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裡的篆書怎麼寫

裡的篆書怎麼寫

1. “中”字的篆書怎麼寫

這個是“中”的篆書寫法。

裡的篆書怎麼寫

基本解釋:中 zhōng 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中心。當中。

中原。中華。

在一定範圍內,裡面:暗中。房中。

中飽。 性質或等級在兩端之間的:中輟(中途停止進行)。

中等。中流砥柱。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在研究中。 造句: (1) 在那片樹叢中間,有一間小茅屋。

(2) 針對盲人的需要,在人行道的中間鋪設了盲道。 (3) 大堂的中間懸掛著兩條巨幅標語。

(4) 好好的一塊玻璃,不知什麼時候中間有了一道裂痕。 (5) 跑到馬路中間的孩子眼看就要被車撞上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一個眼疾手快的過路人救下了他。

2. 上字的篆體字怎麼寫

給你提供一些作為參考,詳見附圖。

均是“上”的篆書寫法,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

其中有一種寫法與“二”相似,篆書中“二”字為相同長度兩橫,“上”字為長橫上面一點或一短橫,注意區分。

圖片較大,點選圖片檢視原圖。

附圖:

3. 篆書的寫法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

秦統一前由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

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著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斯作《蒼天頡篇》,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

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園勻,字呈豎勢。

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為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從目前所見的實料看,秦篆一般鑄造刻在鐵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貨幣、詔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為小篆的精華和代表。

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臺》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泰山記得石也稱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書。石高4尺,四面環刻文字,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內容主要是“頌秦德”。

字型小篆,原殘石現存岱廟。其傳世拓本較多,其特點是筆畫圓潤,挺遒流暢,筆筆如鐵線;結體端莊嚴謹;字形稍長,造型健美;分行布白體勢工整,為小篆之代表。

唐李嗣真雲:“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均強弩,萬石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

亦是傳國之貴寶。” 嶧山刻石俗稱嶧山碑,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嶧山(山東鄒縣)所立,傳為丞相李斯所書,小篆。

內容前為始皇詔,144字,自“皇帝曰”以下為二世詔,計79字,字略小。二世詔刻於公元前209年。

其石久佚。現所見均為後摹寫,雖多失秦篆古厚的筆勢,但其筆畫清勁,圓轉宛通,對研究篆書藝術的演變有重要價值。

秦詔版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記秦始皇的頒佈詔內容。其筆畫勁遒,書風隨意自由,大小相同,隨勢生姿;字間行間,時疏時密,雖不齊整,前後成趣。

4. 年、上的篆體字怎麼寫

1.篆體,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造,其實是不可信的。一種文字的產生是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醞釀發展過程的,不可能有一個人在短時期能完成。

2.廣義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5. 篆書的(成)字怎麼寫求圖片

成字的篆書寫法如下:

成,讀作chéng,本意是事物發展到一定的形態或狀況,做好,做完。成可作為名稱:周朝施行井田制,長、寬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畝積為百畝。作為一“夫”,即一個勞動力耕種的土地。把九塊方田擺在一起,恰好是一個“井”字形,井田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一井的面積是方一“裡”;一百井是方十里,叫一“成”,可容納九百個勞動力。

擴充套件資料:

"成“的草書以及行書各種寫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成

標籤: 篆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mwg48n.html