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明代瓷器為什麼沒有開片

明代瓷器為什麼沒有開片

明代瓷器為什麼沒有開片

明代瓷器沒有開片是因冰裂紋工藝在南宋時期失傳,在60年代複製成功,所以明代時期的瓷器沒有開片。開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形成原因有兩種: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自然的開片,則是瓷器歷年既久,表面釉層漸漸內裂,或呈魚子紋,或成牛毛紋。無論何種紋形,開坼都與胚胎無關,開片紋痕絕不會深入,而僅僅開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開片者,其釉總似坼而未坼,在若隱若現之間。若為人工開片者,則在瓷胎上豁然顯露。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明代成化瓷器釉面有開片嗎?

明代成化瓷器釉面事實上應該沒有開片。

古董瓷器釉面一定開片嗎?

不是,開片原因主要有兩點:年代久,釉厚。當然與工藝也有關係,現代仿古瓷比古瓷開片還多。就古瓷而言,隨著技術進步,清代瓷器很少開片,仿哥釉除外。明代瓷器部分開片,尤其是明早期青花,大多有少量開片。

我有一個東西想請教一下下專家。大明宣德的瓷器會不會開片

任何瓷器在理論上都會有自然開片,時間越久的瓷器自然開片越明顯,自然開片的特點就是釉面上面有細細的開片紋,如果不仔細看,有時幾乎看不到,自然開片是釉質和胎體的內部應力自然釋放的結果,原理是釉質和胎體的自然膨脹係數不同的結果。謝謝

為什麼官窯瓷器看不到有開片的跡象

不是全都有。官窯瓷器只有少數瓷器會有開片跡象,並不是全部都有。瓷器開片現象,是胎和釉在燒製過程中,因為收縮、膨脹係數不一致而導致的釉面出現裂痕的現象。

我買了一件鈞瓷沒有開片,是什麼原因?

鈞窯瓷器沒有開片是由於在燒造的過程中,在冷卻時瓷器的表面應力完全消失的結果。開片是由於瓷器冷卻時應力消失不均勻而產生的。沒有開片的瓷器價值要稍高一些。謝謝

明青花瓷器都有開片嗎

可以有這種青花瓷器。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謝謝

大明成化瓷器有開片是老貨嗎

不一定,大明成化瓷器有開片不一定是老貨,開片是由於胎體和釉層在相同溫度下的收縮比例不同而產生的,想要做出來很簡單,就是在出窯後,立即澆上冷水,就會形成開片,即人工開片。歷史上最出名的哥窯就是採用這種方式開片的。不能說有開片即為老,要通過放大鏡觀察開片的結構,走向,和顏色...才能初步分辨開片是自然和人工。

大明宣德瓷器特徵

1.造型特徵:明宣德瓷器整體風格是雄偉渾厚,莊重古樸,大件器皿增多,相對於盤、碗、碟類器物來說製作難度要大得多,胎體均為上下分段製作,然後粘接而成,胎體厚,製作非常規整,比例協調,沒有變形現象,說明成型技術和燒成技術都十分成熟,大盤底足淺,足下部內斂。小件器物精緻細巧,厚薄適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藝術風采。

2.胎體、底足特徵:明宣德瓷器胎體比永樂朝厚重,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3.釉面特徵:明宣德瓷器釉麵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極少數有開片。若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甚至小氣泡擦大氣泡。

4.青花用料:明宣德瓷器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以進口蘇麻離青料描繪為主。繪製紋飾時既有單獨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那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在繪製時常使用國產料淡描勾線,進口料渲染。

明代青花瓷器特徵

1、整體形制

“器型”方面基本保留了元代青花瓷的傳統,碗、盤、罐等日用器與元青花基本一致,但民窯工藝水平與官窯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只是形似,比如“碗、盤”多是向外撇口,中間圓弧收腹,圈足較小但足牆較厚;“罐”多是口沿很短,寬部很寬、很圓潤,而且向下急收,與“鬼谷子”下山罐基本一樣,這些就是明初民窯青花瓷的整體形制。

2、青花料特點

明初民窯青花瓷基本上用的都是國產青料,因此青花髮色普遍偏灰,從洪武至天順雖有近百年的時間跨度,但延續到景泰、天順朝,青花髮色仍不十分鮮豔、明麗,當然也有少數用的外來青料,在民窯器裡可是鳳毛麟角,只有一點是與官窯器一致的,那就是青料濃重處會形成“鐵鏽斑”。

3、紋飾圖案

首先講畫法,基本上只有“一筆點畫”、“拓染”和“勾勒點染”三種方法,這三種方法也是逐步發展的。

洪武至永樂朝多用一筆點畫法,即所有的圖案都是用筆一次性畫出來的,這就要求畫師手法純熟,類似於水墨畫中的寫意,重意不重形,不懂畫的人看來,可能類似於小學生作品,懂的人才能看出其飄逸、灑脫的美,不過說實話,有些據說很厲害的圖案,小編是看不出美,

宣德朝用拓染法的很多,所謂拓染就是用一個大筆多次塗染出花瓣、纏枝蓮等圖案,和今天的油畫是一個道理,重點是上色,手工上色往往造成濃淡不均勻,但高手畫師正是利用這種方法,才能畫出濃淡搭配的圖案,幻化出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發展到正統、景泰、天順朝多用勾勒點染法,所謂的勾勒點染簡單來說就類似於工筆畫,只不過畫線的工具改成了毛筆。

明初

以上三種畫法決定了明初民窯青花瓷的紋飾圖案特點,或為簡筆大寫意的抽象畫、或為層次感豐富的纏枝花卉、或為頗具特色淡青小工筆。

4、圈足特點

圈足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洪武到天順比較一致的特徵是“火石紅”,不一致的特徵發展過程如下:

洪武時期圈足內牆外斜,砂底無釉,底心有乳點。

永樂以後圈足內牆基本直立,但仍然較厚,而且無釉。

宣德以後圈足開始變薄,底心開始有釉,而且變平,沒有乳點,很多專家都說,從宣德開始,明代青花才擺脫元青花,有了自己的特點。

5、胎、釉

“胎”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以碗為例:

洪武至永樂朝青花瓷口沿較薄,但越靠近圈足胎體越厚重,厚度差很大,胎質普遍一般,並不很白,而且瓷化程度不高;發展至宣德至天順朝時,胎體厚度趨近於一致,胎的瓷化程度也更高,更具備現代瓷器的特徵。

“釉”面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普遍偏青,有些人管這叫卵青色,這可能與明代青花瓷釉面普遍肥潤有關,以至於都影響到了清康熙朝的青花瓷。

除了顏色發青、比較肥潤之外,那就是開片了,很多都會通體開片,或者說不開片的基本沒有,畢竟都是500多年的老物件。

古瓷器一定會有開片嗎?

不是的,比如東漢青瓷就沒有開片,宋朝汝瓷中的水仙盆就沒有開片,如果胎體和釉料的膨脹係數完全一樣的話就沒有開片,反之就有開片,其實最開始瓷器是沒有開片的,後來又開片制瓷器師傅都認為是次品,後來人們認為開片瓷器更好看,所以人們就潛心直至地研究開片的問題,人們終於成功了,所以才製造出絢麗奪目的各種開片瓷器,但是不開片的同樣是奪目絢麗。謝謝

標籤: 瓷器 開片 明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g6knx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