃多樣地域特色活動,如:持續舉辦中華北苑貢茶節、北苑貢茶高峰論壇,開展鬥茶賽等民間茶事活動,組織開展“千年建州·北苑貢茶”文藝演出、茶神張三公文化節、北苑貢茶主題宣傳等文化活動。同時,加強與抖音、快手、喜馬拉雅等平臺合作,開展“網紅說北苑貢茶”等系列活動,讓北苑貢茶有聲有色、有體有韻。此外,為構建北苑文化體系,讓“茶神”成為凝聚人心、集聚力量、匯聚人才的重要標識,去年12月,建甌市釋出“茶神”張三公Q版像,把張三公作為北苑貢茶的重要文化符號。

  為著力推進茶旅融合,打造一批示範專案,建甌市依託北苑御焙遺址、茶神張三公、閩臺同根茶園等歷史文化資源,謀劃生成落地一批茶旅研學基地、茶旅民宿、特色茶莊園、觀光茶工廠等特色茶旅專案;建設集茶文化展示館、體驗館、活動館和主題公園街區為一體的北苑貢茶文化中心,推進“大地指紋”茶旅叢集、“北苑”山居高階民宿等專案建設。

  同時,精心規劃茶旅融合精品線路。以北苑貢茶為主題,設計“尋茶之旅”,串聯北苑御焙遺址、百年烏龍園、茶神廟、閩北烏龍茶科技小院、茶文化休閒體驗中心等茶旅景點,開發半日遊、一日遊精品旅遊線路,並創新“旅遊+”新業態,結合“5G”“VR”等技術,融入科技元素,增加互動感、體驗感,逐步實現“線上北苑遊”。(葉秋豔)

湖北省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了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弘揚茶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茶葉種植與加工、質量管控、品牌建設、文化推廣、產業扶持與服務等茶產業發展的相關活動。第三條 茶產業發展應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引導、市場主導,科技創新、質量保障,品牌引領、融合發展的原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第四條 省及茶葉主產區市(州)、縣(市、區)(以下簡稱茶葉主產區)應當加強對茶產業發展工作的領導,將茶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完善體系,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茶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茶產業發展的統籌協調、支援引導和監督管理等相關具體工作,並承擔聯席會議的日常工作。

發展改革、財政、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科技、商務、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做好促進茶產業發展的相關工作。第五條 省應當編制本省茶產業發展規劃。茶葉主產區應當根據本省茶產業發展規劃,結合實際編制本行政區域茶產業發展規劃或者方案。

茶產業發展規劃、方案應當包括髮展目標、具體措施、扶持等內容,並與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銜接。第六條 省和茶葉主產區應當安排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並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重點支援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生態茶園建設、產品質量提升、流通體系建設、品牌建設、茶文化推廣、科技研發和人才培養等。

支援茶葉主產區按照有關規定統籌整合相關涉農資金和專案,推動茶產業發展。第七條 省、市(州)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開展茶產業標準化建設,會同標準化等主管部門依法完善茶葉種植、加工、貯存、運輸、銷售等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指導茶葉生產經營主體按照標準開展生產經營,提高茶產業整體質量。

鼓勵、支援茶行業社會組織及企業制定嚴於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第八條 縣級以上及其有關部門以及廣播、電視、報刊、網際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茶知識和茶文化的宣傳普及,擴大茶品牌的影響力。第二章 種植與加工第九條 茶葉主產區應當根據區域資源稟賦、生態條件和產業基礎,優化茶葉生產佈局,確立主推品種和主導技術,促進適區適種、適區適制。第十條 省和茶葉主產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自然資源等主管部門加強對茶樹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組織開展種質資源調查,建立健全優良種質資源檔案和種質資源圃;完善茶樹良種繁育體系,支援選育高抗、優質、特色茶樹品種,推廣茶樹良種良法種植。

鼓勵支援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依法建立茶樹種質資源繁育基地,開展種質資源科學研究。第十一條 茶葉主產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按照相關技術規範,指導茶葉生產經營主體建設標準化生態茶園,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和災害防治設施,創新茶園經營管理模式,提升茶園綠色生產能力。

茶葉主產區應當完善相關,支援茶葉生產經營主體建設有機茶園,鼓勵實現全域有機種植。

禁止向茶園排放、傾倒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茶葉種植過程中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導,推廣使用生物有機肥和綠色綜合防控技術,保障茶葉質量安全。

茶葉生產經營主體應當建立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使用記錄,如實記錄茶園使用農藥、肥料的名稱、來源、用法、物件、使用日期和停用日期等資訊。記錄的儲存期限不得少於二年。

茶葉種植過程中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含除草劑、生長調節劑),禁止超範圍、超標準使用農藥(含除草劑、生長調節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

茶葉主產區根據茶園建設需要,可以制定嚴於國家和省規定的禁止或者使用的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目錄。第十三條 茶葉主產區對符合生態有機要求、自然環境優良的茶園,可以劃定為茶葉生態種植保護區,實行產地保護。

劃定茶葉生態種植保護區,應當開展論證評估,並向社會公佈。茶葉生態種植保護區應當設立保護標誌,確定責任主體。

茶葉生態種植保護區內,禁止擅自砍伐或者損毀林木,禁止從事餐飲、燒烤、露營等破壞茶葉種植環境的活動,禁止開展影響茶葉種植、破壞生態環境的建設專案。

安溪鐵觀音:2022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指定用茶的深耕細作

  觀音鐵韻,香飄博鰲。11月25日,2022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拉開帷幕,安溪鐵觀音作為官方指定用茶亮相論壇,以其高品質禮敬各行業企業家,為與會嘉賓帶來葉香濃郁、鮮爽醇厚的品茶體驗。

  安溪鐵觀音為何能榮膺“2022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指定用茶?讓我們走進茶鄉,探究安溪鐵觀音生態、品質等方面的深耕細作和迭代升級。

  做好生態 擦亮茶業發展“底色”

  安溪是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世界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從唐代以來,茶葉便是安溪的重要作物之一,到了明清時期, 安溪茶 業生產開始趨向成熟。飲茶、植茶、製茶風靡全縣各地,茶業成為當地的一大產業。明代所修 安溪縣 志《清水巖志》中寫道,“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足見茶已融入安溪人的日常生活。

  為提高茶園大生態保水能力,安溪縣委、縣一直為茶園精細化管理提供支援,持續推廣茶園種樹、梯壁留草、種草等,探索形成“頭戴帽、腰繫帶、腳穿鞋”“茶園周邊有林、路邊溝邊有樹、梯壁梯岸留草”“縣域大生態—茶山小生態—茶園微生態”等諸多複合生態種植模式,提高茶園大生態保水能力。

  同時,安溪還積極引入司雷植保、大司農等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實施茶葉綠色防控全程託管、統防統治;綜合運用聲、光、電、生物干擾技術,創立全國首個生物資訊對抗與智慧蟲害防治系統;推行農藝改良、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綠色植保技術。截至目前,全縣累計超40萬畝茶園實現綠色防控。

  安溪茶樹種質資源非常豐富,擁有茶樹品種100多個,其中6個被國家認定為優良茶樹品種。這裡有258種野生陸地動物和940種維管植物。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茶樹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態茶山在水源涵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利於氣候調節、養分迴圈和水土保持。

  2021年5月,安溪縣農業農村局與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聯合建立全國首家茶生態醫院,對茶園進行生態診療。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副教授高水練稱,“茶生態醫院是以茶園生態為特色的茶全產業生態治理,提高了整個茶生態水平,預防茶樹生病。”

  福建農林大學原副校長黃炎和教授團隊的研究證實了安溪獨特的地質、土壤成就了安溪鐵觀音的獨特品質。據黃炎和教授介紹,在安溪,火山岩佔全縣面積54.2%,火山岩富含銅、氧化鈣、三氧化二鐵、氧化鎂、錳、鎳、磷等中微量元素,其發育的土壤礦質元素非常豐富、含量也較高,有利於茶多酚、氨基酸等茶葉品質成分的形成。

  做好品質 提亮茶業發展“成色”

  晒青、涼青、搖青、殺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復烘、復包揉、烘乾……每一泡安溪鐵觀音都要歷經十道傳統工序、三十六小時連續製作,被茶業界譽為“高超、精湛、獨特的製茶技藝”,也鍛造出安溪鐵觀音的良好品質。

  近年來,安溪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養高素質茶文化人才,目前已獲評鐵觀音大師8名,鐵觀音名匠26名,國家級製茶工藝大師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名、省級9名;連續舉辦4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支援鼓勵建設大師名匠工作室、非遺文化傳習所、製作技術研究會等,建立全鏈條“傳幫帶”機制,使匠人精神得以傳承,有效提高茶葉品質。

  不僅如此,安溪還與福建農林大學共同合作創辦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以推動茶產業的永續發展。“學院實施‘產業人才培訓’工程,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大專班等各類專題培訓班,培養了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千餘人,茶產業領軍人才、行業大師2000餘人,重大農技推廣服務人才7萬餘人。”高水練說。

  在秋茶採摘期間,安溪縣氣象局還聯合縣農業農村局、縣茶業發展中心每日釋出《秋茶生產氣象專題服務》,及時釋出秋茶生產指導意見。“我們根據安溪縣氣象局發出的氣象服務專報,合理安排茶葉採摘,讓茶葉品質更有保障。”雲嶺茶莊園相關負責人為氣象科技服務茶葉生產點贊。

  今年2月27日,“安溪鐵觀音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加速安溪茶產業的數字化程序;62天后,“安溪鐵觀音二號”衛星再次出征,與“安溪鐵觀音一號”衛星進行組網。依託“雙星”特性和組網優勢,可高效獲取精準影象資料,有效實時監測茶園各項指標,升級優化茶園管理,提高茶葉品質,助推茶產業發展。

  安溪縣歷來把茶葉質量安全作為產業發展和品牌建設的生命線,堅持以綠色發展、質量興茶為導向,出臺《安溪縣扶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暫行規定》,從綠色發展、產業升級等十方面推動茶業高質量發展,並通過構建組織保障、綠色生態、全程監管、社會共治“四大體系”來保障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全方位推進茶葉質量安全建設。

  今年5月20日,“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我國18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的一員。今年7月,在以“在發掘中保護 在利用中傳承”為主題的首屆全球農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保護與發展論壇上,釋出了2021年度《安溪鐵觀音質量安全》,《安溪鐵觀音質量安全(2021)》在延續《安溪鐵觀音質量安全(2020)》中強調的質量興茶、綠色發展、品牌強茶理念的同時,對安溪縣在種管模式、綠色發展、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實踐探索成果進行了總結,並通過數字化、科學化的手段,對安溪鐵觀音質量安全各項指標進行了全面評估。《》顯示,從資料監測情況來看,安溪茶園整體生態化趨勢和茶葉質量安全水平穩定向好。(張錦川)

怎樣看待中國茶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茶行業未來發展趨勢非常蓬勃,並且擁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無論從文化還是生活習慣出發,飲茶已經成為一種必備的休閒模式,並且茶行業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與躍進。茶行業無論是對外銷售還是對內生產的數量都非常龐大,並且每年都以躍進式增長。如今茶葉市場存在著以下幾種情況,茶葉消費量居高不下,以鐵觀音為主的茶葉產品,市場份額比例高。同時茶商非常多,行業准入門檻低,茶葉產品種類豐富,側重方向非常不同。並且能得到多個行業與領域的支援,無論是散裝還是精裝產品的銷售都非常好。

多元發展勢頭猛烈

為何茶行業未來發展勢頭非常猛烈?因為茶行業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擁有強勁的發展動力。飲茶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還是歷史文化的展現,所以在茶葉資源發展過程中,其包含著飲茶方法、茶文化、採茶表演等等。在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基礎上,茶葉不僅是一種飲品資源還能變成藥品、食品,逐漸形成價值高、特點鮮明的資源價值鏈條,並且其後續發展擁有無限潛力。同時這種發展方式還能解決茶行業現存的產能過剩、儲存擠壓等問題,為其提供正確的發展方向。

網際網路發展提供機遇

網際網路發展勢不可擋,其能對茶行業起到性的作用,並且還能變革茶行業發展模式、銷售模式以及經營模式。例如如今開發新型的飲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飲茶的知名度。並且通過網際網路大資料分析與研究,還能在掌握消費者要求的基礎上,動態茶行業的發展策略以及方針,形成親密的互動。如今網際網路加快了資訊傳播速度,讓生產、銷售和運輸更加方便,能夠提高茶行業的市場競爭力,打破傳統的銷售方式和組織環節,為人們提供更加有趣、豐富的銷售方式。

成熟的銷售模式

茶行業的傳統銷售模式不僅集中處理茶葉產品,也不能保證企業的效益。如今從以立頓為主的超市模式到天福茗茶的連鎖模式都能說明,如今銷售模式的成熟與高效。所以可知,未來茶行業的發展非常蓬勃,並且還能逐漸改善其生產、銷售和傳輸方式,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成熟且高質量的茶葉產品。

標籤: 產業 高質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en3ko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