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宋代點茶文化簡介

宋代點茶文化簡介

宋代點茶文化簡介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茶葉從一種藥物轉變為一種美味飲品的重要階段。在宋代,人們開始重視點茶的禮儀和技巧,並將其視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社交娛樂的形式。

宋代點茶的禮儀十分嚴謹,要求點茶者必須先洗手,然後將茶水倒入茶盂,並以右手持茶盂,左手託蓋,端茶示客。客人必須接過茶盂,用左手託蓋,右手接過茶盂,飲茶前必須先聞香、觀色和品味。點茶過程中還有許多細節,如茶具的擺放、水的溫度、茶葉的選擇等等,都需要注意。

宋代點茶不僅是一種禮儀和娛樂形式,更是一種文化藝術。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點茶交友,他們會在點茶間談論詩詞歌賦、文學藝術和時事政治等話題。此外,宋代還出現了一些茶文化經典,如陸羽的《茶經》和蘇東坡的《茶山行》等,這些經典對於茶藝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總的來說,宋代點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它不僅推動了茶飲的發展和普及,還賦予了茶飲以文化和藝術的內涵。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宋代點茶文化是什麼?

宋代點茶文化是是沏茶的一種程式、方法和技巧,它的一個特點是製作團餅茶,它需要很繁瑣的流程,很長的時間和耗費很多的人力物力才能製作完成。在宋代社會安定,經濟發達時期是能承受的。

茶文化由來已久但是“點茶”文化在宋代才開始出現,在宋代的茶文化中,其一是“點茶”意義上的發展由本來是指茶和湯的調配方式,即沏茶的技巧。後發展為客人辭別時以茶相送的習俗禮儀,再後來被引申為遣散客人的一種方式。

其他資料

宋代文化繁盛,儒教、道教,佛教是社會文化的主流,隨著各家文人墨客的往來,茶文化與儒釋道精神結合,形成了“點茶”茶道禮儀。 “點茶”在宋代常伴隨“鬥茶”,它可以多人也可以二人,甚至可以一個人獨自沏茶、品茶。品茶給人帶來愉悅的身心享受和無盡回味,使各種有關茶文化的詩詞歌賦典籍開始盛行,這是文化興世的宋代所特有的一種茶文化體現。

“點茶”文化禮儀隨著宋代對外貿易的發展,遠播海外,特別是傳到日本後至今仍舊保留著茶文化的歷史痕跡。現如今廣傳的“煎茶”和“抹茶”,就是明代煮茶和宋代點茶的兩種不同的沏茶方式。

宋朝點茶是什麼 宋朝點茶介紹

1、點茶是唐、宋代的一種沏茶方法。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不會晚於五代。點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2、到了宋代,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其實,點茶就是把茶瓶裡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 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

宋朝是如何喝茶的 宋朝的點茶法有什麼特色

宋朝是如何喝茶的?

點茶法源自煎茶法,開始於晚唐至五代間,宋代點茶法代替煎茶法成為主要的飲茶方式,點茶法是將茶粉置於盞中,加入熱水,用茶筅擊拂,使茶粉均勻分佈在水中,然後飲用的茶湯製備方法。

宋代的點茶程式大致可分為以下12 個步驟:列具- 炙茶- 碾茶- 羅茶- 燒水-燲盞- 置茶- 候湯- 調膏- 衝點選拂- 鑑賞湯花- 聞香嘗味。

宋代點茶法的茶文化特徵:

1注重茶湯的色、香、味:宋代點茶法不再在茶中加入任何作料,已經純粹是清飲了,因此更加註重茶湯的色、香、味,宋徽宗《大觀茶論》說:“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蔡襄《茶錄》指出:“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茶有真香……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茶味主於甘滑”。

2有較高的點茶技藝要求:點茶在碾羅、候湯、衝點、擊拂都有較高的技藝要求。

3重視點茶的環境要求:宋代品茶有“三點”、“三不點”之說,“三點”其一要有好天氣;其二要求佳客風流儒雅、氣味相投,其三要求點茶做到:茶新、泉甘、器潔;反之,是為“三不點”。

4茶色貴白之風盛極一時:唐代,陸羽《茶經》稱紫者上;宋徽宗《大觀茶論》則說:“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可見其以茶色白為貴。

宋代點茶文化是什麼?

宋代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其實,點茶就是把茶瓶裡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 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

宋代點茶文化的影響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

點茶是兩宋飲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國古代茶藝的代表之一,已傳播到日本、韓國、朝鮮,它對日本抹茶道和高麗茶禮產生較大的影響。它的重現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多重價值和意義,使得衰落700多年的古茶禮,通過後人對宋人留下大量史料和書畫作品的研究和梳理,仿製出宋代團餅茶,複製出宋代點茶茶器、宋人服飾和茶禮,推進了中華茶文化完整儲存的程序。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點茶

宋朝點茶是什麼

點茶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點茶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衝,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筅擊拂。中國飲茶方法先後經過了唐代烹茶、宋代點茶、明清泡茶以及當代飲茶等幾個發展階段。中國茶史上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宋代點茶在中國茶道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點茶,是中國傳統沏茶方法之一,根據當前的考古、文獻資料來看,其出現時間不晚於唐末五代,盛行於兩宋,明代泡茶法盛行後,點茶法式微,在中華大地幾近失傳。中國茶飲在宋代最為盛行,宋徽宗趙佶甚至御筆親書《大觀茶論》,此書成為關於宋代點茶最權威、影響力最大的一部著作,流傳後世。

點茶法直到元代尚盛行,只是不用餅茶,而直接用備好的茶葉碾末。現今日本末茶法類似宋元的點茶法,不過茶筅攪打無力,並不出沫餑,不過綠錢浮水而已。

劉濤在節目中再現宋朝點茶,對點茶文化你瞭解多少?

劉濤在節目中再現宋朝點茶,對於點茶文化我的瞭解是:宋朝點茶所使用的茶葉是經過烘烤研磨的團餅茶,所使用的器皿講究小巧而又趁手的,手打出來的泡沫越是光滑細膩有光澤越為上品的點茶手藝。劉濤在東方衛視播出的《斯文江南》這一部電視節目中,為大家展示了宋朝檢查的手藝以及所需要的器皿,重新為大家展示了宋代點茶其中的精髓文化。

一、宋代點茶所需要使用的茶葉都是過烘烤的,選取團餅茶作為原料可以做出乳白色的茶品

在宋代時期,三五個文人雅士相聚於茶樓中,在點茶手藝上一爭高低。宋代點茶所需要使用的茶葉都是經過烘烤的,為了保證茶葉的口感,一般都會選取團餅茶作為原材料。在把團餅茶烤乾以後,就可以使用研磨器將這些茶葉細細的研磨成碎末,保證裡面沒有一顆碎茶葉塊為止。

二、宋代點茶所需要使用的器皿是小巧又精緻的,宋朝點茶文化比較推崇使用銀器來盛放茶水

在宋代點茶文化中,宋代人發明了很多精緻而又小巧的銀器,作為點茶的器皿。在攪拌茶葉的時候,他們也會使用裱花銀勺子來攪拌,從而增添點茶的文化感。一般來說檢查都是需要先用溫水將容器燙熱,所以宋代也出土了很多精緻的點茶水瓶,水盞等容器。

三、宋朝點茶文化的精髓是茶末的細膩程度,這與水溫的沸騰程度分不開關係

在宋代點茶文化中,水溫直接決定了茶沫的細膩程度。如果茶葉可以點出乳白色的細膩泡沫,則預示著點茶手藝已經到位了。如果可以在泡沫上作畫,用其他顏色的茶葉勾畫出圖案的話,那麼則為上乘的點茶手藝。點茶文化主要還是講究的是細緻,稍有差錯就毀於一旦了。

那麼,你知道哪部電視劇演繹了宋朝點茶文化的片段嗎?

宋代點茶|被《夢華錄》的點茶文化迷住了

宋代點茶文化

什麼是點茶?

將熱水倒在細密的茶粉上,調成糊狀,然後慢慢加入更多熱水,用茶筅不斷擊打,直到出現厚厚的泡沫。這種加入熱水的動作被稱為“點”,“點茶”因此得名。

“點茶”的興起。

宋朝究竟以“文治”治國,輕視武治。使國內社會逐漸穩定沒有叛亂,人們的思想日漸成熟。油鹽醬醋茶成為了宋朝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文人墨客喜好以茶交友。

茶文化也逐漸蓬勃發展起來,為“點茶”文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隨著文人墨客交流更加密切,儒釋道精神也漸漸與茶文化相結合,慢慢地形成了“點茶”、“鬥茶”等茶道禮儀。在宋代,點茶往往伴隨著“鬥茶”。

如何“點茶”?

第一步:碾茶。

先將茶餅“以淨紙密裹槌碎”,之後將槌碎的茶餅放入碾槽之中將其碾成粉末。

第二步:羅茶。

將碾好的茶葉放入茶羅之中篩選,目的是為了確保點茶時用的粉末足夠細,才能保證茶葉“入湯輕泛”。

第三步:侯湯。

點茶法中的侯湯主要分為兩步--選水和燒水。選水標準很明確,點茶法所用水的標準:“水以清、輕、甘、潔為美”。關於燒水,最重要的便是把握水燒開的程度以及燒水時的火候,只有在點茶時掌握了足夠好的適當火候,才能點出足夠好的茶。

第四步:盞。

在進行調膏點茶之前,需要“盞”,也就是需要先用熱水洗滌茶盞,有助於更直觀地表現點茶的效果。

第五步:點茶。

將碾好的茶葉放入茶羅之中篩選,目的是為了確保點茶時用的粉末足夠細,才能保證茶葉“入湯輕泛”。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那盛行於宋代的點茶法是怎樣的一種飲茶方式?

謝邀:

開篇明義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飲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唐代以煎茶為主流,煎茶又名煮茶,就是將茶末傾入沸水之中以製成茶湯的品飲方法。其中水的沸騰狀態與傾入茶末的時機是檢驗煎茶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

茶聖陸羽在前人對茶葉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一整套烹茶技法、飲茶習俗以及品茶法,並寫成專著《茶經》。在“茶之煮”一章中,陸羽就對其進行了細緻的論述,並將其歸納為“三沸”之義。可以說,唐代的飲茶方式主要以煎茶道為主。

宋代飲茶風氣不減,文人墨客以茶會友,以茶為詩,以茶取樂。茶葉與宋代人的生活、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宋代茶藝在繼承前代精華的基礎之上推陳出新,宋真宗初年出現團餅茶,享譽京華。而真正引領宋代的飲茶風尚則是點茶。

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手執茶筅(竹絲做成的調茶工具)適時攪拌,茶末上浮,以製成茶湯。

宋人點茶,對茶末質量、水質、火候、茶具都非常講究。在宋人眼中,烹茶的水以山泉水為上品,井水次之。茶葉以白茶為頂級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細越好,這樣點茶時茶末才能達到最佳狀態;火候也極重要,宋人說“候湯最難,未熟則末浮,過熟則茶沉”,以水剛過二沸為恰到好處;盛茶的茶盞以建盞為宜;最後,點出來的茶湯色澤要純白,茶沫亦以鮮白為佳。

根據點茶法的特點,民間興起了鬥茶的風氣。鬥茶,多為兩人捉對“撕殺”,三鬥二勝。決定勝負的標準有兩條:一是湯色,二是湯花。

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製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湯花是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怡到好處,湯花勻細,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被稱為“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對點茶工藝有著精闢的描述,他將衝點與攪拌視為一個整體,二者同時進行,對注湯的多少與攪拌的力度進行了精妙的探討,並將點茶過程分為七個階段即“七湯”。

“七湯點茶法”是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宋人點茶的方法。這“七湯”名為:疏星皎月、珠璣磊落、粟文蟹眼、青雲漸升、浚皚凝雪、乳點勃然、稀稠得中。基於此,“七湯點茶法”的點制過程體驗了宋代點茶的優雅,主要體現在湯花、茶器與點茶手法的優雅上。

“致清導和”是宋徽宗提出來的茶道思想。清與和,除了以上內容它還包含了儒釋道思想的精神內涵,如儒家的中和謙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明心見性,人們都可以在點茶過程中體會到。

又如點茶人的儀表,要求茶人儀表樸素、乾淨和整潔;挑選的茶器必須潔淨,準備的茶葉是從大自然中親自採摘的植物,具有大自然的味道等。其次,點茶的點茶動作和過程中要求點茶人具有尊卑有禮、內斂沉穩的道德情操。

在點飲時,通過茶自然乾淨的特徵,取得清新、清淨的感覺,從而讓身心淨化,達到一種明心見性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茶性的中正平和要求點茶和飲茶之人要懂得進退有度,舉止得體,不驕不躁,方可點得好茶一碗,才能一品其中香味和滋味。

最後,佛家追求,點茶人只有明瞭點茶的真諦,才能點得一碗好茶湯,點茶人才能真正體會到點茶之美,成就點茶得“得味、得韻、得道”的境界。

點茶中湯花的乳白、鮮白等色澤、變幻的花形、悠然的清香,將湯花之美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點茶的顏色之美主要指的是湯花之美,要求乳白或鮮白之色,純白最佳。點注之後,茶湯表面會升起一層白色的厚厚的泡沫。泡沫通常被稱為“湯花”。宋代文人們常將它比作乳點、雲朵和白雪等物象。

如丁謂的《詠茶》中記錄的“碾細香塵起,烹新玉乳凝”的句子,將純白的湯花比作玉乳、雲朵、白雪。水融入茶盞,點起白色的湯花,湯花在盞中翻騰,就像冬天翻滾的皚皚雪浪。白湯給宋代人在點茶過程中帶來了美的體驗,以及心靈享受。

再如歐陽修詩句中的“憑君汲井試烹之,不是人間香味色”,描述的就是茶湯滋味的超凡脫俗感,帶來了異於生活的味覺體驗。清香的感官感受常會給我們帶來超凡脫俗、遠離喧囂、平靜安詳的精神美感。

宋代點茶法有一套獨具審美的茶具,點茶過程中,茶具是主泡器,最為重要。在中國,茶具以福建建安建窯黑釉盞為上乘。黑釉盞中兔毫盞最適合點茶。

因點茶的湯花追求白色,所以黑色的茶具方便觀察湯花的形態,會形成黑白強烈的對比效果。兔毫的紋理也容易讓點茶者產生“咬盞”的清晰視覺效果。白色湯花在黑色茶盞中移動的時候,有白色湯花穩穩“咬盞”慢慢移動的感覺,形成生動有趣的動態景象。

兔毫盞的色澤和厚重感中還蘊含著古樸典雅的生活氣息,黑色沉穩,釉色的溫潤晶瑩,釉面下還有不規則的和彎彎曲曲的形狀宛如山川的影象,影象與兔毫盞融為一體,給人一種古樸、沉穩、優雅的美感。

七湯點茶法,分七次注水,每一次注水,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如週迴一線,定點注水和吊水線等方式,只有嚴格點注,湯花才能達到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和週迴旋而不動的要求,才能點出真正的好茶。

七湯點茶法從一湯開始燦然生出“疏星皎月”的自然景象,二湯擊拂出“珠璣”漸落的茶湯形狀,三湯後“雲霧”慢升,四湯結“浚靄”和“凝雪”,最後盞中出現“乳霧”。

宋人在點茶時,通過利用自然的審美方式去挖掘點茶的美學內涵和精神內涵,從單純的點茶活動去感悟大自然的物像美,將藝術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美與天然相互依存的狀態。整個點茶過程的樂趣和情趣,通過自然和物像的體現躍然而出,讓人只讀文字就能迅速捕捉到感受到點茶的美感。

宋代的點茶是宋人智慧的結晶,對人們現代的茶藝的學習、傳承、茶美學建設有著很強的推動價值。我們可以結合宋代點茶的方法、技藝和茶藝審美方向來創造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茶儀軌、行茶形式,還可以推動現代中國茶文化、茶美學的發展,繼而形成具有中國當代茶道特色的點茶形式。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宋代茶 文化 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紹,一起來看看。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宋代茶飲風俗形式,在其歷史時間與空間具有時代的特徵、社會的特色。在宋代,全國範圍內出產茶葉200多個品種。其中,皇家的貢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設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們最終選定福建建州鳳凰山北苑貢茶為皇家御茶,曠世奇茗也由此誕生,掀開了中國茶葉史上新的篇章。據記載,皇家貢茶“龍團鳳餅”為宋真宗時期宰相丁謂所創,小“龍團鳳餅”是宋四大書法家、福建轉運史蔡襄所造。宋徽宗年間,鄭可簡改制的“龍團勝雪”成為中國製茶史上的一個神話,至今無法超越。宋代貢茶之美、茶葉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為之傾倒。 飲茶 不僅成了人們物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進入上層社會的精神生活,成為文學藝術的主題之一。在“兩宋”時期,先後有180多位詩人、詞人用 文章 讚頌宋代貢茶,詩詞達400篇。宋代的貢茶記錄著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跡,記錄著宋茶創造茶史的輝煌。建茶入詩,比比皆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把佳茗和佳人聯絡在一起,寫出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佳句,為人們所傳誦。陸游寫了300多首茶詩,成為歷代詩人中寫茶最多的一位。陸游對建茶更是情有獨鍾,他入閩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絕” 的名句,出自於他的《建安雪》。歐陽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嚐之餘,遂作《和梅公儀嘗建茶》。“莫誇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這是梅堯臣的詩句,是說北苑“龍鳳團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與“陽羨紫筍茶” 媲美。

  宋茶成為國飲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與宋徽宗趙佶密不可分。據《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宋徽宗在位的時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園不能再囿於傳統上貢的“龍鳳團茶”,必須跟著皇帝的心思變花樣,以悅龍心,精製了幾十種貢茶,讓皇帝來玩賞:白茶、“龍園勝雪”、“御苑玉芽”、“萬壽龍芽”……不一而足。趙佶喜茶,不僅在於他精於茶事、擅長茶藝,還寫了一本《茶論》,後世稱之為《大觀茶論》, 談製茶之法與點茶真韻。書中說,飲茶有道,首先講究色、 香、味。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點茶泡茶,還清楚瞭解製茶的過程與飲茶的香氣效果。在皇帝帶頭下,隨著飲茶在社會生活中所處地位的日益重要,宋代茶書的撰述也大大超過了唐人,超過30種,其中不少成了流傳至今的經典,成為中國茶文化著述中的寶貴遺產。

  宋代的飲茶之風繼唐之後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宋代開封城內遍佈茶莊、茶肆、茶館等。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以及張擇端的《 清明 上河圖》中都描述了東京汴河兩岸茶坊生意興隆的繁榮景象。宋代茶館十分重視擺設,有的懸掛名人字畫,有的則放置鮮花、盆景,很注意環境的優美。《夢粱錄》在記載當時的茶館時說:“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流連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 從皇宮、官府的歡宴到親朋之間的聚會,從各種場合的迎來送往、交際應酬到人生喜慶的禮俗,無處沒有茶之清風洋溢、香氣飄拂,鬥茶、茗戰更是情趣盎然、格韻高雅。茶道興,茶宴盛。鬥茶之風濃烈,講究茶優、水質、器美,茶以新貴,水用活水,器要精良。選團茶碾細末入盞,注沸水攪動,茶湯純白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盞無水痕為絕佳,水痕先出者為負。茶王“鬥品充官茶”,民間有茶農、百姓的世俗鬥茶;高僧愛鬥茶,寺院有佛教僧侶的禪門斗茶;名士好評水,官宦有詩人墨客的文士鬥茶。隨著點茶的技藝不斷創新,由此產生了能在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影象的技藝——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不僅把分茶做到極致,也將中國茶文化推向歷史。

  宋代的茶館,經營靈活,除白天營業外,還設有早茶和夜茶。據《東京夢華錄》說:北宋時開封有“每五更點燈”的早茶館。服務專案除供應茶水外,同時也供應湯水茶點。除了茶肆、茶坊、茶樓在固定的地方專門賣茶水等諸種飲料外,北宋開封至夜半三更還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營幹,夜深方歸也”。南宋時杭州則在“夜市於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為深夜仍在活動、遊玩的吏人、商賈或市民提供飲茶服務。在“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宋代的茶風、茶道盛行天下,開封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茶葉經濟約佔當時財政收入的5%。宋代的飲茶文化更加深厚,且影響到日本、韓國等茶道的形成。日本有茶,大約是在平安時代之前。據當時的文獻記載,茶是由當時 留學 中國的日本僧人最澄帶回日本,並首先在寺院推廣開來的。與中國茶異曲同工,日本茶也經歷了由藥用至飲用的過程。被尊為“日本茶祖”的榮西禪師由宋朝攜回茶籽,並分送筑前背振山等,分植於宇治等地,並將宋朝禪院吃茶儀規完整地帶入日本。1235年,日本僧人圓爾辯圓入宋求法,並帶回徑山寺茶種種在自己的家鄉靜岡。自此,日本茶道“禪茶一味”的寺僧傳統被牢固地確立下來。日本“抹茶道”主要是承襲自中國宋代茶道。

  宋代的鬥茶和“茶百戲”就是中國茶文化的傳奇。鑑於茶馬貿易的旺盛,宋代開始朝廷設茶馬司,專門負責以茶葉交換周邊各少數民族馬匹的工作。馬匹是重要的戰備物資,北宋朝廷設定了茶馬司便於朝廷控制各少數民族地區。同時,茶馬貿易也促進了對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別是茶文化的推廣,並由此逐步產生了專供少數民族地區的茶葉——黑茶(邊茶)。

  中國茶從藥用、食用演變到後來的飲用,不僅使用價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圍繞茶的飲用也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以“唐煮”、“宋鬥”、“明沖泡”,則分段成為古典之飲、浪漫之飲、自然之飲、但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上升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稱為中國茶文化的巔峰。

  今日之開封,宋風浩蕩,古韻猶存。文化產業繁榮興盛,文化專案精彩紛呈。每年春季的清明文化節和每年金秋的菊花文化節兩大全國性節會,成為傳承和展示中華文明瑰寶的品牌和載體。當你來到開封,走一步都是文化,聽一聲都是傳奇,看一眼都是美景,傳承歷史和文明的宮廷文化、府衙文化、書畫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名人文化、 民俗文化 、菊花文化和宋代茶文化,都可從繚繞回旋的茶煙芬芳中,再度物化為皇廷的盛宴、飲食的精絕、官瓷的細膩、汴繡的柔潤、木版 年畫 的鮮活和書畫的禪境,能讓你身臨其境感受厚重的歷史,體驗唯美的文化。

  宋代茶文化的歷史

  中國茶業“興於唐,盛於宋”,所以宋代的茶文化自然也是很興盛。宋代之所以茶文化興旺發達,是由於有一批熱心茶文化事業的人。從皇帝趙佶,到大詩人蘇東坡,共有370多位愛茶人寫過有關茶葉的詩歌、 散文 和專著。

  宋代宮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為雅,進一步推動了飲茶之風的蔓延。宋朝宰相蔡襄著有《茶錄》,宋徽宗趙佶撰有《大觀茶論》,茶成為舉國之飲。唐代的茶文化是由文人雅士、隱士僧人來引導潮流,而宋代茶文化則已走向社會。與此同時,宮廷之中亦興起了茶風。太祖趙匡胤有嗜茶之好,徽宗趙佶著有《大觀茶論》。茶進入宮廷後也就蒙上了皇家之氣。

  茶文化在民間也廣泛興起,不僅有宮廷“儀茶”、貴族“禮茶”、士大夫“玩茶”,亦有市民“鬥茶”。

  宋代茶文化的發展 方法

  茶學的深入

  宋代茶學與唐代茶學相比,在深度上多有建樹。由於茶業的南移,貢茶以建安北苑為最,所以不少茶學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傾向於建茶,特別是對北苑貢茶的研究,既深且精,在學術專題上形成了強烈的時代和地域色彩。這些研究以著作的形式流傳下來後,為當今宋代茶史、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在宋代茶葉著作中,比較著名的有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趙佶的《大觀茶論》等。在宋代茶學作者中,有作為一國之主的宋徽宗趙佶,有朝廷大臣和文學家丁謂、蔡襄,有著名的自然科學家沈括,更有鄉儒、進士,乃至至今都不知其真實姓名的隱士"審安老人"。從這些作者的身份來看,宋代茶學研究的人才和研究層次都很豐富。在研究內容上包括茶葉產地的比較、烹茶技藝、茶葉型制、原料與成茶的關係、飲茶器具、鬥茶過程及欣賞、茶葉質量檢評、北苑貢茶名實等等。

  宋代茶學由於比較專注於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統性上與唐代相比都有新的發展。

  宮廷皇室的大力倡導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

茶 文化 形成於唐朝,發展與宋朝。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一起來看看。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

  (1)煎茶道形成與流行

  中國茶道的最初的表現形式就是形成於中唐的煎茶道,陸羽《茶經》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礎。“茶道”首見於陸羽的至交、詩人、茶人釋皎然《 飲茶 歌誚崔石使君》詩,“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楚人陸鴻漸為《茶論》,……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煎茶道形成於八世紀後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廣泛流行於九世紀的中晚唐,並遠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2)茶文學興盛

  大唐是文學繁榮時期,同時也是飲茶習俗普及和流行的時期,茶與文學結緣,造成茶文學的興盛。唐代茶文學的成就主要在詩,其次是 散文 。唐代第一流的詩人都寫有茶詩,許多則是膾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錢起、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韋應物、孟郊、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皮日休、陸龜蒙等,無不撰有茶詩。尤其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更是千古絕唱,為古今茶詩第一,“盧仝七碗”成為茶文學的經典。

  (3)茶書的創著

  茶書的撰著肇始於唐,現存唐代(含五代)的茶書總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蘇廙《十六湯品》、毛文錫《茶譜》。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溫庭筠《採茶錄》。

  陸羽《茶經》的問世,奠定了中國古典茶學的基本構架,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茶學體系,它是茶葉 百科 全書,是茶學、茶藝、茶道的完美結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繪畫、書法的出現,茶館也在中唐產生,茶具發展,越窯、邢窯南北輝映。唐代文化發達,宗教興盛,特別是陸羽《茶經》的問世,終於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並在中晚唐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在北宋中後期,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1)點茶道形成與流行

  點茶道形成於五代宋初,流行於兩宋時期,鼎盛於北宋徽宗朝。宋徽宗《大觀茶論》序曰:“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尤團鳳餅,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於今,百廢俱興,海內晏然,垂拱密勿,幸致無為。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故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而天下之士,勵志清白,兢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鑑裁之別,雖下士於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宋徽宗以帝王的身份,撰著茶書,倡導茶道,有力地推動了點茶道的廣泛流行。點茶道遠傳朝鮮和日本,是高麗茶禮和日本抹茶道的源頭。

  (2)茶文學繁榮

  茶文學興於唐而盛於宋。茶詩方面,梅堯臣、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蘇澈、黃庭堅、秦觀、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佳作迭起。陸游就有茶詩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可以和盧仝“七碗茶歌”媲美,蘇軾茶詩更是意境深遠。茶文方面,有梅堯臣《南有佳茗賦》、吳淑《茶賦》、黃庭堅《煎茶賦》,而蘇軾《葉嘉傳》更是寫茶的奇文。茶詞是宋人的獨創,蘇軾、黃庭堅、秦觀均有傳世名篇。

  (3)茶書的撰著

  現存宋代茶書有陶榖《荈茗錄》、周絳《補茶經》、葉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沈括《本朝茶法》、趙佶《大觀茶論》、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桑茹芝《續茶譜》、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共十二種。其中十一種撰於北宋,唯《茶具圖贊》撰於南宋末年。周絳《補茶經》、桑茹芝《續茶譜》屬於輯佚。

  此外,宋代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均有茶事書法傳世,趙佶《文會圖》、劉松年《攆茶圖》、遼墓茶道壁畫反映點茶道的風行。都城汴梁、臨安的茶館盛極一時,建窯黑釉盞風行天下,並流傳日本。在北宋中後期,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泡茶 方法

  【擇茶】

  煮茶時,多選擇黑茶、熟普洱茶、老白茶、陳年生茶等茶品,這些茶品或是藉由工藝製程,或是經過時光的炮製,褪去了最初的青澀寒涼,茶性趨於溫熱。此類茶品烹煮後不會因過於苦澀而難於下口,而溫熱的茶性用來驅寒又再適合不過。

  除了直接烹煮幹茶,還可以燉煮茶品沖泡後的茶根,此法多用於老茶,可讓沖泡時未能釋放的精華充分析出,如此方對得起老茶歷經的歲月。

  【烹煮】

  煮茶法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礎上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茶水比。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嚴格,若是茶湯過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長烹煮時間便可;若是茶湯過濃,適量加水煮開即可。

  茶葉可直接投入壺中,也可加入茶包袋中烹煮,這樣更便於事畢後的清理。需注意的是若使用茶包袋,請儘量使用尺碼較大的型號,這樣茶葉在茶包袋中有充分舒展的空間,如此茶湯的湯感更佳。

  【煲煮時間】

  推薦60-120分鐘,如此茶湯方可達致渾厚溫潤的品質。烹煮後的茶湯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飲,同時爐具可保持小火加熱保溫。

  若是茶湯過於濃郁,可於壺中加入適量清水燒開,如此調節至符合個人品飲習慣的濃度即可,自是別有一番樂趣。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煮茶也是一樣,就拿做菜打個例子,再好的物料,如果廚師不行,那也是做不出好菜的。至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話題不在這裡贅述。我這裡要說的是相同的物料,不同的廚師,做出來的菜一定是有品級之分的。同樣,煮茶也一樣,同樣的茶,同樣的流程,茶道師的級別不同、心態不同、體態不同,煮出來的茶也是不一樣。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歷史

  儘管茶葉在周代就已經大量 種植 ,但在漢代以前,茶葉是被當做一種蔬菜,跟蔥、姜、橘皮等煮到一起來吃的,王建榮表示,這是茶葉的蒸煮羹飲時期,真正飲用是從魏晉南北朝才開始的。而茶文化的興盛,則要到唐代。

  唐代人講究煮茶,首先是要製作茶餅,當時已經細分為七道工序——採、蒸、搗、拍、焙、穿、封。具體的做法是:採摘新鮮的茶葉,放入甑釜中蒸,然後把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製成團餅,以炭火焙乾後,用竹篾穿起來封存。

  煮茶的時候,要把團餅茶拿出來,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後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篩過,符合標準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備用。唐人是用釜來煮茶的,先在釜中裝適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時候,加點鹽;到二沸的時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邊,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繼續煮;三沸的時候,再把舀出來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華”,這時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窯的青瓷茶盞或邢窯的白瓷茶盞盛裝。王建榮表示,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沸騰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見氣泡的大小,一沸“如魚目微有聲”,二沸“如湧泉連珠”,氣泡一個個連起來了;三沸為“騰波鼓浪”。

  到了宋代,茶道的藝術化就更臻巔峰了,發展出了高技術含量的點茶法。雖然還是團餅茶,還要烤軟、碾碎、篩過,但點茶時不用釜了,而是用銀瓶或瓷瓶來煮水,茶放在黑釉盞中,水煮好後,通過瓶子點到盞中,同時另一隻手用茶筅不停地進行攪拌。按照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點茶注水的次數要達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過程也講究三沸,但因為瓶口很小,看不到氣泡,只能憑其聲音來辨別,所以一沸為“砌蟲萬蟬”,聽起來好像牆角的蟲兒叫、樹上的蟬兒鳴;二沸為“千車捆載”,好像很多車子拉著重物駛過來了;三沸為“松風澗水”,好像風兒吹過鬆林,山澗流水潺潺。

標籤: 宋代 茶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mql3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