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是一項於1648年10月24日在德國城市威斯特伐利亞簽訂的條約,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條約之一。它結束了三十年戰爭和八十年戰爭,宣佈了歐洲諸國間的宗教自由和領土國界的穩定,並奠定了以現代國際法和國際關係為基礎的歐洲政治體系,也標誌著近代國際關係中國內事務不干涉、和平共處、領土主權、平等相待等原則的確立。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還結束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終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傳統形式。此外,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還確立了瑞典與法國在歐洲的地位,為歐洲各國和平合作、領土穩定提供了一種新的形式。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象徵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歐洲爆發的大規模國際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1648年10月24日簽訂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百度百科世界史(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和維也納體系) - 知乎2022年7月29日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歐洲形成的國際關係體系,他的形成與近代民族國家意識的出現以及三十年。知乎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深遠影響 - 知乎1. 導致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領地,也削弱了皇朝對神聖羅馬帝國內各邦國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國陷入封建分裂的時代。 2. 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勞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把一個較為完整的奧地利帝國保留下來,也保留下奧地利在中歐的地位,使他在今後的歐洲政治3. 西班牙陸戰海戰皆敗,從此失去了歐洲一等強國的地位。知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什麼,盤點合約的具體內容與影響 - 易。(3)法國、瑞典是這個條約的最大受益者。《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首先確認了其在戰爭中獲得的新領地。www.yikaoshouce.com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簡介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指1648年五月至十月間在威斯特伐利亞地區內的奧斯納布呂克市和明斯特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標誌著歐洲一系列宗教戰爭的結束。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歐洲歷史上有近八百萬人喪生的動盪時期。學者普遍認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標誌著基於威斯特伐利亞主權概念的現代國際體系的開始。

和約的談判過程頗為冗長。由於雙方都希望在自己的領地內進行談判進而控制談判,談判主要在兩個城市進行。共計109名交戰國代表出席談判,但代表們並不每次都同時出席。

會議共簽署三份條約以終止對應的相互交疊的戰爭:明斯特和約、明斯特條約和奧斯納布呂克條約。這些條約結束了哈布斯堡及其天主教派盟友與新教勢力(瑞典、丹麥、荷蘭和神聖羅馬帝國各邦)及其盟友法國(儘管信仰天主教但反對哈布斯堡)之間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條約還結束了西班牙與荷蘭共和國之間的八十年戰爭(1568-1648),前者正式的承認後者的地位。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是以外交會議訂立和約的先例。基於各個主權國家共存的概念,新的系統在歐洲中部形成。由於權力平衡,國家間的侵略戰爭得到遏制,反對干預別國內政的準則開始得到認可。

隨著歐洲影響力逐漸遍佈全球,這些威斯特伐利亞原則,尤其是主權國家的概念,逐漸流行成為國際法和世界秩序的中心原則。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背景

1618-1648 年,歐洲爆發了三十年戰爭,戰時和戰後的一系列雙邊和多邊條約被稱為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在中世紀的歐洲 , “大一統”存在於兩個層面之上:一個是羅馬天主教無所不在的宗教統治;另一個是神聖羅馬帝國。三十年戰爭改變了歐洲的面貌, 使得羅馬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大一統”的局面不再。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內容

1、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繼續有效;

2、哈布斯堡皇室承認新教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在帝國內地位平等;

3、神聖羅馬帝國內各諸侯邦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臣民不願改宗者限期遷出;其中歸正宗加爾文宗獲帝國承認為合法宗教;教產的歸屬以1624年為標準年,凡在1624年1月1日之前佔有的教產可以保留(在普法爾茨及其聯盟地區,以1619年為標準年)。

4、神聖羅馬帝國內各諸侯邦國有外交自主權,唯不得對帝國皇帝及皇室宣戰;而帝國皇帝依然無權決定任何重大問題,如宣戰、媾和、課稅和徵兵等。

5、正式承認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和瑞士為國家;

6、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奧地利領地割與法國、瑞典和部分帝國內的新教諸侯:

其中法國得到洛林內梅林、圖爾、凡爾登等三個主教區和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整個阿爾薩斯;

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地區和維斯馬城、不來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

勃蘭登堡獲得東波美拉尼亞地區和馬格德堡(Magdeburg)、哈爾勃斯塔特、卡明、明登等主教區;

薩克森獲得路薩蒂亞(Lusatia)地區;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的背景以及影響?

背景

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簡稱神聖羅馬帝國,又稱德意志帝國),建立於962年,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國家。路德宗教改革後,形成了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的對立。充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為擴大權力和建立霸權,站在天主教聯盟一邊反對新教,歧視並國內新教徒。

1618年5月23日,奧地利統治下的波希米亞捷克新教徒,在布拉格衝入王宮將皇帝的兩名大主教欽差從20米高的窗戶扔出去,史稱“丟窗事件”。震怒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決定以武力征服捷克,由此引發了德意志內戰,也就是歷史上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

德意志內戰爆發後,歐洲各國出於自身的利益目的紛紛捲入戰爭。法國、瑞典、丹麥、荷蘭及支援德意志新教聯盟,而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羅馬教廷支援天主教聯盟。戰爭很快演變成為全歐洲的國際戰爭,一直持續了三十年之久。長年累戰使參戰各國的財政陷入重重困難,兵力疲憊。於是,從1643年7月開始,交戰雙方在威斯特伐利亞的奧斯布魯克和明斯特兩個城市談判議和,馬拉松的談判於五年後達成停戰協議,1648年10月24日簽訂和約,史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它對歐洲社會和國際關係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條款繁多,主要涉及幾方面內容:和約保證了法國、瑞典等獲勝國家獲得大片領土。法國得到洛林的3個主教區(梅林、圖爾、凡爾登)和整個阿爾薩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實力大增,為後來稱霸歐洲打下基礎;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及東波美拉尼亞的一部分、維斯馬城和不來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迅速成為北歐強國。另外,條約正式承認瑞士脫離神聖羅馬帝國,成為國家(至今的瑞士,一直沒有捲入國際紛爭,被稱為永恆的中立國),同時正式承認40年前荷蘭從西班牙獲得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而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對近代歐洲國際關係的影響和約是結束三十年戰爭、恢復歐洲社會秩序的重要檔案。它對歐洲影響一直持續到1806年拿破崙滅亡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對近代歐洲國際關係產生丁重要影響。

1、和約標誌近代民族國家體系開始建立

近代民族岡家制度的確立,是和約對近代國際關係的一個重要影響。和約打擊了中世紀兩歐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地方主義和普世主義,衝擊了形式上處於統治地位的教世界共同體。十年戰爭打擊了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及其盟友西班牙、羅馬教皇,諸侯實力加強。戰後籤汀的和約否認了中世紀長期存在的“一個教爭,一種主權”的局面,承認各封建主及諸侯在其領域內最高統治權。他們獲得了領地內最高不受干涉的徵稅、結盟、軍事等權力,此即後世的主權。隨著羅馬教皇神權下的世界主權論的打破,“近代民族國家作為天主教世界的對立面”,開始成為國際關係主體。這成為近代國際關係的理論基礎。

2、《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形成了新的格局

世界格局是國際舞臺上各種力量(主要是主權國家和國家集團)相互聯絡、相互作用,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結構,它是一定歷史時期內國際關係的比較集中而概括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兩方面:地圖和力量對比變化。《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促成了新格局產生。

首先,《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近代歐洲版圖。和約對於三十年戰爭期間各國領土變更予以肯定。和約規定:法國1552年佔領的都爾、麥茨、凡爾登等洛林七地以及阿爾薩斯地區得到承認,其“天然疆界”的要求得到部分實現。瑞典則獲西波米拉得尼亞及東波美拉尼亞部分地區,控制了奧得河、易北河、威悉河等河流人海口,波羅的海一度成為其“內湖”。此外,勃蘭登、薩克森等帝國諸侯還獲得了土地賠償。

3、《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還調整了各國力量對比。

(1)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是三十年戰爭的主戰場,也是最大受害者。戰爭期間帝國經濟衰落,許多礦山和制鐵、鑄造的工場被毀,工商業衰落,城市喪失原先的商業意義,淪為諸侯的中心。人口也因戰爭銳減。薩克森公國在瑞典參戰初期被殺戮934000人,戰前有八萬居民的上商業中心奧格斯堡城,戰後變為僅有12000人的荒涼市鎮。上皇權衰落,地方割據勢力強大。德意志帝國近代局面正式確立,“德意志帝國”成為空洞的稱號。

(2)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是第二。連年戰爭使西班牙受到沉重的打擊,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陷入經濟衰落、財政紊亂、霸權衰落之中。三十年戰爭更是雪上加霜,西班牙損失了300艘戰艦,海軍全軍覆沒,淪為歐洲二、三流國家。

(3)法國、瑞典是這個條約的最大受益者。《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首先確認了其在戰爭中獲得的新領地,並且賦予兩國和約保證人的地位。兩國獲得干涉德意志內部事務的權利。

4.和約形成了近代歐洲國際關係中一個常見原則:力量均衡或均勢原則。

三十年戰爭打擊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使歐洲各國間力量達到平衡。《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本身就是妥協的產物。和約最突出的內容就是運用法律否定了教皇和皇帝的權威。承認了一系列民族國家的及其正統地位。但是同時卻又承認了另一類實體,即對於德意志帝國諸侯主權的承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當時簽約方的主要目的是迅速結束戰爭,恢復歐洲社會秩序。《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使歐洲實現了力量均衡,此後該原則成為國際關係的普遍原則,拿破崙戰爭及一戰後該原則均有體現。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毀滅性戰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國捲入了一場毀滅性的戰爭。戰爭帶來了無數的痛苦和苦難,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一場無法忍受的災難。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協議,給大戰帶來了一個終止點,同時也給戰爭中各方帶來了一定的緩和。

背景

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各國開始討論戰後重建工作。作為大戰的勝利國,英國、法國、美國和義大利決定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召開一次國際會議,就大戰後的歐洲重建工作進行探討。

在此次會議中,由於德國對戰爭負責,許多國家希望對德國進行懲罰。協約國要求德國為大戰的破壞和損失負責,德國則極力反對這些強加給他們的要求。互相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矛盾和分歧。

協議內容

最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正式簽署,結束了當時的惡劣情況。協議內容主要包括:

德國向協約國全部歸還被奪取的領土。

德國向協約國支付以前沒有約定額度的大量賠款。

德國必須其軍隊的規模和武器裝備。

德國接受了對於對戰爭負責的指控。

德國的殖民地和海外領土被剝奪。

影響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在當時是具有極大影響的國際條約。它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一個終止點,並且結束了當時的惡劣情況。協議的實施推動了新的國際秩序的形成,對於歐洲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這個條約也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後果。作為德國的敗國,德國人民沉重地承擔了鉅額的賠款和世界各國的壓迫。這些事件加劇了德國社會的,並且使得德國很難重返國際舞臺,最終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結論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一場重要的國際協議,它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併為國際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然而,它也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使得德國沉重受傷,並導致了世界歷史上更加毀滅性的戰爭。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珍惜和平,以避免重複歷史的悲劇。

威斯特伐利亞和會(《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答案】:三十年戰爭進行到1643年,交戰雙方開始和談。在談判中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法國和瑞典,談判分別在威斯特伐利亞的奧斯納布呂克和閔斯特舉行。談判的同時軍事行動也在進行,因此談判時斷時續。直到1648年10月24日,談判各方才最後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宣告了三十年戰爭的結束,同時在歐洲形成了一個力量相對均衡的格局,建立了近代國際關係的第一個相對成熟的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威斯特伐利亞和會確立了國家主權至上的原則,創造了以會議解決爭端的制度和範例。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於哪一年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於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象徵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歐洲爆發的大規模國際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1648年10月24日簽訂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加深了德意志上的,劃定了歐洲各國的國界,改變了歐洲力量對比。

同時,和約作為歐洲中世紀與近代史時期之交的第一個多邊條約,是國際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塊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國際法的實際源頭,又是國際關係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

1618-1648年由於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矛盾以及歐洲各國的衝突和領土爭奪,以德意志為主要戰場的歐洲國際性戰爭,史稱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最後於1648年以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終。

和約使瑞典、法國及其盟友獲得大片領土;承認荷蘭和瑞士的;確認德意志諸侯的主權,加強帝國議會的權力,削弱皇帝的權力戰爭與和約沉重打擊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內割據的局面,人口大量死亡,農業被嚴重破壞,經濟長期衰落,為法國稱霸歐洲準備了條件。西班牙國力下降。瑞典力量大增,成為北歐強國。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起了什麼作用?

[答案要點]1648年10月24日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了格勞秀斯的學說,承認了領土主權和國家的原則,開創了通過國際會議的多邊外交形式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對國際戰爭進行善後處理的先例,這是近代國際法產生的標誌。和會與和約為近代國際法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1)會議本身創立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問題的先例。(2)和約承認了德意志各諸侯國享有的主權,承認了荷蘭、瑞士為國,在實踐上肯定了格勞秀斯所提出的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等原則是國際關係中應該遵守的準則。(3)條約規定,締約國不得破壞和約的條款,創立了對違約國家可施於集裁的案例。(4)和約承認,新舊兩教享有同等的權利,打破了羅馬教皇神權下的世界主權論,使國際法脫離神權的束縛。(5)和約締結後,各國逐漸建立了常駐使節,這有利於增進各國之間的邦交。成就說明,國際關係和國際法二者互相為用,互相促進。

什麼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nsystem)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

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

和約的簽訂開創了以國際會議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和約涉及領土劃分及賠款、宗教等複雜問題。通過召開國際會議有效地處理了這些問題。這為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範例。自威斯特伐利亞以來,和平商議、協調解決已經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主要模式。

從條約裡可以看到,曾經一統天下的神權世界已經無可避免趨於瓦解,民族國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國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權威,這確立了國家主權至上的國際基本原則。

擴充套件資料

和約的部分主要內容:

1、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繼續有效。

2、哈布斯堡皇室承認新教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在帝國內地位平等。

3、神聖羅馬帝國內閣諸侯邦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其中歸正宗加爾文教派獲帝國承認為合法宗教。

4、神聖羅馬帝國內閣諸侯邦國有外交自主權,唯不得對皇帝及皇室宣戰。

5、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為國家。

6、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奧地利領地割與法國,瑞典和部分帝國內的新教諸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與戰爭的影響

新舊歐洲分水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與戰爭的影響

歸還教產的敕令在大部分地區以1618年為準,此前已經掌握在諸侯手中的教產不用歸還,而哈布斯堡世襲領地內的狀況卻有所不同:白山戰役後安置於波希米亞的天主教新貴族保留其教產不動。“教產留置”的權力也擴充套件到了新教主教區。加爾文教派也獲得了這個權力,但其他教派並沒有。德國西部和南部的許多領地給予宗教少數派一定程度的容忍,但在奧地利只能信仰天主教。信仰的統一和維也納的穩固統治使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實力得到了增強。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建立起來的宗教邊界直到二戰引發的人口變動才遭到破壞。

和約標誌著德意志在政教分離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很明顯,當矛盾爆發時,宗教與利益並不總是一致的:比起嚴格堅持宗教信仰,封建領主和諸侯有時更熱衷於抵抗帝王的野心。在之後歐洲發生的衝突中,對權力平衡的考慮比宗教上潛在的盟友或敵人更為重要。貪財的士兵無論如何都不會關心他們在為誰而戰,他們只關心自己有沒有報酬;而農民則完全不關心是誰的軍隊毀壞他們的莊稼、燒燬他們的房屋或村裡的女人。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1648年也標誌著宗教改革時代的結束。在各個領地中,隨著權力的集中化和行政化,早前以宗教和文化來區分陣營的方式也變得不再重要了。

封建領主的權力大幅加強,包括進行單獨結盟並行使外交權(所有聯盟不可直接對抗皇帝的規定成為沒有的條款)。領主們雖沒有獲得完全的自治權,但在領地內獲得了至高的權力,並在帝國議會上有權對特定事務(國防、法律和稅收)進行集體表決,皇帝不可干涉。特別是一些中等規模的領地得到了增強。巴伐利亞獲得了選舉投票權,這使得選帝侯中天主教佔有了明顯的優勢,同時得到了上普法爾茨領地,預示著巴伐利亞的地位在17世紀將顯著上升。勃蘭登堡和薩克森邦國的實力也得到了增強。雖然三十年戰爭讓哈布斯堡對波希米亞的控制變得更加牢固,更為強大的奧地利也能從其財富和資源中獲益,但由於其他邦國的領地擴大、上也更為鞏固,因此,哈布斯堡作為德意志皇室,其權威反而變得更加脆弱了。

對於人口減少的原因,歷史學家們的解釋也各不相同。最厲害的殺手毫無疑問是傷寒、瘟疫、性病等傳染病,它們隨著軍隊的移動而傳播開來。由於當時的人們普遍營養不良、抵抗力低下,一些常見的疾病,如流感,可能更為致命。戰爭時期還有大量境內人口的遷移,比如農村居民為了尋求庇護,不時地往城鎮逃跑。農村人口減少了大約45%—50%,而城市人口減少了25%—30%。戰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建築物、牲畜遭到了毀壞,無報酬的軍隊四處掠奪,用於防止敵人軍隊利用土地的“焦土”,這一切都對本來就搖搖欲墜的自給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德意志成了經濟落後的地區,雖然經濟的衰退從16世紀晚期早已開始,但由於三十年戰爭給德意志土地帶來的破壞,經濟衰退進一步加速了。

無論如何,三十年戰爭在德國曆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戰爭的歷程和結果充分體現了德國的特點。它還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另一階段的權力分散。其對德國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加劇了德國相較歐洲其他重要國家的經濟衰落,而且為接下來幾個世紀諸侯實力的增強、領地和城市實力的衰弱打下了基礎。

時代的德國並非由的貴族或中產階級控制,而是充滿了中小規模的邦國、宮廷貴族和官僚機構。還有一點意外的是,此時的德意志文化中有一種普遍的喪失自信的感覺,經歷了幾代人的痛苦和不安之後,德意志人民需要復興。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在高二歷史書的第幾課講的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英語:The 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

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的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戰爭以哈布斯堡王朝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戰爭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歐洲近代史的開始。這場戰爭使德意志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25%~40%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亞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亞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德意志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材料:所有羅馬帝國的選侯、邦君和各邦,應根據本協議確定和確認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患、自由行使領土權,不論是宗教的,還是的或是禮遇性的權利,因而他們永遠不能,也不應受到任何人以任何藉口進行的擾。 …… 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論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1648年10月24日);領土劃分;; 材料:拿破崙用戰爭向歐洲輸出,歐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懼怕,他們聯合對抗法國。雖然當時已處於蒸汽時代,工業資本主義已成為發展潮流。但是由於歐洲保守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資本主義力量,拿破崙戰敗。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我們稱之為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建立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係的中心舞臺仍然停留在歐洲。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於()。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於()。

A.1625年

B.1635年

C.1648年

D.1650年

正確答案:C

標籤: 利亞 斯特伐 條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g684z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