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泡茶有幾種泡法

泡茶有幾種泡法

泡茶有幾種泡法

1、燙杯,將熱水衝入器皿中燙洗,然後再用沸水澆淋外壁;

2、置茶,綠茶、白茶、紅茶、黃茶這類茶的投茶量不超過5克,而烏龍茶、黑茶、普洱茶一般在7-8克左右;

3、沖泡,第一泡衝入熱水洗茶,第二泡直接高衝沸水悶泡,有利於香高味濃。

泡茶有很多種泡法,以下是其中幾種常見的:

1. 煮茶法:將茶葉放入鍋中,注入適量的水,煮至茶湯顏色適宜即可。

2. 浸泡法:將茶葉放入開水中浸泡數分鐘,待茶湯顏色適宜後即可飲用。

3. 沖泡法:將茶葉放入壺中,注入適量的熱水,等待片刻後即可倒入杯中。

4. 紅茶法:將紅茶放入杯中,注入熱水,待茶葉浸泡出紅色後,再新增適量的牛奶和糖。

5. 冰泡法:將茶葉放入壺中,注入冷水,放入冰箱中冰泡數小時或過夜後即可飲用。

不同的茶葉和個人口味喜好,適宜的泡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快速泡茶的方法 泡茶的幾個方法介紹

1、上投法:上投法主要是適用於沖泡綠茶,綠茶的質地比較細嫩,而且新茶的話都是比較小顆粒的。所以比較適合上投法:就是先倒水然後再放進去綠茶,先給杯子裡倒進去7分滿的熱水,然後放入茶葉。

2、中投法這種沖泡方法比較適用於年份稍微久一點,而且香味比較濃郁的綠茶。中投法是先給茶具裡倒水,高度到3分就可以啦,然後放入適量的茶葉,再旋轉茶杯等待融合以後,再繼續給杯子倒入7分滿的水。這時候就能充分的沖泡出茶香了。

3、下投法,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也就是我們每次泡茶的時候,放入茶葉就直接倒進去開水。但是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普洱、紅茶這種熟茶紅茶,因為經過沸水的衝擊,才能將茶葉的香味激發出來。

泡茶的方法是什麼?

1、煮茶法

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湧,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2、點茶法

此法即宋代鬥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一體。於是發明一種工具,稱為“茶筅”。

3、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乾果,直接以熟水點泡,飲茶食果。茶人自制茶,自採果,別具佳趣。

4、點花茶法

為明代朱權等所創。將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數枚直接與末茶同置碗中,熱茶水氣蒸騰,使茶湯催花綻放,既觀花開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時享用,美不勝收。

5、泡茶法

此法時清以至現代,為民間廣泛使用。以發茶味,顯其色,不失其香為要旨。濃淡亦隨各地所好。近年來賓館多用袋裝泡茶,發味快,而又避免渣葉入口,也是一種創造。

飲休既是精神活動,也是物質活動。所以茶藝亦不可墨守成規,以為只有繁器古法為美。但無論如何變,總要不失茶的要義,即健康、友信、美韻。

泡茶的三種泡法

茶葉的泡法有很多種,小陳茶事以白茶為例,做個簡單的介紹。最常見的方法便是杯泡法,杯泡法是最簡單也是最便捷的白茶沖泡方法。

首先要先選擇合適的杯子,這個沒有特別的要求,只要不吸收白茶的香氣,百分百的還原白茶的滋味,便足矣。

在沖泡之前先用沸水將玻璃杯沖洗一遍,一是為了消毒,二是溫杯,為了更好的激發白茶的內含物質,在沖泡之前做更好的準備。

200毫升左右的玻璃杯投入2到3克的茶葉便可,杯泡法給了白茶一個盡情舒展自我的空間,毫無拘束,投入過多茶葉容易導致滋味過濃。

蓋碗法

白茶沖泡講究快出水,蓋碗的碗沿大,出水的水流較大,即使是新手,茶湯出水速度也能大大加快,白茶滋味便能夠更加清新脫俗。

白茶長時間在沸水中浸泡,茶多酚和咖啡鹼便不安其室,四處流竄,沖泡出的茶湯滋味便趨於苦澀。

尤其是白瓷蓋碗,玲瓏剔透,晶瑩無暇,澄澈碧綠的茶湯在蓋碗的襯托下尤顯美感,也更方便我們近距離地觀察每一泡之下葉底的細微變化。

煮茶法

煮白茶的茶器,最好還是能夠選擇透明的玻璃材質,這樣就能十分直觀地觀察茶湯的顏色。在煮第一壺茶湯時,在茶湯沸騰後2~3分鐘就可以出湯了,如果茶葉足夠老,也可以適當的延長出湯時間。

之後再煮第二壺時,就可以煮的更長久一些,期間還是要時刻注意觀察茶湯的顏色。

不同茶葉的沖泡方法

1

不同茶葉沖泡方法

1、綠茶:用80℃~85℃水沖泡,現泡現飲。綠茶屬於不發酵茶,比較常見的有西湖龍井、碧螺春等。這類茶比較細嫩,不適合用剛煮沸的水泡,以80℃~85℃為宜,茶與水的比例以1:50為佳,沖泡時間為2~3分鐘,最好現泡現飲。如果沖泡溫度過高或時間過久,多酚類物質就會被破壞,茶湯不但會變黃,其中的芳香物質也會揮發散失。沖泡綠茶最好用瓷杯。沖泡時先用1/4水把茶葉潤一潤,過20秒或半分鐘再衝水飲用,泡綠茶一般不蓋蓋子,否則茶湯會發黃。

2、紅茶:先用熱水燙杯,再沸水沖泡。紅茶是全發酵茶,常見的有高檔工夫紅條茶和紅碎茶。與綠茶不同的是,高水溫浸泡能夠促進其中有益成分溶出。因而泡紅茶最好用剛煮沸的水,用水量與綠茶相當,沖泡時間以3~5分鐘為佳,高檔工夫紅條茶可沖泡3~4次,紅碎茶則可沖泡1~2次。紅茶最好用玻璃杯來沖泡,這樣能欣賞到茶葉在水中的翻滾舒展。具體方法可使用中投法,先在杯中倒入大約1/10的熱水燙杯,再投入3~5克茶葉,然後再沿玻璃杯壁倒水進行沖泡。泡紅茶要蓋上蓋子,這樣茶香會更濃郁。

3、烏龍茶:用沸水多次沖泡。烏龍茶是半發酵茶,如鐵觀音、大紅袍等。泡烏龍茶最好用專業的紫砂壺或蓋碗杯,並且一定要用100℃的沸水,烏龍茶的投葉量比較大,基本上是所用壺或蓋碗的一半或更多,泡後加蓋。泡烏龍茶時邊上要有個煮水壺,水開了馬上衝,第一泡要倒掉,用倒掉的水可以把所有的杯子潤一下,然後再倒入開水沖泡飲用。烏龍茶可沖泡多次,品質好的可沖泡7~8次,每次沖泡的時間由短到長,以2~5分鐘為宜。

4、黑茶:先洗茶,再沸水沖泡。黑茶是後發酵茶,在儲存中仍然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自然的陳化,在一定時間內,還有越陳越香的特點。以普洱茶為代表的黑茶,沖泡時也要用100℃的沸水。第一次沖泡黑茶,要用10~20秒鐘快速洗茶,即先把茶葉放入杯中,倒入開水,過一會兒把水倒掉,再倒入開水,蓋上杯蓋。這樣不僅濾去了茶葉的雜質,而且使泡出的茶湯更香醇。後續沖泡時間常為2~3分鐘。普洱茶一般用專業的茶具來泡,紫砂壺、蓋碗杯都可以,投放量一般是綠茶的2倍。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為了保持茶葉的芳香,泡茶最好選用金屬離子含量低的“軟水”,如純淨水和高品質的礦泉水。

10種茶再愛也別喝

1、變質茶

茶不易妥善保管,易吸溼而黴變,而有些人出於愛茶節約,捨不得丟棄已黴變的茶。變質的茶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和病菌,是絕對不能飲用的。優質茶泡好後若放置太久,茶湯也會因氧化和微生物而繁殖而變質,這樣的茶亦不可再飲用。

2、頭道茶

因為現代茶葉在種植、加工、包裝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農藥、化肥、塵土等物質的汙染。頭道茶其實是洗茶的水,應儘快到出後再衝入開水,這樣泡出的茶水才是最衛生的茶。

3、焦味茶

炒制過火的茶葉,營養已經喪失,味道也不好了。

4、久泡茶

沖泡時間過長,茶葉中的茶多酚,類脂,芳香物質等可以自動氧化,不僅茶湯色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嚐價值;而且由於茶葉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P,氨基酸等因氧化而減少,使茶湯營養價值大大降低;同時由於茶湯擱置時間太久,受到周圍環境的汙染,茶湯中的微生物(細菌和直菌)數量較多,很不衛生。

5、冷茶

茶宜溼熱而飲,冷茶有滯寒、聚痰之弊。也就是說溫茶,熱茶能使人神思爽暢,耳聰目明;冷茶對身體則有滯寒,聚痰的副作用。

6、燙茶

茶一般都是用高溫的水沖泡的,但是不能在水溫過熱時飲用。太燙的茶水對人的咽喉,食道和胃刺激較強。如果長期飲用太燙的茶水,可能引起這些器官的病變。另據國外研究顯示,經常飲溫度超過62oC茶者,胃壁較容易受損,易出現胃病的病症。飲茶的溫度宜在56oC以下。

7、串味茶

有的味道是有毒素,如油漆、樟腦味等。

8、濃茶

濃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茶鹼等,刺激性很強,飲濃茶可導致失眠頭痛耳鳴眼花,對腸胃也不好,有的人飲用後會產生嘔吐感。

9、隔夜茶

特別是變了味的茶,即使還嘗不出來變味,也多半滋生、繁殖了大量的細菌等。因為茶葉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大部分不溶解於熱水,殘留在葉片中,水溫較高時,茶葉上的蛋白質便會腐爛,放置一晚後,又會有一種酶菌生成,同時在茶中殘留大量的丹寧酸會變成具有刺激性的強烈氧化物,對腸胃造成刺激,引發炎症。所以,隔夜茶不宜飲用。

當然,未變質的隔夜茶在醫療上還是有它的作用的。如:隔夜茶含豐富的酸素,氟素,可以阻止毛細血管出血;如患口腔炎,舌痛,溫疹,牙齦出血,面板出血,瘡口膿瘍等可用隔夜茶治;眼睛出現紅絲或常流淚,每天用隔夜茶洗眼多次,可奏奇效;每天早上刷牙前後或吃飯以後,含嗽幾口隔夜茶,不僅可以使口氣清新,還有固齒的作用,等等。

10、老年人不宜飲生茶

所謂生茶是指殺青後不經揉捻而直接烘乾的烘青綠茶。這種茶的外形自然綠翠,內含成分與鮮葉所含的化合物基本相同,低沸點的醛醇化合物轉化與揮發不多,香味帶嚴重的生青氣。老年人飲了這種綠茶,對胃粘膜的刺激性很強,飲後易產生胃痛;青年人飲後也會覺得胃部不適,即通常所說的“刮胃”。誤購買了這種生茶,最好不要直接泡飲,可放在無油膩的鐵鍋中,用文火慢慢地炒,烤去生青氣,待產生輕度慄香後即可飲用。

茶的泡法

泡茶時置茶有三種不同方法,先放茶葉後注入沸水,稱為下投法;沸水注入約1/3後放入茶葉,泡一定時間再注滿水,稱為中投法;注滿沸水後再放入茶葉,則為上投法。不同茶葉,由於其外形、質地、比重、品質成分含量及其溶出速率不同,要求不同的投茶方法,做到置茶有序。身骨重實、條索緊結、芽葉細嫩、香味成分含量高以及品賞中對香氣和湯色要求高的各類名茶,可用上投法。條形鬆展、比重輕、不易沉入水中的茶葉,宜用下投法或中投法。不同季節,由於氣溫和茶冷熱不同,投茶方式也應有所區別,一般可採用“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現代科學證明,茶水比為1∶50時沖泡5分鐘,茶葉的多酚類和咖啡因溶出率因水溫不同而有異。水溫87.7℃以上時,兩種成分的溶出率分別為57%和87%以上。水溫為65.5℃時,其值分別為33%和57%。不同茶類,因其嫩度和化學成分含量不同,對泡茶所用水溫的要求也不同。細嫩的高階綠茶類名茶,以85—90℃為宜;但氣候寒冷時,由於茶具溫度低,對泡茶用水的冷卻作用明顯,宜用沸水沖泡。一般紅茶、綠茶、花茶以及烏龍茶,宜用正沸的開水沖泡。原一老的緊壓茶,用煮漬法沏茶,可使茶葉在沸水中保持較長時間,充分提取茶葉的有效成分,以便獲得濃度適宜的茶湯。調茶時,最好用溫水(40—50℃)沖泡,儘量減少茶葉蛋白質和多糖等高分子成分溶入茶湯,止加冰時出現沉澱物。同時,冷茶水還可提高冰塊的致冷效果。

茶也分不同的泡茶方法

茶也分不同的泡茶方法

  茶也分不同的泡茶方法,相信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想知道,特別是愛喝茶的人,茶葉的泡法挺多種的。不同茶泡發也是很不同的,下面跟著我一起來看看茶也分不同的泡茶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茶也分不同的泡茶方法1

   茶泡幾分鐘,有益全溶解

  對於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的`註解:中國人“以茶待客”、“以茶待酒”,喜歡喝茶聽戲;日本人喝茶講究“茶道”;英國人習慣喝下午茶,稱傍晚為“茶時”;美國人通常用茶袋泡茶……無論哪個國家,從茶的品種、喝茶器具,到沖泡的水溫、時間,都有要求,尤其是對時間的把握。

  近日,研究發現,紅茶泡得時間越長,越有益健康。時間長有利於其中有益健康的黃酮類物質充分溶解,最好泡夠5分鐘。

  對於其他種類的茶葉,沖泡時間也有講究,以下就介紹幾種常用茶葉的沖泡方法。碧螺春芽葉小而細嫩,如沖泡時間恰到好處,才能清湯綠葉、口感香醇。如泡得時間過長,不僅湯色會變黃,而且新鮮度也大打折扣。沖泡時,先倒開水再放茶葉,泡兩三分鐘即可。

  沖泡龍井茶、黃山毛峰前,先給杯子裡倒點開水,把茶葉浸泡一下,聞到淡淡的清香後,再加水,蓋上蓋子泡4分鐘。泡夠這個時間,茶葉口感更好,其中的有益成分也能有效析出。喝的時候,不要等杯裡的水全喝完再加水,喝一半時就加滿水,這樣可以保持濃郁的口感。

  普洱茶屬於黑茶,一般泡5分鐘,香味就出來了,與茶餅相比,散茶更容易出味。“越陳越香”被公認為是普洱茶區別其他茶類的最大特點。也正因如此,沖泡普洱茶最重要的步驟是洗茶,即先把茶葉放入杯中,倒入開水,過一會把水倒掉,再倒入開水,蓋上杯蓋。這樣,第二道茶不僅濾去了茶葉上的雜質,而且更香醇。

  另外,其他因素也會影響茶的效果,比如給紅茶里加點檸檬汁,抗氧化劑含量可增加80%。另外,奶茶是用紅茶作原料,但紅茶配牛奶,可能會阻礙某些營養成分的吸收。

  茶也分不同的泡茶方法2

   如何泡茶

  平時大家泡茶時需要準備好茶具和水以及茶葉,在泡茶以前要用開水先把茶具清洗乾淨,在把適量的茶葉放到茶具中,然後按茶葉和種類去確定水的溫度,沖水以後把茶具的蓋子蓋好,一分鐘左右就能取出茶湯來飲用。

   正確泡茶的方法技巧

   1、不能使用保溼杯

  好茶配好具是多年來不變的定律,平時大家泡茶時一定要選擇合適的茶具,可以使用玻璃茶具,也可以使用白瓷茶具或者紫砂茶具,但一定不能使用保溫杯,因為保溫杯的保溫性很強,用它泡茶,茶葉會長時間浸泡在高溫的水中,這樣會影響茶葉香味的散發,而且會讓他的營養大量流失。

   2、注意水的溫度

  平時泡茶時茶葉種類不同,所需要水的溫度也不相同,平時沖泡綠茶和毛尖等口感鮮嫩的茶葉是水的,溫度一定不能過高,最高溫度應該在85度左右,而沖泡那些耐泡性較強的烏龍茶和紅茶時,水的溫度則要高一些,最好能保持在95到100度之間。

   3、泡茶時間

  掌握好泡茶時間,也是泡茶時的重要技巧,多數茶葉在衝入開水以後,需要浸泡三分鐘左右,出湯時間不能過長,如果長時間讓茶葉在水中浸泡,會讓它的香味揮發,茶湯的滋味兒也會變差,不過冰沖泡時間過短也不答,因為那時茶葉的茶葉還會完全析出,茶湯的滋味也不會太好。

中國曆代泡茶的方式,你知道幾種

很多茶友都知道用蓋碗或是紫砂壺泡普洱茶,而且不同的茶具泡不同的茶,也要講求不同的方法。但很多茶友應該不知道,現在我們採用的泡茶方式只是其中一種泡茶方法而已,還有其他幾種失傳已久的泡茶方法你肯定不知道。

今天小編就帶你穿越到過去,一起感受下歷代茶人的泡茶方式,飲茶始於西漢,西漢以來,茶的烹飲方法不斷髮展變化。大體說來,從西漢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

1、煮茶法

唐代以前無製茶法,往往是直接採生葉煮飲,唐以後則以幹茶煮飲,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流行。

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採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

唐代飲茶以陸羽式煎茶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陸羽《茶經·五之煮》就記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晚唐樊綽《蠻書》記: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採早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唐代煮茶,往往加鹽蔥、姜、桂等佐料。

2、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團餅茶經過灸、碾、羅等工序,成細微粒的茶末,再根據水的煮沸程度(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鍋邊緣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在二沸時投茶煮,然後分飲。

具體過程就是:當鍋內的水煮到出現魚眼大的氣泡,並微有沸水聲時,是第“一沸”,這時要根據水的多少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嚐嚐水的味道。

當水煮到鍋的邊緣出現連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時候,是“二沸”,這時需舀出一瓢開水,用竹夾在水中攪動使之形成水渦,再用量茶小勺取適量的茶末投入水渦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滾時,是“三沸”,這時將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鍋內,使開水停止沸騰。此時,鍋內茶湯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餑,但需及時將茶沫上形成的一層黑水膜去掉,因為它會影響茶湯的味道。然後再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個或者是五個茶盞中,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陸羽認為茶湯的精華就是這茶湯上面的沫餑。

煎茶法的主要程式: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與煮茶法不同之處: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時投入“茶末”煮。

3、點茶法

宋代點茶比唐代煎茶法更為講究,包括將團餅炙、碾、羅,以及侯湯、點茶等一整套規範的程式。區別與煎茶之處在於,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時投茶煮,而是將茶末適量入盞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湯提點”(煮水瓶)注入盞中,先是調成膏狀,再接著注水,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茶的優劣,以餑沫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現是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自然稱為“咬盞”。

宋代點茶時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式,才能衝點出茶的色、香、味。宋代點茶,煮水改用肚圓頸細高的湯瓶,因為很難用眼辨認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聲音來判斷煮水。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茶盞、點茶(調膏、擊拂)。

4、撮泡法

明代開始,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的飲茶法,逐漸代替了唐代餅茶煎飲法和宋代末茶點飲法,即撮泡法。置茶於茶壺或蓋甌中中,以沸水沖泡,再分釃到茶盞(甌、杯)中飲用。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點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流行。

朱元璋罷貢團餅茶,遂使散茶(葉茶、草茶)獨盛,茶風也為之一變。散茶代替龍團鳳餅,炒茶工藝逐漸流行,六類茶類開始逐步確立。今日流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續。

不同茶類的沖泡方法各有千秋

  世界各地,許多人都喜歡喝茶,有些人甚至每餐過後都要泡茶,我國作為 茶文化 的發源地,擁有許許多多種類的茶葉,而這些茶葉也分為幾個大類,每一種適合的沖泡方式都不同。那麼 飲食文化 帶大家瞭解一下,不同茶類的沖泡方法吧。

  普通綠茶、條紅茶、花茶蓋碗沖泡法

  備茶——賞茶——備具——置茶(3克)——備水(90~95度)——浸潤(衝入約50毫升水,加蓋約45-60秒)——沖泡(“三點頭”法,衝入水量約巧0一200毫升,加蓋)——奉茶——置2-3分鐘——品飲。

   普通綠茶、條紅茶、花茶大壺泡法

  備茶——賞茶——備具(5人組)——置茶(7克)——備水(90一95度)——沖泡(手提壺旋轉或將水衝入茶壺約二分之一,遂用“三點頭”法衝入,總水量為500毫升,加壺蓋)——置3-4分鐘——分茶(每杯約100毫升)——奉茶——品嚐。

   烏龍茶潮州功夫沖泡法

  備茶——賞茶——備具(潮州功夫茶具)——溫具(用開水溫具並洗具,將水倒入茶船中)——置茶於蓋碗中(約為蓋碗的二分之一容積)——備水(100度)——沖泡至碗沿,用蓋颳去泡沫,加蓋(約3分鐘)——分茶(先用迴轉式分茶,稱之為“關公巡城”,最後根據各盞茶湯的濃度滴入最後最濃的幾滴茶湯,稱之為“韓信點兵”,其目的使各盞茶湯濃度一致)——奉茶——品飲。

  若奉敬第二道茶,要重新洗杯,並用小壺沏水再衝泡。

    臺灣 烏龍茶的小壺沖泡法

  備茶——賞茶——備具(茶壺與茶船,四隻小盞與茶船)——溫具——置茶於茶壺中(約為二分之一容積),為防止細茶塞住壺嘴,要先將茶倒入紙疊的茶入中,用匙將粗茶放一端,細茶放一端,然後將粗茶倒入壺嘴邊,而細茶倒入壺柄邊——備水——沖泡至壺蓋沿,用壺蓋颳去泡沫,加蓋——從壺蓋上外澆開水,以增加壺溫——約三分鐘後分茶——奉茶——品飲。

各種茶葉的沖泡方法 各種茶葉怎麼沖泡

1、綠茶的泡法:常見的綠茶有西湖龍井、碧螺春、信陽毛尖等,這一類的茶葉通常來說比較細嫩,不適合滾燙的沸水沖泡,一般的沖泡溫度在80~85攝氏度之間,而投茶的茶水比一般為1:50(即一克綠茶對應50ml水),沖泡的時間為二至三分鐘。正確的沖泡方法泡出來的茶湯碧綠而透亮。沖泡綠茶一般選用玻璃杯,這樣不但不會悶壞茶葉,還可以欣賞綠茶在水中沉浮起舞。

2、烏龍茶的泡法:烏龍茶的泡法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葉,常見的有鐵觀音、大紅袍等。沖泡烏龍茶一般選用專業的紫砂壺或者是蓋碗,並且須用100攝氏度的沸水沖泡,而烏龍茶的投茶量(茶水比)也比較大,一般投茶量可佔到所用容器容量的一半以上。沖泡烏龍茶的時間一般在2-5分鐘左右。

3、黃茶的泡法:黃茶的泡法黃茶屬於輕發酵茶,常見的黃茶種類有蒙頂黃芽、君山銀針、溈山毛尖等。與綠茶近似,黃茶的沖泡溫度最好在85-90℃之間為宜。沖泡黃茶,按照茶具容量放入四分之一黃茶茶葉,也能夠依據自己的口味進行斟酌增減。黃茶沖泡用玻璃杯或瓷杯,尤以玻璃杯泡君山銀針為最佳,可欣賞茶葉似群筍破土,緩緩升降,堆綠疊翠,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觀。沖泡黃茶第一泡的最佳沖泡時間為30秒,第二泡延伸到60秒,第三泡再延伸至大概2分鐘,這麼泡出來的茶湯口感更佳。

4、紅茶的泡法:紅茶的泡法紅茶是全發酵茶,常見的紅茶有高檔工夫紅條茶和紅碎茶。不同於綠茶的是:高水溫浸泡能夠促進其中有益成分溶出。因此沖泡紅茶最好用剛煮沸的水,投茶量與綠茶差不多,沖泡時間以3~5分鐘為佳,高檔工夫紅條茶可沖泡3~4次,紅碎茶僅可沖泡1~2次。為了能夠泡茶紅茶原味的口感與富有層次感的滋味,最好選用蓋碗來沖泡沖泡。

5、黑茶的泡法:黑茶的泡法黑茶是後發酵茶,在儲存中仍然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自然的陳化,在一定時間內,還有越陳越香的特點。常見的黑茶有普洱茶、安化黑茶等。黑茶沖泡時也要用100℃的沸水。第一次沖泡黑茶,要用10~20秒鐘快速洗茶,即先把茶葉放入杯中,倒入開水,過一會兒把水倒掉,再倒入開水,蓋上杯蓋。這樣不僅濾去了茶葉的雜質,而且使泡出的茶湯更香醇。後續沖泡時間常為2~3分鐘。黑茶一般用專業的茶具來泡,紫砂壺、蓋碗杯都可以,投放量一般是綠茶的2倍。

6、白茶的泡法:白茶的泡法白茶沖泡選用上好的水是最重的,由於白茶沖泡要求原料細嫩,葉張較薄,所以沖泡時水溫不宜太高,一般掌握在85-90℃為宜。白茶沖泡選用透明玻璃杯或透明玻璃蓋碗。白茶沖泡通過玻璃杯可以盡情地欣賞白茶在水中千姿百態,品其味、聞其香,更能觀其葉白脈翠的獨特品格。

不同的泡茶方法介紹

不同的泡茶方法介紹

  宜興式泡法

  1、特色:此種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邏輯的流暢泡法,講究水的溫度。

  2、沖泡步驟:

  賞茶:由茶罐直接將茶倒入茶荷(一種盛茶的專用器皿,類似小碟)。由專人奉至飲者面前,以供其觀看茶形,聞取茶香。

  溫壺:將熱水衝入壺中至半滿即可,再將壺內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將茶荷的茶葉撥入壺中。

  溫潤泡:注水入壺到滿為至,蓋上壺蓋後立將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為茶葉吸收水份並可洗去茶的不潔之嫌。)

  溫杯燙盞:將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溫度,有利於更好的泡製茶葉第一泡:將適溫的熱水衝入壺中,注意時間以所泡茶葉的品質而定。

  幹壺:執起茶壺,先將壺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壺底的水滴。

  倒茶:將茶湯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將公道杯的茶湯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洗壺,去渣:先將壺中的殘茶取出,再衝八水將剩餘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將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備再用。

  泡茶需掌握技巧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飲茶,然而茶是具有其特性的,同樣的茶在不同的人手中會呈現出不同的姿態。一般而言,泡茶技術,主要是根據茶類的不同、加工方法的不同、茶的特性等方面去把握茶的用量、開水的溫度、沖泡的時間等。

  泡茶首先要講究的是用水。古人對泡茶用水的選擇要求有三點:甘而潔,活而鮮,貯水得法。現代人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包括泉水(山水)、江水(河水)、溪水、井水、湖水、雨水、雪水等。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屬軟水,溪水、江水(河水)、泉水屬暫時硬水,部分地下水為硬水,而蒸餾水為人工軟水。

  水的溫度也很關鍵的。按照唐朝陸羽的理論:當水煮到出現魚眼大的氣泡,並微有沸聲時,是第一沸;當鍋邊緣連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時,是第二沸;水面波浪翻騰著也就是第三沸了。“三沸”之後,不宜接著煮,因為水已煮老,不能再飲用。

  另外,注水手法的變化也會使茶湯的滋味產生變化。同一道紅茶由不同的人泡出來差別很大,除去一些水質、器皿的影響外,注水出湯的手法是一個關鍵,同一種大紅袍,不同的手法會影響茶葉中物質釋放的先後與快慢,滋味呈現自然不同。

  泡茶目的在釋放茶裡的物質,沖泡時順其性,茶湯便好喝。對於芽葉細嫩的、不發酵的茶來說,沖泡時需要懸壺高衝,以降低水溫,並使茶葉在水中充分滾動,以達到受熱均勻,才能使茶葉綻放美麗的形狀。另一方面,要使茶葉受熱均勻,就不可定點沖泡,那樣會使得定點部位的茶葉過分受熱以至茶葉細胞被燙死。

  如果茶是要顯出高香的,就應該高衝,以讓味道充分顯出來,比如綠茶和花茶等。對於類似普洱、鐵觀音和巖茶這樣的注重韻味的茶,一定要低衝,而且不能從中間注入。注水要定點且力度要均衡,環繞注水就如兵困圍城,茶勁將發卻被壓鬱悶死;應該順勢而為,有流暢之意。

  用一種茶,不同的沖泡手法泡出來的茶的味道也不同。比如同為武夷山大紅袍,用沸水直衝,就會香氣高揚,但不持久,滋味霸道回甘卻不明顯;中投法入水,提壺高衝卻不直接淋在葉上,香氣輕揚幽遠,滋味鮮爽順滑。從清理茶盤、擺放茶杯、燒水、提壺,這些泡茶前的準備工作都應安靜,這樣就把外界的喧鬧“隔絕”在外。等壺裡的水開了以後,放在桌面上,當水已經不再翻滾,安靜後,拎起開水壺,讓水從壺嘴流出,水流均勻平穩地順著杯子的邊沿平滑流入。

  還有,茶葉品鑑時,心境也很關鍵。只有靜下心來,才能體會出茶葉本身的自然韻味。泡茶亦是如此,心態平和安靜,注水出湯自然順暢和諧;心情不平,茶性不解,泡茶的時候難免乍呼,泡出來的茶湯也會有這樣那樣的.詬病。

  正統的詔安式茶藝欣賞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有其特殊的飲茶泡茶方式,而且所使用的茶具方面也存在不同之處。下面我們來認識下詔安式茶藝吧,詔安式屬於福建省漳州市的一個小縣城,是福建與廣州接壤的縣,與廣東的泡茶方式可能會有點影響。

  詔安式茶藝是福建閩南一帶居民所特有的泡茶方式。它較為講求泡茶的技術,因此皆以宜興式標準單口茶壺,配上蛋殼杯來泡茶。

  備茶﹕壺把方向與主泡者約呈45度角,將欲用之茶葉置於紙中,摺疊包起後,以手壓碎約一一三次,並依茶形整理出──碎、斷、條三類,置於一側備用。

  燙壺﹕詔安式泡茶法是不綁壺蓋的。先將壺蓋斜置於壺身上,以熱水一併燙過。燙壺最應注意的是其時效性的掌握,一般控制恰當,壺壁剛好熱透後,緊接著置茶,應可隨即聞到被蒸散出來的茶香。

  置茶﹕將適才在紙張上壓碎的茶倒入壺中,需依﹕碎→斷→條,由後下至前上,逐層置入。

  時聞﹕由於是以燙杯時間的長短來掌握,所以每泡的燙杯方式稍有不同。

  第一泡﹕沖水時,需將熱水沿著壺口,以一半在內,一半在外的方式衝入壺內。切勿直衝,以免水流過強破壞茶形而阻塞了流口的順暢。

  燙杯﹕杯內注入三分之一的熱水,雙手各拿一個茶杯,以對杯方式將水倒入另兩杯且旋轉一兩圈,從聲音的清脆程度,可以立即分辨出杯子的造工精製與否,而燙杯動作之俐落靈巧更可表現出泡茶的手藝。

  幹壺:將壺底在茶巾上沾過,使不滴水以保持清淨。

  倒茶﹕在杯子之間,緩緩的輪流來回倒出,以使茶湯均勻,至茶流成滴即停。

  奉茶﹕將茶送至桌中,請客人取其近者品茗。詔安式泡茶通常擺置四個杯子,若品茗者只有三人,便將第四杯倒與在座的長者或尊者。

  第二泡﹕燙杯方式與第一泡略有不同的是,需將杯內注入熱水至杯麵呈表面張力,即將溢位為止,再以雙手中指各輕撥杯子使其略傾,倒掉少許水,再以食、拇指拿起杯子,倒掉剩餘的水。

  第三泡﹕燙杯方式與第二泡不同的是,此泡以單手單杯輪流操作。三泡茶是詔安式所推薦的,因為第三泡以後的茶味不純,且破壞味餘韻故不取。

  去渣﹕將壺底朝上,手執壺把,輕搖令茶渣自然倒出,最後,再衝入少許開水,搖晃壺身,將茶渣清出。

  還原:清潔茶具,並歸位還原。

  喝紅茶有什麼好處

  經常喝紅茶還有防治流感、中風及面板癌的效果。 喝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去油膩、開胃口、助養生,促進食慾,可利尿、消除水腫。喝紅茶可強壯心臟功能。喝紅茶最好加牛奶,喝茶不加奶的人,體內草酸比例相對較高。草酸一般都能隨尿液排出體外,但是,對部分人來說仍會有些草酸積聚在體內,最後形成腎結石。牛奶中的鈣可以與草酸結合,使其順利排除。建議晚上最好喝紅茶。

  如何喝紅茶

  喝紅茶按使用的茶具不同,又可分為杯飲法和壺飲法。

  一般情況下,工夫茶紅茶、小種紅茶、袋泡紅茶、速溶紅茶等大多采用杯飲法。即置茶於白瓷杯、玻璃杯中,用沸水沖泡後飲。紅碎茶和片末紅茶則多采用壺飲法。即把 茶葉放入壺中,沖泡後為使茶渣和茶湯分離,從壺中慢慢倒出茶湯,分置各小茶杯中,便利飲用, 茶葉殘渣仍留壺內,或再次沖泡,或棄去重泡都很方便。這種方法很適宜於茶館酒肆招待客人,或三五友人共聚議事時用。採取何種飲法,在接待賓客時,要慎加研究,因為同一飲法,有些地方認為“同飲一壺茶”是親熱的表現,但在湖南,如用壺斟茶招待客人,就會被認為不合禮節了。《清稗類鈔》載:“湘人於茶,不惟飲其汁,輒並茶葉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壺斟之以奉客,為不敬。客去,啟茶碗之蓋,中無所有,蓋茶葉已入腹矣。”也許不用壺飲法的原因就在於此。

  品位茶葉的欣賞藝術

  茶人欣賞茶葉,重在從茶葉中去發掘文化美﹑藝術美﹑工藝美和自然美。茶在中國茶人的眼裡是鐘山川之靈異,得天地之和氣的靈物。茶以名山秀水為宅,以明月清風白雲為伴。在真正的茶人眼裡,茶具有無限的美感。當然,茶人們在欣賞茶葉時,除了聯想之外,還有具體的方法。

  這些方法可歸納為“五品”及“三看三聞三品三回味”。

  (一) 五品:是指調動人體的所有感覺器官用心地去品味﹑欣賞茶。包括“耳品”:注意聽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紹;“目品”:用眼睛觀察茶的外觀形狀﹑茶的湯色等;“鼻品”:用鼻子聞茶香;“口品”:用口舌品鑑茶湯的滋味韻味;“心品”:對茶的欣賞從物質角度的感性欣賞昇華到文化的高度這五種方式。

  (二) 三看﹑三聞﹑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賞茶葉的具體方法,這些方法應綜合應用﹑相互補充,才能欣賞到茶的全貌。

  1. 三看

  頭一看是看幹茶的外觀形狀,即看是芽茶,還是葉茶;是珠茶,還是條索茶,以及看幹茶的色澤﹑質地﹑均勻度﹑緊結度﹑有無顯毫等等。二看是看茶湯的色澤,即看茶湯是否清澈鮮豔明亮並具有該品種應有的色彩。三看葉底,即看沖泡後充份展開的葉片或葉芽是否細嫩﹑均齊﹑完整,有無花雜﹑焦斑﹑紅筋﹑紅梗等現象,烏龍茶還要看是否“綠葉紅鑲邊”。

  2. 三聞

  即幹聞﹑熱聞、冷聞。幹聞主要聞幹茶的香型,以及有無陳味﹑黴味和吸附了其他的異味。熱聞是指開泡後乘熱聞茶的香味,茶香有甜香﹑火香﹑清香﹑花香﹑慄香﹑果香等不同的香型,每種香型又分為馥郁﹑清高﹑鮮靈﹑幽雅﹑辛銳﹑純正﹑清淡﹑平和等表現形式。冷聞是指溫度降低後再聞茶蓋或杯底留香,這時可聞到在高溫時,因茶葉芳香物大量揮發而掩蓋了的其他氣味。

  3. 三品

  茶要細細品啜。頭一品主要是品火功,春茶的加工工藝是老火﹑足火﹑生青或有日晒昧。第二品是品滋味,這時應讓茶湯在口腔內流動,與舌根﹑舌面﹑舌側﹑舌端的味蕾充份接觸,看茶味是濃烈﹑鮮爽﹑甜爽﹑醇厚﹑醇和還是苦澀﹑淡薄或生澀。第三品是品茶的韻味。只有帶著對茶的深厚感情去品茶,才能欣賞到好茶“香﹑清﹑甘﹑活”,妙不可言的韻味。

  4. 三回味

  三回味是茶人在品茶之後的感受,品了真正的好茶後,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滿口生津;二是齒頰回味甘醇,留香數日;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氣脈暢通,五臟六腑如得滋潤,使人心曠神怡,飄然欲仙。

  陸羽把茶稱為“南方之嘉木”,盧仝把茶餅稱為“月團”,黃庭堅把茶稱為“雲腴”,蘇東坡把茶比作“佳人”,乾隆皇帝把茶比作“潤心蓮”,在這些茶人眼裡,茶中不僅包含著大自然的資訊,而且可聯想到人類的高尚品質,可看到歷史的縮影。

  品茶品人生: 茶與人生

  功夫茶的沖泡流程欣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功夫茶呢?不過應該經常有人會和工夫茶混在一起了吧。功夫茶其實並不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所以才會叫做功夫茶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功夫茶的流程吧。

  主人取來上好的茶葉,介紹該品種的特點、風味,依次傳遞欣賞嗅品一番。未放置茶葉之前,先將開水衝入空壺,謂之“溫壺”,溫壺之水倒進茶盤。應備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氣、雜味混入。

  沸水衝入壺中,颳去壺麵茶沫。再衝入開水,但不要沸滾的,第一泡茶。蓋上茶蓋澆之開水,使壺內壺外溫度一致。等候茶水泡好,用剛才溫壺及潤茶的茶水,清洗茶杯。在泡好第一泡茶時,提壺執行數週,為的是不讓壺底水滴入茶杯串味。將溫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開,依次來回澆注,或將壺中茶水先倒入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時一杯倒滿再倒第二杯,免得濃淡不均,這是一般飲者容易犯的錯誤。

  尊老愛幼、互相謙讓,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尤以敬第一杯茶最為重要,受之者必在座“首席”。功夫茶全套步驟中最講究的一環,從欣賞茶色、茶味、茶香到嗅、啜並舉,玩味再三。功夫茶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從中還可以品位出沏泡的學問。

  其實不要看上面寫的這樣其實操作起來還有有很多不容易做到的地方,每個步驟都要注意的,不然就不能體現出功夫茶裡面所包含的功夫了。

;

標籤: 泡茶 泡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mqw9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