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宋代點茶圖

宋代點茶圖

宋代點茶圖

宋代點茶圖是一幅描繪古代茶文化的繪畫作品。它反映了宋代人們喝茶時的飲食習慣和文化特徵,也是一個展示茶文化豐富多樣的藝術品。

宋代點茶圖通常描繪了喜茶者點茶的場景,畫面中會有人們圍坐在一起,通過孔火炭子等茶具享受茶香,偶爾還有人吟詩作畫,尋求茶的靈感。這樣的點茶場景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品茶的愉悅感。

宋代點茶圖不僅是一種藝術品,更是一扇透視古代品茶文化的視窗。它傳遞了多種品茶的方式和文化傳承,使得觀眾更好地瞭解到古代中國茶文化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追完《清平樂》依然不懂宋代點茶?10幅圖讓你瞭然於胸!

《清平樂》雖已收官,但那蘊藏於精緻畫面背後大宋風雅,卻喚起了無數人心中的東京夢華。“燒香、點茶、掛畫、插花”被稱為宋代四雅。而其中最為傳奇的,就是被稱為“絕唱”的宋代點茶了。下面我們就藉助十幅圖,來看懂這一“盛造其極”的宋代失傳雅藝。

宋代流行“團茶”,是一種小茶餅(注:下圖是比小茶餅更大的“大龍團茶”),對於製茶過程,《風雅宋》一書中是這樣描述的,“茶葉採摘下來之後,不是直接焙乾待用,而是經過洗滌、蒸芽、壓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複雜的工序製成茶餅”,茶餅制好後有專門的茶焙籠存放。

點茶前先要“備茶”,備茶有五步:

一是碎茶,也就是從茶焙籠裡取出茶餅,用茶槌搗成小塊;

二是碾茶,就是用茶磨把碎過的茶碾成粉末;

三是羅茶,把茶粉進一步細篩,以確保均勻;

四是茶末置盒,把篩過的茶粉倒入茶盒;

五是撮末於盞,即取適量茶粉置於盞中。

備茶的同時,還要“備水”也就是“侯湯”,對於水,宋人講究“清輕甘潔”,而水溫更是要恰到好處。

此外,點茶前還要記得“烘盞”,也就是把茶杯烤熱,因為,盞冷則茶沉,會影響點茶效果。

點茶的程式雖然只有注水和攪拌茶末兩幅圖呈現,但宋徽宗卻將其細緻地歸結成了“七湯點茶法”。

在“七湯”之前先要調膏,“量茶受湯,調如融膠”,也就是根據茶量注入適量的開水,將茶膏調得像融膠那樣,️有一定的濃度和黏度。

調膏後的第一次注水要環繞茶盞壁,不讓水浸入茶膏。先攪動茶膏,漸漸增加點選和拂弄,手輕而茶筅用力,手指和手腕一起環繞回旋,茶湯上下透徹,表面就如同點點星辰和皎皎明月,生出明亮鮮明的沫餑。

第二到六次注水,動作看起來頗為相似,實則全然不同,每一次的注入點、注水量和擊拂轉動的力道都各有講究。

第七次注水,則要看茶湯的輕清重濁和湯花的稀稠疏密,適可而止。此時,“乳霧洶湧,溢盞而起,週迴凝而不動,謂之咬盞,宜均其輕清浮合者飲之”。

點茶的樂趣還在於其後衍生的鬥茶和分茶。鬥茶主要是“鬥色鬥浮”,也就是鬥茶湯的色香味,而分茶則有點今天咖啡拉花的味道了。想了解宋人的拉花大賽麼?下一篇,我們將細細道來:)

注:配圖來自宋代點茶視訊講座的網路截圖

宋代優雅美學丨解密點茶之趣,古人是這樣“玩茶”的!

劉松年《鬥茶圖》61.9cm×56.4cm 絹本設色

在宋朝,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被稱為“四般雅事”,是當時文人雅士追求雅緻生活的一部分,宋朝講究色澤單純、刪繁就簡、洗淨鉛華。他們以墨作畫,黑白兩色顯現人文風流;燒單色釉瓷器,汝窯的天青色驚鴻一瞥。

中國茶史上歷來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宋代的飲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變為點茶法,有“唐煮宋點”之說。

唐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叫煎茶,同時加入一些胡椒和鹽。它所使用的是蒸青製茶加工的方法。

這麼歷史悠久的茶道,無論是製茶技法還是飲茶方式,與現今都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到了宋代,中國茶道發生了改變。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而在飲茶之法中更以點茶為主。

(蔡襄)

宋代著名學者蔡襄在《茶錄》中記載了點茶的步驟:"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

(點茶)

為保持茶葉的真味,點茶法在煮茶時不加鹽。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道:“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點茶前要先用沸水將茶盞燙熱。

點 茶 流 程 分 解

—行禮—

◆點茶人員出場向來賓作揖行禮。

—賞茶—

◆從茶爐中取出茶餅,向觀眾展示宋代餅茶。

(宋代龍鳳餅貢茶)

—碾茶—

◆將炙乾的茶投入茶碾中,用碾輪將茶碾細。

1. 將茶餅用乾淨的牛皮紙包好,用茶臼輕輕敲打,使茶外變成小塊狀。

2. 將小塊碎茶餅倒入茶碾中,用碾輪將碎茶碾細。

—磨茶—

1. 用茶帚將茶碾中的碎茶掃入牛皮紙中,並將茶倒入茶磨。

2.磨茶時兩人合作,順時針轉動石磨,使茶末一點一點的落入外邊的槽中。

3.將槽中茶末掃入牛皮紙中,再次倒入石磨,繼續磨茶三至四遍,將茶末放入茶葉罐中。

—篩茶—

◆把碾好的細末過篩,使茶葉更加精細。

—候湯—

◆水不能不開,但又不能燒得太過,因而要提瓶離爐,稍作等候。

—燙盞—

◆凡是點茶,必須先燙盞使之熱。如果盞冷,茶就浮不起來。往碗中注入開水,將茶碗洗淨溫潤。

—置茶—

◆用茶勺從茶葉罐中取出適量茶末,置於茶碗中。

—點茶—

◆先投茶。投茶量約為八克。然後注湯,調勻。之後開始點茶。

1.調膏:提起湯瓶,往茶碗中緩緩注入少量開水。左手扶住茶碗,右手取茶筅。攪拌茶末,調成膏狀。

2.注水:提起湯瓶,環繞盞壁,徐給注入開水。

點茶用水以“活”為上。點茶總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與水交融,茶湯表面現雪沫乳花,厚而白,經久不散,經過點茶的茶湯,味道是乳香。

(茶筅)

一湯:可用湯匙先將茶末調成膏狀。水要環繞著茶注入,不可直接衝在茶末之上。

二湯:二回注水要求來回成一條直線,快注快停。

三湯:三回注開水時,運用茶筅要輕盈均勻,此時茶麵沫餑大半已成定局。

四湯:注入的開水量要少,茶的擊拂要舒緩。

五湯:此時注入開水要看茶湯沫餑的狀態決定擊拂輕重。

六湯:如果這個時候沫餑勃然而生,只要緩慢攪拌就行。

七湯:最後一次注開水要看沫餑厚薄、凝固程度,如果達到要求,點茶便可完成。

3.擊拂:先攪動茶膏,手輕筅重,來回擊打茶湯。

—敬茶—

◆點好的茶湯,向客人敬茶

(七子茶莊-建盞)

點茶,是一門藝術性與技巧性並舉的技藝,這種技藝高超的點茶方式,也是宋代發達的茶文化集大成的體現。

宋徽宗曾經誇口說:“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茶具圖贊》十二先生)

鬥茶之風盛行,宋徽宗就是鬥茶、 分茶藝術的高手,不僅自己親為,自己書畫,而且承唐開宋,引領宋代成為中國繪畫的黃金時代。這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時代,人們借茶來內省,來探求人生美的理想。

近年來,在人們生活中也更加註重我國的傳統文化,品味一杯茶,其實就是品味了禪,品味了人生。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圓融、和諧。

那麼,作為七子茶莊,更要弘揚傳承我國的茶文化,同時更要增加個人的修養和氣質,值得一提的,在七子茶莊,茶藝、插花、香道等傳統文化,在七子茶莊·沁圓號普洱茶都是可以體驗到的,無論您是剛剛入門還是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來這裡讓您近距離感受傳統茶藝的美與真實。

《夢華錄》中的宋代點茶到底多複雜?最正宗的步驟你知道嗎?

宋代點茶到底多複雜 ?以下是小編的一些總結:

1、首先是焙炙茶餅,敲成小塊,碾碎後研磨到極細,羅網過篩,收納到茶盒中。煮水候湯。焙盞,即加熱茶盅的意思,可以使茶未更好地懸浮起來。焙蓋後將約重一錢七分的茶粉加入到盞中,開始正式點茶。

2、先加入少量的沸水,將茶粉調成糊狀,這一步謂之“調膏”;然後一邊加人游水,一邊以茶笑擊拂茶湯,打起持久不散的茶沫;然後將茶盞置於漆器盞託或者相同材質的盞託之上,呈敬給客人或者自己飲用。至此,一套完整的宋代點茶流程結束。

看起來只有警嬰數行字,可是要想行雲流水、完美地呈現一盞點茶一作品絕非易事。

3、點茶的泡沫有個專門的叫法“沫餑”。按“茶聖陸羽所著《茶經·五之煮》所述:“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日沫,厚者日待,細輕者日花。

在宋代如何判斷一盞茶點得好不好呢?主要有兩點,其實都和“沫停”有關:其一,看湯麵是否鮮自,沫侍越是潔白,越為佳茗,以純白為勝,其次農序為青白、灰白、黃白;其三,看沫停“咬盞”的時間長短,也就是茶湯上乳白色泡沫留存的時間越長,水紋露出時間越晚越佳。

宋代文人雅士之間,還十分流行“鬥茶”。何謂鬥茶?除了上面所述,考驗點茶時沫餑潔白程度,咬孟是否長久之外,還有一種更高難度的比拼方式,便是鬥“茶百戲”據宋人陶谷所著的《茗莽錄》記載:“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典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茶百戲”又被稱為“分茶”“水丹青,,是指通過技法在茶湯麵上"幻化”出影象和文字。其方式有兩種:一種相對比較簡單,用茶匕。與後世的茶匙相仿,蘸水點在湯麵之上,也就是相當於以茶匕為筆,以茶湯沫傅為紙,在其上作畫、寫字。

4、而另一種分茶就厲害了,點茶者一手提壺注湯,通過手法控制水流的力度和勢度,另一手特盛,晃動配合。這般妙趣橫生、意蘊盎然的點茶法,為宋人的茗茶時光增添了很多高雅情致。可謂是好景如雲煙,應該珍惜眼前光陰。

這正是:生成盞裡水丹青,巧面工夫學不成。欲笑當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

宋代點茶法的主要過程是什麼(圖文)

      茶道是中國古代至今以來非常影響中國人生活的一種方式,我們喝茶也成為中國人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茶道有不同的一些特點。比如說唐代最主要的特點是煎茶法,通過煎煮來喝茶,但是到了宋代它的主要的特點是點茶法。

      茶道的這樣一個工藝師或者是煮茶點茶的這樣一個人,他先把茶葉弄成茶末,弄成茶末之後將茶末放入茶碗,倒入少量的沸水,在少量的沸水讓它適度的這樣一個浸泡之後,再倒入一定的這樣一個沸水運茶筅,這是一種煮點茶時候非常重要的一種工具,用這進行攪拌之後那麼它的茶末上浮形成糊面狀,然後供客人來飲用這就是宋代點茶法的主要的過程。

點茶中的茶百戲是用什麼作畫的?茶百戲一般選用什麼樣的圖案?

點茶是宋代主流的茶藝,是將茶末置於盞中,調成糊狀,然後用沸水注入加以衝點,同時手執茶筅(竹絲做成的調茶工具)適時攪拌,以製成茶湯。從宋代《大觀茶論》的記載來看,點茶的主要程式有備器、洗茶、灸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茶盞、點茶(調膏、擊拂)。其中“候湯”與“擊拂”最見工夫。候湯要掌握煎水的適度性,而擊拂則是攪拌技法,講求與衝點即點的功夫的適宜性。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對點茶工藝有著精闢的描述,他將衝點與攪拌視為一個整體,二者同時進行,對注湯的多少與攪拌力度進行了精妙的探討,並將點茶過程分為起七個階段即“七湯”。

點茶法尤其注重“點茶”的過程中的視覺享受,發展到北宋末年,點茶成為了上至皇親貴胄,下至升斗小民共同追求的一種感官愉悅。分茶又稱茶百戲、湯戲、茶戲、水丹青等,是一種能使茶湯的紋脈形成物象的茶藝,其特點是僅用抹茶在茶湯中顯現出文字和影象。分茶始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目前關於分茶的解釋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分茶是在大型容器裡點茶之後再分盛到小碗裡飲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分茶是指用沸水沖茶,使茶乳幻變成圖形或字跡。北宋陶谷《茗錄》中有關分茶的記載:“茶百戲: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茶筅又稱竹筅,是點茶的專用工具, 在《大觀茶論》裡有詳細記載,並頻繁出現在詩文裡,南宋的《茶具圖贊》甚至把它作為典型的攪拌工具加以收錄,名之曰“竹副帥”。元代詩人謝宗可讚美茶筅的作品《茶筅》:“此君一節瑩無暇,夜聽松風漱玉華。萬縷引風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芽。香凝翠發雲生腳,溼滿蒼髯浪卷花”生動地描寫了竹筅擊拂時形成的景象。 茶筅的出現更容易攪拌茶湯形成豐富的泡沫,開闢了點茶的新時代,也為分茶的形成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分茶(茶百戲)要有點茶的基礎, 圖象的形成與點茶時茶湯的泡沫有密切的關係。 在點茶時,先要煎水。 隨後將研細的抹茶放入茶盞,加入少許沸水,調成茶膏,接著再往碗中注入沸水。 為了便於在注湯時控制好水流, 使落水點準確,不破壞茶麵,於是古人發明了注湯的專用工具---茶瓶。茶瓶又叫銀瓶,湯瓶, 執壺, 水注等。《大觀茶論》關於瓶的描述:“瓶宜金銀,小大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害利,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未欲園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麵不破。”

宋朝是如何喝茶的 宋朝的點茶法有什麼特色

宋朝是如何喝茶的?

點茶法源自煎茶法,開始於晚唐至五代間,宋代點茶法代替煎茶法成為主要的飲茶方式,點茶法是將茶粉置於盞中,加入熱水,用茶筅擊拂,使茶粉均勻分佈在水中,然後飲用的茶湯製備方法。

宋代的點茶程式大致可分為以下12 個步驟:列具- 炙茶- 碾茶- 羅茶- 燒水-燲盞- 置茶- 候湯- 調膏- 衝點選拂- 鑑賞湯花- 聞香嘗味。

宋代點茶法的茶文化特徵:

1注重茶湯的色、香、味:宋代點茶法不再在茶中加入任何作料,已經純粹是清飲了,因此更加註重茶湯的色、香、味,宋徽宗《大觀茶論》說:“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蔡襄《茶錄》指出:“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茶有真香……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茶味主於甘滑”。

2有較高的點茶技藝要求:點茶在碾羅、候湯、衝點、擊拂都有較高的技藝要求。

3重視點茶的環境要求:宋代品茶有“三點”、“三不點”之說,“三點”其一要有好天氣;其二要求佳客風流儒雅、氣味相投,其三要求點茶做到:茶新、泉甘、器潔;反之,是為“三不點”。

4茶色貴白之風盛極一時:唐代,陸羽《茶經》稱紫者上;宋徽宗《大觀茶論》則說:“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可見其以茶色白為貴。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那盛行於宋代的點茶法是怎樣的一種飲茶方式?

謝邀:

開篇明義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飲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唐代以煎茶為主流,煎茶又名煮茶,就是將茶末傾入沸水之中以製成茶湯的品飲方法。其中水的沸騰狀態與傾入茶末的時機是檢驗煎茶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

茶聖陸羽在前人對茶葉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一整套烹茶技法、飲茶習俗以及品茶法,並寫成專著《茶經》。在“茶之煮”一章中,陸羽就對其進行了細緻的論述,並將其歸納為“三沸”之義。可以說,唐代的飲茶方式主要以煎茶道為主。

宋代飲茶風氣不減,文人墨客以茶會友,以茶為詩,以茶取樂。茶葉與宋代人的生活、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宋代茶藝在繼承前代精華的基礎之上推陳出新,宋真宗初年出現團餅茶,享譽京華。而真正引領宋代的飲茶風尚則是點茶。

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手執茶筅(竹絲做成的調茶工具)適時攪拌,茶末上浮,以製成茶湯。

宋人點茶,對茶末質量、水質、火候、茶具都非常講究。在宋人眼中,烹茶的水以山泉水為上品,井水次之。茶葉以白茶為頂級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細越好,這樣點茶時茶末才能達到最佳狀態;火候也極重要,宋人說“候湯最難,未熟則末浮,過熟則茶沉”,以水剛過二沸為恰到好處;盛茶的茶盞以建盞為宜;最後,點出來的茶湯色澤要純白,茶沫亦以鮮白為佳。

根據點茶法的特點,民間興起了鬥茶的風氣。鬥茶,多為兩人捉對“撕殺”,三鬥二勝。決定勝負的標準有兩條:一是湯色,二是湯花。

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製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湯花是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怡到好處,湯花勻細,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被稱為“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對點茶工藝有著精闢的描述,他將衝點與攪拌視為一個整體,二者同時進行,對注湯的多少與攪拌的力度進行了精妙的探討,並將點茶過程分為七個階段即“七湯”。

“七湯點茶法”是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宋人點茶的方法。這“七湯”名為:疏星皎月、珠璣磊落、粟文蟹眼、青雲漸升、浚皚凝雪、乳點勃然、稀稠得中。基於此,“七湯點茶法”的點制過程體驗了宋代點茶的優雅,主要體現在湯花、茶器與點茶手法的優雅上。

“致清導和”是宋徽宗提出來的茶道思想。清與和,除了以上內容它還包含了儒釋道思想的精神內涵,如儒家的中和謙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明心見性,人們都可以在點茶過程中體會到。

又如點茶人的儀表,要求茶人儀表樸素、乾淨和整潔;挑選的茶器必須潔淨,準備的茶葉是從大自然中親自採摘的植物,具有大自然的味道等。其次,點茶的點茶動作和過程中要求點茶人具有尊卑有禮、內斂沉穩的道德情操。

在點飲時,通過茶自然乾淨的特徵,取得清新、清淨的感覺,從而讓身心淨化,達到一種明心見性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茶性的中正平和要求點茶和飲茶之人要懂得進退有度,舉止得體,不驕不躁,方可點得好茶一碗,才能一品其中香味和滋味。

最後,佛家追求,點茶人只有明瞭點茶的真諦,才能點得一碗好茶湯,點茶人才能真正體會到點茶之美,成就點茶得“得味、得韻、得道”的境界。

點茶中湯花的乳白、鮮白等色澤、變幻的花形、悠然的清香,將湯花之美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點茶的顏色之美主要指的是湯花之美,要求乳白或鮮白之色,純白最佳。點注之後,茶湯表面會升起一層白色的厚厚的泡沫。泡沫通常被稱為“湯花”。宋代文人們常將它比作乳點、雲朵和白雪等物象。

如丁謂的《詠茶》中記錄的“碾細香塵起,烹新玉乳凝”的句子,將純白的湯花比作玉乳、雲朵、白雪。水融入茶盞,點起白色的湯花,湯花在盞中翻騰,就像冬天翻滾的皚皚雪浪。白湯給宋代人在點茶過程中帶來了美的體驗,以及心靈享受。

再如歐陽修詩句中的“憑君汲井試烹之,不是人間香味色”,描述的就是茶湯滋味的超凡脫俗感,帶來了異於生活的味覺體驗。清香的感官感受常會給我們帶來超凡脫俗、遠離喧囂、平靜安詳的精神美感。

宋代點茶法有一套獨具審美的茶具,點茶過程中,茶具是主泡器,最為重要。在中國,茶具以福建建安建窯黑釉盞為上乘。黑釉盞中兔毫盞最適合點茶。

因點茶的湯花追求白色,所以黑色的茶具方便觀察湯花的形態,會形成黑白強烈的對比效果。兔毫的紋理也容易讓點茶者產生“咬盞”的清晰視覺效果。白色湯花在黑色茶盞中移動的時候,有白色湯花穩穩“咬盞”慢慢移動的感覺,形成生動有趣的動態景象。

兔毫盞的色澤和厚重感中還蘊含著古樸典雅的生活氣息,黑色沉穩,釉色的溫潤晶瑩,釉面下還有不規則的和彎彎曲曲的形狀宛如山川的影象,影象與兔毫盞融為一體,給人一種古樸、沉穩、優雅的美感。

七湯點茶法,分七次注水,每一次注水,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如週迴一線,定點注水和吊水線等方式,只有嚴格點注,湯花才能達到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和週迴旋而不動的要求,才能點出真正的好茶。

七湯點茶法從一湯開始燦然生出“疏星皎月”的自然景象,二湯擊拂出“珠璣”漸落的茶湯形狀,三湯後“雲霧”慢升,四湯結“浚靄”和“凝雪”,最後盞中出現“乳霧”。

宋人在點茶時,通過利用自然的審美方式去挖掘點茶的美學內涵和精神內涵,從單純的點茶活動去感悟大自然的物像美,將藝術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美與天然相互依存的狀態。整個點茶過程的樂趣和情趣,通過自然和物像的體現躍然而出,讓人只讀文字就能迅速捕捉到感受到點茶的美感。

宋代的點茶是宋人智慧的結晶,對人們現代的茶藝的學習、傳承、茶美學建設有著很強的推動價值。我們可以結合宋代點茶的方法、技藝和茶藝審美方向來創造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茶儀軌、行茶形式,還可以推動現代中國茶文化、茶美學的發展,繼而形成具有中國當代茶道特色的點茶形式。

江泳帶你讀懂《大觀茶論》26:宋代點茶詳解1

原文:

     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謂之靜麵點。

        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復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

        有隨湯擊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霧雲雖泛,水腳易生。

江泳解讀:

        點茶的方法不盡相同,要先往茶盞中的茶末里加入少量的水,然後攪動成膏狀,過了片刻注入沸水,用筅開始攪拌。攪拌時如果手重筅輕,茶湯中沒有出現粟粒、螃蟹眼一樣的泡沫,這叫做“靜麵點”。

        這大概是因為擊拂無力,茶花沒有被擊打出來,沸水和茶膏沒有融合,又再增添沸水,茶的色澤不能完全顯現,精華散開,茶就不能擊打出茶沫而保持住了。

        有的時候一邊注入沸水一邊不斷的擊拂茶湯,手和茶筅都很用力,這時茶的湯花很浮淺,這叫做“一發點”。 這是因為注水時間太長,指腕攪動得不夠圓活,茶麵不能像粥面一樣凝結,而茶的力道散盡,茶麵雖然也有云霧狀的湯花,但很容易消失而在盞壁留下水的痕跡。

        點,就是點茶,把茶瓶裡的沸水注入茶盞中擊拂產生茶泡沫的過程。

        點茶,是宋代 一種喝茶的方式,然後在喝茶的基礎上發展成了一種鬥茶的方式。也就是說,先是用這種方式喝茶,然後文人雅士用點茶的方式來比拼,看誰的茶好,茶湯更好看,茶花更持久。

        對於宋代點茶的瞭解,我們今天主要通過宋代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來一窺全貌,這其中又以《大觀茶論》說的最為詳細,點茶需要分成七步,我們逐一講解。而蔡襄則說清楚了點茶的相關細節。

        點茶的第一步是調膏,調膏的意思,就是往茶盞中的茶末中注入少量沸水,然後調成膏狀。

        這裡有個關鍵點,就是茶末和水的比例。蔡襄在《茶錄》裡說:“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雲腳、粥面。”意思是說:茶末少而水多了,雲腳就會散開;水少而茶末多了,茶湯的表面就會凝結。這種情況建安人稱為雲腳、粥面。

        什麼是雲腳,就是茶末經過攪拌後在水面上形成的圖案。圖案散開了就叫雲腳散。

        什麼是粥面,就是茶末和水融合,茶末會在水的表面形成的一層薄膜,像粥膜一樣。

        那多少茶末比較合適呢?蔡襄說“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意思是說放入一錢匕的茶末,先注入開水把茶末調的非常的均勻。錢匕,原是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古代有重量(銖、兩、錢、斤等)、長度(尺、寸)及容量(�鬥、升、合等)等計量方法。此外,還有可與上述計量方法換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較粗略的計量方法。 錢匕是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名。就是用漢代的五銖錢幣量取藥末至不散落為一錢匕;用五銖錢幣量取藥末至半邊者為半錢匕;錢五匕者,是指藥末蓋滿五銖錢邊的“五”字至不落為度。因此錢匕也是古代的特殊計量單位。而一錢匕,相當於今天的2克左右。

        粟文蟹眼,指茶湯上的泡沫,像粟米的形狀、螃蟹眼大小的形狀。

        水腳,說的是茶湯花的泡沫在茶盞裡消失後,在茶盞壁上留下的水痕。鬥茶的時候,湯花持久,最後出現水痕的為優勝。所以趙佶說的“水腳易生”就是點茶的方法不對。

        所以說,點茶時調膏完成後,往茶湯裡注入熱水後擊拂,需要控制好力度,力度太輕了不行,沸水和茶膏沒有融合,茶的色澤不會顯現出來。擊拂太用力了也不行,這樣茶的泡沫會比較浮淺而不能持久。

        怎麼做才比較好呢,後面繼續解讀!

       下一篇:宋代點茶詳解2

宋代點茶法步驟

宋代點茶法分八個步驟,簡單來說是碎茶、碾茶、籮茶、茶末置盒、撮末於盞、點茶(注湯入盞)、攪拌茶末、置茶托。

1、先用“夾”將茶餅放在微火上烤炙,然後取適量粗茶末,用研體碾成細茶末,再用籮篩下極細茶末,就是碎茶、碾茶、籮茶的步驟。

2、用湯瓶注水在爐子上煮點茶時把極細茶末放在盞底,將湯瓶的水注入四周,用茶匙將茶末攪拌成均勻的膏狀。

3、可以多次注水,同時適當的用茶筅擊拂茶膏,讓其產生細小均勻且多層次的泡沫。

4、點茶完後,要將茶湯分盛入盞,供人飲用,一勺一盞,而且每盞茶湯的沫餑要均勻。分茶時行茶藝禮儀,更顯雅趣。

同喜圖描繪了宋代人什麼樣的飲茶方式

點茶法。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雙喜圖》是北宋畫家崔白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共有兩幅,一幅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另一幅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同時雙喜圖描述了古代宋代人喜歡點茶法來飲茶方式,這樣可以增加茶飲意義。

標籤: 宋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ywoq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